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1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蔡春玲 李 琦 许 晔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在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向全国推广至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较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素质是一个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否参与国际化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理工科大学,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应,树立起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整个问卷调查由客观类问题和主观类问题二个部分组成。调查涉及理工科专业的部分本科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7份,回收率为

95.7%,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达94.3%,符合调查统计要求。调查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从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他们关心国家大事, 98.9%的学生为“2008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并完成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感到骄傲和自豪;63.1%的学生对医疗、教育、近期发生的“婴幼儿奶粉加入三聚氰胺”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比较关注和关心。调查中反映出,学生们在人生价值观上趋于成熟和稳定,其中有66.3%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在对“描述人们品质的词语”这一问题当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诚实守信”最为重要,占被调查人总数的75.9%;在对待诸如“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上, 98.4%的学生认为应该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在调查中,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金钱、地位、名誉等个人的成就,占被调查人总数的11.8%;在关于“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42.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生存;有17.1%的学生把课余时间更多的放在娱乐方面。这些状况反映出部分学生求知欲和进取心还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具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承受困难、挫折的能力。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数据来看,一方面,学生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当面对挫折时, 67.9%的学生表示能够适时控制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信心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学生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也较强,在对“你是否善于与同学或周围的人合作”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善于合作和基本善于合作占94.7%。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期间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过渡期,往往表现出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这又使得大学生们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和压抑,主要集中表现在学业、就业、情感、经济四个方面的压力,感到有些压力的学生占到受调查学生的98.4%,使之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调查中, 68.4%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增加耐挫折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具备良好心理品质。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认识基本正确, 56.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很重要、作用很大,只有2.7%的学生认为毫无作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体现时代性、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依次顺序是:《形势与政策》占40.2%;《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占29.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占2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占6.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占3.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79.1%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与老师互动,在课堂上相互交流;97.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于教学手段的使用, 8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

(四)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从调查数据来看,随着大学生的就业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逐渐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基本上能够客观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使自己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中, 80.7%的学生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文理兼修;94.1%的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目的明确,是为了扩充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上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应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如“哲学”、“法律”、“人际关系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课程。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待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人文

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谈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体会或感受时,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锻炼自己”、“丰富课余生活”、“认识很多人”、“有利于身心健康”等等。从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经常参加的占25.1%;偶尔参加的占63.6%;没有参加过的占10.2%。因此,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三、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一)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时代和实践对理工科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只有把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彻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加强组织管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建设等,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氛围,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重要作用。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把课堂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激烈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更好地掌握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本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理工科大学开展围绕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浓郁的人文环境,对校园和谐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加强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建设到举办人文社科讲座、演讲比赛、文体活动、读书活动、科技节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突出人文氛围,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人才成长极大的促进作用,促使理工科大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

(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两个课堂”,即课堂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把课内教育和课外有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负责社会实践的部门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精心实施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本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如我们开展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

生到校内外一定场所开展考察、参观、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提高思想,发展智力。

(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访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而且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用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

(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与道德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们相伴相生、相互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仅是让其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文化会对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传承而来的传统文化,更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哲理,对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存义去利的价值观,虽然很少谈利,抑制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提倡道义优先,重视道德理想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一面,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道德传统,譬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讲求仁爱精神,重人伦关系的和谐;自强不息、威武不屈;谦让、诚信等等,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传统,与世界上其他伟大民族所形成的道德传统一样,都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人类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这份精神财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养料,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民族正气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关于人文和人文素质的内涵, 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人文”一词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人文, 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核心是“人”, 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2]。而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3]。也有学者认为, 人文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人文素质指人的内在精神品格, 人的思想道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4]。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别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 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积淀下形成的素质, 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本质和最高境界。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脊梁, 其“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成长,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在新时期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对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

1.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一个民族, 没有高度的科学素质是愚昧的, 必然落后挨打;而没有高度的人文素质, 也将丧失民族精神, 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我国人文教育传统带来巨大冲击, 如果人文教育和文化全盘西化, 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 而不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温家宝总理多次讲道, 我们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 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特别是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

2.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也将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

