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推荐12篇)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1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系

邹新斌

摘要:随着我国模具工业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模具方面的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模具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教学等方面探讨了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关键词:模具工业 模具专业 教学改革

90年代以来,中国模具工业一直以每年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的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零件粗加工的75%和精加工的50%都要通过模具来完成,其中汽车、电器、通信、石化和建筑等行业最为突出。模具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产品,它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那些能看懂图纸、能熟练使用AutoCAD、Mastercam、UG、Pro/E等绘图软件,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社会比较缺乏,企业急需的人才。而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教育往往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或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实习设施、场地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成为“简单操作型”。因此对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快的融入社会,信心十足的面对竞争和挑战。

一、专业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同步进行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越加一年不如一年。选择到职业中专来学习的学生,除极少数成绩较好外,多数是由于考不上高中,上大学无望,而不得不到中专来。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基础差是中专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他们学习最大的障碍,特别是“语数外”一类基础学科,由于学习困难,可能失去兴趣。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秩序,从而使学校管理陷于被动局面,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所以中专生的入学教育关键是如何重拾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新生刚到校时,对周围的一切既新奇又迷茫,对专业知识方面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专业教育无疑是提高他们兴趣的最佳切入点。专业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外,还应该让他们对本专业的前景、目前的就业形势、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用人机制有所了解,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对直观、生动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专业知识教育最好是采取到参观企业或观看企业现场生产录像的形式,着重点应包括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安装调整、冲压加工及塑料成加工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好奇,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输送模具设计和制造、模具维修、冲压加工及数控加工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和技术操作者。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模块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理论知识既是本专业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基础,又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将来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模块。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可统称为专门知识,如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模具制造技术、冷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成形工艺与塑料模设计、模具CAD/CAM、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它涉及模具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模具行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应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注重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应广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精”以实用为度,突出实践性。同时应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补充新内容,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他们的瞻前意识,以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并将这些知识系统归类为专业入门。专业强化训练和专业综合应用三大模块,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随着模具制造技术往宜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发展,本专业学生还应加强计算机操作、CAD/CAM、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古今中外的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新的教学方法又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及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各类仿真软件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全过程,逐步从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式教育,因而在现代教学当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但由于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内容的特定性又有对象的特定性,因此教师能否有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各专业课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所具备的条件,对不同的 2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将各种成分进行优化组合,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上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这门课程时,对基本理论及模具工作零件工作部分的有关设计计算内容采用的是借助实物教具,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模具结构、工作原理、各类零件形状结构部分内容采用的是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对模具装配、安装调整、使用这部分内容采用的是让步学生观看企业现场录像的教学方式。并增加了模具拆装、测绘部分内容。最后还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泡沫板制作一些典型模具,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和自信心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就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注重加强师资力量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现有师资达标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及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聘用大型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定期到校授课,形成一支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校企合作办学,优势互补

走“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有效地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步伐。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产业部门相互合作,展开双向服务,产业部门为学校提供现场教学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学校为产业部门优先培养学生,共同研究和攻克专业技术难关,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我校汽车修理专业与上汽五菱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企业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了基地,同时,毕业生毕业后又可以为企业服务,由于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强,实验设备完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效果显著提高,毕业后能很快与企业接轨,适应多变的工作岗位。

六、加强实习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理实一体化

我国中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操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于理论知识功底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 这也是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实用性办学宗旨的产物。然而, 从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一些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 部分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距离单位的业务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就要求一些中职院校对教学情况进行适度改革, 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 具体到实践性极强的模具专业, 更应调整传统的教学理念, 积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策, 把理论讲授和实践课程完全结合起来。

1 模具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是一些中职院校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 在模具专业中开展教学创新的产物, 这种策略重在彻底打破模具专业中理论和时间相脱节的局面, 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 这种教学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传统应试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 模具专业中教师重在理论讲授, 学生的主要精力都处于理论学习之中, 教师通过出一张试卷来应对教学压力, 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体现在卷面分数之中, 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很难得到有效考察。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之后, 教师就把教学中心向实践环节进行倾斜, 考核方式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加大实践内容的考核力度, 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切实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1.2 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实现了有效结合

传统教学中, 模具专业课程上, 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实践课程很难得到有效统一, 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存在着相互脱节, 有时新近学习的内容难以及时从事实践训练, 出现了学生理论知识快忘记了才开始上实践课程, 教师不得不又重新补习理论知识。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使得理论和实践得到完全统一, 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是同步进行的, 便于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来巩固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边讲授理论知识边指导实践, 还可以分层次有重点的指导情况不一样的学生, 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薄弱之处, 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具体的实践锻炼。

