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教师人文素养(共11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句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人文素养新修炼》读后感。“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孩子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
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文化经典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世界和人生状态、意义的描述与阐释,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义为上的理想人格,倡导忠、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探索勤劳、朴实、和谐的道德观念,崇尚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等等。西方人文流派众多,人文典籍丰富,对人文思想有新的阐释角度。他们主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读后感《《教师人文素养新修炼》读后感》。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教师的能 力素养是 一个不断 修炼的过程。 教师自从踏上三尺讲台,就意味着步入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就意味着踏上了追梦与圆梦的“生命历程”。 因此,教师应牢固树立 “立心 、立命、继绝学”的理想信念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壮志雄心,自觉开启承载着梦想与激情、蕴含着责任与担当的教育人生。 这就需要唤醒教师的职业情感, 弘扬教师的专业精神,修炼教师的专业人格。 教师的专业精神, 是从事教 育事业的 教师所需 要的特定 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执着认真、 爱生如子、 勤奋敬业、敢于负责、勇挑重担、热诚服务、团结拼搏、潜心研究、自我超越的精神,是支撑教师专业发 展 、促进教师 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 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教 师 ,他不满足 于陈规俗套,不满足于现 状 ,不满足于 照抄照搬和“拿来主义”,他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艺术,以创新的 意识 、创新的内容、创新的方法 ,从多维的 角度和空 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职业 道德 、教育理想 、生命价值 自觉追求的结果,是教师专业发展心智成熟的表现 ,它具有示 范作用 、激励作用、熏陶作用。 一个具有专业人格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教师的能 力素养是 一个逐步 提升的过程。 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学习是基础,教学实践 是载体 ,教学研究 是保障。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 业成长目 标 , 就必须要 善于学习,要认真学 习研读教 育理论 、新课程理论及 专业报刊 文章 ,吸取精华 ,开拓思路,夯实理论 基础 ,并及时了 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拓展专业视野。 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更要善于向自己学习。 向书本学习是教 师夯实理 论基础 、 更新教育 观念、实现“专业扩展 ”、提高自身 素养的必经之路;向同行学习是教师学习他人长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教学风格的有力抓手;向自己学习是教师正视不足、强化“内省”、反复琢磨、 推陈出新 、渐入佳境 、不断提升 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动力和有效保障。 其次,教师要积极投身教学实践。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推进课改、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要想担当起教书育人、为民族未来奠基的重大使命, 就必须扎根课堂、立足课堂 、聚焦课堂 、研究课堂 、发展课堂 , 积极投身 教学实践 及课堂教 学改革 ,让课堂彰 显育人价 值 ,使课堂充 满生命活力,为师生共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教学实践是教师践行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师创新教育的力量源泉,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平台。 最后,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教育 的深层次 矛盾及教 学中不断 出现的新问题,教师需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用研究者的态度 来审视学 生 、审视课堂 、研究课堂。 教师只有拿起研究的武器,实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才能切实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找到破解矛盾的新方法。 教学研究,可以促进教育理论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可以促进先进教学理念的提炼和传播,可以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若按此说法,今天的有些教师似很难尊称其为“文化人”。
——市里组织一批优秀教师暑期游黄山。黄山文殊院附近的一处山崖上刻有“观止”二字,从旁边的注解可以看出是乾隆下江南时的手书。刚经过一段艰苦的攀登,此时此地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色,再欣赏这刚劲浑然的石刻,感觉真是很妙,真是观景莫过于此,以为观止矣。驻足观赏之时,忽闻一声:“哦,止观!”循声看去,原来是团里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教师。他接着对众人说:“嘿,快上,在这儿停下来看。”接着又是几声“止观,止观……”。既是市级优秀教师,当为佼佼者,却连古人由右而左的书写习惯都不知;《古文观止》即使未读过,书名总该有所耳闻吧。
