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利用“旅游空间和舞台猜疑”理论对民族文化旅游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并从中得出拯救民族文化,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论文 篇1:

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

摘 要:广泛性与多元性以及鲜明的地域性等,是少数民族档案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都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价值。文章基于少数民族档案的特点,对其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档案;民族文化旅游;价值

少数民族档案所记录的是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科学、艺术、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等内容。在少数民族档案当中的民族文化不仅能够彰显少数民族的独特个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品位,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民族文化旅游中,我们不仅需要充分考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什么,给外来的游客带来什么收获,更需要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档案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来让各民族不用的资源与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在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一、少数民族档案的特点

各个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留下了各种具有价值的文字、声像、图标等历史记录,这些历史记录都充分反应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民俗、宗教等内容,而这些具有价值的记录就形成了如今的少数民族档案。

具体来说,少数民族档案具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性,是少数民族档案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地域性能够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充分体现出来,具有浓郁的地域氛围;二是内容的广泛性与多元性。少数民族档案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涉及到了少数民族的住宅、服饰、饮食、政务、风俗、礼仪、宗教、民间技艺以及丧葬嫁娶等方方面面;三是记录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从记录载体的角度,还是从记录符号的角度来说,少数民族档案都是多种多样的。从记录载体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档案主要有纸质档案、金文档案、简牍档案、口碑档案以及照片档案等。从记录符号来看,则包含了实物档案、文字档案以及图画档案等。

二、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

(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首先,作为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少数民族档案是整个少数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民族档案其本身就是一种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其激发着人们的游览兴趣、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比如广西桂林的摩崖石刻档案,其数量众多,现存的题名、题诗、题记的摩崖石刻多达2000余件,很多作品还是享誉千古的名家手笔。显然,这些石刻档案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是巨大的,而这些摩崖石刻档案的存在也让桂林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基于此,少数民族档案必然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其不但能够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形式与内涵,同时也能够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这些档案来加深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其次,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如今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封闭格局已经逐渐被打破。在这样的背景下,外来商业文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逐渐衰退,甚至消亡。基于此,如今针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与传承工作俨然将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那么,如果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对民族档案的利用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即可有效的使正在逐渐衰退的民族文化得到复兴,又可丰富旅游的内容。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该区域具有极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且拥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该区域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将民俗档案的文化信息充分的挖掘了出来,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节庆活动,以政府支持、民间主办的方式不断推出了一系列在我国颇有影响的少数民族节庆,如“百家宴”(侗族)、“盘王节”(瑶族)、“三月三山歌节”(壮族)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弘扬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审美价值

获得较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与情感享受,即是文化旅游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而同时也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根本因素。比如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中所记载的雕塑艺术、文化名城、诗词歌赋、绘画艺术、民族建筑以及音乐歌舞等,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颇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产生审美共鸣。同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具有形式多样的载体,且取材相当丰富,不仅有牛皮、羊皮,兽骨,还有石壁、石碑、铁器、陶器等。每一种载体都充分展示着特定时期的“美”,使人们仿佛走进了文化载体的艺术宝库中之中,尽情游览,身临其境,在让游客能够对档案闻声观形的同时,还能够对民族过去的生活痕迹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在体验古人辉煌成就与艰辛历程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受,最终得到高昂、沉郁的审美愉悦。

(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对民族档案中文化信息的深入挖掘,不但能够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让其重放异彩,同时还能够将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而出,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现在,在这样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下,人们“求美、求真、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必然将得到充分的满足。比如广西,我们都知道广西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因此壮族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数次民歌集会,而农历三月初三的这一次最为隆重。在这一天,每一家人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并将鸡蛋染成红色,而人们则通过山歌的对唱来结交朋友、交流情感。后来,为了壮族人民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弘扬,为了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从1999年起,广西南宁市就开始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艺术家都来到了这里,共享这个文化艺术的盛会,知名度颇高。显然,这个“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有效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少数民族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不但是民族档案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与繁荣的需求。因此,我们理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档案的开发力度,使其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静秋.档案与少数民族记忆的建构和传承[D].云南大学,2014.

[2] 李庆红.贵州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J].读书文摘,2014(10).

作者简介:冀波,山东省青州市旅游局。

作者:冀波

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论文 篇2:

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旅游空间和舞台猜疑”

[摘 要]文章利用“旅游空间和舞台猜疑”理论对民族文化旅游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并从中得出拯救民族文化,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舞台;真实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高 燕 王 艳

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论文 篇3:

浅谈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消费的需求越发强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旅游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舒缓身心,同时还偏好于领略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基于对民族文化教育价值的简述分析,就其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旅游教学;教育渗透

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满足了现代人旅游的需求,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亦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时期,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还有利于民族团结,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是未来旅游教学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一、民族文化教育价值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其目标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还需要发挥文化传承阵地作用。在中国社会进化史上,集聚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和智慧,并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文化体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蒙古族和“三少民族”而言,他们主要寄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并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为当代人带来了一场审美盛宴,在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极具研究价值。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是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三少民族”等艺术文化的捷径,对团结各民族力量亦有重要意义。蒙古族和“三少民族”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在保持原有生态文明的同时,又随着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接受着洗礼,洋溢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完善内容设计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我国统一的教材知识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因其所处环境、地域、民族的不同,主体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对此,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以教学教材為基点,丰富其中的内容设计,开发校本教材,有机地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旅游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涵养,使之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在此过程中,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内容设计中的渗透,仍以实现旅游教学目标为导向,摄取那些具体的、丰富的、歌唱新时代美好的素材,提供蒙古族、“三少民族”等民族现代化文明建设成果,借此触动学生心灵,并将其中的优良传统内化为学生的情操品质。在旅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实际情况,适时牵引出民族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新教学方法

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出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考虑,对增加民族文化的需求更显强烈。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激发了教学方法创新。在具体的旅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多媒体技术应用,通过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蒙古族、“三少民族”文化发展背景,并设置虚拟现实场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性地加强教育训练。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可安排蒙古族、“三少民族”文化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自行搜集相关素材,并在课堂上进行讲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活性,实现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三)组织课外活动

根据泰勒的学术观点,学习经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主张理实结合,基于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而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环境下,学生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多元的信息获取通道为其打开了新的知识大门。因此,新时期高等院校可基于校园网络,开通旅游服务板块,宣传民族文化,展示蒙古族、“三少民族”风采,让学生更加直接、全面、便捷地了解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同时,基于所处地域优势,高等院校还可基于民族文化渗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科学修设道路、建筑等,增强学生的既视感,使之时刻获得审美享受,并在良好的环境氛围熏陶下,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此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等院校还可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深入蒙古族、“三少民族”腹地,亲切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使他们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吴婷婷,张栋科,史玉丁.民族文化融入渝东南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34-36.

[2]刘杨,孙莹丽.少数民族旅游专业教学初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3):76-79.

作者:季文慧

上一篇:党政工作报告下一篇:年物业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