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职院校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职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学生对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目标,不利于其成长成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职语文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 篇1:

人文关怀要素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 本文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三方面论述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要素的必要性及其实施途径,以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人文关怀

中职语文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效。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中职语文教育必须要具备人文关怀的基本要素,无论是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上,处处都要凸显人文内涵。只有从内在本质上解决了问题,才会彰显出中职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本文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中职语文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要求的必要性,以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一、中职语文教育思想要重在关注人的发展

中职生作为即将迈进社会的一员,那么,中职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学生个性与文化性的完美结合,这体现了中职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品质。人文性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个新概念,但其历史却是很悠久的。早在《周易·贲卦·象传》中即已有言“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很早以前即已强调用“人文”来化民成俗。今天的中职语文教育,若要充分发挥其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秉承“人文关怀”这一法则不动摇。

(1)中职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由其人性所主导。中职语文的教育对象大多是个性尚未成熟,但又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因此,中职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丰富健全的人格。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学生习文习字志在知书达理,志在健全人格。从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来看,中职教育具有“有教无类”的特点。然而,中职语文教育毕竟不是“填鸭灌注式”的应试教育,面对这些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强调创新型教育,强调在生活中積累语文知识。第一,中职语文教育要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感悟生活中习得语文知识;第二,增加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使学生的潜能在活动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中职语文教学内容要丰富活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人格逐步完善。

(2)中职语文教育应实现人性与文化性的完美结合。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说:“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简称为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用“言语生命”来定义语文,实质上就是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何为“言语生命”?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文化学科,应该具备人性和文化性,也就是人文精神,它与叶圣陶的“工具论”构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人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是社会人了,那么作为社会人就具备了特定的社会文化性;而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技能培训,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教育,这不能不考虑人性。中职语文教育如果将人性与文化性进行完美结合,同时又联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工具属性,那么,它在培育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要重在全面挖掘人文资源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育并没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只要是贴近生活,关注人的发展方面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虽然可供中职语文教育选择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但在选用教学内容时,要注重人文资源方面的挖掘。

1.中职语文教学内容要取材于日常生活。

中职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中职生,他们在学习期间已是分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求中职生的语文学习要更接近社会生活。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要不断地从现实社会中汲取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职语文教学可利用的资源是丰富活跃的,这些教学资源可直接编入书本教材,也可用于创设实践课程。如时下流行的手机短信文化,教师可筛选部分短信内容整合优化为中职语文的教学资源,可把短信的特征、写法和表达方式等作为语文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类似于此的还有很多,比方说网络论坛文化、歌词(山歌、民歌、流行音乐和戏文等)文化、广告招牌文化、标语文化等,这些内容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因此,它们都是可以成为中职语文的教学资源。

2.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体现德育为首的思想。

中职语文教育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是丰富活跃的,但也是良莠不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时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笔者认为,这些教学资源的选取要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古人有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也就是说“德”为首,有“德”者之言,才是真正的君子之言。通过学文,志在学礼,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奠定了语文教育“德育为首”的基本方针。因此,当代中职语文教育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始终要秉持德育为首的方针,防止垃圾文化的入侵,以免造成语文教育活动中德育的缺失。否则,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将偏离轨道,不利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三、中职语文教学方法要重在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凸显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1.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是体现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最佳方式。

(1)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之所以能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基本的育人之法,是因为这两种方法真正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们能够以客观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职生的个性存在很大不同,喜好、专长与心智也有所差异,中职语文教学,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套路”,而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在教学方式上凸显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更深层次地明确了学生作为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既能体验到团结协作的乐趣,又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满足现实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中职语文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授语言知识的任务,还要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俗话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就是在传授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堂习兴趣,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

2.创设审美情境是中职语文教学表述人文内涵的最高境界。

中职语文教学追求一种境界美,如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入一种境界,实现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获得审美体验,那么,学生的认知追求就会得到满足,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审美情境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这种美的境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审美情境要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如在进行应聘信写作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求职应聘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求职应聘情景,了解应聘信的特点、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从而掌握应聘信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应用语言的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恰当设置审美情境,让中职语文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境界。

3.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实现多维对话是中职语文教学中彰显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在改变中职语文教学思维的同时,也改变了语文课堂的对话方式,即由师生对话转变为人机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那么,如何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多维对话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中职语文教育模式是丰富多样的,这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样性特点相契合。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从多种感官来接受知识,而且可以很容易获得审美体验,实现认知追求,这些都是中职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的。但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建构出这种效果,是与课堂教学中的多维对话离不开的。如果课堂教学中只是人机对话,教师就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以致无法有效关注学生的发展。多维对话,就是不但要实现人机对话,还要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现学生与书本、知识与社会的对话。而这个多维对话过程,实际上就是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霍洪峰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 篇2: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

[摘 要] 中职院校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职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学生对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目标,不利于其成长成材。为此,应该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育当中,帮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育;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强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语文是中职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课程。中职语文教育也应该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未来职业生涯,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能够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因人而异制定最佳职业发展规划。但是,在当前中职语文教育当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目标不清晰、知识衔接性差、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等,都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造成限制。为此,教师应该明确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原则,制定针对性教育教学方案。

