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的发展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思想的发展(精选8篇)

人文思想的发展 篇1

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专题研究

摘要: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展现企业活力,实现科学发展,企业改制势在必行,但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人资分离”、股权转让和资产重组等带来了职工劳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化。这对广大职工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加强人文关怀,让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做好改制企业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改制过程中发展稳定的成败。

关键词:改制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这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同时,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把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宗旨的具体化,是改制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更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用人文理念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跟上时代,是党的生命活力之所在。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的要求,来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凡是符合时代本质和潮流的,我们就要学习鼓励,凡是不符合时代潮流和本质的,就要改进和舍弃,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不竭的活力,才能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才能更好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服务和保证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用人文理念武装我们的政治思想。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紧密结合改制新问题,把“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与职工群众共同学习、深入领会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以政策解读化解职工的思想之惑,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符合时代本质和潮流。

二、紧密结合企业改制新问题,具体工作体现人文理念 企业改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麻烦,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职工对改革政策的不了解、不理解,对企业的前景和职工个人的命运存在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思想倾向,甚至对企业改革困惑不解等种种“热点”、“难点”问题,这些思想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影响到企业改制的效果,此时,就不能采取以往的工作方式,而要主动紧密结合企业改制实际,注重人文关怀,制定具体的措施,增强思想工作的可行性。

(一)用座谈讨论的方式释疑解惑。针对一些职工对改革政策的不了解、不理解,对企业的前景和职工个人的命运存在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思想倾向,甚至对企业改革困惑不解等种种“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企业改革大讨论,而不能用过去拖、等、避等陈旧的方式。领导干部要与职工群众坐在一起,共同学习文件,共同领会政策,共同分析企业状况,共同畅想企业的前景,共同分析改革对职工带来的实惠,解除职工心中的忧患,化解思想上的困惑,放下包袱,端正对企业改革的看法和态度。

﹙二﹚用算账对比的方法释疑解惑。在企业改制中,要注意从职工切身利益出发,把经济工作中的方法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用具体的政策规定,对照职工的实际情况,由企业领导干部和职工一道算账对比,既算企业的长远发展账,又算职工个人得失账。通过算账对比,既能算出职工所能得到的实惠,也算出职工新的就业观念,同时也看到了党和政府对改制企业职工的关怀和照顾。

(三)用多办好事实事来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企业党组织要把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职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抓起,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在改制企业中,要建立《办实事工作制度》,并纳入企业年度目标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每年坚持为职工办十件以上有影响的实事,并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务必做好主辅分离的各项基础工作。大张旗鼓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的重大现实意义。这不仅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职工情绪,而且为企业改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四)用双向交流来排解职工情绪之结。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针对职工中存在的种种思想情绪,要采取多种形式与职工开展双向对话、坦诚交流,并且让职工民主决策,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以真诚沟通排解职工情绪之结。

1、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与职工进行双向交流。对职工在企业改革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甚至产生的抵触情绪,一是要畅通各种渠道,允许大家宣泄情绪,表达意愿。二是企业领导要与不同身份的职工进行背靠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通过面对面与职工进行零距离沟通,耐心回答职工提出的各类问题,详细阐述国企改革政策,达到化解少数职工的种种不良情绪,使广大职工更加加深对改革的理解和领会。

2、由

职代会对改制方案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是对职工的最大尊重和理解。在大面积座谈讨论和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企业制定的改制方案(草案)和职工身份置换方案(草案),应交由企业职代会审议通过,然后再以正式文件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这样不仅能够确保职工满意,而且能够保证企业稳定和改革顺利推进。

