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节日(精选8篇)
【教材分析】
《绚丽多彩的民族》这节课是《品德与社会》(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地球村》这一板块儿“环球采风”中第四框题的内容。教材通过介绍他们的语言、饮食、服装、节日、民居等,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懂得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及习俗。【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生活实际离少数民族的生活较远,对少数民族的风情了解不多。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很感兴趣,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五年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读书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初步的上网能力,能自己上网浏览与搜索,所以,为了丰富教学内容的的信息量,在立足教材的同时又跳出教材,通过多找、多学,多思考,在探究中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己了解、阅读、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交往与表达的能力。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歌舞、节日,感受我国多彩的民族风情。【重点难点】
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歌舞、节日,感受多彩的民族风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逐步树立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活动准备】
学生:
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资料。
教师:
1、收集我国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演示文稿。【教学过程设计】 :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唱歌跳舞欢聚欢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这样的节日呀?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课件出示课题),去感受少数民族朋友的节日快乐!
二、个人汇报,信息共享。
(一)傣族介绍
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丰富的民族节日的资料,老师想先出个题测测你们。
师:(示视频)乐器独奏: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进入情景激发情趣)
师:大家猜猜这是用的什么乐器?(胡芦丝)
师:葫芦丝是哪个民族过节时少不了的一种助兴的乐器?(傣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傣族都有哪些快乐的节日吗?(开门节、关门节:干农活)(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它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更是一个迎新的节日。)
师:你知道泼水节的来历吗?请把你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讲解)师结:(放图片)你搜集的资料真好,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傣族泼水节的热闹场景中。你瞧傣族人们的衣服都淋湿了可他们为什么还那么高兴?(人们在互相祝福。)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做个泼水的动作?(生泼水)看,他把吉祥、幸福都送给大家了。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认识一个人,(课件)认识图片中间的人吗?(是周总理。)
师:周总理穿着傣族人民的服装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他用这种实际行动表示了什么?(他对傣族同胞的关心与尊重。)我们看第二道题。(出示图片)
师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傣族的节日习俗,那这些图片向大家展示的又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特色?(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二)欢乐的火把节
师:从图片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欢快,壮观„„)现在我们跟随一位朋友,去感受火把节的气氛。(幻灯片内容)1.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学后所知,谈感受。(从中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习俗)
(三)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师:我们的品社书上为我们详展示了那达慕大会的图片,同学们把你能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吗?(学生完成)
师: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令你最感兴趣的习俗是什么?(赛马、摔跤、射箭。)
师:那是怎样激烈、热闹的场面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放录像)(加上点惊叹)
师:看了刚才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生三个回答)
师结:(真想亲眼看一看)行呀,蒙古族人民可好客了,不管是哪个民族的男女老少报名参加,他们都热情欢迎。不过,你可要有足够强健的体魄才行啊!
师结:我们一起分享了三个民族多彩的节日习俗,介绍节日的同学说得真生动,听的同学也很认真。
师:同学们,你们还对哪个民族的节日感兴趣?。学生自由列举。
(四)朝鲜族:花甲宴(备)师:你们知道来威海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生1:朝鲜族
师:说说朝鲜族的节日习俗?
生:花甲宴的由来。
师:习俗(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用餐,父母60周岁的这一天,子女们还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堂,老两口穿上新衣服,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以辈分长幼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礼毕后,子女们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师:1.从中你看出朝鲜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朝鲜族是一个崇尚尊老美德的民族。)
2.你应该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在学生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汇报过程是相互学习、加强认识、开阔视野的过程。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我国节日的丰富多彩,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教学资源,落实知识目标)
三、拓展研究、乐中学知。
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刚才我们学习、汇报的一些民族外,其他民族也有着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
出示其他民族的节日图片(了解民族节日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其节日的丰富多采。)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同学们仔细研究,一会儿咱们进行趣味抢答和即兴表演。师:读题闯关。趣味抢答
1、放“高升”是()泼水节上的一个传统节目。A塔塔尔族 B傣族 C哈尼族
2、米糕片汤、打糕是()过春节时的传统食物。A苗族 B土家族 C朝鲜族
3、歌手宋祖英是()的。A苗族 B蒙古族 C回族
4、哪一个节日不是藏族的传统节日?()A藏历新年 B酥油花灯节 C开斋节
5、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A广西壮族 B鄂温克族 C赫哲族
6、()居住在新疆地区,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A土家族 B维吾尔族 C锡伯族
7、献哈达是()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A鄂伦春族 B哈萨克族 C藏族 老师小结: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不胜枚举,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还有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巴罗提节,维吾鲁孜节,藏族的沐浴节、雪顿节、望果节、转山会、酥油花灯节、娱驴节、驱鬼节,满族的闹灯会、添仓节、虫王节、苗族的串山会、跳花节、杀鱼节、龙船节、赶歌节„„
四、歌唱祖国,升华感情。
师: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56种文化„„《爱我中华》。(设计意图:整堂课在师生同唱《爱我中华》中结束!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歌声中得到升华)
师:56个民族,56种文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有这么多的民族,这么灿烂的文化,面对这么多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你最想说些什么?(选生回答)
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祖国的一员,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各民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姓名:孙 塽
