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途径论文(精选14篇)
岗前培训是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环节,起着关键性作用,是教师明确自身社会角色、了解未来工作任务安排、制定自身发展规划的指明灯[6]。职业院校在聘用新教师时一定要展开针对性的培训,一方面把学习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详细地传达给每位教师,帮助教师们理解和树立自我培训意识,从宏观上把握学校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并将其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发展规划相结合;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多将正面榜样传给教师,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3.2加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学习,创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文化具有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为师生们创造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师生们的人文素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疑问具有重要意义,而校园文化也是培养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又一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教职工群体自觉主动加入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学习中,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人文修养,培养学校的人文环境,为师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用文化熏陶并助力高职教师自觉提高文化素养。
3.3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思想品德、生活为人等各方面的监督、评价和考核,这种弹性而具体的评价体制可以激励教师自觉遵守师德风范,提高教学能力[7]。然而当前教师考核机制更加偏重于强调教师的科研成绩、教学成果,对于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师风的考核较少,当今社会频繁出现的高校教师猥亵、威胁学生事件就是典型例子,由于行为、德育的失范并不会为教师带来违法成本,因此一旦此类事件出现时受害群体往往无法寻求到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因此还需要完善教师德育工作考核机制,考核标准要更加多样化。
3.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爱因斯坦曾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良好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具有师德的人一定要有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符合社会文化规范的行为举止。为了帮助教师加强人文素养,学校可以适当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并将师德教育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同时,培养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还需要将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而不是单独拎出来。人文素养的教育要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开设专门的人文素养培训,还要时刻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融汇贯彻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两者相辅相成。
3.5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主要能力,也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培养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能脱离于教学能力这个主心骨。高职教师作为学生的授业解惑者,对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极为重要。高职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紧跟行业前沿,同时要注重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良好的业务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入职的必备条件,同时这种实践能力也是保证高职教育中学生动手、就业能力的关键。学校可以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列入教师培养计划和发展路径,同时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适当引入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丰富教师队伍。
4结语
高职教师肩负着职业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人文情怀、专业技能的重要队伍,在对高职教师的培养机制建设中不仅要关注教学教育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教师群体的人文素养建设,只有建设一批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才能保证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友华.基于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传统文化传承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7):14-15.
[2]黄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J].青年时代,2016(4):178-179.
[3]凤卓.传统文化视阈下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11):68-71.
[4]赖扬.论高职高专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认同[J].高教学刊,2016(12):226-227.
[5]谭贵娟.浅议语文教师在高职高专校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J].发现,2017,78(8X):17-18.
[6]杨玉娟.全球“汉语热”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J].大观,2016,87(2):98-90.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 可以说高职教育在我国正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虽然高职教育发展比较迅速, 在专门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 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上, 往往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这必将影响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技能型人才, 更需要的是具有健全思想, 有创新思维, 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因此, 加强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也是当前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 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 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 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 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及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践, 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 能够恰当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的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而不是只懂得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 要求其不仅具备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能力, 而且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精神。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 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部分高职院校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以学生能否谋取职业为目标, 急功近利, 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知识教育、人格培养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整体状况较差, 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 历史知识较为贫乏, 对哲学思想更是知之甚少, 艺术修养爱好比较肤浅等。大部分学生以言情武侠小说或流行歌曲作为课程以外的消遣, 对文史哲不感兴趣, 很少有学生自觉地补充人文方面的知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精神领域大部分学生的取向是积极进取的, 但同样也存在一些新问题, 如对政治思想品德课学习不够热心, 甚至有逆反心理, 对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过于悲观, 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价值选择自我化、趋利化、短期化, 专业思想不牢。心理承受能力差, 耐挫能力不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 对人类与自然缺乏爱心, 对亲人和朋友缺乏情谊。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较低的原因比较复杂,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科技对社会发展作用凸显, 整个社会重视科技, 忽视了人文科学, 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二) 家庭因素
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亲由于文化程度、生活态度、教养方式上存在着缺陷, 使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家庭人文素质教育。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 不少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 以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缺陷, 与此直接相关。
(三) 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对专业教育重视有余、而对整体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不足的现象, 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单纯地围绕市场转动, 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 专业课比率突出, 人文课程减少, 忽视了内涵的发展。
(四) 教师队伍现状
高职院校教师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 尤其专业教师, 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术, 忽视人文教育, 自己也很少关注各个专业领域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方面的问题。
