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和谐示范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团结和谐示范(共7篇)

民族团结和谐示范 篇1

一、活动时间:2013年9月24日

二、活动地点:农医四班教室

三、活动对象:农医四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内容:利用自习时间召集各位同学在教室集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主题班会。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持人致开场词,提出民族为什么要团结的问题。

2、由各位同学讨论,说出各自的想法。

3、主持人综合同学所述做出总结。

4、引导各位同学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举例民族团结的示范。

5、班长对本次班会做出评价、总结。

五、活动目的:让各位同学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为此做出贡献。

六、主持人:普思瑾李佐琴

民族团结和谐示范 篇2

(1) 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传统文化, 为昌吉州民族团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昌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成立于1954年, 是以回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 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州域总面积7.39万平方公里。有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42个民族, 总人口159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8.8%。现辖5县 (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2市 (昌吉市、阜康市) 3区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准东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有乡镇71个、行政村453个;街道9个、社区106个。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和农八师的21个团场。在昌吉建县后的漫长历史岁月里,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了自己的家园, 正是这种长期睦邻而居、团结互助的传统, 使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和认同, 而客观上, 也为昌吉州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展提供了传统文化保障。

(2) 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和互补,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经济互助的平台。

民族间的接触与交往, 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交往和文化上的交流。昌吉州借助福建、山西两省和自治区项目, 充分发挥资金和人才的优势, 深入开展对口帮扶, 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一是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近年来, 先后出台了《加快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发展的意见》、《加快木垒县及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举全州之力加快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1个少数民族乡、22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29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发展, 对聚居在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三县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进行重点扶持, 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通过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 促进木垒县实现后发赶超。二是妥善做好牧民定居、生态搬迁工作。昌吉州积极引导牧民发展特色经济, 帮助搬迁的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切实做到“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全州牧民定居率达65%,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 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发达县市、乡镇和民营企业, 投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昌吉州加大对两个边境县的投入, 除国家每年安排的“兴边富民”行动资金外, 州财政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支持, 并通过引导和带动其他各类资金, 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工农业生产方式、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大力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加快边境地区发展, 使边境地区的各族群众得到实惠。四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昌吉州用好用足贷款贴息政策, 推动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3年昌吉州共实施各类项目462个, 落实资金923亿元, 连续三年位居全疆第一, 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各类补助资金80亿元, 38个援疆项目完成投资24.1亿元, 开工率、援疆资金到位率均达100%。

(3) 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思想基础。

昌吉州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目前州县两级共有创建工作专职人员47名, 各部门也指定了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常年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考核机制上, 把创建活动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纳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同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目前, 州、县 (市) 已累计落实创建工作专项经费420万元, 工作用车6部, 州县各部门也按照要求划拨了专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费。

全州各地结合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 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 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 在电视台、电台、《昌吉日报》、“西部庭州”政府网站等自治州主流媒体常年开办创建栏目, 扎实推进面向社会层面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大宣教、大创建、大结对”活动, 积极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培育了北庭故城、世纪园、天池“汗王宫”、“民族风情园”等20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善民生,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经济基础。

按照自治区的部署要求, 昌吉州连续三年实施“民生建设年”活动。一是促进就业再就业。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通过对其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和发放技能培训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 解决了“零就业家庭”、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三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同时, 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 举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技术、实用致富本领等经济含量高的培训班, 实现“一年一户一人一技”的培训目标, 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技能。统筹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 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发展, 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招录一定比例本地员工和少数民族员工。二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 近三年完成了7 367户游牧民高标准定居任务, 完成7.3万户农村安居房建设, 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 将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向城镇、郊区、农村延伸。深入实施城乡解困工程, 逐步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 做到困难家庭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随时产生、随时帮扶解决。积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红十字会等慈善网络体系、社会福利体系, 大力提升城乡医疗救助、孤残救助水平。深入实施了系列民生建设工程, 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5)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创建了社会保障。

昌吉州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加大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乡镇倾斜的力度, 针对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工作, 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比例持续提升。基本普及了学前两年“双语”教学及“双语”教育。加大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乡镇倾斜的力度, 解决好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 逐步实现了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做好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工作, 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比例持续提升。突出抓好职业教育, 扩大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整合培训资源, 加强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搭建起了校企、校地合作办学、就业平台, 努力建设了面向各民族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 昌吉州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和保证饮食、用药的安全。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各类卫生事业发展资金应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巩固“新农合”成果,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少数民族聚居县市、乡镇的群众参合率达到99.2%。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制建设,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持政策, 重点实施少数民族优生、优育、优教工程,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在文化建设方面, 昌吉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将创建活动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全州各县市精心打造了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品牌节庆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和繁荣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文艺精品创作。先后完成了《别失八里》音乐剧、回族舞蹈《踩点点》、新疆曲子现代戏《哈哈泉子的户儿家》等20余件舞台艺术精品。