2 模具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 年龄处于15-18岁之间, 正是精力旺盛、动手能力极强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热情活泼好动, 理论课程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只有边实践边学习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些中职院校正是利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心理, 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 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 模具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从如下几个环节入手。

2.1 构建容实践操作和理论讲授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旨是理论和实践完全结合, 对模具专业的学生而言, 他们主要得培养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和模具装配与调试能力等, 这些能力不能单纯依赖理论讲授, 更重要的是依靠大量的课后反复实践。一些学校就利用学校的场地条件, 建设了容实践操作和理论讲授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 这些教师除满足日常理论教学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模具拆装实训室、模具装配与调试实训室、模具一体化实训室等实践空间, 给学生了创造了边听课听训练的场合, 实现了理论听讲和实践训练的有效结合。

2.2 改革课程设计和课时设置

传统教学中, 为了应对卷面考试, 一些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加大理论课时的授课力度, 以学生通过卷面测试为原则, 相应的实践课时就被压缩, 学生的动手时间就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学校从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本质上就是一种教学创新, 是对教学方案、课程纲要、教材、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多环节进行改革的有益尝试, 尽管这种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根据目前的实施情况, 别的院校还是能从中收获一些借鉴意见。根据这些做法, 一些学校加大了实践内容的课时, 原则上是理论和实践时间各占一半, 具体到一些重点环节如钳加工技能、线切割加工技能、电火花成型加工技能和数控加工技能等, 实践课时比重甚至达到了60%。相应的期末考试方式也发生改变, 转化了多种形式的考核, 侧重于实用性和应用型, 全面评估学生的操作能力。

2.3 将实践内容融入到教材之中

目前模具专业的通用教材中, 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是分开的, 这就给授课教师带来一定的难处, 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全统一。一些学校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时,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配套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改动, 将实践内容完全融入到教材之中, 做到理论讲授和时间训练的实时同步。这种做法值得相关学校和出版机构进行参考, 编制出不再依照传统理论教学的章节、实践环节, 以项目为一个单元, 把实践部分也编写进来的模具专业教材, 并鼓励相关教师在具体教学指导实践的过程中, 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 不断这种教材进行补充修改, 帮助出版社编制出使教材与教学计划完全融合的通用教材。

3 模具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点环节

中职院校内模具专业的授课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 是一项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 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教育实践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 故此, 一些院校或教师在接见这种教学策略的时候, 不可完全照搬, 一是具体环节仍需要引起授课教师的注意。

3.1 教师的指导作用必可不缺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稍微差一些, 日常学习和实践中, 他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尤其是实践环节, 虽然主动权可以让给学生, 但教师不能忽视自己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多花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合理安排学生操作练习, 维持好课堂秩序, 提高实践效果, 保证学生全神贯注于实践训练之中。

3.2 开展针对性教学

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存在差异, 千篇一律的教学和指导方法, 不利于个体学生的学习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 学习情况进行分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于个性各异的学生, 指导教师通过因材施教, 可以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所获, 成绩均有提高,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总之, 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模具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是一项有益的教育创新, 根据目前一些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 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为提升, 故此, 这项教育创新值得其他院校进行借鉴, 并在实践中进行持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5) .

[2]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 2007 (6) .

浅谈中职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对模具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作为输出专门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其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并且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兼并的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教学不能只要求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更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实践教学就成为了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当前,很多模具企业都已装备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因此能够具备熟练使用相关设备的技能的专业人才,是企业最为需要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要求,学校要针对市场的需要,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具有专业技术才能的学生。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学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培养的学生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出现了学生毕业无工作,企业招聘无人才的状况。

1.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即为基本实验,基本实验的进行有助于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即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实践化,真实化,既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设施不全,实验的仪器、设备档次低,种类和数量也满足不了实验的需求。

例如:因为很多模具的价格非常昂贵,导致很多学校没有能力配置齐全的模具实体,这就使学生很难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设备拆装的实验。使实践教学空有其名。

2.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有待改进

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进行示范后,学生照猫画虎的进行模仿,这种方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缺少综合性以及设计性的方面,这就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除此之外,教学场所除了上课时间外,基本上都不对学生开放,这就阻碍了学生对技能的熟练掌握。

3.实践与理论的教学相脱节

模具专业是一门要求学生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而许多职业院校由于设备配置不健全,进而着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基础差。虽然许多院校近年来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因为讲课的课时有限,使教师不能对全部理论都进行详细的讲解,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的时候,不能掌握其原理,使实践不能顺利进行。

二、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当前,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最基本的部分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基础实验,另外两个是实训和实习。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就不得不对实践教学进行进一步改革。

