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工作计划(精选8篇)
我校历来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民族文化逐渐走向消亡的今天,我校全体教师正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不断地进行传承。为了更好的在2012年学中把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特制订此计划。
一、做好思想动员,调动教师积极性
要想把民族文化工作做好,必须让全体教师认识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尽管目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成绩未纳入教育系统的个人考核成绩,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应该抛弃个人的得失,将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进行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全体教师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拿出干劲。
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任何工作,只有将任务细化分解,才能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很多种分类,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进行分工,并把民族文化教学课时计入教师的总课时,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和排出可行的民族文化课时。同时让有民族文化功底的苗族教师带动没有基础的其他民族教师,实现全校教师团结进取,共同进步。同时让其它非苗族的教师在民族文化教育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积累经验。
三、实行目标责任制
有了思想动员,有了细化分工,不等于就有教学效果。民族文化教育要结出硕果,必须引入奖惩机制。我校必须把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纳入教师的考核和岗位竞聘考核范围,对于民族文化教育成绩斐然的教师,学校将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纳入“德能勤绩”考核范畴,引入职称竞聘机制,让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常规化和日常化。让教师养成主动承担工作量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对那些比较懒惰且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在不改变工作态度就意味着将要失去已得到的待遇,他就不得不加入到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中来。
四、具体分工
1、民族特色绘画,由杨腾老师负责。
2、芦笙吹奏教学,由杨秀凯、张力、杨海明三位老师负责。
3、苗歌教学,由 负责。
4、苗舞教学,由龙昌珍、舒晓华、潘光秀负责。
5、苗拳教学,由潘文斌、曾小平、顾先荣负责。
备注:其他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向学校领导申请承担这方面的课时。
五、时间安排(每天下午第二节课之后)
周一苗拳教学
周二民族画教学
周三苗歌教学
周四苗舞教学
周五芦笙教学
六、民族文化教学效果验收时间:每学期的倒数第三周。
准确定位永胜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永胜是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山区县, 全县有12个世居民族, 以傈僳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县近40万人口的32.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 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 融汇边地少数民族文化, 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繁荣、同生共存, 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边屯文化。准确定位永胜文化的内涵, 正确对待传统民族文化, 革除传统中的消极内容, 弘扬积极因素, 是研究民族文化与党建工作时应特别关注的课题。
打造毛氏红色文化品牌。伟人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 元末明初从江西吉水县避乱西迁进入永胜, 娶当地土著施蛮 (彝族支系, 祖先为氐羌民族) 女王氏为妻, 成家立业。后因军功奉命携妻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 成为韶山毛氏之始祖;留下次子毛清二、三子毛清三在澜沧卫 (今永胜县) 继承军户, 成为永胜毛氏之始祖。毛氏文化是永胜汉文化和边屯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永胜文化的经典代表, 是中原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典范。毛氏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特征, 具有较高的宣传价值。因此, 要真正弘扬永胜民族文化, 探求其精髓, 就必须做亮做响毛氏文化品牌。
弘扬独具特色的他留文化。他留人是永胜较早的土著民族, 他留文化包含两部分:一是彝语支民族的老原生文化形态, 包括婚俗、丧葬礼仪、语言、服饰、民间歌舞乐器、民间传说、饮食、传统节日等, 是他留人的土著文化, 也是主体文化;二是他留人接受汉文化之后形成的碑林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 属于他留人的吸纳融合文化。他留文化是永胜民族文化的奇葩。反映了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及各民族的心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成为各民族内聚力和认同意识的基础。
繁荣具有典型农耕文化特征的生态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区位、资源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形成了田园文化。由于永胜地域辽阔、山区坝区差异大, 经济发展落后, 生产生活方式仍处于传统农业状态, 小生产的各种意识还比较浓厚。山区居住分散, 交通不发达, 使党建工作集中难、活动难和党员教育管理难, 影响着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党组织和党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发挥先进性的重要因素。
找准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
用优秀民族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一段时期内, 永胜部分农村封建迷信抬头, 乱建庙宇、乱塑神像及赌博等问题突出, 对此, 党组织自觉扛起优秀民族文化大旗, 承担起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 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目前, 全县常年开展活动的文艺表演、健身、门球、舞龙、舞狮、洞经音乐、书画协会等群众文艺团体有400余个, 文艺骨干近万人。其中, 三川镇和期纳镇就分别有文艺表演队28支和36支, 期纳镇满官文化活动中心是丽江市最大的村级文化中心, 参加文体活动者达6000余人, 呈现出农民“不忙锅台忙舞台, 不爱赌博爱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成为全市的典型。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 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也达到了用优秀民族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目的, 使基层党支部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领导核心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者。