(6)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文化屏障。

昌吉州政府一直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承与发展工作, 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 大力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 着力打造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等文艺精品。通过开展“现代文化促进月”、“现代文化推进年”活动, 全州上下按照解放思想引领行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推进行动等“七大行动”38项内容, 精心策划开展了357项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现代文化引领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品牌文化活动, 全州各县市精心打造了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品牌节庆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创作。

(7) 民族团结进步和表彰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重要载体。

争创和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昌吉州从2011年开始将过去每三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改为每年表彰一次, 创新评选方式, 开展了公众网络投票评选活动, 全州12万人参与投票活动, 累计表彰模范单位600家、模范个人1 108名。昌吉州先后在全疆、全国召开的民族团结经验交流会上做过精彩发言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昌吉州抓好社会各层面的宣传教育, 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载体, 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进宗教场所为载体的“大宣教”活动, 在电视台、电台、《昌吉日报》、“西部庭州”政府网站等自治州主流媒体常年开办创建栏目, 扎实推进面向社会层面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常态化的宣传教育;积极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培育了北庭故城、世纪园、天池“汗王宫”、“民族风情园”等20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这些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问题及时妥善地解决,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消除了隐患。

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 是昌吉州民族团结的重要经验之一。昌吉州高度重视信访工作, 进一步完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工作机制, 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同时, 规范信访秩序, 95%以上信访问题得到化解, 全力做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防范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模拟训练和演练, 不断提高发现、判断、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全力做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形成了全社会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强大合力。昌吉州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进程中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了社会矛盾, 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群众的安居乐业。

2 建议与对策

(1) 要适应现代传播手段发展的新趋势, 多运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多开辟各族群众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 努力增强各种媒体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电视媒体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如何有效地利用电视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比如电视媒体具有传播覆盖面广, 传播画面直观易懂, 形象生动, 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等优势, 但是电视媒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电视媒体在争夺媒体受众的过程显然力量不足, 不管是从节目的覆盖范围、技术的资本, 还是从电台的人才、节目源来看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卫视。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 电视媒体能否与中国第一娱乐卫视———湖南卫视联手共同打造一个宣传民族团结的节目, 把教育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 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吸引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电影媒体逐步走向了市场化, 拥有了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 但是, 电影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 倾向于制作受众喜好的作品, 而关于民族团结题材的优秀电影极少, 这与目前的影视传媒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这种状况, 政府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电影。首先, 由政府搭建平台, 组织各方的力量, 从故事题材、主创人员、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民族题材电影的专项投入;其次, 加大公益展演的力度, 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让优秀的电影和广大的观众见面;最后, 在创作民族题材的电影时, 要尊重创造规律, 避免急功近利。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媒体已成为我国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互联网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另一方面,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加大了民族团结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在宣传民族团结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功能,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有损于民族团结的攻击、谩骂之词, 应迅速删除, 引发严重社会后果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2)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应强化国家认同的教育, 培养公民意识, 淡化民族意识, 宣传中应更多强调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强调逾越民族界限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

民族团结应该更多地讲56个民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上形成的血肉联系, 在相互交流中的不断融合。“新疆的汉族没有不喜欢吃馕和烤羊肉的, 少数民族也没有一家吃饭不炒菜的”这些文化上自然的相互吸收现象要多讲, 而不应该刻意讲民族的不同。

目前民汉群众的民族意识都在增强, 在调整或出台各种政策时, 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 广泛考虑社会影响, 兼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心理感受, 既要使少数民族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又要避免汉族有“二等公民”之感, 离疆心理增强。

对各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新形势下应重新进行评估和调整。通过一些调研工作, 我们发现由于时代背景的转换和民族意识的上升, 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本族利益的观念在强化, 双方往往站在所属族体的角度对一些政策进行解析, 评价其公正性与合理性。

要继续加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和“五观”的宣传和教育。但这些宣传和教育切忌喊口号和走过场。要把这些教育切实融入到各族居民的具体生活中, 通过身边的例子, 使居民得到切身的感受和教育。