3.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需的人才, 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 作为承担人才培育重要渠道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等状况, 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4.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全面素质的自我要求。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学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忽视素质教育。而理工科高校则过分偏重科技教育和专业教育, 导致了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的下降, 缺乏创新精神, 这种状况使我们看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温家宝总理在与大学生座谈时讲道:“我是学理工科的, 说句老实话, 我对我自己的专业很喜欢, 但是我对文史比对我的专业还喜欢。我们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是全面的, 我们不仅需要理工人才, 也需要经济、管理人才, 也需要文史方面的专家。我想提几点建议, 就是一个人的道路往往也是会改变的, 我提倡学科不要分得太细。学理工的也要学点文史, 甚至艺术;学文史和艺术的, 也要懂得一点理工, 这样的人才才是全面的。”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 人文精神缺失,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综观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 存在如下弊端。

1. 人文知识匮乏, 知识结构单一。

当今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的, 加之为了提高升学率, 很多中学早早进行文理分科, 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理工科的知识所占比重过大, 人文知识匮乏, 整体的知识结构单一。虽然近几年人们逐步开始重视, 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一遍, 有些学生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 但只是为了修得学分。在2010年3月份进行的江苏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测试中, 理工科大学生整体的得分很低。

2. 人文精神缺失, 文明礼仪淡化。

伴随着社会转型,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 而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 并成为某些学生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准则, 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而文明礼仪淡化, 比如, 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 坦然自若;食堂打饭插队、拥挤、不文明用语经常挂在嘴边;进出教师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进教室, 等等。

3. 审美趣味低下, 生活态度功利。

对高雅艺术不懂、不问、不感兴趣, 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平时只关注经济效益、眼前利益, 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根本问题很少考虑。过于追求物质享受, 淡化精神追求, 表现得很“现实”。

4. 心理素质差, 情绪容易波动。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尤其“90后”一代为主的在校大学生, 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没有经历人生挫折, 加之缺乏必要的渠道疏导, 导致其行为偏激, 耐挫能力差, 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导与调适能力, 情绪波动较大。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与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不重视人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 我国的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 学生重理轻文, 而高校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又不科学, 哲学与历史等方面的课程相对薄弱, 课程体系不规范、不成熟。此外, 学生还受高考招生考试的影响, 将学习重点仅放在高考课程上。到高校以后, 受就业的影响, 不少理工科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 忙于考各种证书, 而没有重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四、做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路径探索

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实践来看, 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学校与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教育, 缺乏师生互动, 没有讨论争辩, 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 因此无法真正深入持久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品德。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观念上的突破和方式上的改进。

1.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直以来, 我国教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 所谓“学好数理化, 走偏天下都不怕”。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只懂技术的高档器材。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 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 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和学生的养成训练, 使学生具有高尚品质, 具有献身祖国、献身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5]。

2. 改革课程设置, 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

首先, 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 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 如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富有实效地开设起来, 而且注意突出对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 要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 定期邀请名师名家给学生进行讲授, 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最后, 要加强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文知识, 培养人文精神。

3. 建设师资队伍, 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教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 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高低是人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提高教师素质, 改进教学方法, 使老师不仅传授人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的体认, 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乐趣, 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6]。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使之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主体, 充分学习人文知识, 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要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同时, 也要不断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营造人文氛围。相信经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必将有大的提高。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教育, 它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虽然近年来理工科院校已逐步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之真正“精神成人”。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夏宏奎.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探索, 2007, (10) .

[2]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9) .

[3]白鑫刚.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2) .

[4]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5) .

[5]傅娥.加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8, (12) .

