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措施,为航海类高职院的科学决策和实施此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及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1:

航海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高职航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提升船员队伍素质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受社会传统文化、思维和观念的影响,受国家、省有关政策对高职院校门槛设置的限制,航海高职教育面临着教育投入不足、实训条件欠缺、生源数量质量下降等现状和问题,需要主管部门在政策及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关键词]航海类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海运大国,《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2号明确提出海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提出到2020年实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海运体系的阶段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向建设海运强国迈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保障,意见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海运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完善海运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海员特别是高级海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化、国际化海运人才。《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提出加之“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构想的实施,对船员队伍素质的要求迫切提升,我国在从海洋大国、海运大国、人才大国向海洋强国、海运强国、人才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航海教育承担着培养航海类人才,提升船员队伍素质的重要使命。

一、航海高职教育成为航运人才培养主流

从航海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来看,据统计,截止2012年全国航海院校共计74所,其中本科、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分别为15所、28所和31所,招生占比分别为18.7%、34.4%、26.1%,2年制、非航培训、函授等其他招生占比为20.8%〔1〕,有专家在预测我国2020年商船队发展规模和船员需求总量的基础上,测算2020年我国职业海员队伍学历结构应呈现3:7,即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本科30%和高职70%〔2〕,可以说高职航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航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未来高职航海教育的毕业生将成为高级船员的主流。

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调查表明,在适任证书的通过率方面,尽管本科毕业生有着90%以上的考证通过率,但航海类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有上船工作意向的人数不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在陆地上找工作,流向航海类中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专业教师或研究设计人员,基本不从事航海业,在船工作时间普遍不长,有统计显示具有高等航海院校本科学历的高级船员5至10年内流失率高达70%到80%〔3〕。有专家基于航海类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去向判断,认为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稳定,就业意向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只可能成为航海类专业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船员队伍尤其是高级船员的主体仍然是航海类高职毕业生。

在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总体适任状况方面,相关调查表明,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专业能力优于高职毕业生。但对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高职毕业生好评度要高于本科毕业生,体现在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服从管理的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说明高职航海院校重视教育质量、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同。

可以看出,航海高职教育是船员队伍的重要来源,对航运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保障着航运业持续稳定发展,航海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对未来中国海员整体素质和劳务输出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航海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航海高职院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航海人才,为我国的航海教育与船员培训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受社会传统文化、思维和观念的影响,受国家、省有关政策对高职院校门槛设置的限制,加之高职院自身的认识水平、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航海高职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生源数量质量下降、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素质能力难以满足国际公约和行业企业要求等现状和问题。未来,高端海运业的发展需求、海运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变大对高职航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航海高职教育吸引力日趋减弱,生源下降

从高职航海类专业招生情况看,持续出现招生计划不满的现象,一些欠发达地区原本是航海类专业的生源大户,近几年也呈现报考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报考航海类专业的学生中,对航海专业并不了解,对未来职业特点模糊,毕业后从事海上工作的意向也较低。说明船员职业的高薪吸引力已日趋减弱,社会对海员职业的认可度降低,直接影响到了航海高职院校的生源。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陆地工作的待遇逐渐提高,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航运业还未走出低谷,船员待遇并无增加,海陆收入差距逐渐减小。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对海员高薪的依赖性降低,他们更注重家庭团聚;另一方面,海员与家庭聚少离多、单调孤独的职业特点使很多渴望90后的学生望而却步;第三,目前航运企业航企人船分离管理模式使船员尤其是高级船员职业发展机会减少,船员的福利降低,使船员缺少归属感,职业忠诚度降低。另外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航运业的不景气带来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往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已被打破,招生难和就业难已经成为摆在航海高职院校面前的严峻问题。航海类专业丰富的生源以及供不应求的就业状况已光辉不再,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二)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欠缺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学生的学杂费用以及政府的财政投入,此外,还有社会服务、校办企业以及社会捐资等经费来源。政府的经费投入主要采取按学生人均综合定额拨款。学生的生均拨款定额标准因地区、学校层次、学校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别。

