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科申报书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人文社科申报书(共6篇)

教育部人文社科申报书 篇1

(2014年最新版)

课题名称 新记《大公报》再研究——以“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0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一、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新闻史研究中,个案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众多的报刊中,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乃是最受学界重视的个案之一,自50年代至今,已经有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史料的局限和历史观的影响,当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历史研究,首重材料。1997年2月,“蒋介石档案”(以下简称“蒋档”)在台北对外开放,该档案集合了从1923年至1975年间与蒋及其重要官员、幕僚有关的电文、信函、记录等文件共计273000件,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材料仍未能引起大陆新闻史研究者的充分重视。据申请人统计,“蒋档”中与《大公报》有关的文件有数百份之多,时间跨度从1929年到1948年,基本涵盖了整个《大公报》的全部时期。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档案史料对《大公报》进行再研究,具有以下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1.对于《大公报》研究的价值:长期以来,缺乏第一手材料导致了对于《大公报》历史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评价存在一定的误解和误区。引入档案文献,结合原有的材料进行再研究,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原貌,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大公报》的历史地位。比如,申请人以“蒋档”材料为依据,对于该报申请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在“飞机洋狗事件”中的表现以及在“九一八”前后的言论倾向是否是接受了蒋的指示等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已经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及《国际新闻界》等学术杂志上,澄清了前人的误解和误区。

2.对新闻史学研究的价值:档案文献对于新闻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如前所述,“蒋档”的材料尚未能引起新闻史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在新闻史学界并不多见。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新闻史学界对于档案文献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史学研究的进展。

3.对于新闻理论研究的价值:建国以来,大陆学界对于《大公报》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全面否定到毁誉参半再到全面肯定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新闻理论的传入,“独立报业”、“新闻专业主义”等观点在我国影响甚广,而《大公报》作为近代史上一家有重大影响的民营报纸,则恰可以成为这些理论的最好例证,所以近年来《大公报》几乎成为了“独立”、“公正”、“不党不私”的代名词。但是,从“蒋档”中的材料来看,该报与蒋政府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蒋对该报的言论方针屡有指示,该报在经营上也颇得政府关照。所以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理清该报与政府的关系,对于探讨新闻事业与政府的关系、应当如何看待“独立报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对于《大公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闻史领域的研究,如德国学者Mohr于1972年所作的《现代中国报业史》中,便有专门介绍该报的内容;其二是近代史领域的研究,如《剑桥中华民国史》等著作中,都将该报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特别是胡素珊教授所著的《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胡将该报作为内战期间国统区民间舆论的代表,大量引用其社评、新闻等内容,用以说明当时国统区的舆论倾向,并认为在张主政时期,虽然“该报声名远播„„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报宣称的‘不党’„„是无可怀疑的。”王接手后,虽然该报“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但在内战期间,该报还是为政府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摇唇鼓舌”。总的来看,国外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史料引述及评论阶段,缺少对该报自身系统化的研究。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于《大公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那时起,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对于《大公报》进行了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兹分别叙述如下:(1)大陆地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如前所述,建国以来,大陆地区的《大公报》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情况为:

A.全面否定阶段:建国后,由于该报与新政府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上与蒋政府密切的关系,再加上“左”倾错误的影响,所以80年代以前,大陆地区对《大公报》及其主要干部的评价,基本是一概否定。这一时期对该报总的定性是“官僚资产阶级的报纸”,“是„„通过‘小骂大帮忙’的鬼蜮伎俩,帮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为非作歹的。”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评价大多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多有断章取义之嫌,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学术价值不大。B.毁誉参半阶段:“文革”后,《大公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是徐铸成等老报人的回忆录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随后学界开始对于该报的许多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学界对于该报的评价,开始逐渐突破原有的阶级论和二分法,既承认该报历史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否认它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特别是吴廷俊教授所著的《新记<大公报>史稿》成为这一领域中的里程碑之作。吴认为该报“既非政治阶梯,亦非营利企业,是为文人论政的场所”。应当说,这一评价更符合该报的历史实际,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学界对该报的态度。

C.全面肯定阶段:2000年以来,大陆地区《大公报》研究,开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研究领域大大拓展,该报开始成为文学史、外交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成果极大丰富,近10年来相关论文便有百余篇之多;评价倾向基本扭转,褒扬渐成主流,特别是方汉奇教授编著的《<大公报>百年史》一书,成为该领域中又一里程碑之作。由方撰写的前言《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一文,堪称该领域中一篇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调。自此之后,学界对该报的评价便基本以正面为主。(2)台湾地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0年代之后,台湾地区的学者对于《大公报》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情况为:

A.拥蒋反共时期:70年代以前,由于两岸关系及所谓“反共文艺体系”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大公报》研究体现出明确的拥蒋反共的倾向,1966年曾虚白教授集合众多学者编著的《中国新闻史》便是最典型的代表。该书把《大公报》放在了同期报纸中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它是“无党无派”、“大公无私”的民营报纸,对“四不主义”给予高度评价,极力赞赏张季鸾“热爱领袖”、“痛恨共匪”的思想,对该报最终“失身投共”极为痛惜。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大公报》研究,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烙印,但是他们毕竟开启了一个研究的时代,并且奠定了以后相关研究的基调。

B.倡导民权时期:70年代之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对张的民权思想以及该报历史上呼吁言论自由,倡导保障民权的言论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赖光临教授,他所著的《近代中国报人与报业》、《七十年中国报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著作以及多篇论文,都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倾向。C.倡导中国文化时期:“解禁”之后,台湾地区相关研究开始由新闻史领域转向历史学领域,《大公报》也开始走下神坛,成为普通的研究史料,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高郁雅博士,她所著的《北方报纸舆论对北伐之反应》和《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与战后中国政局变动》均以该报为主要材料,对于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台独”思潮使得台湾学者忧心忡忡,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中,明显地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回击“台独”分子所谓“台湾民族论”的谬论,王洪钧、郑贞铭等人的著作和论文便是最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公报》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史料的局限,对于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关节点如“七君子事件”中张季鸾的角色和作用、汪精卫叛国过程中该报的态度、王芸生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该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问题上,仍存在着许多误解和误区。特别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几乎看不到对原报系统全面的抽样定量分析的内容,由此导致对该报的整体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之处。我们相信,大量新史料的引入和系统的抽样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对该报进行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评价近代史上民营报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而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新闻工作改革服务。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

1.深入全面地搜集台湾地区所保存的“蒋档”、“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档案”(以下简称“国档”)、“南京国民政府档案”(以下简称“府档”)以及大陆地区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重庆、天津等各地方档案馆中相关的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2.对所收集的档案文献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报纸原件、回忆录、时人评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对照研究,澄清当前《大公报》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和误解。

3.在此基础上,对《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厘清该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近代史上民营报刊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对本研究领域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寻找和发现当前研究的误区和空白。重点有:如何对长达50余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期;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各个时期代表性的成果及其特点与价值;当前研究存在的空白与误区,等等。2.对“蒋档”、“国档”、“府档”及大陆地区相关档案文献全面的收集、分类与整理。重点有: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收集不同档案中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有效的筛选;根据时间、事件、人物等标准对档案文献进行辨析及分类整理;结合对于前人研究的整理寻找新的研究点,等等。

3.将档案文献与报纸原件、回忆录、时人评述及前人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对照研究。重点有: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存在误区和空白;如何利用档案文献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修正和补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文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等等。

4.对《大公报》23年历史系统的分析梳理。重点有:如何对该报23年的历史进行分期;结合档案材料还原该报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关节点的真相(如“九一八事变”后“明耻教战”的宣传、“七君子事件”中张季鸾的角色和作用、汪精卫事件中该报的态度、“飞机洋狗事件”前后该报态度的转变、“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的过程和性质、《大公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与蒋政府的关系变化及其原因,等等。

