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访谈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教师访谈(精选7篇)

中职教师访谈 篇1

1. 在中职学校里,文秘专业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效果如

何?您认为哪种方法更适用?

2. 您了解什么是一体化教学吗?

3. 将一体化教学用于文秘专业教学中,您做过尝试吗?或者有什

么想法?或者在文秘教学中的办文、办会、办事、商务中的某个领域你尝试过使用一体化教学吗?

中职教师访谈 篇2

王建德:我无法为所有信息科技教师“开一剂良方”, 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对象和教育环境不一样, 教学风格也不一样。教学在很多方面是属于原生态的东西, 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教无定法”。这里, 仅介绍一些自己的做法, 或者说本人“菜鸟”修炼的历程, 但愿能对他人有所启示。

@从心理素质开始发现超常学生

怎样发现那些具有优异的先天素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学生, 是竞赛取胜的首要因素。习惯上是通过大面积筛选, 层层测试选拔, 最后遴选出算法基础扎实、编程技能娴熟、解题能力突出的尖子。这是人们通常采用的一种选拔策略。而我对学生的选拔却另辟新径, 在培训活动中考查、从心理素质开始发现。一开始不搞选拔, 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参加到培训活动中来。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编程语言和汇编环境;第二阶段是数据结构、基础算法;第三阶段是人工智能搜索、图论、组合数学、统筹规划、计算几何等。

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难度的加大以及学生学习意志和能力间的差异, 部分学生相继在某阶段学习中被自然淘汰。对于继续接受培训的学生, 我不仅通过分段测试的成绩考核其能力, 而且还注意从他们提出的每一个算法见解、编写的每一个程序、平日里的精神状态与思维表现以及环境压力下的心理变化中去洞察其隐藏着的超常潜质。

@把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培训活动中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好学、乐学。我是从下述五个环节入手,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的。

(1) 激发学生主动追求自身思维品质的优化。来我这儿学习的中学生, 尤其是优秀生或高中生已普遍具有积极从事独立的智力活动的倾向, 对于认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不少学生之所以热衷于培训活动,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在第一节课上总是结合获奖选手成才的经历, 向学生指出优秀思维品质的主要特征。每次在我讲授时, 学生都情绪振奋, 表现出极大兴趣。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变学生思维品质的无意识追求为有意识的主动行为。

(2) 多鼓励, 在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上下功夫。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的信息越多, 自信心就越强。记得当初有一位女学生在NOI中得了一个三等奖, 回家后哭了几天, 私下对母亲说今后再也不碰计算机了。为了帮助她树立信心, 我强求她重做NOI的试题。仔细测试后鼓励她说:“你不能小看自己呀, 你的分数已接近国家集训队的水平。你热爱计算机, 有潜力学好计算机, 但不能一遇挫折就忍痛割爱。用这种精神状态做事, 任何事也不会成功。”这位学生听后很受鼓舞, 钻研的劲头更足了, 第二年NOI的成绩上升为二等奖。但在当年的国家组队赛上再次失利。我还是热情地鼓励她:“这次你比往年进步了。只要你对竞赛现场和题型的适应性再提高一步, 你一定会成功!”帮助她确定成功的自我意向、坚定信心。她不断努力, 在以后两年的NOI上一跃而为第二名和第一名, 并在IOI上获金牌, 成为当时首位在NOI和IOI夺魁的女选手。

(3) 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 理想与品德是一致的, 是人生观的核心, 在非智力因素中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 也是学习动机和兴趣中具有长远目标和长期效应的动机成分。因此, 我在培训中注意指导学生认可和选择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 并帮助其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 让学生把学习与个人前途、四化需要、事业追求联系起来, 争取将勇敢、顽强、正直等社会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品质, 使其与学习的兴趣相辅相成, 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学生学习钻研信息学知识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保持持久的发展。

教师要在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把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核心地位, 就要力避形式化, 使德育与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的心智水平相结合, 与教师的身体力行相结合。一位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从国外寄回两张照片, 一张记载她在贫民窟修补失业者家门时的劳动场景, 一张是冲刷厕所时的留影。她说类似这样的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搞。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麻省理工这所培养“达官显贵”和一流学者的学府尚且注意教育学生慈善助人、热爱劳动, 那么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在培养合格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阶段, 德育工作更应该被重视, 常抓不懈, 抓出成效。

(4) 努力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愉快、喜悦、满足等情感最主要的基础是美感, 丑陋使人厌恶, 平淡使人乏味, 美丽的东西才受人喜欢。有时, 学生在研究某个试题后脱口而出:“这个问题真漂亮!”我听了特别高兴。不为别的, 也不管其评价是否正确, 对于一个刚涉入算法研究的学生能评价程序设计问题并大胆冠以“漂亮”二字, 对于我来说, 真比直接听到“我爱计算机”更让人为之动情。因为这里包含着由对计算机的一般爱好上升到对程序设计美的追求, 审美意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程序设计的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美, 它以自身特有的魁力吸引了我们的不少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活动中能经常不失根本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东西作为审美对象, 因人制宜地展示程序之美, 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让学生在学习算法和编程的实践中经过审美体验树立审美理想, 逐步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我编写出版的所有著作, 就是从这个立意出发, 围绕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程序美, 吸引读者步步深入, 使他们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

(5) 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有一种移情效应, 也就是把他们本人的感情看作是算法与编程方法本身的东西, 给算法与编程方法蒙上了丰富的情感色彩。而这种移情在教学心理上的出现, 就往往与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表现有关。教师在教学中表现的对计算机的钟情、强烈的敬业精神以及自如的艺术化教学都将化为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激励, 增强着他们的兴趣。因此, 我很注意对自身计算机修养、教学艺术提出从严要求。

现在社会上家教成风。对于教师有偿家教的是与非, 我既不妄加评论, 也不参与家教, 从未与一个学生建立知识与金钱之间的买卖关系。对每一个学生授予知识、教与做人、付与爱心, 克尽教师的本分, 但从不图任何经济上的回报。但愿将来有学生想起我时, 能由衷地说一句“这个人的人品还不错”, 或者说“他曾为我的成才做了一点好事”, 那我就心满意足了。记得十年前, 出国学生的家长提出要为我们办五十周岁寿宴, 被我谢绝了, 因为我不想影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前几天, 我意外地收到学生从海外寄来的“礼品”:两个杯子和几件休闲装, 恭贺我六十大寿。学生的天赋和勤奋造就了属于自己的今天和明天。而我只不过在他们的中学时代尽了一个做教师的本分, 区区小事, 不足挂齿。一晃过去15年了, 但这些早年的学生至今还念及师生情, 真使我感动。于是我们夫妻俩穿上了“情侣衫”, 接受了学生“一杯子盛情, 一辈子幸福”的祝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在学生参与

