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管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向。高校管理尤其是后勤管理精细化、节约化已经成为未来趋势也是必然选择。后勤管理是校园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由于高校后勤服务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和学校的教师、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关系到学校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时期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期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论文 篇1: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高校长期办学的产物,是其建设发展的灵魂,是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缺少历史文化积淀,校园物质建设不够充足,精神文化建设不充分,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创办时间早、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相比相差甚远,普遍存在很多问题。由此,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根据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内容,在总结当前独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项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因而大力推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内容

对于校园文化一词,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和解释。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员工,校园环境是其利用空间,培育人才是主要目标,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一)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园硬件设施环境,另一方面是校园的软环境。硬件设施环境文化主要指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和绿化环境等实体环境,是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外部干净整洁、服务设施合理布局的空间;而软环境文化主要是指通过物质实体所体现出来的学生社区亲和力,强调物质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品位,比如环境是否舒适、服务方式是否便捷、服务效果是否良好等。所以,大学环境文化一方面展现了一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精神风貌。

(二)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和业余文化方式等内容,可以从中体现出大学生的行为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三)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建设优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它集中体现在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上,目的在于规范和协调大学参与者的行为和利益关系,进而维系大学的文化价值认同。

(四)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两层内涵,一方面主要是指能够反映校园文化参与者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精神要素;另一方面主要是指能够反映校园文化参与者的个体心理、责任等情感要素。

就前者而言,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它通过确立积极的文化主导理念和信念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又有效促进对大学参与者的管理和教育;就后者而言,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出发,体现的是大学参与者个体或微群体在社区生活、文化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个性化认识和情感问题等。因此,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既要把握宏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又要关注微观层面的个体情感。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文化滞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娱乐功能

独立学院的硬件环境条件相对历史久远的高校来说还是相对较好的,因为建校时间短,一些基础设施都是全新置办的,但是由于独立学院一般都依靠民办企业的资金扶持来发展,而企业必然要考虑到其投资的经济效益,很难长时间的不求回报,因此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受到限制,比如教学场地不足,学生活动场所缺乏,教学设施更新慢等等,从而延缓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独立学院的环境缺乏人文文化氛围, 过于注重其娱乐消遣功能,品味和格调庸俗,比如开设KTV、网吧、游戏厅、美容美甲店等。

(二)行为文化与整个校园文化不统一

第一,从某个角度上讲,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某些不良习惯会导致出现学习纪律松懈和厌学的情绪,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从而整个校园的学习行为文化就较为淡薄。

第二,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从而影响自我行为的态度和方式。

第三,学生的学习精神通而不精、钻研不深,持续性不强、专注度不够、钻研力不深,很多时候都只是三分钟热情,不会深入进去探讨与研究根源,导致了整个校园文化的持续性和传承性较弱。

(三)制度文化不够健全

很大一部分独立学院在刚成立时并未建立一套适宜自身发展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基本都会复制一套母体高校的一些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制度,或者借鉴其他独立院校的办学经验,所以随着自身办学规模的扩大,一些不适合自身特色的制度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比如很多独立院校的管理模式延用集权制,并不适合日益变化的校园环境;教师薪酬和考核制度不合理, 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进而影响了良好课堂文化的形成;后勤管理制度不健全,例如宿舍维修的滞后等,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宿舍文化建设很难取得突破。这些不健全的制度延缓了独立学院的总体建设,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精神文化缺失

当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普遍缺失的,主要表现在:1.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尚未形成,各专业同类化现象严重,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2.办学模式较为功利化,使得培养目标出现偏差,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3.师生的创新力不高,进取心不强,批判意识较为淡薄,人文精神欠缺,导致共同的价值取向不统一;4.校园企业色彩浓厚,娱乐功能强大,相对文化氛围淡薄;5.学风纪律较为散漫等。

三、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环境文化建设

1.打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素养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首先必须保证一定规模的教学用地和师生活动场所,并且布局要合理;其次,要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突出学校特色和人文内涵,比如提供健身场所和器材等,从而增强师生的归宿感;另外,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尽可能创造能够促进学生们个性发展的环境氛围。

2.建造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校园内建造一个特色的建筑物,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同时加深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能将办学理念、校园特色等一些抽象的语言用有形的符号方式展示出来,从而影响师生。比如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等的外墙颜色和整体架构,对校旗、校徽等进行统一设计等,都可以从中表现出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师生凝聚力,增强师生的自豪感。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独立学院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对实验室、语音室、机房和图书馆等一些特殊功能场所的建设和完善,使这些有限的配套资源能够达到师生的教和学,从而更好地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文化。