1.完善实践设施,建立校内教学基地

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一是校外的实践教学,另一种就是校内的实践教学。校外的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企业的运作,掌握具体设施的操作,了解产品及其加工等。但是,实习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有所把握,能够对模具进行基本的操作,否则不会有企业敢尝试,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非专业人士去操作价值不菲的机器的。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至关重要,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基本的保证。

比如,学校加强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加强教学基地的管理,例如,CAD机房应该开设模具的造型实验,除此之外还应增加校内实践基地的开放时间,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提高专业技能。

2.理论结合实践,要突出重点

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就是针对企业需求,培养技术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过关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的模具专业的教学不应该只重视理论的教学,要突出重点,即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打造出有自身特点的专业性的实践人才。

首先,要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例如: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适当的安排基础实验,比如,机械制图,CAD大作业等。这不仅能使学生及时的把理论转化成实践,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进行创新,提高其创新能力。

其次,进行课程整合,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突出实践。

比如,在理论教学和校内的基础实验后,可以安排适当的学时,安排学生到具体的相关企业去进行实习,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培养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高职的特殊性,以及模具专业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的合格教师,既要求任课教师能够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能够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就可以保证学生的疑问都可以得到解答。因此,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同时学校还要改变教师教学的传统观念,即注重理论,忽略实践,只有从教师那里开始转变,才能保证高职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高效完成。

例如:可以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让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规定他们应获得哪些技能证书等。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以及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专业的性质培育学生,更不能忽视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要结合现实,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培养一支有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实践教学可以实现的基础,突出重点,有目的的教学,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通过改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的不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实践性、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竞男,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职业,2011年12期

[2]黄建娜,提高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0年07期

[3]孟灵、沈锋,浅谈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2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职业教育中心)

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篇4

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安排上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中职学校为了使毕业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进行模糊化、扩大化处理。如将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毕业生可在各类汽车制造业、维修业和销售业工作。设置文化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文化课针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课时比重超过1/3;专业课针对机电维修工作岗位,课时比重约占1/3;选修课设置成专门化方向,主要针对钣金、商务等工作岗位及汽车特定技术,课时较少。这种培养模式易造成学生学得广而不精,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学生入校后,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课程,而是在学校课程表“安排”下学习,即使学生发现学校安排的课程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逾越的困难时,也没有另行选择的余地,这时,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积极性。学生不能选择课程,更不能选择教师,这正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学思路,采用“选择式”教学。“选择式”教学是一种预约式教学模式,由学生先提出学习请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再进行教学安排。“选择式”教学总体上包含设计课程、学生选择课程、根据学生选择作出教学安排等三个环节。

设计课程是“选择式”教学的基础,也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核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是教学改革成功的第一步。课程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课程的培养目标能满足企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二是课程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三是课程适合目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邀请企业的行业专家一起设计。

学生选择课程是“选择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由学校推荐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对学生而言.选择了课程就意味着选择了将来的就业方向,正确的选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学生暂时作不出选择,可让学生试选试学,若能适应则继续按照选定的方向和课程学下去,若不能适应就要及时调整,重新选择其他方向和课程。

根据学生的选择作出教学安排是“选择式”教学中最复杂的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学生对学习课程的选择,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因素和实训设施条件,最终作出一种权衡式的安排,包括学习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安排等,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的同时会形成自己一个学期的课程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会形成众多的课程表,教学管理部门要从学生众多的课程表中综合出各教师的个人授课表,达到学生的课程表与教师的授课表相互协调。

“选择式”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开发“选择式”学习课程

根据企业岗位设置的特点,中职汽修专业大体上可向学生推荐三个专业学习方向和一个专业延伸学习方向。即机电维修方向、钣金喷漆方向、美容美饰方向和汽车商务方向。机电维修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和电气设备维修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要求选学者基础比较扎实,知识比较全面,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钣金喷漆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车身整形、调漆、喷涂工作岗位,均是汽车维修企业技能型工种,要求选学

者有较好的体能和耐心。美容美饰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汽车防护、饰品与附件安装工作岗位,其定位偏向于技能方向,要求选学者有一定的电学基础。汽车商务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整车与零配件销售、汽车保险理赔、仓库管理等工作岗位.是汽车维修的配套及上游工种,适合性格外向、社交能力强的学生选学。

(二)学习预约

入学预约是指新生入学后,为自己制定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一般要求学生入学两周后作出决定。学校通过摸底考试、面谈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体格等实际情况,提出恰当的选学建议。例如对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建议选择机电维修方向,对知识缺陷比较明显而体格健壮的学生,建议选择钣金喷漆方向,比较瘦小则建议选择美容美饰方向。

学期预约是学生为自己制定未来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是针对教学提出的一项学习约定。除第一学期外,其余学期都要求学生预定,即前一个学期结束时就要递交下个学期的学习预约,包括学习课程、学习内容、时间表、课程表等.使教学管理部门能有足够的整理时间。这种选择能起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这也正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积极的一面。