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工科;人文素质;培养;弊端;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0-02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探索,已经到了一个理性发展的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由此看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素质”,周远清[2]认为其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他把文化素质也即人文素质作为基础素养。人文素质是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3-4]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些恰恰是现代文明和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基本素质,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内容。

二、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本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薄弱问题依旧相当突出。两院院士杨叔子将此现象描述为“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5]

1.工科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走偏。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6]长期以来,人们受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的束缚,特别是市场化冲击下产生的实用主义更让人急功近利,让中国的高等教育愈来愈呈现出重理轻文的趋势。而缺乏人文内涵的科学教育将不断导致整个社会中人们价值观、道德感的普遍缺失。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谢尔登·格拉肖博士所指出的“工科科学家不能只懂工科,因为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文明人,一定要学些文学”。[7]目前,部分工科院校专业性强、具有“功利性”色彩,在强化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往往忽略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2.学生只注重专业,人文素养贫乏。从基本人文素质要求来看,目前许多在校工科大学生甚至毕业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同时,受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工科学生往往把主要精力发在专业知识的提高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呈现出对人文素质教育冷淡,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出抵触情绪。从而个别人文素质差的学生,出现了价值观混乱,黑白不分,美丑不辨,道德观亦出现混乱,道德底线岌岌可危。由于人文素质的缺乏,近些年来在校和已毕业工科大学生已经表现出了如下问题:适应社会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缺少法律意识、匮乏法律常识等。

3.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有待加强。工科院校大多数教师为理工专业毕业生,往往在专业教学、科研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但平时很少顾及人文方面素质的提高。久而久之,使得部分教师的道德观受到冲击,在自己的言行和课堂教学上,表现出较低的人文素养。甚至有少数教师表现为缺乏民族自豪感,没有社会责任感,利己主义、功利思想严重,在学生中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对于人文素质普遍不高、辨识能力普遍不强的工科学生来说,很难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提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提高认识,引导师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优秀人文素质教育。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栋梁人才的培养中心,必须同时在“学”、“教”两个共建点下工夫。在“学”上,学生要强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要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在的关系;要自觉去摄取各类人文精华哺育自我,达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境界。在“教”上,由于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和教学垂范与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具备广博的知识,充分以人文素质的趣味性和逻辑力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此,全校师生的人文觉悟的提高,是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

2.努力营造人文环境,弘扬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大学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是校园环境构筑的关键之一。首先,高校可以聘请人文素养高教授及社会各界名人,进行专题讲座,打造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修养的“第二课堂”。其次,要规划并建设好校园人文景观建设,这不仅要打造校园的整洁和美丽的景色,还要把名人、大师等教诲或塑像融入人文景观建设中。再次,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提高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意识,使得人文素养得到升华。

3.强调工、文协同的培养模式。工科大学对人文素质与文科类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要体现其特点,提炼出对工科学生成才所必需人文素质要素,找到“工”、“文”的切入点,构建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协同培养模式。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二者将融为一体,因此,工科大学应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纠正人文学科教学处于弱势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工科特点,可以设置人类与自然、科技发展史、逻辑学等基本人文课程,强化工、文协同的培养模式。

振兴中华民族,缩短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们中华炎黄子孙的夙愿,这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工科学生来讲,若仅仅掌握专业知识,而缺乏人文素养,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因此,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落实意义,但任重而道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丁维明.论强化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14(2):82-84.

[2]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11.

[3]唐英,王洁,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9.

[4]贺曲.论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3):67-69.

[5]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6]董加和,贾秀娟,苏丽,等.工科院校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7(19):61-62.

[7]秦声.“英美文学”教学与工科院校人文素质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4):383-385.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开课学期:第2学年夏季学期

学分:1学分学时:32学时(2周)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0206)

一、社会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社会调查是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方法、技能和技巧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走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热爱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精神,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通过社会调查,学生综合运用社会调查全过程所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本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调查价值观,使学生掌握假设的操作化、调查方案的设计,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献搜集、实地观察、样本抽取、问卷设计、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以及具备团体协作的能力等社会调查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所涉及的专业问题进行直观的认识。

二、社会调查对象与内容

1、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各个调查小组调查内容;各小组分工,设置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对象、区域和方法。(第1周)

2、走入城镇、乡村社区,就人们关心的民生问题(养老、医疗、就业等)展开实地调查,各调查小组就调查结果及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调查感受,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第2周)

三、社会调查的方式

1、学生自主选题、自主选择调查方法实施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也可按照指导教师拟定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

2、学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但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四、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