信息学培训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 它的任务是探索未知。在这一探索活动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而教师处于辅导地位。当然在培训初期, 还得搞传统的授课制, 因为学生在没有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前, 是很难有所发现的。但是我上课时尽可能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讲解式为指导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使基础课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 把课堂教学变为设疑、质疑、思疑、析疑、解疑的综合思维训练过程;不是把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不仅教知识还教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理猜想、进行逆向思维, 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教学的系统性, 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例如概念、公式、算法都要讲清内涵和外延, 对相近、相关、相对的概念进行比较, 在训练方法上训练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概括记忆, 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 形成概括简略的知识结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 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在课堂上我还积极展示自己的思维, 让学生弄清最起码的解题思路, 以增强其思维品质。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以后, 我便大胆放手, 发扬民主, 把本来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做所有能做好的事情。我在活动中主要起指导和监控作用, 防止学生过分计较非本质的东西, 并善于发掘学生思维中闪光的因素。有时遇到学生提出某些见解时即便事先知道, 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在与学生交谈中, 注意不轻易作终极判定而作适当点拨, 使之成为学生活动进程的催化剂。一味强调学生应听我的,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丧失主动的存储器, 这样做就不科学了, 失去了培训活动的积极意义。

随着培训活动的深入, 学生中心地位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是教师地位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求的降低。恰恰相反, 由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活动中, 我除了向学生补充主要知识外, 主要是在组织、评价、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

(1) 导超前式自学。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离不开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怎样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因此, 我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 对优秀学生提出了超前式自学的要求。超前学习是优秀生常见的学习方式, 他们中间不少人自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 一直是在超前学习中走过来的, 许多在全国或国际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读初中时就表现出异常敏捷的思维和编程能力, 培训班里也常常吃不饱。有鉴于此, 我单独为他们制定了超前自学的计划, 另开小灶, 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又挖掘了他们的潜质。其中一些学生在初三时便在NOI获奖。

超前学习的好处在于, 使优秀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多、更广、更深, 能通过知识的拓延达到知识的巩固, 能站在更高的层次来俯视现有竞赛题中的某些知识, 使做题速度和自信心处于最佳的相互促进状态中。总之, 能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能更大范围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超前自学的过程中, 我注意在下述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采取有效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学会怎样思考、怎样探索未知和发现真理;

◇积极向学生补充各种课外知识, 推荐优秀读物, 热心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实施的基础和可能性;

◇积累历届国际、国内信息学竞赛和大学ACM竞赛的资料, 编写题解、了解竞赛动向, 并创作与竞赛要求接轨的试题, 对学生的题解给于客观评价, 肯定正确、指出不足、纠正错误;

◇处理好长远目标、当前需要和学生实际的关系, 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

(2) 用“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题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的方式组织培训活动。问题是算法的核心。算法设计的思维活动表现为以问题为载体, 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形式, 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以及自身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思维过程, 并且按照程序语言规则准确地将之描述出来。我在组织培训活动时, 采取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题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的方式, 倡导学生自学, 突出培训活动是知识的探索活动, 重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处于“愤”和“悱”的境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 不断优化其思维品质。当然, 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有较准确的认识, 以使提出的问题适宜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培训活动中, 我引导学生将问题外延, 主动考虑相近、相关、相对的问题, 自觉地去实践、探索创新。这样做的结果, 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 又可帮助学生通过事物间的联系拓宽知识面。大量的实践表明, 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过程中对各种信息的概括和解题后的信息保持能力成正比。例如, 一个推理过程A→B→C……→G→H。有能力的学生解题中善于紧缩思维, 他们可直接由“A”看到“H”, 仅在分析一种现象的基础上, 归纳到一串相关相似的现象, 把每个题目认作一类题目的代表, 并按特定的方式解题。他们自觉地探索各类问题中隐藏着的普遍规律, 对题型的逻辑模式和推理概要都能留下深刻印象, 长久保持;缺乏能力的学生在从“A”到“H”的推理过程中则要走过相当“漫长”的路程, 解题后的概括难以胜任, 只能得到一些孤立的现象, 并试图用同样的努力去记住所有的、非本质的东西。一般地,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是按三个层次展开的。

第一个层次——一般性解决。它力求通过对问题的已知、未知及整体结构, 进行概括的思考, 以明确解题的大体方向;

第二个层次——功能性解决。它主要是明确应该采取哪一种算法解题;

第三个层次——特殊性解决。它主要是明确算法的具体流程和程序语言的描述。

一般性解决、功能性解决为特殊性解决提供了方向和策略, 是一般理论知识作用于具体试题的结果。算法和编程技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分别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 尽管形式不一, 但是它们都蕴含着一些共同算法思想, 遵循着一些重要的编程原则和基本的思维方法, 虽然学生不断有所接触, 但要吃透精神、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却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因此在学生解题过程中, 我要求他们突出全局观念, 从大处着眼, 优先考虑高位层次, 不局限于具体的技巧及应用, 防止把“宝”押在一两个“窍门”上, 钻牛角尖。在竞赛中, 一些学生之所以将简单的东西看作复杂, 就是因为他的基础不扎实, 而基础是最重要的。培训活动以算法知识和编程技术为中介, 一环扣一环, 环环相扣。算法构造和程序设计所依据的知识技能是解题过程中正确进行推理和编程的基础。算法知识和编程技术的拥有量、抽象水平及其应用的灵活性是一个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因素。因此在培训活动中必须循序渐进, 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既不满足学生水平的现状, 更不能脱离学生目前能力的实际。

对培训活动的安排, 我主要采用“双轨复式”。所谓“双轨”是指内容上沿着两条线:一是算法和编程知识, 二是相关试题。我将近年来国际国内竞赛的试题按算法分类, 并对每一种算法配备了精典试题及其解析, 在抽象算法与具体编程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所谓“复式”是指某些内容、特别重要的或较复杂的算法, 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学生就能做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 必须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水平把同一内容分成深度、广度不同的若干片断, 一步步地螺旋式上升, 最后达到较好掌握。把握住节奏十分重要, 一个阶段一个中心, 问题过难过易都不能出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 过难使他们丧失信心, 过易则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 这就需要及时从学生中间获取反馈信息、调整安排。

小郑老师:在千军万马追竞赛的当下, 取消奥赛保送是否为理性行为?