回忆:民族节日文化分外诱人
记得儿时,家乡对传统节日看得很重。虽然那是一座遥远的土家山寨,人们生活得非常清贫, 但一旦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人们都要精心作一番准备。寨子边那棵大古树下,便是我儿时就读的乡村小学。那时,村小的老师都是从寨子上请的民办和代课教师, 老师们常常是一边忙家里的农活,一边给我们上课,多数日子是裤脚上裹了不少黄泥巴进课堂。天高皇帝远,每到这些节日,老师便叫我们放假休息,我们也因此常常陶醉在乡村贫寒人家浓浓的节日氛围里。
按家乡的风俗,清明时节,有条件的人家要吃猪头肉。那时杀年猪的人家少,吃猪头的人家早早地起来用稻草烧猪头,用大鼎罐煮猪头,整个寨子弥漫着腊肉的香味,引得我们口水直流。正是深春,田间地头有不少蒿子,我们在父母的带领下上山采蒿子,满山满岭都是春天的花儿, 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像春天里快乐的小鸟在山间地头尽情地飞翔。回到家里用饭和蒿子拌在一起,放点油盐,便是“社饭”。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这“社饭”绝对绿色、环保, 没有受到丝毫污染。我们上山采蒿子的同时,又强了身、健了体,尽管家境贫寒, 我和儿时的伙伴依然茁壮成长,连咳嗽都很少。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挂清”。“挂清”是清明节最庄严的一件事情 ,不能有一点马虎。在节前,家家户户都买来清明纸,用剪刀剪成条状。哪怕家里再穷,都要“挂清”。清明时节,正是仲春,细雨纷纷,万物葱茏,走在故乡的山间小道上,只见所有的坟头都飘着洁白的清明纸, 我们幼小的心灵有点震撼。在故乡人朴素的情感中,今天平静的好日子少不得先人的庇护,所以,对地下的先人总要用“挂清”的方式表示思念和崇敬。在微风中,清明纸在风中不停地飘拂,我们的心里满是肃穆和虔诚。
至于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中秋节舂粉粑(粉粑就是用碓把糯米舂成细粉,然后用温水揉成包子状,包上馅料, 蒸熟即可)、杀鸭子,过春节烧年蔸蔸、敬菩萨,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有两件事情想起来尤其深刻,一是端午节母亲买来雄黄,把雄黄放在水缸里,还在屋周围洒些雄黄水。今天才知道里面的科学道理,因为天气渐热,在水缸里放雄黄可以杀菌(乡下人都喝生水),用雄黄味可以驱赶毒蛇。二是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烧一个好大的树蔸,叫“年蔸蔸”,谁家烧的树蔸大,火便大,便预示着明年家庭红红火火,来年年猪喂得大。当我把这些童年的记忆说给我的学生,学生总是睁大明亮的眼睛,心中好不羡慕。因为我经历的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现实:孩子对节日文化十分陌生
每年的端午节,年迈的母亲都从遥远的乡下到城里来,给女儿送来几个粽子,满屋都是粽子的香味,女儿欢呼雀跃。女儿问:“婆婆,粽子怎么做的? ”女儿上高中了,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当然不知道粽子是怎么包的。孩子十五六岁了,竟然不知道粽子是怎么包的,我不禁有些失落。我告诉孩子, 粽子好吃,却难包,首先要采来粑粑叶洗净,然后要采来棕树叶子,把棕树叶子划成细丝,等水气干到一半,才能用。还要泡糯米, 并且在糯米里面放上碱水。在包的时候,要把粑粑叶折成三角状,用棕叶丝捆好,粽子包成棱角状,一气呵成,既紧扎又美观。女儿听我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伸伸舌头,她怎么也不知道小小的粽子后面有这么多故事。
一天,一位老教师和我谈起作文教学的种种难处, 指出现在学生知道的少,动手的少,只看见“院子里四角的天空”,作文素材枯竭,更不会对民族传统节日有所了解。我也深有同感,孩子们拿起笔来作文,要么咬笔头,要么抄袭, 学生犯难,老师为难。其实,我们的孩子光从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节日里都可以找到很多作文素材。为此,我们专门在四、五、六年级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你喜欢过哪些节日? ②你知道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内容吗? 有哪些习俗? 有什么意义? ③你参加过家人包粽子、挂清、舂粉粑、烧年蔸蔸等活动吗? ④你喜欢过端午、清明、中秋这些节日吗? 为什么?
调查显示,85%的孩子喜欢过圣诞节、愚人节,90%以上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哪些内容、要开展哪些活动不知道, 95%以上的孩子没有参加传统节日的准备活动。100%的孩子表示喜欢参加包粽子等家务劳动, 但要读书没有时间,或者表示父母根本不要他们插手。调查完毕,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我们的孩子在圣诞节里疯狂购买圣诞礼物,在愚人节里尽情搞笑,却连自己民族传统节日里的粽子也不知道是怎样包的,我们有点心痛。面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和本土节日文化的流失, 我们有些忧心忡忡。所以,当我们一味责怪孩子作文无话可说、节日文化观念淡薄的时候,我们更要作如下拷问:
①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民族节日文化距离我们是远了,还是近了? ②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我们的孩子还有时间和我们包粽子、舂粉粑吗? ③作为教师、作为家长我们有多少人不会包粽子、舂粉粑? ④我们有理由可以让孩子永远不会包粽子、舂粉粑吗? ⑤怎样让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
展望: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民族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积累,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根。时代的进步、繁荣的经济不但不会和民族传统文化互相冲突,相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会使我们的时代更加多姿多彩,保护和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会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给当地带来实惠就是例证)。教育者应当高举节日文化的大旗,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让民族节日文化熠熠生辉,把根留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我们山区,民族节日文化气氛相对要浓厚得多。山区民风淳朴,人们把传统节日看得很重,所以,作为山区学校,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8年初,在龙山县(以下简称“我县”)教育工作校长会议上,局长工作报告第一次强调发展基础教育要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保证学生过好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节日, 在与会校长中引起很大反响。为此,全县各校专门召开行政会,研究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事宜,第一次把过好传统节日引入校长工作报告中。过去,每当到了清明这些传统节日,学生想放假,教师想休息,但文件不允许,现在到了传统节日,国家确立了法定假日,教育局、学校都高度重视传统节日问题,师生们无不为之欣喜。
只有留住我们的“根”,让孩子们感受民族节日文化的魅力,我们的民族节日文化才会发扬光大。面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不仅仅是给孩子放一天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知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清明凭吊先人、端午纪念屈原、中秋一家团圆、春节憧憬未来都是中华民族最美 好的情感 表现 , 是我们民 族的“魂 ”, 是我们民族的“根”,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关注、不参与、不热爱。我们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 用画笔去描绘,用作文去表达。在过来的日子里,我县不少中小学在传承民族节日文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我县里耶小学、里耶民族中学位于酉水河边,每年端午节都尽量把学放得早一点,让学生在河边观看龙舟竞赛,为此,学生在作文中把看到的龙舟竞赛写了下来,非常感人和亲切,两校的学生节日作文在县内很有名气。我的中学时代就是在里耶民族中学度过的,记得每年的端午节老师都早早给我们放假,我们像小鸟一样去河边看龙舟竞赛,直到今天,龙舟赛的欢乐场面和震天的三连炮(一种灌火药的土炮,连响三炮)还清晰地留在记忆中。我县洗车小学、苗市小学地处美丽的捞车河畔,那里山青水秀,山上青蒿遍地, 学校要求学生上山采蒿子,做社饭,走入自然,亲近自然,学生从山坡上采来的不仅仅是绿油油的蒿子,还有沉甸甸的感受。我县一中、二中、一小、二小等校鼓励学生回家参加清明祭祖 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要学生包一包粽子,舂一舂糯米粉粑,学生因此写出了不少生活作文、亲情作文、真情作文。在这些实践中,学生民族自豪感将大为加强,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龙山二小的民族风情壁画墙。在壁画墙上,有土家人过年打糯米粑粑、端午包粽子、编织西兰卡普等生活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土家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的生活情况, 是最生动、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民族节日传统文化教材,是最好的校本课程。这些壁画都是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绘画的,亦巧亦拙,童趣盎然。这些壁画虽然经历了时间,有些斑驳,但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师生们习惯在壁画墙前面走走、看看,自豪之情写在脸上。近年来,该校依托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艺委会联合举办的“蒲公英行 动”这个平台,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把作文教学、美术教学、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节日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我县很多学校纷纷根据传统节日确立教研课题,把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微型课题“土家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为学生作文 素材挖掘”“学生生活和传统节日”等给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六年级刘冬英同学在作文《外婆家 门前的栀子花》一文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我来到外婆家,只见栀子花大朵大朵地开得好热闹,香味一阵阵扑来。外婆见我来了,慈祥地笑着,忙招呼我吃粽子。我来不及洗手,便狼吞虎咽起来。外婆爱怜地说:“这个孩子,这么馋嘴,外婆给你准备了好多,慢慢吃。”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是到外婆家过的,外婆都要给我包好多粽子。外婆包的粽子很软和,很香甜。现在,外婆已经去世,再没有人给我包粽子了。一见到外婆家门前的栀子树,闻到栀子花的芳香,我便觉得外婆就在我身边,她看着我微笑,牙齿露出两个门洞。我知道,那盛开的栀子花就是外婆的笑脸……