1、班级在开展工作前分组,并确定负责本小组社会调查事务的小组长。

2、社会调查前,指导教师介绍具体要求,学生要全面深入了解社会调查计划所列的内容。

3、学生要严格遵守学院的有关规定,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自觉遵守纪律。

4、严格遵守调查单位的保密、安全等规章制度,服从单位的安排,尊重单位的指导教师。

5、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要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并将结论反馈给所调查的单位。

6、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

五、社会调查成绩的评定

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成绩,指导教师应写出书面评语。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勤工助学作为学生资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学生经济来源问题、锻炼动手能力以及培养自 立精神,尽早适应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暑假期间通过对河南理工大学07级和08级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调查结果,目前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偏低,曾经从事过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平均比例只有15.78% 左右,而长期从事勤工助学活动的也仅仅只有7.8%。造成参加勤工助学大学生人数偏少的原因何在呢?

一 调查分析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经济上的自立意识仍比较薄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95%以上大学生学费、生活费主要依靠家庭负担,并且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这样做理所应当。他们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获益者却不愿 或很少为此负担成本。在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分子脱离劳动,这种文化影响不可能立刻销声匿迹。另外旧的高考体制中,大学生几乎被国家包下,其学习、生活很大程度依靠国家,经济问题 学生几乎不操什么心,也就没有多少参加勤工助学的必要。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竟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学生宁愿回到旧体制。其原因在于对国家“两包”的依恋和对自己的不自信。由此看来,自立意识薄弱是大学生参加 勤工助学人数偏少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因。

二、认识存在误区。我们通过调查得知,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影响自己的学业,并把它作为 自己不参加勤工助学的一条重要理由。从理论上讲,一周拿出4-8个小时进行勤工助学会给学业造成影响。但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这些时光花费在看武侠小说、侃大山、聚会、以及谈情说爱上。说穿了,就是用“影响学业”来给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在我们调查的30名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中,60%的学生成绩大部分在良好以上,只有6%左右的学生的成绩出现过不及格。所以勤工助学和学习只要处理 得当,二者完全可以兼得。在一些应用性强的学科中,如果从事对口专业的勤工助学还会促进专业学习。



三、勤工助学范围偏窄,岗位较少,稳定性差。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局限于家教、直销、做点小生意,学 校提供的岗位如图书馆管理、卫生区清洁、“二助(助教、助研)等,从整体状况上存在范围窄、岗位少、稳定性差等特点。第一,我国现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劳动技能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社会竞争尚感力不从心;第二,社会还没有形成大量使用钟点工的习惯。

 总之,导致当前高校勤工助学人数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 面的工作:

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不仅仅是一个组织问题,更是一个大学生通过服务于社会、增长才干,培养自主意识的过程。因此,学校、社会要加强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 教育使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勇敢地走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 动。



二、创造条件,扩大范围,面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应发挥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一些高技术产业企业从事科技服

务;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勤工助学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协助老师搞研究。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和专长来协助老师进行科学研究,并赚取一定的劳务费。由于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往往只有个别高材生才能有此“荣幸”。

2.做家教。这是最为普遍的办法,而且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这种方式。

3.在假期中到企业或公司打工。许多大学生在假期中到公司里面集中干一两个月,虽然辛苦一些,但收入较多。

4.收入最多的是经商,有的大学生俨然就是一个商人,手提公文包,拿着手机行走匆匆。但这种情况往往会影响学业,一般学校不提倡。

5.另外,大学生还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做兼职工作导购、餐厅服务、市场调查、商品直销等等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当代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动机及价值取向



1、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动机

 “您在大学期间有没有参加过勤工助学活动。”其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参加过,没有参加过的只占37%。这表明在我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在学生群体是较普遍的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勤工助学”其调查显示回答愿意的占70.2%,看情况而定的占23.3%,不愿意的只点6.7%。这说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影响下和学校勤工助学机构的双重推动下,勤工助学已得到广大同学的认可。

