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精选8篇)

浅谈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篇1

【摘要】:在现代,我国的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每位家长对幼儿每天所处的生活、学习、活动的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是国家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基础结构,在幼儿园里接受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能让幼儿有一种美好的心境,使幼儿性格开朗、可爱活泼、思维活跃,身心朝着健康发展。因此,幼儿环境设计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本文主要是浅谈幼儿园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是通过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幼儿园室内活动室的设计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力图建立一个符合幼儿健康发展的幼儿园室内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室内活动区域

幼儿园是国家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基础结构,在幼儿园里接受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受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三岁时就已奠定了基础。但是,三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所以,要找出每个孩子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在三到六岁上幼儿园阶段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矫正。因此,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幼儿园的好坏不光看它的师资水平,还要看它的室内环境,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室内环境的设计也逐渐成了幼儿园工作的新热点。由此,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力图建立一个符合幼儿健康发展的幼儿园室内空间环境。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也发生者变化,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

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培里奥夫教授的建议,人为地将童年分为五个时期:

(1)婴儿期(出生到两岁)

(2)乳儿期(2个月到14个月)

(3)托儿期(14个月到3岁)

(4)幼儿期(3到6)

生理方面的特点:婴儿期身体发育不完善,骨骼软,机能差;乳儿期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托儿期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发育和成熟较快;幼儿期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发育迅速,尤其是心脏发育,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多,皮肤粘膜、淋巴等组织的屏障作用不足。

心理方面的特点:婴儿期具备一定的心理活动,触觉和嗅觉灵敏,出现与人交往的最初萌芽;乳儿期有较强的感知力及初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会摆弄物体,出现了模仿成人和与成人交往的萌芽;托儿期产生了与人接触的能力,有较好的模仿能力及一定的思维能力;幼儿期各种社交有了发展,游戏能力提高,形象思维发展迅速,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喜欢自己动手,能接受粗浅的知识及学习操作技能。幼儿园活动室的设计

一、活动室的设计尺寸

为了使幼儿园室内空间能更好地为幼儿服务,满足各种活动需求,保证使用起来方便、舒适,就要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幼儿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比如桌椅的高度及陈设和家具的造型等等,都将严格按照幼儿心理和生理尺度来设计。不适用、不符合幼儿身体特征的设计会给幼儿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幼儿的尺度是指幼儿身高的平均值。大、中、小班的室内环境和家具陈设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级幼儿身高的平均值才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地区,幼儿的平均身高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机械照搬已有设计,应根据本地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舒适的环境。

在进行幼儿园活动室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合理的平面形式和尺寸,以满足幼儿进行多种活动的需要。

2.必须有最佳的朝向、充足的光线、良好的通风条件。

3.室内净高应符合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规范的要求,不应低于2.8m。

4.室内的装修、家具应考虑幼儿使用的特点,要处理好尺度关系,细部要有利安全和易于清洁。

根据《托儿所、幼儿园设计规范》的规定:幼儿园活动室最小使用面积应满足每班50平米左右。

平面形式:

(1)为了提供活动室的平面的使用效率,其平面形式通常以矩形为宜,且长宽比不宜大于2:1。应以矩形的长边作为采光面较为理想,以充分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

(2)为了使活动室内部空间有一种活泼感,并在外部体形上产生幼儿园建筑的独特个性,也可以适当的打破矩形活动室的传统模式,应采用其他几何形如八边形、六边形等或将矩形的某一边进行形式变化,从而增加平面形态的活泼感。平面尺寸:

活动室的面宽尺度一般为9-10米。进深一般在5.6-6.6m之间为宜。建议活动室的平面尺寸为9m*6m(使用面积为50.46平方),或 9.9*5.6m(使用面积为51.78平方)。若采用方形面积为7.4*7.4(使用面积为51.84平方),则尽可能争取南北面都采光,至少北面能间接采光。否则,方形活动室平面活动室由于进深过大造成室内照度不均与,通风条件也差。