学习调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预约失败型的,一种是学习不适型的。前者是学习预约与教学安排不能统一,要求学生重新作出选择:后者是学生本身不能适应原来的学习,自己重新作出选择。

(三)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最后一道程序,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的学习预约或学习调整作出安排,主要包括编排学生学习班级和安排授课教师两个内容。编排学生学习班级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预约.把一周中在同一时间段选择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授课教师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个“临时”学习班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班级以小班为宜.如15~20人,最多不超过30人,如超过30人,需增设学习班级,另派授课教师,也可建议学生另选学习时间,增加原被选教师的授课课时,安排授课教师实际上是进行比对和调整,在设置课程时除了把课程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外,还把授课教师确定下来了。因此,教师已有固定的授课表,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是统计选择同一教师的学生人数,判断是否超标,如果超标要及时与教师协商增设班级,增加教师授课课时,并把学生名单交给教师。

(四)教学管理

“选择式”教学以学习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组成学习班级,学习班级总是一种拆分、组合的不稳定状态,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地调控教学.需要构建一套“以目标管理过程、以过程促成目标”的弹性教学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是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双向管理体系,是一种由目标调控教学的管理体系,通过设置目标、完成目标、检查效果、反馈信息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设置包括三个方面,即学历目标、考工目标和就业目标。“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条件

(一)师资条件

师资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师资条件,才能顺利地开展“选择式”教学。

首先,教师数量要充足。“选择式”教学采用的是小班制教学,一般在15-20人。因此,师生比例要与此相称。学生有几个学习方向选择,学生会更分散,某些学习班级人数会低于15人,会需要更多的授课教师,要求师生比例更高一些。

其次,教师要具有综合能力。一方面,要求基础课程教师熟悉核心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教师要具备“双师”水平.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都要有较高水准,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要求教师在单、双学期分别承担至少一门课程,有时根据学生学习预约的变化,可能需要一个学期担任两门甚至三门课程,因此,教师要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设施条件

实训设施是开展“选择式”教学的物质基础,只有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均达到一定条件,才能顺利开展实训教学。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5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

(一)提升教师教学理念,转换教师教学角色

要想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计算机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不仅需要掌握其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能够将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的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从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中职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单纯将教学的目标制定为传授理论知识。在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出现了教师“照本宣科”等一系列的问题。如在进行《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的教授时,里面有很多关于计算机硬件的知识,但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设备,导致教师在教授时只能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这样即便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教学,但是学生仍然无法真正对计算机进行组装和维护。甚至在有的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教师就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上机教学的工作则由其他教师或实验员进行。这样的课程教学安排,忽视了计算机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尽管有的学生确实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一旦面临实际问题时,却无法自我解决。在新课改理论不断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当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相关的要求不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同时,这还要求中职教师要明确当前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民族素质,并面向全体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此外,这还要求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而实现创新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同样,学校课堂教学也应当努力发展和提高自身,并朝着成为培养我国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摇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教学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行为导向法向学生创设相关问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生情绪的高涨。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下,会更加热爱学习。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到实践教学才是促进中职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还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作用,才能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营造出求真务实的学习氛围,进而加快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针对于此,教师就可以有必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实验课的开设,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强化实验课的重要性。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让学生能够掌握并灵活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或动画、视频制作软件,并制定出相应的大型项目分配给学生制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并将示范性教学与操作充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针对计算机专业特点,构建新课程体系

我国的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特定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专业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授时,其课程的安排就应当以实用为主。首先,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并以教材为辅助,调整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并将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进行精化,进而加强对实践能力的训练。如在教授《汇编语言》等这类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专业时,教师就可以将这类课程进行适当的压缩,只需让学生对其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就行,当然也可以将这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同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专门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且实践技能较强的课程,如网页制作、视频制作等,而在讲解这类课程时,则需加强对学生的要求,做到精讲,并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其次,教师要将“双证书”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将中职计算机职业资格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充分融入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同时也可采用“积分制”的教学管理方式,将学生获得的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以实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应当充分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学校还可将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召回”,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新课程短期培训,从而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使其更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培养学生大胆、灵活运用自身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当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开展一定的知识竞赛或技能操作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不断发散自我思维,相互启发思路。

二、结束语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6

胡红艳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职业中学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技能。会计技能的操作性较强、用人企业的需求是就业学生出去后马上就能上岗操作。如何提高中职会计技能教学水平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会计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给会计教学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财会专业课教师对技能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改进并努力提高技能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实用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技能教学问题对策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时面临就业与升学两条出路,不管那条出路,都对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中职财会技能教学水平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会计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给会计教学提出的要求。职业中学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财会技能。而传统的会计教学中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只是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进行概述和简单练习,学生很难把所学的知识与会计实践直观的联系起来。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现状,财会专业课教师应对技能教学给与足够的重视,积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技能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一、中职财会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技能教学的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