更有趣味的是,有的语文老师要学生写绘画作文,美术老师要学生画出画后,要配上文字说明。土家女孩彭继玲春节回到乡下外婆家,回校后画了《打年粑粑》,配上了这样的文字说明:
打年粑是我们土家人的风俗。把粑槽放在堂屋中间,把热腾腾的糯米饭放进粑槽,两个汉子不停地挥动粑捶,直到把糯米饭打烂,让米饭完全粘合在一起。把打烂的糯米从粑槽里抱出来,我们就用手编粑粑,粑粑圆圆的,整齐地排在一起,好羡慕我们这些幸福的孩子。年粑粑打好了,年就到了,我们就可以穿新衣服,吃水果糖。所以我们天天盼望打年粑粑。
关键字 民族节日 民族体育文化 女儿会
一、民族节日文化概述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区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很多节日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交流的平台,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土家族的女儿会等,这些民族节日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有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有歌舞戏曲搭台的社交节日、有欢庆丰收的节日等,各民族的节日由于其异质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族人的关注与参与。如今的民族节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基础上,原来宣传迷信封建色彩的一些活动内容已经被淘汰,如今的节日文化不仅在于娱乐大众更重要的是弘扬本民族文化。
二、民族节日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渊源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的在于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不仅在本民族内部世代相传,更是吸引其它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节日文化到底是谁成全了谁,这恐怕很难界定,因为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节日一直贯穿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本民族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者的渊源很难述说清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民族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个相互影响过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的,如在白族的三月街中我们可以看到赛马、绕三灵等民族传统体育、在彝族的火把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彝族跳乐、在土家族的舍巴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摆手舞、抢红灯等民族传统体育,所以民族节日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分不开的,两者是一个交融的过程。
而在新的时期民族节日文化成为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窗口,不仅是娱乐人的方式,更发展成为物质交流、文化传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的起源与发展
相传,土家“女儿会”源于明朝末年,清雍正13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女儿会”被禁止。辛亥革命后,“女儿会”又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恩施州年年都要举办展示民族风情的盛大女儿会,使其成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令山外人心动目眩的艺术奇葩。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土家族的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传统的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2]。通过喜庆繁华而又朴素典雅的“女儿会”,能让人感受远古巴人真、善、美的脉搏与灵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恩施土家族的女儿会发展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过程中实现了由乡村——城市——风景区——城市这样一个空间转换的过程,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土家女儿会,从内容来看,女儿会己由单纯的以物资交流为媒寻找意中人发展到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旅游观光、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多功能集会。
四、土家女儿会与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
六十年代,土家族的女儿会主要以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为主要项目,到了农历7月12这天,各乡村以及边区乡村组织的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依次上场献艺,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真是应有尽有,异彩纷呈[2]。而后的一段文革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使得土家族的女儿会也慢慢凋零,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政策的实施以来,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力度加大,鄂西在改名为恩施以后,土家女儿会也慢慢开始了复苏。1979年,红土乡开始恢复“文革”中断的石灰窑女儿会,四县边区农民组织文娱体育代表队,开展传统比赛活动。主要文艺活动是吹锣鼓、傩戏和自编自演节目,体育比赛加入了扳手劲、抵下巴劲、举杠铃、踢毽子,集体项目有拔河、篮球比赛[2]。从以上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中的女儿会中,摆手舞、板凳龙这些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一直伴随着女儿会的发展来发展。如今为了保护土家女儿会这一文化遗产,在恩施州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女儿会已经正式注册商标,成为继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之后的又一恩施土家新名片。
五、新时期下恩施土家女儿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共同繁荣之路
2010年农历七月十二,又一届的恩施土家女儿会拉开了序幕,吸引了州内外15000人来参与相亲,还有武汉、重庆旅游团组成的相亲团,规模是历届最大。在早上的开幕式表演中,具有浓郁特色的土家文化被拉上舞台,有原生态唱法撒叶尔荷,恩施曲艺竹琴,大型舞蹈欢乐女儿会,还有土家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摆手舞,让本地人感受着欢快浓烈的节日气氛,让外地人大饱眼福,过足了一把东方情人节的瘾。在这次女儿会上还举办了少数民族工艺展,和土家文化论坛,内容多样,把土家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一)倾力打造女儿会名片
在2010年恩施女儿会开幕式上,市长秦斌说到:恩施三张名片之一女儿会的打造有效的提高了恩施知名度,促进了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只有做好女儿会的宣传工作,把外地游客吸引到女儿会,我们的少数民族体育展演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才有广泛的受众,才有向外推介的窗口。现在恩施每年农历7月12的女儿会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宣传力度上还应该加大,活动内容上应该继续丰富,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借女儿会契机来观光旅游、考察、洽谈贸易,为恩施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商贸发展打开一条新出路。同时体育旅游是一个新的朝阳产业,民族传统体育凭借它的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强等特点越来越被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民族体育多彩的民族特色,神奇的文化魅力,将会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参观,推进民族文化的向外传播,推动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3]。在女儿会的宣传工作中民族体育即是为女儿会提供新的看点,而女儿会即为民族体育提高展示的平台,二者共同发展
(二)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展演