(五) 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高职学生“务实”思想严重, 对实用技能的学习热情远胜于人文知识。源自社会的导向、学校的企望和家长的期望, 许多高职学生对技术性的学科非常重视, 人文学科常常被学生所轻视, 认为读名著、学哲学, 绝对不如学技术实惠, 导致许多学生眼界狭隘、志趣低俗, 有技术、没文化。走出校门后, 则因综合素质的低下, 使其工作能力大打折扣。
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把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离不开学校, 要想做好此项工作, 学校的高度倡导和重视是强有力的推动力。高职院校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性”、“技能性”上, 应该说体现了自身办学的特色, 其总体方向是不错的, 问题是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目标。学校应将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作为重点工作, 建立各项管理机制和办法, 鼓励教师推出各类人文素质类课程;同时,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状况实行备案制或学分制, 督促学生主动选择人文素质类课程, 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 优化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育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具体实现的, 而这些方面的师资, 高职院校的配置还十分薄弱。这种状况并非此方面的人才短缺, 而是由课程设置、办学思想决定的, 学校在人才引入上更注重技能型人才, 人文学科的教师只是个点缀,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 影响教学质量。当然, 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适时地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逐渐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
(三) 完善课程体系, 充实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学生对人文素养类课程需求心理强, 学校应该想办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设置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课堂。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需求出发, 在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基础上, 打造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 设计教学目标、遴选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创新教学形态。在完善课程体系中, 既要突出“两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又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同时还要开发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文素质课程, 其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当然为保证专业教学的时间, 我们也可以采用开设文、史、哲、艺术等选修课的形式补充人文知识教学不足的缺陷。
(四) 打造校园文化,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是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浓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大爱情怀, 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尚学精业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教书育人、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校园的建筑风格、总体布局到校园景观设计、设施配套;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到学生管理服务、行为规范;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到第二课堂、报告讲座等, 时时处处都要体现文化气息。高等职业院校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在物质文化建设上, 可以把企业的真实环境和气氛引进校园, 在行为文化建设上, 可以按照企业员工工作过程设置课程, 使学生了解职业工作过程, 体验职业生活, 领悟、体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
(五) 加强社会实践,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敬业精神
在人文素养调查问卷中, 学生选择人文素养学习的途径以学校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活动最受欢迎。所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职业道德培养实行课内外相结合, 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 强化养成教育。通过课程改革增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按实验、能力训练模块、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4个台阶递进。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能力训练模块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六) 利用现代科技, 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有机结合
学生大部分时间依然在学校, 学校教育是他们人文素养提高的主要环境, 所以学校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重任, 开展各类人文课程和活动, 提高课程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形成优质的人文素养校园氛围。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大学期间, 学生课余时间较多, 没有了学校的规范, 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 很多同学就是上网, 但上网游戏娱乐居多, 学校要建设更多人文素养优质课堂和优质视频材料上传网络, 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优质素材, 使学生课下也能顺利进行人文素养类课程学习。
(七) 结合学生特点, 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强调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时不能全盘效仿本科院校,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高考分数相对较低, 学习能力与自主性不强, 学习时间短, 实践课程较多的特点。因此, 只有采取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 才能真正见到实效。对于人文知识的传授, 授课老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人文素养的学习中,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是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人文素质的养成是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过程, 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走入校门到步入社会, 全过程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 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使之成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3) .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引言
当前的高校教育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要想促进国家的长远进步,就应该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生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实现个人良好发展的必备素质。高校的人才培养,要育人为先,德育为先,要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分析
(1)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以及科学素质的培养,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人文方法,对人文思想能够进一步了解,使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能够学会求知与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很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对于自身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2)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科学只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而人文科学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二者相结合,才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此外,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人文素养对人的创造力、思维方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3)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不仅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果大学生的专业目标过细过窄,能力素质单一,人文素养不高,那么难以成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2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2.1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应该大力从社会、校园、家庭三个方向营造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优良环境。
第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良好的社会发展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大学生受到个人主义、金钱主义、物质主义的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上出现各种不良现象,因此需要着重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创建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积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第二,创造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因此应该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第三,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想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努力,家庭也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家庭氛围、家庭文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父母需要重视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2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首先从自我做起,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从言谈举止中起到表率作用,影响学生。用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老师的精神来培育学生的精神。此外,还要要构建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教育体系,使全程教育、全员教育、全方位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中处处重视人文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彰显人文精神,这样就能使学生浸润在浓浓的人文精神氛围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者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教育的潜在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时,还要兼顾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文学的普及。人文精神不只存在于艺术课堂中,同时也体现在其它学科之中。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知识是必然的需要,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想象、鉴赏和创造能力。
