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民族春节(推荐9篇)
习俗2009-04-26 16: 42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七.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八.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九.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一.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二.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三.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四.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五.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 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锡伯族人大年初一要吃“郎午饺子”。初二吃“长寿面”,主食有“发勒赫俄分”。“郎午饺子”为何物?其实就是南瓜馅饺子。“郎午”状如葫芦,色泽呈桔红有黄点,制作时,先把“郎午”去皮擦成丝,挤干汁水后加入少量的葱、姜细末、肉泥及香油等调好味,即为郎午饺子馅。然后用和好的面做成皮,包成大饺子,入笼屈中蒸熟。这种饺子,颇具锡伯族风味特色。“发勒赫俄分”是一种发面饼,是贴在炒菜锅内用微火烤熟的,饼的大小一般直径约25 cm,厚度为1 cm。上桌时掰成4块,每块呈扇面形,正面朝上,吃时松软可口,别有风味。
白族人聚居在云南大理地区,农历正月初一称“村巷节”,也叫“姥姥节”。这天里,小孩子们是最快乐的。他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吃自己最爱吃的食品,还会得到许多好玩的玩具。成年的青年男女,除夕守岁,一过子时,就成群结伙地去挑水,然后用新洁的清水沏泡米糖水,大家争相饮用,以期待新的一年里生活如糖似蜜,美满幸福。
傣族人民每年在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舂制“毫补冷细”(意为过年粑粑)。其制作方法是:把预先浸泡好的糯米装入蒸饭的甑子里,用大火蒸上1个多小时,掀开锅盖用筷子扒一扒,松一松,洒上些凉水,加盖再蒸20分钟,再照前法做一遍。这样反复多次后,蒸至糯米松软无硬心时即可。从甑子里掏出2 000 g左右刚蒸好的糯米立即放进石碓窝内舂捣,舂至糯米成面团状,再放到擦过黄蜡油(用黄蜡和菜籽油混合而成)的案板上用手轻轻揉和并揪成一团团如馒头大小的坨块。一部分坨块包上苏子糖馅(用炒苏子与红糖舂和而成),另一部分擀成一个个直径15 cm的团饼,再一一放到擦过黄蜡油的芭蕉叶中。“毫补冷细”用炭火烤软即可吃,或者用油炸过,撒上点盐或糖吃,也可蘸着蜂蜜或苏子糖吃。
满族同胞的年饭尤为讲究,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家家户户的主食有用糯米粉或面粉包制的饺子、豆包等,还有用高粱米、小米,做最具有特色的食品饽饽。饽饽的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制作方法也各异。春节时,多做豆面饽饽,把黄米(又称黍米)、小米磨成面,加上豆面蒸制而成,其色黄、味香,食用时用油煎或蘸糖,香甜适口。另外,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汆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是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彝家族人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做“坨坨肉”。其烹调方法是,用3块大石头在地上架一只铁锅,注入山泉水,用松木干柴烧火把羊肉、猪肉、牛肉、整片整片地放在锅内,略煮一沸,刚断生后,便取出剁成坨坨,盛放在竹箕上,撒上海椒、花椒、精盐即可食用。新年餐桌上的“坨坨肉”,1碗1坨,足有拳头大小,红黄相间,热气腾腾。由于沸煮时间短,往往在食用时要费很大力气才可以咬下1块坨坨肉,这似乎也看谁的“牙功”好。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塞北大草原上,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鄂伦春族人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以农历春节为新年。人们以各种捕获的野兽和活鱼做成美味佳肴。除夕时,全家共吃年夜饭,围坐烤火守岁。半夜时,要拿一个桦木盒,一边模仿着马叫声,一边围绕马厩走几圈,祈求明年自己的马能繁衍兴旺。初一清晨,人们互相拜年,还举行跳舞,赛马等。