“观止”出典于《左传》,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赞美之至,别的乐舞再也不要看了,“观止矣”。原意是指事物好到了极点。
无独有偶。曾与几位特级教师应邀去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座谈会上,一位台湾同行发言中说了“君子不器”一语,会后便有两人问我此话何意。我告诉他们,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有学问的人不要把自己看作器皿,只有一种用处,要多才多艺才对。
在解放初期,能识文断字,就算是有文化,高中毕业就能算是一个文化人了。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文化人大概不能再用这样的标准了吧。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须有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其实这种要求不算为过。上面提及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虽不乏专业知识,但人文知识却显贫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我们教师,因为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是持否定和批评态度的。
一、人文素养缺失,难以担当育人之职
如果仅是不知“观止”和“君子不器”,或无关大局,而缺少人文素养的教师面对今天思想活跃、敏锐好学的学生,往往就难担育人之职。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80后女作家说高中时的她曾在周记本上有感而发:“草原知道离群羔羊的孤独;沙漠知道迷途行者的孤独;大海知道漂泊水手的孤独;谁,谁知道我的孤独?”结果班主任看了,批道:“希望你热爱集体,融入集体,别让可怕的孤独感销蚀了你的青春。”女孩看后甚为不悦,于是就让语文老师看。语文老师批道:“这首伤悲忧郁的小诗,堪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现代版。孤独感是你心理开始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来圣贤皆孤独。——屈原由于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孤独,贾谊因‘谗谀得志‘方正倒植而孤独,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孤独,苏东坡因流贬江湖而孤独……海明威甚至说,写作是孤独的生涯。而一般人的孤独有三种状态,一是惶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二是安下心来,有规律地生活,用读书写作来排解寂寞;三是让孤独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相信你能达到第三重境界!”女孩看了,心中感动,她写道:“谢谢老师。有了文字和思想的伴随,人生路上再多的孤独和寂寞,我都会甘之如饴……”
显然,那位班主任老师的说教如隔靴搔痒,可以说她既不懂学生,又不解“孤独”,而那位语文老师则凭借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学生进行了真诚的心灵交流,给了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确实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更具层次。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对人的精神、情感和气质进行影响和提升。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式、不同流俗的价值取向、独到精辟的人生见地、淡泊优雅的生活志趣,所有这些都与人文素养无法分开。人文素养直到近年才被提及,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还谈何人文素养?我读高中时,只因在作文中写了一句“我是多么的孤独啊”,就被批为“资产阶级思想”,学校领导找我谈话,正告我要“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好好改造世界观”。现在看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上接受过的文化财富,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痕迹。”许多学者、作家都没有接受过我们今天的知识,却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我们如果只是追求应试成绩而忽视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和精神底子,会使许多优秀学生无法达到其人生和事业应有的高度,也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二、人文素养的滋养,还是要靠多读书和会读书
季羡林先生说,人文素养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染而成。他还说,人的修养和气质,是读书读出来的,而且还融进了自己的悟性。
20世纪早期我国文化界的大师、学者如群星灿烂,令人仰慕。其实,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曾下的苦功——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本事从哪里来?从幼童时就开始的阅读和背诵中来。当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郑振铎能背诵《左传》,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范文澜能背诵《文心雕龙》……这需花费多少心血!我们若能效法他们苦功的十分之一,情形大概就会大不相同。
现今,我国人均读书的数量很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美国人年均阅读1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而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我对这个“人均4.39本”仍有怀疑,因为文教界不少人终年也不买一本书的。我曾问一位中学教师,这一年读了些什么书,他说:“学校没发。”这个回答令我难忘。如果应试教育深入人心,教师的确不需要读很多书。很多校长就不是读书人,管校长的教育局长也非“学而优”之人。学校首先要有浓郁的人文氛围,可惜现在已被急功近利的应试氛围所取代。平时基本不看书,不读报,还能称作是文化人吗?