2.3将专业学习与人文素养教育融为一体
大学的主要作用是要培养高等的专业人才,所以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内容都各不相同。所以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一定要緊紧围绕其专业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专业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并针对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安排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现阶段,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个体系,是由人文素质教师和专业教师来分别授课,这样就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不利于学生的统一学习,也正是这种教学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培养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任,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需要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将专业学习与人文素养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伟,张佳.浅谈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高霁芳.浅谈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 的培养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4]冯秀娥.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02).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规范的教师礼仪不仅能使师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要素, 也是师德师风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基本途径。它不仅有利于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构建师生互相信任理解的教育渠道,也有利于增强教师行为的道德示范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源泉,而且是传承文明的导师,是育人的园丁,是道德的楷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形象和表现出的礼仪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作为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仪容、衣着等,要处处“为人师表”。即教师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的穿着要整洁、朴素,不必入时,但必须得体。教师还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学生,呈现给学生朝气蓬勃的形象。教师的良好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等内在素养,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深刻和久远。首先,教师的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自始至终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的劳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奉献。
其次,教书育人,以教在先,教师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不懂专业知识,则只会误人子弟。一个教师仅仅具有潇洒的外表,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素养,那么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说来,教师的学识越丰富,教学水平越高,学生所付出的时间越少,得到的东西越多,学生学得越易,兴趣越高,效果也越好,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非同一般。只有品行端正、知识渊博的教师才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就是榜样。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个体的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宽容”之心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有错误的学生;办事要公道,不徇私情。要分清是非,主持正义,赏罚分明。教师尊重、关怀和
理解学生,是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影响。
一、新时期高职类大学生思想的基本特点
1. 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其宪章上曾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1990年, WH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 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2. 当代高职大学生思想特点。
当代大学生, 总体来看, 对祖国的前途命运非常关心, 愿意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发展经济, 建设祖国。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也更加务实, 不愿避开物质空谈精神、离开经济空谈政治、脱离现实空谈理想。他们中夸夸其谈、好高骛远的少了, 注重实干、追求实效的多了。
与此同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 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断的冲击和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各种信息海量涌入, 对其进行筛选和判断成为一项非常复杂困难的工作, 致使一些反动的、错误的和愚昧的东西搀杂其间。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人文素质重要性。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的、智慧性的, 它试图解决的不是“头脑“问题而是“心灵”问题。尽管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头脑的“高度”而达到心灵的“深度”。因为人文学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 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 有助于鼓舞斗志, 凝聚力量和激发活力,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人文教育, 就没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因此, 高职院校要在注重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 培育高职院校的文化精神, 因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精神相对于技术精神来说, 是首要的, 是技术精神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者相通相融, 相互促进;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熏陶、感染学生;再次, 加强和改进人文学科,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时尚性的。
2. 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结。在教育过程中,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往往相分离, 大部分专业教师只单独从事专业教学, 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贯穿其中。
对于受教育主体来说, 大部分学生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忽视文化修养的习得。他们往往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专业知识上, 而忽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明礼仪、政治理论、历史和哲学等修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导致他们对于需要记忆和耐性的文化素质教育缺乏兴趣, 影响文化修养基础知识的吸收。
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最终导致的是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会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退缩、缺乏信心和毅力, 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公德意识比较淡薄;在公共场合不注意形象, 有许多不文明行为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学生功利性强这一特点显得尤其突出:读大学的目标只是单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校期间入党动机不端正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的纯洁度。
三、思政课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途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增加思政课的人文内涵, 必须在教学中深入发掘思政课程蕴涵的人文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 使学生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
1.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理念的现实途径, 推动教学理念的创新, 必须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鉴于“两课”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相关性, 在课程设置上, 要注意突出教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 自觉调整“两课”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课程门数, 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 创新性地将“两课”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之中, 取长补短, 发挥彼此优势, 提高教学效果。要重视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 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新手段, 改进“两课”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深化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2. 构建工学结合环境下的高职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机制。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 企业的介入, 一方面增加了高职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 工学结合的实施, 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纯粹的、抽象的理论灌输转变为现实可感的直接体验, 巩固了高职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使其影响更直接更持久。
