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动画专业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中职学校内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内容来源过于单一、不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平台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从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阐述了中职学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学校动画专业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学校动画专业论文 篇1:

试论中职学校动画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

摘 要:本文根据现代动画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大部分:基础部分、专业部分、发展部分以及社会实践部分。各部分既各有重点又相互关联,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动画行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动画专业;教学内容

动画专业在我国虽然发展较晚,但凭借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中职学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为我国的动画市场输送了大批动画人才。但是,中职动画专业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动画专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中职动画专业教师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

一、基础模块部分

1.文化基础课内容要体现专业特色。动画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基础文化课,提高文化素质。文化课的内容可以促进动画专业课的学习,动画专业课的创作内容又以文化课为基础。在文化课上,教师可以讲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创作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我国的动画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不乏高质量的动画作品。如深受我国观众喜爱的动画片《大闹天宫》,融合了我国的民间故事元素,是我国动画片的代表作。另外,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尝试加入专业课的编剧内容,讲述编剧的技巧,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专业基础课内容要强调专业化。动画专业的美术课程,其侧重点要不同于美术、艺术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以素描课程为例,根据动画专业的要求,素描课要侧重于人物形体与结构的关联,重視讲解人物的形体结构;色彩课要根据整个动画产品的设计需要,强调整体色彩的协调性及与故事的契合度等。

二、专业模块部分

1.根据商业动画制作的流程设置专业课程。商业动画制作的流程可分为策划、制作、成片,因此动画专业课程总体也可分为三大部分,即相应的策划、制作及特效创作。具体来说,剧本创作、造型设计等是策划的内容;动画人物动作、场景等是制作的课程;特效创作则包括动画后期制作特效镜头等。

2.根据教学原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程。教师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循序渐进,带领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然后逐步学习动画专业的全部制作课程。其中,素描和速写基础课是重点课程,这些内容要贯穿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另外,动画制作软件的学习也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学生先学习平面软件,然后再学习二维、三维软件。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教师可在最后一学期灵活安排专业课程。有些学生如果选择继续深造,教师可适当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如果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教师可增加专业课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发展模块部分

发展模块课程主要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出现。学生经过一年中职学校的学习,对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规划,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专业课。为了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中职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其查找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可采用指导学习的办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师上课为辅。导师上课时要着重讲解重点,让学生了解动画作品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模块部分

实践是学生从事动画制作的必由之路。实践通常是校企合作完成。对于将要毕业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的动画制作从业者到学校交流经验,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工作技巧,讲解动画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对动画人才的要求。学生了解到动画行业市场的需求后,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学习重点,进一步强化个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春华.中职学校影视动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268.

[2]邓玉湘.动画设计专业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与培训改革的方向[J].美术教育研究,2012(6):89.

[3]单中良.适合中职学校动画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J].职业技术,2012(5):72.

[4]罗淑平.探析中职学校Flash动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4-6.

作者:邓凯达

中职学校动画专业论文 篇2:

大数据背景下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目前,中职学校内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内容来源过于单一、不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平台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从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阐述了中职学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80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数据急剧增长,大数据应运而生,人们的工作、学习都深受大数据的影响,各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因此,各中职学校如何做好大数据背景下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1 大数据概述

1.1 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是由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所提出,但是关于大数据的具体定义,每个人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大数据是一种依托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形式;也有人认为大数据是通过计算机的高速运转,对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至今对大数据仍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概念。

1.2 大数据的特征

虽然大数据并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概念,但是其拥有自己专属的4种特性。

(1)大量的数据。如今许多人通过互联网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或者在互联网活动中会留下许多有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依据以上两点,计算机可以从中获得数量繁多的各类数据。

(2)低密度价值。以前人们只需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内,搜寻自己想要的各类信息,但是随着大数据内容的增加,人们需要从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对比之下,数据的可利用性呈现了低密度价值。

(3)较快的处理速度。互联网资源容纳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内容,为了满足用户的搜寻体验以及更好地管理这些信息,就需要提高信息的处理速度,只有较快的信息处理速度才可以显示出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效信息管理优势。

(4)多种数据模式。在传统信息化模式下,数据的表现方式主要为图文和表格,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有动画、音频等多种数据模式。

2 大数据背景下中职学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提升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