一、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清晰

中职院校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建设,导致文化课的建设力度不足,限制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语言、阅读和写作等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策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1]。教师没有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中“以市场为导向”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中职语文教学单纯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未能通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文化课比重低

中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当中,专业课的比重较大,有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当中,也往往将精力放在专业技能教学上,缺乏对文化课的重视。但是,在现代化企业当中,管理人员更重视人才的综合素养,如果只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那么将会在职业发展中遇到较大的阻碍。

(三)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中职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在学习中遇到较大的困难,长此以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与陈旧,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往往采用灌输式与说教式的方法,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效果不佳。

二、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社会各领域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只有在教育教学当中逐步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才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其次,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关键途径[2]。中职语文教育应该始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使其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引导教学实践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该意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了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至中职语文教育实践当中。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当中,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与交流。为此,教师应该将课堂话语权交至学生手中,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了解自身特点与学习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3]。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开发,尤其是在自主探索当中,学生能够促进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将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其次,应该树立语专结合的理念。加强中职语文教育与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也是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专业课的特点,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增强语文教学的职業特征与专业色彩。

(二)明确教育目标

清晰的中职语文教育目标能够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细化处理,有条不紊地完成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教学过程和评价等工作也与教育教学目标密不可分,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中职语文本身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强调知识的教学。这种方式会导致语文学科本身蕴含的情感价值与人文价值不能得到体现。在低年级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对自身专业和职业进行初步了解,同时在有趣的生涯阅读活动当中明确自身的能力素养[4]。而在高年级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对社会需求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在学习中明确未来职业意向,以便增强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在语文写作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展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形式与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写作中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当中发展职业素养。比如通过岗位实习报告的撰写和工作经历的记录等,逐步完成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

(三)挖掘语文教材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具体内容完成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挖掘其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工作实效性。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现状加以了解,促进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培养其职业生涯意识的有效途径。当前中职语文教材正在逐步优化,其职教特色更加明显,有利于教学充分挖掘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发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价值。比如在《我很重要》相关内容的教学当中,文章主要凸显了“自我”在社会当中的重要价值。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外,还应该加强实例教学。引用学校优秀毕业生的真实事迹,为学生树立个人奋斗的良好榜样,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信心。利用语文教材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5]。中职语文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内容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途径。

(四)创设教学情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效果就会较差。为此,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情境,给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素养。教学情境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课堂沉闷乏味的弊端,使职业生涯教育渗透更加顺畅。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很多优秀作家都具有传奇的生活经历,教师应该重视相关内容的引用,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有在职业岗位当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才能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阅读教学的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多种类型知识的学习当中提升自我,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口语教学

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中职语文在学生口语训练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职业教育应该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明确现代化企业的用人需求特点,对各专业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解,以便在语文教学当中更有针对性地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在现代化企业当中,对人才交际能力与自我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提升。中职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要面临求职应聘等困难,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增强其职业能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会、诗歌朗诵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加强与周围同学的交流沟通。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在模拟环境当中提升其表达能力与反应能力。

(六)拓展课外教育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传统课堂当中,还应该实现课外教育阵地的逐步拓展,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提升职业素养。教师应该消除对教材内容的过度依赖,认识到生活化教学之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6]。在课外活动当中,学生的眼界能够得到拓宽,同时在实践当中展现自身特长、发掘职业发展潜能,通过意志品格的锻炼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或者纪念日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五四青年节”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社会中青年人创业奋斗的典型案例,并以电子报纸的形式呈现在网络平台当中,通过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坚定自身的职业信念,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知识可以应用于模拟招聘会当中,使学生感受招聘会的真实气氛,增强其随机应变能力。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育当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其职业素养,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当前中职语文教育目标不清晰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应该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挖掘语文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口语教学和拓展课外教育等途径,逐步完成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促进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国家和社會发展提供综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妍.传优秀传统文化 塑职业素养新风: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6):13-14.

[2]段吉荣.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建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4):72.

[3]王梓瀚.中职语文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各章节的融汇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6(17):131,136.

[4]孔菊莲.中职语文教育渗透生涯教育的分析[J].亚太教育,2016(22):175.

[5]岑欣.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的理念和原则[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7):113-116.

[6]杨艳秋.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渗透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王琼琼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 篇3:

简论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批判思维的培养

随着中职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当今热点。创新能力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却与批判思维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思维成为推动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

一、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

1.批判思维释义

美国批判性思维教学协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收集和产生的信息,经过积极地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的智力活动。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看是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它要求对所看到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能做出个人的判断,并提出独立、综合、有建设意义的见解。并不仅对错误的观点、行为等作简单的否定,对事物作一般性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它是对“旧”的扬弃,对“新”的重建。怀疑、否定、反思、创新、超越是它的基本特征。

2.批判思维是语文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关键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要求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是独创性。它要求创新者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过去、突破以往、追求超越的过程。而这些正是批判思维在创新意义上的体现。

二、批判思维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缺失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无论从职业学校的生源还是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生文化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于课程的始终,实际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批判思维的培养了。