王建德:我认为政府取消奥赛保送是理性的行为。

首先, 政府不应该在什么样的学生可报送大学的问题上制定划一的政策, 不应该越俎代庖本属大学的自主权。其次, 竞赛具有竞争性, 获得以往保送资格的学生少之又少。信息学竞赛的内容基本与信息科技课程脱节, 而各地的培训活动又不健全。如果全国数万学生为保送大学的功利目标而趋之若鹜,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挤这个独木桥, 社会成本太高。因此, 不应该树立这个最终使大多数人失败的教育目标。

这几年, 国内外大学对信息学竞赛的获奖学生特别青睐, 其中大多数学生的大学学习成绩和就业后的工作经历相当成功, 说明程序设计的培训活动顺应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信息科技课程从培养全体公民基本素质 (信息时代的生存技能) 的需要出发, 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现有应用软件;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传统, 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得过少。我们将来面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与能源的结合,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数学课程需要反映计算机的计算、检索、记忆、决策的原理和机制,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使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渗入到中学数学教育里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现代数学的支撑, 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必然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算法和程序设计知识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未来教改的趋势。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还不能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确实, 学生要学会使用别人创造的应用软件, 但有些应用软件要娴熟使用, 需要有一定的算法和编程知识。应用软件的功能是有限的, 而程序设计的“脑功能”是无限的。多学一点算法和程序设计知识, 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长远目标, 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要解放思想, 破除头脑中的一些思维定势和畏难情绪, 将培训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浅显化后引入教材、下放至课堂。其实新的东西不一定难, 只是陌生而已。一旦熟悉和掌握了, 恐怕比目前传统的初等数学知识还要简单有趣, 还要有用。

小郑老师:在当下这个浮躁的年代, 您是怎样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在您的经历当中, 有没有特别之处促使您热爱并享受当下的事业和生活?

王建德:2002年, 我调到控江中学, 担任科研兼人力资源室主任。当时, 我已经辅导学生获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七金、二银、三铜”, 编著了15本学术专著。但是我想, 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些纪录将来肯定有人超越。现在不妨来个“角色转移”, 为年轻人的成长做一些铺垫工作。十年来, 我在校长室的领导下, 热心扶持校内骨干教师, 使学校新增了3名特级教师和近10余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在将学校编制压缩至国家规定员额的同时引进了7名博士和20余位硕士生, 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制度, 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 让年轻人也享有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的平等机会。当然, 十年来我也未放弃过学术研究和教学, 先后出版论著13本, 辅导兄弟学校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获“一金一银”;校内一学生被教育部、全国科协命名为“明日小小科学家”, 一学生在国际工程技术大赛获二等奖, 10余人在全国奥林匹克信息学分区联赛获一等奖。原单位的工作重心是辅导学生竞赛, 而现在单位的主要工作是行政, 辅导学生的时间仅是每周一次的选修课, 学术研究或社会讲座是在工作之余。要取得同样的学术成绩, 个人需付出双倍的精力和时间。

台湾有一名网络作家叫柯景腾, 俗称“九把刀”, 40余岁出版了40多篇文学作品, 我的著述量远不如他。我俩有学科和年龄的差异。“九把刀”为母亲筹集医疗费含辛茹苦, 两年之内连续出版了十几本小说。我没有他那种旺盛的精力。文学创作属于经验型和发散性的, 而理科写作严谨抽象, 来不得半点的含糊和差错, 否则就成为粗制滥造。但有一点我俩是相通的, 那就是他所说的“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对于我来说, 这种“战斗”并非争名夺利, 而是一种努力好学、恬静而丰富的生活状态。如果谈“战斗”目标, 无非就是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明师”:一个将明明白白的文化知识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的明白之师;一个以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魅力获取学生信任和尊敬的明辨之师;一个立志以今天的教育促进明天的科技、发展后天的经济, 立志让明天的学生胜过今天之我的明天之师。

编者感言:

这期文字访谈, 我和小郑老师共准备了九个问题, 王老师将其归纳为三个问题, 不亢不卑, 倚马万言以作答。

第一个大问题集中在发现“苗子”和培养学生上, 虽然回答多集中在奥赛上, 但是其义理和精神亦是和其他教育领域可相融通的。王老师对第二个问题的作答, 隐含着回答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有哪些方面最应该获得重视”这一问题。

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访谈 篇3

[摘要]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主持人邀请几位基层教育局长就如何保证财政资金到位、如何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绩效考核制度如何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如何体现向优秀教师倾斜的原则、在义务教育阶段先行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对其他学段的教师会产生什么影响等话题,进行深入的访谈。局长们提出了本地区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制度;局长访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5—0007—07

根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教育部于2008年12月31日出台了《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全国各地区将在2009年秋季前逐步实施这一政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将承担组织实施和对学校的指导工作。为此,中小学管理杂志社邀请山东德州市教育局刘志祥书记、局长,浙江平阳县教育局王振中局长,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孙惠玲副局长,湖北恩施州教育局冉隆映局长,山东菏泽市东明县教育局徐永太局长,就此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本刊记者柴纯青特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从春侠副研究员共同主持这次访谈。

关于试点地区的情况

主持人:感谢各位局长接受访谈。继农村和城市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后,“意见”又把解决教师待遇问题提上了日程。大家对“意见”的总体感觉如何?

刘志祥: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

王振中:我总体感觉是,“意见”内容较全面,并具有明确的依法规范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导向。

孙惠玲:教师绩效考核是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学校绩效工资制度顺利实施,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建立的一种对教师的考核制度。

主持人:2006年6月27日,全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教师绩效工资制度。2008年,湖北恩施州的部分市县进行了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请冉局长为大家介绍一下您那里的试点情况。

冉隆映:恩施市、利川县、鹤峰县等市县运行绩效工资的情况表明,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主动学习进修的多了,争当班主任的多了,要求多任课、挑重担的多了,无事闲聊的少了,小病大养的少了,要求离开一线的少了。因此,我认为,“意见”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于区域间差别问题

主持人:从冉局长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恩施州部分市县的试点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那么,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在其他区域的推进是否会比较顺利?