目前恩施土家族地区开展推广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有摆手舞、高脚马、肉莲响、绵竹球等,而在女儿会上有所展示的就只有摆手舞一项,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女儿会就与土家民族传统体育联姻,但是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并不多,主要以舞蹈文化居多,然而土家族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展示平台。如在2009年的春晚上,来自湖北民族学院的20名男生在土家粗狂、灵动的音乐声中将高脚马进行了完美的演绎,而高脚马也同样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体育会上湖北代表团的囊金项目,而这些选手也多出自恩施。从这些成绩来看恩施值得展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远远不止摆手舞这一项,只是摆手舞是被外界所知最多的土家族体育,但是在全年的女儿会上我们也只是看到了简单的舞台式的表演,在土家人的传统生活中摆手舞不是用来表演的,是要亲身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更好的传承摆手舞,我们不应该让她停留在远远的舞台上,而应该真切的让人们参与进来。
所以在女儿会上特设一个民族体育展演和参与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吸引让人们的眼球,特别是外地人,增加女儿会的看点和趣味性,更是对民族体育的弘扬和推广途径之一。
(三)与学院联手加大民族体育人才培养
在历届的女儿会上我们看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多是有恩施文工团和恩施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进行表演的,趋向舞蹈化,而体育方面的人才参与进来的寥寥无几,但是恩施土家族的民族体育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能力承担得起展演和传承民族体育的重担,应该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参与进来,特别是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历来就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摆手舞这些具有健身休闲的民族体育如果只是一味的舞蹈化未免会失去原来的面貌,摆手舞也多是由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所演变而来,是一种战舞,尚武精神的缺失必会带来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参与进来的优势就是相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可以更好的展现这种尚武的精神。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率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体育。”并规定“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现在湖北民族学院有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还是和其他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样,一味的从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而往民族相关单位方向发展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给我们恩施在举行这样的民族节日时,由于民族体育专业相关人员的缺失必定带来在节日活动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不够,就会出现偏舞轻体得现象。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土家学子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向民族工作方向的其它事业单位发展,不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更是进一步的为本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服务,真正实现我们作为一个土家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56.
[2]http://www.nverhui.com/nverhui/es_2011_199.html.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 学 科:品德与社会 课 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及少数民族节日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索各节日视频。
二、教学课题:《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春节、元宵节以及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并尊重他们的习俗。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多彩的民族节日》这节课的内容来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这一板块儿。本主题围绕着少数民族的节日展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意义。教材通过几张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了“辞旧岁迎新春”、“少数民族节日多”和“中秋佳节话团圆”三个主题组成。
四、教学方法:
1、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生上网搜索相关内容。
2、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上网收集资料、分析总结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一些传统节日。课堂上,通过直观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课前交流:
出示百度图片:(56个民族)
#pn10&-1&di36234414735&objURLhttp%3A%2F%2Fpic5.nipic.com%2F20100118%2F1514219_162825784275_2.jpg&fromURLhttp%3A%2F%2F%2Fshow%2F3%2F66%2Fe634a96f826db342.html&W1024&H764&T7334&S258&TPjpg
同学们,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你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吗?„我们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你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会更出色!有没有信心?„„有
2、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一课。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各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汉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蒙古族:那达慕 彝族:火把节 傣族:泼水节)
3、辞旧岁,迎新春
⑴师: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彩多姿,令人陶醉。所有的节日都被赋予一定的内涵,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诗情画意。(出示:)、出示百度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元日的搜索结果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诗中描写的是哪个节日的景象?—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辞旧岁,迎新春。俗称“过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有传统特色的节日。过春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有4000多年了。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除汉族外,满族、蒙古族、瑶族、壮族、白族、高山族、黎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⑵师:在《元日》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哪些春节习俗呢?(放爆竹、贴春联)引入“放爆竹”的来历。
“桃符”:古代刻着“神荼”和“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出示图片桃符)出示百度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桃符
后人以“桃符”借指“春联”。(出示实物春联、大屏幕出示春联)出示百度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春联的搜索结果 ⑶师:你知道我们这儿过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⑷班内交流的同时师展示春节习俗内容„„
师适时介绍习俗内容。
⑸师:过年了,贴上春联、挂上灯笼、贴上福字、燃起鞭炮„„祖国大地上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此时此刻,过春节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海外的华人、华侨,在春节期间也按我国的传统习俗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视频:海外华人过春节)出示百度视频 百度搜索_海外华人过春节
⑹师:现在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俗话说:“十五不过,年不算完”。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你知道过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或活动吗?
