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信仰(精选10篇)
信仰究竟是什么呢?无数人在苦苦思索。“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以这样的诗句作答。
在我看来,信仰是人们对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信仰是人类心灵的自律,是人类道德品质中信任、忠诚、奉献等品格的基本动力;信仰更是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这个精神支柱坍塌了,就会党将不党,国将不国,社会就失去了思想的支撑和精神的维系,民心就会呈现一片松散和混乱。
现在很多人认为,西方普遍以基督教的精神为信仰,我们中国人没有什么信仰。这样的言论看似危言耸听,但事实上,信仰问题已经引起中国人的广泛思考被当今社会所关注。
其实,中华民族一直是有信仰的民族,回望中国的历史,只需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实信仰一直都在。
在古代中国,人们尊崇孔子、老子,信奉儒家思想,是那一代的信仰。我们现在看来存在种种缺陷的三纲五常,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就是他们的信仰。人们日常行为受到它的约束,人们以它作为评判好人坏人好坏事物的准则。古代中国,其实一直有两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我们的先辈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凌然。李大钊,在敌人的绞刑架下,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不会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辉的胜利。”夏明翰,年仅28岁,临刑前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信仰,他早已深深融入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翻开历史,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坚定的信仰,是催人奋进的动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先辈能坚定信仰死而后已,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先烈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信仰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在的时代,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转型期,少数党员观念变了,信仰动摇了,经受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诱惑和权、钱、色的考验,腐败现象滋生,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总书记曾指出,“信仰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那么中国现在的信仰是什么? 进入21世纪,我们的信仰并没有消失,这并不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的信仰,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现在全世界几乎都在讲大国崛起问题。什么是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是文明的崛起,也是信仰的崛起,只有立身于信仰的制高点,发挥引领作用,才敢言崛起。
让我们在信仰中国共产党这条路上,坚定地的走下去,只有牢牢抓住信仰这一民族之魂,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屹立于在世界之林。
一、契丹族对先源民族宗教信仰的承袭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 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沿袭了很多鲜卑民族特点, 宗教信仰亦是如此。早期鲜卑族先民们在大兴安岭一带过着狩猎兼采集的生活。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森林, 因而他们把森林看作生命之源, 敬畏和崇拜着森林并定期祭林。《史记正义》中颜师古注云:“蹛者, 绕林木而祭也。鲜卑之俗, 自古相传。秋天祭林者, 尚竖柳枝, 众骑驰绕三周乃止, 此其遗传也。”契丹人求雨仪式瑟瑟仪中的“植柳”, 即是承袭鲜卑人“蹛林”中的“竖柳枝”的内容, 只是把“围柳驰绕”变成“弯弓射柳枝”而已[1]87。
契丹人对鹿神的崇拜与祭祀也源于鲜卑。《魏书·序记》载:献帝临因“大泽”地区土地荒暇, “未足以建都邑, 宜复徙居”。乃命诘汾继续南迁, 诘汾在南迁过程中, 由于“山高谷深, 九难八阻, 于是欲止。有神兽, 其形似马, 其声似牛, 先行导引, 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据专家考证, 此神兽就是鹿。从此可以看出, 鹿是鲜卑的一种祥瑞之兽, 不仅成为了一种图腾崇拜, 更成为了鲜卑的族徽象征。契丹民族也继承了这种动物崇拜。太宗曾于天显三年 (928) 四月“己卯, 祭麃鹿神”[2]卷3, 28。圣宗也曾于统和四年 (986) 十一月“甲午, 祭麃鹿神”[2]卷11, 126。《契丹·国语解》中也记载道:“辽俗好射麃鹿, 每出猎, 必祭其神, 以祈多获。”由此可知, 契丹人对鹿的崇拜与祭祀正是承袭了鲜卑。
二、契丹族萨满教信仰的表现
1. 契丹族萨满教巫职人员及其职能。