徐永太:“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但是,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按照区域差别形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这容易造成绩效工资分配政策的偏差。

孙惠玲:考核指标体系要达到文件中要求的“充分体现考核指标的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有机统一”,操作起来肯定有难度。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最大的问题。“意见”毕竟是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考虑区域差别建立绩效考核标准体系可能还是比较难的。

王振中:我也认为,“意见”最大的不足是太原则、太笼统,指导性、可操作性明显缺失,初看面面俱到,细想则觉得不明确、无从着手。

关于适用对象问题

冉隆映:“意见”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些完全中学,这些教师大多交叉带课,很难界定他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还是高中阶段的教师。二是没有将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教育教师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九章第四十条明确规定:其他教育机构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这些机构的教师主要服务于义务教育,做了大量艰辛的、富有成效的、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理应把他们纳入绩效工资体系。但是,国务院的文件只规定“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教育部的“意见”也没有将其纳入。事实上,这类教师的数量并不大,像我市建始县教研室只有15人。

孙惠玲:我们天津市河西区有11所完全中学,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是混编使用的,在哪个学段任教也是通过竞争上岗并且不定期调整的,所以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的绩效考核肯定得一起进行,否则就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学校的工作。但是这次绩效工资只针对义务教育学校。所以国家和地方都应尽早制订政策,统一实施基础教育教师的绩效工资。

冉隆映:文件说“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许多教师退休以前是在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工作,后来初中部被剥离出去,变成了高中校。原来已经从这个完全中学退休的教师,待遇只能按高中教师走,这样他们就不能享受此次绩效工资政策里规定的退休教师的生活补贴了。

徐永太:我认为绩效工资应是独立核算的。退休教师虽然也应该享受相关的政策保障,但作为绩效工资,应该体现在岗与离岗的不同,要区分开来。

主持人:根据国务院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的行政、后勤人员都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那么,如何兼顾一线教师与后勤员工之间的利益?

冉隆映:向一线教师倾斜是不应该有争议的。为兼顾各方利益,一是通过基础性绩效工资设置进行调节;二是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非教学人员适当低于教学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规定,给校长减轻压力。

王振中:一线教师与后勤员工之间可以采用不同系列的绩效考核办法予以区别。

关于各地财政承受能力问题

主持人:现在各方面都比较担心各地的财政承受能力问题。此次国务院确定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对于财政薄弱的县,省级统筹怎么体现?中央又如何适当支持?

徐永太:山东东明县地方财政一年的收入约为5个亿,在山东的排位是靠后的。我县6000多名义务教育教师,要落实绩效工资的话,县财政压力很大。因此,我们希望省政府的支持力度大一些。我县义务教育新机制的经费就是按

照省级政府80%、菏泽市政府2%、东明县政府18%的比例来分担的。

王振中:浙江平阳县是我省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县财政的财力不足。这次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如果省里出到80%、县里出20%就会非常好。如果县里承担的比例超过20%,就可能难以落实。即使县里有这个财力,但如果上面没有强制性要求,那么也将落空。

徐永太:所以,我期望国家再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强化责任,把绩效工资的落实情况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去。

刘志祥:国家对山东的支持政策是,按在职教师每人每月60元、退休教师每人每月45元的标准进行转移支付。德州市是经济欠发达市,义务教育教师4.2万人,人均月工资1644元。但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师工资水平有一定的差异。目前仍有4个区县没有实现城乡教师工资按同一标准发放,只有个别区县落实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政策。比如我市的庆云县和夏津县分别属于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县财政很困难。因此,国家在对省级方案进行审批时,应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免除市县财政的配套资金。

王振中:因此,应该切实加大省级财政对欠发达县域的转移支付力度,真正体现“经费省级统筹为主”的原则。在教师绩效工资总额中,除了县财政原来已经安排的预算之外的部分,要全部或绝大部分由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同时,上一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督促县级财政对于原来用于教师工资待遇的资金,不减少,不“挤出”,还要严防省转移财力被占用、移用、截留。

孙惠玲:天津河西区的财政状况是比较好的。城市推进免费义务教育的时候,就是以区县为主,市财政主要是支持专项经费。

关于“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问题

主持人:此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还有一个参照,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提出的“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个难度大不大?

冉隆映:我州的教师工资与公务员相比,每人每年至少要低1万元。就算国家支持了每人1000元,地方财政也还要补给每人至少9000元。如建始县有4000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地方财政每年要拿出3600万元,这对县级财政来说太沉重了。

恩施州所辖恩施市2008年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在职教职工年人均6036元(含原保留津贴)的标准发放了绩效工资,利川市是按6614元、鹤峰县是按5000元(含原保留津贴)的标准发放的。即使这样,教师的工资每月依然比公务员低500元左右。其他县市的财政状况不好,无法兑现教师的绩效工资,州内形成了教师待遇“两重天”的尴尬境地。因此,要明确执行主体,确定经费来源和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实行省级统筹。中央对我们中西部地区应加大专项资金扶持的力度。

王振中:我同意这个看法。中西部省份应实行“省级统筹,中央支持为主”;东部沿海省份应实行“省级统筹为主,县级财力保持原有水准(额度)”。尽管如此,我还是担心能否真正实现“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第一,两者的工资结构系列、统计口径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难以比照;其二,“当地”指的是县域、市域还是省域?越是发达地区,教师和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差距越大。在温州地区,两者的年均工资相差3万元以上,平阳相差约1万元。同时,地方各级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出台一些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的政策,但教师却不能同时、同等享有,差距就是在这一块拉大的。

徐永太:我们的情况不同。就我县来说,公务员的津贴、补贴教师都能享受到,教师的职称工资还比公务员高,所以实际上公务员还没有教师拿得多。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公务员,和我同样工龄、同样职称的教师,每个月就会比我多三四百元。

刘志祥:是的,山东全省公务员享受的津贴、补贴教师都能享受到,但县一级的规范性不够。

孙惠玲:对平均工资水平的界定还不是很明确。如果指基本工资的话,那么,目前教师的基本工资并不比公务员少。如果指工资中所有项目的平均值,那么,目前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使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公务员持平,还需要仔细测算。

王振中:所以我建议,参照一些国家的做法,把中小学教师列入国家公务员系列,用法制来保障。作为过渡的办法,当前在实施教师绩效工资的过程中,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在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的政策上要特别明确:中小学教师同时、同等享受。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今年同等了,明年又不同”的怪现象。

关于绩效考核方法的问题

主持人:教师绩效工资最终还需要落实到“绩效考核”问题上来。教育工作不是流水作业,教师的育人工作很难完全用数据来衡量。“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绩效考核应坚持“尊重教师职业特点”的原则,那么,各位局长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王振中:总的指向应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我们应依据“意见”中的考核内容,将每类内容分解为具体的考核要素(因子),以等级加分制的形式呈现考核结果。实际上,一个教师的大多数工作绩效表现都处于一种“大而有之,细则朦胧”的模糊状态,即使是用等第呈现,也较难确认其等第边界。有鉴于此,我认为,对基础性绩效工资,宜采用“合格”为主的模糊等级制评估办法,凡合格者,即可全部获得;对奖励性绩效工资,可采用单项性与综合性工作绩效、贡献并存的考核办法,适当拉开档次。这样一能使绩效评价相对客观、准确、公正,二有利于淡化急功近利的思想,三能适当扩大得奖面,以调动教师创优争先的积极性。

