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越来越重要,高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高在教育改革深化后成为学生新的学习需求,教师要通过坚持多方位教学的方式,秉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多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1:

回归本真自然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

摘要:笔者认为关注眼前,关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际,探讨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和实施规范,回归本真自然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其规律,摸索其路数,这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落实新课标理念要解决的重点和契点。常态课堂的特征:一是普通而平凡,二是质朴而自然,三是有效而实用,四是独特而不可重复。具体要求:应充分展示教师的独特个性,应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突出显现语文课程特征,应着力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应深入体会教材编排体系。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常态课;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常态课应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以现在流行的广受好评的各种公开课作为比照,我们认为,这样的课堂应该:一是普通而平凡的,二是质朴而自然的,三是有效而实用的,四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

一、语文常态课应充分展示教师的独特个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毫无疑问,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是我们语文教师,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的进行,任务的落实,还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实施和引导,真实而有效的语文课堂就是在教师和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中完成的。而我们知道,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和学习经历,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体验,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又有明显的缺点不足,因此不能要求每一堂真实的常态下的语文课都像公开课那样完美但又面面俱到,华丽但又显得雕琢过分、渲染有余。朗读水平不高的教师可以借助于教学录音;多媒体操作不熟练的教师就多用粉笔黑板等普通的演示方式。古代文学功底深厚的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就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旁征博引,自如挥洒;对写作有精深研究的教师就用自己的文章来让学生景仰和模仿。这一点对于新课标下选修课的选择和教学更有深切的意义。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为我们教师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预留了充分的余地和空间,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高中语文“满足多元化和选择性的需要”的重要保证。

当然我们希望教师都是全能型教师,因此对教师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但现实的状况是所有教师都有不足,即使是一些语文教育大家,也有自己的知识盲区和能力缺陷。我们要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得缺点变得不再明显,知识变得更加均衡,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教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有最大的启迪和收获。

二、语文常态课应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这是新课标对教学理念的全新阐释,这一点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而所有学生又都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知识储备、性格兴趣、发展潜力、学习要求等,但看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不论学生的状况如何,都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热热闹闹地完成所有的任务,学生成为教师展示才能的道具,这首先就违背教学规律,学生的收获也就可想而知了。君不见所谓借班上课后我们的教师还得回炉来重新教学的痛苦事实就足为明证。

那么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怎样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放在首位呢?首先要了解学情,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不仅要准确掌握现代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况、学习需求和知识储备等一般规律,更要对个体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熟悉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因素、兴趣特长以及成绩差异等,这样才能在每一堂教学中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有所收获。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目的。即知晓学生已知什么,本课时将要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难点和疑点在哪里,触发点是什么,班级的学习风气怎么样,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素养等。再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引者和参与者,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地驰骋、愉快地成长,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不断地提高,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做一个能在现代社会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人。但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和潮流,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那就是我们的课堂如果只强调活跃而不允许严肃,对学生只注重表扬而不允许批评,学生的思维只允许开放而不允许规范的整合和必要的一致,认为这样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意识,就不能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违反了新课标的精神,这显然是大错特错的。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和评价,更要注重引导和规范,通过我们的启悟、点拨、引导、纠正,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千万不要一窝蜂地狭隘地理解师生的“平等”和放纵学生的“自由”。

三、语文常态课应突出显现语文课程特征

语文课首先是语言课,这是语文课工具性特征的要求,也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质。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始终把握语言,突出语言的感悟、品味、涵咏和运用,而不能脱离语言实际作空洞的鉴赏和评价,让学生发表一些大而无当的意见,导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眼中无文,心中无人,没有语言做底子的鉴赏和评价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在常态下的语文课堂应当重视语、修、逻的操练,注重字、句、段、篇(特别是句子的品味,教师如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必能化为教学过程,必能使学生有所发现、吸收、模仿、创造)的解剖,让学生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和经典的古代文献的品读中获得语言的薰陶和滋养,提高运用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的能力。