萨满教的神职人员在辽代被称作巫, 负责各种神事活动。巫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是太巫、大巫和巫。太巫的等级最高, 主要为皇室服务, 负责各种宫廷礼仪。大巫的地位仅次于前者, 也为皇室服务。巫的地位要低一些, 但职能比太巫和大巫要更多更普遍。首先, 巫同太巫和大巫一样, 都具有祭司的职能。其次巫可以为人看病。巫还有一个职能就是进行巫术活动, 巫术活动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根据这种目的的性质可以把巫术活动分为“白巫术”和“黑巫术”[3]310。“白巫术”是以行善为目的, 主要是用来驱鬼祛邪。“黑巫术”是以害人为目的的, 诸如巫蛊之事。
2. 自然崇拜。
(1) 天神地祇。自然界万物中, 天地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最神秘最有力量的, 所以, 契丹民族对天地尤为尊敬。这一点从契丹民族的起源便可以看出, 《辽史》载:“相传有神人乘马, 白马盂山浮土河而东, 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黄河而下。至木叶山, 二水合流, 相遇为配偶, 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 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 必用白马青牛, 示不忘本云。”[2]卷37, 445不难看出, 契丹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是乘白马的天神和乘青牛的天女, 也就是地祇。契丹建国后, 太祖耶律阿保机就被尊称为“天皇帝”, 述律氏则被尊称为“地皇后”。 (2) 日、月崇拜。在契丹的诸神体系中, 除了天神地祇外, 便数日神为尊。《新五代史》中载:“契丹好鬼而贵日, 每月朔日, 东向而拜日, 其会聚、视国事, 皆以东向为尊。四楼门屋皆东向。”[4]888契丹人非常崇拜太阳, 以至于耶律阿保机的出生都要和太阳有关系, 其母“梦日坠怀中, 有娠”乃生。除此之外, 契丹人还有很多关于拜日的习俗和仪式。比如说, 不管在皇室还是民间, 妇人生产时都要“望日番拜八拜”[5]31。契丹建立辽朝之后, 有“拜日仪”也叫“祭东”, 是专门祭祀太阳的仪式。其实在契丹其他各种礼仪活动中, 都有拜日这一部分的参与, 或者把东方作为祭祀方向, 这样的仪式有“祭山仪”、“瑟瑟仪”、“柴册礼”、“丧葬仪”、“腊仪”和皇帝的“生辰仪”。可见崇日东向是契丹很重要的信仰。其实契丹人对月亮也有所崇拜, 《辽史·圣宗本纪》中就曾记载:“戊申, 千龄节, 祭日月, 礼毕, 百僚称贺。”[2]卷11, 112可见, 契丹不仅只祭祀太阳, 也祭祀月亮。 (3) 山神、河神。契丹建国后, 非常重视祭山, 最主要的两座山就是木叶山和黑山[5]31。《辽史》各帝纪中关于辽朝各帝祠或望祠木叶山的记载不下三十次。宋使彭汝砺也曾诗云:“使者东来说契丹, 翠舆却自上京还。绣骑铁甲兵三万, 昨夜先朝木叶山。”[6]契丹人对木叶山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黑山 (今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境内, 当时属庆州) 是受到辽朝契丹人崇拜的另一座神山。契丹人认为, 人死后其魂归于黑山, 为黑山神所管辖, 所以奉之为圣山, 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契丹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发迹于潢河与土河交汇的木叶山下, 于是像祭祀木叶山一样, 契丹人也祭祀潢河, 《辽史》有两次记载:《辽史·穆宗纪》载:“六月甲午, 祀木叶山及潢河。”《辽史·圣宗纪》载:“乙卯, 祀木叶山、潢河。” (4) 风伯、雨神。雨神是古代最被重视的神灵之一, 因为雨量多少不管是对农牧、采集还是狩猎都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雨神对于畜牧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契丹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在史料中对雨神的重视表现在多次的求雨记载, 以及专门的求雨仪式。在《辽史》中共提到求雨活动十二次, 其中太宗一次, 穆宗三次, 景宗两次, 圣宗三次, 兴宗一次, 道宗一次, 天祚帝一次。可见雨神的信仰是贯穿于整个辽代社会的。掌管风的神灵, 契丹称之为风伯。《辽史》中只记载了圣宗在位期间的祭祀风伯活动:统和二年 (984) 四月“辛卯, 祀风伯”。统和七年 (989) 五月“辛巳, 祭风伯于儒州白马村”。开泰元年 (1012) 四月“己酉, 祀风伯”。开泰八年 (1019) 二月“丙辰, 祭风伯”。 (5) 火神。火神的崇拜应该形成和盛行于早期的契丹族, 是重要的生存工具。对于生产力处于原始状态的契丹先民们相信, 和天地日月一样火也由神灵来掌管, 并予以崇拜。到了部落联盟后期甚至到了契丹建国之后, 仍然延续着对火神的崇拜。在“丧葬仪”中, “皇帝御幄, 命改火, 面火致奠, 三拜”[2]卷50, 839。在“除岁仪”中, “巫及大巫以次赞祝火神讫, 阖门使赞皇帝面火再拜”[2]卷49, 838。
3. 祖先祭祀和丧葬礼俗。
(1) 祖先祭祀。祖先祭祀来源于萨满教的两个最基本信仰之一的灵魂不死观念。契丹人相信人死后, 灵魂脱离肉体继续存在, 并拥有了神秘力量, 可以保护本族或本家庭。契丹人祖先崇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祖先和神灵结合在一起, 对祖先的祭祀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与神沟通, 以达到祭祀者的各种祭祀目的。各种辽代史籍中都曾多次记载皇帝祭祀祖先的活动。其实契丹人除了祭祀共同的祖先外还都祭祀各自家庭的祖先, 普通的契丹人家庭在焚烧过世父母的尸骨时, “酹而咒曰:‘夏时向阳食, 冬时向阴食, 使我射猎, 猪鹿多得’[7]221”。可见, 契丹人认为向已故父母的鬼魂祭祀, 就可以帮助他们的愿望成真。 (2) 丧葬仪式。丧葬仪式是祖先祭祀的外在表现形式。早期的契丹人的丧葬形式比较简单, 可以概括为树葬。《契丹国志》中记载:“父母死而悲哭者, 以为不壮, 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 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7]221有人认为这属于火葬, 但是确切地说应该是树葬向火葬过渡的一种形式[8]48。