要读书,更要会读书。只有将读过的经典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气质,人文素养才能得到滋补。记得读大学时,有机会与郭绍虞先生同居一室达数月之久,两人常作“桃源夜谈”。他极喜欢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说此诗意境幽深。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心情复杂,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压垮其精神,他借助渔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专注地“独钓寒江雪”,写下大量优秀诗文。郭先生告诉我,他从年轻时代起就把柳宗元这首诗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读书和治学中,在艰苦寂寞的条件下,力排各种干扰、诱惑,犹如置身于极为清静的环境之中,发扬“独钓寒江雪”的精神,不只是盯准鱼钩,而是把眼光放远,享受的不只是钓到的鱼,而是享受钓鱼的过程,结果收获甚丰。他对我说:“欣赏诗文,不仅要懂得作者抒发的情感,还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进去。”数十年来,我照着他说的去做,即使面对非议,也坚持边教书边读书边写作,无畏地“独钓寒江雪”。数十年来,也写下了千余篇文章和十多本著作。
三、提升人文素养是为了创新
说到底,提升人文素养,不是要倒退到传统文化中去,而是为了创新;不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正如周国平所说,人文素养越深厚,对现实和自我的认识越清醒,人生选择就越自觉。
一些年轻教师很想成为创新型人才,愿望虽好,但由于人文素养的不足,思想往往进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创新需天才,而吾乃等闲之辈。”
其实,创新依赖的因素很多,并不单纯依赖某种特殊之才或是方仲永式的早慧。数学家不一定有速算才能,有速算才能也未必能成为数学家。记忆力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力和判断力。反应敏捷诚然可贵,但即使反应迟钝些,如能抓住本质的东西,锲而不舍,善于联想和发挥,思想以深刻独到见长,同样也能创新。许多学生时代的尖子没有成为科学家,相反,许多普通学生后来却做出杰出贡献。高斯两次考大学都未考上,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在学生时代都不突出,后来他们都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师。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误区之二:“学问功底差,等知识变渊博了再谈创新。”
其实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巴金的代表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日出》都是青年时代写的,尽管后来他们的知识比青年时代时更丰富,理论水平也更高,但却未能再写出超过它们的好作品。郭沫若写《屈原》时没读过《李尔王》,写《虎符》时没读过《东周列国志》,他甚至认为,如果读了这些书,就写不出来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是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既不懂黎曼几何,也不懂张量分析,这些知识都是后来学的。他说,最有效的学习是在需要用它的时候。
著名数学家雅可比打了个比方:“要是你的父亲坚持要先认识世界上所有的姑娘,然后再跟一个姑娘结婚,那他就永远不会结婚,也永远不会有你了。”他说此话,就是为了鼓励那些自惭形秽、缺乏创新勇气的学生。
误区之三:“简单问题早已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近年来,科学的一些重大进展,其基本思想都是很简单的,往往可以追溯到大学和中学的课程,从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中找到线索。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人接受信息、传递信息靠的是什么。有人会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靠的是神经。但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它是神经中的什么物质传递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花了4年时间,最后问题得以解决。
误区之四:“创新都是重大的,小处谈不上创新。”
创新不在大小,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学生作文中就时有创新的微光。如有学生说周敦颐说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语文则是“可亵玩而不可远观”。再如有的学生提出“保护性破坏” “节约性浪费”这样的新概念,都属创新思维的微光。可以说,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这种微光的闪现,可惜大多自生自灭。
举一个例子。邮政特快专递EMS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不同于传统的邮递方式,它最早的发明者却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博士生。他在读学位时,曾因邮件屡屡迟到而使恋爱告吹,痛苦之时他就设想:为了加快信息传递,不妨把一些材料派专人送到一地,接受方签个字,当天就能收到。他想,能否圈定几个城市,圈定几个点,每天都有专人办理这些快件的传递呢?导师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他干脆连学位都不要了,全力投入这件事。结果这个从身边小事产生的小小创意,没几年就变成了一项蓬勃发展的事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教师的十大素养》读后
《教师的十大素养》一书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
1、什么是人文素养?
2、当今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人文素质却出现滑坡、背离的现象。
3、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警示我们: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增强我国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最重要条件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化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人文素养表现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精神态度,以及善于慎对自我、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呵护环境的心理品质。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具有高尚的、深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会以文明来滋养文明,以高尚来感召高尚,以自身的智慧和崇高境界来奠定学生的智慧和境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正在成为崛起的大国。然而,一个大国之所以谓之“大”,除了经济因素
外,是要有强有力的文化精神的支撑和推动的。但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年代里,中国的精神文化却在持续滑坡。社会的急剧世俗化,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以及普遍价值的失范和原有意识形态下的理想与信仰的丧失,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情淡漠甚至不再讲天理道德,缺少良知,特别缺少个人尊严这一观念,表现为中国人普遍缺少诚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学校考试中作弊现象盛行,高考集体舞弊几乎年年发生,屡禁不止,假文凭漫天飞;注重享受,金钱至上思潮泛滥,幻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乃至投机取巧,为一夜暴富不惜铤而走险。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道德之上,尔虞我诈,立于个人尊严基础上的诚信轰然倒塌,造成恶性循环。在金钱面前,道德、仁善尽失,违法事件频传,大头娃娃、山西黑煤窑死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造假贩假,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商品经济条件下物欲追求的普遍化,产生了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放弃精神的超越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重视物欲享乐,是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
帕斯卡尔说,“人只是一棵脆弱的芦苇,却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类的高贵和尊严在于他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主人。而我们面对的“现代化”的事实却是,“人”越来越成为“物”和“规范”的奴隶。“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退却。为了满足物质欲望,忘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成为工作狂,顾不得品味生活和享受生活,将宝贵的生命消耗在残酷的商场或官场的拼杀和人际争斗中,消耗在对财富的疯狂追求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理想主
义的弱化,致使实用主义盛行一时。“能捞就捞,捞一把算一把;不捞白不捞,白捞更要捞。” 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人文精神的水平反映并制约着国民文化素质的优劣。而13亿人口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才是保证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条件。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未来的希望,但是在当下社会,为了让孩子将来可以多赚钱以满足物质欲求,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他们将来不一定能得到的金钱和幸福,将他们美好的花样年华消耗在周末各种才艺班的奔波中,消耗在各种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还看到浙江金华学生徐力弑母、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云南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学……这一桩桩、一件件怵目惊心的事说明,我们的教育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培养出了一批拥有丰富知识但缺乏人性的单面人!