⑺学生交流后播放元宵节视频。出示百度视频 元宵节目优酷视频-在线观看
师:看得出,同学们完全沉浸在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因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那么,还有哪一个月圆之夜值得我们庆贺呢?
4、中秋佳节话团圆 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自然联想到家人的团圆。特别是远在他乡的人,期望借助月亮寄托自己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同学们刚刚过完中秋节,印象还比较深刻,你是在哪儿过中秋节的?怎么过的?跟大家交流交流吧!⑵学生交流。
⑶今年中秋节我们没有看到月亮,这会让你想到哪一句诗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不过没关系,现在老师请大家来赏月,还请你们品尝可口的月饼。(大屏幕展示图片)出示百度图片: 百度图片搜索_月饼 ⑷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你知道还有哪些习俗呢?
——拜月(古代有文人赏月、民间拜月这一说法)
师:拜月来自于一个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出示故事)其实与中秋节有关的传说还有很多,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这些传说故事,更使得中秋月蒙上一层浪漫面纱。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学们,虽然今年的中秋节没有看到明月,但是钱塘江大潮给祖国人民献上了一份厚礼。(欣赏视频)农历八月十五在浙江一带还有观潮的习俗。
出示百度视频:百度视频搜索_钱塘江大潮
5、少数民族节日多
⑴师:同学们,钱塘江大潮弥补了我们今年中秋没有看到明月的遗憾。其实,中秋节赏月不光是我们汉族的习俗,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习俗。如蒙古族有追月(师简介)的习俗,傣族有拜月(师简介)的习俗。此外,少数民族也有很多自己的传统节日。
⑵师:课前,同学们查阅了少数民族节日,下面小组内交流交流。每个小组选出最感兴趣的一个节日,选一名代表交流。⑶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师提出要求:我最喜欢哪个民族的什么节日,为什么。
⑷交流后,播放视频:那达慕大会、泼水节、藏历新年(边看师边做介绍)。出示百度视频:
http://g1.ykimg.com/0100641F464F1AD4D83016027776FAB6E46B43-1CB9-21A5-3081-CF7FD6B9021E http://g1.ykimg.com/0100641F464ED0DE6C573704BF5BFDC870F4BC-20BB-49D3-A56E-2C1E89C31B11 360影视-影视搜索
6、升华主题:
师:老师看得出多彩多姿的民族节日让同学们陶醉其中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继续慢慢地了解民族节日,尽情感受来自历史的温暖,尽情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同学们,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体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呀!现在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深情地问候祖国一声:祖国您好!
唱出我们心中的歌《爱我中华》!(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六、教学反思:
柏井中心小学 张燕平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品德与生活》强调用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我们在设计活动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组织进行高效的活动呢?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实践探索中,我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一、品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二、品德教学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成了驾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蒙古族新年 蒙古族的新年在农历正月,过年时大家穿新衣,互相拜贺、献哈达、送礼品。
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那达慕”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一种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内容有摔跤、赛马、歌唱、舞蹈等。内蒙古自治区、盟、旗都举行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庆祝,又称“浴佛节”。
雪顿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三十日吃酸奶子,又称“藏戏节”。
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一月一日(藏历与农历大致相同)开始过年。藏历年节一般三天至五天。
望果节 西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从八月一日起举行,为期不等,庆祝活动内容有赛马、演藏戏、歌舞、物资交流等。
达玛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十四日左右举行赛马、赛牛和骑射。
赶秋 苗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立秋之日,庆贺一年来五谷丰登。
苗族新年 苗族的新年,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苗语叫“冷酿廖”。
四月八(1)贵阳市附近各县苗族重要节日之一。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青年着盛装,群集贵阳市喷水池旁,纵情歌唱、凭吊、追念历史传说中民族英雄亚努。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聚会。(2)布依族的节日之一。各地称呼不一,有“牛王节”、“牧童节”或“开秧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吃“牛王粑”或糯米饭,并都休息一天,表示对耕牛的慰劳。庆年节 每年农历十月,是彝族人民的年节。彝族人民在年节中,饮酒、歌唱、互相拜年,祝贺这个节日。
火把节 彝族、白族等的最大节日,广泛流行于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一至三天的晚间,男女老幼点燃火把,察看田苗,并饮酒欢聚,尽情歌舞(亦称星回节)。
歌墟(哥婆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歌舞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日举行。
过端 水族盛大节日。水语叫“借端”,意为过年。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习惯顺序先后举行,互相来往庆祝。195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把节日定在农历九月的同一个亥日,并举行传统的赛马及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开斋节(德尔节、肉孜节)是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封斋月满后开斋的日子。回族又称过小年。每年九月(伊斯兰教历,下同)戒斋(即封斋),十月初开斋。凡是戒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期满二十日,寻看新月,见月即行开斋(如不见月则封满三十日),次日为开斋日,恢复正常饮食。新疆各族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
圣纪节 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回族、维吾尔族都叫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他的诞生和逝世均在回历的三月。
达努节 又叫“浪提球”。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举行,是瑶族人民最大的节日。意思是庆祝胜利和丰收。
三月街 也叫“观音市”。白族地区的重大市集和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云南和邻省各族人民汇集大理(地名),交流物资,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和民族团结庆贺的集会。
哈尼族新年 哈尼族新年有二:一为六月,一为十月。六月的新年也叫祭秋房或祭田节。