(3) 提倡各民族换位思考, 树立宽容与包容意识, 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差异, 民族间存在差异是很自然的, 宽容和包容应该成为各族民众的正常心态和行为方式。

真正的互相接触是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 没有了民族间的交往, 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就是一句空话, 有交往, 才有了解、理解、赞同、认同, 这些都是宽容和包容的前提。为此, 可以以社区为单位, 多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促进各个民族的交流和交往。

在互相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 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可以通过推荐、翻译一些反映各民族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 尤其是民族作家写的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品, 拍摄、播放介绍各民族生活的优秀影视作品, 使各民族文化相互吸引、相互认知。

民族工作要注意考虑各民族的真实心理, 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使他们的真实想法有合适的渠道得到反映,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才能完善和制定有效的民族政策, 把少数民族干部凝聚到党的事业和旗帜下。

摘要:昌吉州各民族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昌吉回族自治州被列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昌吉州已全面启动了创建工作。文章全面总结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经验, 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篇3

不断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建设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对示范区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统一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个定位”,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摆在了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为新形势下云南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建设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科学统筹规划。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必须正视现状,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统筹各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亮点,既有长远规划,又有年度计划。目前重点要编制好《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和新一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并与国家和云南省“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突出工作重点。拿衣捉领,张网提纲。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立足当前,抓好重点工作。一是握紧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动力,不断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空间和新路径。二是握紧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战略任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三是打好扶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着力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五是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政策措施。执政之道,忧无策,更恐有策而落不实。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必须进一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强化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因族施策,分类指导,类型多样,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创新资源整合平台和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增长机制。要打造典型亮点,继续实施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效应。要加强总结宣传,不断营造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强化落实监督。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推进示范区建设,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到实处。加强监督考核是推动示范区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考核、问责和奖励制度。要切实把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全省综合考评重要内容,对省级各部门、各州市党委、政府进行年度考核。同时,适时开展专项督促检查,确保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确保如期实现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宏伟目标。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事迹材料 篇4

北沟脑赤干仓爱国民族小学创建于1958年,最初命名为“北沟脑小学”,1980年9月被命名为“北沟脑民族小学”,2001年7月由爱国宗教人士赤干仓**、图旦丹培**捐资10万元,教育局、中心学校投资10万元,新建砖木结构教学用房400平方米,学校由此更名为“北沟脑赤干仓爱国民族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6名,其中藏族教师1人,汉族5人,少数民族教师占16%;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6名,少数民族学生51人,占77.3%。多年来,学校在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促进我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安校园,以及学校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提高认识保稳定。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几年来我校根据中心学校对民族团结工作的要求和学校实际,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将民族团结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制定学校民族团结工作计划,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蓬勃发展。

1、及时成立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具体负责,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为主要成员。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责任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

2、校领导以身作则,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从自身做起,经常检查班子成员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校紧紧围绕发展稳定的大局,利用教师会、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使全体教师正确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是国策,民族文化是祖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学校教导处、少先队、班主任等各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积极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全面落实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任务。

1、统一思想,德育先行,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我校是全镇唯一的一所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从大到办学理念,小到生活、工作习惯均有不同。历任校长深知,要使学校在快速、稳健中发展,办出特色来,团结是基础,稳定是关键。奉行这一思路,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都将德育管理放于首位,让思想教育工作先行,以清晰的管理思路推出德育先行的管理原则,为学校平稳发展,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依法治校,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创建规范、民主和谐的文明校园。

(1)几年来,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美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公共道德

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不断提高汉族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民主和谐的规范化校园迈进。学校在总结中积累,将空洞的德育管理具体为师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养成。

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科学管理求特色、谋发展。

1、建校伊始学校就对办学方向作了明确定位: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绝不让全村一个少数民族适龄儿童辍学。让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

2、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去落实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我校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科学管理的实践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总结出台了一套既符合学校实际又易于操作的《北沟脑学校目标管理考评方案》。《方案》的实施,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一项工作都纳入监督考评之中,层层落实,步步推进,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构建了一种公开、公正、公平有序的竞争氛围,激发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活力。

3、强化教师思想建设,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立校之本。陈占奎校长在任教19年的工作中,鼓励教师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在职自修,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层次。目前,学校

现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有多位教师获得地、县、镇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称号。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与潜心教改已成为北沟脑学校的一种风气。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硬、软件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7月由爱国宗教人士赤干仓**、图旦丹培**捐资10万元,教育局、中心学校投资10万元,新建砖木结构教学用房400平方米,极大地缓解了教学用房紧缺的局面。建成了校园教学远程系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服务与良好的办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学校发展走向更高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四、开拓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全校师生互相支持,亲如一家,保持了学校稳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

