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人格培养是高中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确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基于目前高中语文德育的现状,对如何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篇1: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人格培养的思考

摘要:人格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健康生活”基本点和新时代育人的要求,而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教材的育人元素、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等,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健康人格

落实立德树人及培养核心素养是当前及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根本任务。其中“健全人格”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六大内容18个基本点中“健康生活”的关键要求。只有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学会生活。而语文学科覆盖面广、课时量大,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发挥语文在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应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之一。这同时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健全人格是落实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时代要求。

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其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独一无二。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育人潜力,创新学生培养机制。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人格教育

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在注重学生语文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引导和构建。要充分挖掘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育人元素,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它先进的文化思想的潜移默化及老师的有意识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人物心理历程的描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奋斗精神;通过《史记》的《鸿门宴》主要人物性格的对比,说明沉着稳重、遇事三思的心理品质对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通过屈原的《离骚》人物形象分析及时代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为祖国献身的奉献精神;通过现代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严谨准确的科学精神;通过沈从文《故都的秋》的细心品读,培养学生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素养。凡此种种。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德育的意识,提高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教材的育人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开发学生阅读智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人格魅力。

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塑造学生人格品质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润物无声的感化作用。很多学生往往是从喜欢语文老师开始然后喜欢上语文科的学习的。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人格成长起着示范的作用。语文老师对语文课堂的精心准备、科学设计会培养学生严谨学习的行为习惯;语文老师对课文的深情朗读和情感投入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审美的浓厚兴趣;语文老师对文学形象的深入分析并对正確人生观的身体力行会对学生的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老师对考试成绩的客观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对自我价值的评定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培育、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与语文老师的示范引领息息相关。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普渡,是精神对精神的濡染,语文老师的气质性格、思想素养和行为习惯会影响学生对自我人格的选择与塑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人格魅力的转移过程。

三、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扩展人格培养途径

语文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在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心理需要,对美的辨别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摒弃事物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它超越现实的精神内涵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的境界。在反复玩味和深入思考中,内心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这种心理体验会丰盈、滋润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而逐渐沉淀凝聚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人格。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学生人格成长和丰满的重要平台。通过文学社外国文学专题讲座,我们从《巴黎圣母院》敲钟人的身上理解了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通过文艺晚会的角色扮演,我们在《雷雨》的时代重现中体会了什么是腐朽与堕落,什么是纯洁与高尚;通过诗文兴趣小组诵读活动,我们从《我与地坛》的配乐朗诵中,读懂了母爱的无私、亲情的珍贵与人格的魅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广播站广播、校刊出版等途径进行文学的审美和鉴赏,从而熏陶学生心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如何构建高中语文“快乐而又高效的课堂”[J]. 罗文成.语文月刊.2014(07).

[2]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该如何构建[J].张古明.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3]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 熊凯.教育信息化论坛.2017(02).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J].赵年秀.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2).

上林县城关中学 530500

作者:潘贝玉

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篇2:

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人格培养

【摘要】人格培养是高中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确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基于目前高中语文德育的现状,对如何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人格培养

一、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育的实质和宗旨始终是教人并非教术。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教师的作用时,把“传道”放在首位,其次才强调“授业、解惑”。有人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这话与古人的教育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策略

1.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本,把情感教育以单元的形式归类,重点突出,思路非常清晰。《雷雨》《哈姆莱特》等课文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悲剧。在教案里,我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都写到“从美学的高度鉴赏悲剧:陶冶高尚的情操”。欣赏悲剧是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们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的手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悲剧的功能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和净化”。鲁迅先生则指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导学生鉴赏悲剧。要突出事物的价值被毁灭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时反思价值被毁灭的原因,这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少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引导学生产生怜悯和恐惧之心,这两种情感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亲手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许多害人害己的事就可能因此避免。

外国有句谚语叫“喜欢看悲剧的人不会犯罪”。《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为了篡夺王位,毒死国王老哈姆莱特,最终酿成大量无辜人物的死亡惨剧,学生在对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悲痛之心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克劳狄斯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毁灭他人的价值,给他人带来不幸。这样的怜悯和恐惧心也会促使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看到坏人危害他人利益、毁灭他人价值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阻止价值被毁灭,我们的社会正气也将得以弘扬。

2. 作文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反之,审题有误,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即人需要有责任心,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相互帮助,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具有对他人负责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倾向。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要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敏锐的思辨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学习马克思拥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三、结论

语文教学本身就负有教学文与教做人的双重使命,而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培养了健康人格。

作者:嵇春艳

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篇3: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高中生人格教育