活动室的结构形式

活动室由于宽、进深尺度都相对较小,因此采用砖混结构的形式,造价经济、施工简便。但由于窗间墙较宽,限制了南向窗户的面宽尺寸,使室内光线不明亮,且幼儿望窗外的视野由于窗间墙的阻隔而显得空间局促。为了克服上述的缺陷,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cia用半框架或全框架结构形式。这样,活动室南向窗户面积可以开足,大大提高了室内的亮度,而且视野很开阔,对于活跃室内气氛和促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都大有益处.二、活动角的设计

活动室的布置,重点就是看一切功能角的设置,我们可以人为的把教室分为几种不同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自然角等。这些分散的学习区域,是幼儿的学习内容富有变化,既吻合了幼儿的好玩、好奇、学习兴趣无持久性的多变性格,又统一在环境形象化的教学之中,这种形式使符合统一与变化的辩证关系。室内设计中,要特别注意挖掘空间的潜力,充分利用室内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1、角色游戏区: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

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游戏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则更加的丰富多样。大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则更加的丰富多样。

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有过娃娃家用的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如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等;家用电器,如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碟、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品、水果等;医院用的白大褂、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超市用的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等。

娃娃家”是一个长设的区角,因此它的位置应相对固定。其他的角色游戏区角则应设在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地方。

2、语言图书阅读区:在此区角内以图书阅读为主,配有一些语言游戏,如接龙拼图,拼贴讲述,连词句,编故事,讨论谈话等。语言图书阅读区的活动主要为正规教学活动服务。因此,语言游戏可以是正规教学活动中游戏的重复或延伸,教师应为幼儿多提供一些小图片、卡片等可操作的材料。

图书阅读活动则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数量充足的图书,可以提供的图书种类有:故事书、杂志、画报、知识书、自制图书等。

语言图书阅读区应该是所有区角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因此,适合靠窗而设,远离音乐表演区、角色游戏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

3、音乐表演游戏区:音乐表演游戏区活动丰富多样,可以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游戏、打击乐演奏、幼儿扮演角色的故事表演、操作玩具表演角色的桌面故事表演、用木偶和皮影进行表演的木偶戏和皮影戏等。

音乐表演游戏区首先要有一个给幼儿表演的舞台。舞台可以用布、屏风或彩色纸条来表现和装饰,不需要投入太大的人力物力。基本材料包括:录音机、服饰、录音磁带、乐器、道具等

音乐表演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的活动场地。场地的布局要合理,观众坐在哪里和演员在哪里表演,都要有一个明显的分隔标记。

4、自然角:自然角的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教学的需要、季节的变化及其他条件进行设计,应选择生长快、漂亮、芳香、易于成活、有果实、无毒的植物。例如、月季、风仙、米兰、夜来香等花卉;毛豆、辣椒、丝瓜、西红柿等蔬菜;葡萄、李子等水果;绿豆、花生、等。在自然角中,还可以饲养一些没有危险、便于饲养、幼儿喜欢的较小的动物。例如巴西龟、金鱼、螺蛳、蝌蚪、虾、蚕、蝈蝈、小鸡等。自然角中物品的摆放应整齐、美观、干净、安全。各种物品应分门别类地摆放,植物和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应摆放在离水源较近的地方,便于幼儿观察和管理。

三、活动室的色彩选择

幼儿园的活动室的色彩设计应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要做到既丰富又协调、繁而不烦、艳而不厌。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色彩隐含的心理作用不可小视。因此,我们在色彩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用途,作不同的色彩选择。

幼儿活动室是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主要场所,是一种集多功能的活动环境。活动室墙壁、天花板的颜色最好选用温和的中性颜色,以便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装饰,目前有些教师往往为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将多种色块在墙上粘贴,由于色调的不统一,造成毫无风格的花、乱、散。一般可根据季节、活动的主题

等确定色调作为底色。配以幼儿手工、绘画作品等内容组成整体的、和谐的、有节奏的画面,一间活动室选用二三种颜色搭配就可以获得完美的效果。

幼儿园室内空间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力图建立一个符合幼儿健康发展的幼儿园室内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朱钟炎 王耀仁 朱保良 著《室内环境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