﹙五﹚家庭有大事必访,家庭有困难常访。为了体现人文关怀,关心职工疾苦,企业要制定“四必访”、“四常访”制度。“四必访”包括领导干部在职工生病住院时必访,在职工遇到特殊天灾人祸时必访,在青年职工结婚时必访,在职工及家属去世时必访。“四常访”包括领导干部在重大节日期间对离退休老干部和退休老劳模常访,对军转人员常访,对久病卧床职工常访,对特困职工家庭常访。领导干部通过深入职工家庭,与职工促膝谈心,有利于融洽干群关系,稳定职工思想情绪,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六﹚职工有心病必疗,职工有困难必帮。随着改革的深入、“人资分离”工作的开展,一些职工产生了对企业改革缺乏信心,心理振荡加剧,对企业改革的缺乏信心,甚至个别职工担心企业破产、个人利益受损的思想状况,对此,积极针对性地开展家访谈心活动,耐心细致的解释职工安置政策、经济补偿政策、养老保险补缴政策和企业拖欠职工费用的补发

政策,对职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思想开导和心灵抚慰工作,是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制服务,企业改制成果应体现以广大职工利益为本

在改制企业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企业改制,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为改制服务,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沟通方式的作用,广泛宣传教育,使每位职工正确认识当前困难,以得到职工的理解支持。为体现双向性,那么,企业改制过程中就必须处处体现以以职工利益为本,让广大职工相信,企业改革是为广大职工着想,使广大职工的信心十足,心中有希望,有盼头,职工心里自然会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人文思想的发展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1. 人文关怀

汉语中“人文”一词的原始意义与“天文”相对应。《周易·贲辞》指出:“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从哲学意义上说, “关怀”是对他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一种内在情感, 是对人内在要求的指认, 是一种社会价值。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 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层涵义:第一, 承认学生既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特殊文化的存在。第二, 承认学生在实现自我身心全面发展方面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第三, 承认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 追求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第四,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第五, 关心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合理需要, 并创造条件去满足这些需要。第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工作理论的创新还是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人文关怀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 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考虑学生内在需求、努力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而不是脱离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而空谈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的实质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重视人文关怀,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含量, 在关注人政治素养提高的同时, 还要着眼于情商指数、人性品格的培养, 重视内在潜能的发挥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1. 人文关怀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 客体是人, 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学说, 通过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来转化人的思想, 提高人的自觉性, 激发人的创造性。人文关怀就是把人看作社会的主体与根本,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 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主观特征, 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 这正是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所在, 它极大地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2. 人文关怀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把人的因素当作教育中的本质因素, 人的需要、人的属性、人的素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重心。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凸显了它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 它的经济价值和个体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开掘, 相应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功能单一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 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里,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发展、生产经营相脱节的状况, 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原则和应有的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片面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 着眼于人的情绪商数、人性品格、智力潜能的发展, 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体现出现代的、最本质的人性关怀与人伦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使现代人有了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与目标, 避免在激烈竞争中丧失主体性, 同时也从根本上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切实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教育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 人的成长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自我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 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赋予受教育者的精神素养、心理素养和创造能力, 即通过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而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更多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 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 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 去促进人的发展。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来培养, 即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把培养社会化人格作为归宿。以培养社会化人格来定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才不会被学生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 而会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一种创造的力量。

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贴近生活, 就要使教育内容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还要与学生的发展及成才相结合, 从而提高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为此, 思想教育在内容上应该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实际用符合时代精神的科学理论、高尚精神、先进文化去教育引导学生。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思想教育要有新内容,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 各种新鲜事物此起彼伏, 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 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没有根本解决……思想教育就要对这些新情况进行认真研究, 寻找应对办法, 更新搞活教育内容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回归整个教育体系、回归教学生活。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主题, 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智慧成长的过程, 也是德行成长的过程。通过教学使教育的文化功能与灵魂铸造功能融合起来, 是教育人性化的重要表现。

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人性化。突出人文关怀的思想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和对话而实现的活动。这种交往和对话不是教育者单向的灌输, 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交流, 尤其在思想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总以权威者的姿态对学生居高临下地强制灌输, 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人文关怀,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者要理解学生、体谅学生、宽容学生, 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学会欣赏学生,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 以博大的胸怀热爱学生, 以积极的心态评价学生, 在爱的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 营造互动的、积极的教育氛围和心理环境影响学生。