契丹建国后, 史料文献中就没有见到过树葬的记载了, 虽然这不能说契丹人完全废弃了树葬的形式, 但是可以说明普遍使用的丧葬形式已经改为火葬和土葬。辽代早期, 火葬居多且多在民间盛行;辽代的中后期, 土葬逐渐成为主要的形式, 尤其是在上层社会被接纳之后, 礼仪也逐渐复杂。据《辽史·礼志》载, “圣宗崩, 兴宗哭于涂殿。大行三夕四鼓终, 皇帝率群臣入, 柩前三致奠。奉柩出殿之西北门, 就輼輬车, 藉以素裀。巫者祓除之……翼日, 诘旦, 率群臣、命妇诣山陵, 行初奠之礼。升御容殿, 受遗赐。有翼日, 再奠如初。”[2]卷50, 839
三、契丹族萨满教信仰对其民族发展的影响
辽代契丹族萨满教的内容、祭祀仪式在不断调整与更新, 间接地使萨满教在不同时期对契丹民族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同。
1. 约束人的行为, 维护部族稳定。
早期的契丹族, 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存生活全部赖以自然。所以当各种无法理解和解释的自然现象出现的时候, 人们就把对自然的恐惧寄托和转化为对自然的崇拜, 从而建立了主宰各种自然现象的神灵, 像是风神、雨神之类, 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心中有所依傍而产生安全感。伊利亚德说过:“从整体上看, 可以说萨满守卫生命、健康、多产以及‘光明’的世界, 抵御死亡、疾病、贫瘠、不幸以及‘黑暗’的世界。”[9]960人们认为对萨满教的信仰可以使灾难得以改变和拯救, 并同时使人的精神恐惧绝望得到治疗。他们相信, 对神灵虔诚地膜拜和祭祀, 神灵就会保佑他们。与此同时, 这种对神灵的敬畏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行为, 在人们的观念里形成了怎么样取悦神灵的行为准则。
2. 强化民族特色, 维护政权统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契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历史上所有的朝代都会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工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辽代也不例外, 而最好的工具就是宗教了。于是萨满教就成了辽代统治者的首选。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不论是从契丹民族的起源和祖先还是具体到各个朝代的君主或大事件, 统治者们无一不把他们披上一层神的外衣, 使人们相信都乃天意所为, 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3. 整合民族群体, 促进民族发展。
一个统一的民族除了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还要有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萨满教的信仰正是契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根基。这种整合作用要通过萨满教的各种祭祀礼仪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宗教礼仪是宗教仪式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对于强化宗教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它使宗教意识的整合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0]112辽代各朝皇帝不断强化对天地、祖先以及各种神灵的祭祀崇拜就是在民众的潜意识里强化契丹人共同的宗教意识, 从而达到团结本民族的目的。
综上所述, 我们大致了解了契丹民族萨满教信仰承袭与发展的脉络, 及其萨满教信仰的诸多表现与特征, 同时也看到了萨满教对契丹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契丹民族的研究中, 其宗教信仰尤其是萨满教信仰是不能被忽视的。
摘要:本文分别从契丹民族对其先源民族宗教信仰的承袭情况、契丹民族萨满教信仰的表现和萨满教信仰对契丹民族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契丹民族的萨满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契丹,萨满教,自然崇拜
参考文献
[1]韩香.试论早期鲜卑族的原始萨满崇拜[J].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5 (1) .
[2]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
[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 (上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4]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 卷72《四夷附录第一.
[5]田广林.契丹自然崇拜礼俗研究[J].乌达盟族师专学报, 1996 (3) .
[6]彭汝砺.鄱阳集[M].卷12, 四库全书集部40,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
[7]叶隆礼.契丹国志[M].卷23国土风俗.
[8]张国庆.代契丹丧葬文化考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4 (5) .
