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渗透高校管理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呼唤图书馆强化人文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是进行服务育人的最好的课堂;是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教育渗透高校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人文教育渗透高校管理论文 篇1:

有关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涉及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内在素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鉴于此,本文分别从五个方面分析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人文教育 渗透 影响

积极探索创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势在必行之举。笔者认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展:

1 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必要保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1.1建立制度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

在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下才能进一步谈学生的个性问题和个人创新能力。保障学生的基本自由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观念的基础。高校教育是学生迈向社会的一个转折适应阶段。在这期间,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学好自己的本职专业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加强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重视学生的个人自控能力

作为正处于个性发展完善的青年人,各方面都不够成熟,需要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具有自主自觉的思想,有自身的目标设定。但在所认定的目标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依靠高校管理者进行激励和指导。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热情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管理制度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在学生的自我控制中实现相对理想的效果。

1.3规章制度的完善要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人文关怀为主,但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却常常以惩罚为中心词汇。在各高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中,过多的“严禁”“不准”等含有严肃命令和禁止的话语出现在其中。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苛刻。在一些学生的合法权益上有着种种限制和漠视,在管理流程上程序性规范不是十分完善。在管理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处理的程序中来,让学生参与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来,本身就是对于学生教育的一种人文主义体现。

2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

2.1确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在学生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考虑,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切实服务于学生。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真正让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2加强学生为主的管理观念

学生为主体的管理观念是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管理观念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主动谋求自身的发展。在学生管理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思想,进行创新性教育改革,鼓励倡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各项教育活动,使其不偏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宗旨。在教育改革中,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赏。在教育实践中仍然需要长期的教育改革来具体落实这一观念。因此,进一步加强学生为主的管理观念是教育工作中需要正视的问题。

2.3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人文教育为主。树立服务观念是为了更好地让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具有这样的服务观念后,教育工作者将自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工作开展中更加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人文素质

3.1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

在招聘相应的管理职位时,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进行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岗前培训,制定人文素养标准。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制度考核,提高相应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提升了管理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和资质,才能更好地与高校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3.2设置优惠条件,吸引高水平人才

我国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将其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在个别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得到较为全面的个人价值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吸引这类教育管理工作者人才具有一定困难。在最近的高校管理工作开展中,很多管理人员的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改进自身的制度建设,设置优惠条件来吸引人才,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管理教育工作的飞跃性发展。高校应坚持走出去原则,鼓励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国内外的交流经验大会上以及人文教育类的研讨会上进行高校间的工作交流。

4 结束语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主体。与此同时,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也应该树立相应的法治观念,在实际的应用中将法治观念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渗透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君. 学分制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J]. 青年文学家,2014(03):153-155.

[2]周训菊. 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2):118-119.

[3]杨龙祥.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64-185.

[4]杨明,张晓芸. 人文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渗透[J]. 学园,2013(36):31.

[5]杨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

作者:孙令通

人文教育渗透高校管理论文 篇2:

人文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的使命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呼唤图书馆强化人文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是进行服务育人的最好的课堂;是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地思想文化交流碰撞。面对新的环境和使命,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工具性的一面得到广泛的张扬,教育片面追随升学就业的需求,而忽视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和人文精神[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中国要在21世纪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时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为传播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忧思

在前几年召开的“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与会的海内外上百名专家学者向社会提出了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正重返大学校园。所谓“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被称为现代文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目前,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传统文盲还表现在阅读能力差、不爱看书、很少写字,热衷于看电视、上网和电脑游戏,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的一次全校性的人文素质调表明:近一半的同学不知道《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不知道“文艺复兴”所处的时代[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好的方面,最有价值之处是对人的精神、人的灵性的重视及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索,如注重整体、辩证思维、和谐包容、天人合一等。然而,许多大学生却热衷于掌握实用性强的英语、经济、计算机方面知识,忽视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极为不利。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培养人才的模式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指出的那样:“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得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全面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按照这样的模式培养不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4]。