1、抓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标语、墙报、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使广大师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教育,营造和谐民族氛围。

2、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通过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民族英雄事迹,教育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兄弟为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各民族人民一定要相亲相爱,携手共进。

(2)开展“我爱家乡”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家乡的民族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各族人民为了家乡的解放事业作出的英勇牺牲,以及为家乡的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组织开展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讲座、上禁毒课、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溶入课堂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从小就知道祖国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抗击侵略的历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热爱家乡,奋发图强,长大以后建设和保卫家乡。

(4)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学校以增进各族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团结友爱为目的,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同时,为使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取得更好效果,学校教导处还挑选了几十道民族团结知识题,印发给各班学生,并通过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在全校师生中间形成了学习民族团结知识的良好氛围。

3、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月、重大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各族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

如,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会、板报比赛等,使全校师生寓教于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再如,每年的“六一”、“国庆”、“元旦”的庆典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融洽民族感情。

4、大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增进民族团结

我校有汉、藏、土三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朝夕相处,团结互助,休戚相关。为帮助大家排忧解难,学校领导班子把各族师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定期对各族教师、贫困生开展“送温暖”活动;采取与贫困户、贫困生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各族教师、学生度过难关;并在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党员爱心捐款等活动,形成团结、友谊、进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校园里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几年来,学校在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他们的事迹深深的感染和鼓励着身边每一个人,各民族师生亲如一家、水乳交融。

褚维祥老师是一位藏族教师,多年担任班主任,经常带领自己班级的汉藏学生举行联谊活动,增进民族学生的感情。他所带班中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孩子们缺少家庭温暖。褚维祥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常常和孩子们谈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有时还自己掏钱来补贴这些学生,支持和鼓励他们认真读书。

孔令梅老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结成了深厚的感情。课堂上,她循循善诱,耐心地纠正孩子们的每一个读音;课下她和孩子们一同游戏,为孩子多创造交流机会;甚至哪个孩子没吃早饭,她也会叫到自己的宿舍,让孩子吃上早饭。

多年来,象这样一些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在

这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里处处荡漾着同学情、兄弟情、师生情、民族情,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老师们的默默付出,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民族团结情,也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多年的实践,使我校深刻认识到抓好民族团结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而学校的稳定快速发展又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全校教师团结一致,严于律己,恪尽职守,无任何不安全事故发生,教师无违法违纪行为;在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积极进取,教育教学成绩优异,学校连年获得“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赢得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信赖与赞誉。

民族团结和谐示范 篇5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团结是保证我区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继续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并能在原有基础上做到努力创新,是团结新村社区今后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

多年来,社区党总支积极有效的开展了大量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工作,强化组织宣传,创新活动载体,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民心工程,巩固民族团结基础。每一位工作人员在民族团结工作中都能做到在思想认识上到位,能够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上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另一方面做到了学习宣传到位,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仍会继续坚持团结进步两大主题,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并大力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的交流,增加情感。在开展社区民族团结活动中,紧紧围绕服务居民群众这条主线,实实在在的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

社区还会继续坚持开展民族团结、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并延续以往积极有效的活动内容,如每年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等,通过结合教育月活动为载体,使少数民族群众参与面不断扩大,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并努力做到调动和影响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把民族团结文化活动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爱国社区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创建“民族团结社区”的形式和内容,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社区民族模范单位”的活动中去,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不断开创社区民族团结新局面,努力推动社区民族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民族社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认真自查自结后,认为我社区已经达到申请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各项指标和要求,现恳请来我单位进行初评。

妥否,请批示!

爱国社区党支部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研讨稿 篇6

全面推进**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县于2014年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认真落实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责任部门创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示范区建设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一、编制建设规划,指导示范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为使**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由县委统战部牵头,组织编制出了《**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规划》(2014-2016年)。

(一)规划实施范围

示范区以绿汁江流域为重点,突出民族聚居乡镇、民族村和贫困村三个重点,集中规划建设5个重点示范村,以点带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规划项目覆盖大麦地、**堡、大庄、法裱、爱尼山5个乡(镇)50个村委会、59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规划区涉及人口791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1374人,占64.9%。

(二)规划实施项目

重点规划建设实施好六大项目。

一是民族经济发展项目,包括基础建设项目三类,其中交通基础设施5项、民生水电项目10项、土地整理、异地搬迁扶贫安居工程项目4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项目二项,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二项。