在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可以运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合理分析学校内部的信息内容,研究不同数据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使学校可以站在科学的角度,对学校未来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准确预测。总体而言,中职学校内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所经过的每个流程都可以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进行,使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工作始终在具有科学理论依据的情况下完成,从而提高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2.2 实现科学化管理

早期的中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是在工作人员常年积累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仅能为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限的帮助。然而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中职学校可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相关人员培训,对人员比例、岗位职责等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将其系统地记录在人事档案中,并对这些信息内容进行相关对比,实现量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中职学校内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

3 中职学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各中职学校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均处于起步阶段,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可借鉴的经验,各中职学校的建设层次也不尽相同。

3.1 信息内容来源过于简单

信息内容来源只有人事档案,内容所覆盖的信息十分有限,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档案信息的填写不足以体现个人特征。②在个人考核评价内容中,也存在抄袭现象,许多教师的评价内容十分相似,无法看出个人特征。③档案撰写的内容篇幅有限,每位教职工仅书写一份工作总结,就是年度考核表,所填写的文字部分仅占据A4纸张面积的2/3大小,无法详细反映每位教职工在全年中的工作业绩,且受限于档案的保密要求,当事人无法通过查阅自身档案,检查档案内容是否齐全,更不能做到随时补充和完善。

3.2 资金分配不合理

由于当前中职学校生源量逐年减少,各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中职学校管理层主要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只能选择将更多的经费投放在人才培养以及科研等领域。此外,中职学校管理层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投入足够的经费,使有的中职学校缺乏基本的档案保管硬件设施,有的中职学校只配备了电脑与扫描仪,个别中职学校虽然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拥有了专属的服务器,但是其却并未与互联网和其他系统相连接,无法自动收集大数据信息,更无从谈起使用云计算等技术。

3.3 不能充分利用人事档案

目前,各中职学校中的人事档案信息主要用于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信息统计,偶尔可以满足外界的信息查询需求。人事档案管理系統中的主要信息是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化,所含的信息内容量较小,只能反映当前人力资源现状,无法借用大数据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细节量化,更不能预估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

3.4 缺乏相应的中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繁荣,许多人已经抛弃了原有的“铁饭碗”,转向商海,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发达而不断加剧。各中职学校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师资队伍人员逐年增多,需要进行管理的档案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中职学校内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日益增加。现阶段,许多中职学校内部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即便设置了专人进行管理,但这些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甚至有的中职学校聘用兼职人员进行档案管理,这些人员碍于本职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3.5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近几年,虽然已经有一些中职学校在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但是仍然存在中职学校内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象,例如有的中职学校仅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打印档案目录的阶段。如此一来,不仅无法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分类与汇总,而且也无法检索所需的档案信息,甚至有的中职学校使用纸质档案来完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此外,由于部分中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低,很多人事管理工作仍需通过手工完成,浪费人力。

3.6 缺乏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平台

目前,在我国各中职学校内,尚不具备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平台,各中职学校管理层也无法直观对所需信息进行对比,不能直接了解到不同机构之间教职工的学历组成比。这就造成教师队伍中可能出现高学历人才缺失的情况,也无法将各行业中的数据与人事档案信息相结合,不能充分利用人事档案信息。

3.7 人事档案内容缺乏全面性与真实性

多年以来,中职学校人事档案所收集的内容大多侧重反映教职工的社会经历或政治面貌等,对于其过往的经历所占篇幅较多,描述教职工近年来的工作情况和社会活动内容较少。此外,教职工在个人业务能力考核等方面的内容评价大多一致。有的教职工人员在填写档案时还会出现漏填信息的现象,或者某些信息在多份档案记载中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某些教职工为了一己私利,例如谋求岗位晋升或提高工资水平,在所填写的各项信息中存在造假的情况。

3.8 人事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较少

部分中职学校管理层将资金投放于科研或教职工队伍培训中,只能划拨出少量的经费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些中职学校甚至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多数中职学校用于人事档案保管工作的库房或办公人员使用的办公室均没有达到应具备的建设标准。

4 改善中职学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对策

4.1 加强中职学校教职工的人事档案管理意识

人事档案资料对中职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中职学校应从管理层做起,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应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手段,向教职工普及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使其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这种氛围下,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这份工作产生热爱之情,才能将这份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4.2 增强中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档案管理逐渐走向信息化。现阶段,所强调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用电子化载体代替传统的纸质档案,用动态管理模式代替静态展示模式。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听取档案管理人员所提出的种种意见,选取适用本校管理模式的管理软件,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