当今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成为一种学习的机器,对机械记忆认同,影响了批判思维的培养。教材、教参成为衡量正确与否的唯一的准绳。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实践的联系,使中职生无法将现实与理论相联系,也影响了中职生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由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一种表象,它体现的是思维的单一性、狭隘性,而信息社会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使中职生的批判思维无法得到锻炼。

现行的语文教育方法呈现出多样性,但应该看到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育仍然大有市场。虽然大力宣扬应发挥中职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运用中,教师的导向作用远远大于中职生的主体精神。作为一个支配者,知识能力思维都是支配的对象,无形之中使怀疑、探究、判断意识和能力得到减弱,而这恰恰是批判思维所必须的方面。

三、批判思维的培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1.批判思维体现于语文教育改革中

究其语文教育本身而言,也经历了变革的过程。由以前传统的私塾教育转为课堂教育,由阶级性的语文教育转变为人文教育,由目标教学层面推进到素质教学层面,由素质教育到人格教育层面,每一个教育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有对过去的肯定,也有对过去的批判。可见批判思维对语文教育的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由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过去的深刻的反思、积极的探索、认真的批判,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说语文教育的改革就是批判思维的体现。

2.批判思维是中职生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

随着学生进入中职阶段的学习,其身心发展步入成熟期,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他们更多地要求不受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尝试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认知去评判周围的世界。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是非、善恶,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等。特别是随着中职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能理解和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在确定因果关系时,思维的独立性发展起来。随之思维的批判性也发展起来。

3.批判思维有助于语文教育中人格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指出成功的教育就在于中职生学会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人格的教育。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往往取决于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而在语文教学中,中职生是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成为主体位置,而中职生处于附庸地位,使得中职生处在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其求知性、独立性、挑战性的人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造就了顺从、服从、盲从的心理,对中职生人格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四、如何培养批判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沒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批判思维的形成必然有一定的条件,一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二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要有适宜的环境。因此,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培养中职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1.努力冲破观念障碍

2000多年前的《学记》就强调“师严乃道尊”,而这种定位强调了教师的正确性、支配性,强化了中职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评判者,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代表着一种绝对的权威。师生不可能在平等的层面上交流,中职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无法提高。因此,教师树立充分尊重中职生的意志、情感和行为等方式。允许他们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中职生的批判思维才可能得到发展。

随着观念的更新,教师向复合型、创造型、专家型等角度开始转变,教师本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有独立的见解,有独特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主动地培养中职生的批判意识。

2.积极创设民主氛围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就说明由“教师、教材、中职生”组成的教学活动中中职生不是被动的教材的灌输对象,而是对教材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即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中职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教师只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语文教育中,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中职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鼓励中职生标新立异,切实做到教育教学的民主化。同时我们应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中职生主动参与,为中职生提供有刺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潜能和创造性,培养中职生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使中职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了个性的发展。杜绝束缚中职生思维的做法,杜绝中职生的盲从心理。正如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就是自我判断、批判的过程,它需要的就是民主、自由的氛围。

3.大力开展多种语文综合活动

(1)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

与现代语文中“大语文教学”观念相契合。它要求中职生从问题出发,调动和综合各门学科的内容,增添没有学过的知识,注意对现实的关注。其思维方式具有探索性、发散性、独立性,有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

中国的一位留学生把自己的儿子带到美国的小学读书,但小学的自由、随便和只鼓励、不纠错的教学传统让这位学者深感担忧,但一年之后,一件事改变了他对美国教育的看法。有一天,孩子问他:“什么叫文化?”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儿子并不满意父亲的回答,便自己跑图书馆上网查询,邀同学来讨论,最终从各种途径得到关于文化的17种定义,以及它们的出处,进而得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文化就是生存、就是发展,不适应,文化就消亡。接下来还说要继续研究,还有以下的参考文献达三页纸之多,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归纳、整理之后不盲从,有自己的创见,甚至有进一步研究计划,这反映了批判思维在这个孩子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2)辩论

辩论是一种积极的语文活动方式。要求中职生在辩论前作大量准备工作,搜集材料、组织材料,辩论中充分调动中职生的思维活力,在短时间内对别人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反的见解。辩论之后的总结有助于中职生强化自身思辨能力。

例如,引导中职生在课外观看亚洲大专、国际华语辩论赛或有关录像,受此启发,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辩论“克隆人,祸兮?福兮?”要求中职生从社会伦理、器官移植、社会稳定、人类繁殖等多个角度進行发散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辩论时不分对错,只要说出理由。通过辩论,解放了中职生的思想,中职生认同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结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走进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批判思维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引导中职生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让中职生在广阔多彩的生活中领略人生、感悟人生、思考人生。

我们应让中职生作出判断,让中职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自己的合理的决策。当然,也不能随意放弃提醒、引导等应尽的责任。

让中职生从书本的重重包围中解脱出来,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理解、评判世界的真善美、假恶丑。这样不仅仅扩大了学习视野,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培养了怀疑反思的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培养中职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8.

[3]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关于思维的批判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04.

[4]杨九俊.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李军

上一篇:微博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保险监管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