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课程标准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推荐8篇)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 篇1

课程名称:中职英语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建议学时:216学时开设三学期,每周4节课(具体时间安排遵循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适用专业:全院需开设中职英语个相关专业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中职英语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英语课程是某些需从事与英语相关的中专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设计思路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内容改革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 科学和有效的评价, 是激发初学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培养学生交际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以改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现阶段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由于发展经验的不足, 没有良好实现这一目标。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颁布,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改革已是必然之举。

一、教学评价内容改革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堂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既包括对学生的作业评价, 也应当包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 不仅关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 还需要关注教学输入因素。

纵观现今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笔者发现:很多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 这有悖于新课程教学标准。中职英语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 应当对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师职业素质、课堂氛围营造、教学行为状态等进行评价。例如, 在Thanksgiving Day一课听课过程当中, 评价人员应当对施教者的如下几方面进行关注:本节课导入方式如何, 教师是否有效利用感恩节这一主题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具的应用情况如何, 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对文章进行讲解?课堂气氛是否被推到高潮?

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将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的利用等纳入教学评价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 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评价, 教师会有意识地加强对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的利用等内容的研究,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积极影响。

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还应当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主要意图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 因此在针对学生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采用动态评价, 尽量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方式。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良莠不齐, 整体学习水平较低, 学习差异性明显, 以考试成绩定输赢, 这种教学评价方式会挫伤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 一些学生持有消极学习态度:我的成绩本来就不好, 再花费时间也是无意义, 不如不学。对这些英语基础本来就不好的学生而言, 教师更应该纵向比较, 只要学生在原先基础之上取得进步, 教师都应该进行表扬。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阐明:学生学习方面的欠缺并不能衡量它的全部。因此, 中职英语课堂应当实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 帮助这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基于新课程教学标准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成长档案袋开始被引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当中, 中职英语课堂也可以借鉴这一评价方式, 对学生英语学习实现纵向评价。

三、教学评价主体改革

现行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将权利集中在教师身上, 施教者成为教学评价主体, 这种单一评价主体有违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当中, 教师既是评价的主体, 也是评价的客体, 因此除了教师自我评价之外, 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应当被引入评价主体。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 教师是最有权利对学生课堂表现做出评价的人, 学生也是最有资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做出评价的人。在针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引入学生自评环节。新课程教学标准一直主张“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如何唤醒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中职英语教师持续探究的课题。在自评过程当中,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学习行为状态、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做出反思、总结, 这对提高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认识有着积极意义。同样的问题, 相较于教师三令五申式的教育, 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他们更愿意去改正、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重视。

在针对教师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 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和教师自评要相互结合。学校可发放调查问卷,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英语学科负责人、教学领导应当在教研会议上对相关调查结果进行探究分析。教研组英语教师在听课、讲课过程中, 要积极对同事的教学行为状态做出评价,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供教师参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加强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是贯彻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必然之举。本文是笔者对当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浅显认识, 还望诸位教师指正点评。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大类专业中职课程标准的开发研究 篇3

【摘要】介绍江苏省中职课程标准研制开发情况,提出了加强教学活动组织、完善改进教学评价、规范教材编写选用、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等举措,强化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中职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课程标准;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13-03

【作者简介】1.李振陆,江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和农业职业教育;2.尤伟忠,江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园艺和职业教育。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江苏省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以下简称“中心组”)组织了本省部分涉农职业院校专家,围绕4个专业进行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课程标准研制开发情况

(一)标准研制开发基本过程

2015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和江苏省教科院职教所召开中职课程标准研制开发工作会议,明确了课程标准研制开发工作的要求和任务。按此要求,由中心组牵头,组织江苏省徐州张集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开展了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部分核心课程标准研制开发工作。每个专业先期研制开发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共计开发20门专业课程标准。

为加强课程标准研制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心组和四个专业项目组分别制订了工作方案,并邀请专家对工作方案进行论证,明确开发内容、目标要求、工作进度。此后各开发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初稿。中心组先后召开课程标准开发中期论证会、专业大类课程标准论证会。省教科院组织专家对提交的课程标准进行了3次论证,课程标准开发组根据专家意见多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程标准(试行稿)。

(二)课程标准开发的突破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学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等几部分。[1]本次开发的课程标准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内容。“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实现的最低达成状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特点提出的学生学习内容与质量要求的基准;“实施建议”是从课程实施层面对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给出的建设性意见。