傣历新年 傣族度新年是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前后。傣历在过年时,由于有一次盛大的活动—泼水,所以也叫“泼水节”。
三月三 是海南黎族中关孚系黎胞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黎族人民举行盛会,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丰收。这一天,又是青年男女寻找自己情侣的欢乐日子。
古尔邦(库尔班)节 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10个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从开斋节那日起,后推70天,即为“古尔邦”节。回族幽称过大年。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也都把“古尔邦”节作为他们的新年。不过,维吾尔族不称“古尔邦”节,而叫“库尔班”。
萨噶达瓦节 西藏喇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的节日和藏族僧俗人民预祝丰收的日子。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举行,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大年节 农历十二月六日普米族传统节日。举行打靶、赛马、荡秋千、对唱山歌、跳锅庄舞。
大十五节 十二月十四日普米族节日。上山露营、篝火晚会。
老人节 十二月十五日哈尼族传统节日。敬酒、跳舞唱歌。
陀螺节 十二月二十八日壮族节日。比赛打陀螺。
舞春牛 十二月二十八日侗族节日,表演农事舞蹈。
过赶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土家族传统节日。聚集一起吃年饭、跳摆手舞。
盍什节 一月间,僳僳族对歌、射弩赛、跳舞。
卡雀哇 独龙族节日。宴饮、剽牛祭、歌舞。
特毛且 基诺族节日。剽牛、备耕打刀、敲牛皮鼓、跳芦笙舞。
春节 农历一月一日,满、白、布依、壮等族传统节日。拜年、贴春联、贴福字、耍社火等。
扩塔 拉祜族节日。祭礼、敬神、歌舞。
新春灯会 纳西族节日。举行灯会竞赛。
畲族节 畲族节日。摇毛竹、对歌。
窝罗节 一月四日阿昌族节日。拜祖先画像、跳舞。
白沙农俱会 一月十五日,纳西族传统节日。赛马、演戏。
目脑纵歌 二月间,景颇族节日。目脑(跳舞)典礼、唱歌。
“四月十八” 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传统节日,祭祖、弹跳唱诵、郊游。
耍海会 八月二十三日,白族传统节日。划船、放生、文娱活动。
羌年 十月间羌族节日。饮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
新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朝鲜节日。吃“打糕”和丰富庆宴、喝酒、跳舞、唱歌、打长鼓、庆祝。
正月十五 朝鲜族节日。吃“五谷饭”。用凌晨鸡叫时分挑的水做“五谷饭”,吃早饭。妇女们做踏跳板游戏。
端午节(五月初五)朝鲜族节日。(1)举办群众性运动会;(2)妇女组织跳板、荡秋千比赛游戏活动;(3)扫墓:给故人坟墓培土祭奠。
节日是一种普遍的民俗事象, 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节日是在各民族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特点。因此, 熟悉并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习俗活动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 是口译员们准确翻译和对外传播云南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2. 文化意蕴厚重的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活动是广泛而深刻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具有丰富多彩、独特鲜明的内容。是集多种思想情趣和文化特征于一体的群众性活动, 与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交往, 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并随着社会和民族融合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1古时生存、劳动的需求。
节日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 因而它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劳动的经验和生产的形态, 用文艺形式将劳动过程表现于人们的节日社会生活中 (赵伯乐, 2000)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是人们庆祝丰收、表达内心喜悦, 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内心诉求的重要日子, 而节日活动中那些模仿生产劳作动作而形成的古朴笨拙的舞蹈和体育动作, 恰恰又是对人们日常生产劳动场景的模仿与再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承劳动生产技能的作用。如傈僳族刀杆节中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族人们世代生活在山地地区, 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产方式, 于是“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中既包含着族人们对祖先英武精神的崇敬之情, 又处处展现出人们在田间地头耕种劳作的生动景象。
2.2宗教祭祀、神话传说的遗存。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多与本族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祭祀仪式及神话传说有关, 并从中演变而来。大多数民族节日中都体现了该民族的原始宗教观念。如傣族的泼水节就与小乘佛教密切相关。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或浴佛节, 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佛教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神话传说, 在这一节日中一般要举行法会, 以香水泼洗佛像, 进行拜佛念经及相互泼水祝福等活动。又如哈尼族的“祭寨神”节, 来源于本族的神话传说。据传, 古时这里有一个吃人魔王, 由村寨轮流供奉。有一年轮到寡妇艾玛的家里出人供魔王享用。艾玛请能通神达鬼的咪谷巫师同魔王谈判, 说如果每年嫁给它两个美女, 是否就改掉吃人的习惯。魔王答应后, 艾玛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 送给魔王。这两个男扮女装的青年, 趁魔王大喜饮酒之机, 拔刀杀死了它。从此, 足智多谋的艾玛成了保护村寨的神, 一连五天的祭寨神的节日“艾玛突”也形成了。
2.3旧时娱神、今日娱人的节日娱乐性。
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人类赋予了极为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类, 尚不具备对自然事物的客观认知能力和掌控能力。他们创造出神灵, 就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帮助和保佑或想象自己拥有和神灵同样强大的力量, 从而能够去面对和战胜暴雨雷电、地震塌方等各种极端自然灾害, 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祭祀、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行为, 就是在人们这种崇神、敬神又在神灵处得以慰藉的功利性心理驱动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本在节日中为取悦神灵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正渐渐隐化着它的功利性含义, 而只作为一种仪式保存在节日中。那些曾经为神灵而跳起的舞蹈, 已成为节日中人们抒发热情、排解郁闷、追求幸福、满足一定审美情趣的活动。如普米族的“查蹉”歌舞的壮观的场面和热烈的气氛让人神牵意往, 受到人们的喜爱, 代代相传, 久盛不衰, 是集歌舞音乐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2.4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山高水深, 箐多谷险, 地形、地貌错综复杂, 交通极为不便的区域, 这样的地理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活动。因此, 这些民族特别珍惜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 如在白族的“三月街”、纳西族的“棒棒会”、怒族的“鲜花节”等传统节日中, 人们克服交通的不便, 翻山涉水汇集到一起, 来共同参与这些节日中的民族歌舞、商品贸易活动。在这里, 欢愉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为当地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甚至为青年男女恋爱择偶提供了场所和机会。如普米族居住的特殊的地理位置, 历史上经济发展缓慢,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他们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就可以吸引其他的民族和四方的亲友来参加, 对物资的交换、生产经验的交流、推动普米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5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需要。