现代社会精神的危机似乎愈演愈烈,人的价值观的失落,一方面是对“物”的无限索取,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终级关怀的漠视。在全球面临资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空前挑战的今天,建立完善的人文价值体系,要求高学历人才具有普世情怀和人文关怀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人文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不只是体现在应用科技对人的根本利益的关怀上,它也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科技文明发展中,文化因素常常以环境背景的形式对科技成长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科技人才的心理价值取向[5]。其次,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异化状态下,科技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压迫自己人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了人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人成了它的附属物[6]。前一段时间,“周老虎”事件、三鹿有毒奶粉事件、杭州地铁工地垮塌事件等国内与科技有关的负面事件频繁地发生,给社会造成的信任危机不可轻视。

人文精神的缺失呼唤高校图书馆强化人文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在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时要特别注重教育行为中人文思想的渗透、宣传和培养,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补充,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来缓解科技发展对人性生成的扭曲;通过提高人性,通过恢复和发扬人的理性创造新的知识,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与作用

2.1 图书馆是大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主要求知活动场所

图书馆是一个以自学为主,自主抉择的教育场所。据《大学信息用户调查》课题组等调查表明:除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大学生在图书馆投入了最多的时间,每周花费时间总量的12.89%;大学生搜集信息时,首先利用的是校内图书馆,占调查总人数的65.09%;在大学生每学期阅读的平均4.62册图书中,有2.1册是来自图书馆,占读书总量的44.85%~45.69%;大学生通过高校图书馆使用光盘、多媒体和Internet等信息载体的人数仅次于从学校教学和实验机构中使用这些信息载体的人数,居第二位[7]。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拓宽并强化了大学生对人文科学知识的汲取。

2.2 图书馆环境是对读者无声的教育

图书馆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明氛围。各高校图书馆大多位于学校中心,环境优美,建筑庄重典雅;馆内清静整洁、书香四溢、行为规范、文明有序;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结构和方便快捷的网上信息传递服务;整洁有序的阅览设施和富有人文格调的室内设计,大学生跨进图书馆犹如进入了美的殿堂,心旷神怡,激发起奋发向上的热情。图书馆提供的是丰富的馆藏、自由宽松的阅读空间与安静优雅的阅览环境,在这个温馨而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里,读者可以更好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目的和方法去获取知识与信息,去鉴别、判断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都能使读者的个人兴趣、独立思考能力、求异发散思维、想象力及创新精神等才能品质得到启发和锻炼。这种无声的教育氛围对培养读者的人格、气质、修养起到重要作用。

2.3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高校图书馆珍藏着人类从古至今极其丰富的人文社科类文献典藉,记载了人类几千年来为战胜愚昧、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它是人类的知识宝库和智力资源中心并以多种载体形式提供给读者利用,人们从书籍中启迪思想,满足强烈的求知欲和不同兴趣爱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取得某种价值认同。高校图书馆还具备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优势。近年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发展迅速,已初步建成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的高水平文献保障体系,为读者获取与利用人文社科信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学生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知识,不但可以缓解高校专业设置狭窄、学科设置单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对疏远的矛盾;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培养,促进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一旦他们的理想得到激扬,心灵得到充实,人性得到完善,他们关于自然和社会变迁的思考和把握就将变得更加敏锐,将更懂得人文关怀[8]。

3.高校图书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人文教育,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从馆藏建设、制度建设到读者服务等方面,一切工作都必须紧扣人文关怀的主题来进行,使读者在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教育。

3.1 优化馆藏结构,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一些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目标偏重于与教学和科研有关的专业文献,而忽略人文社科文献资源的建设,在馆藏结构上不适应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优化馆藏结构,构建资源丰富、质量优良、文理兼顾,载体多样、布局合理的馆藏体系。高校图书馆在注重收藏学科专业文献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及时补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经费充足时对中外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和学术专著进行系统的采集。此外,还要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高图书馆网络文化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应从全局出发,按照自愿、平等、互惠的原则,积极参与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图书馆域网建设和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方便、快速地检索、利用因特网上各个图书馆的新颖、丰富的人文社科资源,为他们拓展延伸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有利的条件。