二是民族文化繁荣项目,包括建设村级文化室55个、文化广场4个、特色旅游村3个、民族文化传承项目2个、虎文化园1个。

三是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1项。

四是民族振兴教育工程,包括学前教育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新校舍1890平方米,规划建设**堡、大麦地、爱尼山三个乡镇中心幼儿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建设1所中学和10所中心小学,新建校舍7623平方米、新建运动场9401平方米。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处理厂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8个。

六是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项目。主要规划在5个乡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和民族宗教工作相关工程建设。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基本情况

**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坚持围绕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强化民族团结理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延伸和深化创建内容,宣传教育扎实开展,示范典型不断涌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县共组织实施民族专项资金项目225个,(其中民族团结示范村9个,民族特色村1个,散杂居项目31个,其它常规项目184个),项目资金2104.85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民族发展资金528万元,省级民族资金749.5万元,州级民族资金827.35万元),硬化村庄道路14880平方米,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广场5744平方米,沟渠建设26400米,文化活动室21个,2016平方米,人畜饮水工程管路建设168公里,乡村公路建设284.4公里,直接受益村民小组216个,受益户数7201,受益人口29310人,其中少数民族受益人口24614人。2006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共表彰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4个,示范单位18个,示范社区2个,示范村9个,民族团结先进个人30名,5户示范企业正在创建中。

(二)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打造民族示范乡镇

2014年,**县开展建设了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1个民族特色村,实施项目98个。

1.大麦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建设扎实推进。县委政府把大麦地镇作为扶持开发的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该项目于2013年7月启动,重点实施普龙、峨足、蚕豆田3个村委会,直接扶持23个村民小组1295户531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4.97%,辐射带动大麦地、**、底土、野牛、邦三5个村委会,间接扶持103个村民小组1105户4353人,占全镇农村人口的45.03%。产业发展项目方面:种植鲜食葡萄11400亩,种植金丝小枣3000亩,建成**中黄牛养殖基地2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村间道路硬化33条19110.26米,新建排水沟100米,挡墙17米,混凝土路面25.6公里,建成爱心水窖300口,实施人畜饮水12件,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86亩,土地开发整理6526.3亩。安居工程建设方面:建易地搬迁点1个,安居房48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70户,危旧房改造提升163户23370平方米。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新建教师周转宿舍420平方米,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用房580平方米,新建灯光球场看台1块700平方米,扩建卫生院业务用房800平方米,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199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个10050亩。

2.**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建设有序开展。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014年底,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400口爱心水窖,完成很厂母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说全、法念抗旱应急工程、信白箐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建成33个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六纳村综合发展试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交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2014-2015年预计总投资9000多万元。白**至里海油路、安青公路改道工程、柏家河通村路面硬化工程、下岔箐公路开工建设;绿汁江沿江公路**堡段路面开挖进入攻坚阶段;实施了松树林至大平掌、说全至点母、法家母至洒树依和雨都口村组公路改扩建工程。

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投资100万元实施了青香树整村推进工程项目;投资130万元完成了他宜龙新村、毛腊冲等8个村组的村庄路面硬化;投资15.6万元建成了**堡集镇亮化工程;投资2000万元在全乡分步实施示范村、整行政村推进、新农村重点村建设、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投资175万元的新街定味母、丁家滑坡搬迁已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一是因地制宜培植山地牧业,建成省级标准养殖小区1个,养殖场2个,千只羊场1个,家庭牧场1个,养猪重点户18户,养羊重点户15户,养牛重点户15户;二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推广中药材试验示范种植。种植核桃82000亩;种植青花椒16000亩;种植塔拉7000亩;通过招商种植辣木1000亩、佛手100亩,在适宜地区试验种植红花、菊花、蕃木瓜、三

七、天麻、金银花等中药材100多亩。三是推进热作开发和晚秋作物种植:种植冬早蔬菜1500亩、长寿仁碗豆1268亩、白扁豆5500亩、青枣500亩;四是组建以培植塔拉、青花椒、魔芋、中药材等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个,预计总产值达1500万元。