5.对于《大公报》所代表的近代民营报刊与政府关系特点的总结和评述。重点有:近代民营报刊与报人在“依附政府、支持中央”和“代表民意、保持独立”之间摇摆的特点分析;如何评价《大公报》所提出的“四不主义”、“文人论政”思想与该报实际表现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近代民营报纸与报人和政府间关系的特点,等等。

三、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对“蒋档”、“国档”、“府档”等档案文献的全面收集;

(2)对各种档案材料的分类与整理;

(3)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分析与评价;(4)对前人研究中误区与空白点的挖掘;

(5)以档案材料为主,结合报纸原件、时人评述及回忆录等相关材料对前人研究中的误区与空白的订正和补充;

(6)对《大公报》历史的重新分期与评价;

(7)对近代民营报刊和报人与政府间关系的分析与评价,提升理论高度。

2.难点:

(1)本课题涉及大量原始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特别是“蒋档”与“国档”藏于台北“中华民国国史馆”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需要赴台北收集相关资料,档案文献获取不易,乃是本研究的第一大难点。

(2)《大公报》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是新闻史研究中最受重视的个案之一,且已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误区与空白,利用新的历史材料推陈出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乃是本研究的第二大难点。

(3)本研究需要对当前已有的《大公报》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述,而50多年的时间里,相关成果业已非常丰富,据笔者统计,已有相关论文数百篇,专著数十本,且尚有大量相关论述散见于新闻通史、专门史、断代史、地区史以及相关人物传记和回忆录中。如何能够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细致的阅读与分析,乃是本研究的第三大难点。

(4)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对《大公报》的历史进行重新分期,并根据档案文献及其他相关材料对该报与蒋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何能提出一个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分期标准,乃是本研究的第四大难点。

(5)本研究的另一个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的发展变化,总结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由于该报与政府关系的重要关节点大多与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所以需要一定的近代史知识积累,而如何能够从个性推广到共性,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现理论上的跃升,乃是本研究的第五大难点。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2页,不能加页)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首先会对自50年代以来的《大公报》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发现当前研究的空白点与误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蒋档”、“国档”和“府档”的文献材料的研究,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其进行补充与订正;同时以点带面,在系统地辨析史实的基础上,梳理该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最终通过这一典型个案总结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全课题的研究基础即为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对来自“蒋档”、“国档”、“府档”的第一手文献材料的分析解读至关重要;

2.定量分析法

缺少严格的定量分析,乃是此前《大公报》研究的一大空白,本研究拟对全部《大公报》进行抽样,制定编码表,对其言论倾向等关键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理论研究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

将历史学研究中的“民族——国家范式”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同时结合对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的解读,从原始材料中总结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

4.归纳总结的方法

通过对于《大公报》这个典型个案的研究归纳出近代史上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总体特征。

三、计划进度

2012/10-2013/5: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为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及相关原始档案材料,进行深入阅读,为后续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3/6-2013/10:中期阶段I

在系统地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误区和空白点,结合档案文献,就几个重要问题形成阶段论文并发表;

2013/11-2014/5:中期阶段II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总结《大公报》与蒋政府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形成阶段论文并发表;

2014/5-2014/9:后期阶段

通过前期研究,总结出近代中国民营报纸和报人与政府关系的特点,形成最终论文。

四、前期研究基础

项目申请人长期关注《大公报》研究的进展,并于2011年7-8月间赴台北访学期间于“国史馆”、“党史馆”等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文献,博士论文《海峡两岸<大公报>研究批判》对海峡两岸自50年代以来的《大公报》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评述,并已结合档案材料对一些已有的误区进行了订正,主要有:(所有论文均为独著)

1.论文《也谈新记<大公报>的“不卖”原则——以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为中心的考察》,就该报历史上申请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进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对此事件“纯属商业行为”的看法,认为这一事件乃是一次严重的不等价交换,从程序上到结果上都是不正常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是该报出卖言论权的行为,但从该报事件前后的表现来看,其对国共双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该报难脱瓜田李下之嫌。此文已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并被评为该刊2012十佳论文。

2.论文《<青年与政治>是“违心之作”吗?——兼谈王芸生与蒋介石、孔祥熙之关系》,就该报在1941年12月22日“飞机洋狗事件”前后的态度变化进行了再考察,推翻了前人认为此文系王芸生“违心之作”的看法,认为这一事件乃是一次正常的纠错行为,并从“蒋档”材料出发,对王芸生与孔祥熙和蒋介石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此文已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6期。

3.论文《“九一八事变”后新记<大公报>“明耻教战论”考辨》,就“九一八事变”后该报是否曾接受蒋介石的指示为其宣传“缓抗”一事进行了再考察,基本上对于这一新闻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事件做出了定论,即所谓“蒋介石托于右任致电张季鸾”一事并不存在,《大公报》的“明耻教战”乃是出于其主持人的“恐日”情结,并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论基本一致。此文已通过《国际新闻界》的审稿程序,现正待刊。

4.论文《胡政之报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研究》,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对胡政之在《大公报》期间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胡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且论述了其思想对于当代报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借鉴意义。此文已发表于《新闻界》2011年第2期。

此外,项目申请人还就蒋政府对《大公报》的扶持、王芸生与蒋介石的关系、《大公报》最终转向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课题参与人也是长期从事《大公报》研究的学者,近年来对该报特别是胡政之、范长江等该报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兹简列如下:(均为独著或第一作者)

1.《海外旅游考察通讯的先驱——胡政之》,《回忆胡政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试论胡政之新闻思想的核心》,《当代传播》,2009.4

3.《胡政之与蒋介石的关系》,《国际新闻界》,2009.6

4.《是经验总结,还是理想追求?——从胡政之角度探悉“四不”方针的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3 5.《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正被徐徐揭开——读〈回忆胡政之〉兼及胡政之研究现状》,《新闻记者》,2009.9 6.《范长江论言论自由》,《炎黄春秋》2009.11 7.《范长江与〈大公报〉》,《新闻与写作》2010.4

8.《胡政之与五四时期的海外采访》,《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我们认为,本研究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前期准备基础,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工作。

五、资料准备情况

1.档案文献乃是本研究最为倚重的资料,在此方面,项目申请人已于2011年赴台北访学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共计从“蒋档”、“国档”及其他各种档案中抄录各种信函、电文、文告、条令等文献300余条,共计15万余字。

2.前人研究成果也是本研究重要的资料来源,在此方面,项目申请人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基本全面的收集了自50年代以来的所有相关研究成果,共计论文300余篇,专著40余本,特别是在赴台访学期间在台湾各大图书馆基本全面的收集了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项目申请人与台湾铭传大学、政治大学、世新大学、文化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国史馆”等研究机构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正规划再度赴台访学,对于前期资料收集中的遗漏部分,可以藉再度访学之机进行弥补。

3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限800字)

一、本课题的中期成果

拟就《大公报》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张季鸾及《大公报》的态度、汪精卫叛国事件中该报的表现及原因等问题,结合“蒋档”、“国档”、“府档”及大陆地区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重庆、天津等地方档案馆所藏的档案文献进行再研究,形成一到两篇阶段性成果,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

二、本课题的最终成果

拟就《大公报》与蒋政府的整体关系及该报所代表的民国时期民营报纸及报人与政府关系为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一到两篇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

三、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希望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特别是新记《大公报》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2.希望成为台湾新闻史研究,特别是新闻史学史和新闻理论史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教育部人文社科申报书 篇2