航海类专业由于需要航行实习船、航海模拟器等实践实习环节,投入成本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有数据证明大约为公路等工程类专业培养费的两倍。但由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以及增长的迟缓使得航海类高职院校难以投入大量财力,大部分院校仅能配备行业要求的最低标准的教育设备与仪器,甚至有院校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海事局所规定的标准以外的教育设备很少或几乎不购置。目前,在海上教学实习平台方面,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等四所本科院校在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拥有教学实习船,基本解决了学生海上实习问题。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只能借助他校船舶或与航运企业联系实习。由于企业参与教学的激励政策少、实习成本高等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已取消实习环节,或者将航行实习改为校内模拟实习或到船厂、船上参观,严重影响了航海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素质航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在航运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航运企业的人才质量已成为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航运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船员供需不平衡,自有船员队伍老年化现象较为严重,有船员职业意向且高文化素质船员人数日益减少;甲类证书持有船员需求变大,国际化海运人才;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智能化船舶对高技能高素质的高级航海人才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由于实习实践设备的不足、师资力量的薄弱等原因,航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局限在基础职业能力培训,对于经营远洋航线的高级航海人才所需的技能素质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能够驾驭国际航线的高素质航运人才存在一定的断档和空白。

三、发展航海高职教育建议

(一)制定扶持政策,重视航海高职教育

1.修订招生条件,设立优厚的招生政策

针对目前航海类高职存在的吸引力下降、招生计划不满、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应从专业规划及招生优惠政策等方面扶持高职航海教育。应该把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需要以及行业的艰苦性特殊性列入财政拨款的依据,逐步实行与航海类本科院校一致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同时将航海类专业作为国控专业加以落实,重点支持航海类专业建设,并保证高职经费投入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同时改革完善招生政策,给予高职航海类专业提前录取的优惠政策,采取奖励、资助等方式减免学费,设立优厚的高职航海专业奖学金和助学金,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航海职业。

2.完善航海职业教育体系,建立高端船员培养立交桥

航海高职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海员主力军,高端船员的短缺对我国航海高职教育提出了挑战。为此,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联合组建航海职教集团,探索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航海职业教育机制,建立高端船员培养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全面提升船员培养的水平与层次。教育部给予特殊政策,允许高职航海类专业试办四年制职业本科,试点在航海类高职院校设立航海类应用技术本科专业或者支持航海类高职院校与专业相近的本科院校合作,学制四年,获得船员适任证书,其中至少有一年实际在船顶岗工作经历才能授予学士学位。

(二)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1.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在设置航海类专业的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航海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要切实改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提出“进一步加大航海教育办学经费投入。意见中同时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共同建设一批航海类专业点,重点加强校内外航海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推动航运企业增设船舶实习舱位、接收学生上船实习;积极推进组建国家实习船队。

2.解决学生上船实习难的问题

建议由交通部牵头,联合教育部、财政部等部按一定比例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国家实习船队,以资助各院校海上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或者由政府补贴出资一部分、各航海院校共同分摊出资,群策群力,购买或建造一条可以正常运营且比较先进的教学实习船,解决学生上船实习难的问题;另外,设立“中央支持航海类高职院校教学实习船只建设与发展”专项基金,地方航海类高职院校以项目的方式向中央申请;再次,交通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即将退出航运市场的船舶进入高职航海院校,成为校内教学实习船舶;出台行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支持、鼓励航运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提供学生上船实习舱位;在船舶建造阶段,根据建造实习舱位数量给予一定的补贴。在船舶运营阶段,根据接纳实习学生数量减免一定的税收等相关措施。

〔参 考 文 献〕

〔1〕孙培廷,姚文兵.我国航海教育环境变化与发展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3,(03).