在课标设计理念上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生产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为目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突出地方特色,以学生来源和就业方向的地域性为重要参考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生为本等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素质养成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谋划专业课程设计思路,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课标依据工作岗位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细分,把这些环节作为教学项目,将每个项目中应该掌握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学习情境中任务内容选取的依据和参考;同时,析出的每个技能点为一个单项技能,可以据此组织本课程的技能实训。

二、强化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加强教学活动组织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由于农业生产受农事季节影响,农业类专业课程的实施项目可根据不同地区,结合不同生产季节灵活安排;任务的实施可结合地域特点、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品种与新技术。把农业生产操作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任务中。

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果树育苗、定植、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教师必须先行示范;学生训练时,教师应适时、适当指导。如“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知识以讲解法为主,辅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难点问题。零部件拆装教师应先行示范,并充分运用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或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融入规范操作、严谨求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意志品质和敬业精神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完善、改进教学评价

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元、内容多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目标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具体生产技术、田间管理等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达成。

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给予充分肯定,有效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三)规范教材编写选用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试行的课程标准。教材应体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教材编写要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

教材内容的选取应注重吸收农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标准,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将生产活动中的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任务中,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保证项目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为学校和教师拓展、开发教学内容留下空间。

教材应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图、文、声、像配合得当,体现可读性、趣味性与直观性,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各项目应设置相应的习题和综合实践项目编排建议。要逐步增加电子教材的使用。

(四)注重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教学资源,包括工作任务书、实训指导书、产品技术手册、产品说明书、实训基地、栽培设施、材料与用具等。注重发挥校内外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物质资源的作用;发挥企业生产现场的教育教学作用,跟踪企业技术进步,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

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校园网络课程资源,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建立学习资料库,推荐国内与专业有关的网站地址。及时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数字化教辅资料,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资源库,可以合理共享利用教育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

三、提升中职农林牧渔类专业教学质量

(一)更新项目化教学的理念

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本次课程标准(试行稿)中课程内容部分基本贯穿了“项目—任务”这一条主线,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或完成新的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我要学”的选择,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得以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将更持久。项目的成果一般可量可测,较为直观,能够对接行业企业的生产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课地点不一定是在教室,可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培训,职业学校教师要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

加强“双师素质”提升。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引导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

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和实习指导。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组建专任和兼职教师混编的师资团队。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标准不明确、责任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应构建学校、教研部门、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管体系。

一是中职学校要制订教学评价方案。中职学校要对各专业所开课程进行考试考核评价,承担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的第一责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评价策略,最大限度地扩大评价的导向功能。要突出技能操作考试,严格基础理论考试,加强考核考试管理。要从考试考核的性质、要求、形式、组织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职业教育教研部门要对职业学校各专业所开课程进行抽考评价。职业教育教研部门制定标准,组织抽考,发挥监督促进作用;要依据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不搞“一刀切”。可在学期末确定抽考的科目和时间,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抽样检测,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加强社会评价。如组织开展不同层次技能大赛,培养专业技能标兵。利用技能大赛组织机构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进行评估,发挥引导作用。[3]可定期举办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建立起学校、市、省层层比赛制度,形成“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学生”的技能比赛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每所学校都能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引导学校与行业企业交流对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作用,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参考文献】

[1]雍照章,冯志军,朱明松.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研究——以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 篇4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参考课时

68课时,理论教学课46时,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我们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掌握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网络互连。

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组网。

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

三、内容标准

(一)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该阶段的典型代表网络。

2.掌握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

5.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

6.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1.了解本课程的教学,为学好本课程做好准备。

2.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通过互动的提问和行业介绍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学会分析网络拓扑结构。

4.懂得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1.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5.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6.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技能要点

本课程教学介绍。

介绍网络行业的市场空间。

分析校园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本课程学习的目标以及参考书籍,和学习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一篇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报告,根据报告给出成绩。

(二)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

数据通信基础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方式、数据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差错控制技术。

1.学会数据通信的相关技术。

2.懂得数据通信的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数据传输介质。

3.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4.数据通信。

5.数据传输方式。

6.数据传输速率。

7.数据编码。

8.多路复用技术。

9.数据交换技术。

10.ATM和帧中继交换。

11.通信控制与传输设备。

12.差错控制与差错检测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三)第三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2.掌握ISO体系结构及其七层的功能。

3.掌握TCP/IP体系结构。

1.把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与实际使用相联系。

2.ISO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ISO/OSI参考模型七层的功能。

3.TCP/IP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第四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类型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各种局域网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各网络的应用。