人文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心灵塑造的重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的使命是人文精神的承传者。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了高素质的国民,哪个国家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高素质的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当高度的人文素养。蔡元培先生一直坚持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而这种高度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人类人文精神的传承,尽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则是教师。教师不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使学生中受到熏陶。教师的学识、各种观念、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务就是
以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好的教师榜样,给学生留下公正、正义、理智、热情、坚强、果断的印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而且,只有在相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也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去追求职业的崇高,进而以此感召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到心灵”,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萧山区体育路小学王健儿
人文素养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事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是人文素养的认识基础,对于人文素养的修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精神是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是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精神。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正是人文精神的修炼之路。与学生的感受情交流能有效地与学生实现精神上的“对接”,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在《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中,也感受很深,认识了传统备课存在的问题,传统备课比较注重掌握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形成了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的理念去衡量,传统的备课有着明显的缺陷。其习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课”而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过于依赖教案,因此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重形式而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等。“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理论中派生出来的观点。按照“有效备课”的理念,课备得好不好,主要得看备课的效益高不高,是不是能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即使教师把课备得再周详,再合乎格式,教案书写得再工整,也只能是“低效备课”。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照搬教参,抄袭现成教案,就只能称为“无效备课”了。“有效备课”首先要给教案松绑,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官僚主义,给备课管理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有效备课”主张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尤其是构思教学设计上,引导教师从一般性备课转变到对教学设计的思路上来,实施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由于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漠视, 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人感受和尊严, 只是一味要求学习成绩。正是这种没有人文关怀, 一味压榨是被迫学生去学习,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个个情感压抑的人。中学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忽视, 造成学生各种心理问题, 很大一部分学生心理抑郁, 甚至一部分想过自杀。在中学课程里,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等等课程, 只有政治课, 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改善中学人文环境的任务。因为中学政治课, 不局限于政治, 共有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而成, 是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 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因此正是政治课的这种属性, 可以很好地把人文素养结合进去, 正确的引导学生, 健康快乐积极的度过中学阶段, 为大学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而不是培养, 一个个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人才。越是知识全面的高科技人才犯罪, 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因此, 对中学政治老师的人文素养的建立应当引起教育界的足够的重视[2]。
1. 中学政治课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1.1 中学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中学政治主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有机的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新内容。二、注重思想政治引导与学生成长的有机结合:高度重视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 注重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针对中学生思想活动不成熟、情绪化、逆反心理和可塑性的特定, 尊重学生、注重学生感受, 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和特点, 区别的对待。以真诚的态度去关怀学生, 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健康正确的认识社会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三、把现实生活融于书本理论知识:利用现实中的真实案例, 结合理论知识, 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个具体理性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处理同样问题和类似问题, 怎么去正确的合理去处理。四、将政治、经济、文化、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对人文科学有个宏观上的认识, 并通过政治老师授课, 给以合理的引导,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2 政治课程的教学需要和客观要求
政治课是一门人文学科, 其本身具备有人文属性, 因此可以很好把人文素养融合进去。政治课又可以叫思想政治课,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律、政治、文化, 培养思想道德素养。其主要教学需求和客观要求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社会认识, 培养基本的政治素养, 了解法律知识和建立法律观念, 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因此, 这门课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课程, 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1.3 中学生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亟需加强
由于中学时期,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 思想幼稚容易冲动, 存在逆反心理, 且面对巨大的升学求学压力。这个时期的孩子, 很容易犯错, 很容易在不良事物和人的引导下, 走向社会对立面, 造成一些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我们可以经常从新闻中看到, 中学生抢劫、强奸、打架斗殴、自杀、离家出走等等。这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 极不稳定的群体。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是一味的注重教学质量, 很少有老师关注学生的品德、思想动态和个人感受。正是人文素养在教育中缺失, 高等教育也培养出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败类, 从最近的国家反腐中, 就可见一斑。因此, 中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亟需加强。
2. 中学政治老师所需具备的人文素养
2.1 中学政治老师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
政治老师不单单是传授课本书面知识,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认识社会, 思考社会, 培养起一定的道德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的处理社会关系和各种压力, 因此政治老师需要在课堂上扮演多种不同角色, 以人文主义去关怀学生, 这种关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这样才能真正的打动学生, 与学生打成一片, 让学生跟老师是水与鱼的关系, 而不是水与火的关系。只有保证这种关系, 再能更好的在思想道德、社会观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健康茁壮的成长。
