优秀传统教育教学文化(推荐8篇)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强调,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决定》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却言简意赅, 一语中的。近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更进一步强调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隐忧
纵观时下学校, 我们发现, 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各种大片到洋快餐, 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 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 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 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 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 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茫、幽暗甚至荒芜。即使我们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自诩为“世界公民”, 但缺乏民族之根滋养的“世界公民”, 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 很难真正走远。
学校教育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与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 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 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 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 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 美国占43%, 欧盟占34%, 亚太地区占19%, 其中日本占10%, 韩国占5%, 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 我们文化对内的凝聚力不够强, 对外的影响力不够强, 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不够强。改革开放让我们登上世界的舞台, 可是发展到今天, 如果说经济还保持着“顺差”的话, 文化的现状毫无疑问只能用“逆差”来描述。
放眼望去, 全世界物质上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流行, 从衬衫到鞋子, 从玩具到工艺品, 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入超”。以图书为例, 2012年, 我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2061.77万册 (份) 、7282.58万美元, 而进口图书、报纸、期刊则达3138.07万册 (份) 、3.01亿美元。与此同时, 我们的许多邻居在文化输出上早已悄悄把我们抛在身后。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真正屹立于世界, 仅仅成为物质上的大国, 显然是不够的。《意见》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想把中国建设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文化也应该走出去, 应该经由我们的传承与创造, 成为精神领域的珍奇, 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文化要想走出去, 首先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站立,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活的文化, 让中国人真正地活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教育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使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曾经说, “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 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 而是选择的, 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 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 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 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 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 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增添了教育的功用。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 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 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当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碰撞和交流时, 每个民族也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异文化”进行“选编”。教育对成熟思想文化的每一次“选编”, 都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体系, 留下一批经典文献, 而以这些“选编”所蕴含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更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塑造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 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文化选编史。
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教育应该负有责任。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 几乎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程、教材、评价中都是缺失或分量不足的。当下教育没有自觉履行对成熟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的责任, 当今教育人根本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
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意见》指出, 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 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 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 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 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 则民族存;文化亡, 则民族亡。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 它首先是理想, 是信念, 是价值。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而是如何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的问题。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要求我们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 只有走进课程, 成为教学内容, 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我们也要意识到, 必须用现代科学思维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 进行一次真正的“选编”, 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 新教育实验通过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走近孔子”等课程, 提出“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等主张, 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 以及开学日、涂鸦节、毕业典礼等各种庆典和仪式, 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还要求我们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 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 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让公民、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 “避免人类自杀之路, 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 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在1988年发表的宣言也曾提出, “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获得智慧”。这些话语固然让我们自豪、兴奋和骄傲, 但是, 如果没有文化自觉, 没有教育行动, 这些预言和判断将始终是一个画饼, 是安慰剂甚至麻醉剂。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 文化认同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精神缺失的现状,而这样的一种缺失所影响到的又不仅仅是年轻的一代,而是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沦丧也罢缺失也罢,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认同和归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能使我们重树民族精神。我们时常说要爱国,但这爱国主义是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民族连传统的文化都已经流失,我们何来的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前两年超级女声是最流行的一个娱乐节目。是什么造成那样一种无数青少年男女为之疯狂的景象呢?那自然是看到了一夜成名的可能与随之而来的名利,名利与金钱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是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当金钱与名利成了这个社会最主要追逐的东西的时候,社会上的青年们又怎么能不受这个影响呢?所以说,我们现在说教育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而造成社会这样一种状况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流失。
虽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些比较陈腐的东西,但更多的却是可以继承也需要继承的。因为那是几千年汇聚起来的民族底蕴与民族的精神。试想下,如果我们现代人的思想里有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的理念,何至于会空虚到一个娱乐的人物就可以占据了大多数人精神的全部?又假使我们的脑子里有传统文化中的善恶概念,我们的社会何至于如此的冷漠?再假使我们批判的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又何至于有那么多的道德败坏的事情发生?