1.学会各种局域网技术的核心思想。

2.懂得各种局域网的通信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以太网。

2.FDDI网络

3.ATM网络。

4.令牌环。

5.交换网。

6.虚拟局域网

7.无线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五)第五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局域网的三要素(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2.各种局域网。

3.局域网的IEEE802.3标准。

1.掌握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局域网概述。

2.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

3.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4.典型局域网。

5.高速局域网。

6.交换式网络和虚拟网络。

7.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技能要点

1.制作双绞线,使用测线仪测试通路。

2.观察线缆的标准接口和交换机的标准配置端口,并用交换机构造简单的办公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六)第六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互连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广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2.网络互连的概念和类型。

3.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HUB)、网桥和交换机(Switch)、路由器、网关)。

4.公用数据传输网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够独立构建一个简单的对等网。

3.训练学生对设备故障排除的能力。

1.学会选购各种网络设备。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传输介质。

2.网卡。

3.中继器。

4.集线器。

5.交换机。

6.路由器。

7.网关。

技能要点

1.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参数,会选购网络设备。

2.能独立构建对等网。

3.能对设备进行故障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七)第七单元

单元名称

互联网与网络协议及应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协议的基本概念。

2.各种网络协议,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

3.IP地址的表示方法

4.TCP/IP协议

5.IPX/SPX协议。

6.NetBEUI协议。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掌握各种网络协议的原理和过程。

3.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协议。

1.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知识要点

1.互联网Internet概述。

2.Internet有关概念(Internet服务提供者

ISP、域名、Internet

连接等内容)

3.互联网常用功能,如:EMAIL、TELNET、FTP、EDI、WWW等的概念、工作基本原理等。

4.网络协议。

5.TCP/IP协议簇。

6.IPX/SPX协议。

7.NetBEUI协议。

技能要点

1.去文件服务器上下载文件,感受f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2.上网因特网浏览网页,感受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八)第八单元

单元名称

常用网络命令

参考学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常用网络命令的作用,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

2.学会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命令。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网络命令。

1.让学生网络命令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作用。

2.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使用。

技能要点

1.telnet命令的使用。

2.netstat命令的使用。

3.ping命令的使用。

4.ftp命令的使用。

5.ipconfig命令的使用。

6.tracert命令的使用。

7.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九)第九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资源的共享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利用网络共享文件夹。

2.了解利用网络共享打印机。

3.掌握对共享资源权限的分配。

1.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共享资源

1.让学生对网络的作用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共享文件夹并在客户机进行访问。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并用客户机进行使用。

3.对共享的网络资源的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技能要点

1.共享文件夹。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

3.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4.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第十单元

单元名称

设计一个网络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网络基础的概念

2.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2.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小组讨论各网络的性价比。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一)第十一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网络管理概念。

2.网络管理的功能。

3.两种网络管理体系。

4.网络管理软件。

5.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策略、安全级别。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

1.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概念,两种网络管理体系(ISO/SNMP),网络管理软件)。

2.网络安全。

技能要点

1.设置一款防火墙软件,并验证其功能。

2.查询网络安全日志,分析安全隐患。

3.上网查询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手段。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二)第十二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故障和维护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网络维护的重要性

2.掌握网络维护的步骤。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网络维护的步骤。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维护的步骤。

2.常见的网络故障。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网络故障进行网络维护

3.假设情景或者构建操作环境进行网络故障的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导论,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线缆制作及测试,简单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网络调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达到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可在实训室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

(3)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新技术,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

(4)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良好的工程规范,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评价手段和办法,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办法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实践环节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通过构建小型网络,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

(4)教材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5)编写内容的组织应以任务组织、项目驱动的原则,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综合实践题目,便于组织教学。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学校建有网络实训室,并有实验器材,如:线缆制作工具和材料,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等。良好的实践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经过这些实践环节,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实战锻炼,为课程讲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是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和电子实验题目,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开放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END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篇5

每一位教师都要通过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的目的。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英语新课标》,对新课程和新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解标准,让教学有的放矢,为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首要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

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学习,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树立新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材料,决策教学环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四、课程目标总体描述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6

教与学是一个多年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在这个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认认真真地做笔记,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考虑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以此为教学方向,把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各方面整合发展。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大胆实验,学以致用,把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明确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并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对我们教师提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枯燥的语法,难记的词汇,老套的模式使部分学生很快就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最佳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当然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但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的思想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再利用各种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 篇7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标准,职业能力,开发