一、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客观要求

建国初期,我国军事上出于战备需要,经济上为了实现“超英赶美”目标,曾一度模仿乃至照搬前苏联“老大哥”的做法,优化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各种经济发展政策随之向工业倾斜。在大学教育上,理工科院校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产生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多年流行。即使到了今天,这种说法和想法虽然略有消退,但在某些理工科大学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突出表现是,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学生的人文社科的教育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略。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能虽然不错,但人文精神大大缺失,一旦踏入社会,就会暴露出许多的不适应性。比如,知识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一些学生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社会的认识肤浅,乃至于语言文字功底薄弱,缺乏基本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心里素质不佳,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信心和自豪感,乃至于出现悲观、失望、冷漠、心理失衡等情绪波动,或产生深深的自卑感;社会适应性不佳,会导致一些学生存在诸如无法正确处理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无法及时适应进入社会以后角色转变等诸多问题,乃至于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缺乏奉献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理工科大学只有重视和加强人文社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弊端,实现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进而带动教育体制的革新。

(二)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手段

人文社科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促进和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其重要目标是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很大程度上讲,人文社科教育涉及到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精神品格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比如,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纪律等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对科学职能的正确认识以及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学习经济学、思想史、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并有毅力和勇气去战胜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学习音乐、美术、戏曲、文学等文学艺术知识,恰恰可以与理工科大学生的偏重抽象思维相补充,能促使他们思维的开拓、求异与创新。

(三)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全面发展既包含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也包含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即使在理工科大学,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中也必须同时包含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是时代和实践对理工科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若还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淡化人文社科教育,就是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世界一些著名大学,都非常重视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以实现理、工、文的结合。牛津大学,不仅有重视人文社科教育的传统,而且格外强调科技教育不应当与人文科学相割裂,许多课程就是把几种文理科目结合起来,如哲学和数学,经济学和工程学,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哈佛大学,要求学生的必修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类,且各占一定的比重,以此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本科生必须修满不少于八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目,否则不予毕业。所有这些,都是要求学生克服重理轻文的偏向,积极探索文理汇通之路,对我国的理工科大学无疑是一个好的借鉴。

(四)是促使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由渠道

理工科大学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目标,这无可厚非。但未来的工程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理工科知识,而且要有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精神;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人文社科知识,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知识水平与人文素质失衡的情况,那些“有知识没文化”的“窄深型”人才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曾经说过,“未来的大师产生于文理会通”。实际上,一些中外著名科学家,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及艺术功底。比如:科学家普郎克、爱因斯坦,他们都有较强的音乐素养;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等。国内某些理工科大学之所以“培养出”了一些大学生自闭症患者,从根本上讲,就是没有做到或做好让大学生文理汇通。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即使是理工科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也应该逐步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全才”。因此,理工科大学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人文社科素质教育,树立起科技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

二、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教育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少而精原则

虽然开展人文社科教育不仅应当,而且必需发展,但理工科大学毕竟是以理工科为主,过多地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不仅与培养目标相背离,而且根本上讲也没有必要。因此,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科教育,必须坚持少而精原则。即,一方面,人文社科教育课时要相对较少,重点从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准则和形成合理知识结构意义上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教育课的质量要精深,注重思维方法和基本价值态度的训练和养成。或者说,就是不仅要真正使广大学生在不多的学时内,得到最本质和最有用的东西,而且还能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学识水平。

(二)鲜而活原则

即使是理工科大学,其人文社科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也必须尽快成为有着浓厚人文氛围的学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必须牢记和把握鲜而活原则。即,一方面,要结合理论教学传授给学生大量的新鲜东西,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认知教学不能死板教条,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此,要培养一支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并充分调动和发挥这支队伍的潜能,或者利用校外或其他院校力量开设人文社科相关讲座,积极营造浓郁的人文教育氛围。

(三)愿而需原则

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科教育,一定要处理好教师愿望与学生需求的关系。即,一方面,教师不能把人文社科教育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播,更不能以自己的愿望是好的为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学生,而要根据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不能轻易断定教师传授的内容有用或是无用,更不能仅仅按照教师课堂传授去积累知识,而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科学地掌握知识,自觉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此,必须对人文社科教育课程进行系统论证,逐步建立起一套供学生选择的课群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适而用原则

对理工科大学生实施人文社科教育的目的是人才素质的完善、人格魅力的健全和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培养某个方面的人文社科领域专家。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适而用原则为抓手,适时转换掉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方面,传授给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要适量和适口,能适当地发掘学生内在潜力,适应完善学生个性素质;另一方面,讲求学生所学知识的适销和适用,能适宜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此,必须积极探索和完善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教育方法,使其人文社科课程成为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体系,进一步地基础化、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必须在优先学习与理工科各专业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前提下,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学习空间,真正使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尽可能地得以发展和提高。

三、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教育必须走出的几大误区

(一)人文社会科学不是真科学

毋庸赘言,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可时至今日,有些理工科大学仍然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是没有真能耐、只能动动笔杆或耍耍嘴皮子的“万金油”,算不上真科学,派不上大用场,要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要靠自然科学。殊不知,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是间接的、隐藏的,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直接地、明显地显现出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更难满足人们急功近利般的需求。但无论怎样,人文社会科学都与自然科学一样,都体现着各自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都具有科学的属性,不同的只不过是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和判断准则而已。而这两套方法和准则又正随着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等的出现而相互沟通,走向统一。对此,只需看一眼科技史上的一些划时代的人物,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无一不是作为科学大师的同时也是颇具影响的思想家的客观事实,就能达成认识上的共识。对人文社会科学有偏见,甚至贬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公正待遇。

(二)人文社会科学无关紧要

目前,有些理工科大学中流传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科技专业人才培养中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个点缀或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的看法,有的甚至得出了“理工科学生不需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结论。殊不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文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只着眼于培养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匠,只满足于我们的毕业生能够胜任某项产品的工艺制造,所追求的就是一种过分荒谬的残缺教育,就与我国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这方面,国内外有着众多的令人信服的事实: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尔德·霍夫曼教授曾经不无感慨地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修养;我国著名数学家王梓坤教授也曾寄语学理工科的学生,科学界著名的老专家除了有过人的勤奋和出众的才华外,还有卓越的见识;德国的教育家们认为,一个只有自然科学而无人文社科教育的学校,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专门的技术学校,而远非一所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88年起着手实施一套“工程师教育探索性改革计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文学、语言、艺术、文化、历史等五类课程。

(三)人文社会科学就是马列主义老一套

在一些理工科大学,至今还有一种固有的、误解性的看法,即“人文社科课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确,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基本完全照搬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化化了几十年。这种过分政治化的教育倾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且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原本科学而富有内涵的伟大思想体系损害成了教条僵化、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无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敬和亵读。但毕竟我国没有一错再错下去。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结合国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人文社科教育也正在本土化、全面化、科学化和完善化。目前,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哲学、政治学、史学,还包括经济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军事学、教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内容已经十分丰富,且正在朝着越来越丰富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峻.试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蔡春玲,李琦,许晔.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郭小靓,王瑞玲.论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4]袁晓建.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社科教育的必要性[J].交通高教研究,1996,(4).

[5]陈勉,任婉玲.略论加强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新学术论坛,2009,(12).