因此, 系统地整合校内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同时发挥思想理论教育与岗位体验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长处, 使之融为有机整体, 能够增强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3. 对社团活动进行人文引导。
首先, 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建立一些人文社团, 如摄影、美术、舞蹈、音乐、书法、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社团, 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其次, 要加强对各类学生社团的指导, 努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打造品牌社团, 使其自觉服务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 以提升校园文化的档次和品位。再次, 为增加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发挥社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在社团管理上, 一要注重社团干部的培养, 社团干部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二要充分发挥社团会员对社团建设的作用。重视对社团每个会员的人文关怀, 从会员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 鼓励会员提出活动建议和活动方案, 以吸引会员的广泛参与;三要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为社团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社团得到繁荣和发展, 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华、锻炼自我的舞台。
4. 方法更加灵活。
在新时期, 物质化社会更加发达, 新事物、新思维不断涌现, 这些都强烈吸引着高职学生, 如名牌服饰、高端电子产品等都大大受到他们的欢迎, 网络的快速流行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对博客、网络游戏等新事物接受较快。他们希望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追求个性张扬,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乃至追捧, 这导致高职学生缺乏谦虚好学的态度, 往往骄傲自满、任意妄为。
根据新时代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更加灵活、更加广阔、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采取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方法, 改变以往面对面交谈的单一方式,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利用网络的便捷性, 如腾讯QQ、论坛或博客留言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思路也要改变, 应有针对性地帮助高职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其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5.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创新。
践行环节的考核创新。考试课与考查课都涉及践行环节的考核。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 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听讲态度、发言情况等等。这种考核有一定的客观依据, 是一种不错的考核手段。但这种考核手段也有明显的片面性, 一个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在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是如此表现, 也可能在生活中是一个虚伪自私或者品行不端的人。如何全方位地考核学生践行状况应成为践行环节考核创新的关键。
6. 将高职特色融入法制教育中。
高职院校是要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制教育当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外化为能力,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不同的专业, 调整教学的侧重点, 使这种能力培养具有行业、岗位的针对性。
比如, 在法制教育中, 重点讲解《劳动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民法》、《知识产权保护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另外,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 还可以针对未来职业, 有目的的培养相关的法律素养。比如保险理赔专业, 可以重点介绍中国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专业, 可以重点介绍同旅游有关的政策法规。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非常重要和实用。
参考文献
[1]苏琼瑶.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9) .
[2]陈小奖.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 2010, (23) .
[3]江晓萍.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8) .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人才培养;人文素养;培养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提出,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在辩证关系中,两者是统一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的一项基本措施,这充分说明了教育与劳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职业教育中贯彻工学结合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一、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应用在教育中,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将其分为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无论是什么形式,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在这个模式中进行的工作不是模拟实习形式的工作,而是真正的与普通职工一样的,有薪资的工作,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得到锻炼,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此项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的一个方式,学生在这里不仅要接受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同时还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和考核,促进学生工学相长,进而成长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模式不仅仅是教育思想演变的一种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结构和育人模式,它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学生教育内容中人文素质的教育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教育工作中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加强其历史、文学、哲学以及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进而实现学生文化品位和格调的提高。我们认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
1.加强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和学习,树立现代人才观念
教育工作中引导是关键,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从学校做起,学校要彻底改变以往将知识、技术以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学工作的宗旨和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树立具有现代教育特点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以及自由開放的性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在课程的建设中要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比如哲学、历史、艺术等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与学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要更加强调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解放和激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其在以后的职业岗位发展中能够更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在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的同时,适应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需要,也能够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选择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文素养培养的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工学结合模式下实现对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一步。现在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通用的,缺乏专业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并不适用,在教育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针对培养的重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口语交流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能力等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质和高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
工学结合模式将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使他们看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渠道。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实现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淑贞.“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10.