在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下, 课程的有效衔接是顺利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目前我国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在国家指导文件的指导下多由学校根据办学特色调整制定, 这使得高职阶段的教育没有了相对统一的起始平台。针对我院专业开设情况, 本文在研究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升入高职教育阶段后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时, 以《机械制图与CAD》为例探讨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开发。

一、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

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是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依据。在充分研究学生原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 确定衔接课程的结构和学习内容, 设计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模块, 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和拓展其职业能力, 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

1.中职阶段《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内容。《机械制图与CAD》是一门传授机械图样语言的专业平台课程, 该课程所形成的制图的技能和识图的能力, 对学生后续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岗位职责的完成都至关重要。由于我院招生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中职院校, 各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实施有所差异, 但通过对张集中等职业学校、车幅中等职业学校学等国家示范学校调研发现, 大多数学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 平面图形的画法, 投影原理和点、线、面、体的投影规律, 立体表面的截交线和相贯线, 轴测图, 组合体、常用件和标准件的画法, Auto CAD平面绘图。教学侧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三视图的识读与绘制。

2.高职阶段对《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基本要求。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自动控制理论, 能从事产品工艺编制、机械零部件制造与装配、机床设备维修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产品技术服务等工作, 具有生产技术开发与管理潜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设计工艺装备的能力, 参照车工和钳工的职业资格标准 (表1车工与钳工对机械制图的要求) 对本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要求学生能读懂复杂畸形零件的工作图, 能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工作图, 能读懂机床的主轴箱、进给箱的装配图, 能正确识读零件图上的尺寸公差及其他技术要求, 树立国标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规范作图的习惯。

三、中职毕业生学情分析

达到中职毕业资格升入高职阶段的中职学生, 虽然专业主干课程都已修习完毕, 但是知识掌握深浅不一。中职生已经知道正投影的规律, 能绘制简单零件如轴、体、组合体的三视图, 具备了基本的绘图和识图能力。由于《机械制图与CAD》通常开设在第一、二学期, 是学生接触机械专业的第一门课程, 图形从平面到空间再到平面的转换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虽然中职阶段课时安排多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有待提高。

四、高职阶段《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标准的制定

我们采用优化的教学项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模块化的测绘训练来设置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对复杂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能力。本课程以液压元件齿轮泵和齿轮减速器的测绘过程为主线, 内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测绘训练的同时也复习了公差与配合的知识,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内容设计如表2所示。模块1为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衔接模块, 通过此模块帮助学生回忆正投影规律和三视图画法, 强化标准件如连接件、轴承和常用件如齿轮、蜗杆、轴的画法, 帮助学生巩固中职阶段学过的知识, 对未能掌握的知识查漏补缺。模块2和3为提升模块, 通过从单个零件到整个部件的测量、草图绘制、尺寸标注、视图选择、图形绘制的工作过程, 实现学生从图样的绘制到零件设计的思维转变, 逐渐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和思维方式。模块4为拓展模块, 以学生熟悉的齿轮泵、减速器为例, 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零件的建模和部件的装配, 输出工程图, 用于生产实践。模块5为综合能力提升训练, 根据学生能力选择较复杂装配图, 读图并拆画主要零件图并三维建模, 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课程评价

建立任务考核与期末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考核占60%, 期末考核占40%, 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冯波.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课程标准开发[J].职业时空, 2012, (10) .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 篇8

当前,已经有不少教学单位和编写单位陆续推出了新课标,这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的可喜成果。但是,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而言,这些新生事物毕竟还不能完全成熟,以致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仍然感受到诸多的遗憾和不便。目前,改革传统的教材教法、编写新的课程标准等工作仍然在各地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了使新的职教课标能更加完美和适用,现特将自己在使用课标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思考粗略列出,以求教于各同仁与专家。

一、应准确把握好语文课在中职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与“实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合理比重

语文课是公共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它由普教中的主角地位转而变成了配角,而且经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它事实上也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角色的转换。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偏颇倾向,表现在:一是教材的编写方面虽然突出了“实用性”,但却淡化了“基础性”。譬如许多教学单位完全取消了传统的“语文”内容,将之改成了《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两门。这样,虽然表面上实现了语文课的“实用性”,但实际上仍然“实用”不起来,因为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以致出现了“口语”说不出、“应用文”写不了的情况。因为学生缺乏词汇量,构词造句都还不通,叫他如何去“说”去“写”呢?就比如跑步和带球都还不会,却一味着去追求上篮的完美一样,这实在是脱离实际的“大跃进”或“拔苗助长”,这样的“实用性”能取得真正的教学效果吗?二是教学过程中过于倾向于实用能力的训练,而完全忽视了基础性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如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议论性读物逻辑思维训练都取消了,其结果自然就是讲起话来没油没盐、语无伦次。