绝大部分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来没有或者说很少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对会计技能操作并不精通会计教学工作者对会计技能教学的内容、方法等

研究太少,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技能教学的方法。

(二)会计教材、习题存在缺陷,没有充分与会计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

目前学校的会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会计实务操作内容脱节,会计专业技能教学、训练与会计实务操作脱节,造成今天走出去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

(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仍然是一种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 虽然有的教师也应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 但更多的只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了投影,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四)会计模拟实训及校外实习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学生欠缺实践实习机会。

目前,许多企业不愿接待实习生,再加上学校经费紧张,因此,下企业实习通常很难有效实行。部分学校还存在因为校舍紧张等原因,取消了会计模拟实训室的设置,直接以授课教室替代,大大降低了实训效果。

二、提高中职会计技能教学水平的对策

(一)定期培训会计技能教学教师,强化师资力量。

鼓励并规定教师定期参加会计实际工作或进行社会调研。通过参加会计实践,教师可以从实践中改善和充实教学内容,用所收集来的实践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另外,还可以引进或聘请企业、事务所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来校培训、交流或任教。学校应鼓励会计教师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开展珠算、点钞、手工账等技能训练,积极参加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教的良好效果。

(二)调整会计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会计技能教学的考核体系。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会计实际工作的需要和会计发展趋势。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经济业务和会计制度按岗位来设置课程,避免把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完全割裂开来。目前中职财会教学中,会计实践教学所占课时较少,会计技能考核没有真正纳入常规教学考核中,当然更谈不上有完整系统的考

核体系。这种考核现状使得学生在在校期间对会计技能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觉得掌不掌握会计技能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毕业。今后,我们应该多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且突出会计技能教学。结合各门会计课程在每一学期期末单独安排会计技能考核,并计入课程成绩。还可以在所有会计课程结束后,借助综合模拟实习进行。同时,学校还应定期举行会计技能大赛,安排师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合二为一。

教师在设计使用教学方法时要将会计实践操作技能融入理论教学中。如:讲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时,应先给出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解读其经济业务内容,最后才将会计分录编制在记账凭证。这样既利于学生多账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明确了实务操作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和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使用计算机网络、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授课信息量,利用网络进行开放式和远程教学,与不同学校、不同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使学生获取更广、更新的知识。

(四)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习室,规范落实实训实习计划。

会计实习是培养学生财会动力技能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加强和完善校内会计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拓宽学生下企业实习、观摩实践的渠道。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是会计实践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会计实训室,既有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又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再次,应该为实训室配备专门的实训人员。同时,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正常进行和实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应该有相应的会计实训经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会计人才。学校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建立多套模拟实习内容,购买或自编《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及《会计电算化》多种有代表性的模拟资料,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需列入学校教学计划,采用分段实习和综合实习相结合。分段实习时间、内容可与教学同步进行。

(作者姓名:胡红艳,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中等专业学校,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大学路3号,邮编:221116,邮箱:hhy.1975@163.com电话:***)参考文献: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7

1 课程设置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输送模具设计和制造、模具维修、数控加工及特种加工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和技术操作者。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 应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注重学生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应广而简, 专业技能知识要专而精, 针对性强。教学中, 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而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 就讲什么;需要多少, 就讲多少, 突出实践性。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 因而在专业教学中, 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 我校除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删除、整理外, 还增加了《模具测绘》、《模具钳工实习》、《模具计算机实习》、《数控加工中级工考证》、《模具钳工高级工考证》、组织学生参加种类技能竞赛等实践性环节, 通过实践的摔打, 磨练学生的意志, 降低差错率, 真正实现“学生、学徒合一”的教育理念。

2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师除应会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外, 还应对传统的“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如传统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 一般是先教师理论讲授再辅导学生设计, 但我校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对象多为初中毕业考试后落选的学生, 学生入校后难以从文化知识的学习过渡到专业技能学习中, 容易出现对上课的内容似懂非懂, 专业知识难以理解的问题。故先给出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测绘一套典型结构的塑料模, 然后进行基础塑料成型理论、塑料模塑种类及相关工艺参数的教学, 再过渡到模具结构的设计及制造工艺的拟定。课程结束后, 给出一个实物, 让学生自己参考资料进行课程设计。在所有设计中选出最合理的一副模具, 指导学生将其加工制造、装配、试模、修模, 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每一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利用多媒体课件, 现场观摩教学的方式, 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使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学习, 逐步具备所需的应用型技能。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这一由“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能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应用型技能操练, 获得实践环节的有效性。我校结合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 编制了相关的上机指导书, 如《塑料模具测绘指导书》、《塑料模具设计指导书》、《模具钳工实习指导书》等, 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各种不同类型模具的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实践技能。