【2】付瑶.《幼儿园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版设,2007.07,p23

【3】李志涛.《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浅谈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篇2

科学证明良好的光源环境对人类的生理和精神感受是有着绝对的影响。例如在工作中, 一个有这良好的光源环境可以刺激人的大脑皮层处于一个兴奋状态, 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一个平时居住的生活居室, 处于一个合理的光源环境即使是一个小面积的房间也可以创造出温馨、典雅的气氛。由此可见光源环境设计是对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其目的是必须对照明设备进行合理的设计, 既要节约能源, 又要使得艺术与环保融为一体。

二、光源环境的种类

(一) 自然光。

自然光也可以称之为“太阳光”,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 它普照大地, 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 五彩缤纷。当光线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天气发生变化时, 都会直接影响物象的色彩。

(二) 人造光。

人造光的定义其实很简单, 就是人类利用其它工具所制造的光源, 例如白炽灯、信号灯、激光等。

三、光源对室内环境的作用

光源的合理运用是对室内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在创造空间时, 除利用自然光还利用各种人工光的形态、颜色、质感塑造空间, 对完善建筑功能、营造空间氛围、强化环境特色、定位场所性质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辟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光由于可以限定空间, 改变空间的性质, 在创造空间序列时, 通过控制亮与暗、大与小、虚与实、强与弱的对比获得连接起伏效果, 构成复合的室内光空间光环境效果。光的运用最初是功能性的, 光一旦消失, 人们丧失了解周围信息的能力, 黑暗使人陷入无所依托的失控状态, 对周遭事物的不知和对将要发生事件的不测, 导致人产生恐惧心理。人对光具有本能的依赖, 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使人增加生存的希望, 春季的阳光给人带来激情、秋季的阳光给人带来潇洒、冬季的阳光给人带来暖意。

四、光环境对心理学的作用

光环境对人心理及生理的作用也非常之大。光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 激发自由、丰富、灵动的联想。天然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利用天然光创造光源, 天然光可以创造明亮的环境气氛既可保障视力和人身安全, 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振奋精神。在现代建筑中也非常重视人工光创造的光环境, 因为人工能弥补天然光的不足, 而且在环境中激发人们种种的心理反应, 例如:色温低的光源呈红、橙色, 会给人们热情、兴奋的感觉;色文高的光源呈蓝、绿色、紫色, 给人们以安静、寒冷的感觉, 因此采用的光源应该光通量小, 色温低、显性色号, 光小高, 体积小, 控制灵活, 从而激发起人们的暖和、温馨、亲切的感觉。

五、光环境的空间性格

创造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 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 人的活动是多面的, 因此空间性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样才能以人为本, 满足人们的空间定位需求。

(一) 欢快愉悦的空间性格。

愉悦欢快的空间环境是调节情绪的理想场所。在节日里人们相聚举办各种庆典活动或在工作之余放松心境, 提供愉悦欢快的空间环境是解决人们用以调节情绪的理想场所, 在空间设计中, 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及商业空间具有创造欢快气氛的潜能, 为适应这一主题思想的需要, 在设计中应采用相应的手段以获得所需的性格空间。光源的布局应采用随意的方式, 自然组合灯光位置以免落入呆板, 有意取得更灵活轻快的视觉效果。墙面星星点点透出的蓝紫色光与整体的红黄暖色调形成对比, 更加衬托出生动跳跃的色彩表情。

(二) 严峻冷酷的空间性格。

从光源形式分析, 应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的手法, 充分吸收自然光源。在保证空间亮度的前提下将自然光和人工光相结合增强视觉真实感。光源的组织形式其大小、形态尽量一致, 形成严格一律的格局。在室内设计中, 科研工作、学习、会议等具有高度思维或研究交流性质的活动, 使人们处于紧张状态, 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该空间必须具备沉静严肃的空间气氛, 避免杂乱无序, 反映在视觉上应当条理严谨及规范, 使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精心深入地思考问题。良好的空间环境能起到对工作效率的助推作用, 照明设计为实现这一空间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浅谈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篇3

摘要:当今社会,多元化艺术设计语言的发展及其大量运用已经使民众在审美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迎合民众日益改变的文化建筑审美需求,以此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本文根据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建筑设计之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并阐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关系

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重新寻找失落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环境问题成了世界的中心话题,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矛盾!