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主要类型是家教、推销、市场调查及学校提供的校内岗位等,企事业单位兼职的很少,这说明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还比较简单,家教和商品推广占了近70%比例,而其它类型的只占30%。参加勤工助学的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有79%的同学选择从事勤工助学时的目的是希望既能锻炼自己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而单纯为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只占15%,单纯为获取经济收入的则仅占6%,这表明,在当今企业双向选择,择优取才的今天,大学生很看重自己实践经济的积累。在调查中,有65%的同学认为在校最大的遗憾是与社会接触太少和实践知识欠缺,许多用人单位用“优秀成绩不等于工作能力”的评价难倒了不少英雄,而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创新、开拓、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实践活动中的锻炼。

(二)、勤工助学中学生个人及个人与社会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6%的同学有勤工助学活动中没有遇到过比较棘手的问题和困难,而93.4%的同学或多或少都遇过一些令自己头痛的困难,这其中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本身,一是复杂的社会。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学校对勤工助学管理不完善,同学们参加勤工助学的盲目性在,自身经验不足,知识也不牢固,很难达到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大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获得更多是理论知识,对社会的亲身经历和接触较少,社会经验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经济意识淡薄,初次接触社会很难适应。另外,在校大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在从事勤工助学活动中,从事一些综合性岗位感到力不从心。

(2)、社会存在的问题。就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而言,在复杂的社会上难以把握,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唯利是图的商家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利益,有时我们的同学就成了牺牲品。而大学校园中尝试着创业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也是单翅难飞,“靠一个好主意就让人掏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市场风险千变万

化下,大学生缺乏过硬的实践经验更缺少原始资金,光靠好主意犹如鲜花没有水分,注定要枯萎。在调查中,这些尝试着创业的学生,基本上还是小打小闹式的小经营性活动。

 而遇到问题,如何来应付?调查中自行解决的占62%,通过中介的占18%,通过公安机关的占6%,因无法解决的占11%,选择其它的还有3%。多数同学选择自行解决说明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有明显提高,这正是高校勤工助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只有6%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求助,说明21世纪的大学生有法律意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是不够,在解决勤工助学过程中的问题,勤工助学部门没有起到应负的责任,无法保障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

(三)、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得与失

 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一是可以锻炼能力,二是可创造一定经济收入,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大学生勤工助学中也付出了大量劳动、时间、并且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和困难,影响着学习,在调查中,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利弊问题,有66%的同学认为其利大于弊,认为弊大于利的只占4.2%,39.8%的同学难以比较,在采访调查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勤工助学中劳动的付出与收入是成正比,对学习有一定影响。普遍的观点认为“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既便有太多挫折和困难,有太多付出和不足,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中得到的经验和能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以此而论,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大学生勤工助学需要各方面广泛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教育体制和勤工助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三、思考与对策

(一)我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



1、学校方面勤工助学配备的师资力量有限,一般高校将勤工助学挂靠于校团委或学校后勤、学生处等部门。这样造成主要负责老师一身多职,时间、精力有限。



2、学校部门间的利益冲突。有的高校勤工助学部门同后勤服务相矛盾,或勤工助学同学校其它部门组织相矛盾(如社团)。

3、学校内部勤工助学岗位有限,且有部分岗位无人开发,校外勤工助学过于被动,多是企事业找上门来或打出公开招聘广告。



4、学校勤工助学缺少统一规划,系统培训,素质不高,能力不佳,所学非用。

5、学生勤工助学供给同社会需求差距悬殊过大,没有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勤工助学开阔市场。



6、学生勤工助学过于体力化、简单化、浅层化。

(二)有利于勤工助学岗位的开发



1、校内岗位:学校内部岗位多是学校、学院或其它部门、组织、个人提供的,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地位,岗位多属形同虚设,学生工作时不积极,不认真。同时有好多岗位未开发出来。



2、校外岗位:校外勤工助学占大多数,但很难得到岗位,原因是信息阻塞。校外岗位的潜力远远大于校内,积极同企业、媒体等中介取得联系,以体现当 代大学生的优势去开发勤工助学岗位。

因为在当前形式下,“守株待兔”式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们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要,只有积极开辟提供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才是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 要实施勤工助学基地化,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第一、要加强管理,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自己的品牌效应,建立固定的客户群。

 第二、要积极内部挖潜,比如把勤工助学和校办产业作为一个在发展中完善的事业,重新认识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作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也为学生提供了经济方便的实习机会;建立青年报亭、教育报亭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6