大多数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 早在文字和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 节日中丰富多彩的祭祀、庆典等活动, 已经有意无意地起到了对本族生产劳动技能、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文化要素的传承作用。这些节日活动里蕴含的知识, 大多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 从中人们不仅能集中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 还强化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相较于当今学校教育, 民族节日中的教育性具有灵活、轻松、生动具体等优势。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以贴近生活的歌舞、民族体育等极富娱乐性的方式, 使学生们在自然、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本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二八”节里, 学生们通过听故事, 学到了纳西人的历史和文化。
3. 口译处理策略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族徽, 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使民族文化在节日期间得到一个大大展示机会, 使本民族成员沐浴着共同的民族节日文化, 从而把本民族成员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 蕴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泽, 1995) 。随着节日的周期性开展, 这些文化传统逐渐积淀为共同的民族意识, 并塑造了民族成员共同的生活、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 其间的一些文化内容也成为节日活动继续并凝聚民族成员的稳定要素。云南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桥头堡”, 各国人民了解云南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因此, 向世界推介传播云南民族节日文化, 有利于扩大云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以及推进实施“打入世界”的文化战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承担着语言信息载体作用的口译员, 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 肩负着对外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独有文化的重任。因此, 在交流过程中,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传播的成效将直接取决于口译质量的高低。
3.1直译。
直译就是保留源语的形象和比喻, 准确地表达出源语的文化含义。这种口译处理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传达源语文化含义。在少数民族节日的口译中, 直译是口译员最常使用的口译法之一, 它能准确地传达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如:白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街和火把节, 可以直译为The Third Month Fair”和“Torch Festival”。傈僳族的刀杆节, 佤族的撒谷节、新水节, 阿昌族的娃娃节, 可以保留原节日中的形象和比喻, 准确地传达出节日的传统文化的含义, 直译为“The Festival of Climbing Sword-poles”、“The Rice-seeds Sowing Festival”、“The New Water Festival”;“Children’s Day”。听者可以从口译中直接理解这些民族节日的特点、活动内容和象征意义, 因此, 直译是口译员在交流中经常使用、行之有效的处理翻译法。
3.2解释性音译。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名称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而少数民族文化是独一无二的, 在口译时, 如果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完全传达出节日的文化特色和鲜明的文化底蕴, 那么口译员就可以灵活采用音译解释法来沟通。如:哈尼族的德龙和节, 是哈尼族人民祭献田坝的节日, 一般从开秧门那天算起, 到第三个属龙日。根据这一内容, 口译员可英译加上简洁的解释:“Delonghe.” (Worship of the God for Increasing Rice Output) 扎勒特是哈尼族的另一个隆重的节日, 在农历十月进行, 故又称“十月年”, 因而可口译为“Halete” (Tenth Month New Year) 。拉祜族的“扩塔”和“库扎节”分别是拉祜人民的两个传统节日, 扩塔也就是汉族的春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节日活动九天, 分三个阶段。节日期间人们杀猪、杀鸡、做糯米粑粑祭祖、载歌载舞等。而库扎节意为过年, 时间一般是傣历三至四月初。按照这些内容, 可以把这两个节日口译为:The“Kuota”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of the Lahu People) ;The“Kuzha”Festival (The New Year of the Lahu People)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听者很快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简洁明了, 言简意赅。
3.3意译。
如果直译与解释性音译都不能完全传达源语节日的文化信息和内容, 那么口译员只能随机应变, 采用灵活度较高的意译法, 即舍去源语节日名称中的文化形象和比喻, 直接把源语节日传达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如:拉祜族的八月月圆节和端午节。八月月圆节也就是我们汉族的中秋节, 在每年的八月是十五, 拉祜族人民用自家栽种的最好的瓜果和谷栗来祭祀月亮神。因此, 为了使听者不产生歧义, 理解为另外一个不同的节日, 我们便可以把八月月圆节意译为“Mid-autumn festival”, 舍掉了八月的数字及月圆的形象。而拉祜族的端午节寓意与汉族的端午节不同, 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 又是拉祜族的植树节。届时各家各户都在村寨边种树, 这一天禁止砍伐任何树木, 以示对树神的尊敬。因此, 可以意译为“The Doublefifth Festival”以便和汉族的端午节区分。再如:阿昌族的尝新节是农历八月十五, 这天吃新米饭, 吃前要先喂狗, 感谢狗给人间带来了谷种。所以, 根据这一内容, 可以口译为“The New-rice-tasting Festival”, 让听者能快速、准确地理解这一节日的文化含义, 使交流双方能顺利、成功地进行交流。意译这一方法只有在正确理解源语的基础上才能使用, 否则就会造成乱译, 也只有在直译, 解释性音译未能使用的前提下才考虑使用它, 毕竟意译是舍去了源语的形象和比喻, 在“信”上存在一定的瑕疵。
四、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具有很多的社会功能, 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该民族自身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因而, 要继承和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口译员首先应该正确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节日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节日宗教、象征意义, 价值观念等, 才能正确地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 准确地进行口译, 在云南与世界的交流中, 有效地发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7.