3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这一互动过程逐步形成的。由于现存教学体系的客观原因, 许多专业教师是直接从高等学校出来的, 一般没有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任职经验, 本身的专业技能也可想而知。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应用特性决定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改变教师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 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模拟生产经营和从事生产工艺的训练, 使他们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近年来, 我校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模具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认证培训, 迄今为止, 已有十多名教师参加了由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相关企业组织的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专业培训,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 有力地保证了我校模具专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 我校也积极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既有实践经验又懂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任教师或教师顾问, 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

4 校内实践改革

校内实践, 我校的宗旨是:课堂是实验实训室, 车间是考场。模具专业实践能力在校内的培养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模具拆装加工、安装调试能力的培养。通过模具零件的加工、装配、拆装过程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从零件的成形工艺分析入手, 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 用Auto 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 并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 经老师审核后, 最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对于非工作零件, 要求学生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作零件, 则要求学生通过Mastercam软件预先造型并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或线切割加工程序, 在我校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全部零件加工后, 再对模具进行装配。让学生经过上述系统、规范的实践训练, 确保学生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使毕业生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5 校企合作改革

我校校企合作的思路是:把“学校教育”拓展成为“学校与企业的集团式教育”。校企合作的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双方签定合作协议, 学校帮助企业培养员工, 在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 利用企业的资源让学生进行准就业实习;同时企业也可以结合相关专业的实际要求, 定期来学校开设先进技术讲座, 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技术, 使学生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加强,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效果显著提高,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与企业接轨, 容易适应多变的工作岗位, 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迄今为止, 我校已与广东广州恒露杰精密仪器厂、广东肇庆风华电机厂等十几家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让他们直接参与学校招生、课程设置、教学培训、上岗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实现学校招生与工厂招工一体化, 始终保持模具专业的发展与企业的现实需求相适应。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上述教学改革模式培养的学生, 毕业后能很快融入工厂的工作实践, 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各用工单位的认可。当然, 我们还应该向同领域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学习, 共同探讨, 发现不足, 并及时进行总结和提高, 共同将祖国的中职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输送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维修、数控加工及特种加工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和技术操作者。本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从模具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对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中职教育,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生产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8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的转型,职业院校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培养模式上,从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转变,从重视学科研究与专业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转变。笔者学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此教学指导思想下,将模具设计理论、实践与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分为三个模块进行,即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又分为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和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笔者就专业基础教育模块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专业基础理论模块

专业基础理论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基础理论应进行系统优化,有机整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上应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教学。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

1.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

电工电子和测量技术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它包括电路基础、直流、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的分析、计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电工电子测量技术,涵盖的范围广,内容多。如何在规定的学时数内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初步知识,为模具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教学实施的难点。教学中应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增强物理概念,完成清晰的图解分析,缩减课时,力求少而精。

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一门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解决机械设计制造中技术信息的图样表达问题,以及与图样绘制有关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和技能;侧重点在于视图识读,零件图与装配图制作,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授课以课堂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或装配体实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看图、制图能力,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以后的PRO/E或UG软件的学习打好基础。

3.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机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确定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恰当处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工程综合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课程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有机联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工程实践和综合教育,克服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固化、偏重自身完整性,教学内容组织缺乏弹性、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把基本理论与综合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科研和设计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课外练习融为一体,常规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融为一体。

4.机械制造基础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是先安排金工实习,然后安排课程教学。学生在金工实习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促进实习效果,实习效果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实践结果证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场教学改革确实全面提高了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机械制造基础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模具材料、制造技术、切削机床、互换性原理与测量(尺寸与尺寸链部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及金工实习、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编制。

5.液压与气压传动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但渗透在各种工业设备中,而且是科学实践研究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液压、气压元件,应着重于基本原理、结构特点、 应用及选择方法的教授;对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则应结合在实际中所用回路和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因此,专业基础实践应向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化,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转化。

专业基础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机械设计基础实训。

1.机械制图与CAD实训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综合应用训练。一是部件测绘,二是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个实训中,结合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和装配体的测绘,使学生能按照国家标准正确而快速绘图。要求学生参加职业资格等级鉴定,获得绘图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以达到企业工厂绘图员岗位的需要。

2.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机械设计基础实训

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知识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实验项目中,分成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虚拟实验和工程案例与学生操作有机结合,保证基本实验教学,不断扩大综合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科技制作。另外,实训中还要注重职业技术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

4.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

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应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结合实际生产会使教学和实习内容丰富、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社会环境,可让学生进入一个更大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实训过程中,除了学习工艺技术外,还必须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包括纪律、群体相处、活动能力、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工业安全、环保意识及领导才能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改革,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基本形成了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课程,突出了实训;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单元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了课程整合和新课程开发,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培养方案。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9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方向定位与课程改革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于开始萎缩,其存在的`原因可从目前该专业的生源、师资、教学设施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去探讨.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进行重新定位与课程改革,则应与就业市场紧密联系,以培养技术工人与应用人才等低端人才为目标.