当然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无疑是让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生命质量的升华,即我们要高度注重它的人文特性。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薰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常态下的语文课,一定要敢于深入发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深度,这种深度既指文本本身的思想内涵,更主要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新鲜感受,有深度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有深度的学生来。有人说“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的确如此。语文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它涉及课内课外、自然社会的所有领域,但是它最重要的载体应是课堂,课堂教学是一切语文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彰显人本理念,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的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样方能彰显出素质教育课堂中的人本理念。

四、语文常态课应着力营造课堂民主氛围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赞可夫语)课堂教学的氛围制约着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情绪,并对学习动机、态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求遵循如下原则:①平等性原则:常态下的语文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双方都作为真实完整的人以平等的人格而对话。在对话中,教师以宽容、引导为原则,让师生情感与理性、思想与行动,经验和知识都得以真实展现,从而获得精神的沟通与经验的共享,师生因此都能体现验到自我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意义。②互动性原则:课堂作为知识传播的主渠道,需要尽量发挥其能动作用。而课堂能动作用的发挥,不仅依靠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参与中激发求知的好奇心,实现多元对话。③参与性原则:要想在一堂语文课中得到认同,必须做到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三者统一。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知”、“情”、“意”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语文中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而学生参与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④创新性原则:一节课,无论气氛如何活跃,活动形式如何多样,如果没有创新,仍不能称之为一节成功的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语文课。只有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真诚的合作,在互相讨论、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才能把创新的激情带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强化求知欲,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进而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因此一节常态下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可复制的,是需要生成的。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总体要求,但不同的课型应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比如有人归纳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基本课型有:朗读、背诵、说读、讨论、质疑、分析、摘抄、读写、鉴赏和表演等10种,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能要求每一节课都气氛活跃,热烈,学生在兴奋和激昂中度过所有的课堂学习时间,不要狭隘地理解民主的涵义。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史绍典说:“诗是对家园无限的怀想,哲学是对精神家园的不停追寻,而语文兼具诗与哲学的韵味。”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是诗意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是激情与婉约的完美交融。我们的常态课堂既可以是热闹的也可以是冷静的,既可以是奔放的也可以是婉约的。

五、语文常态课应深入体会教材编排体系

高中语文教材以课文的形式编排,课堂教学也要以课文学习作为切入点和生发点。以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高中生在一个半学年内要完成五本教科书的学习任务。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4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既有联系更有不同的侧重点。“阅读鉴赏”部分既有名家名篇,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单元编排既有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也有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与领悟,还有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其意就在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再如“梳理探究”部分按专题安排,既有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又有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培养研究能力,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选择地学习研读相关专题。依据这个编排体例组织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学,实实在在地完成每一项具体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的常态课堂就应该不拘一格,如果我们的教师一节课就只让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课文,学生根据指导背熟课文,你能说它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吗?不论什么课型,都要合作、讨论,师生互答,这就符合教学规律吗?教师在实际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为蓝本,根据不同文体来彰显其中的人文性:教学诗歌,就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就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教学戏剧,是对生活重新诠释和理解;议论文的学习让我们善辩;说明文、应用文的学习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现代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身边生活的真、善、美;文言文的学习,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最直接的传承。我们只有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付诸教学实际,才能让学生从语文课上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作者:陈昌禄

多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2: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剖析