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人可以迅速在电视节目或剧场里认出无数当红明星,但是却不知道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件,分不清基本的朝代顺序。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理解,恰恰来自这类浅薄的影视。
鉴于这种情形,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的,最好结合现实的问题展开,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自然融入学习讨论中。可以结合各种课堂教学,也可以和游玩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十三陵,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背下明代各朝的历史顺序、主要年号、主要人物和事件,看一个陵,讲一段历史和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如果到了阜成门内白塔寺走一走,自然就学习到了中国和尼泊尔近千年的佛教往来史。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
(二)重视并加强成人尤其是教师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
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这就是说,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实现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总而言之,我们的民族精神来源于我们民族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积,是传统美德和精神的总结与深化,我们在为我悠久文化骄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方凌瑾.以传统文化为平台建构高校道德教育新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PPT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
(一)表现方面 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3.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4.提倡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三、总结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校始终把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梁正生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德育处和少先队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学习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例会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诵读经典的益处。走廊里、教室里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经典美文进课堂。
一是学校结合1-6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开发了《书香雅韵》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课读本;二是国学经典与少先队课的有效融合课。学校将《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浅近的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优秀人物故事引入课堂,各班每天利用晨读和中午安排20分钟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开设一节朗诵课(班主任自行安排);每月安排一次
朗诵为主题的班会(少先队兼顾安排)。通过这样系列的朗诵活动,让学生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酷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2、推行孝信雅行的主题教育。
依托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展开“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展开“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开展剪纸、手绘脸谱等手工艺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学校还组织全体教职工收集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励志、做人”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供师生习练书法,同时还有育人作用,一举两得。
(四)认真总结表彰,纳入工作考核。
为了实实在在落实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生间围绕“校园十德之星”争星活动,在教师间开展争创活动,对工作出色,成效显著的及时给予表彰,扎扎实实保证实效。
二、取得的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活动的开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诵读和讲学活动,师生参与的各种活动,获区级以上奖45人次。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三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职业道德操守。开展经典诵读和讲
学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存在的不足
1、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学校自编的教材在科学性,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内容上,涵盖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够全面。学校将逐步加以修订和完善,加强课程建设。
2、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农村老师工作任务重,队伍比较老化,大多数人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以后将加强传统文化队伍建设。
3、应试思想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介于各种考核压力,只关注要考核的学科,忽略了育人育德教育。以后将进一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日常行为相结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总之,活动开展以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人教版新教材也浸润着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而且特别注意选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是我们应当认真探究和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
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在思品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了学校德育的重任,更是要在教学中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前,中学生中仍然存着道德观念淡薄,思想行为失控,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中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如何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的实效性,是摆在所有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
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下能解,则非师矣。”虽然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其内容却散在于教材具体的章节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粒粒皆辛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做教学的有心人。“问渠哪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言传身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与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的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因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教育。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运用成语故事,使学生轻松学习