2.2 如何用人文素养去关怀引领学生进步
中学政治老师应当扮演多种角色, 用人文素养去关怀引领学生进步:一、老师, 传到授业解惑也和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二、朋友, 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 用心与心沟通, 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 对其事物的认识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把学生的最新动态与家长及时沟通, 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苗头, 及时扼杀在摇篮里。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百胜;三、长辈:像父母哥哥姐姐一样对待学生, 学生生病或者遇到挫折, 及时认真真诚的去关心他们。四、学者:及时的把政治的最新动态, 实事求是的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与时俱进。要让学生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 做到事事关心, 这样才培养出祖国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
因此对中学政治老师, 在思想道德, 政治素养, 心理情感, 价值观念, 修养素质, 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老师应当对中国政治有着深刻的清醒的认识, 对外来西方文化政治有着正确的认识, 具备较为全面的马克思理论基础, 坚定的政治信仰, 拥护中国共产党, 坚决执行各项政策和方针[3]。要具备乐于奉献、关心集体、强烈的责任感的精神, 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和弟弟妹妹去对待。当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 学生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作为反馈, 学生会认真上课, 并且接受老师给出建议与意见。故人文素养应该贯穿在中学政治课堂的始终, 让我的少年强, 少年智, 少年富。
摘要: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其一生, 同时一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构成的各式各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整个社会和国家。中学时期, 是学生培养和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而中学政治课内容不单单涉及政治层面, 更是上升到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影响着学生对人生、社会、世界、自我价值、政治等各方面的认知。高中政治课对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时期, 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如果一味的理论授课, 强制灌输, 得到只是学生背诵课文, 而不是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政治观念上的提升。这也对中学政治老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更好的给以学生人文主义关怀, 才能更好的引导着学生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好青年。
关键词:中学政治老师,人文素养,中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重要系列讲话读本.
[2]吕守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J].华中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1) .
关键词:数学教师;人文;素养
1.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现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数学教育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文明发展中数学所起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高中数学教育中影响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
2.1目前应试教育对高中数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大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解惑也。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形象思维结合逻辑思维,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主要包含对数学知识传授,对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个体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功能和培育功能。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偏离了其本功能,数学成为一种竞争优势,表现在数学教学上是大题量的传授和练习中将数学知识点牢固记忆,其指向只有一个—最终达到数学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数学教育中的其他功能。教师在课堂传授数学知识,学生以听的方式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数学内容,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单方面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作为课堂的控制者,控制并监督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缺乏互动交流的过程和共同思考探究的过程。
2.2高中数学教育评价不够,教师人文素质偏低
在学生教育成效的评价体制上,功利性的泛滥是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缺乏的重要原因。数学作为人类发展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表现为对学生数学考试分数,并最终表现为升学率的高低,这种单一评价标准成为社会各界以及学生自身功利性评价标准的源头。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评价在实践中表现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如:评价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内容上基本上是一张考卷测试学生的解题技能。如果要去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文素养,很多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影响对学生评价,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德与专的结合,培养一代新人。
3.对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3.1课堂互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
“学问”应该像学问本身一样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是,事实上教学生“学问”者并不多见。很多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自问问答,或问一些很简单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答”教学法是不利于学生创新和质疑精神培养的。为了使孩子具有全面的数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应将引导学生发问给以足够的重视。作为教师,如何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少地干扰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给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这是课堂教学中文化氛围营造的一个重要标志。
3.2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中学数学教育由于十分强化学生的解题训练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以牺牲学生的时间和创造力为代价,使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恐惧和疲惫。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过程,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被动地为了考试接受数学知识。
3.3改善评价方式,巩固情感效果传统评价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唯一形式,重结果、重成绩,造成了学校大量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的现象,使本应是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得僵化。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数学评价标准: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4.制定教师学习计划,培养数学教师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在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对教师来说,真正展现人文素养,并不是在口头上和文字上空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应该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和落实这一素养。