4.3 健全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平台

若想合理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要做到数据标准与数据开放。针对中职学校人事管理而言,如果想将全校教职工的档案信息同时存放于一个平台中,就需要建设一个大数据管理平台。此外,在此平台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对比,例如可以分析出教职工队伍中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学历比例,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比例,还可以直接与其他中职学校进行对比,以便直面本校在该专业的优劣势,从而为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帮助。

4.4 保证中职学校人事档案内容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人事档案内容应该具备全面性,详细记录一个人的成长历史和思想发展过程,详细展现个人的生活情况以及自身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荣誉等。档案内容要尽量做到全面齐备,向用人单位展现过往的经历与信息。现如今,档案信息也时常面临造假的情况。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要本着负责的态度,时常补充收集所需材料,并时刻注意甄别这些资料的真伪,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

4.5 加大人事档案管理资金投入

必要的档案管理设施与场所是完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因此,中职学校要提高其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配备齐全应有的档案管理场所与基础设备,如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等。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有关部门必须将用于人事档案管理的资金单列为可支出项,确保必要的经费开销。

5 结 语

以大数据为背景下的中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在该过程中,中职院校要意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使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其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的机关及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正处在建设与验收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數字化、大数据化的人事档案必将全面建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越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大数据的“挖掘”[J].人力资源管理,2015(2).

[2]刘佳磊.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J].中国市场,2014

(44).

[3]陈奕.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

[4]张霞.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6(6).

[5]张丽娜.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档案,2017(2).

作者:钟虹

中职学校动画专业论文 篇3: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驻马店市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全面了解全市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在市教体局的支持下,笔者对驻马店市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内容和对象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信息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应用服务建设、人才保障五个方面,从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两个角度较为详细地了解了驻马店市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设、管理和应用情况,以获得该市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较为全面而具体的情况。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驻马店市11所中职学校。其中,县属中职学校8所,市内中职学校3所,国家级示范校2所。遴选的11所学校基本上能够代表驻马店市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访谈,以深入掌握相关情况。调查对象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个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调查使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表》,对教师的调查采用自制问卷。为验证和互补调查结果,调查分别从管理者和使用者两个角度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391份,有效回收率达90.9%。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

调查中我们发现,抽样学校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将之作为“一把手工程”,均设立有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也较为完善。近五年来,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年均投入上,27.3%的学校在50万至100万元之间,45.5%的学校在20至50万元之间,27.3%的学校低于10万元。结果显示,被调查学校每年均有固定的信息化建设维护费用,但投入差距较大。其中,国家级示范校制订有明确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且投入明显高于非示范校。被调查学校均制订有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校园网信息发布规定、多媒体设备管理办法、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使用规定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校园网络普及度高,满足办公与教学需求

被调查学校均建设有校园网络,这些学校中校园网出口总带宽在100M以上的占45.5%,网络出口总带宽达到50M的占27.3%,其他均为20M。校内无线校园网连接方式均为光纤,核心交换机采用千兆,已达到百兆到桌面,但大部分学校还没有配备认证计费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校网络建设的立足点仍是满足基本的校内办公和课堂教学需求,对学生课外网络使用需求缺乏支持。

2.数据中心建设满足需要,重视网络安全

数据中心服务器全部采用WindowsX86服务器(服务器存储容量通常为200T,采取磁盘阵列方式),数量均不超过3台,操作系统全部使用Windows。36.4%的学校自己管理、维护数据中心,其他则是将数据中心托管到运营商机房。结果显示,中职学校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措施都较为完善,全部安装有安防监控设备和防火墙等网络防病毒系统、流量监控系统、网页内容过滤和垃圾邮件过滤等信息过滤系统。

3.信息化设备拥有率高,仿真实训系统缺乏

被调查学校均建有计算机机房供教学使用,其中45.5%的学校的电脑数量与学生人数数量比达到1∶5,仅有2所学校的数量比低于1∶10。63.6%的学校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达100%,其他学校均高于50%。其中,有4所学校配备有仿真实训系统,但它们配备的仿真实训系统主要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电子类专业教学,功能有限,使用较少。