3.2 树立图书馆的文明形象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的文明形象首先体现在有良好的馆风馆貌,它是联结馆员与读者的心灵纽带。馆员自身的文明形象、语言、仪表等对读者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馆员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一种感召力量,影响和教育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讲礼貌,言谈举止高雅,品格高尚、作风严谨,始终做到尊重、爱护、关心读者,虚心接受意见。馆员不仅要加强信息素养,还要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多进行礼仪、公关方面的培训,以热情的态度、文明的举止、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为大学生们树立榜样;用乐于奉献的精神、爱岗敬业的作风、文明的服务形象教育读者,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使读者一走进图书馆,就倍感亲切、肃然起敬,就有学习的欲望,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3.3 建立并完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更注重自身价值,渴望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从信息公平、信息自由的原则出发,建立并完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馆员工作中的操守、礼仪、职责、行为,使人文关怀成为图书馆员实践科学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准绳。譬如落实对读者服务工作质量优劣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明确读者的借阅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管理权以保障读者权利;譬如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好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提高图书馆危机管理水平,切实保障读者人身安全。

3.4 深化图书馆导读工作

图书馆的工作实质是“为书找人”、“为人找书”。图书馆员作为书籍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应将读者视为良师益友,加强导读工作,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有些大学生未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读书无计划,比较盲目,未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在导读工作中,应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分析研究读者心理,把握他们心理特征,指导他们根据学习、生活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提高他们分析鉴别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克服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培养阅读兴趣。为方便读者广泛阅读、科学选择、提高读书效果,馆员可从哲学、文化、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人文类馆藏文献中罗列出经典的书目,编制成文摘推荐给大学生阅读。

3.5 举办形式多样的人文专题活动

高校图书馆应经常举办生动活泼的人文专题活动,进行人文知识宣传、教育和辅导,充当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如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演讲比赛、书法竞赛、专家学者讲座、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优秀文化作品展览等活动来倡导人文精神、展现人文成果、营造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充实精神、完美人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学图书馆可以结合中国传统风俗节日、名人纪念日等有人文意义的特殊日子,与校外图书馆合作,开展人文展示活动。可以利用图书馆古籍、特藏开展活动。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结合百年校庆开展了蔡元培、鲁迅作品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9]。

3.6 提供和推广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员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的思想渗透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提供并推广个性化服务,就是图书馆追求信息平等、以读者为本的正确服务定位的充分体现。图书馆员应针对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多方位需求,对各种载体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从中提炼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满足不同专业背景读者的不同需求,充当知识的导航者。个性化服务不仅要能对用户提出的要求提供最贴切的服务,还要能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的行为,主动收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然后以个性化方式显示给用户。使高校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过去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服务和被服务成为更具有人性与亲切感的关系。个性化的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10]。现在正在迅速推广的网络参考咨询服务、专题服务等,就是个性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4.结语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对国家人才群体文化传承与心灵塑造的重任,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份文化使命。随着高校人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大学校园里一定会呈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为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瑞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2009,

29(1):169.

[2]胡锦涛.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2007-10-24.

[3]周清霖.大学校园出现“传统文盲”[M].读者参考丛书(56):蓝领白领与灰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63.

[4]饶异伦.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79.

[5]黄文.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8-10-20(6).

[6]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8.

[7]黄永华.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10):124.

[8]习万球.论图书馆的人文教育功能[J].图书馆论坛,2003,23(6):74.

[9]王丽娟.大学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再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5):182.

[10]严根荣,朱毅洁.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探析[J].安徽文学,2008,(10):392.