冉隆映:只要我们坚持基本原则,采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公开、公平、公正地考核教师工作的绩效,就能有效避免人为成分过大而引起的对公平性的质疑。这种考核,不仅不会影响教师间的关系,而且会在教师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刘志祥:我认为,针对学校和教师的现状,为便于实际操作,应采取以量化考核为主、定性考核尽量减少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把什么工作都量化。

徐永太: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建议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逐步消除过度量化的弊端,坚决扼制学校内急功近利和功利主义思想。

孙惠玲:从二者的比例上,我认为应该以量化评价为主,质性评价为辅。为防止过度量化,必须制订好指标体系,以突出量化的积极意义。比如:可以考虑向班主任倾斜,向满、超课时人员倾斜,向高层次学历人员倾斜等,再加上师德等一些质性的评价,最终确定考核结果。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具体操作。

当然,对量化的指标以及质性标准要进行研讨,并经学校工会、教代会讨论通过,让教职工充分认可。

王振中:绩效工资的基础部分大部分教师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奖优部分如何执行。30%的绩效工资也没多少,关键是要让教师们服气。所以应该以教师们实实在在获得的奖项,比如说辅导学生得奖等,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我们县往年会拿出大约150万元奖励获得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的教师,今后会把这些捆绑起来,纳入绩效考核中,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于“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的问题

主持人:不管是质性评价还是量化评价,都有一个被大家议论最多的问题,就是升学率的问题。“意见”强调“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但有评论文章说,“教师绩效考核难过应试坎”,那么在基层,有没有替代性方案?

王振中:“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并不等于“不把学业成绩作为考核指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学业成绩”包含的因子,主要有各种作业、阶段性评价成绩的及格率、平均分、优秀率、后20%的比率等。考核时应更多地注重平时的作业考核、形成性检测,以及对动手、动口、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评价等,力求体现考核检测的多样性、丰富性、全面性。

刘志祥:不应把升学率当做唯一的指标,但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还是要通过成绩反映出来,这也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以教学成绩高低为主线,同时考虑师德、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核。

徐永太:建议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把学生的及格率、进步率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替代升学率指标。

孙惠玲:教师业绩评价不考虑升学率,是过于理想化的。我认为,可以把升学率作为评价的指标之一,在权重上综合考虑,引导教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并提高学生的成绩。

冉隆映:我们认为,绩效考核项目的权重应为:考勤10分、工作量30分、教育教学过程30分、教育教学业绩30分,共计100分。其中,教学过程主要考核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工作岗位职责履行的情况和安全管理职责履行的情况、工作态度、责任心。过程与业绩并重,避免只重升学率的倾向。

关于与职称的关系问题

主持人: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以职称为主要依据的工资分配制度,此次绩效工资突出的是教师的业绩,那么这是否会对现行工资分配制度产生冲击?

刘志祥:义务教育教师现行的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特殊岗位津贴四个部分,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是以职称为依据确定的;改革后的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特殊岗位津贴四个部分。也就是说,改革前后的差别就在于把改革前的津贴补贴改为绩效工资,其他三部分不变,改革后的工资仍以职称为主要依据。此次绩效工资改革体现了对现行工资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不会对现行制度造成很大的冲击。

王振中:我觉得会有一定的冲击,但对逐步改革以职称为主要依据的工资分配制度具有积极作用。从整体上看,强化绩效,适当弱化职称在工资分配中的功能,很有必要。但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教师工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有限,因此冲击也不会太大。

冉隆映:我担心这反而会强化以职称为基础的分配制度。70%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很可能以职称高低为依据进行分配,不利于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效应。因此,我建议,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可提高到50%~60%。众所周知,由于职称评聘制度不完善,部分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的骨干教师,因此,应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加大校长的自主权,这样才能真正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

关于民办学校与高中校教师的问题

主持人:实行义务教育新机制的时候,很多地方就没有把民办学校的学生纳入其中,因此带来了很多问题。此次针对教师群体的“意见”会对民办学校教师产生什么影响?

徐永太: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办学校教师的收入提高了,民办学校如果不提高,教师就会流失,竞争力就会下降。我县有民办小学近20所,民办初中校两所,在职教师有600人左右,比例不小。我认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工资同样也要纳入政策范畴,但应该由学校支出这一部分工资。

孙惠玲:应该在国家层面界定哪些民办学校应该在绩效工资政策的范畴之内。我们区有3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收费都不低。如果他们也实施绩效工资,反而可能会降低教师的收入水平,民办学校的董事会对此应有所考虑。我认为在公办教育薄弱的农村地区,民办学校教师应该获得国家支持。

刘志祥:我市的民办学校比较少,在民办义务教育阶段任职的教师不超过300人。我们在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时,会对民办学校提出原则性的要求。

王振中:平阳的民办教育很发达,但是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很少,在职教师不到200人,教师绩效考核工资政策对他们的影响不会太大。

主持人:高中没有被纳入此次政策的执行范围,高中教师是否会受到影响?

刘志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进行调整后,势必影响到高中教师,大多数高中都举债运行,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地方财政而言,负债都很难还上,涨工资就更难了。在这种背景下,今后高中如果实行绩效工资的话,就一定要综合考虑高中学校的债务问题。

孙惠玲:对我区而言,面对的主要挑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问题。按照现行高中的收费标准,所收费用无法满足高中教师绩效工资所需的金额。如果完全靠学校自筹,那么高中教师很难享受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这样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收入不平衡,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所以我们只有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统筹考虑,才能较好地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

关于农村学校教师的问题

主持人:教师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政策还有一个特订的政策目标,就是希望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全国农村教师达到800万,占了绝大部分,请问各住有何良策?

徐永太:“意见”中提出,县教育局具有因地制宜制订措施的空间,我认为,这是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的机遇。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着师资配备不均衡、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个别农村教学点一个教师包一个班,教师超负荷工作。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我们在制订考核标准时必须考虑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冉隆映:我们的试点表明,更多的农村教师安心在农村从教了。这对于稳定农村教育大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巨大。

王振中:我认为,教师群体最大的特征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应该尽快实现城乡教师工资的“同县域同待遇”。一是健全完善县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制度,将县域所有学校的财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管理,规范学校的经费收支;二是制订并实施“同县域同待遇”的相关制度办法;三是对个别原来待遇高的城镇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逐步控制、调整,最终达到“同类同待遇”水平。

优秀教师访谈 篇4

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十年走过的风雨历程,看见身边的老师像辛勤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同一块土地精心耕作、无私奉献,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尤其是戴雯老师——一名优秀的党员、有着杰出贡献的老教师,她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诠释着“爱”的真正含义。

年轻时,戴雯老师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30多年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一腔热血,她一直坚守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清贫与奉献是她的本色,责任与使命是她的原则。在生活上,她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对待年轻教师,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鼓励、鞭策和帮助着。在工作上,她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一部停不下来的机器”,是戴雯老师的真实写照。常年超负荷工作使她身患多种慢性病,在病情稍有缓和的情况下,第二天,仍然带病坚持工作。戴雯老师就是这样,累倒了,爬起来;累倒了,再爬起来,却从来没有误过孩子们一天的授课。

就这样三十多年来,戴雯老师以校为家,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在全校干部、职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曾多次受到学校及上级各类表彰。是她,用一件一件的小事,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

3.教师访谈提纲 篇5

1.结合个人所教的学科,谈谈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情况。①课时是否开足②课程是否开全③师资配置是否充足、合理等———尤其是音、体、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等

2.学校地方课程开设的情况如何?你学校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有哪些?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怎么样?你是否参加过学校课程的开发?