教育部人文社科申报书 篇3

关于申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助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鼓励高等学校组建研究团队,围绕特定领域或问题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及时向党和各级政府,以及重要行业与领域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以进一步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批准,决定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助项目。现就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成果形式

申报成果为年度(季度)性研究(发展)报告,至少已连续公开发布或出版3年。报告名称具有连贯性。已纳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皮书”系列的除外。

2.编写队伍

主编署名可以为个人、课题组或研究机构。主编或负责人须为高校专职教师。研究团队内外联合、主要成员相对稳定。

3.成果内容

(1)方向正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主题突出。所研究和关注的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3)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前沿性。(4)学风优良。成果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5)研究报告已产生重要社会反响,包括得到同行和社会积极评价,被实务部门采纳应用。

二、经费资助 教育部每年资助30万元左右,三年为一资助周期。鼓励课题组多渠道筹措研究经费。

三、约定任务及要求

1、封面标识及出版样式由社科司统一设计,受资助研究报告正式出版时须遵照使用,以保证总体风格相一致。

2、关于成果报送。鼓励广辟渠道,多途径报送研究报告成果,特别是及时主动地将相关对策建议报送上级领导、党政机关和相关实务部门。研究报告最新成果须及时提交《专家建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或《成果摘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成果处)使用,具体要求详见教社科司函[2010]73号、100号文件相关规定。

3、积极扩大研究报告社会影响。(1)与国家级报刊媒体进行合作,每年(季)公开发表(布)研究报告核心成果。(2)每年召开成果发布会暨相关专题研讨会,邀请有关部门和单位、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参加。观点和数据公开发布坚持内外有别、正面引导原则,切实维护学术安全。

4、加强原始数据的搜集、调查,不断扩展数据库容量,提升实证研究水平。切实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四、考核评估

三年为一评估周期,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不合格的将停止资助。课题组每年向我司报送3套出版物,并提交一份自评报告。

五、申报要求

1、请按要求认真填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项目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表格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附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项目申请评审书

人文社科-哲学历史 篇4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的人类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绵延不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黄帝时代算起,至今已有五千年。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为“史前时代”。中国历史中有传说“伏羲创造八卦”,黄帝时代的“仓颉发明文字”等等,但都无证可考。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若从政治和社会形态来区分中国历史,据考古资料显示,约在早于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时代,中原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平等被打破。据史书记载,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封建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自汉朝起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完结。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首都定于北京,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振兴中华的道路。

教育部人文社科申报书 篇5

标签: 课题 申报 规划 社科 论证 分类: 雪净胡天(时事,历史)2010-09-17 11:02 国家社科规划办主任董京泉谈国家社科基金的论证

下面我结合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当中活页表格来谈谈国家社科基金的论证。国家社科基金论证活页共有四项内容。第一项是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如何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设立这一项内容呢?目的就是要推进理论创新,看一看申请人的视野是否是处于这个课题研究的前沿。我打一个比喻,我们的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脚面上。巨人的个子当然很高,只要您真的站在他的肩头上,一定会比他高。但前提是要摸准巨人的肩头在哪里,就是说我们要以前人的研究的终点为起点。你要向前跨进一步,然后做出贡献。这一条就是要你分析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有几个什么重要问题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让你分析这个问题,看你分析得准不准。有的研究课题可能属于填补空白的,但也会有相关情况可以作出分析。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讲清楚,这要有宏观视野和全局观点。这就是第一项。第二项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要观点。这就是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你对这个课题准备怎样开展研究,包括切入点是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基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等等,就是你打算怎样做这个课题,要谋划出来。再就是要把你在这个课题研究当中已有的重点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写出来。过去有些申报人填写论证书时把未来要写的著作的章节目录写上去了,但是基本的思路和重要的观点一个也没有。我打一个比方,比如研究理论创新问题,第一条什么是理论创新,第二条理论创新的类型,第三条理论创新的任务和着力点,第四条为什么要进行理论创新,第五条怎样实现理论创新。如果把这些都拿出来了,写了一些字,但看了以后,究竟你在这里面有什么重要的观点不知道。现在就是要把的重要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基本联系写出来,让评审专家们看一看你这个观点是不是新观点,有没有新思想,或者你这个对策性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如何,有无可操作性等等。有的同志说,基本思想、重要观点都是研究的结果,我还没有拿到项目,没有开展研究,有什么新观点?但是,你申报这个项目不应当是心血来潮,随便抓的。一定要有前期的研究基础,而衡量有没有研究基础,以及达到了什么水平,从你填写的基本思路和重点观点当中可以大全体判断出来。第三项是本课题的创新程度、预期意义和价值。这里加了一个“预期”,就是你讲了这么一些思路、这样一些观点,你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思想观点是不是你第一次提出的,达到了什么样的创新程度,有什么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应用对策研究项目来说,我们不能要求它理论上要有创新,但是要真的管有。譬如说,你搞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怎么检验呢?就是看它是不是有应用价值,是否真的管用。什么是真的管用?就是分析它对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否产生重要作用,以及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将起作用。当然,这都是带有预期性的。但是在活页论证书当中,需要简明地分析它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等等。这主要是指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课题。第四项,研究基础,包括已有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你要做这个课题,与这个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要实事求是地列出来,需要的主要参考文献要列出来。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任何研究项目,都要考虑你的基础,看你有没有这个基础。如果你的前期研究成果,评委们一看,很有印象,这个印象很好。这说明你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有较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既可缩短项目的研究周期,又有可能出优秀成果。既然这样,这个课题就请你承担也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前期成果列了一大堆,人家一看,没有任何印象,说明你这个前期成果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前期成果一定要列上。这样做还可避免个别人投机。就是有的课题是请高手论证的,跑到北京、上海等地找专家,这个论证肯定是高水平的了,可能会评得上。但此后能否找到高水平的专家替你做呢?不会吧。即使拿到了项目,也不一定会出好的成果。但是,有了这一条强调前期研究基础,列出单子,这种人就不好办了。再就是你列出来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不是重要的,有没有代表性、权威性,就是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文献是不是列进去了,评审专家一看就知道了。如果重要的必要的参考著作你都没有列上去,肯定是不行的。总起来说,课题论证表格中所以列出这几项内容,就是为了检验项目申报人现在在本课题研究中处于什么水平,有没有资格和能力承担这个课题。因为评审项目总要有一个尺度,包括他以前做过什么样的研究,他的知名度如何,做课题的手段是否合理等等。如果一个研究人员从来没有承担过任何项目,包括院校级、省部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都没有承担过,也没有比较重要的前期研究成果发表出来。那么,我们根据什么让你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呢?那么为什么不给那些承担过项目,而且完成了,完成得很好的人呢?因此,没有课题论证表格不行,没有项目申请书也不行。但是,请大家注意,重要的功夫不是花在表格上,关键在于前期研究基础。如果你连院校级项目、省部级项目都没有承担过,我劝你还是从院校级项目做起,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单凭侥幸想抓到国家项目,这可能难以办到。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要一步步地来,增长知识和才干,不要想一口气吃个胖子。现在国家项目的中标率、立项率很低,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国家项目的声誉和质量,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申报者对自己申报的课题缺乏甚至没有研究基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2年的课题指南现在已经发布了,欢迎有相当研究基础的同志积极申报。无论中标也好,没中标也好,我觉得对从事研究是有好处的。因为申报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研究的过程。(注:此文根据录音整理)

王惠岩教授谈如何申报课题

1.怎样选择课题

课题的选择不是空想出来的,自己主观想什么样的课题好,什么课题能被评上。这是押宝式的选题,很难评上。申报课题应有三个条件:

第一,你对申报的课题已经开始或正在研究的课题,应有前期成果。我们在评审是是先看申报者是否有前期成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除了自己的前期成果外,还应了解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情况。如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基地,把国内发表的有关农村问题的文章全部收集起来,然后把这些文章按内容分为几类,掌握这些情况,对申报这个领域的课题非常有利。第二,对申报的课题有实地调查的资料,或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资料。也就是说,申报的课题要有特点,没有实地调查的资料就没有特点,如湖北省一个单位申报的课题:《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他们除调查了湖北省山区的情况外,又调查了四川、湖南、江西等省的山区的乡镇政府情况,有这些实际材料,谁也拿不到,只有这个单位才能拿到,这就说明有特点,必须批。西北师范大学王宗礼申报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意识研究》,他把西北牧民的政治观念、意识资料情况掌握了,就批上了。此外,广东中山大学及一些教学科研单位有关“珠江三角洲”各个方面的研究;江苏省的教学科研单位关于“苏南模式”的研究等课题都容易被评上。