作 者:蔡妍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308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009“”(3)分类号:G71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专业定位 课程改革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10

1 全面分析当前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1 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立足市场需求,将其定为教学目的,虽然也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但是,教学形式多元化建设不到位,单一性问题突出,甚至对多媒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性,只是进行乏味的专业传授,教学气氛不佳,学生倍感厌倦,很难进行主动性地学习。

1.2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彰显薄弱性

当前,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需要严格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实践能力很难得以提升。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二者脱节突出,很难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同步,技能训练彰显滞后性,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1.3 教学一体化建设不完善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11

【关键词】 机械制图;模具专业;后续课程;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4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一、目前《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图》课程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尚未具备本课程所需的前期知识,如空间思维能力、金属工艺知识、零部件设计及加工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无法理解机械结构、合理尺寸标注,不能理解零件图和装配图上的技术要求等,现行的《机械制图》教学沿着“投影理论→点线面的投影→基本体→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及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测绘实践”顺序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相对完整,但与工程实践脱节,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也没能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分辨本课程的特点,感觉《机械制图》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多数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将制图等同于画图,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在后续学习中运用和提高,一年级学完制图,当后续课程需要制图知识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时,学生却显得力不从心。

二、如何实现与后续课程的结合

1.与《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结合

《机械加工工艺》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金属切削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典型表面的机械加工方法等,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应能看懂零件图,熟悉相关的公差、尺寸标注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学生在学习编制机械加工工艺时,得先分析零件图,确定加工件的表面加工要求和其他技术、工艺要求;接着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确定本工序加工的任务范围,编制合理的加工程序,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和加工位置及加工尺寸等要求,正确分析选择加工设备和相关的工具,选定合理的定位形式和装夹方法,根据图样标注的尺寸及公差的特点,正确分析和选择量具及测量方法。所有的这些能力都要通过识读零件图来完成,可见识图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或后续课程中的重要,如何能让这两门课程相互的渗透呢?在零件图的教学及实训环节中应有意识地与《机械加工工艺》的老师进行合作,从他们要训练的题目中选择部分典型题,让学生先抄画零件图,之后在《机械加工工艺》中进行工艺的编制,从中理解零件的精度设计要求与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测绘训练中可选择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零部件,比如:虎钳部件、齿轮泵部件、螺旋千斤顶、减速器等,把零件置于具体的部件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零件的作用,尤其是零件图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标注、技术要求如果不了解零件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是很难理解其为什么这么标注的,轮到自己测绘要标注时更有点无从下手了,明白了用途,才能清楚零件的重要工作面,这样在编制加工工艺时才知道如何保证这些重要加工面,也才不会对加工工艺觉得这么枯燥与深奥。尤其是在制图中学习公差与配合方面的知识时,学生对什么时候用基轴制什么时候用基孔制很难弄懂,而这个我们作为老师的都知道,公差的选用其实是跟零件或机器的作用、工作的场合、机器或零件的重要工作面有关的,所以,如果此时以机器或部件中的零件作为案例来讲解就容易理解多了。

2.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结合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两门课是模具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塑料成型和冷冲压成型这两种不同的成型工艺过程及不同的模具结构,而模具结构图本身就是装配图,且还是全剖或局部剖的视图,所以,如果学生在制图课中装配图部分的内容没有学好,这时就肯定会影响到其对模具结构的理解,平时在上这两门课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对模具图看不懂,其实细究其主要原因也就是看不懂装配图,毕竟模具结构图零件较多,而且剖开的视图中往往都还是阶梯剖,所以如果读图的知识欠缺那学到这个肯定是吃力的,要想改变这个状况就要在学习装配图知识时进行加强,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因为课时受限,对装配图的部分讲得不多,甚至有老师认为反正学生基础差,单个零件都还有看不懂的,而装配图那么多的零件就更不懂了,所以常常是简单地带过,但这却给后面的课程学习带来被动,纵观这几年关于机械测绘或模具加工方面的技能比赛,毫无例外都是部件或模具结构作为载体,所以如果这方面的能力欠缺是很难拿到好的成绩。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依本人之见是在学习装配图环节及测绘的实训周里还是要以常见部件或机构作为练习内容,比如前面提到的机用虎钳、齿轮泵、铣刀头等学生不陌生的组件来训练,因为在学习这些部(组)件前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弄清楚其工作原理,只有明白了这个才能理解装配图中各零件之间的关系,这就与我们后面学习的模具结构图是很相似的,在看懂一套模具前也首先要明白这套模具的工作原理,否则也很难理解各个零件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三、如何选用项目载体