用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针对县内出现的一些低级庸俗的社会风气, 婚丧嫁娶、修房造屋、升学、做寿等大操大办、请客送礼、铺张浪费、攀比奢侈之风盛行、农村家族宗族势力有所抬头等不良风气, 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通过言传身教干预制止, 移风易俗, 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许多村庄, 谁家办喜事, 村里的文艺表演队就去祝贺, 组织文艺表演、跳民族舞等。县直有关部门和永北镇, 针对一些居民春联低俗化现象, 组织老干部诗书画协会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 用党的富民政策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充实楹联文化, 得到群众好评。期纳镇由群众自编自演的《党恩》《党恩比海深》等小品, 寓教于乐, 感恩党和政府, 不断净化社会风气。
用科技武装农民, 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先进生产力的传播者。永胜乡、村两级党组织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作为工作重点, 鼓励群众学知识、用知识。全县指导服务和扶持帮助成立农技协37个, 会员1.1万人, 联系带动农户5.18万户, 实现产值3.32亿元。如仁和林产业协会, 组织带领朝阳傈僳族村的1032名村民种植核桃1.5万亩, 人均增收3088元, 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荣获中央文明办、中宣部、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全国绿色小康村”殊荣。通过上述活动, 把党建工作与科技培训、产业发展、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党支部不仅仅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 更是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者、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用民族文化化解矛盾, 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和谐社会的守护者。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三个离不开”思想,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化解各种社会热点难点, 乡、村党组织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组建了宣传队和工作组, 利用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影响力, 深入村寨宣传法律政策, 做思想工作, 取得良好效果。去年, 全县成功调处化解矛盾纠纷2834件, 群众合理诉求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2009年6月, 他留人民歌队到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录播《他留风情》节目, 在央视热播一周, 掀起了宣传推介他留文化的高潮。
用现代农业文化凝聚群众, 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永胜农村改革之初, 农民承包的土地被化整为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种状况已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 党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如涛源乡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部分土地因无劳动力而荒芜, 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思路,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蔬菜技术协会、甘蔗合作社的作用, 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通过“公司 (专业大户) ﹢协会﹢基地﹢农户”和“公司 (专业大户) ﹢支部 (村委会) ﹢基地﹢农户”两种模式, 把土地集中到专业大户、种植能手和投资商手中, 进行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种植, 2007年全乡流转土地1475亩, 去年流转5517亩。通过流转, 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出让收入, 还能赚到劳务费, 每人每年增加收入近万元。又如三川镇三友村委会实施土地整治项目, 由于这项工作直接关系着农民的切实利益, 工作难度很大, 村党支部利用群众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变被动为主动, 改变了农民过去开会时发放误工补贴还不愿参加的态度, 做到了土地整理表决会议全员参加, 满票通过, 并积极建言献策, 投工投劳, 通过对田块、沟渠、道路、田埂的优化整理, 耕地实现了连片整合, 全村增加耕地面积500余亩, 为机械化耕作奠定了基础, 也为全县提供了成功经验。在新增土地的使用中, 村党支部对党员活动中心、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作了科学规划, 进一步提升了党支部的威信和号召力。
关键词:文化生态 引导培育 思考探索
任何生命只有不断地从环境中补充转换和积蓄能量,才能充满无限生机与蓬勃活力。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与其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且相辅相成。特别是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影响和决定国家兴旺发达的软实力。假如我们文化工作者能够努力探索,寻找出一条既适应时代又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途径,不仅有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文化态势,并且对于推动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也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工作者应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生态视野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定义,所谓文化生态,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化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简单地说,人类赖以创造文化的环境即文化生态,主要构成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如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与社会制度环境三个层次,而这三个层次与人类及其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变化的。一方面,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可以从自然环境获取强有力的影响文化生成;另一方面,借助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环境则更加深刻广泛地渗透进人类生活。其实质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文化价值,即文化产品创作与人自身心智塑造的统一,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文化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确切地讲,文化生态观既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方式,更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社会发展模式。因此,对于不断变化创新的时代主题,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文化工作者不可能置身于外,首先自己必须是文化的承担者、传播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次自己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技能与较好的文化素质,并用文化来表现自己的生活,规范自己的行为;再次自己必须面对生活及时调整转换自身的文化生态观念。