苗族人有一个过年打糍粑的习俗,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就要打糍粑。糍粑是将上等的洁白糯米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后,控干水蒸熟,放入木槽或石槽内,用木锤捶打至茸烂,再用熟油抹手后,用手捏成饼状,晾干后可炸、煮、烙、煎,也可现打现吃。糍粑不仅是苗乡的节日食品,而且也是馈送亲友的礼品。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来往,都要互相赠送上几块自己制作的糍粑。
达翰尔族最隆重的节日是“阿聂节”即春节,是。除夕达翰尔人称为“布通”,人们要打扫卫生、贴春联,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手抓肉。在门前点燃一堆干牛粪,意为迎接财神的降临。老人们向火堆里扔些食物,求神灵保佑平安。这一夜大家通宵守岁。正月初一,大家要先向天神烧香磕头,再去给各家拜年。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的清早,要从塘里弄上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或煎、或炖、或烧、或炸,做好后摆上餐桌,再加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春节吃鱼,预示着新的一年吉庆有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丰衣足食,美满幸福。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山东省
宁阳县春节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春节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初一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初一,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初一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福建省
厦门人春节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丁保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香港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街?”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中人不识。然而,在香港^农历年,在俗上和气氛上s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恚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r按鹘y在家里N春、年的了,取而代之的t在一些商店或家中N上“生意d隆”、“出入平安”等的]春。m然如此,但N]春的原意和N春和年一樱取其吉利之意,希望砟晔率马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舞舻纫不嵩谝恍┬陆玎l村、村中出F,在新年的市^街^上也很y看到的大型的舞{、舞舻谋硌萘恕V劣诜排谡獭⒈夼诘仍谙愀凼且宦山止的,不^自一九八二年_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S多利港上都会e行盛大的花表演,@已成为@十多年碛春的一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P吃的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g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O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
陕西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历来是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腊月里,有手艺的,趁着冬日的阳光,晒挂面、晾粉条或炸麻花、做糕点,准备在年集上大赚一把;没有手艺的,盘算着杀猪宰羊、粜米卖粮,给老婆孩子添一身新衣、给老丈人买一条香烟二两白酒。最兴奋的是小孩,在“吃白馍、砸核桃、穿新衣”的儿歌声中,盼望着春节快快到来。
如今的西安人,牛羊肉天天吃得起,蒸碗子超市买得到,点心核桃四季少不了。这些地方美食,因为有了精美的包装,或由人从老家捎带出来,或直接从超市购得,慰藉了无数身在外地的西安人。唯有一样东西,至今不太方便在陕西之外找到,那就是“稠酒”。
稠酒,又名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这种酒不宜久放,故有“稠酒好喝,可惜带不出潼关”的说法。买一桶稠酒回家过年已经成为西安人的习惯。
二、广东春节买年货的习俗:做年货是聚财、积福的过程
随着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以往一到过年前满街年糕飘香的情景,已经日渐式微。按照老广习俗,做年货过程也是聚财、积福。以前置办年货,还要关门谢客亲自动手,“肥水不留外人田”,就怕这份福气流失。