素质拓展部2013年工作总结

我院素质拓展部主要负责学院全体学生的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工作以及社会实践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素质拓展工作 1、2013年5月25日,举办素质拓展创新大赛。本次活动加强学生对素质拓展工作的认识度,尤其是针对12级的同学,提高了对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提高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来。该活动为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宣传工作。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2、2013年9月中旬,素质拓展部完成了我院10、11、12级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工作。并对11、12级全体同学的读书笔记及社会实践进行了逐份检查核对,对于抄袭的同学进行通报批评并扣除了其综合测评学分。同时,为校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抽查做好了充分准备。3、10月份,校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对各院素质拓展负责人进行了相关培训。之后,我院素质拓展部对13级班长、团支书进行了素质拓展学分认证的培训。同时,将13年暑期社会实践的丰硕成果给大家展示,为13年寒假社会实践及14年暑期社会实践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4、在11月份校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抽查中,我院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合格率在96%以上,远超其他学院。同时,根据校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反馈的学分不足的10级学生信息进行核对,并对10级团支书召开会议,强调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通知学分不足同学在本寒假把所缺学分补齐。

(二)、社会实践工作

农工学院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共组织实践团队50余支,其中有校级精品团队1支,“调研山东”重点团队1支,校级重点团队8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团队25支,新能源专项社会实践团队20支。参与组队的学生人数达300余人。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组队进行了“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对全省多地的农机企业进行调研。社会实践选题还包括:“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基层,砺炼青春”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创新创业企业行”岗位体验活动和“我的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选题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社会实践地点覆盖的范围也相当广,基本覆盖了全省的17个地市。

1、社会实践筹备阶段(社会实践动员大会、社会实践申报筹备、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答辩暨经验交流会)。

自校团委下发社会实践相关文件后,我部积极动员全体同学积极参与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学院针对新能源专项社会实践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先后举办了两次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去。动员大会要求各班班长及团支书务必参加,以便更详细的了解社会实践的相关情况,大会邀请了去年社会实践的省级优秀个人与会做了报告,为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做了充分的准备。社会实践申报书等材料准备完毕后,学院举行了“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答辩暨经验交流会”,答辩交流会邀请了去年社会实践的队员来给大家指导社会实践的策划,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从所有团队中筛选出部分优秀团队报送到了校团委。

2、社会实践实施阶段(社会实践启动仪式、社会实践QQ交流群)。学院领导对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是活动成功开展的有力保障。为更深入的开展工作,学院成立了由院主要领导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研究部署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活动开始前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领导的重视不仅为活动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极大激发了同学们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素质拓展部建立社会实践交流QQ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家积极交流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QQ群分享校团委的相关文件,以便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3、社会实践总结阶段(组织“实践归来话感受”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成果交流会、社会实践成果展示)

学院各级领导重视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自9月4日起,我院素质拓展部组织各班开展“实践归来话感受”主题班会,组织优秀学生代表与同学分享社会实践经历和体会,该院素质拓展部负责人进行监督,并总结了今年社会实践的相关情况。在社会实践完成后,我院素质拓展部组织各个团队在12#104进行了社会实践成果交流会议,对将要进行的学院社会实践成果答辩的ppt,提出了相关意见及建议。此次活动,为我院社会实践总结工作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之后,在我院会议室,素质拓展部组织各个团队开展成果展示,我院相关老师参加会议,最后推选出“历练青春一心为农”团队,“激扬青春服务农民”团队等四支团队报送校团委参加学校社会实践的评选。

经过评选,我院以总分第二获得“社会实践优秀团总支”称号;我院“历练青春 一心为农”团队,“激扬青春 服务农民”团队,“情系三农,情暖农村”团队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服务团队,其中“历练青春 一心为农”团队被评选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服务团队;指导老师朱婷婷、蔡清吉、谢婕、刘建平被评选为优秀指导老师;王志伟、李彬、张有良等8名同学被评选为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其中王志伟、李彬被选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三)、素质拓展部管理工作