因为在当代社会现实中,文化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虽然观念的东西不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而立即变化,但社会文化的倡导和文化生态的推动,则可以促进其加快更新与时代同步发展。所以,文化工作者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生态视野,把握时代的前进脉络,领会时代的精神本质,激励时代的文化生态,反映时代的现实生活,才能把人类的知识、教育、文化力量动员起来,在时代发展的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引导人们创造多元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从而转化为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二、文化工作者应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本来就包括关于人自身的教化、教养、陶冶、修炼,使人脱离单纯的自然状态而成为有文化的人,成为具有文化品质和文化创造能力的文化存在物。然而,文化存在物的延伸发展,离不开作为影响人类主体活动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状况的文化环境要素。因为文化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人的潜能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发展,人的本质能力只有在文化的世界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生态是社会文化的深层纬度,它追求的是人类更完整美好的一个生存状态。文化盘根错节地根植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则悄无声息地溶化在文化之中。尤其是人作为文化的前提,文化的进步来源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由于人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存在于文化中,其全部生活和活动也均具有了文化的性质和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创造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因为文化活动存在的价值在于带给人感动,有的时候是活动的内容,有的时候是形式的运用,有的时候则是参与过程引发的思考,以内在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中,需要思考究竟哪些活动有利于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哪些形式有利于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要营造一种健康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让文化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与文化实力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例如,由广州市文化馆承办多年的广州市学校舞蹈节和广州市学校艺术节,设小学、中学、中专(含职中)组别,包括声乐、器乐、语言艺术、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七大类型的比赛,就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美好,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艺术素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城市文化生态平衡良性循环的成功运作。
三、文化工作者应发挥资源的文化生态优势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或者说,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数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信息资源等。笔者认为,文化生态研究的资源,主要是指人们在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生活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性资源,这种资源为有形和无形两个层面,关键是工作者如何把握与利用。文化艺术其实就在人们身边,它一方面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人们在最基本物质生活满足后的必然追求;另一方面它又在美化改造着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文化艺术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甚至可以令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文化生态的价值表现在使社会趋向于和谐和美,让人们在文化生态氛围里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事实上,单一的文化生态观念已经落后,因为文化总是以多样的形态传承繁衍。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这些不同特质的文化形态在交融、冲突、博弈中,丰富了社会的文化内容,形成了亮丽的文化生态景观。
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告诉人们,如何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人生。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作为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文化,当然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在这个文化生态世界中,人们获得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能力和本质力量,在物质和精神的领域生产和创造它们对象性的存在,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方式,使文化生态成为一种渗透到人之生活的所有领域,并摆脱作为人的人之有限工具和手段的地位,成为一种永无止境的文化生态循环过程。例如,深圳、惠州、东莞在2009年2月签订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以加快这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深、莞、惠之间的文化假如跟随经济一体的脚步,充分利用深圳、东莞、惠州三座城市各自现有的文化形态,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使文化资源如深圳的客家山歌、沙头角鱼灯舞、粤剧,惠州的客家文化、东江文化,东莞的广场文化,以及三地的文化场馆、文艺演出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等实现互通互补。并且,三地的文化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和不同的艺术表演,将其文化进行交叉组合,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文化资源的相融共享,这无疑是整合多种文化财富,形成文化生态氛围,丰富文化生态环境,提升文化生态质量,推动文化生态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文化生态已纳入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规划