过年首要的就是准备煎堆、酥角和年糕。 除了这些小食,腊肉与海味干货也是广州人过年必备的年货。按照广府习俗,每年的年夜饭必备菜式有发菜蚝豉煮猪手(寓意做生意的发财好市就手)、烤乳猪(寓意小朋友红皮赤壮),还有鸡(寓意有计谋)、鱼(寓意年年有余)、猪(即猪舌头,寓意大利)、腐竹(寓意富足)等。剩下还要准备责年用的葱(寓意聪明)、芹菜(寓意勤快)、蒜(寓意会算计)等。
摆蔬菜讨个好意头
春节期间老广家中除了摆满年花外,还会摆上一盆蔬菜。种类繁多,有生菜、芹菜、葱、蒜。这些都有寓意:生菜是生生猛猛,芹菜是勤勤力力,葱是聪聪明明,蒜是精打细算。各大菜市场都有得买,这个意头最是经济实惠。
黄皮叶、柚子叶洗澡去霉气
年廿八,洗邋遢。老广春节前要洗个黄皮叶、柚子叶澡,去霉气。海珠区的小洲、土华村傍着百亩果园,每年年前都有大量的黄皮叶、柚子叶出售。按照习俗,洗净后放入水壶煲一煲,就可以拿黄皮叶水、柚子叶水擦神台、洗澡。
到泮塘选马蹄糕
老广过年要蒸一盘马蹄糕,寓意步步高升。最靓的马蹄糕就在泮塘。位于中山八路的泮塘就是“马蹄糕一条街”:要好吃出名的可上泮塘酒家,要市井味的有街头小店。据当地老师傅介绍,最靓的马蹄糕是用水马蹄淀粉蒸制,爽口弹牙,还有阵阵清香。看上去呈灰青色,不会松松垮垮。如果像喱般弹牙,反倒可能含有添加剂。
到太和挑鸡拜神
广州人的宴席无鸡不欢。新春佳节,广州本地客家人拜神还要用鸡鹅做“头生”,都会选“走地鸡”,喻求生生猛猛。帽峰山山脚下,太和农户自养的“太和鸡”就远近闻名。据介绍,每年大年三十,都会有街坊从市区专程赶来太和趁墟,买鸡过年。养足7到12个月的太和鸡吃糠、米饭、谷长大,卖到20元/斤。这种鸡体型较小,脚跟较尖,脚板也更厚更壮。
三、北京春节买年货的习俗:除夕卖“荸荠” 表示年货已毕齐
在北京人眼中,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备置年货。而说到年货,很多老北京人会如数家珍:内联升布鞋、全聚德烤鸭、稻香村糕点、六必居酱菜、天福号酱肉、王致和腐乳,等等。其中,名声最大的是北京烤鸭。正宗的北京烤鸭以优质肉食北京鸭为原料,肥大的“填鸭”用果木炭火烤制后,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被誉为“天下美味”。一到过年,北京的商家们都会把烤鸭摆在店内最显眼的位置。与西方人吃火鸡一样,颜色金黄的烤鸭也成为老北京人过年餐桌上的一道主菜。
在老北京,除夕的黄昏时分,是街上最清静的时候。店铺早打烊关门,胡同里几乎见不到人影,除了寒风刮得电线杆上的线和树上的枯树枝子呼呼响,听不到什么喧哗。只有走进大小四合院或大杂院里,才能够听到乒乒乓乓在案板上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传出来,你应我和似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像是过年的序曲,是待会儿除夕夜轰鸣炸响的鞭炮声的前奏。
就在这时候,胡同里会传来一声声“买荸荠喽!买荸荠喽”的叫喊。由于四周清静,这声响便显得格外清亮,在风中荡漾着悠扬的回声,各家都能够听得见。如果除夕算作奏响辞旧迎新的一支曲子的话,前奏是剁饺子馅欢快的声响,高潮是放鞭炮,那么,这寒风中传来的一声声“买荸荠喽!买荸荠喽”的叫喊,则像是中间插进来的一段变奏,或者像是在一片剁饺子馅的敲打乐中突然升起的一支长笛的悠扬回荡。
这时候,各家的大人一般都会走出家门,来到胡同里,招呼卖荸荠的:“买点儿荸荠!”卖荸荠的会问:“买荸荠哟?”大人们会答:“对,荸荠!”卖荸荠的再问:“年货都备齐了?”大人们会答:“备齐啦!备齐啦!”然后彼此笑笑,点头称喏,算是提前拜了年。
荸荠,就是取这个“备齐”之意。那时候,卖荸荠的,就是专门来赚这份钱的。买荸荠的,就是图这个荸荠的谐音、图这个吉利。那时候,卖荸荠的,一般分生荸荠和熟荸荠两种,都很便宜。也有大人手里忙着有活儿,出不来,就让孩子跑出来买,总之,各家是一定要买几个荸荠的。
四、湖北春节买年货的习俗:三全三糕三丸
在湖北过大年,人们餐桌上主要有三大系列美食:“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和“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不管是哪个系列,都绕不开一种食物,那就是鱼,湖北人对鱼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也难怪,作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既有大江,又有大湖,淡水资源极为丰富,可谓“鱼米之乡”。
荆楚大地一直流传着“无糕不成席”的说法。这糕,首要的便是鱼糕。鱼糕是采用鱼糜、鸡蛋及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蒸制而成的食品,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营养丰富,乃民间宴席待客之上品。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河南年俗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岁末甫至,一元复始。眼下,春节已然临近,期盼着跨山越海奔团圆的思乡之情也越来越强烈。作为百节首位的春节,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烙印,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渴望,对团圆的期盼。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多地出现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我们提倡大家就地过年。