1、对素质拓展部内部进行了重新的改编分组,分别负责素质拓展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根据往年经验来看,素质拓展认证工作在院级认证这一级,存在着认证过程比较乱、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等问题。因此,可以将素质拓展部分为两个小组,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素质拓展认证工作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需要两个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另外,这样分组也是考虑了内部成员的性格特点,根据他们自身的长处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将素质拓展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

2、素质拓展部内部建立了例会制度(双周周四)。加强部内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的感情。例会不仅仅单纯的谈工作,大家可以一起谈谈个人生活、学习等等。通过例会,发现我部工作存在的问题,能更好的配合老师完成相关工作。

以上是素质拓展部2013年工作总结,在以后工作中我部会不断完善和优化工作方法、流程等,为我院素质拓展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

素质拓展部:李彬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理工类大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 有助于提高理工大类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其各方面的素养必然体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素养。如果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不能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 使人们的精神追求畸形发展, 就会严重制约社会进步。加强对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弥补自身不足, 构建优秀的精神文化内涵, 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有助于实现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通过对人的价值引导、启迪益智、自我调控等使人达到内心的平衡、宁静和幸福。人文素质教育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 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 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能够铸造优秀的人文精神, 从而实现素质全面发展。迫于各种压力和历史制度问题, 理工类大学在培养学生中仍存在文理分科的现象, 大学生课业繁重, 很少主动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理工科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顺应各民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设, 核心是加强人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深入人心, 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加强人文建设,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覆盖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引导人们精神追求的良好走向, 为建立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社会努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丰富理工类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塑造高尚的精神追求, 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谐有重要作用。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陷分析

(一) 人文知识匮乏。

为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而理工科大学生主动花在阅读人文书籍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他们手上捧着计算机培训书籍抑或是教师资格证等辅导资料。各种辅导书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 对于其他人文类书籍则无暇阅读。支持此观点的还有某著名理工大学在学生中曾进行了一次人文知识测试, 所有题目均为中学历史、语文、政治等最基本常识, 竟然有68%的同学不及格。

(二) 功利意识强, 精神追求匮乏。

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浪潮冲击下, 实用主义在大学中明显抬头, 在选择专业、学习知识及选择职业等方面存在着明显急功近利的倾向, 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过分追求, 对理想精神追求却出现了精神真空。

(三) 重个人轻集体, 道德水平滑坡。

我国社会目前处在转型时期, 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大繁荣,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重建时期。但是商品经济发展不能以人们的道德退步为代价, 市场经济更强调竞争, 注重个性张扬, 但并不是不注重集体观念, 抛弃诚实守信、扶弱济贫的社会美德。高校不文明现象依旧存在。如迟到早退, 考试作弊, 道德滑坡现象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只讲个人奋斗, 不讲协作。有些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他人漠不关心, 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 势必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弱。

三、加强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 多渠道认知社会, 全面客观的理解社会。

每位求学者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其所学反馈给社会, 服务于社会, 同时使自己安身立足于社会。大学生需要多渠道地了解社会, 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 从而有利于自身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也只有了解何为整个社会所需, 和社会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才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和其他空余时间在校外兼职, 既增长见识, 同时又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 并且为迈入社会做足准备。同时, 正确并全面地宣扬社会, 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有一种积极的认同感, 有利于在社会大氛围的熏陶下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二) 建立开放式校园, 丰富校园生活———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

建设开放式校园, 营造优异的校园氛围,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社会责任感, 做时代之先驱, 国家之栋梁。大学生踏入社会, 应该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融入社会集体。高校可以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如举办人文知识讲座, 阅读史书,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此来丰富校园生活。同时, 我们也应该放眼世界, 不断吸取和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人才。

构建生活园区育人体系,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该校施行从大二学生中选拔出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突出、思想上进、政治素质高的学生作为大一新生的教官兼班级管理员, 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 引导下一届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大学生活。这些学生班主任入住到学生中间, 与他们同吃, 同住, 同学习,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能够及时地发现各方面问题, 并解决问题。这种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使其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文修养。

同时, 强化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以兴趣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社团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发组织和自主选择的, 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自身的兴趣特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有专门的指导老师, 有挂靠的业务指导部门, 有完备的内部组织和考评体系, 为开展高