为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在2010年7月,广东省委召开了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专门研究部署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会议,出台了未来十年广东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华侨文化、禅宗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还提出,要实施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工程,整合珠三角文化资源,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一体化的都市文化生活圈,辐射带动全省公共文化的发展。此举充分说明,文化生态的重要性,不仅是文化工作者需要具有文化生态意识,而且各级政府也需要具有文化生态意识,因为文化生态的优劣,已经关系到我们大家的文化生活环境和质量,同时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和谐发展的整体文化形象。假如我们能够善用文化生态,并将资源转化为财富,想必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岭南文化本身是由水孕育的,珠江是岭南人的母亲河。在最近落下帷幕的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根据广东特殊的地域环境,文艺表演首次将场地选择在了体育场以外的空间,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将主会场确定在了珠江中心的海心沙岛,将看台和舞台打造成一艘扬帆远航的和谐号航船,充分利用海心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把江水、两岸、城市地标尽收其中,利用激光、焰火、喷泉、船、帆、塔六大实物和光影元素,融天、地、水、桥于一体。在充满童年记忆的广东民谣《落雨大》的优美歌声中,从一滴水到汪洋大海,从一叶扁舟到巨型帆船,从一汪清水到滔天巨浪,演员在水下、水面、空中、江上,把具有岭南特色的红棉、海浪、鱼灯、芭蕉等文化元素演绎其中。还有在开幕式之前珠江巡游文艺演出中,精彩纷呈的龙舞、凤舞、狮舞、鳌鱼舞等广东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均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岭南舞蹈舒展柔美、飘逸轻盈的魅力和神韵。确切地讲,这个在珠江上进行的开幕式,不仅突出了广东浓郁水乡的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同时也向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们,展示出了广东文化艺术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采。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生态在吸收积累递变融合的基础上,已经成为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普洛洛·贝茨(美).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斯图尔德(美).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5]拉兹洛,李吟波译.决定命运的选择——21世纪的生存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个村委会建设了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主要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2)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工作建议
(1)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2)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一、文化、体育:
1、文化室建设内容:
(1)、文化室建立艺术档案,做好文档归档的工作,档案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完善社区文化室各项规章制度。
(3)、管理好活动室、图书室,并做好图书日常借阅登记。
2、开展文体活动:
(1)、组织辖区的居民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
(2)、在各大节日来临期间安排相关的庆祝活动
(3)、组织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3、组建文体活动队伍,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举办各项体育比赛活动,举办小型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及时上报年初工作计划、半年、全年工作总结及档案资料、信息。
二、科技工作
1、认真开展科普宣传、深入群众,使科技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2、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科教工作列入到社区领导目标及岗位责任制中,社区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工作。
3、加强科技领导小组的队伍建设、辖区内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4、充分利用社区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5、加强普及科普知识工作, 利用社区科普资源广泛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制定科普进社区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三、社区教育工作
1、要建立健全的社区教育机构、规章制度。
2、工作有计划、总结。
3、利用重大节日、进行宣传。
4、注重辖区内青少年教育。
5、做好“两基”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本。
四、关心下一代
1、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利用节假日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推进各项宣传工作顺利进行,组织社区、居民区、出板报、挂横幅等形式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3、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活动,突出教育活动特色。
为维护我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总结多年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经验,大力学习宣传践行“三个代表”的典型、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把民族团结教育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学校教师及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管理制度,遵守《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广大师生中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引导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氛围。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我们将成立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将根据上级要求,及时讨论制定出学校的活动方案。围绕各民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组织师生认真开展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活动,使广大师生更加明白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团结氛围。为使“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将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深入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祖国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以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民族团结工作深入人心。