这些都说明,申报课题,要有实际调查。到实际中去,有实际调查的资料才能申报出你所报课题的特点,否则你的课题就不能打动人。

第三,申报的课题要符合“课题指南”的要求。当然不是说,我们申报的课题,要用“课题指南”题目作为课题,而是说,申报的课题要符合“课题指南”的范围。全国社科基金是每年制定一次指南,教育部的课题是每个五年计划,委托各学科者制定五年规划的咨询报告,提出五年内各学科应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什么必须符合“课题指南”的要求呢?因为“课题指南”所提出的题目都是当前需要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和现实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重点课题是国家急需研究的问题。如我们政治学科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问题,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过几次行政改革,但哪次也不彻底,原因是没有正确的符合国情的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做指导。

所以我们申报的项目一定要不脱离指南,不是说必须和指南上的一模一样,但也要围绕指南来选题。2.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非常重要,论证好坏是决定你能不能被评上的前提条件。因为同样课题申报者有几家甚至几十家,哪个能评上,哪些评不上,主要看论证。而且第一轮的选拔,申报材料上没有单位和申报者名字。哪个单位申报的一点也不知道,完成第一轮选拔后才能看到申报者的名字。怎样论证?我们看论证的主要几点: 第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 第四,前期成果。

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评委很清晰的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3.课题组成员

在我们选出课题后,才拿来申报单位、课题组成员的材料。这就是衡量课题组成员的水平能否完成课题任务。有过这种情况,课题组只有申报者一个人,或者成员水平不高而被拿掉。为什么对课题组成员这样重视?因为当前的课题研究应当是集体研究,一个人或两三个人,很难研究出精品的。只有大家合作,互相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出精品。如我们组织几位博士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理论。经过初步合作讨论,都觉的收获很大。一个人单独研究是不行的。我们曾经碰到过这种情况,论证的非常好,课题组成员仅一两个人被拿掉的。课题组成员要很好的搭配。

第一,研究实际问题的课题,成员中除理论工作者外,应包括一些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便于调查。

第二,研究基础理论的课题,成员中应有这方面造诣较高的教授,还要有从事这领域理论研究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

最后,讲一下教师的课题观念问题。我们要树立课题观念。我是经常到国内一些学校去,遇到很多教师同我交谈,主要谈他们现在做什么课题。有的是国家、教育部或省、市课题的教师完成课题是必要的;对没有课题的教师,应自立课题,这对今后申报课题是重要的。

同时,还应认识到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提高我们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指导研究生所需要的。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进行过课题研究,怎么会指导好研究生?因此,我衷心希望我们文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增强课题观念,多拿课题,多做课题,根据课题进行研究,推动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发展。(王惠岩教授是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咨询组成员,历任国家、教育部“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蔡孝箴教授谈如何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多年来,我作为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经济理论学科组成员,参加了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我想结合评审工作,就如何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问题,介绍一些情况,谈一些个人体会。要在写好申请书上下功夫

从2003开始,对各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将普遍采取新的评审方式,即先进行通讯初评,根据统一的评估体系对申请课题及其设计论证进行评估;经过筛选以后,对入围课题进行会议评审,即对入围课题论证作进一步分析比较,并通过申请书了解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与能力,综合考虑能否立项。从2002在哲学、中国文学、经济理论和应用经济四个学科组进行试点的情况看,经过通讯初评入围课题数大约只占申请数的1/3;而经过会议评审立项课题数又大约只占入围数的1/3。两个阶段的评审,决定取舍的唯一依据便是申请书水平的高低。因此,下大功夫提高申请书的水平,包括选题及其设计论证的水平,就成为争取入围和立项的关键所在。选好题目

每年11月左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都会提出下一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它为申请者选题指引了方向和领域,是选题的重要依据。不过,正是因为课题指南提供的往往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大的研究领域,未必都适合直接地以它作为选题。因此,申请者往往会遇到如何处理选题与课题指南的关系问题。

我想以今年经济理论学科的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今年,经济理论学科批准了78个题目立项(包括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58项、青年项目12项)。从立项题目和课题指南的关系来看,根据我个人的粗略分析,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立项题目与课题指南完全一样。属于此类的有12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5.4%。第二种情况:立项题目不脱离课题指南,但只是着重研究其中的某一个问题。例如,课题指南是《工业化、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研究》,立项题目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工业化、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研究》。又例如,课题指南是《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立项题目是《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提高农民收入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还例如,课题指南是《西方经济学最新发展研究》,立项题目是《西方经济学最新发展(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属于此类的有62项,约占立项总数的79.5%,这表明,在不脱离课题指南的前提下,选题的空间和自由度是很大的。同时,单就题目本身看,此类立项选题,具有三个特点和优点:一是开拓创新,即选题提出的是前人未曾研究或很少研究的问题;二是意义重大,即选题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是重点突出,利于深入。第三种情况:立项选题是课题指南所没有的。属于此类的有4项,约占立项总数的5.1%。这4项中,3项是中国经济史方面的,1项是民族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的,由于它们的选题及设计论证均优,其立项可以看成是特例,是对课题指南的补充。

上述第一、第二两种情况尤其是第二种情况,在经济理论以外的其他学科可能具有程度不同的普遍性,可供选题参考。最最重要的是提高设计论证水平关于研究现状的论证

我认为,对选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论证,应能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熟悉该领域已经做过的和正在做的研究工作。包括:提出了哪些问题,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等等。第二,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包括:对已提出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和完善;形成的理论、观点或对策是否正确或是否深入;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有没有尚未被提出研究的新问题,等等。第三,在上述基础上,准确把握研究工作的新起点和突破点。

无论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把握研究动态都是不可或缺的起始性和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研究工作开拓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重要前提。所以,对申请书的这一部分一定要高度重视,努力写好。

在我看过的许多申请书中,研究现状的论证往往是比较薄弱的部分。比较常见的不足之处有二:一是对相关的研究状况不甚了解或很不了解。譬如,明明是已经有人做过的重要研究工作,申请书里却没有反映;或者,本来是已经被别人提出过研究过的问题,却被武断地说成是从来不曾被提出过研究过的问题,意在表明他是首创者。二是虽然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但往往只是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或观点加以资料汇编式的归纳和罗列,缺少分析与判断。这样,自然就很难准确地找到新的起点和突破点,也很难使人相信他要做的研究工作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的。

关于选题的设计论证

这一部分的论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主要内容、重点、预期突破点、难点等方面的内容。我体会,这一部分的论证,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够以宽广的眼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以前瞻的思考、战略的思维,探索和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使研究工作紧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使理论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以,在设计论证中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观念。如果在基础研究中不能站在理论和学术前沿,不能提出比较重要的新观点,或者在应用研究中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措施,是不可能被立项的。关于学术背景

在申请书中,这一部分除了包括申请人及其合作者的简历以外,主要的是他们近期做过的和正在做的相关研究工作、他们的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研究工作条件。我体会对这一部分评审的目的,在于判断申请人是否具备高质量完成选题研究工作的能力、水平和条件。

根据多年来我从看申请书中发现的问题,我以为树立实事求是的好学风十分重要。一是填写的人员状况、研究工作状况、研究成果状况等等务必真实,不可含混不清,更不可弄虚作假;二是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评价,务必恰如其分,不可言过其实,自我吹嘘。