[9]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M].宴可佳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目前,西部马华旗下有西部马华牛肉面、西部马华食府、西部马华火锅、西北来顺四大品牌,共计45家门店。用总裁马华的话说,最近几年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管理体系的提升,公司发展比较快。未来三年计划开到100家分店,也有走向美国的计划。
探索:80年代拓荒者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创业时候的艰辛,马华一点不觉得苦。“大西北贫困地区长大的孩子,对我们来讲吃苦不算什么。”尽管在外闯荡多年,如今她的口音里依旧有着浓浓的乡音。这份质朴而实在的西北味道,也是西部马华始终保持的特色。
“从爷爷手里开始,我们家三代人已经在做餐饮,特别是西部牛肉面。”1986年马华只身来到北京,1988年她和父亲在宣武区北线阁的胡同里开了第一家清真面馆。“当时加我一共有5个人,我和父亲都亲自干。”在她看来,拉面是父亲毕生的事业,要传承父辈的衣钵,就必须要让这碗拉面在自己手上做得更好。
那是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当时找到原材料困难,有钱也买不到面,买不到煤。”马华说,只要能买到原材料,就好发展,吃苦受累根本不算什么。后来,位于宣武区的市场拆迁,她们搬到海淀区大钟寺附近,在1900年正式成立了西部马华公司。
公司起步后,生意慢慢进入了正轨,并从早期就有了集团化发展的雏形。“从第四家分店开始,我们就有了物流方面的建设,成立了配送部。如今,我们依旧坚持不做加盟店、不要外来投资的发展思路,统一管理和配送。”
坚守:一碗面的信仰
作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一直以来,马华都坚持回族餐饮的传统理念:“你自己能吃的,才是你能卖的”。她相信,即便是普通的一碗牛肉面的里面,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无论是餐饮的选料、制作,还是服务和管理理念,都离不开穆斯林信仰中应该坚持的品格。
“我们的汤里并没有坊间传言的所谓‘几十种调料’,也不添加味精。”她说,我们坚持用最原始的方法熬汤。比如,有个从我父亲开始延续下来的习惯,熬汤的时候不能说话。因为在他心中,饮食是很神圣的。记得他那个时候早上5点多起来做礼拜,然后开始熬汤,一熬就是6个小时。他的几个徒弟,到现在都是这个做法,熬汤的时候不说话。现在,我们采取集中熬汤,然后统一配送到不同的店面,质量和标准都是统一要求,有严格的保障。
如今,为了保障原材料的可靠,西部马华在甘肃会宁办了牛羊肉采购基地。一方面帮当地人解决销售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采购渠道的问题。“我们用的牛羊肉,必须由阿訇屠宰,是一头健康的牛,保障原材料和货品方面是健康的,我们才能够食用。”她说。
面团也一样,要既简单又讲究。保持传统手工工艺和面、揉面、打面、饧面、揪面、抻面、拉面等多道工序,拉制出大宽、宽、韭叶等不同形状,让人们对面的不同粗细、口感有选择。保持一碗正宗拉面的纯正味道,始终是西部马华特色餐饮的招牌菜。
马华说,她始终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回族企业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信仰去工作。如今,西部马华在全国有5家正餐食府、5家火锅店,40多家牛肉面店,贯穿这个庞大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始终的最初那一碗牛肉面的信仰。
发展:开放的管理体系
在马华就餐的人,常常会注意到先进的点餐器。一般的快餐店只是给顾客发个领餐的号牌,不会配备这种无线室内定位装置。在管理方面注重采用科学、先进的手段,搭建开放的管理平台,是西部马华能一直不断拓展业务的秘诀。
如今,西部马华共有营建部、市场部、信息部、维修部、物流配送部等12个部门。在“启航管理”平台上,每个部门的负责人的业务进度,都可以实时报告。
“我们引进专业人才,12个部门的一把手,大部分都是在外企干过。”马华说,她的理念是,找人要找比自己能力强、学历高的,才能带着企业往上走。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带领下,一个店面从接手到开业,最短只需要20多天。“新店一开张,所有部门都行动起来。产品配送到新店时,羊肉串是串好的,饼子是做好的。”马华说,每个团队都是有备而来,所有的产品都是统一配送,因此可以保障产品的质量。
如何保障每个员工的服务质量?“我们不是人情的管理,而是靠制度。”马华说,从人员的培养上,西部马华和一些职业高中有合作,培养对口人才。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的“管理学院”。在这里有正规的培训教室,收银台、桌子等设备,供年轻人实际操作。在《员工手册》里面如何奖励、如何处罚的内容都很齐备,还有70条不能碰的“高压线”规定。经过培训合格的员工,被分配到不同的店面,每人都结对一个老师傅带3个月。
除了新员工培训,针对成熟的员工还有专门的培训。在“学院”和“店长训练营”中,分别有院长、副院长、主任、讲师等人员,向职工讲解专业体系、领导力、公司的使命等内容,一整套培训内容已经十分细致和成熟。
我们之所以能留住人才,因为晋升速度很快,梯度清晰。“比如每个门店都有管理层,店长、见习店长。对人员有一堂培训课,叫做人才的阶梯。怎么从员工到管理层,每层怎么发展,怎么向上走的。”她说,所有的员工晋升,都要通过规范的考试。要当管理层,也要员工给你打分。店里还有热菜组、凉菜组,有组长,下面才是员工,分工明确。
“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圈子。虽然公司回族员工多,但并不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小圈子。我们教育员工要互相尊重,共创一个和谐、公平、开放的平台。”马华说,依靠集团化管理的方法,员工各司其职,公司运转井井有条。许多细致的事情她已经不去过问,主要掌握总体进度。
展望:清真民族餐饮的蓝图
作为一个女性管理者,用怎样的态度去管理企业?马华说,自己是一个随和的人。“真正自信的人,不会高高在上,而是态度谦和。”马华说,摆架子是心虚和不自信的表现,对待在一些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员工,要更加平易近人。
有些员工从老家来的孩子,见面不怕我,很亲切地称呼老总“大姑、大姨”。马华说,她觉得这样也很好,对待普通员工要热情亲切,对待管理层有时候稍微严肃一点。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要虚心的接受。“我要求自己感谢,很欣赏地接受批评,而且也不计较,更不能怀恨在心。”她说。
在日常管理工作之外,马华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菜品的质量和研发上。“我这么多年的心血,主要放在菜品上,对每个菜品的味道我都很了解。如何保持清真味道、西北特色,我用的心思更多一些。”她说,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公司在“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西安开了“丝绸之路一号”店面,在京津冀合作关键地区燕郊也开了店。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出清真民族餐饮,希望把这个特色发展下去。”马华说,未来三年计划开到100家分店,还有带领民族餐饮走向美国的计划。
一、概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五光十色。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灵魂,她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意识,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则更是其中难能可贵的财富,了解她们不仅有利于交流沟通民族大团结实现和谐社会,而且有助于保护那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民族融合的同时,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东西也在渐渐地消失。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种类繁多复杂,给人以百家争鸣的感觉。在西南、中南、东南(包括台湾)广大南方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至今仍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以万物有灵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保持着自然崇拜的民族有:基诺、德昂、拉祜、傈僳、珞巴、怒、羌、彝、侗、毛南、哈尼、畲、高山等族;保持着动物崇拜的民族有:布依、独龙、德昂、佤、怒、侗、傈僳、哈尼、壮、高山等族;每个民族最初的信仰都是原始信仰,或动物,或鬼神,或自然。图腾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民族的图腾都与自身的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随着民族的发展,这种原始的信仰不断地丰富完善,加以从其他民族传入的宗教,相互交融,最终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完整宗教信仰体系。