[2]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阅读科普书和多观看科普节目,以增强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认识;其次是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争取成为一个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学习者、发现者、创造者和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得更好,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还有就是要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则首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等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依我所见,“人文性”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把所学知识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使所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的生活情境,尽力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在此,我就一个具体教学片段来做分析。
教学内容: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学时安排:1学时(40分钟)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入门阶段,好奇心强,对乘坐何种交通方式以及其他各地的学生乘坐的交通方式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transportations, bus, subway, ropeway等词语,并围绕transportations话题,运用所学词语来讲述交通方式。
(2)初步了解各种交通方式,感受不同地区交通方式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态度;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的了解,懂得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使学生了解、欣赏和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的交通方式。
难点:简单识认对应的交通方式图片。
教学过程:
1,播放交通歌曲,呈现图片,营造一个相对逼真的环境,导入本课主题。
2,观看交通视频,识认transportations, bus, subway, ropeway Christmas card等。
并让学生明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3,讨论:(1)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对于有些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车祸,交通堵塞等。对于这种现象大家有什么看法?
4.课后作业;写出自己喜欢的交通方式并给出简单理由。
题记中有这么一句相当振聋发聩:“教师唯一的也是终极的使命就是提升人之为人的素养”。是啊,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对这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孩子的尊重和对孩子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如何在教育学生、转变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这个使命,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苦苦探索的。书中一句句朴实真挚的话语,一件件发人深省的案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专家型教师的故事,都让我掩卷长思、回味甘甜。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教师,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1、热爱教育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教育是爱心事业,一名教师能否出色履行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义务,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才华,更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只有具备了对教育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确对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教师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品质,打造出一片爱的乐园。
书中举到全国优秀教师赵士宏的例子。早在20世纪80年代,鉴于他卓越的教育教学成就,曾多次被美国多所大学邀请去留学。然而,为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为了他热爱的学生,他婉言谢绝了这些机会。一家三口人长期生活在学校二十年前分给他的不足六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全国又有多少像赵士宏这样的优秀老师,为了这份理想默默地奉献着、耕耘着。
一、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时间能力。重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具备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真正当做“人”来看待。即把学生当做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教育应该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交流,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灵魂的塑造与净化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科学的价值观。做好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真正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职责;要爱热教育事业,现身教育事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为人师表,就应该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拥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与爱好,积极向上的情绪,努力进取的健康个性,能正确对待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困难与挫折、机遇与挑战等;教师首先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同时也应该是长者、朋友、管理员。学习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学的效果是通过学生来实现的。把握师生关系的“度”,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要努力去做学生的朋友,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才能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应该看到的是,老师和学习的朋友关系并不是一般的关系。老师是学生的榜样,由于教师特殊的社会地位,一个善于沟通的老师很容易就会成为学生的效仿对象。因而,教师平时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要实现与教育人,老师本身就必须从内心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仅学习上有进步,而且在整体素质与文化上也会有大大的提高。
二、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途径
加强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一位教师的认识必修课。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在当今经济社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高,即要求教师成为纵横交替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不但在教学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修养。并将这些素质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学生自身的素养。
同时,教师在教学管理和管理活动中就会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增加知识储备量,提高文化修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三、营造快乐轻松的校园氛围
一、国学经典的学习
“国学”一词, 古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将“国学”定义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1) 。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博大精深, 融汇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所有文明创造成果。其中, 有大量的精华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吸收。儒家哲学的积极入世精神、社会担当精神、舍己为人精神等;道家哲学的超然物外精神、追求自由精神等;佛家哲学的慈悲精神、宽恕精神、静心修习精神等等, 无不放射着先哲智慧的光芒, 为当代社会中的迷途之人指点迷津。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精神文明则相对滞后, 表现出了许多与之不相协调的地方, 并已蔓延到了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培养同样出现了许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只注重发展个人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高, 以至于出现了智商高情商低、合作意识淡薄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追根溯源, 还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而国学中所倡导的孝道、礼让、谦虚、恭敬、慈悲、忠恕、和而不同等思想, 都是现代大学生所必备的道德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 有学者提倡“目前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 是将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 分层次、有步骤地加以开展。可以考虑从小学到大学普遍设立国学课程, 教育内容从阅读和熟悉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经典入手, 逐步扩展至其他方面;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教育内容和程度应当合理区分、各有侧重;教育目的重在提高素质,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高他们从经典中吸取有益营养的能力。” (2) 这是从长远角度提出的方法和策略。由此可以看出, 从传统学术文化资源中寻求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 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 并以此教育、感染现代大学生, 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这或许是21世纪国学热再次兴起的真正原因。