最后是校园氛围的人性化。校园氛围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外界环境 (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 , 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儒家正是依据这一认识, 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创造优越、良好的外部的环境, 使受教育者从中受益。如荀子认为“捧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认为好的环境, 对人产生好的影响, 久而久之, 可以塑造良好品格。

环境和氛围是一种教育力量, 是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外部诱因。清净、整洁、典雅的校园环境会于潜移默化中熏陶人;良好的校风、学风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 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人文思想的发展 篇3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中国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从人性理论、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人之为人”的理论。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提升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25-02

人文,作为一个人在对自然以及社会进行适应、改造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素质”在教育学领域解释为,人在先天时期的生理状况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化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具体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素养或品质[1]。而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之所以能称作人所必须拥有的一些基础品德与人格,与身体素质、科学素质等相对应,并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具体综合素质,详细而言它是一个人在形成其自身基本素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依靠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以及环境等相关路径把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在其身心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内在之物”,这个内在之物在外则表现为一个人的理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行、行为举止、言谈方式以及自身修养等等[2]。概括地讲,人文素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即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识以及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教育者通过一些教育方式如传授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环境进行熏陶等,使受教者学习到历史、文学、哲学、善良、真实以及美好等相关常识、价值观念、行为尺度与道德意识等内容,引导受教者积极地进行人文体会及实践,以此使受教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获得整体上升。概括的讲,共有四个目标:一使学生确立起人文意识,二塑造他们的人文品行,三使他们拥有人文常识,四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人本性,即人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与归宿就是为了人、出于人、归于人,注重人的个性、完整性、主体性,着力于人性的培养与提升;时代性,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动态体系,它的内涵和外延既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民族性,即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的人文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总体而言,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发展都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国家历史传统,我国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点,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民族性就要求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吸取优秀传统人文思想,发扬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追寻关于人自身所有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关于人是什么的探讨。然而在回答“人是什么”之前,必须要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为的善与恶代表了道德修养,是人类本性的表现,以此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基础。

首先,“人之为人”的本性探讨——人性理论。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4]的命题,孟子基于孔子的思想提出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然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恶。韩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了极端,主张采用法治的方式,迫使人不能作恶。老子认为人性是多元而动态的,人事应该遵循天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坚持对“自由之性”的向往,在此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其次,“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人生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坚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个人对于历史、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人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老庄的道家人生价值理论讲究顺应时事、清静无为、超然洒脱、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有利于现代人处理人生得失,冷静对待人生旅程中的曲折与坎坷。

再次,“人之为人”的理想目标——理想人格。儒家构建的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君子”人格型态,以德为首、仁礼结合。儒家理想人格型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人们“以义为尚”、“安仁利仁”,做一个“志士仁人”。道家老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型态是一个入世智者的形象,更加强调的是对于成全他人,成就社会的诚意,采用智慧的方式达到利益天下的无私境界,要求极有修养。庄子提出“至人”表达自己出世逍遥的人格追求,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一种无惧、无忧、无求的人格理想目标。

第四,“人之为人”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关于“我与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儒家一贯坚持的是“忠恕之道”的为人总则。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处理中要求做到仁爱,而墨家主张兼爱论。老子接人处己的妙道是他的“不争”论。不与人争,易于知足,宽容对待一切事物。庄子却是完全的无我论。

第五,“人之为人”的处世原则——为人处世。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影响深刻的为人处世方法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认为君子的本职就是奉行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此亦彼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但是真正的中庸是时中的。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5]因为中庸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人们在处世时就要善于找到当时的中点。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提倡宽容待人,有礼、有诚;不偏听不偏信,处理问题不偏激,要以社会利益为重。