(三)数字资源建设

1.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低

45.5%的学校建有图书馆,其他均为图书室,为师生提供纸质报刊借阅服务。被调查学校中没有学校接入知网、万方和维普等网络资源数据库,无法提供电子期刊在线检索、下载服务。

2.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有待加强

被调查学校均没有为教师提供教学专用资源编辑软件,大部分教师常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只有计算机专业教师才有机会使用Flash等动画软件制作课件。被调查学校均建有教学资源库,来源有二:一是购买的商品化教育资源,二是本校教师提供的校本资源。对于教学资源库,83.6%的教师认为其可用性差,内容陈旧,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使用率不高。调查中,仅18.2%的学校制订有统一的教学资源制作规范,数字化教学资源标准有待统一、完善。

(四)应用建设服务

1.信息化基础应用较好

这11所中职学校均已建立了校园门户网站,网站建设均委托软件公司定制,对内对外能够提供基本信息展示、公告通知发布、新闻报道和公共文件下载等服务。其中,除1所学校的网站主页打不开,2所学校的网站信息较少且长时间无更新外,其他学校的门户网站均能正常访问,主体功能较齐全,信息更新及时。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目前没有学校建有校园一卡通系统,但3所学校近三年内有建设计划。

2.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调查中我们发现,72.7%的学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占课程总数量的60%以上,学校教师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PPT课件和视频辅助。36.4%的学校建有全校范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但实用性较低。81.8%的學校没有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实习实训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由于被调查学校普遍没有建立统一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平台,教师无法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93.3%的教师认为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人才保障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均成立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且有技术人员具体负责,技术人员由信息技术课教师兼任。93.2%的教师有过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经历,60%的教师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通过网络获取教学教研所需资料,80%的专任教师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大部分教师能够使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进一步调查中我们发现,中职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并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

四、调查结论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被调查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每年均有资金投入,设置有专门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较为完善。校园网络普及程度高,有线和无线网络已基本覆盖教学和工作场所,带宽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办公需要。学校普遍重视网络安全,数据中心全部安装有安防监控设备、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系统。学校均建有学生用计算机机房,计算机数量能够完全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高,基本上实现了班班通。

(二)区域内信息化建设校际发展不平衡

调查发现,国家级示范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优于非示范校。原因有二:一是投入资金不同,二是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级示范校的建设任务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年均投入上,学校间资金投入不均衡、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方面,也体现在数字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方面。其中,示范校要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市属学校优于县属学校。

(三)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短板

数字化资源是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研的重要支撑条件,中职教师教研的需求强烈,大多数教师希望能够访问期刊论文数字化资源库。但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还没有引起重视,中职学校普遍没有购买知网、万方和维普数字化资源库。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资源制作标准规范。

(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明显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和深度融合。“十二五”以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开展校内外培训,提升全市教师信息素养。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料,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但大部分教师还无法进一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缺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能力。

(五)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

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但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应用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学校普遍没有建立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虽然部分学校有办公自动化系统,但并没有真正推广应用。除了教育管理部门强制要求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系统,大多数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实习实训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仍处于初级水平。从整体上看,中职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仍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五、加强中职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整体规划,有序实施

建立健全促进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环境是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本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并出台校园信息化環境建设标准、规范。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避免盲目建设。为学校提供系列化、层次化、实用化的切合教学实际要求的教育信息化专业应用服务与指导。

(二)增加投入,重视资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本市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规模小,特别是没有政府项目支持的学校,缺乏持续资金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中职学校根据技术与应用发展持续投入、更新。另外,加强中职学校高质量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提高其可用性和易用性迫在眉睫。中职学校可采取购买、收集、改造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包括课件库、素材库、试卷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等)。

(三)探索创新,应用为先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基础建设与创新应用应同步进行。创新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上,也体现在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的创新上。在“互联网+”时代,经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制作教学微视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进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是目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任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化,构建师生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师开发创新、灵活应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以校园网为载体,实现学校之间、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联网,加强校与校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培训,提升师能

教育信息化,教师是重要因素。在教师培训方面,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使其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鼓励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重点强化自身微课程制作、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能力。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使其成为媒体演示工具、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学生认知的构建工具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工具,在应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的最终落实要依靠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持续努力,信息化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将充分显现,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将体会到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责编 黄紫鹃)

作者:杨卫华

上一篇:投资入股协议下一篇:商品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