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历史典故和人们的经典语言,内涵丰富、语言精炼,积淀了祖先的聪明才智。运用成语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讲孝敬父母时,可引入周朝闵子骞“单衣顺母”,汉朝黄香“扇忱温衾”的故事;“管鲍之交”、“高山流水”、“程门立雪”等成语典故,既能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受到强烈震撼,又能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名言警句,使课堂教学富有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名言警句蕴含智慧,发人深省。人教版教材将恰当的名言、谚语等列出时,特别注意使用了中华传统的格言和古代思想家的名言。据笔者统计,在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共收录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谚语约90多条,其中,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优秀伦理精神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约40多条,例如在七年级《日新又新我尝新》一课中就列出了5条。名言警句浅显易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光芒。我们如能较好地利用名言警句,能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八年级上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引用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言,《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所引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这些思想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品贡性格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期间的成长,也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巧用诗词,使教学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明珠。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初中学生已学过不少的名人佳作,教师应善于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例如,讲七年级坚强意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时,可引用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讲爱洒心间时,可引入《游子吟》和《诗经》里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的触角渗透到学习、生活各方面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传承优秀人格,弘扬传统美德,把传统文化的养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组织我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例如,忧患意识、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知耻和义利观教育等专题。第二,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化,开展祖国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指导学生作材料搜集、归类、分析、提炼工作。第三,通过辩论会、演讲赛、讨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感想,歌以言志,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四,利用《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国古训美言编辑成相关资料,对传统统经典可考虑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配套使用,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通过以上途径和课堂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一、强化课外阅读课内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阅读是必选路径与首选策略。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到底根源在阅读。“读”是语文学习的钥匙, 要“读”就需要一定的量作保证, 加强课外阅读是大量阅读的必备路径之一。然而, 电脑、电视、游戏、智能手机、纸牌、麻将之类的娱乐项目, 对心智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 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外时间, 要让学生课外自主大量阅读优秀经典, 难度可想而知, 将课外阅读课内化就成了保证质量的关键要素。山东潍坊广文中学的主题阅读课程、重庆市的群文阅读实验、笔者在县域内开展的语文整合阅读实践研究, 无不证明教师只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根据课文特点, 根据课标与学情实际, 采取群文阅读、单元整体设计、学科内整合等策略, 课堂教学就能“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就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中把课外阅读移到课内来进行, 就能有效保证学生阅读数量的增大与阅读质量的提高。
二、强化背诵积累工作
“腹有读书气自华”, 一个人的良好语文素养, 离不开一定的积累做基础。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笔者建议:对“课标”规定的1~6年级的75篇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在4~6年级时每学期进行一次竞赛性的检查, 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且不易遗忘;对“课标”规定的7~9年级的61篇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 平均分配在初一、初二四个学期里完成, 学校每学期在中期后一周左右, 安排一次全校性的默写与运用大赛, 先分班进行初赛, 然后进行校级决赛, 并予以适当的表彰奖励, 以赛促背促用。
三、强化朗读感知工作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让“书声琅琅”成为常态。要强化出声朗读, 增强学生的感知、感受与感悟。这一点可通过如下工作实现。
1. 晨读有声
加强晨读的出声读背。一般而言, 语文课每周有2~3个早自习, 要在早读中加强经典的读背工作。
2. 课堂有为
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背意识。语文教师要在课前、课中随意识地、巧妙而恰当地强化传统经典的诵读与积累工作。
3. 联动有行
除语文学科外, 其他学科每科教学都能用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或是教材中本身已经有引用, 或是教学语言中随机地引用一些, 要强化其他学科教学的适时辅助工作, 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
4. 班诵有篇
要开展每班每周集体齐背活动, 每班利用每周一节班会开始之前的几分钟时间, 有计划地全班齐诵齐背一首或一篇 (段) 优秀传统经典。
5. 校促有序
要开展全校齐诵活动, 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或国旗下讲话之前的几分钟, 全校齐诵一首或一篇 (段) 经典短小古诗文。
6. 节庆有点
要开展结合节日庆典定篇诵读工作。每当中国的传统节日, 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其他如“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纪念节 (日) 前后之际, 学校或年级规定诵读与之相关的经典作品, 这样既能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 又能增强学生对节日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还能增强学生对节日的认同度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度。
四、强化活动助推工作
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根据读、思、用结合的原则, 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平台, 供其活动, 供其展示, 促其进步。
1. 社团增力
成立班、校两个层次的文学社、表演社、演讲社, 把诵读的成果转化为写作, 转化为演讲与辩论, 转化为书法、歌舞、绘画、剧演, 以此提高诵读质量。
2. 专题给力
定期举办班、级、校三个层级的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演讲赛、辩论赛、作文大赛等活动, 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 并助推诵读质量的提高。