以上所谈,纯属个人之见,仅供参考而已。虽然我谈的只是如何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问题,但我想对于申请其他类别的社科项目,其道理也是相通的。

李忠斌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要领及注意的问题

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及在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现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要领及注意事项作简要的介绍。

一、社科基金的基本情况

我国从1983年开始设立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当时仅有经费100万元,到1986年正式设立社会科学基金,当时基金规模800万元,到2001年基金规模已达到1亿元。

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分为三大类:

(1)基础性研究。侧重于学科建设和基地建设,研究基础性的、事关久远的问题。

(2)应用性研究。侧重于国家急需的、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一块的申报最为集中,竞争最为激烈。这类课题的要求是:周期短、讲求时效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3)综合性研究。也称为跨学科研究,这类课题立项比前两类要少,侧重点在于学科建设和国家的导向性。

二、社科基金课题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每年发布《课题指南》,课题的来源主要是从全国范围内征集来的,主要是社会科学院、中央部委和大型学报编辑部。

申报者的选题,一是依据《指南》来设计,二是自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自选项目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绝大部分是基础性的研究,所以自选项目比较难批。另外就是指导性项目的问题,有的单位和个人认为申报指导性项目比较容易,只要求立项,不给经费,但从这几年的批准情况看,指导性项目批准很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基金评审严格按标准进行,并不是说你是指导性的项目就放宽要求,和其他类型的项目的要求是一样的;二是受申报量的影响,有时申报数量不多时就没有组织评审了。

三、课题的评审程序

申请者的申请经单位同意后上报省规划办,由他们审查后集中上报。评审每年一次,安排在4月份进行。

具体程序为:第一步就是把活页提供给专家,由专家进行初审,入围数量是立项数的二分之一。现在有所改变的是,从2001年开始有4个学科试行函审,从2002年开始全部学科都实行函审(通讯评审)。

第二步就是将入围的课题,连同申报的相关材料报专家评审会审定,主要看以前的基础,如果没有基础,最好以后再报。

四、基金立项资助强度

近几年基金竞争十分激烈,因为很多单位都把获得国家项目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这几年立项率大约在8-9%,所以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资助的强度一般来讲,重点项目为5-6万,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为4-5万。(说明:这是2002年的情况)

这有一点要说明:填报申请经费的时候,要尽量根据课题设计的需要来填报,不要随意填写一个大数字,现在的专家一般认为,你需要这么大的经费,如果基金委不能支持,那么再好的项目也就无法立项资助了。

五、申报中注意的问题 从大的方面讲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信心去争取。由于竞争激烈,项目立项困难,不少教师失去了信心,所以首要的问题是要树立信心,有信心才敢申报,才有可能中标。

第二,要精心组织,严格把关,以质取胜。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注意这么三句话:选题是关键,论证是核心,队伍是基础。选题要注意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或者在学术上具有突破意义的问题,立题要新颖。要课题论证时,要突出创新点,做到论证充分,文字简练,突出重点。在这里强调一点:在论证时要简明扼要,不一定要写很长的篇幅,最重要的是要写明目前研究处于什么状况,而你的研究又前进了多少,不在于长短。队伍方面要讲究优势组合,讲究学术水平,对策性的研究要有实际部门的同志参加,申请者要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工作积累。严格把关是指:政治关、论证关和填表技术关。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不能出现问题。论证时要做到:全面、深刻、简炼。

第三,把好填表技术关。总的说来,填表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内容——怎么研究——能否研究,说简单一点,就是要做到多快好省,多——研究内容多,快——进展快,好——保证质量,满足需要,省——经费预算合理。

具体讲,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

(1)所填表格一律用打印。填表一定要按基金委的表格来做,现在都可以下载,最好不要自己做表,免得规格不一致。

(2)论证部分一定要分段、分问题来写,用小标题标明。需要注意字体不能太小,不能让专家看着吃力,有时候专家看着吃力就放到一边了,后来也就忘记了。另外就是加页不要太多,一般2-3页就行了,尤其是基金表规定为2500字,加多了没有必要。参考文献一定要有,要注意文献的规格、影响度和与本项目的关系,不要凑数,最好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列出文献以说明问题。

研究的方法要具体,不能是概括性的,而且要注意这个研究方法是可行的、科学的,也是要允许修正的。

(3)开展项目的条件一栏要尽量写祥细,完成的成果、承担的项目、社会评价、资料准备、科研手段都要清楚,不要一句话就完了,要有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比如,很多人填表时本单位藏书多少万册,这太笼统,最好是本研究方向有多少图书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负责人和项目参加人员的前期工作要独立分段写,不要一般性的介绍。

(4)预期成果栏,要注意的是成果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尤其是阶段性成果的名称要写全,要与研究目标一致。

另外要注意成果的层次,报告、论文、出版物都要有。

(5)经费栏就是要写清楚经费的预算,做什么用,如何用,要有具体的计算,越祥细越好。其他经费来源,有自筹的要填上,单位有文件规定的要填上。六,几个细节问题 1.封面上的框不要填。

2.申请人单位要写大单位,与报出时盖章一致。3.注意申报经费一栏小数点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

教育部人文社科申报书 篇6

令人触目惊心的“李宁事件” (1) 和业界关于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呼声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在2015年“两会”上有的代表认为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僵化———有的方面管得太严, 没有充分考虑科研实际;有的方面又存在漏洞, 报销审计程序繁琐;在职教师不能从科研经费中支取劳务报酬、刚性的财务预算和不确定性的科学研究存在矛盾、经费风险控制最小化和经费使用自由度最大化存在矛盾。 (2) 科研经费报销难、浪费、贪腐等问题在持续被热议。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 即指针对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按照投入的科研经费的资金量和消耗, 与产出的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 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评价原则, 所设计出的一整套制度规范、体系严密的管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 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作为一方净土的高等院校, 从经费的申报到经费的使用, 以及经费的监管领域往往存在着很大问题。这不仅容易引发犯罪, 也不利于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正因如此, 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实属必要。

二、科研经费存在的有关问题

“两会”中有的代表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科研人力成本补偿不足, 导致少数科研人员虚列支出或增加无关票据来获取本应合理获得的收入。由于与欧美国家的工资待遇水平存在差异, 科研经费不能确保全部用于项目研究之中, 从而容易导致资金的“倒挂”现象, 继而引起腐败或违规违法的情况。 (3)

科研经费申报是指在申请科研项目过程中所提出的金额需求。一般来说, 科研经费可以包含整个科研活动所需要的所有环节。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较快,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数据显示, 自1978年以来,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35年间增长了100多倍。 (4) 可以说, 充裕的经费保障是我国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条件。

但是,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科研经费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人认为存在科研管理费比例过低和挤占教学经费、经费结余回收及开支困难等问题。 (5) 研究存在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 科研经费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科研经费管理活动在申请经费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在申报科研经费方面没有依据, 不实事求是按照经费客观使用情况来申报经费, 而是过多的依靠事前主观猜想来申报经费。现实中存在某些理论研究问题, 其研究周期短暂也并不复杂, 通常只需要购买书籍, 或去图书馆复印下载资料, 甚至通过国外学术机构邮寄资料即可。但是申报金额却可能远远超出客观使用的额度。

第二, 在课题经费申报过程中, 项目支出范围差异过大。往往存在一些费用支出较多, 基本都是一个类别, 而另一些经费类别支出却非常少甚至是零的情况。某些课题不需要调研, 只需要购买书籍和复印资料即可完成相应研究, 但是经费申报书中却没有相应的经费项目。因此, 这些经费都填在最常用的诸如印刷费, 交通费等方面。我们认为, 应当科学合理设计课题经费使用项目表格, 不能够将申报经费表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 必须科学设计, 严格执行, 做到专款专用, 有理有据, 杜绝胡乱使用经费, 任意使用经费的情况。