师爱,是教师道德人格魅力的灵魂,是成为人师的`根本。一方面教师对本职工作要热爱,教师首先应做到乐业敬业,具有积极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同时还必须具备艺术精神、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等,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能善于与他人合作,努力探究教学的艺术。一名好的教师对待工作应兢兢业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教学方面做到治学严谨、宽严有度、有奉献精神等。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要热爱,教师应处处关爱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用心热爱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时刻把孩子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中。一个好的教师,对孩子应当做到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不鄙视、不讽刺、不放弃等。
本人认为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接受知识的渠道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向老师质疑。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其求知的欲望,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这次收看的网络培训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研究便是对此的真实写照。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学生的人格主动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家都在呼吁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思维碰撞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学《卧薪尝胆》时,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足够深的历史知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教师不能说全部知晓,但也要知道个七八成,这样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吊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会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发自内心的想学习,要学习,我们都知道好发问、爱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语言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制作的本能、艺术的本能。这四重本能的欲望与冲突,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源泉,指导学生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在学生探索学习时,遇到难题,教师必须学会引导,遇到困难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深入理解勾践为何要卧薪尝胆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可以由引导孩子想象战争失败后的残局以及勾践看到那时的场面心理的想法到受尽屈辱时的心理的强烈反差等等一步步引导孩子,必须平等耐心的对待每个孩子,这样孩子在爱的氛围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中他才能全身心的放松,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在教学中,只有让你的学生感到平等、自由时,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加强文学素养储备,因为,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他们对文章的感知大多在感性的层面。如何引导学生吸收文章的精华,体会人文的影响,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语文驾驭能力。这样才能把较深的道理用浅显的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多元角色。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艺术。文学素养越高的人.所具有的生活、情感、经验就越丰富,观察、理解、表达的能力就越强.对生活的热爱也就越执着。当今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着诸多困惑:怎么把教材巧用、活用,怎么让学生活学、爱学,“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教师们总苦恼于“学生难教了,不听话了”。特别是高年段的学生,很难见到他们热情洋溢地上语文课。其原因主要在于语文老师没能博得学生的喜爱。学生首先要爱上语文老师,才能爱上语文学科,让学生热爱学习语文.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文学素养正是小学语文教师魅力的添加剂。
认识了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储备的重要性.我们就应该切实行动起来.加强阅读储备。提高文学修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点子上,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就一定会出口成章,语文课堂也一定会精彩纷呈。
1、广博的文化知识
语文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广泛,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信息,教语文时都可能遇到。例如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增设的。综合性学习”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戏曲大舞台”、“莲文化的魅力”、。追寻起源”等内容的编排,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语文专业知识,还须具备一定的人类文化知识。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在自身的知识结构总体中,语文教师应把历史、地理、社会、美术、音乐、哲学等学科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一种以语文专业知识为中心的辐射式的网络结构。
2、精美流畅的语言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
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就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时,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
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强的模仿倾向。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3、专业的知识
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无需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师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断的江河。”此话完全是教师在自我推卸责任,是对新课程的曲解。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但是电脑永远也无法替代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所以说,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个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
4、高尚的人格
何谓“人文性”,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回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育好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以身作则,作好人格的表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离开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护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这种感染作用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双方的情感交流逐步加深,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循循善诱,对他们充满期望,使他们充满信心。这种师爱对学生必将产生春风化陌般的作用,温暖而有力,教师情感的涓涓细流一旦被学生的心田所接受,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高尚而优美的人格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特别拥有强烈的“爱”才会在教学中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师关注人文内涵,语文教师作为人类母语的传播者和继承者首先就要具备人文素养。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全面的知识,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知识,培养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宋丽霞 《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2]周爱红《新课程时代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综合天地》,2004年第二期
[3]胡仁礼 《基于新课程的语文教师素质》,《语文学刊》
【修炼教师人文素养】推荐阅读: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学习心得01-09
教师20项修炼读书心得体会07-04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09-22
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01-05
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途径论文10-23
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新途径09-22
销售人员自我修炼09-06
培训师技能修炼10-29
产品经理职责及修炼12-19
销售人员的十项修炼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