〔2〕刘正江.把握航海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提高航海人才培养质量〔J〕.航海教育与发展,2013,(09).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周静

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2:

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措施,为航海类高职院的科学决策和实施此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及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航海类高职生 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对策研究

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在校的、将来从事海运业的人才进行思想品格、文化修养、身心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结合专业与职业特点,培养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了解社会又了解科技,既知道历史、又知道现实,既熟悉世界又熟悉国情,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与国际航运人才发展需要的忠于祖国、开拓进取的新型海运业人才。

海运业迅猛发展同时带动造船业、物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给航海类高职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航海类专业是典型的艰苦行业,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格、文化修养、志向趣味、组织能力、身心素质等将来工作需要的各种综合人文素质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毕业后,他们工作在海洋船舶这片流动的国土上,充当着民间外交使节的角色,责任重大。正因如此,航海类高职的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从问卷调查数据就可以看出。

1.1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未受到高职院校足够重视

航海类高职院强调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提高其就业率,以谋求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在此观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航海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动力,宣传力度不够,使航海类高职生不能感受到航海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巨大动力。

在有些航海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较差。几乎是想怎样开课就怎样开,有的教师课时不够,就用人文素质课补充,没有真正把航海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考虑。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对于航海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还只是“任选”,而不是“必修”、“必选”,没有真正体现培养航海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1.2航海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其行为举止对高职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全体教师都应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教好专业知识课,而且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环节之中,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业务教学之中,以自身形象为高职生树立榜样,营造有利于培养高职生人文精神的环境,使高职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取向等都受到影响。

事实上,航海类高职院教师人文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情况不容乐观。有些航海类高职院校没有按照相关规定配备专职人文素质教育人员,有时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教学效果较差。

1.3航海类高职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航海类高职生认为学院开展的航海类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丰富,对学院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积极参加的高职生很少,大部分都是偶尔参加,在选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讲座时,高职生多为被迫参加、感到无所谓或弃权的学生较多。

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不多,有的航海类高职院至今大学生活动中心都没有建成。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依靠课堂,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内容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1.4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浓厚

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能使高职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从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激发对航海事业的热爱和憧憬,产生从事航海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但大多航海类高职院校忽视了通过校园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餐厅和学生公寓等每一处角落、每一处景点、每一面墙壁浸润航海人文素质教育,其可使高职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培养高职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热爱航海、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的看来,大多航海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人才的弹性;偏重强调技术性人才,忽视对人才的人文培养;强调应用型人才,忽视人才人格的养成,人文素质教育自然被置于忽视之列。

2.加强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对高职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通过长期的教育和渗透,使其熟悉航海历史,热爱航海文化,以发挥出航海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内涵。

2.1有利于航海类高职生自我教育

航海类高职院重视和引导高职生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航海人文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航运业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强度大和条件艰苦的职业,从业人员长期生活在缺少陆地支持、缺少家庭亲情的环境中,身心需承受很大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航运人员对职业缺乏荣誉感和认同感,甚至存在悲观、失落情绪。除了为航运人员创造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外,还需要提前对在校的航海类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在以后工作时从航海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形成职业自豪感。

从航海类高职生个体来看,由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就迫使航海类高职生更多地把工作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滋长了一种忽视航海人文素质而重功利的思想,所以说,加强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很有必要。

2.2有利于高职生知识结构的平衡

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人文知识,包括文史哲等学科在内的广泛知识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交融渗透的时代,必须用人文规范科学的步伐。调查发现,大多航海类高职生的人文知识较缺乏。

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对一个航海类高职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同时具备健康的人格、庄严的使命感、责任感,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每个受教育的高职生都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对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无裨益。

2.3校园人文化建设的需要

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要通过外界环境的熏陶进行个人内化而成,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与校园人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现在一些高职生长期泡在网吧、电影院、舞厅等场所,有的在教室、厕所的墙壁上涂写脏话,这是缺乏深层次文化底蕴的表现。要通过加强航海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高职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培养航海类高职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以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人、激励人、塑造人。