该族约212万人(1982),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有少数分布在云南。佛教和道教传入较早。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开始传入,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后,又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相当流行。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意识造就了其原始文化的起源。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早期神话、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文化方式,它们带有很高的综合性特征。布依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都没有超越居住地域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深深地受到自然随和的文化气氛的制约。也许祖先崇拜对布依族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但它并未以此为轴心将其他宗教观念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的历史原因与长远和现实意义
二、历史原因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从西到东,从南至北,国土辽阔,集结了56个民族,而依然能够和谐共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极为关注民族宗教信仰问题,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华民族宗教政策,这些政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来的“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形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形成的重要时期,主要体现为“政教完全分离,真正信教自由”这一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发展
三、长远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族理论政策进入了全面调整和系统创新的时期, 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了重大的发展与创新, 其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宗教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1、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不但不矛盾,而且二者可以互为补充。
2、宗教与文学艺术
宗教与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的共同点,都是采取幻想和想象的方式。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1、民族平等的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散杂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在政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极需要建立一种以共产主义教育为主导的包容多种规劝形式的庞大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各种宗教的改革都面临着一些共同前提,其要点则必须结合实际,其中文化、教育、经济三方面不容忽视,各自的特殊性也要根据历史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处理。言“改革”中国宗教者,大约可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宗教事务管理者,即政府有关官员。第二种人是宗教神职人员或信徒。他们是被改革的主体之部分,又是参与改革的主力之部分。第三种人是宗教研究人员即学者。家
不允许境外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与我国宗教界争夺信教群众,争夺思想阵地,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关键是处理好国内的宗教问题,做好国内的宗教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巩固和扩大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打击犯罪,就是要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一切违法犯罪活动。在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必须依法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类犯罪活动。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借宗教问题煽动群众闹事、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处理;对勾结境外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首恶分子,要从严惩办;对非法宗教组织要坚决取缔;对从事违法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情节轻微的要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的要绳之以法。
中国宗教改革,在本文中已明确是指在中国大陆境内一切合法宗教的改革,在设想各教的具体改革要点之前,很有必要再明确一下各教改革面临的共同前提。
1、政治前提。
2、思想和实践前提。
3、道德和伦理前提。
4、文明和文化前提。
尊重患者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具体措施
1、对待患者不分民族、职业、外貌、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实施医疗行为应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为前提。
2、患者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
3、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
4、当有少数民族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向患者了解饮食方面的习惯和要求,并通知医院食堂根据患者的需求为患者准备相应的饮食。
5、医院定期进行相关内容培训,请专业人员讲课,作为职工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
6、医院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一、国家的相关基本政策: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堆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氏族文化事业.