3. 评选添力
以期为单位开展班、校两级的“写作大王”“朗诵大王”“辩论大王”“表演大王”“书画大王”之类的评选活动, 提高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内驱力。
4. 刊报助力
定期出刊班、校两级的报刊与展板, 物化与推广师生的诵读转化成果, 宣传优秀典型, 让读书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 用书香滋养师生的身心, 健全师生的心灵, 使校园永葆文化生命力, 增强文化感染力, 激发文化创造力, 提升文化传播力。
5. 实践出力
定期开展班、校两级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以学生会、团委会为组织者, 让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 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爱国志、强国行。
五、强化评价导向工作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鉴定、改进、激励、监控的功能, 而其导向功能是首位的, 其诊断、鉴定、改进、激励、监控也具有导向作用。一般而言, 评价者重点评价什么, 实施者就会趋向于重点抓什么。
1. 阶段测查导向
学校在进行单元常规检查与期中期末测查时, 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增大教材以外的、课程标准以内的篇章的比重。县域内命制的供学校期末选择使用的试题, 应调整常规的一、二大板块“语文知识及运用”与“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的分值比例, 第一板块可减少4%~6%, 第二板块增加相应的百分比, 主要是在理解性积累上。
2. 过程督查导向
要强化形成性评价工作。形成性评价重点关注学习过程, 要侧重阅读过程的检查与反馈, 促进学生“阅读”的量、质齐升。
3. 成果激励导向
要提供多种成果平台优化激励性评价工作, 通过校报校刊、班级板报专刊、校园网络平台等形式经常性地推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果, 用榜样激励学生, 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收获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兴趣与热情。
4. 指标纳入导向
要将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的表现与奖项, 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中, 设立在学生成长档案袋的指标中, 纳入小升初、初升高推选的参考指标中。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出台文件则更佳。
六、强化校内支持系统建设工作
在学校, 教学工作虽然是主系统工作, 但也仅仅是一个主系统。主系统的健康运行还需要其他系统的支持。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开展, 至少需要如下支持系统的建设。
1. 坚持丰富读本
读物一般分为三种, 即纸质读物、电子读物及视频读物。不管哪种读物, 总得要有, 而且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至少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到的作品必须要有, 既要有中外古今名著, 又要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 还要有鲜活的时文。
2. 坚持提升“读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校要在激发全校师生阅读兴趣上下工夫。以学生为例, 学生喜欢图文音像类阅读, 可多用音频视频阅读材料以“阅”促“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喜欢唱、喜欢跳、喜欢画, 学校也可“投其所好”, 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唱游活动中诵读, 巧用“琴棋书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坚持优化设备设施
有了读本需要有地方存放, 学生读需要有地方“阅”, 因此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就必不可少了;读物需要管理, 学生阅读需要管理,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组织, 因此必备的人力物力必不可少;办班级板报或报刊, 学生多元成果展示所需平台, 诸如此类的学校空间需求就不可少了;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必须要有多媒体设备支持, 歌、舞、唱、跳需要使用一定的物品, 诸如此类的必备或必需, 都是需要添制或更新换代的。
4. 坚持财力投入
坚持丰富读本、提升“读趣”、优化设备设施需要一定的开支, 校报校刊的主办印刷、各种竞赛活动的开展、各种评比活动的表彰, 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撑。学校要有投入意识并且舍得投入。
七、强化校外力量助推工作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 要提高其有效性, 都需要借智借力。“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学校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也需要巧妙借力。具体而言, 有下述力量可借。
1. 竞赛助推
县域内, 县级可开展两个方面的竞赛活动, 助推学校此项工作的开展。一是学生层面的活动。由教委基教科组织初中学生作文大赛与演讲大赛, 每年举行一次。奇数年进行作文大赛, 偶数年进行演讲大赛。二是教师层面的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授权县教研机构进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竞赛与课堂教学大赛。赛事以阅读教学为主要内容, 改变以单篇教材进行竞赛的做法, 而以单元、跨单元、跨册次、跨学段、跨学科的教材整合进行竞赛。先进行教学设计大赛, 然后连续进行多轮的课堂教学大赛。
2. 评选助推
进行教委基教科制发文件、授权县教研机构组织实施的优秀校报校刊评选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县性的学生主办的优秀校报校刊评选, 评出等级奖若干并予以表彰, 编辑一等奖中的优秀作品集向全县推广宣传。
3. 团体助推
县教育学会是县教育学术性群众团体, 可提供适当的活动平台, 助推教育系统内对该项工作的开展。县社科联是官办的人民团体, 科学普及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可借助社科联与宣传部联合发文的优势, 建立起社区与家庭共读的常态模式, 营造全社会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喜爱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同时, 县社科联还可以成立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之类的学会, 开展全县性的学生层次、成人层次多种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竞赛活动, 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养善育心的作用。
4. 社会助推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健康运行需要系统内外的合力, 社会力量的影响不容小觑。学校至少要考虑到如下一些力量的影响:一是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影响, 二是当地在传统文化上造诣颇高的人物的影响, 三是作家、艺术家学校公益行的影响, 四是社区主题文化生活开展的影响, 五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热心人的影响, 等等。
结语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抓住“阅读”这一关键要素, 在拓展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丰富读物、提高读“趣”、强化评价与运用转化等方面用心、用情、用智, “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和有用性, 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 使他们能心为祖国系, 情为祖国动, 志为祖国立, 梦为祖国筑, 学为祖国用”, [3]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更有效地落地, 从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教育质量。
摘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的需要。本文针对学校学科教学中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 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大量的教学实践, 采用教育观察法与经验总结法, 分析了语文学科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突出的七个“强化”, 即:强化课外阅读课内化、强化背诵积累、强化朗读感知、强化活动助推、强化评价导向、强化校内支持系统建设与强化校外力量助推工作。做好这七个强化工作, 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学校学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语文学科,有效路径,强化