(二)完善和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整个独立学院建设的核心。新形势下创立的独立学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平稳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体系,并在逐步的发展中进行创新改革。

1.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来办学

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生存方式是依法治校。因此,独立学院首先要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法律办学,要根据省级相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治学,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套符合本院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要尊重人。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制度文化建设上,一方面要建立人性化的制度,要与师生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使得师生能有一种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建立民主性的制度,要充分考虑师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尊重其参与权,从而保证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比如学校的办学特色、人事的薪酬管理、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的制度,必须要让师生共同参与,确保最终形成的一套制度文化可以获得全校师生的高度满意和认可,从而使其成为一种长远的精神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3.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就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独立学院要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办学目标,努力探索适应自身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文化,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文化,最终得以实现培养目标和满足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丰富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是需要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的。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

1.着力打造校园特色和精品学生活动

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打造一些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学者论坛、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种体育比赛等。但这也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要为这些活动配备相应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了,也能很好的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而独立学院必定会呈现出一大批独具学科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

2.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院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先进作用,以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为主要活动平台,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比如学院可以利用党团组织在一些纪念日时到爱国教育基地参观,或者开展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等,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思政教育课、校园网络、广播台、学院新媒体等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热点,认清发展形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无形的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文素养将转化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竭的精神力量。

3.树立典型教育

对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及其典型事迹,要充分挖掘并加以宣传,让师生在这一无形的良好典型形象中接受价值观、人生观的洗礼,发挥模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进而培育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校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百年老校,独立学院建校时间很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才刚见雏形。因此,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使我们的大学校园具有自己的特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健康协调发展,独立学院的建设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钱晓霞.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构[J].高教研究,2007(5).

王海琴.新时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科技视界, 2013(32).

覃泰树,李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黑河学刊,2013(9).

袁桂亭.浅析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J].艺术教育,2015(2).

冯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

作者:冯立 徐玮 王丽?

新时期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创新节约型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体制的思路和途径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管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向。高校管理尤其是后勤管理精细化、节约化已经成为未来趋势也是必然选择。后勤管理是校园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由于高校后勤服务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和学校的教师、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关系到学校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因此,高校后勤服务的根本要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那么如何应对挑战,切实抓好高校后勤工作,是值得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鍵词:高校;后勤管理;研究

社会发展脚步不断加快,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近几年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也看到了高校后勤的新形势。节约型后勤服务管理体制的提出,使高校后勤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节约型工作理念。高校的后勤工作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后勤服务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教育发展,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能够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标准化高校后勤工作行为,并为教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创新节约型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

想要实现高效后勤管理的体制创新,要从工作内部和外部联系两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发展要素。

(1)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体制直接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的基本形态,所有的后勤工作和活动都要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过去,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状态,物质条件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经济体制缺乏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严重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新时期,我国已经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改革开放,国家创新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线。这一重大的体制转变对社会各界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高校后勤工作也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深,建设节约型社会逐渐成为重点建设方向,与此同时,节约型建设的概念也普及开来。节约型社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从细节角度出发就有节约型校园等类似概念,所以,节约型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体制也应运而生。市场经济大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后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出对高校运行的支撑作用,所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高校发展,也符合节约型建设的要求。

(2)国家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对社会各项活动具有唯一的指导作用,所以,国家政治决策和政治体制也对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影响。从党政建设方面来说,国家不断追求政治体制改革优化。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节约型建设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进步。高校后勤工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管理体制不断更新,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特别是高校后勤管理实行企业制,高校工作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在物资调配和资源合理化配置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后,高校后勤工作创新发展的方向,应当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深化节约型建设思想,始终保持创新工作精神。

(3)教育体制因素。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减慢,与社会制度改革一样,节约型发展同样成为指导思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资源配置和工作效率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教育体制改革也提出了节约型发展战略。节约型发展在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协调发展上都有所体现。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横向发展后,在高校内部也努力完成了纵向发展,高校组织内部各项工作都实行了社会化改革,尤其是在后勤工作方面,逐渐形成了产业集团和公司制,高校后勤工作的企业化进程也被提上了发展议程。很多高校内部,寻求体制改革的同时,从后勤管理创新入手,将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作为发展的根本,不仅从资源合理配置上充分体现节约型发展策略的优势,更从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上开展更深层次的改革。高校体制改革与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节约型体制构建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旨在更好地完成高校内部机制的创新。