(二) 科研经费下拨不及时

由于科研课题计划与财政拨款计划分别由相应的领导部门管理, 造成了许多课题经费执行过程中的“怪”现象。科研主管部门要求课题开展, 甚至到了课题中期检查的时候, 科研经费有的尚未下拨;接近年底, 科研经费刚刚下拨却被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用完毕。这种课题经费拨付不及时的现象是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所造成。 (6)

(三)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使用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中之重。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科研经费使用来开展的。没有经费使用, 申报和审查都没有意义, 如果将科研经费使用环节进行细致到位的管理, 那么, 整个科研经费管理的基本任务就可以理解为完成。目前经费管理基本上形成了“有理有据, 合理合法, 专款专用, 审计保证”的完善而系统的规则集合。但是这一规则仍不能避免问题的出现。目前科研经费使用环节存在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科研经费下拨环节存在问题。目前科研经费使用必须按照项目审批机构的下拨额度予以落实。科研项目总经费假设为三万, 于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分别下拨一万, 这样的管理模式看似非常科学, 符合程序原则, 但是却往往导致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研究社会学方面的课题, 实证数据是其开展研究的基础, 一旦项目立项进行研究,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有关问题做调研, 调研可能需要出差, 也可能需要交通差旅费, 这一环节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占大的比重, 需要项目投入大力的经费保障。可是一般科研项目首期经费下拨都是占总额度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样就使科学研究无法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万事开头难, 很多工作都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 否则就难以顺利开展, 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限制了首期经费的下拨额度, 反而在课题结题后才讲经费落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 会对整个课题的进行产生限制。我们认为, 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第二, 科研经费使用清零的制度使目前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存在着弄虚作假的情况。有些理论研究问题往往不太需要过多的经费支出,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依靠研究者自身的思考与创作。比如研究哲学领域和法学理论的一些问题, 除了购买, 借阅书籍之外, 还有必须的外出交通支出, 基本上不太会产生经费使用。但是一个项目立项之后, 如果不能将所有经费用光, 项目审批机构也会将经费清零, 不会作为补贴或者奖励给予研究者。因此, 研究团队为了使用经费, 就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来冲抵科研经费, 比如将平时因私乘坐火车, 飞机, 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产生的费用发票冲抵科研项目的交通费, 用平时购买与项目无关的图书发票冲抵科研资料费等。这些情况在一些课题研究中非常普遍, 很多研究人员对此似乎司空见惯。我们认为, 科研项目经费应当保证专款专用, 弄虚作假是一种必须予以修正的行为, 如何有理有据的消除弄虚作假的情况, 真正让科研经费用到科研领域, 同时又能够让研究人员因为做研究得到物质方面的改善, 是我们应当综合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 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清零制度不利于经费使用绩效的保证。当前科研项目经费贯彻专款专用原则, 如果经费不能够按期使用, 则予以清零, 有些课题甚至还要对申请者进行记录, 对没有使用完经费的研究人员进行处理。我们认为, 这一制度是造成虚假使用经费的重要原因。课题经费使用是具有独特性的, 必须和研究人员的研究风格以及课题的特征结合起来。比如研究哲学的学者和研究经济学的学者所需要投入的经费其实是不一样的。哲学研究需要指出的经费更少, 经济学可能需要一些高级设备对科研进行辅助和支持。科研项目经费是按照级别下拨的, 国家级项目也好, 省部级项目也好, 都是按照级别拨给经费, 却不会按照学科予以下拨。这样就决定了有的课题经费不够, 但是有的课题经费过多。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导致资源浪费和错位分配, 不利于科研项目整体研究质量的提高。这个问题是目前人文社科研究经费管理环节的重要问题, 我们认为, 要真正使科研经费发挥最大效用, 就必须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否则, 科研经费管理活动还是会存在不合理的制度和环节, 影响科研项目的研究水平, 也导致了科研经费的低绩效使用。

三、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的内容

综合上述分析的各种问题, 凸显了加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科研经费管理作为高校科研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不仅影响高校的科研水平, 也影响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加强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 方可形成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 优化科研项目的资金分配, 达到经费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做到预防和避免虚列支出, 就更有助于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顺利推进。

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制度包含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 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 科研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指导和审查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表, 严格遵守项目立项部门颁布的专门性办法来设计经费预算内容, 保证科研经费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高校财务处要配合科研处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 针对不同来源和不同渠道的科研经费应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在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过程中,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坚持既要方便科学研究工作, 又要严守财务相关纪律规定的原则, 不断学习与贯彻国家有关科研项目管理规定, 完善报销手续。高校审计部门要从效率性和实效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要将科研项目经费审计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 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来绩效科研资金的使用情况。总之, 只有通过高校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各方通力配合,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才会更加科学、规范与高效。

第二, 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 制定出台可行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高校应在上级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制度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达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目的。其次, 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制度。高校应在财务管理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设立专门人员, 协助项目负责人, 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预算。同时, 加强科研经费的核算, 确保核算内容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使项目组成员随时掌握经费使用情况, 以便更加精打细算地合理使用经费。再次, 高校应制定相关制度, 进一步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一般高校科研项目都是实行项目承担人负责制, 项目负责人应对所承担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负主要责任。

第三, 健全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健全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内容、绩效评价方法等几方面内容。绩效评价内容一般由人员绩效、学术绩效、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组成。常用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方法是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指采用数字的方法, 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 对评价对象作出定量结果的判断, 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主要指引文分析法。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或评价者的知识经验, 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 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体体现为同行评价法。以综合评价为指引, 将定量和定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精准性和模糊性结合在一起, 兼顾各个方面的因素, 对科研成果的考核既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和精确化。

四、建立责任明确、相互合作、共同监督的分工协作机制

在高校职能部门中, 科研管理部门 (科研处) , 财务管理部门 (财务处) , 审计部门 (审计处) 、纪委各自承担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执行和审计绩效的职能, 是管理科研经费的四个最重要的主体。各部门应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 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监督, 从而形成系统有序、综合保障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体系。

第一, 科研管理部门是高等学校职能部门中负责管理科研工作, 提供科研服务的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接学校科研工作的需求, 在整个科研活动中承担管理与服务的职责。对于科研经费, 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申报与宏观管理, 是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中枢。科研经费管理应以“科研”为中心, 经费管理规则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有科研人员的参与, 双方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定位在为科研提供服务, 促进科研事业发展, 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 财务管理部门是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领域的具体执行者, 由于财务部门通常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 因此, 在执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保证经费合理合法及时到位的应用在课题研究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报销指南, 以明确可以报销的支出范畴, 及该项目是否属于科研支出。重构人员经费开支范围, 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成本核算制度, 科学合理地计算各项科研成本, 确保其完整、真实、可靠, 并应逐步修订完善有关科研人员薪酬制度, 扩大科研经费中人员费支出范围, 不限于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 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可根据工作量提取一定比例的劳务酬金;人员经费开支比例应相应提高, 并进一步明确各类人员的工资津贴等人员费开支标准, 以保障科研人员的物质生活所需,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第三, 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人员应关注科研项目申报、审核、实施和验收的全过程, 对科研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管理。通过审计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如科研经费是否做到专款专用, 是否被挪用于项目外的其他开支, 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 从而完善经费监管制度, 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