(三)突出民族团结示范村功能,带动民族示范区建设

1.妥甸镇中山社区小龙汤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呈现亮点。小龙汤特色村庄示范村为滑坡异地搬迁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用地38亩,规划建设27户,119人,户均建筑面积155㎡。总投资581.25万元,其中省民委投资150万元,整合资金346.13万元、地方投入45万元、群众自筹40.12万元。建设项目主要是人畜饮水、电力设施、公共卫生设施、挡土墙、道路硬化、排水沟渠、地下涵管、沉沙井、文化室及活动场地、太阳能路灯、标准畜圈、示范户扶持、科技培训等共12项内容。该项目于2014年5月30日已完成全部规划建设内容,农户陆续迁入新居居住。通过项目建设,小龙汤村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林业等资源,加之该村离县城仅有7公里之遥,基础设施完备,生态较好,适宜休闲度假,重点发展生猪养殖、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稳抓粮烟,推进生态经济林果。预计2015年小龙汤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1000元,达到7500元左右,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带动周边少数民族村组建设美丽家园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2.大庄镇干海资村委会波西厂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波西厂村民小组距大庄镇政府13公里,全村有77户29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8人,占96.7%,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2014年,投资528.43万元,其中:省民委投入 8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38万元,群众以劳折资110.43万元,建设波西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开展民居改造工程77户,工程分拆除重建(6户,每户补助5万元)、处墙包砖抹灰翻新屋顶提升改造(25户,每户补助3万元)、处墙砂网抹灰翻新屋顶提升改造(44户,每户补助1.5万元)三种类型;公共部分投资30万元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建人畜饮水管线2000m,排水沟350m,主干道硬化1123米,支干道硬化3929米;种植蚕桑100亩(每亩补助580元),对4户蚕桑种植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建公厕2座,垃圾池4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节能灶77座;开展科技培训2期共200人次。

3.法脿镇雨龙村委会李芳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加紧推进。李芳村位于**县东南部,坐落于白**自然风景区西坡腹地,距县城35公里,距法脿镇政府1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有农户51户,人口186人,全部为彝族罗婺支系,是我县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之一。李芳村是**三笙之一大锣笙的发源地,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大锣笙源远流长,一直得到沿袭传承,被称为彝族古傩议的珍存,2014年4月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项目资金投入及建设情况:共整合项目资金为509.02万元,其中: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80万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28万元,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20万元,安居工程建设资金15万元,危旧房改造51户52.02万元,集群式烤房建设补助30万元,42个县级部门支持84万元。实施民居提升改造项目:新建16户,提升改造35户;实施16户特色民居油漆刷面;用铁丝网、石灰、水泥砂浆、油漆对37户农户外墙加固改造,瓦屋面翻修改造;大锣笙主题墙体彩绘795平方米。建文化活动室146平方米,青石板铺面97.5平方米,建彝族火把祭祀场113.04平方米,公厕2个,节能灶57户,建设2.5米宽混泥土主干道路1818米,支干道路530米,建垃圾房1间,太阳能路灯12盏,畜圈改造600平方米,架设人饮管线4400米;开展科技培训2期。

三、主要做法

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过程中,**县始终以实现秩序和谐、保障群众和乐、增进民族和睦、促进宗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要求推进、高标准建设,认真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村(社区)、单位建设任务。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民族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民宗局等33个县级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示范县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按照**县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创建目标有序开展创建活动。

(二)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每年初,县政府召开全县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民族宗教工作,县政府与8个乡镇政府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与村(居)委会、机关单位、宗教场所签订目标责任书,签订率达100%。把示范县创建纳入民族团结目标管理的内容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兑现奖惩。

(三)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意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规划》(20142016年),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民族干部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关系和谐六大示范的民族团结示范建设总目标。

(四)上下联动,逐步推进。**县县级各部门、各乡镇相应成立了示范县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抓好县级各部门和各乡镇的示范县创建活动。2014年,州人民政府2次,州民委1次到**县调研民族工作,县人民政府2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示范县建设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分别采取调研、民主监督的方式督促示范县工作落实。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示范县创建中,**县重视示范县建设的宣传工作,一年来,全县共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政策和示范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11场次,举办培训班25场次,培训人数5300多人,印发宣传资料2.1万份,受教育人数达3.6万人次。县委55次常委会专题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精神;县委组织召开了全县各族代表人士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座谈会,县人民政府网站、电视台、电台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四、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示范县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县委、政府召开示范县建设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把示范县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年终进行检查考核,县委督查室和县人民政府督查室对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督查,有效的促进示范县建设工作。

(二)政策推动,项目支撑是推进示范县建设工作的核心。将示范县建设政策化、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以政策拉动项目,以项目推进建设,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三)明确责任是促进示范县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促进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有了制度保障。