二、实现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对原有的后勤管理体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建立全新的、科学化的、具有发展意义的管理体制推动了高校内部的结构改革。后勤管理企业制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改革模式。在高校内部将后勤工作独立开来,让后勤拥有更加独立的工作环境,学校和后勤之间的权利关系也更加清晰。传统的后勤工作通常是为了保证高校正常运行,而当下为了响应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求,让后勤工作向服务工作转型,有利于后勤工作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节约资源的同时,还能提高联合工作效率。

(1)负责制领导体系。为了更好地优化后勤工作体系,要摆脱传统制度中的校长集中负责制。一方面,校长任务较重;另一方面,权利过于集中不利于整体管理。新时期,高校形成企业制,后勤工作管理体制也应当形成一定的负责制,从高校内部管理机构来看,后勤部门同样适合企业制管理,形成董事会—总经理—相关人员的管理体系,董事会主要负责设立后勤组织形式,总经理则对整个后勤工作负责。同时,还要选择能够执行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形成各级工作部门。这样的组织形式将后勤工作相对独立开来,更有利于单独实行人事优化和资源优化,符合节约型后勤工作的要求。

(2)自主管理模式。高校实行后勤企业制独立制后,面对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的竞争,还需要在后勤工作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后勤工作与高校组织相对独立开后,具有更为独立的产权和责权,所以,经营和收入也与现代化企业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后勤工作企业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与学校捆绑的经营模式,建立更加和谐有效的后勤保障制度。只有完善企业化后勤管理制度,高校才能彻底形成集团经营,参与更多的市场竞争,也将足够的市场资源在学校和后勤之间合理分配,避免了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混淆。这样,学校便能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后勤工作也将获得更好的制度支持,很好地解决了后勤生存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难题。

三、现代化企业制转型途径

第一,产权制度收集整理。明细产权内容,将后勤工作与学校工作区分开来,两者具有相对独立的物质资产,让后勤部门不再成为学校的下属组成,而是相对于学校单独存在的服务型单位。为了更详细地对后勤和学校进行划分,科学评估原始资产,将物质资产根据盈利性质进行分离,学校对后勤仍持有责任资产比例,后勤部门的经营独立化并能够保证学校资产的责任增值。

第二,不断提升高校后勤管理能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量庞大并且种类繁杂,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水电等能源的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等。后勤自身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后勤自身管理观念陈旧;二是后勤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三是后勤管理不到位;四是后勤管理模式落后;五是后勤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因此,必须结合存在的问题,研究整改和提升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不断提升高校后勤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尚亚民.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

[2]李相佑.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

[3]孙中江.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视阈下高校后勤管理之思[J].世纪桥,2011

[4]周叔炜.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探讨[J].时代教育,2014.

作者简介:

陈丽娟,女,1979年7月出生,安徽三联学院总务处副处长,安徽工商管理学院MBA在读.

作者:陈丽娟

新时期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校后勤工作也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本文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路等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校 后勤 社会化 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高校的水电暖维修、运输、 通讯、 宿教、 园林、 餐饮、保洁、 对外经营实体等基础性的工作,影响着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后勤锐意改革,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满足高校师生员工的需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历程了三个阶段。

(一)从1985年到1999年共15年时间,为高校后勤改革的起步探索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学校所在地方的党政领导机关要把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责任担当起来。”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具体指出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此后的1993年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对高校后勤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二)1999年6月到2004年共5年时间,为高校后期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

1999年6月, 朱镕基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 “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逐步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 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2000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中央六部委 《意见》,对高校后勤改革的步骤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 此后三年, 国务院分别在武汉、 西安、 北京召开了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将社会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但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标准高,大部分高校后勤实体与学校只是 实现了形式上的分离, 绝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没有注册为独立的法人。 存在着法律定位不清, 产权不明确, 校企不分等突出问题。