第四, 纪委则对于出现问题的科研经费进行调查处理。这属于事后的监管措施, 纪委通过发现的问题, 可以反过来促进监管制度的完善, 并约束科研项目承担人, 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通过提高科研管理、审计监管、纪委监管绩效和财务管理绩效, 可提高科研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率, 使项目研究人员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力开展科研工作。四个部门在科研经费绩效监管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 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予以严格的绩效考量, 如果绩效考量不到位, 很容易出现经费的不当使用。

五、完善高校现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

国内高等学校目前对于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已经基本产生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与制度规范。在这套管理方式和制度规范中, 虽然各大高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但是, 其都要遵循两方面的原则和制度:即“合规合法, 专款专用, 有理有据, 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 也要遵循“科学设定程序, 准确保证实施, 严格落实责任”的基本制度。通过原则与制度建设, 保障科研经费绩效的高水平。

第一, “合规合法, 专款专用, 有理有据, 责任到人”是指对于科研经费来说, 其使用必须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根据法律和相关法规, 规章, 规定, 不得以科研经费形式使用的款项, 禁止列入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投入属于专项经费使用, 对于该笔款项必须专款专用, 不能用于其他;有理有据则是指对于科研经费的报销等活动, 必须依据明确, 不能够在没有规定或者依据的情形下予以报销, 以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质量;最后, 责任到人是确保整个科研经费使用的最后一环, 也是最有效力的一环, 对于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 一律严格追究个人责任, 采取批评, 记过, 终止其研究项目的方式, 如果出现恶意侵占科研经费的, 依法需追究刑事责任的, 按法律规定办理, 从而以强力确保这笔经费的正确的使用。

第二, “科学设定程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主要是指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设定合理科学的程序, 从申报经费, 审批经费, 下拨经费, 使用经费, 报销经费, 审计经费使用等环节严格设定科学的规则, 对每一环节都做出具体要求, 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全部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 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准确保证实施”具体指经费的使用。科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审计部门, 财务管理部门一起协同商议, 助理科研经费的及时到位, 使研究者的经费使用得到充分的保障。“严格落实责任”是科研经费管理产生效率的保障。如果没有责任制度, 即使经费被违规使用, 也不会被惩罚, 那么违规使用经费的情形将一直存在。我们认为, 责任是确保行为的必要条件, 只有严格追究责任, 才能够是有要违规使用经费的人考虑到代理成本, 有效遏制其违规动机, 将道德风险降到最小。

对于目前科研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做到“科学设定程序, 准确保证实施, 严格落实责任”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

包括加强成本核算、努力降低费用;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管理, 使经费预算科学化、合理化, 及时结账;加强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具体说来, 应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重构人员经费开支范围, 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成本核算制度, 科学合理地计算各项科研成木, 确保其完整、真实、可靠, 并应逐步修订完善有关科研人员薪酬制度, 扩大科研经费中人员费支出范围, 不限于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 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可根据工作量提取一定比例的劳务酬金;人员经费开支比例应相应提高, 并进一步明确各类人员的工资津贴等人员费开支标准, 以保障科研人员的物质生活所需,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有些项目申报动辄十万以上, 说是要深入研究, 但是根据常识却根本不可能如此支出。这样申报经费, 是对项目审批机构的不尊重, 更是对学术研究的不尊重, 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二) 加强科研经费的过程管理和经费使用公开透明化。

严格执行项目预算, 不得超出项目预算书的开支范围, 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分立或变更核算对象。由于课题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的调整而对经费造成较大影响时, 要按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程序报批。 (7) 建立起专家、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多方参与的财务监管模式。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的经费使用、项目研究进程安排具有决定权, 财务部门根据预算监管经费执行情况, 专家督促项目研究的进展和结项工作。最后仍需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予以考核和评价, 对科研经费的计划、支出管理、经费结算和经费成果等进行科学化考核。

(三) 加强责任追究制度的贯彻落实。

通过对法律条文的搜集, 针对虚列支出的相关法律法规大致有如下几种。根据《预算法》第十章第九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未将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列入预算或者虚列收入和支出的,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责令改正, 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此外还有《会计法》第四十二条,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五十三条,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等予以规定。

现实中就有这样的案例。有的责任人在公司中虚列支出套取现金、贪污受贿被判刑 (8) , 有的责任人作为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指使下属虚列支出套取现金被判刑 (9) 。对于眼前发生的这些案例, 不得不警醒我们重视对责任的追究。对于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的, 应当责令改正, 追回有关款项, 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对于采取虚列支出的手段套取资金用于个人贪污、私分的, 应属贪污行为, 构成犯罪的要坚决查处, 并追回赃款。

(四) 完善横向课题的管理并实现经费管理信息化。

针对横向、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不同的特点, 应鼓励科研人员努力争取横向科研经费, 加强对利用横向经费购置物资的管理。还应该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课题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10)

注释

1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5/c_1112839301.htm.新华网, 2015-3-18.案情简介:头顶“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体系创始人”等光环, 担任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经费约200亿元的重大科研专项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在新中国的科学史上, 52岁的李宁很可能成为首个被取消院士称号的“两院”院士.长期担任重大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宁, 参股或控股开办了多家企业.根据工商登记资料, 李宁名下企业分布在北京、无锡等地.成立于2009年1月19日、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的“北京三元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就是一家以李宁为法人的公司.根据巡视整改通报, 李宁等人承担的、农业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有关课题, 正是套取经费事发的导火索.在一份&lt;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课题申报指南&gt;中可以看到, 该科研专项旗下单个子项目的规模为200 万元至300万元.同时承接多个项目的济普霖公司, 掌握的经费估计至少上千万元.正是通过“壳公司”参与课题、捞取公款, 直接导致其“出事”.

22 http://www.rmlt.com.cn/2015/0316/377176.shtml.人民论坛网, 2015-3-17.

33 http://www.rmlt.com.cn/2015/0316/377176.shtml.人民论坛网, 2015-3-24.

44 http://news.hexun.com/2014-03-10/162879012.html.和讯网, 2015-3-18.

55 江卓.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廉政文化研究, 2011 (4) .

66 李兵, 李正风, 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7) .

77 邓敏, 韩玉启.基于课题制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88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7/142716789387s.shtml.新浪网, 2015-3-23.案情简介:烟台一家汽车公司经理何某接受员工贿赂, 为了给公司拉业务, 也贿赂他人.贿赂款项从公司账目中虚列支出, 自己也偶尔中饱私囊.近日, 何某因贪污受贿被判刑, 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三人也因受其贿赂被判刑.何某在烟台一家汽车公司担任经理一职已有近十年, 分管该公司的业务经营和线路分配.在2007、2008年间, 该公司两名司机为了能争取到好的线路, 共向何某行贿8000余元, 何某在该汽车公司任经理期间, 看中了烟台一家企业的班车业务, 对方单位负责此事的是杨某, 双方在2007年2月签订了车辆租赁合同.在合作期间, 何某每月向杨某支付好处费数千元, 杨某共计收受回扣8万多元.此外, 何某还向另一家企业负责班车租赁业务的两名相关人员行贿20 多万元.而这些款项, 何某都是在其公司的账目中虚列支出, 套取现金41万多元, 其中7万多元据为己有.最后何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缓刑五年.

99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05/id/512482.shtml.中国法院网, 2015-3-18.案情简介:2006年至2010年期间, 陆某作为广南县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不顾国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禁止性规定, 滥用职权, 授意或指使单位下属人员虚列支出套取涉农专项资金, 将套取的涉农专项资金存于单位私设的“小金库”中, 用于单位日常开支和发放职工福利, 或是返还有关单位.案发后由公诉机关提起公诉.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缓刑两年.陆某不服判决, 提起上诉, 上级法院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上一篇:民族宗教局依法行政工作总结下一篇:谈谈低段识字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