二、具体要求:
1、医院应当在提倡科学诊疗的基础上尊重民俗和宗教信仰,而不是将两者关系倒置。
2、尊重民俗也应当有所限制,比如,医院就不能随便放鞭炮,以免惊吓危重病人、不允许在病房烧纸等祭奠行为。
3、尊重宗教信仰则可以不设限制,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面对死亡,有时医院的处理方法确实不如宗教更人性化。在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提倡用宗教性的方式处理死亡病例。其实,现在的尸体火化,就是宗教化的处理方式之一。
为了掌握民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 课题组于2013年12月对X民族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 共35个题, 单选25个, 多选10个, 内容分自然状况、宗教认知、宗教行为等问题。问卷共发放2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05份。调查范围涵盖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 涉及工科、文科、理科、经济、法学等门类。少数民族学生1192人, 占66%;汉族学生613人, 占34%。
一、民族院校宗教信仰的现状
1. 信教的学生比例偏高、种类多。
近几年, 大学生信教人数有增多的趋势, 民族院校的信教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民族院校。在参与调查的1805名学生中, 有78%的学生没有宗教信仰, 22%的学生有宗教信仰。而在上海地区大学调查中发现宗教信仰的学生为9.4%, [1]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的高校学生信教比例为10.7%, [2]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信教学生比例为13.5%。[3]其中信仰佛教的最多, 占12.7%;其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 占7.2%;信仰基督教的占1.5%。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汉族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占9.7%, 少数民族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占31.3%。
2. 学生对宗教信仰有着理性的认识, 对我国的宗教政策比较了解。
数据显示, 89.6%的学生认为我国当下的宗教政策符合我国的国情, 67.9%的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宗教政策与历史有紧密联系, 仅有6.5%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因为同学的影响而参加学校规定不允许的活动。大学生对宗教有比较客观的认知, 88.2%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75.8%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团体组织, 有自己的规定”。在调查学生的宗教活动场所时, 31.4%的学生选择在寺庙或教堂, 29.3%的学生选择在家里, 只有2.4%的学生偶尔在学校做礼拜。可见, 多数学生在参加宗教活动时都能够遵循国家的规章制度, 并在符合规定的场所参加宗教活动。
3. 大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宗教的吸引, 宗教信仰主要来自周围人群的影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宗教对大学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很多学生都有接近宗教或者试着了解宗教的动机。调查显示, 43.2%的学生表示对宗教感兴趣。在回答“信仰宗教的起因”时, 有30.6%的学生认为“受民族的影响”, 34.6%的学生选择“受家人、邻居的影响”, 7.8%的学生选择“受同学、朋友的影响”;10.1%的学生选择“自己主动了解后开始信仰”;4.1%的学生选择“偶然原因, 很难说清楚”。这表明, 民族传统、家人朋友的带动是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影响因素。
4. 信仰宗教主要是为了精神寄托与安慰, 但对个人的行为有一定影响。
在回答为什么信教时, 38.5%的学生选择“心理安慰”, 18.6%的学生选择“人生寄托”, 15%的学生选择祈福消灾。虽然宗教信仰的目的因人而异, 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精神世界没有依靠。但是一旦开始信仰宗教, 就会对个人的日常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大学生也承认这一点。在回答宗教对自己有无影响时, 28.8%的学生认为宗教对自己“影响很大”;18.4%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20.2%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小”。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缺乏深入了解, 存在盲目信仰的现象。
大学生对宗教了解较少, 即便是信教的学生对所信宗教的了解也不深入。调查显示, 71.4%的信教学生不了解宗教教义, 这显示出大学生在宗教信仰选择上的盲目性。在进一步调查中还发现, 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半数以上的学生都不参加宗教活动, 偶尔参加的学生投入费用也较少, 随意性大。
2. 宗教信仰正在向校园渗透, 存在大学生接受和默认的现象。
我国教育法规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传播宗教, 也不允许搞宗教活动。但是, 大众的“宗教热”现象逐渐点燃了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的火花, 校园内宗教开始悄然传播。走访发现, 高校宣传板、教室偶尔能见到传播宗教的材料, 学生的邮箱也能收到传播宗教的信息。受校内外的信息、家庭成员等影响, 学生的信教思想也在萌动。调查发现, 在回答“以后是否可能会在校园内有意识传播您的宗教信仰?”时, 有2.4%的学生明确表示会传播, 13.5%的学生表示可能会传播, 24.1%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57.9%的学生表示绝对不会。大学生这一思想现象, 体现出极强的宗教认同, 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
3. 高校的信仰教育相对滞后, 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
信仰教育本应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人生价值、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疑惑, 然而, 当今我国许多高校所开展的信仰教育大多以抽象的理论为主, 把信仰教育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理论, 与学生的思想相去甚远, 致使信仰教育内容远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调查中, 当问到“对学校进行的信仰教育有何看法”时, 有72.5%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 过于形式化”, 只有不到27.5%的学生选择“挺好, 能认真参与”。由此可见, 高校现行的信仰教育脱离了实际, 不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更不能打动大学生。
三、解决宗教信仰问题的教育对策
1. 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精神信仰体系, 解决学生的精神寄托问题。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信仰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信仰体系。这个体系要求既能建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共同精神信仰, 又能对每个人具有吸引力, 既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又能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在当前的社会进程中, 这样的体系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也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 提高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人人敬畏、时刻遵循的精神核心。