语文课无论是从什么角度、在什么场合,它的特点、作用和优势始终都在于其“基础性”。而基础性又主要体现在词汇量的积累、词语的准确理解、句子的合理对接及段落的逻辑联系上,这些能力构成了学生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基础。由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为中考的落选生,他们在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原本已有缺失,这是当今中职生的客观现实,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一现实,不能在中职阶段适当地进行补缺,势必会直接削弱学生在其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能力掌握及理解能力,这也是当前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端和问题。

二、应充分考虑和处理好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知识渗透与对接

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新教法的具体实施及需求,新教材新学材也随之不断涌现,但新事物难免有瑕疵。笔者浏览了案前正用的和备用参考的以及一些交流、推销而来的材料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几乎相同的特点和问题——都是“语文人”所说的话!都是语文本行的通用话语!除了增加了社交、求职等一些实用性的材料之外,在内容和语言方面仍如普教语文一般,没有体现出职教自身的特色来。在如今的中职学校里,每校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结构和优势、特色,各个专业、学科也有其自身独具的与人有别的“语言”。“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每个“山”都有自己的“山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仅仅是一种通用的“基础乐理”,若要与山歌合唱,就不能各唱各的调,而必须互相通融。中职语文课既然以配合与服务为自己的职责,就必须主动融入专业课的“大合唱”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去做好与各专业学科的知识衔接。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专业知识渗透法,也就是将各专业学科(尤其是重点专业)的专业知识渗透入语文课的教材与学材之中,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和训练时感受和接触到专业知识的内容。这样,可以为他们在专业学习时清除词句理解上的障碍。而这也正是语文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和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二是穿插法(或叫嵌入法),即将专业教材中句式较复杂和句意较难解者直接引入语文教材之中,作为学生理解、分析、训练与应用的材料。譬如在口语训练课或应用文写作训练中,直接将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的内容作为说话或写作的训练材料,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说、说明、介绍等等,使专业课的内容成为语文课训练的材料。三是对接法,即将专业课的理论学习与语文课的口语或写作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尽量同步或紧密承接地进行,使得专业课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能及时地延伸入语文课中,或将语文课中的语文能力直接运用到专业课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类例子很多,过去往往由于两者对应连接不上,以致出现了语文课与专业课各走各的路,各唱各的调,所学的用不了,要用的学不到。譬如:在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以后,工科及财经类专业在第一学期就开始进行产品和程序的说明了,而语文课的这类知识和训练是直到第二学期甚至二年级时才安排到。而求职信和职场应对训练是安排在第一学期,但学生直到毕业时才能用得到上。如此等等,怎么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和信心呢?

三、教材与学材不必求全责备,应留存一定的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

笔者近年来所选用的一些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其中的内容过于完备,凡教者学者该说该做的都已一一列出,教者只需点点,学者只需看看,便可完事,不必再费事费心。如有一套口语训练教材,在“应聘面谈”这一训练中,竟将问话与应答全部列出,这还让学生练什么呢?这大概是编者过于好心,生怕使用者不会用。但要知道,这样包办会让使用者感到无事可做,无所适从。

其实,行动导向等新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开放式的,它更侧重于学生通过商量、讨论和配合,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完成,这种探索的途径和方法是不确定性和无限性的,也只有这种开放式无限性的方法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材与学材应该侧重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在教学与训练的内容设置上要尽量加大对所有专业学科的覆盖面,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在语文课中见到自己熟悉的“面孔”,以增强语文课的亲和力。二是在教学与训练的模式选择上也不能过于统一,而是先提供一些示范或样板,使教者与学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与发挥,应尽量淡化教学过程中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而更侧重于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发展与实际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过去的教材在这方面所提供的活动选择和活动空间往往过于狭窄甚至缺乏,因而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就难以更有效地开展与发挥,这就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封闭性,难以适应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的。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中职教育,开放式的中职教育需要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适应新的市场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也惟其如此,才能赢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上一篇:唯美友谊的英文句子下一篇:交友的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