要想实现《机械制图》与后续课程的有效结合,应对以往《机械制图》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教材进行适当更改,尽量以项目为主线,而项目载体的选用既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同时也最好是学生相对熟悉的零(部)件,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包含所要学习的制图方面的知识,现以齿轮泵部件图为例,展示其学习任务与能力目标、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当然,通过不同的项目实施不同的任务来训练不同的能力,与此同时把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融合进不同的项目中,这样学生学习知识时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也不至于觉得制图课程那么枯燥,并容易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实现与课程间的横向联系。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人生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阶段,它既要前面的教育提供基础,又要为后续学习和发展提供平台,《机械制图》课程同样要承担这样的任务,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制图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补充,养成多角度读图和多工种身份读图,才能适应工作现场应用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多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工作本位学习”与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6期,周佳丽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篇12

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及学生情况分析

中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中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达到一个岗位的目标, 胜任一个岗位的需要。

中职学生总的来说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学习倦怠、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被动、懒于思考, 学习呆板、忽视创新。并且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就业前途感到渺茫, 因此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 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强。因此, 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施展他们的专长, 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长。

二、Pro/E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课程都开设了这一门课程。由于Pro/E软件建模功能强大, 涉及的建模方法种类繁多, Pro/E教学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零件建模设计技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 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 重视问题的创设

Pro/E课程是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属于软件应用型与机械型的重合课程, 教学过程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少。因此, 可通过各种手段,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想学。那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首先要提出任务和问题, 设置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困惑和矛盾, 让学生去讨论。能使学生通过探索而有所收获, 进而产生再学习的热情、再探索的欲望。我在讲授“创建扶手零件”这一节时, 我拿出一个扶手实物, 让同学们观察, 然后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 这个扶手零件由哪几部分组成? (2) 用单一的某个基础特征能实现它的零件模型吗? (3) 要用到哪些基础特征来实现它的设计?特征操作顺序如何进行?通过这些讨论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 以讲解典型实例为主, 多采用实物对照

每个初学Pro/E软件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有具体的实物对照讲解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操作方法。如我讲授“拉伸”这一特征时, 就让学生对照自己坐的凳子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观察, 对“拉伸”特征的概念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给学生讲解同一特征的不同建模方法, 并采用若干种方法, 使得建模成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成就感,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典型实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学会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典型实例的教学体现一种“做中学”的教学形式。

(三) 根据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对零件设计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向企业输送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维修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明确将来的工作特点, 了解涉及模具专业的操作规程, 培养学生对零件设计的严谨性。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具备一些度量工具, 如直尺、游标卡尺。鼓励学生应用Pro/E的功能, 主动参与机械零件与物品的设计, 通过展示实例 (如风扇、吹风机等) , 提出设计主题, 并经过思考及老师的指点, 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设计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 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使学生的思路能够与教学目的一致。

三、精心组织实操课, 提高上机效率

Pro/E课程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 如果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讲课, 而懒于自己动手去操作, 无疑是纸上谈兵, 是不可能学好Pro/E的。因此, 必须精心组织实操课, 提高上机效率。在上机实验课中, 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 充分准备每次实操任务

每次上实操课前, 我都会布置好本次课的任务。任务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础题, 是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过的实例,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完成, 从而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目的。还有一类是提高题, 具有一定的难度,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做。这样一来, 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 不会坐在电脑前发呆了。

(二) 培养“助教”

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下, 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每个学生的问题教师都亲自去解决, 是不现实的, 只能是耽误学生的时间。因此, 我会在学期初就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助教”。上机操作的时候, 让这些学生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前提下做小老师, 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热情, 对学生相互交流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 及时对作业进行评价, 指出不足, 加以改正

每次上机课的作业, 都要及时进行评价, 现场打分, 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 学生在上机操作的时候就有一种紧迫感, 遇到问题也会大胆地提出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上机效率。对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 让他们掌握方法和操作技巧。对于完成得优秀的同学给予肯定, 这样既可以鼓励做得好的同学, 又让其他同学有学习的榜样, 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意识。

总之, 我认为, 一种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创造出适合中职教育实情的教学模式,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斌生.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七法[J].职教论坛, 2002 (6) .[2]黄斌生.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七法[J].职教论坛, 2002 (6) .

上一篇:地铁轨道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下一篇:学习最美乡村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