中国传统思想里这些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髓,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生命源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民族文明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儒家将道德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将道德水平作为判断文明与否的标准,《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这种修身的观点更加侧重于道德修养的自我实践性,突出主体的个人努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有利于唤醒其内心的道德耻辱感,迫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挂起道德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内圣。

第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面临着市场经济竞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都明显不足,在打击与磨难面前,悲观绝望,怨天尤人,甚至是自甘堕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否定、批判的。《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孔子认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7]。这些都表达了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它教育我们大学生在艰难困苦中,要坚定信念,胸怀大志,勇于直面人生路上的内忧外患,利用自强精神协调身心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求。孔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向往建功立业,一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无可置疑地为我们大学生提倡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建设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启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继承和光大这种人生精神,无疑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唐英,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

[6]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55

思想品德论文:思品课的人文关怀 篇4

思想品德论文:思品课的人文关怀

作者/林晓芹

随着《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的颁布与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这就要求思品课更应多些人文关怀,思品课教师应该努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各种潜力的挖掘和提升,努力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努力让每位学生在思品课堂上都能感受到生命的自由舒展。笔者将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做法和思考做个总结梳理与反思,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氛围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和综合影响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经典名言的实质都是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从而形成强大而又温馨和谐的教育场!它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冲击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整个成长、成人、成才的漫长过程。笔者认为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应该立足师生人情味,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关爱学生。修炼一颗爱心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收敛起冷酷的目光!尤其是对那些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本地的一些留守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后,多和他们接触聊天,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积极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困难与困惑,陪伴学生渡过难关,为学生内心的强大提供精神鼓舞。教师在分享学生喜怒哀乐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一份温暖和关爱。

2.宽容学生。在教育工作中,宽容一般指教师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学生的失误或错误能够持理解尊重的心态,促其反思和改过自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宽容既是个人的一种良好的心态品质,也是教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法策略。教师可以在思想上、时间上、态度上、条件上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非原则性的“妥协”。如班里出现了有“早恋”倾向的学生,笔者采用心理疏导法,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换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宽容策略,而不是严防死守,打压责骂。疏导过程中为学生多留一些自尊,多一点自省的时间和空间,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民主平等的人格吸引,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和谐的氛围。

3.赏识学生。笔者认为赏识学生强调的是实行以表扬为主的“正向激励”。一般情况下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相对集中于后进生的身上。笔者常对他们宣扬“后进生”应该是“后劲生”,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幅度。不少“后劲生”被成功转化也足以证明教师赏识的眼神、恬静的微笑、鼓励的话语、适时的表扬,就可能在学生心目中转化为高尚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尘封的斗志和进取意识。

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从情感上打动学生,努力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学习氛围,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坚持两个原则,激发学生发展的自主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思品课教学应该把“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思路。坚持好两个原则,让课堂活起来,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1.坚持“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笔者在教学中坚持该原则,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创设关联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促使其自主能动地学习。

(1)身边事。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家长的事、家庭的事、社区的事、学生自己的事等设置情境。如设置初中生辍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父母、老师、同学以及辍学者本人,以小品的形式呈现情境背景。设问:①请你谈谈初中生辍学现象的原因。②从权利义务关系角度谈谈你的认识。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等。学生在揣摩角色表演和探究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已有的心理、情绪和生活经验,强化了认知和情感体验。学生体验到了教学内容与自己是如此的紧密相连,从而探究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倍增,也从中明白了学习对于自身的意义,从而更加锐意进取。

(21本地事。教学中可以利用发生在本地的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关联情境。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把“染色馒头”事件作为探究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从国家职能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不同角度,从合法权益的角度,维权方式的角度等设计相关问题,学生个体或小组交互作答。以此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带来的巨大的成就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加速器。因势利导给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和条件,适时地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能动学习的精神支撑。

(3)国家事。借助国家重大事件或时政,如两会的召开、台海问题、油价上涨问题、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亚洲博鳌论坛等相关题材。借助多媒体创设视频欣赏资料、图片、文字、漫画、表格、曲线图等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向传递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进行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强化对材料的认识和思考,在欣赏、阅读、分析和探究中不断提高对自身能力与责任的认识,逐步升华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源。

2.坚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思品课堂教学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坚持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自主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与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够满足学生对相对自由的学习时空和心理的需求;而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补充,相互点评的过程则有利于学生个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笑声与掌声交结,课堂成为了学生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情感认知的体验与强化,是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突显,更是师生舒展生命灵性的时空!