2.4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社会对航海类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反映来看,话题较多集中在人文素质的欠缺上,除了社会根源以外,学校教育阶段,忽视对航海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在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上,才谈得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谈得上高尚情操、宽阔胸怀的形成。

当代航海类高职生,迫切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断丰富本民族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既是跨世纪人才素质所必需的,又是迈向社会所必要的。

3.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培养一支具有高尚、正直的个人品德、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的航运人才队伍,为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发挥其有效功能刻不容缓。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丰富的内容与层面。

3.1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航海类高职生今后面临的工作是航海服务,行驶在祖国的流动国土上,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历史入手,引导航海类高职生了解历史和现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爱国之心、爱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为。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与课堂相结合。结合航海行业的特点,明确航海类高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对高职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航海行业的先进典型相结合。把航海行业的先进典型包括专家、劳动模范、行业先进者等引进校园进行现身说法,用现实的实例教育和引领高职生,激励航海类高职生立足行业,报效祖国。

3.2注重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航海类高职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工作要求是服从意识和集体意识。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航海类高职生懂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加强航海类高职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必须多渠道多方式进行。把教育贯穿高职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取得教育实效。例如定期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评比;以班会、主题报告的形式开展“我为班级争光,我为班级添彩”的教育;以国家和学校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专题教育等,使高职生树立良好的集体意识,树立为集体争光的信心。

3.3构建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新体系

高职院校将“两课”教育与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解决航海类高职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高职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要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从提升人文精神的要求出发,注重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隐形课程上下工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调整和充实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有关诚实、守信、勤俭、关爱、奉献、创新等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这是培养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要建立一套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面向全学院的跨专业艺术。如美学讲座、文学名著导读、中外名曲欣赏、书法绘画艺术鉴赏、摄影艺术等。同时积极倡导高职生实践,组织高职生通过诗歌、朗诵、摄影、绘画、书法、手工作品展览、影视作品评价座谈,使艺术内化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3.4全面提高航海类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

航海类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自觉保持并维护师德师性,视学术与培育人才为使命,保持文化的独立人格,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培养奉献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更好地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职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在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修养。大学是师生互动最积极的场所。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坦诚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5营造校园航海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航海类高职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实浸润航海类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富有教育意义,以拓展素质为目的,立足实际,彰显人文特色。

在校园硬环境上,有计划、有重点地营造航海类人文景观,如一些标志性建设、榜样人物的塑造、寄寓校园历史的标志等,使航海类高职生耳濡目染地增强主人翁精神。在软环境上,重视图书馆、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建设,增设航海类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发挥社团组织在航海类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利于良好的航海人文精神的形成。

4.结语

航海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航运人才的重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平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航海类人文素质教育,使高职生各方面获得均衡发展,培养和谐健康的人格,从而成为新时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航运人才,真正使我国实现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迈进。

参考文献:

[1]何爱民.孟晓敏.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2]阎世东.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3]刘源明.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探析[J].文教资料,2011(8).

[4]李蕾.航海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J].航海教育研究,2009(4).

[5]赵伟.理工科院校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11).

作者:徐长江 张丽

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3:

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高职轮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 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分析了航运行业对轮机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要求,探讨了我院轮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尼拉修正案 轮机专业 职业素养

Thinking and Advice of the Training Style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Marine Engineering Maj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CW

Convention Manila Amend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U Feng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50)

Key words STCW Convention Manila Amendments; marine engineering major; occupational quality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而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我国作为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马尼拉修正案)履约国,于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简称“11规则”)。航海类院校必须根据新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符合现代航海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员队伍,满足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1 航运行业对轮机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要求

轮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服务航运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符合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马尼拉修正案)及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具有良好的航海职业素养,能在船舶运输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轮机操作、维护管理、修造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1 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适应海上艰苦环境条件下工作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针对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还要求学生具有防海盗的能力和具备环保意识。