参考文献
[1]程先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J].师资建设, 2014 (10) :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岁月洗涤之后沉淀而成的文化、思想、智慧的瑰宝,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我们可以在饱经风霜后仍能于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今的个人乃至社会、国家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与底蕴,更是泽被后世、传承智慧的源泉。
著名学者刘国正曾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堂是得天独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教师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使之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从而让这份巨大的文化珍宝不至于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这也正契合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学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下面笔者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作者及人物形象,汲取他们身上优秀的文化品质,筑成自己充实、健康的精神家园。
文言文阅读文本中无论是作者本身还是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秉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他们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脊梁和精神领袖。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学生定能受到感染和熏陶,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美好健康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亦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顾全大局的胸襟,还有廉颇负荆请罪敢于认错的可贵品质。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密那足以令观者为之动容的孝义。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则佩服于那位早已垂垂老矣的烛之武于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的果敢自信。而在《苏武传》中,我们又感慨于苏武在生命的困境之中仍能义无反顾地手执旄节坚守北海的忠义……
这一个个人物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其身上所流淌着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今读来仍然力透纸背,闪耀着熠熠光辉。而学生在赏析这一系列闪耀着思想光芒,堪称人格典范的人物时定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人格魅力,与之共鸣,并自觉地汲取精神营养与之靠拢。那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也就满足了,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传承同样也实现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典故,引申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文本大多为经典之作,其间流淌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利用文本中层出不穷的文化、文学典故,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贤交流,感受其高尚而纯洁的人格品质以及伟大而深邃的思想智慧,并由此期待助力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修养,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便运用了诸多的典故,我们可以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讲及“窜梁鸿于海曲”时,教师可以提及梁鸿当年因不慎引起火灾损及邻居财物,主动将仅有的财产——猪用来抵债,并无偿为其干活,后来赢得乡邻的一致尊重。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思考他对于责任的勇敢承担,不失为一个信义之士。如若课堂的时间充裕,我们亦可以引申至古圣先贤(如孔孟)对于社会、历史责任的一种担当,从而也就回归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儒家文化。
而讲及“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时,教师便可以回顾“涸辙之鲋”的典故,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一个人于困境之中该如何抉择,从而得出对于生命内在精神的坚守的意义。我想,这份坚守,无论是出于生命本真,抑或是出于精神层面的仁义礼智信,都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足以穿越历史、光照千年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促进真正文明”。而通过这样的引申与挖掘,对学生而言,可以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与生命力,又可以超越文言字词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精神修养和生命品质。对教师而言,既可以让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又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扬。
最后,语文教师应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向传统文化靠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便是为了通过多方的思想交流来实现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蒙和思想的升华。
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时,因文本中蕴涵着一种淡泊宁静的隐士情怀,这是古时相当一部分文人的自我选择和精神追求,所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当一个文人面临人生的困境时,他是该选择归隐还是继续仕途。学生在思考讨论过程中,便会很自然地回忆起孔孟二人关于“隐”与“仕”的选择,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代文人(如李白、白居易、苏轼、林逋、“竹林七贤”等)的具体做法。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最终结论是:选择“仕”该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他能够勇敢、决绝地面对人生的黑暗和困顿,寻求“大我”的精神境界,并造福一方百姓;而选择“隐”,若是仍旧可以坚持一种人生追求,保持内在心性的高洁,最终幻化为人们精神的敬仰与憧憬,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人生选择。
这样的讨论过程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感染、熏陶的过程。如此,课堂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便融为一体,实现了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有言:“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质,另一方面,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的文本解读中亦能焕发活力,永葆青春。
【优秀传统教育教学文化】推荐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主题班会11-11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建设1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06-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07-24
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11-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11-1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05-26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12-16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10-18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