三、把握两个细节,拓展学生发展的思维度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但我们的课堂常常会出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冷场情景,更不用说通过提问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对此,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细节:

1.把握好导答细节。教学中一个巧妙的导答方式常常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思考状态或认知状况由潜藏状态转入豁然开朗的积极状态。如可以采用激将诱导法、故意出错法、分解诱导法、温故知新法、定向指路法、换角度提示法、鼓励法,等等。如换角度提示法是笔者常用的一种方法。如:笔者在教学“融人民族文化”一课时,探究文化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只能作笼统的回答,即课本第一段: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堂出现冷场,那不妨换个角度导问:那么随着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政治、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那么文化呢?学生很快就勾起认知回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学生的积极思维还是没有被完全调动和打开,于是,再次导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还需要继续发展呢?学生思维重心由国际大范围缩小到本国范同,慎思明辨,小组探究后,终于得出又一个结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甚至超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竟然还提出现阶段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逐步被打开,开始有意识的尝试运用发散思维!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要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设置后,若学生答不到要点上、答非所问、一时答不出来或答不全,教师可以进行发散性和拓展性的导答,把问题南难到易分层剥离,从而不断提升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把握好评价细节。以学生的发展为㈩发点,对学生做出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伴随着自我认知的深化以及同学、老师和家长等的影响和引导的动态过程。故而思品教师应该延伸和拓展对学生的评价活动,强调终结评价与多个评价主体参与的过程评价的有机结合。

笔者在准备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时,课前请同学们自己找找自己的优点缺点,并说说自己熟悉了解的某位同学。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全班基本上分为三类:A对自己的评价过高的骄傲自负型;B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的消极自卑型;c对自己的评价较为客观的自尊自信型。而B类学生中以女生居多。面对此种情况,我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针对B类学生我设计了一系列小竞赛,如单词速记、成语接龙、书法比赛等。随着活动的有序开展,B类同学在师生的鼓励下,也慢慢尝试参与竞赛。在书法比赛环节,我观察到平时沉默寡言,全班公认的“胆小鬼”小丽竟勇敢地走到了黑板前,用毛笔蘸水潇洒利索地在黑板上挥毫写下:“我的未来不是梦”!遒劲有力的笔锋,流畅优美的行书征服了全班同学,课堂沸腾了,同学们在我的暗示下起立为她鼓掌喝彩……小丽的脸羞得通红,怯怯地却开心地走回自己的座位。我知道,小丽的自信心此刻正在悄悄萌芽。我顺势建议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请小丽与我们一起分享她练习书法的过程并谈淡今天的感受:沉默寡言的小丽害羞退却了。同学们有点失望,但我还是送给了她热情的掌声和一大段鼓励赞扬的评价,再次撞击她那颗长久自卑的心灵。

课后我再次找小丽谈心,列举了她许多优点长处后,也介绍了几种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事后我联系了小丽的几位要好的同学、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以及家长,请他们对我的工作予以协助,加强对小丽自信心培养的过程督促引导和多给予鼓励表扬性的评价,以期待她的进一步转变。慢慢的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平时的话多了、笑容多了、和同学们一起嬉戏的身影多了,课堂发言多了!没想到她还主动请缨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几次活动!更可喜的是她的转变也带动了B类几个同学的慢慢转变!