4.目前学校都有哪些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如何落实的?学校是否组织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哪些?学校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5.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有哪些?都通过什么方式评价学生的?

6.您认为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吗?学生课业负担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老师们有哪些好办法?

7.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学校组织了哪些培训?有哪些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

8.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是否齐全?能否满足师生的需求?各种场馆是否向学生开放?开放情况如何?

9.学校教研组建设和教研制度是否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落实情况如何?

10.你对目前新课程实施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哪些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师职业生涯访谈 篇6

1、教师职业的前途如何?

一个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渴求是永无止境的。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师,更是不可缺少的。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教师的待遇不断地提高足以说明教师这一行业还是有广阔的前景的。任何职业都有独特的职业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品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无法让人信服。一个老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会让学生在背后谩骂,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更别提教好学生了。因此老师要不断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教书育人的耐性,对学生热情,有爱心。每一个老师都要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现在各行各业都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嘛!由此看来老师还是不好当的啊,老师不但辛苦也很清贫。只是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操心费力,但教师待遇不高,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年轻老师会因为没有房子而不能结婚。你如果要想很有钱就不要选择老师这一行。因为当老师就要淡泊名利,说着自己的清贫,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

2、专业知识对以后从事教师职业重不重要?

专业知识对以后工作十分重要,但也并不表示这是绝对的。因为根据师资情况也会有所调整。但是这也只是少数情况,一般都还是从事自己大学里的专业。因此对待专业知识要认真,学的越全面越好。同时也别忽视其它能力的培养,当老师就是需要成为全才,不怕你知道的多,就怕你不知道。对于就业前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里只是学理论知识,尤其是老师这一行业,如果没有实习的经验积累是很难适应紧张的教学任务的。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多和有经验的老师沟通会让你受益匪浅,刚进入新的环境不要太傲,要虚心请教,尊重年龄大的长辈。大学生很多人都不能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虚度光阴,连自己的专业课都学不好,就更别提博览群书了。作为一名老师只有读书才会丰富内涵,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肚子里没有墨水的老师是很难让学生认可的,所以他建议我‘如果以后想做老师要尽可能早的多读些书’,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懈的努力。不管有多么的不容易都要持之以恒。他并没有给我讲什么大道理,他只是设身处地的给我讲了自己这二十几年来的工作经历以及对老师行业的认识,让我知道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有有真本事,需要努力,需要有一技之长,我相信这些都会对我一生的就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只有储备更多的知识,以后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您能否为我们细致谈谈数学考研的考前复习策略.?

历年考研数学考试题目都反映一个规律: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与交叉性,2000年数学试卷更是集中体现了这点.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准确的概念理解与过硬 的计算能力.一般学生总容易忽略基础性,他原认为基础已经有了,其实不然.事实上 完全基础性题目一般占30?/FONT>40分,纯属送分题目,此外基础性还体现在其它综合 题目中,大约占30分.例如2000数学试题,第一题5个小题,全为送分题,出乎意料的 是,一般考生得分率很低,大约为20%.不同于一般学校数学中的考试,综合性与交叉 性是考研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

一.有时一个题目考查多个知识点,比如2000年 试卷一 第六题 同时考查4个知识点:(1)高斯定理(2)三重积分的被积函数一定在任意 区域上积分均为零,被积函数只能为零.(3)根限与一阶线性微分方程.(4)由极限给 出的初始条件概念.另外,我还要纠正经济类考生一个错误观点.不少人认为学过经济 数学或参加过经济类数学辅导班就够了,其实是一种误解.就数学试卷一,二,三,四 的知识范围来讲,试卷一,三的要求差别不大,试卷二不要求多元微积分,二次型及概 率统计,试卷四不要求三重积分及曲线曲面积分,二次型.许多考生以为试卷二,四较

容易,这是误解,试卷二,四只是要求范围小,但其中题目的分量与难度并不亚于试卷一和试卷

三.甚至,许多实例表明,试卷二,四和试卷一,三共用题目,并且,试卷二, 四题目难度超出试卷一,三也是常见情况.2000年数学试卷一,二,三,四更是集中体 现了这一点.数学试卷三,四用于经济类考生,试卷三,四历年题目表明,除了个别题 目有一点经济外,主要还是理工科数学题型,其题目的技巧性与概念深度并不亚于试卷 一,一个按理工科数学要求学好数学的考生,应答试卷三,四不会有太大困难,其成绩 会超过学经济出身的考生.其实,只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那些少量经济术语不会成为 答题障碍, 一般理工科数学在辅导中也常常涉及那些经济术语.若只参加那些仅有30-40 学时的经济数学辅导班,绝对达不到良好的应试效果,以2000年试卷三,四为例,唯一 有经济术语的题目试卷三第五题(同为试卷四题目),该题实质上是一个二元函数普通 条件极值问题,表现为商品销售利润最大值问题,来自理工科考场的考生比学经济的考生得分率高得多。.4、对于2011考研,您认为怎样分配时间比较合理?