留“夏”过年,用爱叙家国情。为了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形势,为了您和家人的平安健康,我们倡议您免去舟车劳顿,暂缓返乡。就地过年,“云上拜年” ,“大家”平安,“小家”安康;就地过年,“云上相见”,“大家”健康,“小家”团圆;就地过年,“云上问候”,“大家”安宁,“小家”幸福。希望各行业商会、广大民营企业要带头就地过春节,倡导本地员工移风易俗,让我们坚定信心,守望相助,同心抗疫,用新方式过传统年。
加强防控,用心落实责任。各行业、商会组织,广大民营企业要认真遵守、严格落实属地社区防疫规定和安排,带领职工落细落实各项疫情防控举措,认真做好健康监测、场所消杀、物资储备等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引导就地过年职工做好个人防护,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聚会、不扎堆、少流动,要加强对返乡过年职工的全流程监控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细致排查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隐患,严格落实节日期间安全监督检查各项制度。唯有平安健康,重逢才有意义。
统筹安排,用情温暖职工。企业不要将“就地过年”异化为“就地加班”,对愿意春节加班的员工,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同时也要统筹安排春节期间工作和休息,建立节后调休倒休机制,让劳动者有丰厚的报酬,让思乡者有探亲的盼头。另外,要积极开展“送温暖”“送关爱”活动,努力使外地员工在江夏“安心过年”“温暖过年”。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3.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5.傣族: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朝鲜民族舞蹈中主要择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挥莫里”等几种节奏的基础步法和华彩步法,如:扛、弹、拍、抽等手的动作以及蹲、跳、转等技巧动作,这些内容的摘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组合,一环接一环的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较科学系统的一条规律线。
朝鲜族民间舞蹈在训练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节奏及其表现力方面的训练内容,朝鲜族舞蹈各种不同的性格化的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节奏特点,给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例如: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的“古格里”,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带有跳跃的是“安旦”节奏;表现深沉而有力的是“他令”节奏。这些节奏对于训练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并行之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是呼吸运用方面的训练内容,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住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这样在训练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重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内在感情,以及形与神的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是技能方面训练的内容。朝鲜族舞蹈连绵不断的起伏过程和柔韧性较强的动作特点,是需要膝部和脚腕子的严格控制来完成和体现的,特别是下肢动作特点,直接波及到上身和手臂,并体现在整个动作流动中的协调细致的要求上。当然这仅仅是训练身体外部技能方面,但它的训练意义是通过完好的外部技能来更好的控制内心节奏,以此来表现更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
体态动律特点分析:
基本体态:吸腹、收臀、含胸、垂肩。基本脚型:绷脚背、勾脚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男为自然手型。朝鲜舞是有特点、十分细腻的,体态和手、脚型的特点皆贯穿在动律中,形成独特的舞姿风格,它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朝鲜舞动律应概括为垂直的屈伸动律和平移的屈伸动律两种,运动线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的下弧线。此两种基本动律皆要求膝部和腕部的控制力,即: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基础步法类动作剖析。共同点:
屈伸动律和以此紧密相连的气息(屈时吐气,伸时吸气)
每个步法迈步之前,都有一腿弯曲,另一腿抬起的动势特点
脚抬起到落地都有从脚跟,脚心,脚掌或脚掌经过脚心到全脚一节一节的脚腕控制力的存在。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什么叫民间舞?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份。
中国民间舞的动作受着地域文化、宗教、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风格韵律是民间舞的灵魂。
维族舞蹈主要有六种样式组成,即“多朗”、“赛乃姆”,以及“盘子舞”等道具舞蹈。我们主要学习“多朗”、“赛乃姆”两种。
多朗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包括齐克提麦、赛乃姆等四种节奏的动作。
齐克提麦——节奏慢而平稳,舞蹈以二步一踏为骨干动作,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赛乃姆——节奏的舞蹈,以滑冲步为骨干动作,这个动作的本身就具备了膝部微颤动作的特点。四种基本动律:以多朗的颤步和滑冲步为代表的两种,以赛乃姆的垫步、三步一抬为代表的一种,还有女性舞多用的摇身点颤基本动律。几种动律体现在如下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1、基本体态: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体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手形:曲掌 基本手位:曲掌形、绕腕手、开式小七位绕腕手,七位绕腔手,权开式三位绕腕手式五位绕腕手摆式六位点肩张腕手,绕四位点肩平。常用位置:旁 点步,后侧点步、前点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后侧点步。
2、风格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全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3、基本动律:垫步――小腿灵活轻巧,在流动中膝上提,双膝始终保持靠拢、两腿部腕不间断地向内侧滚动、另一小腿部扣脚掌
支撑地面一步紧跟一步 动身体的移动。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为体态,手移横向流动的动感。颤步――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
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时有力、扬眉、动目、动肩、移颈。
4、骨干动作:三步一抬、后踢步、横垫步。
5、动作分析:垫步:是赛乃姆节奏的主要步法,特点是小腿灵活轻巧,因在流动过程 ,,,, 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是在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历史上是被作为“社火”中民间舞蹈的一部分而流传的。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以别致的“崴”动为特色,没有高超的技巧,全在于它的自然平衡的摆动所产生的一种十分自然流畅的美感。我们的教材选择了小崴、正崴、反崴三部分,女性多为小崴为主,男性以反崴为主。云南花灯的主动律和主动作是崴,可以说没有崴就没有云南花灯。
1、基本体态:略含胸。
2、常用手位:体旁扇、头旁扇、头上扇、胸前扇。常用脚位:正步位,踏步位。
3、风格特点:舞蹈扑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胯、腰、肋三部分在松驰状态下运动。道具舞蹈。
4、基本动律:崴――膝部上下兼左右的运动 走向,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
5、骨干动作:以肋、腰、胯(以膝为主)三部分协调配合形成独特的动感形象。
6、基本动作:小崴团扇、小俏步搬扇、小崴放扇、正崴合扇、正崴扣扇耳旁绕花,正崴扣飘扇、反崴摆扇、吸跳踮崴扇。
7、动作分析:崴动律的根源在于膝部,它是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这一运动形式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动感形象。要掌握住这一动感特点就要求学生胯、腰、肋三部分在松弛的的状态下运动,并协调各部位的运动。训练的意义首先是解放胯、腰、肋部,尤其是对胯的解放,并要求具备松驰协调运动能力。
小崴:是崴中最基本的动律,很容易被看成是胯部主动,其实不然,它是在双膝自然略屈的基础上,划出一个小的上弧线,一膝靠向另一膝的重心移动而形成的。小崴因节奏较快,在腰、胯、肋三部分中胯部崴动较为明显,决不意味着胯的主动。
正崴:是经支撑腿的弯曲,在动作腿落地移动重心的同时,形成了明显的自下而上的动力,促成了胯、腰、肋三部分成弓背形向上崴动。在动律上与小崴相反,它是经过一个下弧线,有明显的向上的特点,多用于中板,有优美明快的特点。