2. 加强教育和引导,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
大学生是充满求知欲的群体, 对各种新思想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对发展迅速的宗教信仰逐渐产生热情。与其让大学生盲目选择信仰或者被动接受宗教, 不如通过正规的途径讲授宗教知识。高等院校应开设宗教文化相关的课程或者举办讲座, 介绍宗教的知识, 解答大学生对某些宗教问题的困惑, 探讨宗教的问题。学生明白了宗教的相关知识, 自然就揭开了笼罩宗教的神秘光环, 降低了宗教的吸引力, 大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和理性地对待宗教。创新宗教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探索课外教育、实践引导、党团教育、案例教育等多种途径, 采取网络教育、新闻传媒、比赛征文等多种形式, 加深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
3. 增强党团组织影响力, 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团组织是提高学生凝聚力、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宗教观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目前的党团组织政治素质不硬、角色意识不强, 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学生骨干在信仰选择方面的积极作用。高校基层党团组织要紧跟学生的思想实际, 强化责任意识, 使学生党员既站稳宗教信仰立场, 又能在遇到宗教传播时正确引导和恰当处理。在教育方法上, 要拓展教育内容、研究教育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充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培养, 通过专家讲党课、组织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认识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的区别。
4. 加强校园宗教事务管理, 抵制非法宗教势力渗透。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 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 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 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4]。学校应明确要求大学生不得在校园或者非法宗教活动场所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 不得在学校成立非法宗教团体或组织。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 不允许他们在校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宗教徒, 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在保护和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权利的同时, 也要教育学生合法信教, 辨识和抵御非法宗教, 制定有效措施, 打击校园内的非法宗教活动, 提高防控能力。通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防范非法宗教书籍、杂志、录音带、录像带和传单等物品在校园传播, 以主动的态度应对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5. 因势利导, 发挥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 宗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但就宗教文化的具体内容来看, 却有不少超越唯心主义的内容, 可以借鉴和吸收。例如, 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基督教的“末日审判”等都宣扬“弃恶从善”的道德规范;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强调必须做一个诚实的人, 宣传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 宗教要求人们热爱祖国、遵守法度、勤奋工作、履行社会义务;在家庭伦理中, 宗教主张家庭和睦、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主张彼此友善……这些积极因素都是宗教的精华, 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宗教和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 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相适应。
摘要: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索的课题,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信教人数有增多趋势, 学生对教义理解肤浅, 有信仰教育相对滞后等问题。对此, 高校应该加强信仰体系建设, 开展宗教知识教育, 强化校园宗教事务管理, 增强党团组织的影响力, 发扬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 通过这些措施解决民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参考文献
[1]陶倩.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9) :98-102.
[2]李晓元.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4, (1) :275-276.
[3]张湘明.大学生宗教信仰在医药类高校传播中的引导和管理探讨[J].中医药导报, 2014, (3) :150-153.
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的。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外,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婚俗方面汉族有些早已废止了的婚俗,在朝鲜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着。如汉族原来实行的“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
婚姻是组织家庭最基本的步骤,以个人而言,组成家庭只是意味着地位的变化,但就社会角度而言,婚姻意味着两个家族的结合,朝鲜族认为婚礼是人伦之大事,自古以来叫婚礼为“大礼”。男女结合为夫妻就叫婚姻,婚姻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手段,是人们一生中的大事。一个民族的婚姻习俗,会随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中国朝鲜族长期在新的社会环境的生活过程中,其婚姻观念、程序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到了今天就有了有别于朝鲜民族传统婚俗的独具特色的婚俗。
按照朝鲜族的传统婚俗,结婚那一天新郎穿着纱帽冠带骑着马或者坐轿前往新娘家接亲。新郎身着“纱帽冠带”,手持一把大折扇或“阳伞”(一块长方形红布,两边拴有小棍。折扇与阳伞均以遮脸),骑马前往女方家举行婚礼。陪同新郎前往的有“上宾”、“雁夫”等人。“上宾”由父亲或叔父担任。前往新娘家时要携带“婚函”,里面装有赠给新娘的衣料和“许婚书”。雁夫用彩色绸缎包着木雁(举行奠雁礼上使用的大雁,早先用的是活雁,后来以木雁来代替),在娶亲队伍的前头领路。新郎一行到临时停留所后稍事休息,准备参加婚礼。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先“函夫”向新娘家的女眷递交“婚函”。女眷用双手撩起裙子兜接,拿进屋里让其他女眷观看新郎家送来的礼品。
一、奠雁礼
奠雁礼来自天上北斗九辰当中紫葳圣君。传说中紫葳圣君是主管人间寿命和福气的天官,所以认为婚姻大事也由紫葳圣君所决定。奠雁礼是用大雁为象征吉祥物,盟约百年偕老,祈求寿福和子孙繁荣而举行的神圣仪式。