作者简介:倪佳(1974—),男,湖南长沙人,大学本科,馆员,现供职于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采编部,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作者:倪 佳

人文教育渗透高校管理论文 篇3:

综论高等院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摘要: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通过文献阅读的方法梳理了近三年来有关二者关系的一些认识,认为目前对人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还研究不够深入,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通识教育模式,让传统国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起来完成高校育人的使命。

关键词:人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各种非主流思想的冲击,我们更要抓好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守住思想的阵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1]在完成这样的终极任务的过程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人文教育在其中的催化作用,并对高校的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立足于近三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关于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加以梳理,并进行评析。

从中国知网上搜索到60多篇文章(当然,也可能有一小部分没有收集到的文章),这些文章直接研究了高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文章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或者立足于思想政治课来谈人文教育;百分之三十的文章立足于人文教育谈了人文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因素

在大学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社会主题与时代精神,基于心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自我效能理论,借助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价值标准、创新思维、培养其规划与管理能力,训练其掌握道德品质要素。

这百分之七十的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人文教育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如曲江滨(2012)认为: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沉积的精华,对建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而且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者们主要是将人文教育的因素渗透到思想教育中,在思想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从而提出以下主要措施:①思政课本身的文化渗透;②校园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延伸阵地;③借助传媒的力量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④要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其他一些具体措施这里不再列举。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我们德育教育的丰富性和载体的多样性,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帮助青年人完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但是大部分研究又把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载体都收罗在了“两课”旗下,让这些资源在“两课”的主框架中,在“两课”的引导下发挥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了文化资源本身效能的发挥。

3 人文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因素

在我统计的论文中,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研究是立足于人文教育本身来谈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人们需要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引导。事实上,没有深厚的人文素质的人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创造力,反而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其中关于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两部分,而且大部分文章谈的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普遍认为儒家思想对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有不小的影响。然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何止一个儒家思想,我们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曾和儒家思想一起进入斯坦福大学的CIV通识教育体系。

只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化作用。兰田(2012)认为文学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精神;②有利于利用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③有利于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④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另外还有文章提到了地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化作用。我认为某高校地处何方同他能否完成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没有必然联系。

立足于人文教育本身来谈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可以通过文化和文学载体,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认识世界、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法。但是从我们的统计材料来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队伍不够强大。因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一线教师,因此立足于本课程展开研究是理所当然的;而从事文学教育研究的学者则更多地关注文本的文学史学价值,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只是其文学分析的一小部分,很少加以系统关注;另一方面研究不够深入。从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看,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对如何在人文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系统的研究。

4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4.1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问题

两课与人文学科的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德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第一课堂的作用。高校德育应该在高等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而第一课堂则又是德育能够扎实开展的基础,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两课与人文学科在德育过程中享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但现实中,我国高校历来重视两课教育、教学,人文学科教育、教学则显得相对薄弱。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倾向于把人文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也在独立完成着育人的使命。在高校教学实践中,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在育人方面主要起着内化的作用,从意识行为的深处影响青年人。人是否能成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是由基本的人文历史教育所塑造的。美国在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时,很多美国公民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要卷入欧洲事务,反对参战。美国联邦政府痛感有必要对美国公民进行西方文明史教育,要他们明白美国与欧洲文明的关系,以及美国参与欧洲战事的必要性。于是,联邦政府向各个学校拨款,希望大学建立有关课程对美国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因此当时许多学校开设了这种课程,课程名字最初就叫“战争目的”(WarAimS)或“战争问题”。后来这个课程就发展成了较系统的“西方文明”课程。在战争当时就深刻认识到了人文教育的育人作用。

西方的这种系统的文明课程后来就发展出了西方著名的通识教育体系。

4.2 西方的通识教育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的通识教育经过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其中哈佛大学有1945年和1978年两份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报告。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第五阶段的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依然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西方文明认同”,但在此之外,又引入了非西方文化的内容,在当时还引发了一些争议。

正是这种文明的认同增强了青年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奠定了责任、爱国等优秀个人品质的基础。我们的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也承担了这样的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平等地看待高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文教育从课程设置上更加系统、更加稳定,来保证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J].北方文学,2012,(6).

[2]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3]逄奉辉,吴华眉.从康德哲学透视基于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6).

[4]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5]彭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教育的互动研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6]侯丽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7,(4).

[7]张新颜.人文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2).

[8]兰田.发挥文学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9]王红.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J].北方文学,2012,(6).

[10]周颖,陈晓健.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11]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作者简介:张秀琴(1980-),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15

作者:张秀琴

上一篇:教体局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大一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