这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在大学里没学过达到考研大纲要求的数学(包括 经济类系列教材的高数,线代,概率统计,均不能达到考研应试水平,因为这些教材其 概念与习题的深度,广度不够),或多年以前学过数学,又没全面认真复习,这类考生 应参加一个正规大学举办的基础(数学)补习班,按理工科教材认真学习一遍高数,线 代,概率统计,总学时一般不应低于150学时.在此基础上再参加辅导班强化班.问:对于数学考研,是否每年都会有一些新题型出现.如果有,应该如何解决? 答:从考研试卷分析,可能每年考生都感到有一些陌生的题型出现.比如,200O 年的数学试卷中有一道证明题同时在四份考卷中出现,这是一道较新颖的题目,也是一 道很多考生感到棘手的难题.当然,这样的题目并没有超出考纲范围,至于对策就靠考 生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灵活运用了,这样的题目显然也是拉开考生距离的重要手段.考生 应在基础复习与知识的综合交叉运用上多下功夫, 把每一个题目都作为一类题型进行总 结与提高,不应过多去做难题与偏题。

5、高中英语老师一般还有哪些职责呢?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主要负责高三年级的教学,(1)要做到及时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2)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改革教法,安排班内同学听讲座、观看教学录像,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活动;(3)协助英语校报出版英语专刊,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4)还要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多与同学们一起聊天,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心理难题,执行教学卫生工作要求。

6、英语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能力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1)基本功扎实,自身业务水平较高,口语流利,发音标准 ;

(2)熟悉高中教材以及各种培训类教材,保证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授课思路清晰,做到密度容量适中,语言、语法、语汇处理恰当 ;(4)讲课有激情,有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5)课堂驾驭能力强,能维持好课堂秩序,带领和监督学生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6)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用英语进行跨学科学习做准备 ;(7)有敬业精神,对学生一视同仁,能够接受学生和家长的考验 ;(8)主动学习的能力,理解并认同新纪元文化,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施…

7、那老师觉得工作压力大不大呢?

工作紧张忙碌,压力程度极强,教师之间竞争激烈,要保证高升学率工作强度大,而且教学

设备和方法不断进步,身心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压力还是蛮大的。

7、那老师的工资待遇怎么样呢?

待遇还可以吧,除了基本工资以外,每月还有奖金福利加班费什么的,总的算下来也不算低了,还有就是教师的福利比较好,而且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教师还是比较稳定的。

访谈感受

通过这次访谈,我从老师身上看到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也明白了要做一位优秀的教师就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教师承载着培育社会接班人的重任, 就像访谈中老师所谈到的教师是辛苦的工作但也是快乐的工作,这更加坚定了我成为人民教师的信念,即使选择的这条路途荆棘密布,在我看来也都是值得的。

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收获,今天的失败是为了明天的成功,年轻是我们的资本,青春不怕失败----因为青春无悔。大学四年,匆匆而过。踏上工作岗位后,有些人功成名就,可有些却碌碌无为,所以大学期间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因此我们要珍惜大学时光,把握青春,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使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样,在未来的求职道路上走得坦坦荡荡。为了心中的信念,今后我要好学习文化知识,争取早日站在“三尺讲台”上将我所学的东西传承下去,争取早日成为优秀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同时也感谢学校给我们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这门课程,感谢学校和老师们对我们成长和就业的关注。无论是老师课上讲解的还是课后要求我们做的这次访谈,都是非常充实而且很有用的,这对我以后的就业和职场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知道意义。

10071208 郭俊

10071213 顾晨飞

中职教师访谈 篇7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从一名数学老师改行教信息技术, 并一直坚持至今,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认为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样的决定?

大多精英是先有思想、确立目标、付诸行动, 而我是极普通的一个人, 是先有行动后有想法。从我的经历来看, 从一名普通教师, 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 更多的是源于不断的实践与行动, 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之上, 逐步形成一些日渐明晰的对工作、对生活的想法, 进一步坚定自己行动的决心。

从一名数学老师改行教信息技术, 说是偶然也是必然, 更是兴趣使然。中学阶段, 受父亲的影响, 我喜欢上了无线电。大学期间虽然是在数学系学习, 但当时数学系开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比其他系都要多, 我选修了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而且成绩特别好, 毕业设计也是用汇编语言完成的。

90年代初, 在学校计算机老师非常匮乏的情况下, 教了四年数学之后, 我开始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时的热点之一, 由于条件所限, 我只能从“中华学习机”开始。1995年, 我被安排专门从事课件开发工作。我们首先用C语言编写课件;然后又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多媒体课件;1998年, 作为主要的程序设计者, 我们编写的《初中平面几何》系列课件在广西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在编写课件的这段时间里, 每天一上班, 我就纹丝不动地坐在计算机前, 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当中, 恍然听到下课铃声, 一时还分不清是上午还是下午。

尽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好, 这是我工作的态度。有时为了完成一个课件, 为了解决一个网络故障, 我在办公室或机房一呆就是一宿。

2002年学校开始启用智能广播系统时, 我的精神高度紧张, 每次铃声响起我都会特别关注, 生怕有分秒误差。每天早上起床铃还没响我就会先醒过来, 每天晚上要等到熄灯铃响过之后才能安心睡觉。我跟老师们开玩笑说, 我的生物钟比计算机的时钟还准确。

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活动是我这些年来的主要工作。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之外, 参加考试命题, 编写义务教育学段教材, 为老师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给老师进行应用技术培训, 配合或带领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等工作, 我都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任务。

能够取得一些成绩, 除了兴趣和责任之外, 家人的支持, 同事的合作, 领导的关心都是很关键的因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低头教书与抬头看路的道理是浅显的, 但真正做得好的却不多。那么能否就您的经历, 谈一谈曾经在工作中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和挑战, 您又是如何做的?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飞奔着冲入机房, 并不是因为喜欢老师或上课的内容, 而是因为可以在机房上机、上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让信息技术课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我在教学上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是操作训练, 要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我认为技术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技术要与人文结合, 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05年, 我们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就十分注重活动主题和学习情境的创设。这一套教材在广西各地使用之后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受到这一成果的影响, 我给自己的课堂设立了两个目标:一是让课程富有生命, 二是让课堂富有内涵。

我把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各种“技术”比喻为人体的一副“骨架”, 而课程中的情境、任务、主题好比是包裹在“骨架”之外的“肌肉”和充实在身体里的“灵魂”。没有“肌肉”和“灵魂”的“骨架”是恐怖和干涩的, 有了“肌肉”和“灵魂”的课程才有鲜活的生命。

富有内涵的课堂是一个包容的课堂, 是一个有策略的课堂, 是一个有思想的课堂。“包容”是老师看待学生的眼光, 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贴切的关怀。“策略”是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恰当的学习“支架”, 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让学生“易学、乐学、爱学。” (李克东教授语) 而“思想”是学生离开信息技术课堂后仍能留下的感悟。

在“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学习中, 当学生基本掌握程序的编写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程序的设计、运行和调试后, 我给学生做了一次对比小结: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不期望能够编写非常复杂的程序, 但我们希望程序能够正确运行。

为了让程序能够正确运行:语句必须遵循语法, 一个符号都不能错。程序必须合乎逻辑, 一个步骤也不能少。

学习也是这样: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周密的计划。一个疑问也不能放过, 一个环节也不能缺少。