3、进一步弘扬汶川地震、玉树抗震救灾中的民族团结精神。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克时限、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是全体师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倍加珍惜当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为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4、经常对师生进行民族常识教育,让广大师生更清楚地了解民族风情和习俗,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5、继续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大力倡导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6、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挖教材中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实施教育。加强地方课程的管理力度,特别是《民族常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管理。我们将从备课、上课、反思等环节予以促进。保证这些课程的顺利进行。每学期4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利用晨会、班队会、校园广播站、橱窗、电子显示屏等教育资源,大张旗鼓开展活动,德育处做好民族团结的唱红歌,播放爱国主义片,第二课间教育活动。促进广大师生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也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苏木塔什乡中心小学
文化共享工程陆续展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朝鲜语、藏语安多方言、藏语卫藏方言、藏语康巴方言的资源译制工作,由文化共享工程设在少数民族省区的省级分中心及相关单位将精选的适合少数民族群众使用的视频文化资源译制成以上各种语言,提供给少数民族基层群众观看,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道路。
经过六年的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成果丰硕,目前,建成维吾尔语视频资源670小时;哈萨克语视频资源410小时;朝鲜语视频资源600小时;蒙语视频资源600小时;藏语安多方言视频资源458小时;藏语卫藏方言视频资源350小时;藏语康巴方言视频资源205小时。
总计时长达到3293小时,涵盖知识讲座、文化专题、农业科技、务工技能、舞台艺术、影视节目、生活知识、少年儿童专题和少数民族群众急需的法律医疗等丰富的内容。
总结六年来的文化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的选择,译制和为基层群众服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和建议能够快速直接的反馈到译制工作中,使资源内容的选择和译制能够及时地加强和改进。第二个特点就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的语种覆盖了目前我国使用率最高的藏语、蒙古语、朝鲜语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五种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种类非常丰富。第三是译制制作水准高。2011年,文化共享工程建立了两个专家组,分别是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专家组成对译制文字内容进行指导及审核的翻译专家组。以及由全国各自治区电视台和译制中心专家组成的对视频译制制作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的制作专家组。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直属国家民委,主要职责是承担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法律法规和重大会议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是我国最权威的民族语翻译的单位。翻译专家组的建立,标志着文化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的标准是全国最高水平。
文化共享工程把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工作的过程进行了扩充,在译制开始前,加入调研需求的步骤,在译制结束后,加入了在为基层群众服务中进行使用感受的收集和反馈。整个译制过程具备高度的科学性,高标准,严要求,作出精品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
一、充分调研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确定需要译制的资源。
从选定译制节目开始。由文化共享工程承接译制任务的省中心负责,开展少数民族译制资源需求调研工作,并将调研结果及时反馈到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管理中心根据各地资源需求,制定出提供翻译的资源种类和范围。
然后请承担译制工作的省中心或相关单位从管理中心提供的资源目录中,选取适合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资源,将所选目录上交国家中心。此外,对已妥善解决版权、符合当地群众需要的资源,各地也可以予以推荐,报至国家中心审批后,纳入译制范围,此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在各省每年承担任务的10%以内。
国家中心与承担译制工作的省中心或相关单位签订委托译制合同。根据所选目录复制出相关资源,送达各译制单位。
各译制单位收到国家中心提供的资源后,正式进入译制工作实施阶段。
二、加入预审环节,确保译制的视频资源质量。
要求承担译制工作的省中心对收到的国家中心资源进行预审。通过对资源进行预审,可以将个别片源质量较差、内容不适合、翻译难度过大等不适合翻译的资源剔除,与国家中心协调,进行更换。
三、台本抄录环节是译制的基础。
台本抄录是译制工作正式开始的第一个环节。这个过程会产生“配音稿”和“画面文字稿”,要对所有译制台本节目进行审核并对名词术语进行收集、整理,统一要求。要反复检查核对。特别是涉及一些名词、术语或人名、地名等需要更加注意,尽量减少错别字的发生。在整理“配音稿”时还需要将文字按照不同的角色分开,同时注明该角色的年龄特征及语音要求。
四、高水平的文字翻译及校对
翻译就是将抄写出的汉语言文字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画面文字稿”和“配音稿”,再将译制稿进行审校,审校合格后,才能进行视频制作。本环节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专家组成翻译专家组,对译制过程进行指导。
所有译稿都要经过一审(初审)、二审(复审)、三审(终审定稿)。对由汉文译成民族文字的要求是表达原文内容无大差错,语法基本正确,文字比较通顺;严格遵守正字法和书写规则,字迹工整、清晰,体例完整;做好名词术语、译名(人名、地名、党派、团体名称等)、引文、书刊、年代、注释等的横向、纵向统一;疑难问题问题,要详加考证。如难能解决,须加注交由一审处理。
一审解决译稿中的一般性差错。要求纠正错误、漏译和错字;纠正正字法错误,以及明显的语法和逻辑性错误;检查和处理名词术语的统一问题;解决翻译者加注的疑难问题,如难能解决,须加注交由二审处理。
经过二审,译文要达到基本定型。内容准确无误;语言通顺流畅;在名词术语等需要统一的方面,不遗留问题;消灭正字法错误;对少数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注明处理意见,交由三审处理。
三审即定稿。审核疑问,通盘考虑,总体加工,着重在语法结构、逻辑关系、表达形式等方面提高译文质量;坚持正确的翻译标准,经手定稿的译文,既要准确、通顺,又能表达原文风格;解决所有疑难问题,达到使用要求;指出并总结前几道工序中出现的差错的原因。
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要求各省中心聘请高水平翻译专业人才进行翻译,并严格审校工作,确保高质量。应遵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4年6月1日起正式发布实施的《翻译服务规范》(GB/T 19363.1-2003)
五、高质量的视频制作环节。
本环节由全国各自治区电视台和译制中心专家组成的制作专家组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
1、添加字幕。