1.2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主要学习操作级的内容(二/三管轮),兼顾学习管理级的内容(大管轮/轮机长),因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并遵守STCW公约及其修正案、海洋环保法规及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要求,能够正确应用船舶各主要设备、设施及系统,能够正确应用船舶航仪、监视、遥控及自动操作设备或设施,具備航海人员应急、职业安全、海上医疗照护等相关知识及技能。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由于航运行业受国际公约的限制,毕业生必须能够按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考核标准,才能取得行业入门资格证书——船员适任证书。

2 轮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依托航运行业,定位于海船船员,实行“职业本位、实践主导、行业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活动的设计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准备与准入为主线,以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载体,围绕专业认知、企业文化理念、船员适任标准、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养成、职业习惯培养展开的,旨在通过系列专题活动的开展,配合专业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提升。

2.1 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职业素养培养效果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院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主要从三方面来实施。一是基础学习领域,主要开设思想政治课、形势讲座、军训及入学教育、心理健康和素质拓展课。通过理论灌输,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培养职业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同时还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该课程围绕做合格的职业人来组织学习内容,涵盖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职业心理、团队合作、专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内容。主要采用岗位情境设计、案例分析、学习讨论、要点提示、活动训练、感悟与回顾等环节,通过学习与训练,以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感为目标,最终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二是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不仅解决了各专业最需要的核心技能是什么和学生具体怎么学的问题,也使各专业的学生对于本专业需要的核心技能,本专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及发展状况,对应的职业群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直接将专业技能学习和将来就业相吻合,使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具有感染力。三是设置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体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缺陷。比如我院开设的海洋环境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海洋的环境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环保意识。

2.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职业素养培养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通过新建、改建等措施,按照船舶生产流程,将各实验实训设施组建成“模拟船”,直接将课堂搬到“船”上。实践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船舶制度,强化船员素质教育。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提高学生带薪顶岗实习数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引入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共同评定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岗位适任能力。

2.3 深化校企合作打造职业素养

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建立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定期互动机制、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适时对接机制。

一是进行校企文化建设。可以将优秀航运企业文化引进课堂,邀请行业专家或校友来校开展航海职业教育讲座,倡导“安全、环保”的航海理念;借鉴航运企业相关网站,建设技术论坛,搭建船员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便于彼此互动,广泛吸纳航运相关人员参与;以航海文化和航海专业理论知识为载体,在学生活动区域打造“航海文化长廊”,营造“海文化”,增强“海味”。

二是进行校企生产性实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学习环境;引企业文化入校园,推进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6S”实训教學管理;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以“项目课程”的方式,共同推进教学与生产有机统一的顶岗实习。学生通过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可以对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融入企业并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大大缩短学生到企业适应时间。同时在企业文化的薰陶下,在现代企业严格的管理环境中,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订单培养。通过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班学生的培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企业可以选派专门的日常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定期对学生进行专项知识强化。通过“订单式”培养 ,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2.4 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效应影响职业素养的养成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扎实业务素养,能够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启发作用,因此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要打造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适应航海职业人才培养要求、以“双师型”为特征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

通过入职培训、“一对一”指导,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落实教师下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利用国内外培训、外校交流培训,进一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加强考核,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以上方式,促进了团队教师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2.5 通过常规管理强化职业素养

进一步加强“一日生活制度”的落实,以明确的制度规范,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星级文明寝室创建、晨读晨练等,利用考核、评比、奖励等一系列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业素养,同时打破传统的辅导员只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专业教师只负责课堂学生学习的育人模式,要在教书中达到育人的目标,发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2.6 通过校园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品质

发展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技能比赛、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品质。

3 结语

总的说来,社会不断在进步,行业不断在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深入调研,努力打造符合企业氛围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同时积极引入企业管理要素,改革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立新.浅谈加强素质教育对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及措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02-27.

[4] 孔祥峰.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1).

[5] 东昉,毛洪鑫.STCW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中国海事,2012(5).

作者:吴峰

上一篇:职业发展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个人工作总结药监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