(三)从2004年后至今,为攻坚完善阶段。

2004年以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关系、利益和矛盾交织在一起, 错综复杂, 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机制体制上暴露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改革的难度很大,进展减缓。有鉴于此,部分高校的后勤改革者们,已将眼光和视野投向了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方面有许多成功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有的高校开始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逐步促成了产业结构多元化、 资源配置市场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服务功能系统化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的后勤保障服务新格局。总之,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冲破了计划经济形势下后勤管理模式滞后和制约高校全面建设发展的许多固有障碍, 对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和大胆的试验探索, 坚定了信心,明确了的方向。有的已经创建了中心、 公司等新的管理模式, 实行了企业化管理, 形成了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众多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在中央的部署决策下,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努力,高校后勤改革确实取得了较大进步,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完全正确。成绩主要表现一是从制度机制上进行了改革。如:单项承包和全面承包的尝试,积累了改革的经验;建立完善了激励机制,实行了优化组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二是提升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硬件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软件建设同步跟上,职工的服务意识、保障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业务素质有所提高,更好地满足了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需要。三是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后勤职工和师生员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大大增强。然而,即便如此,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克服和解决, 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特殊环境制约了改革。

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的经济属性要求从事后勤服务的实体要按照市场要求来进行企业化运作,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高校的特殊环境,要求后勤实体必须服从高校后勤的服务性、教育性和公益性,这使高校后勤改革陷于两难的矛盾之中, 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改革。

高校后勤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如人事财务、机构改革等,也给高校后勤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影响了社会化进程。

(三)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高校后勤还没有树立人才第一、人才兴业的观念,工作起来还是凭老办法、老经验行事,管理水平、管理效能低下。很多职工没有经过岗位培训、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许多职工是从学校行政教学及附属工厂等单位部门分流出来的人员,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旧,难以适应现代高校后勤工作的需要。

(四)产权关系和法律定位不清。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权清晰、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国家政策规定和政府的指导下,高校后勤实体虽然进行了分离,但其产权和地位并没有实质分离,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没有注册,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所有资产仍然归属学校,这导致后勤实体使用权、 经营权、所有权之间的分离,这就谈不上对其进行市场运作。 有的高校虽然对后勤实体进行了注册, 有了独立法人资格, 但仍属于国有企业且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产权不明确,使得高校后勤实体难以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 阻碍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 也影响了改革的深入。

(五)后勤产业服务发展水平不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高层次、高素质的高校师生,对生活工作环境要求自然有更高的要求,这对目前高校后勤落后的硬件水平、滞后的管理理念、较差服务质量是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更新观念,着手改革,势必被市场淘汰。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思路

在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改革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 “巩固、 深化、 提高、 发展” 的方针,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要加强领导、突出重点,要重视人才、强化培训,要完善机制、学习借鉴。

(一)注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领域, 涉及到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后勤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改革的过程就是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后勤社会化才能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在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师生员工的认识接受能力相适应, 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相呼应,才能减小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大的起伏和阵痛,才能保证改革进程的顺利有序。此外,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进程中必然受到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 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与高校的总体改革相协调相配套。同时,由于各高校的自身条件和客观情况差别较大,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和途径不能“一刀切”,而应因地置宜,区别对待。

(二)强化领导突破难点。

当前,高校后勤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高校党政领导应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加强领导,科学谋划,把后勤改革纳入学校总体改革规划之中,防止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安定不稳定的问题,动员和教育师生员工正确对待和支持后勤的改革。同时要加强对改革的研究,下大力解决改革中涉及的人事、 财务等重点难点问题,协调各种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解决种种矛盾,确保后勤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高度重视人才和培训工作。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低层次循环怪圈中,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从事后勤管理的人才比较缺乏,引进少、留不住人才,这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把他们放在领导管理一线,放手使用,发挥他们敢闯敢干和创新进取的冲劲,推动后勤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培训。因为历史的原因,高校后勤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专业技术也不够过硬, 许多人员并不适应岗位专业的要求。因此,在分流精简消化淘汰的基础上,把精力放在后勤专业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方面更是当务之急。要通过培训,增强后勤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员工服务。

(四)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机制体制。

从我国高校改革的进程和国外高校后勤改革的经验来看,机制体制是关系到高校后勤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国外高校后勤运作与我国存在许多差异, 但他们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不容置疑, 对我国高校后勤的借鉴意义也显而易见。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最具有代表性。 这些国家的高校后勤企业经营模式比较稳定, 经营体系也相对完善, 因此,借鉴他们高校后勤管理经验能有效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革新,对提高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正紧迫而现实地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我们要在充分认清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 复杂性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从机制体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引进培养人才、实施整体推进等方面下工夫,使高校后勤平稳地从计划经济的福利型、 封闭型成功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型、开放型的社会化后勤,促进高校后勤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为高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

参考文献:

[1]王炜,关于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22期.

[2] 张银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四期.

[3] 李茜.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启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

[4] 蒋景华,卜中和主编.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作者:康晓平

上一篇:热电公司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