摘要: 中国作为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之邦,她所积累的文化底蕴至今仍然是众多文人的毕生追求,这其中又以唐诗、宋词、先秦散文等为代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当世依然有着无可取代的引导意义,尤其是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情感教育等等方面。文章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高中生人格教育措施。

关键词:古典诗文;情志因素;高中生;人格教育

古时候的人们生活较为简单,因此,当时的人们对于生活、理想、情趣等等层面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情感普遍反映在古人的诗文之中。即使是在当代的学习中,这些思想情感依然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意义。今天我们讨论的课题就有关于古典诗文中的情志因素,对于当今高中生的人格发展的影响。希望各位高中语文同仁能够借鉴古典诗文中的高尚思想,来做好高中生的人格教育工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身处于21世纪的青少年,普遍表现出急躁、缺乏耐心的特点,这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目前,从家长教师,无一不是急切的希望学生成材,由于这种快速的生活、学习节奏,社会中逐渐滋生出急功近利的心理。而青少年这一群体,尤其是心智尚处于成熟阶段的高中生,极易被这种功利主义所影响,进而在生活上与同学相互攀比,对待学习有所松懈,想要不劳而获。相比较而言,古人较为简单、朴素的生活更有利于人们反省自身、放慢节奏。古典诗文中通常表现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当今普遍浮躁的社会环境无疑有着现实意义,尤其是以学习为本质任务的高中生,脚踏实地、不急不躁才是学习的最好状态,同时,从学生时代养成这种淡泊名利的性格,更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发展。

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人教版)其中一篇山水游记——《兰亭集序》,这篇游记的作者是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而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这一篇文章充分表达出作者喜爱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这对于目前普遍追求享乐、不肯吃苦的高中生而言无疑是极具启示意义的。只要自身拥有足够通透的思想、安于陋室的觉悟,那么不论在哪里都会感觉到充实。同样地,教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告诫同学们,不要安于享乐,要勤于思考,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以此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学习状态。

重友重义,一诺千金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读《苏武传》我们会发现,在当时的时代,“信义”被看做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而在目前的高中生群体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漠然:对知识的不屑,对同学的冷漠,对正义的漠视。因此,在高中生的人格培养中,“义”是我们可以通过古典诗文来进行引导、教育的。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诗文,讲述古人的高尚行为,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以身作则,自觉学习高尚的思想、情操,以教师自身为榜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学习、深入感受,进而将“信义”作为自身学习、生活的原则之一。在培养学生信义的同时,教师同样也要教导学生简单的为人道理,做事不轻易许诺,言必行,行必果。

尊师重道,以礼为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代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视可见一斑。同样地,古人对于师长极为尊敬。而在现代,作为答疑解惑的重要角色——教师,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被摆在高于学生的位置,反而是在讲究师生平等的课堂上,教师在以平易的姿态来对待学生的同时,学生同样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尊师重道应该作为高中生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在学习阶段学会以礼待人,在日后的生活才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教师在教导学生礼仪的同时,可以适当结合当代的人物,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或者从周围出发,寻找身边的“最美”人物。

胸怀宽广,志存高远

“少年强,则国强”高中生作为承担祖国未来希望的一批人,这一个群体的思想高度决定了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高中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偉大的理想、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这些在中国古典诗文中同样有所体现。针对于爱国主义情感,其中又包含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不论是哪一种情感的培养,都是为学生奠定爱国的基本情感。同时,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中国的久远以及曾经的辉煌朝代,这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国家归属感与自豪感。在青少年普遍表现出政治冷漠的特点时,教师更应该承担好引导的作用,通过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唤起学生对于祖国的认同感,进而充分培养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论语十二则》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的弟子以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语,告诫我们应当胸怀宽广,志在四方,尤其是尚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这一群体理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囿于琐事、止步不前。这里,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孔子周游列国,志存四方的事迹,以此来唤醒学生内心中的热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结语:作为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人格培养的过程不可或缺。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开始将课堂作为学生人格培养的环境。在这其中,通过古典诗文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这一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古典诗文中蕴含的高尚情操、朴实的道理,这些无疑是高中生人格培养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古人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以此来完善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最终不论是运用哪一种教育方式,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建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方志诚.高中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2015

[2]夏灵宇.高中古典诗文篇目中的价值观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3]陈娟.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 2011 (09) 97

(作者单位:湖南省嘉禾县第一中学 424500 )

作者:李赛男

上一篇:春节联欢晚会主持稿集合3篇下一篇:合规演讲稿(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