对于大学生而言, 我们认为应当开设一些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密切相关的国学课程, 如心理辅导、国学经典诵读与践行等,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造就优秀人才。
二、传统礼仪的体验
中国乃礼仪之邦。从西周时期, 周公制礼作乐之后, 三千多年以来, 中国人一直尊崇礼仪。直到近代, 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 腐败无能, 导致列强入侵, 主权丧失, 国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凌辱与欺压, 从而使得中国传统礼仪遭到严重破坏和歧视。再加上西方崇尚自由、崇尚个性思想的引入, 中国传统礼仪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和批判。打倒孔家店、打倒一切传统思想成为一时的口号。殊不知, 这样的结果, 将传统礼仪、传统思想中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也一起摒弃掉了。
近年来, 古代礼仪体验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这不失为一种教育学生的好方法。2007年8月18日, 北京黄城根小学“穿汉服学礼仪暑假体验活动”在河南永城文庙和汉梁文陵等地举行;2011年4月24日, 一场以“尊师敬母 (长) , 启智成长”为主题的传统礼仪体验活动在广西柳州文庙举行;2012年8月19日, 浙江杭州万松书院举办仿古入学“入泮礼”仪式;最近一次是2014年9月12日, 由福州仓山区委文明办主办, 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承办的“文明中国礼———启蒙开笔礼”活动。这些古代礼仪体验活动大多在小学生中举行, 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次洗礼。
我们认为, 像这样的古礼体验活动也应该在大学生中举行, 通过对各种礼仪的体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士冠礼”就是贵族士级别以上的男子满二十岁的时候所举行的加冠礼仪。《仪礼注疏·士冠礼》云:“公侯之有冠礼也, 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犹士也, 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 象贤也。” (3) 意谓公侯贵族的冠礼, 始于夏末, 而周代时天子、诸侯等在二十岁时都要行“士冠礼”。《士冠礼》又云:“適子冠于阼, 以著代也。醮于客位, 加有成也。三加弥尊, 谕其志也。冠而字之, 敬其名也。”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 行冠礼之后就标志着一个贵族男子具备独立从事社会事务的资格和能力, 同时也明确了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 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这些社会责任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独立承担社会责任, 甚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等等。因此, 古来儒家很重视冠礼, 认为古代的其他礼仪皆始于冠礼。对古代“士冠礼”的体验,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其他的古代礼仪, 如体验“士相见礼”可以教给大学生接人待物、应对上下的原则和方法, 具有重要的人际交往的伦理道德意义;体验“乡饮酒礼”可以使大学生明长幼尊卑之序, 知尊长养老之责。凡此等等, 不一而足。
如今, 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一方面让他们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适时地举行一些体验古代礼仪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通过这种形式, 让同学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感受古代礼仪的威严及自己身上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如此一来, 大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 而是生活在家族和社会群体之中的, 自己的所作所为关系到家族的声誉和社会的影响等。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人文素养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人文关怀的培养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前,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是教育人, 如今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 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的内心感受,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同样, 21世纪的大学生教育, 除了传道授业之外, 也需要对大学生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一般认为是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其核心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认为人文关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高等学校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指高等学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提高大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关心程度, 成就完善人格。现在的大学生, 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 大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 养尊处优, 以自我为中心, 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了冷漠与无情。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迫在眉睫。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关心大学生精神上的多样个体需求, 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此, 可以组织一些无偿的援助活动、社团活动和帮扶活动等, 提高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注程度, 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
2014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 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他指出:“做好老师, 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 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 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 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4) 这里, 习总书记对好老师提出了一个明确要求, 那就是对学生要有爱心, 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对教师要求尚且如此, 更何况当代大学生呢?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应该是一名具有爱心和人文关怀的温情脉脉的智慧之人。这样, 我们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 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认为, 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够树立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传统礼仪的体验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人文关怀的培养能够促使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形成。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素养, 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才能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有爱心、有荣誉感的优秀人才, 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国际化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凸显中国特色, 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够树立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传统礼仪的体验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人文关怀的培养能够促使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注释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482.
22 彭永捷.将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光明日报, 2012-5-10, 第2版.
3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士冠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57-58.