WENJIAOZILIAO

质量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按照兴趣参加相应的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能够主动投入到活动中, 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培养良好的志趣, 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 打造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大平台, 激发学生内动力。合理开设人文课程, 必修课中增加学生选择机会, 增设丰富多彩的人文选修课, 注重课程综合化, 强调知识整体性, 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 使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兴趣内化为其学习动力,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该校在选修课中开设了《演讲与口才》、《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电影欣赏》、《礼仪与修养》、《孙子兵法》等人文性质较强的课程, 并从2008级起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 为学生搭建了学习人文知识的平台。

(三) 加强学生思想引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主体是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 让大学生从根本上思考人生, 认识到人文素质修养的不足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 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人文精神内涵的重塑。

对大学生积极引导, 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自己, 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 分析提高人文素质的举措, 自发地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 创造发现和克服自身不足的机遇, 成功发掘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习人文知识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J].教育, 2010, (26) .

[2]张侃.问题与出路——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11) .

[3]党的十七大报告.

[4]马嘉, 朴雪涛.大学发展的路径:移植式与创设式制度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 (05) .

[5]应中.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改革理论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2) .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8

S.X.Y.【摘要】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其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人文精神三个层面。高等教育在学生培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但是保证教育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高校应该通过专业性的人文教育,提供人文平台,倡导人文关怀,开展人文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首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阐述,然后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的人员为调查主体,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且有效回收1752份,最后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及对策。【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 途径

引言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1]。“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软实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过程的始终,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其人格,塑造其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就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而言,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但思想素质较低,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简历造假、考试作弊;因生活琐事就拿起斧头砍杀自己的同学;走出校门遗忘赞助自己的恩人等。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严重倾斜甚至颠倒。说明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落不到实处,其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例如如下三点:

1.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我国,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承担了十分沉重的课业负担。考试方式和方法也有待改进和完善,没有完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能上名牌学校或者理想的学校。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教科书之外,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其他知识学习必须让路。

2.重科技,轻人文,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和方法手段过于功利。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人文素质的思想观念,也即是重器轻道。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很多的“网虫”,他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对学习或其他东西了无兴趣。它的消极影响就是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西方优秀文化的系统的、深入的学习。重科技,轻人文使得一些大学生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生活庸俗化,人格卑微。大学生把自己变成只会获取科学技术、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3.指导思想上有偏差.人文氛围不浓。在制度设计上,高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2]。大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英语要过四级,计算机要过级,而人文学科方面没有硬性规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对人文学科、基础课、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重视不够。

这些问题小而言之,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大而言之,将影响到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3]。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第二,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第三,人文精神相对缺乏。高职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滞后、高职生自身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教师缺乏。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及讨论

论文前期工作中,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公众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及公众关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见解这三个核心问题,设计了一份包含40道题目的调查问卷。这份问卷调查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及校工人员为调查主体,旨在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范围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的人(同是学生则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教育途径的见解,并在一个月内回收了1752份。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有43.1%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形势普遍堪忧;有17.0%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良好;有64.3%的人认为,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并有49.7%的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景看好。

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或对策这一问题,其中,有32.4%的人提出了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这一途径来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另外51.4%的人则偏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总之,绝大多数人认为,社会风尚的引领和大学生自身的觉悟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皆有重要影响,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中能够在思想层面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外部力量,同时,也不能忽视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精神建设对其的建设性作用。

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或对策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 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2.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并牢牢抓住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自强精神: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态度,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要有自信心,用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用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

敬业精神: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发展必须敬业爱岗。高职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必须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培养学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诚信品质: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事、做人要讲诚信,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在参加考试、申请入党、求职、在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都要诚实守信,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

审美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辨别美丑的能力,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耐挫能力: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他们勇于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困难。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发展观[4]。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要不断组织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勤奋敬业、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熏染学生。4.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与其他课时不冲突,无考试压力,能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5.积极探索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5]。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 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职院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①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②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

③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

④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参考文献】

【1】 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高教探索.2007(6)【2】 宁智沛.浅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08(2)

上一篇:2024年度学校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阳光唯美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