新娘家的人迎接新郎并领进婚礼场地,新郎踏着踩布,徐徐步入新娘家的院内。新郎进了大门时要跨越在院子里放着的“火”盆,这意味着赶走恶鬼的意思。举行奠雁礼是婚姻仪式的第一个程序,其目的是让新人学习大雁拥有的三种美德:第一,像大雁那样一旦约定爱情就要永远遵守。大雁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伙伴,决不会再找另一个伙伴。第二,大雁在天上飞的时候排着队严守上下的规矩,前面飞的大雁呼叫,后面的大雁也会呼应,表示尊重礼仪。第三,大雁每到一处都会留下自己到过的痕迹,借鉴大雁的这种习性,一对新人也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优秀的业绩,幸福地生活。
新郎一家到达新娘家门前后,首先由雁夫抱着木制的大雁走在前面,上客拿着礼装盒紧随其后,新郎则跟在后面。上客带来的礼装盒由新娘家的女眷用裙摆接过来带进屋里。新娘家的女眷们便围过来观看里面的东西。礼装盒里通常装有婚书和新娘的衣料,此外,里面还有两三把用纸袋装着的大米,用做新郎新娘死后放在嘴里的伴含米。如今的朝鲜族青年男女结婚时,基本上废除了核对四柱宫合交换求婚书、许婚书等旧俗,当今用法律认可的结婚证来代替了许婚书。
雁夫将木雁交给新娘的母亲,新娘的女眷接过来把木雁放在院子里的奠雁桌上,随后新郎跪在奠雁桌前双手横握扇子向前推木雁三下,这就叫行奠雁礼,源于大雁一生就找一个配偶,永不分离,象征着新婚夫妇要像大雁一样忠贞不渝,永生相伴。行完奠雁礼之后按照习俗还要举行交拜礼和合卺礼。
二、交拜礼
交拜礼是指新郎新娘相互叩拜的仪式。在宅院的大厅或大院,以东西走向布置场地,南北方向放置屏风之后,正面摆放交拜大桌。桌上点亮一对蜡烛,再放一对松竹花瓶和两碗白米,还要在南北位置放一对鸡(雌雄)。准备两个盆,盆底用毛巾铺垫,毛巾上面各放一个小碗;另外,还要准备两桌酒席。奠雁礼结束后,新郎在伴郎的陪伴下,站在交拜桌的东侧。在屋里等待的新娘,从新郎进大门后开始在头上戴簇儿(也叫簇冠),为了喜庆的日子不让恶鬼接近新娘,新娘的左右脸上还要贴上用红纸做的胭脂,双眉之间也要贴上一个,随后在伴娘的挽扶下,踩着铺在地上的白布缓缓走到交拜桌的西侧,面向新郎磕头,新郎则要跪下来回拜。按着东方哲学宇宙观的阴阳原理,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新郎为阳,新娘为阴,尤其是在“冠婚祭礼”的大礼时,要用双倍的数量磕头,因此新娘向新郎拜两次,新郎回拜一次,新娘新郎再重复一次。
三、合卺礼
交拜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行合卺礼,就是一对新人先后喝下同一个容器里的酒。这里所说的卺,就是指锯成一半的葫芦瓢。新郎新娘喝下葫芦瓢里的酒,象征着两人从此变成同心一体。一对新人通过合卺礼,互相之间要恭敬礼仪,以感谢大自然、感谢天地,盟约夫妇之缘。
浅谈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法律制度建设问题
本文根据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实际,提出管理宗教事务需要法制化,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的内容、原则以及调整的对象、方法和目的.
作 者:马继军 作者单位: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刊 名:青海民族研究 PKU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年,卷(期):12(1)分类号:B91 D920.0关键词:少数民族 宗教信仰 法律制度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川团省委《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与信仰对话——万场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的通知》中的工作要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共青团西南民族大学委员会结合我校实际,把党史学习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深入到各学院(系、部)分团委、团支部等基层团组织,更好的引导学生学党史,知党情,坚定理想信念。现将活动开展情况及调查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组织学生开展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报告会。我校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党史学习幻灯片,以视频、音频、图例相结合的形式,更好的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了解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奋斗、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取得的光辉业绩为主要内容;通过展开小组讨论,分析国内形势,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需要同学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握重点,做到学以致用。
二、通过开展学习交流会的形式,同学们深入交流了关于对我们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笼统的,它是有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为基础构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包括了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等具体制度。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也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开展了以走访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学生思想困惑调查。通过对学生思想困惑的收集与整理,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对于时事时政热点较为关注;如,“天宫一号”的发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都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航天站的能力而感到骄傲;又如,在学生中普遍关注南海主权问题的争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抱着理性不偏激的态度看待“湄公河事件”;另外,同学们还关注到包括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智利发生8.8级地震等时政热点问题。
四、学生中有认为大学生缺乏较为生动的、形象的做人教育、道德教育。在现如今这个网络信息爆棚的时代,我校将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导、教育活动,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筑。
五、通过调查反映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并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之而努力奋斗。但也存在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极个别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
六、总的来讲,从整体上看,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地、向上的,但是由于当前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大变革时代,大量的社会负面信息、消极言论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的高校学生来说影响很大。所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思想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有必要。
【民族信仰】推荐阅读: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09-18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05-29
信仰的故事07-08
政治信仰坚定09-20
信仰与迷信09-25
信仰党课10-19
不信仰宗教心得05-26
宗教信仰程序07-05
爱情散文《信仰爱情》07-17
筑牢法律信仰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