[2]赵伯乐.怒江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3]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
[4]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他列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欲灭其国,先毁其史”这两句话并作了深入论述,从记忆理论谈传统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他说,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逼迫,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文化本位主义。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缺陷越来越重,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弱。同时,在精英文化主导的社会里,缺乏对民间文化应有的、足够的尊重。凡此种种,造成了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日趋边缘化。他在“宣言”中不断提出“年是什么?年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我们会过年吗”等问题。他说,现在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不多的问题,有一种“家庭旅馆化”的倾向。城市应该大力建设各种形式的民俗社区,恢复民俗传统,使城市人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还说:“保卫春节”决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牢记自己民族以民俗为典型内容的历史与文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中传统文化的整体理解,“保卫春节”就是保卫中华民族的传统延续,就是保卫民族文化的安全。传统就是我们民族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他认为,我们不能失去记忆,更不能失语,在国际交往中不能哑口无言,只听别人说,或仅仅学别人语调去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真正的声音。
他就是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
一
新华社对于保卫春节宣言反响的报道称,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校内作了一场题为“保卫春节宣言”的学术报告,长达数千字的“宣言”在新华网等媒体上公布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赞同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掀起了一场多层次的有关“春节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讨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也将镜头对准了高有鹏教授,2006年除夕中午,在其春节特别节目《过年》中播出了高有鹏教授讲述“春节”专题。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等媒体都在谈论这个话题。这场争论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关注,“宣言”发出后不久,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经多方打听到了高有鹏的联系方式,通过越洋电话对他进行了专访,访谈内容于中国农历正月初七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播,题目是《春节: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韩国国家电视台专程到河南大学对高有鹏进行采访。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媒体也纷纷报道。接着,2006年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写作以此为题,江苏、上海、浙江、陕西、四川等省份的中招试题也以此为题。正如新华社援引一名加拿大学者的话:高有鹏领导了一场保卫春节、守护民族传统的文化运动。
很快,全社会范围内保卫民族节日、守护民族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首先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俗项目中列入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其次是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节日体系,在许多地方,解除了节日不许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传统节日获得必要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从政府到民间,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封建迷信与民间文化的区别,认识到民族传统对于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高有鹏说,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彰显出政府对于民众情感与意愿的尊重,对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
高有鹏的“保卫春节宣言”是人生与学识的厚积薄发,如著名学者张广智所说,这是21世纪新一代学人面对世界表现出的学术良心。少年时代的高有鹏喜欢读书,“文革”中学校没有书读,常常跑远路去借书、抄书,上中学时已发表作品,在家乡成为美谈。在大学读书时,高有鹏受到民俗学理论的专业训练,与同学发起组织民俗学社,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84年,他大学毕业后到贫穷偏僻的黄泛区教书。他坚信天道酬勤,勤奋读书,勤奋写作,勤奋探索。他常常利用节假日进行田野作业,翻山越岭,披星戴月,经历很多艰难困苦与委屈,甚至面临生命危险,这些都成为他人生的财富。有多少次,他面对现实中金碧辉煌的庙宇与破烂不堪的校舍形成的巨大对比百思不得其解:究竟什么是迷信?什么是民俗?什么是应该发扬光大的传统?一个民族应该怎样立身于国际社会?民俗知识如何应对现代文明?他苦思冥想,思索着,摸索着,跋涉着。至今,他走遍了河南省110多个县市,走遍全国500多个县市,拍摄照片有数万张,记录笔记有上千万字。他常常谈起与各地乡亲交朋友的事情,讲起当年自己身无分文却能够走到哪里都能吃上饭的故事。他十分动情地说,民俗学应该具有尊重民众的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学术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民间百姓的利益,所以要提出“保卫春节”与“传统节假日放假”的口号。他说,民俗学属于千百万人民群众,民俗学者要独立思索,要有批判精神,要有实践品格,应该对自己的民族负责,对民族的历史负责,对社会发展负责,对民间百姓负责。一位学者没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良心,学问做多大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此之前,我们还可以看到多家媒体上关于他多年来把社会实践与田野作业训练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沿黄河考察,多次向社会呼吁保护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他是我们国家第一批签名呼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学者。的确,责任与使命都离不开锲而不舍的追求,也离不开意志、毅力、信念相伴生的困窘的砥砺与磨炼。许多人谈起当年他身心交瘁,在病床上读完《十三经》,读完《二十二子》,读完《二十四史》,在穷乡僻壤中心系世界,除熟练掌握英语,还自学了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外语,都感慨不已。他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一写就是百万言,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大学读书时发表第一篇民俗学论文开始,迄今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了20余部著作。同时,他主编《中国民间文学理论书系》等大型丛书,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还担任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中国地域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常常马不停蹄,应邀到各地宣讲民间文化的价值及其抢救保护的重要意义。他连续获得三届(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在神话、庙会文化、中国民间文学史等领域受到学术界与社会的高度评价。他的《中国民间文学史》是“自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个人完成的民间文学史著作”,自2001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在国内外获得好评,成为全国许多高校的教材,被中央民族大学、台湾国立花莲师范学院等高校作为博士生招生考试重要参考书。他关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民间文学通史的著作,洋洋洒洒,百万言多。有学者称,这是一个奇迹。他的关于庙会文化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其资料扎实、见解独到,其间透露的勤奋与功力都令人难解。他还是一个作家,当今少见的学者型作家,曾经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一、二、三)《清明上河》(一、二)《少年英雄江格尔》等文学作品,与他的学术著作交相辉映。如果没有执著而崇高的追求,如果没有长期奔波跋涉、深入底层社会的经历,如果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如果没有熟稔古代典籍的学术积累,如果没有对于学科发展的洞彻,就不会有这激昂的声音。读了他的著作,了解了他的经历,再来看他“保卫春节宣言”的提出,应该说,这既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危言耸听,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都是自然而为。与当前学界普遍急功近利、浮躁、浅薄的风气相比,高有鹏提出的保卫春节、守护民族传统,包括建设民俗社区的主张都如此厚重,就是最典型的理论创新。
三
近日,高有鹏多次对媒体说,保卫春节、守护民族传统,任重道远,要特别注意青少年的民俗知识教育,这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他提出应该多层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的抢救、保护和开发,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他说,一定要重视文化宣传、数据整理等基础工作,要“摸清家底”。目前,他负责主持河南省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中原地区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提出要运用历史文化地理与现代空间地理等方法详细记录河南省近代社会以来民间存在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丘、每一个姓氏(家族)、每一种动植物,甚至包括每一种劳动工具、每一件家具、每一种特产、每一种艺术、每一句方言、每一种习俗。他表示,连每一口水井、每一盘石磨都不能放过。应该说,这在全国是第一次。在文化产业热浪袭人的现代社会,他一再呼吁要真正体现以民为本,反对盲目发掘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性开发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毁灭,要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地方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如今,他因为工作关系,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黄河文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研究上,承担着教育部重大项目“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类型与分布规律研究”等课题,提出建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与未来社会的“黄河学”。他说,不了解黄河就不可能理解中国,“黄河学”将是中国人文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黄河学”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对此,他特别提出,要把研究重点放在绿色黄河、人文黄河、科技黄河的内容上,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要把“黄河学”做大、做好、做强。他希望借助自己所在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这个有利平台,积极寻求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合作机会,团结更广泛的学术力量与社会力量,建设一门造福人类社会的“黄河学”。
【民族的节日】推荐阅读:
2.5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06-27
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09-17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07-2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10-06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10-26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10-13
快乐的节日06-19
节日的日记09-18
儿童的节日作文06-04
我们的节日小报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