关注小丽的成长过程,采取多个评价主体给予她多次过程性、互动化的积极评价,从不同时空上交互进行,促进了她的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小丽在不间断的评价刺激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我,及时调整,逐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呈现出良好的动态成长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生命的自由舒展而绽放的异样光彩!

“教育不是填满一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生命自由舒畅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应是一种教育教学实践!为真正不断提升初中思品课的课程魅力与育人功能,教师必须用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创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优化教学策略,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双基”目标提升到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价值的提升,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都能自由的成长;都能不断进步、有所收获;都能绽放出独特的人性光辉!

孟子人文思想浅探 篇5

孟子人文思想浅探

孟子在他“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地位,并为人在义与利的追求上指出了正确方向.孟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及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 者:樊冠钰 FAN Guan-yu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4)分类号:B82关键词:孟子 人文思想 理论特征

人文思想的发展 篇6

(淮阴工学院江潍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注重人文关怀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在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及方法实施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四个统一,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和共性、个人幸福需求与政治需求、灌输与平等交流的统一。坚持疏导是从人文关怀视角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3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融人人文关怀,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注重人文关怀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意义

1.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人文思想的发展 篇7

1 孔子人文思想精髓的主要内容

一是, 立志。 (1) 要立志—————“人无志则无以立”。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他说:“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1]孔子又以“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2]来表达自己对志向的重视, 强调人必须有远大的志向、明确的目标。 (2) 立大志———“修己以安人”、“克己复礼”。孔子认为立志应立大志,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二是, 做人。“仁者, 人也” (《中庸》) 。这里所说的“仁者人也”中的“人”字其实就是仁字, 这是孔子对做人的最高概括。首先, 孔子非常重视和尊重“人”, 这是他做人的价值取向, 《论语·乡党》记载:“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3]马厩失火, 首先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人”本身的人文关怀。第二, 孔子认为是“人”就要具备仁德, 所以他说“人而不仁”是不对的。第三, 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5]孔子坚持设身处地想他人所想。

三是, 交友。 (1) 孔子认为交友是快乐的, 孔子在《论语》首章开篇就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学而》) [6] (2) 交友要“慎重”。《论语》中孔子再三强调慎择“友”, 特别提出明辨“益友”和“损友”。[7]在孔子看来, 同正直的人交友, 同守信的人交友, 同有见识的人交友, 是有益的。相反, 结交走邪道的人, 善于阿谀奉承的人, 习惯花言巧语的人, 则是有害的。

四是, 懂“乐”。孔子之“乐”其实就是现在讲的“幸福观”。孔子认为物质基础对于个体幸福很重要。他说:“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论语·泰伯》) 但孔子从未将“乐”停留在物质基础之上, 而是从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德性实现上对“乐”进行阐发。“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 曰:‘苟合矣。’少有, 曰:‘苟完矣。’富有, 曰:‘苟美矣。” (《论语·子路》) [8]卫公子这样的品性与境界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肯定, 从中也可侧面反映出孔子认为“乐”是一种境界, 是一种追求。

五是, 自强。孔子认为,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上有所作为, 首先要做的就是锤炼自己的本事, 他说,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9]。他认为, 一个人不要担心自己不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和重用, 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合适的资质,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10]孔子还郑重提醒, 年轻人应该趁早作为, 不要拖沓耽搁, “年四十而见恶焉, 其终也已。”[11]

2 孔子人文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启示

其一, 大学生应该重视立志。当前许多大学生们在信仰上竟然无所适从, 内心变得空前空虚与迷茫, 根本没有把自己的理想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和乐于奉献相联系起来, 更可悲的是, 现在竟然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找一个款哥 (富婆) 、找一份好工作”等庸俗化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方面。从孔子的立志思想中, 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立大志, 立长志, 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其人生才会真正有意义和价值。

其二, 大学生应该学会做人。现在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 人格不健全?、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现象十分突出。一部分大学生, 以自我为中心, 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 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从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回报, 缺乏合作意识。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从孔子的“做人”思想, 大学生应该懂得和实践珍爱生命、学会感恩、具有爱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及奉献社会。