反崴:动律的主要特点是上身平行横移,迈步也经支撑腿弯曲,在较短促的时间内变换重心,强调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
藏族民间舞介绍:
藏族民间舞主要有四种歌舞形式:
1、堆谐,汉语称“踢踏舞”属于表演性较强的歌舞形式。
2、果谐。是围着圆圈歌舞的意思。也是藏民喜欢的一种古老、群众自娱性较强的集体舞。
3、谐,汉语称“弦子”以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柔美著称。
4、卓舞,汉语称“锅庄”,是一种、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古老歌舞形式。这里主要介绍踢踏、弦子。
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膝部松弛而富于弹性,使膝踝关节灵敏,增强了膝、踝松弛协调配合的动作意识,以它丰富的节奏、音色、力度变化,极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
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屈伸的动律,弦子连绵不断流动性强,达到了对膝部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弦子以优美著称,它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上肢随上身的晃动形成动作和造型一环扣一环的运动规律,使人在下肢、躯干、上肢三部分协调配合的整体并表现出一种动人的优美感。
体态动律特点: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动律上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管是颤动还是屈伸,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动作决不能有丝毫的主动。颤类动作:第一、二基本步,退踏步、连三步、连五步、抬踏步。
共同规律:
1、是动作过程中保持有弹性的块而小的,连续不断的颤动,2、是起步时多是第一拍以双膝沉后提起动 作腿,支撑腿伸直后又屈。
屈伸类动作:嘀嗒步、第三基本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步、悠踢步、悠滑步等。这类动作多属支撑腿屈,动作 腿抬得动律,借着支撑腿下牙的力量,提拉起动作腿,顺着支撑腿松弛还原的力量,动作腿踏落地,形成压起踏落的 动感。
胶州秧歌介绍
概述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
教材内容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它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地区特征。主要提取了胶州秧歌
中小嫚和翠花的舞蹈部分,作为课堂训练内容。经过反复提炼和加工,又吸收了最有代表性风格的丁字拧 步,倒丁字拧步以及钉子三不小嫚扭的基本动律和动作,组成了 具有一定难度和训练性强的高班教材,原因是胶州秧歌风格特点突出,它的基本动律和韵律,必须在具备了一 定身体技能和表现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掌握。
胶州秧歌的训练价值,主要表现在从脚部、膝部以及腰部到双臂的全面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上和对乐感 时控的表现力,以及舞蹈修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它的训练具有系统性。先有脚部和膝部开始,掌握拧碾得步态特点,达到脚下的韧性和力度感。而后腰部的训 练,它是通过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转动,形成拧碾中的三道弯的体态,要在流动中形成特殊的体态美,所以 必须掌握腰部的灵活和控制能力,才能在缓慢或快速动作中运用自如。如缓慢时动作能贯满每一音符,真正融 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真正融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而快速时也能一丝不差地 灵活地扭出瞬间的节奏变化。最后在双臂和扇花的训练上,也必须通过细致的磨练才能掌握在缓慢动作中延伸 向外抻的内在节奏韵律,以及小嫚扭两臂快速交替划满8字的协调性和姿态性。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拧、碾,抻、韧的四大特点,只有体现出这四大特点,才真正掌握了胶州秧 法的拧碾而形成的,也和原来踩寸子表演有直接关系,如果能对胶州秧歌的动律进行剖析,体态特点的形成也 就更加明晰了。
【各地各民族春节】推荐阅读:
中国各地春节传统习俗07-07
春节各地民俗文化有什么07-12
各民族的节日11-23
各地中考满分作文05-27
处暑节气各地农谚06-27
寒衣节各地风俗11-01
各地体育教师工资11-01
各地中考作文题目讲解05-27
世界各地英文地名06-13
实施方案各地市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