我们享受编程的快乐:在程序中发现错误并且不断改正, 使之能够正确运行。

人生也是这样:不回避错误, 并不断地改正错误, 在错误中积累经验, 使自己不断成长。

看了上面这几段文字之后, 学生顿时安静了, 我认为我小结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对于程序设计的学习, 学生的收获已经不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了, 学生走出课堂, 忘记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之后仍能留下一些记忆, 这样的课堂就是值得回味的课堂, 也是余音绕梁的课堂。

理论与观点:网络是未来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 成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事情。梁俊敏老师的e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的意义正在于此。

郑爱文:教育应当为学生当下、未来的幸福生活负责。您一直倡导“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 您是如何把这一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

我所在的学校, 柳州铁一中学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 到2002年就在所有的教室里安装了液晶投影仪和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但多年的实践经验使我们看到, 先进设备的使用, 如果没有先进理念的引导, 将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正如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博士Jane M.Healy (简·希利) 女士所说的, “教室里配置计算机这件事本身并不能改变一些老师的观念和他们的教学水平”, “计算机并不能使教学水平低的老师变成优秀教师”。

我通过培训、教研等活动不断地向老师们传达“教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 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比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为重要”这一理念。

随着校园网的建设, 我和老师们开始摸索网络环境下如何转变老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逐步从单机演示转向网络资源共享和专题学习网站建设阶段, 老师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制作了一批教学网站, 2006年前后, 我们学校唐兴华、宋程老师所设计的网站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网站评比一等奖”。

在制作专题教学网站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同时具有资源展示、学生交流和学习评价功能的学习平台。2007年, 在我的建议下, 学校在校园网上部署了e 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

e 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它有效整合了学校管理资源、管理渠道, 减少了管理过程, 缩短了管理距离, 同时, 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扭曲和失真, 高效地、便捷地、经济地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 做出科学、合理、及时的决策, 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

e 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有效载体。它除了具有德育管理和成绩管理的功能外, 还具有电子学习档案管理功能, 不仅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记载学生的社会活动、艺体发展等其他学习经历, 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这也是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基本要求。

2011级还结合年级组的主题班会, 以学生的“人生规划”为主题, 依托e 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 由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学生的“人生规划”。到高中毕业时, 学生就能够在自己的“电子学习档案”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

e 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平台。利用“网上教室”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学校目前主要的应用之一, 也是我所倡导的“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这一理念的具体实例之一。

“网上教室”包含教学资源、学习引导、评价工具、讨论交流等模块, 它能够较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供环境和支持, 而不同于以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传授。老师在“网上教室”中精心设计学习课程, 包括学习资源和评价方案,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例如, 我校历史教研组的苏斗坡老师, 利用“网上教室”设计了关于“台湾问题”的网络课程。在这一课程中, 他给学生提供了精心准备四份学习材料, 要求学生阅读并整理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投票结果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小组间围绕“造成今日台湾局面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两个问题阐述各自的观点, 展开辩论, 小组其他成员同时在网上教室展示相应的佐证材料。

这样的一节课, 让学生经历了整理材料、阐述观点、相互质疑、互相辩论的过程, 学生不仅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学习了相应的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科学态度, 同时还让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利用“网上教室”快速、有效地梳理知识脉络, 紧张、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这就是“网上教室”给我们带来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这一代学生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 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 网络学习自然成为他们终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为了学生当下、未来的幸福生活, 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 也是老师的责任之一吧。

工作与生活:站在未来看现在, 当下已成往事, 这些默默工作在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们, 正在以他们默默的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创造着足以让历史骄傲的属于这代人的独特记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谈一谈您目前所关注的, 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报道或言论。畅想一下在将来,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 还会有何种突破与个人创新。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最热门的当数“云”技术吧。不少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教育云”以及“云教育”的解决方案, 学校的上空可谓是“云蒸霞蔚, 景色壮观”。

确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正在逐步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如出版、广播、电视等传媒。互联网也在渐渐地向教育领域渗透, 渐渐地改变着教育的内容和行为, 进而渐渐地改变教育的理念。

网络使得“学习”发生了变化。网络使得学习无处不在, 网络使得知道“它在什么地方”比知道“它是什么”更重要, 使得知道“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比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

现在的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教育的改变, 或者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所促进的教育的改变, 应该是让教育能够适应这些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的发展;或者说是利用信息技术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这也是突破或创新的方向之一吧。

郑爱文: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科的界线也在不断被模糊,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取消信息技术课程。对那些杂务缠身、不知何去何从的信息技术老师, 您有何发展建议?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和地位, 一直以来都是信息技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说来也巧, 2005年, 我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曾发过一个帖子, 标题是“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发展”。

当时我说:试想, 过了100年、200年后, 我们的后人在检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时, 可能会这样说: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30~40年代, 当时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方面未能协调发展, 虽然政府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但当时的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感觉到不受重视, 巨大的付出与自身所处的地位和所受的待遇极不对称。

……这些现象从21世纪50年代开始得以逐步消除……今天, 由于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再是中小学校里一门专门的课程, 但我们不应忘记, 正是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投身于早期信息技术教育的数学、物理等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以及早期的计算机专业教师, 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努力, 才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再看这段文字, 我仍然认同我当初的看法。

“我们工作着的这30年, 与教育发展的历程相比, 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已。在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绝大多数老师心中的不平和现实的差异都不太可能改变, 与其钻到牛角尖里与自己过不去, 不如适应现实, 调整心态, 还自己一份安宁。”

信息技术教师杂务缠身, “这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当从事的本职工作。你早生十年或晚生十年, 也许状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办法, 你选择了这份职业, 那你就用你的热情去爱它吧!”

论坛里的网友“朝晖”说:“不要把自己搞成一个纯技术人员, 更不要成为一个技术蓝领。真正地去做做教研, 那是每一位教师的幸福之路。”我认为这是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合理心态,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要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现状, 不能指望别人, 更多的、更重要的还要靠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只有我们认真对待这门课, 把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所涉及的问题都用心去研究了,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

这些观点当时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网友“深情小刀” (管理员) 说:“说得好!这就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

网友“Lhafly”说:“说得不错, 与其临渊羡鱼, 还不如退而结网。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自助者天助也!”

郭凤广老师说:“在历史的长河中, 前人是后人的铺路石。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也是如此, 为了改变现实, 我们无怨无悔。相信历史不会忘记我们这代人以及我们这代人做的事业!”

这些年来,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矛盾角色。它首先是一名教师, 其次是一名信息技术从业人员, 两种不同的身份, 让信息技术教师以两种不同的范式工作, 分别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 (一种是人文文化, 另一种是技术文化)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这样的矛盾之中有机融合两种文化, 才能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对时间的感悟下一篇:2024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