摘  要: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越来越重要,高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高在教育改革深化后成为学生新的学习需求,教师要通过坚持多方位教学的方式,秉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教学。本文对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进行剖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引言: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中的核心素养是一种以高中语文知识能力为核心的个人综合素养,其中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功底、知识积累、语言能力、学习方法、文化思维等等。基础知识、文学功底和知识积累需要学生长时间的进行知识学习,语言能力和学习方法二者相互作用,而文化思维是高中语文重要的教学任务,所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中的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高中语文教育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受重视程度逐年降低,学生的文化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泛,通过多媒体教具的辅助,使枯燥法乏味的语文知识能够变得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的调动,结合视频与图片使教学内容直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语文知识中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望海潮》的相關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海潮的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的感受海潮的波澜壮阔,再用多媒体教具播放《望海潮》的原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文中作者对海潮景象的描写,听完示范朗读后邀请学生进行朗诵。《望海潮》作为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试着查阅古文字典进行原文翻译,将不懂之处圈点出来,再用多媒体展示原文翻译教学,让学生对每句古文进深度的阅读和理解,加深重点古文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营造轻松学习环境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环境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后变的紧张,学生很难缓解各科学业压迫下产生的压力,在高压之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核心素养下的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先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与《荆轲刺秦王》有关的影视资料,通过播放影视资料,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集中,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播放完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进行全文阅读,再进行原文翻译,将疑惑之处或难以理解之处进行标记,教师进行难点总结后,进行全文翻译教学,解决学生的难题。为了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打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设计古文台词,还原真实的“图穷匕首见”,进行《荆轲刺秦王》微型话剧表演。通过微型话剧表演加深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印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三、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小组成员分配,要保证各个小组内的成员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采用强帮弱、全强、全弱的分组方式,避免自制力差的学生产生学习依赖性。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动物游戏之谜》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展开阅读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设立小组长后,让每个小组读一自然段的课文,进行接力朗读。朗读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叶猴“走钢丝”和“倒立”的原因是什么?北极渡鸦群的为什么会有“滑雪”现象?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是为什么?动物游戏的形式可以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让各个小组长领取一个问题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通过每个小组成员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得出最终答案,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学习和阅读鉴赏,结合课内课外教学方式,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进行思考。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由于课上教学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能兼顾基础知识教学与阅读能力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设置图书角,发动全体学生进行优秀著作捐献,丰富班级图书角,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章阅读与鉴赏能力。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活动,根据课内课外的著作阅读写出自己真实的读后感,教师评比出优秀的读后感可以进行全班展览,发挥榜样的作用,激起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结束语

高中语文课堂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思维能力培养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营造轻松学习环境、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等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剑清,张铱梵.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J].教育观察,2018,724:41-42+78.

[2]任树群.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7:5-7.

[3]严泳洁.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互进式”教学范式的建构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9:16-18.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第一中学,青海   乌兰   817100)

作者:王玉英

多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3:

古代文学教学情景教学法

摘 要:由于学生生活时代差异和兴趣变化,在当下的大学教学中,古文教学成为一大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开展古文的教学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中心之一。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具体活动场景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情景教学法的原理入手,探讨古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古文教学 情景教学法 感知 理解 深化

在大学中文系教学中,古代文学的教学是难点,而相对而言,古文教学则又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要理解古文的情景与内涵,不仅需要熟悉字词的含义,了解古代遣词造句的规律,而且更需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所受思想的影响,理解作者当时写作此文的心境,这样才能对古文的内涵以及作者创作古文所深含的意蕴有更好的体会。由于目前学生所处的时代距离古代散文作家太远,所接受的思想也与当时的作家大为不同,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家古文作品的理解难度,难以调动其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成为教师创设教学合适的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选择。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具体活动场景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于教学法的探讨还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在这个观点上,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在教学法的讨论上较为用功,对方法的具体情形分析较为深入,这对教师对教学法的基本掌握很有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根据这一理论,如袁琦兰在《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实效》(《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中对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她从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和方法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对情景教学进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益探索和思考,尤其是她在实践探索中提出的三步法:以景激“情”,情景交融;以景激“趣”引人入胜和以景激“疑”,发人深思。这三步法对教学实践很有借鉴意义。陈明其、雷启华等《情景教学法与提出问题能力教学模式研究》 [1]通过实验进行情景教学法与提出问题能力关系的研究,并采用最新测评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评,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西南师大教科所沈小碚的《试论“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实质及合理运用》[2]则对“问题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其主要机制进行了较详的阐释,认为对教师最有意义的课题是“学习动机的激发”,称其为启发学生的实质问题。马相明的《情景语言教学法的形成和发展》[3]则对情景语言教学法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论述详细,这些对情景教学法发展历史以及内容方面的探究,使得情景教学法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能够较好地理解,也为情景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师根据古文所描绘的情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冲破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古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于是,师生便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借助情景可以大大提高破难释疑的效率,提高学生融入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古文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通过这三个阶段中情景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一般能够较好地达到教学预期效果,以下则根据一些作家、部分文体作品来简要论述。