(四)加大投入,打造亮点是推进示范县建设的有效方法。结合各地实际,努力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打造体现民族团结主题、惠及各族群众、发挥引领作用的示范县建设支撑项目,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自开展创建民族示范县建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逐年增加,**县少数民族地区也因此得到不少实惠,但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低热河谷地区,并且贫困面较大、居住分散,项目实施难度大,交通和水利两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大麦地镇**河、邦**一带的村组公路,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加之缺乏养护资金,多年来路况较差、晴通雨阻,严重影响群众出行,给生产生活都带来极大不便;**堡乡说全、六纳一带,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近年连续干旱,工程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仍然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区位优势差,产业不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多年来,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许多产业扶持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高原特色农业开发、山地畜牧养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带动一部分群众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区位较差,经济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资源优势不明显,交通不便,市场要素聚集功能不强,土地资源不集中,难于集中连片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导致这些地方的产业规模小、效益不高,经济发展仍低于全县的水平。

(三)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26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的32.14%,贫困发生率36.2%,脱贫工作任务艰巨,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四)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各部门项目投资倾向不一,资金到位时间不一致,致使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加之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足额保障,示范区建设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工作的落实。

(五)少数民族乡镇人才缺乏,民族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如大麦地和**堡是**县两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乡镇。近年来,少数民族人才在领导班子、事业单位队伍中的比例逐步减少,给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县级民族工作部门编制偏少,民宗局只有9名干部职工,加之各乡镇没有专职的民族宗教干部和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办公设备,民族工作人才匮乏。

(六)观念陈旧和落后的生活习俗,制约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部分群众和村组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什么都想着由国家和政府包办;接受教育是改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方式,但不少群众却对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按时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和积极参与有关技能培训;多数村组自我管理能力差、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不强,村庄内乱搭乱建、随意堆放杂物、乱倒垃圾,致使村庄道路不畅,环境卫生较差。

六、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培植力度。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当前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建设美丽乡村等政策,想方设法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要抓住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机遇,找准本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使之列入国家扶持开发计划。持续改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产业品牌。

(二)整合项目资金发挥示范作用。加强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积极争取资金,集中力量,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土地、扶贫、城建、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等项目资源。坚持突出特色和示范引领结合,优先在规划区内、县城及城郊结合部、有产业支撑、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区民族特色村为主,重点投入,先行创建一批有民族特色、类型多样、有示范效应的乡(镇)、村,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起好引领带动作用。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全面协调发展。

(三)创新工作措施保障建设质量。进一步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联动机制,完善工作推进汇报制度,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对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情况采取重点督查、专项督查和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措施,加强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保障。

(四)完善政策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加之生存环境恶劣,人才流动较大。因此,在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方面,要制定出台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的优惠政策。可采取定向培养招考乡土人才,鼓励选派一些本乡本土、有学识、懂科技的大学生回到家乡任村官。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优秀教师、医技人才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教育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同时各级各部门要指导好示范村建立和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广大群众认真遵守,规范不良习惯和行为,共同维护建设成果,建设美丽乡村。

略论和谐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 篇7

关键词:和谐文化;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35-02

2005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些重要论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的基本思想。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十分重要。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从文化建设的层面来看,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为民族团结和进步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所以说,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事关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大事。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的实质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各方处于同一性状态中理想的存在状态。而所谓的文化,从哲学内涵看,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之总和,同时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符号的物化状态。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崇尚和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自身所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和谐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自身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作用。一般来说,和谐文化对于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规范协调功能。

一是和谐文化的导向功能,它是指以民族团结为价值观和目标,通过民族团结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各少数民族成员向既定的目标奋进。二是和谐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依靠和谐文化,将各民族各成员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凝聚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增强民族成员的大集体归属感,提高他们对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和谐文化的凝聚功能。在追求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共同的目标和信仰。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能够激发起各少数民族成员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激情和忘我的精神。四是和谐文化的规范协调功能,是指以和谐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来约束少数民族成员的行为,使他们认识到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从而对民族团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觉约束自身,监督他人,为创造和谐的民族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由此可见,建设和谐文化,宣传平等、团结、互助等价值观念和规范必定会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为,进而促进民族团结。

二、当前影响民族团结的文化因素

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国际势力因素等,其中起纽带作用的是文化因素,影响民族团结的文化因素主要是指:“表现于各族群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包括在族群之间是否存在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行为规范不同等等现象。族群之间在上述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他们自己的交往与融合会造成程度不同的障碍。”[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坚持西部开发、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等举措,为民族团结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多方面原因,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在这些因素中,文化因素又是突出的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统影响民族团结