其三, 大学生应该擅于交友。当前大学生要么相对比较内向, 而又没有很好的从高中过渡到大学, 不会交友, 不愿交友;要么走了极端, 把交际当成大学生活的全部, 交友广泛, 有时甚至根本不分对象, 有滥交的嫌疑。从孔子的“交友”思想, 大学生应该:一是具备开放的心态。学会积极和他人交往;二是培育宝贵的友情。学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深交, 彼此互帮互学, 相互提升;三是注重分寸。学会在与朋友交往时时刻注意把握好言行的度, 不媚不俗, 不卑不亢, 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其四, 大学生应该懂得幸福。当大学生们面对巨大的商品堆积和炫目的文化快餐, 从而有可能获得享受和满足的时候, 他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向金钱和物质享受倾斜, 他们往往把金钱和物质享受当成幸福。按照孔子的幸福观, 大学生应该: (1) 重塑以精神满足、以为天下担当的新幸福观。大学生必须认清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本的幸福观的局限性和低级趣味性, 自觉在思想上进行抵御, 深刻领会个人的幸福不仅仅在物质层面, 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 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幸福不仅仅只属于个人自身, 更应该对社会有奉献, 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 (2)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价值。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自己努力去创造社会财富, 为社会增加正能量。只有如此, 个人才能在社会整体幸福的背景下实现个人的幸福。

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人文性质;把握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并指出它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人文性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一、人文性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让思想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生活,让道德教育以感受、体验为主,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在学校教育中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积极适应并参与社会建设,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

《辞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所说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部分。人文性即是这些先进文化中蕴涵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的共同属性,其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其本质是符合人和人类利益与发展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完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与科学的法律、规范的制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人文性特点的规范化表述和各类目标的规定,都充分反映了这样一种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

作为具有人文性质的思想品德课的根本就是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以崇高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所以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

二、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

思想品德课除了人文性,还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们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有一定区别,但又是统一的,其统一性是以人文性为基础的。思想性是我国各类课程、特别是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共同要求,这些要求本身就是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并进一步为人文性指定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开人文性的思想性只能演化为空洞的“政治口号”。实践性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实践性是人文目标达成的手段,也是人文目标培养的最终目的,但在教育阶段,实践性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途径和手段,离开人文性的实践性只能是盲目的活动。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主要指其内容的综合性和目标的综合性。不同方面学习内容和“三维”的课程目标都是有机的整体,其综合的基础和核心都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进行的,即逐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离开人文性的综合性只能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简单“拼盘”。

三、把握思想品德课人文性的社会价值

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克服课程急功近利的“政治化”和“成人化”,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真实地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领域,作为一门“科学的”和“学生需要的”人文课程进入初中教学。这不仅为思想品德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大大增强了课程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而且也使初中教育进一步突出人文精神,使人文与科学,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并驾齐驱,教育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得以实现。

人文性的彰显,将引导教师遵循人的基本权利和发展的真实愿望,以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深深地吸引学生,开展生命化的教育活动,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力量才有意义。正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性质,重视其人文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发展学生的人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宽广舞台。

四、立足课堂,挖掘教材人文因素

思想品德课教材以丰富的图文资料、轶事典故、名言警句等多种文化素材为载体,生动活泼,文质兼美,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化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类人文素材,学会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本材料,体现其人文要求,使教材的人文光芒得以绽放。同时,要树立新的教材观,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材人文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源,如学生的所思所想、时代的人文成果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料,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丰富教学的人文思想。

“新课标”则是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为“主题模块”,使各种“主题”教育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如初一以“成长中的我”为主题,初二以“我与他人的关系”为主题,均综合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的内容;初三以“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为关系”为主题,综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这将为学生在如何对待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认识和处理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提供具体而有效的帮助,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上一篇:初三英语教师发言稿下一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