——区新世纪小学聘请“书法专家”进行全员培训
10月12日下午,新世纪小学全体干部教师在阶梯教室集会,参与了盼望已久的书法培训。
为创建学习型学校,开学初我校就把提升教师的书法水平列为这学期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学校师资队伍规划及学校校本培训计划,特邀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胶南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陈东培老师对全体老师进行培训。
会上,陈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了只有用心去做,坚持不懈,才能厚积薄发,让老师明白知易行难的道理。然后讲了一些书法规律,并以“永”字为例演示了运笔八法,总结出写好字的三条基本要求“准确、形美、迅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的讲座,将书法与国学文化融为一体,令老师们耳目一新;将书写与做人、做事等方面相给合,给老师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不仅是书法培训,更是师德教育,收到了非常特别的效果。
第一章 新课程下的教师人文素养
一、人的素质和素养
素质: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能力素质等等。
素养:在素质中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的素养分为审美素养(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养是什么
以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为其构成要素的人的素养。
(1)人文知识:一般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考古学等。
(2)人文态度:对某一特定的人、事物、观念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3)人文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
1.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3)学生成长的合作者
2.教师的自身发展角色
(1)自我反思者
(2)自主学习者
(3)优秀示范者
(4)成功的学者
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
(1)必须有雄厚的人文知识
(2)有真诚的人文态度
(3)具有人文精神
(4)对学生的爱
三、如何看待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高度的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素养的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有雄厚的人文知识,有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关于语文、关于创造的充分多的知识;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真诚的人文态度;再次教师必须具有人文精神;最后是对学生的爱。一种无比完美的知识、态度和精神的融合,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
四、教师的人文素养修炼有什么意义
人文素养修炼的意义就在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或者说人文素养修炼就具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历史人文素养,重要性,培养方法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高职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应用科技人才的教育塑造。目前, 由于教育目的过于偏向职业教育, 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地将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认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只是面向生产实践、管理岗位一线教育塑造专项人才。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造成教育偏差现象的出现。
一高职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是反应人类社会建设发展实践过程与客观规律、特征的基础学科, 对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明确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同时, 历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意识素养, 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建立社会道德责任感,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此,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逐步提升历史课程的课时比例,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清自我, 培养良好的文化内涵, 促进人格的升华, 进而在未来的就业中很好地适应社会多变的环境, 提升综合技能水平, 在岗位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核心服务价值作用。
二高职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1. 利用历史人物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历史学科中, 涉及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 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都有着鲜活的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剖析, 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例如, 在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 教师应该从介绍秦的历史年代开始, 也就是战国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在人们心中却一直渴望能够实现统一,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功绩。但同时, 也要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他, 比如他的残暴统治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 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人物, 从而获得启迪, 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 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价值和意义。
2. 培育学生丰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时, 丰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越多, 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就越强, 历史人文素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养成, 历史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时, 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历史教育和教学, 强化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 应该加强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解, 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 认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过对学生讲述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激发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树立起科学的历史情怀。
3.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高职院校历史教学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在开展历史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特征, 激发其历史学科情感教育、史鉴培养功能, 凸显时效性。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强化民族意识, 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此外, 高职历史教师应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年龄尚未成熟、生活经验有限的状况, 通过历史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引导他们遇到困难不畏惧、不退缩, 通过历史人物、典型事例来感化学生。同时应引导学生注重实际, 学以致用, 可引入专题讲座模式, 结合历史内容与现实事件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理论与实际结合, 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功能。
三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 学校应该注重历史教育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重要功能, 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方法, 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光彩.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外教学研究, 2006 (10)
[2]韩琴英.论大学历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独特优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8)