添加少数民族文字字幕,即将资源的解说词或对白相对应的单行文字及满屏多行的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添加在视频上。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习惯竖排,如蒙语文字,为尊重各民族的阅读习惯,在不影响画面显示效果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字字幕可做竖排处理。少数民族文字字幕与汉语字幕的位置如何排列应取决于该民族语言习惯及当地政府的规定。字幕的文字内容与人物的对白或画外解说员的解说(配音)在时间(声画)上同步。根据以往翻译的经验,有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过程中出现译文比汉语原文长的情况,为确保配音工作没有障碍,对非关键词语或句子,可采用不做逐字逐句翻译,只按照本民族的语言习惯,翻译出原意或本意。原片没有字幕的资源,译制时可以只添加少数民族语言字幕。
2、添加语音
添加语音的前期工作是配音,即按照翻译、校对后的“配音稿”进行语音录制。配音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具有其特殊的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对原片的理解力和吐字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角色情感、语调口型要把握的恰到好处,运用不同的语调和独特风格突出人物性格。配音要求分角色,音色纯正、语音语调标准规范,达到播音员级水平。
配音后,将录制的少数民族语言添加到视频中,制作成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双声道的视频(一声道为少数民族语言,二声道为汉语)。
3、视频还原
节目在完成后,要做成DVCPRO录像带或DVD视频光盘成品(6M)。
DVCPRO录像带要求:原片有背景音乐并与配音分开的,要求在还原成DVCPRO录像带时,少数民族语言配音与背景音分声道;原片背景音与配音没有分开的,应找相似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在还原成DVCPRO录像带时,少数民族语言配音与背景音分声道;原片没有背景音的,不需添加背景音乐。
DVD视频光盘要求:汉语版与少数民族语言版可选。第一声道为少数民族语言版,第二声道为汉语版。
DVCPRO录像带与DVD视频光盘的其他制作标准要符合国家广电行业通用标准。
六、严格的成品审查及验收。
1、内容审核
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对于译制成品的审查非常严格,要求确保所译制的资源尊重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民族感情、生活习惯,译文质量合格,准确,语言通顺、流畅,配音与画面同步,吐字清晰,语言语调流畅。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专家最终对译制文字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最高翻译质量。
2、技术验收
由国家中心将各省上交的内容验收合格的成果按照管理中心统一的技术验收标准进行验收。
七、服务与反馈。
1、资源服务
经验收合格后的译制成品,由承担译制工作的少数民族省区分中心直接投入服务。国家中心同时协调组织向适用这些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译制成品,最大限度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
2、需求收集与反馈
少数民族省区在服务中要积极收集服务开展情况的信息和进一步资源译制的需求,不断改进自身译制工作,同时应及时反馈到管理中心,为下一步资源译制工作做好准备。
通过对整个译制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到,文化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工作具有内容丰富、语种多样、译制准确、制作精良,使用率高,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群众的特点,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优秀成果。从2011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文化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相信今后的译制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高科技文化惠民工程。工程开展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译制成果丰富,服务效果很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论述了文化共享工程译制工作的特点和经验。
关键词:基层文化;现状;发展;作用
当前,基层文化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很大,基层农村文化建设近施基础薄弱的现状。而大多数基层文化工作由于财力不足,对这一块经费很难有较大投入,造成不少基层文化工作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贯彻执行尚未真正到位。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我国多数县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文化馆站设备落后短缺。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低,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基层文化工作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时,基层文化工作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加快我国基层文化的发展步伐,认真做好相关管理任务已是当前待续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在基层建设中的作用。一方面要给进方法进行着力研究基层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基层文化建设的步伐,让基层文化更加有力的为文化假设增砖添瓦。
一、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文化工作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工作。有些少数基层文化工作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基层文化工作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这说明基层文化工作很重要。
二、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的情况
基层文化工作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基层文化工作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基层文化工作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一)狠抓村落文化建设。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二)农村文化的建设。应对农村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农村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层文化工作农村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基层文化工作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农村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农村文化开展宣传,扩大农村的知名度,使有关农村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工作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四、结束语
【民族文化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继承儒学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09-10
中华民族文化07-28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0-06
民族中学校园文化11-11
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方案09-15
弘扬民族文化作文训练11-16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教案07-16
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06-30
民族文化艺术节主持词09-2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