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形成的表现在饮食、服装、节庆、丧葬以及生产活动等方面的风尚、习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内在的一致性,有些民族在长期信奉某种宗教的过程中,宗教的节庆、礼仪、禁忌逐渐演变成了民族的节庆、礼仪、禁忌等风俗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都具有长期性、社会性、规范性、区域性、稳定性等特点,它们一旦形成,就很难变更,对于民族成员有很强的制约性。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在交往融合过程中,不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或者侵犯其他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冲突、突发事件就很容易产生。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回族、维吾尔族等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藏族所信仰的喇嘛教的宗教色彩最浓,因而此类信仰所引起的破坏民族团结的冲突事件也往往较多。

(二)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民族团结

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极其重要的心理倾向体系,它是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统帅。由于生活的地理位置不同,交通设施不同,所受教育及享受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往往有很大差异。第一,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分布于各个省份,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有些汉族人极易产生“大汉族主义”思想,歧视排挤汉族之外的一切民族,这种排外心理会影响民族团结。第二,一些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比较闭塞的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文化程度不高,容易产生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盲目自大的思想,对于民族间的交流有阻碍作用。第三,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员向其他地区流动,流动人口增多,流动速度过快,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不信任、缺乏沟通、过度防范的心理,这也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

(三)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干预与破坏影响民族团结

当前我国各民族总体上是团结平等的,各民族呈现出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国际敌对势力的干预破坏,在不少地区也偶尔会出现破坏民族团结、造成社会混乱的行为。

当今时代,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民主人权输出”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的生活及价值观念。“‘民主人权输出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在殖民主义已经破产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种种新的隐蔽方式干涉、控制、支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和活动。”[3]从文化角度看,“民主人权输出”根植于西方自以为是的种族优越论和文明中心论。某些西方人自认为西方文明是最好的,他们有责任对其他民族的文明进行改造。因此他们打着“文明”幌子,以加快民主进程、促进人权实现为借口,企图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近年来的“3·14”西藏暴力事件、“7·5”新疆暴力事件、西藏民族分裂势力、新疆民族分裂势力等都向我们暴露了敌人的阴谋。类似事件一般都有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为此,我们应该做的是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提高警惕,坚决和西方企图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文化干预与破坏行为做坚决斗争。

三、建设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影响民族团结的文化因素各种各样,纷繁复杂,在分析了几种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文化因素后,有必要按照和谐的观念提倡各民族树立和谐的理念,发挥和谐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民族团结。

(一)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客观社会存在。”[4]只要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地域、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民族之间就容易发生纠纷和矛盾。因此,要想破除纠纷和矛盾,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我们就必须重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民族团结观教育。关于民族团结观教育的内容,徐柏才教授认为,“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三种观念:要牢固树立‘两个共同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五个维护的观念。”[4]“两个共同”即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五个维护”即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总之,进行民族团结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观,教育各族人民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自觉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

(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内核。”[5]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尽管有战和更替、聚散分合、但向我们展现的始终是中华民族大统一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以和为贵”,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自然孕育了万物,人类社会是一个和谐整体。此外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等说法,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因此要促进民族团结,我们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思想。通过教育宣传,带领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以此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少数民族自身内部的文化,是指导少数民族成员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具有相同风俗习惯的民族往往更容易交流、相处,而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之间摩擦碰撞就比较突出。应该引导民众解放思想,理解、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文化互动、文化表演等形式向更多的人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样既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加深了大家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对于少数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应该加以正确引导,有些传统民族文化中含有封建迷信的成分,对于这些成分,应该加强对民众的说服教育,鼓励其正确认识自身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向正轨。

(四)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方面,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民族团结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提高了少数民族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学习积极性才会更高,对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民族地区,应该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兴建教育设施,进一步鼓励优秀人才前往民族地区从事支教、兴农等工作,扶持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6]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骨干力量,还是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因此,首先要广开渠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其次,要全面加强民族干部的素质教育,培养和选拔过程都应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最后,要建立一套严厉合理的奖惩制度,有突出表现的民族干部可以奖励破格录用,提供机会进一步锻炼,对于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行为要严加处罚。

参考文献:

[1]杨文顺,高路.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关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马戎.民族社会——社会学的族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章传家,颜旭,常培育.认清西方“民主人权输出”的实质[N].人民日报,2012-05-25.

[4]徐柏才,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5]张先亮,戢广南.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9-12-30.

上一篇:中班幼儿数学领域目标下一篇:1.6医学装备维护维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