首先对作者及其作品进行整体感知,通过现代教学的多媒体制作,对作家的生平、生活以及主要作品有一整体印象。因此,这里的多媒体制作必须将视频、图片以及背景音乐有机结合,创设一个合适的场景,让学生在好奇中逐渐融入创设的作家、作品介绍的氛围,变好奇为了解。这样的安排在百家讲坛以及一些电视节目中也经常运用,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时,可以将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事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其主要政治主张、参与的政治革新运动以及民本思想等,尤其将其被贬永州十年之情作为重点。讲析庄子散文,则需要重点将庄子所生平异常之事制成课件,从而更好地感知庄子散文内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然后是文章的具体理解。这要根据文章选取的文体类型运用合适的情景创设方法,比如说游记散文,则可以采用电视解说的形式,将游记散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展现出来,并且结合作家写作游记时的心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使学生在山水于情感的陶冶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讲解柳宗元的系列游记散文,我们在课堂教学情景创设中则可以重点突出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意象的选取与作者贬谪心态的融合。山水游记使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了心理的变异,于是在孤寂中,他在幽静的山水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与那些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山水意象中产生了情感共鸣,并与之同病相怜。这样,作者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隐微地融注其中,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清冷寂寥之境。因此,在情景创设时,需要重点把握,避免出现重景物描绘而忽视作者情感表达的现象。

假如是寓言体的说理散文,则应该将重点将作者笔下的物象选取与作者的议论或阐释之理相结合,这样,在情景创设时,我们需要将物象展示,需要发挥想象的空间,来展现作者笔下的奇异物象,并且注意作者对此物象所持的态度。如在讲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时,就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诙诡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摇扶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这些宏伟壮观,惊心动魄的玄大之物很有感染力;而像杯水芥舟、朝菌蟪蛄、蜗角蛮触等,则曲尽极小物象之形状;骷髅论道、庄周梦蝶,又将人、物之间,梦幻与显现之间的奇特展现。因此,在设计情景时,需要将如电视画面般的图景展示,同时注意配音时的语速和语气既要与物象的特性相应,又要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相结合。

至于深化阶段的情景创设,则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来进行。结合具体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围绕重点和中心,加强对文章内容和意蕴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从而起到深化作用。因而,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则对教师可行性备课有了更高的要求。注意所设的问题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多了容易了则不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分散了思维;而过少过难则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有效地深入下去,学生兴趣不大,课堂也容易出现冷场和教师一言堂现象。

前面所说的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讲析中,如何深化对其游记散文内涵的理解。这就需要结合适当的问题,来设计情景。可以根据学生对山水景物形成的自然环境来提出问题。如“柳宗元为何多选取具有奇异之美,但又被人忽视的山水意象?”那么结合所设置的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遭受贬谪的画、音介绍,那么对于理解柳宗元借山水之“幽”,来表现内心的孤寂和贬谪压抑心境,由意在宣泄悲情道艺术表现自然,将悲情融入幽僻山水景物中,从而安顿自己的悲哀苦闷情怀,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

又比如在深化《庄子》善用寓言形象来说明道理艺术风格时,可以结合当时动荡不安,思潮涌现的社会发展情形,然后结合庄子的生平创设情景,庄子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他在文章中提出“以卮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中,所谓寓言即采用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因此,结合这里所言,可以设计如下提问:庄子为何选取这些奇特的寓言物、象?其所要达到的逍遥自由能够实现吗?这样,学生既回顾了前面所了解和理解的情景和内容,同时也调动了思维,开展激烈论证,对“逍遥自由”形成自己的见解。

总之,通过合适情景教学法的采用,可以更好地进行古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07年教学改革项目《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获得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专业学科资助。湖南科技学院2009年教改立项课题。)

注释:

[1]陈明其,雷启华等:《情景教学法与提出问题能力教学模式研究》,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沈小碚:《试论“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实质及合理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1994年,第8期。

[3]马相明:《情景语言教学法的形成和发展》,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周玉华 永州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425100)

作者:周玉华

上一篇:行政办公室竞聘演讲稿下一篇:竞选经理精彩演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