[3]王丽娟.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学科教育, 2003 (10)
[4]纪剑梅.高职历史教学之我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关键词】企业;职业素养;高职
现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工匠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职业素养”也进入了人们视野,成为企业考察员工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曾到几家数控公司参观调研,调研中用人单位普遍表示,近几年数控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不佳,数控机床等操作不熟练,还不如单位学徒工技术强;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在第一线,工作辛苦,毕业生跳槽频繁,大多学生不愿意潜下心来钻研学习。可见,包含职业技能、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内容的职业素养,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关键因素。研究学生职业素养,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显得刻不容缓。
1依托企业文化,培育高职生职业意识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企业共同理想、企业传统习惯、企业愿景、企业规章制度和基本价值观念等意识总和。企业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
首先,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让学生们了解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了解当前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及专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调整自身职业规划;其次,注重企业物质文化建设。通过车间标语、厂区建筑、企业楼宇、布告栏等营造职业意识培养氛围,感染学生;再次,加大企业理念及典型模范事迹的宣传力度,开展相关的企业沙龙、知识技能比赛,通过以赛促学,加强同学们团结协作、与人合作沟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
2加强岗前培训,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某一行业从业者必须遵守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办事公道等基本要求,各行各业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有差别。如教育行业要求为人师表、无私奉献;服务行业要求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医学行业要求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只有置身真实职业情境之中,才会对某种职业道德有更深刻的体验与领悟。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正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高职生在校虽然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但由于师资、经费等方面限制,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容易出现专业知识与实践不匹配,对于实操不知从何入手的状况。此时,企业应加强学生实训前培训,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熟悉企业生产操作。企业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根据岗位实际情况,对车间规章制度内涵进行分析,强化遵纪守法意识。例如针对铁道工程技术、铁道运输与控制等专业的高职生,可以根据铁路运输段及车站的特点,进行安全入门注意事项、货运组织、客运组织等重难点讲解,用相应的职业标准要求他们,增强高职生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参加顶岗,与企业指导教师、员工一起工作,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要挑选高素质的员工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实训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向企业模范员工请教学习。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参与车间实际操作,能够更加真切的领悟到职业道德的内涵,感受到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以行业标准要求自己。
3完善实践场所建设,提升高职生职业技能
高职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因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高职生职业技能的必要途径之一。
3.1建立教学产业园,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企业投入,学校管理的校内实训基地,既不是单纯的模拟车间,也不仅仅是几个学生实习实训场所,而是具有多种功能,能满足学校和企业双方各方面需求的综合“校中厂”,一个装备齐全的企业生产模拟园区(以下简称“教学产业园”)。例如产业园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训教学,建立了含有冲床区、磨削区、装配区等的仿真车间;再如物流专业,建立了一个囊括收货区、分货区、验货区、退货区四部分的物流配送中心。这样的学生实习锻炼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技术,还可以节省学生的实训支出,如实习的住宿费用、交通费用等等。
便捷化的教学产业园区,使得学校实践教学“车间化”,学生实习“企业化”,真正实现“半工半学、工学交替”。学生每学年的专业课程,可以随时到园区里进行强化实践锻炼,而不是集中到大二下半学期或者大三实习,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够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产业园还可以为企业的员工开展岗前培训。
3.2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弥补校内实训基地不足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力补充,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空间、设备、经费等方面的不足,缓解学生校内实训教学上的压力。校外实训基地浓厚的职业氛围,严格的操作要求,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职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4推行8S管理模式,规范高职生职业行为
8S管理是在企业“5S管理”理念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进行的一种教学化设计综合教学活动。8S管理是在企业“5S管理”理念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进行教学化设计的一种综合教学活动。5S管理理念起源于日本,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因为首字母都为“S”,故称为“5S管理法”。结合高职特点,笔者在5S的基础上又增加节约(SAVE)、安全(SAFETY)、习惯化(SHIUKANKA)这三个要素,形成了“8S”管理模式。
“8S”实施要点是:①整理,是指在实训车间要随时自查摸底,明确“必需品”与“非必需品”的标准,在岗位上只放置必需品;②整顿,是指把必需物品放在规定位置,规定摆放标准,对于非必需品做好处理;③清扫,是指保持实训场所清爽,将卫生清洁工作落实到个人,并制定清扫的标准;④清洁,是指落实以上3S要求,实训场所每天必需自查,实训教师做好监督;⑤安全是指建立车间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进行员工安全培训,安全演练,仪器操作规范,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学生安全意识;⑥节约,是指对时间、空间、物资都合理分配,爱岗爱企,珍惜车间一针一线,物尽其用,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⑦素养,是指遵守规则制度,工作积极主动、敢于创新,敢于承担,养成良好工作习惯;⑧习惯化,是指将上面的7S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推行8S实训管理办法,把高职生职业行为培养与企业实训结合起来,使学生进入企业,就被企业这种氛围所感染,每一次操作都按“8S标准”严格要求,慢慢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良好职业行为,最终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5小结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化工程,不仅需要企业行业积极参与,也需要高职生加强自我教育、政府支持、学校重视,各方配合形成合力,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松林.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商业经济,2012,13:42-43.
[2]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8:105-107.
【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途径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探讨论文12-04
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新途径09-22
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01-05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论文10-08
以人为本,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论文12-12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09-24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06-14
修炼教师人文素养05-26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