一、建筑设计

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例如:在建筑学领域,屋顶被称为“第五立面”。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第五立面”也愈发显得重要,更加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人们看到最多的却是灰蒙蒙、光秃秃的屋顶,其上还不乏脏乱的垃圾和七零八落的杂物,毫无美感可言。屋顶绿化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极佳方式。但是,在我国,由于政策、资金、民眾环保参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屋顶绿化发展缓慢,且步履艰辛,它的普及还尚需时日。屋顶绿化好处多多。另外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例如:中国的皇家建筑最具有代表性,建筑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皇家建筑中极为罕见。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积累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产生了自己的多样的建筑类型:单层或多层的殿、堂、楼、阁、轩、谢、廊、亭、台,以及苑囿、坛庙、陵墓、桥梁、牌楼等等;也产生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的实践的经验和法则。在建筑材料方面,表现了对于多种多样材料的熟稔的知识和营造的丰富与巧妙。

中国古代建筑在样式上具有若干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是建筑艺术造型技巧的具体运用。

(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为单位的。一个主要建筑物“正房”和“侧座”,以及“回廊”、“耳房”等附属建筑物组成的院落,作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是生活活动的场所,也统一地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形象。此一建筑群在组合时追求两个形式上的原则。一个在布局上主要建筑物的中线为轴线,而取得全建筑群左右均衡对称:一是以主要建筑物的高度为准,取得各建筑物高低起伏变化,表现了一定韵律节奏的连续性。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左右均衡对称和表现一定韵律节奏的连续性,也运用以组成更大的建筑群体,例如:包括很多院落的大宅第、宫殿、寺观,以至整个城市。这种形式适应着宗法的家族制度、政治制度和伦理思想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适应新社会的新需要,加以改造,创造性的加以利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家创造这种形式,是以突出建筑创作的主题所在的主要建筑物为目的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产生最大的艺术力量,每个时代,各不同地域的优秀匠师的积累无数的具体的造型手法,包括尺度、比例的具体规定。

(二)每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屋顶、屋身,和台基。这三部分虽都是为了构造上的需要,也以鲜明的形象满足审美的要求。屋顶、屋身和台基的庞大体积造成雄伟壮丽的印象,在古代,是直接为了夸耀统治阶级的“尊严”和“威风”的。所以,审美的要求不能不是服从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政治要求的。现实主义的建筑以时代的进步为准绳,也要以建筑材料结构的物质条件为依据。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的组合和形象性是和中国古代建筑长时期应用木材构成的“框架结构”这一事实分不开的。“框架结构”:屋身部分是以木材作立柱和横梁,成为一付梁架。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付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的梁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按照传统的办法,总是逐渐加高,而称为“举架”。屋顶的坡度随举架高低的比例而变化。屋顶有实用的目的,便于雨水下流。为了同一目的,房屋前面有“出檐”。在结构上,由柱头挑出以承托“出檐”的重量的,时常利用“斗栱”的结构在一付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柱梁交接处,在往头上加上一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栱”的弓形短木,两层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栱和斗结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性。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的最有特色的部分,也集中了古代匠师为了解决材料性能限制所表现的创造力。由于框架结构的方法,建筑物的两柱之间的墙壁不负重,门窗的位置和大小都可以自由处理。我们可以看见,由框架结构而派生的种种:随着举架而生的屋顶坡度,为了减少剪力而生的斗拱,因不负重而生的门窗的自由处理等等,都在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构成上成为决定性的部分。中国古代建筑物之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说明下面这样的科学原理在古代的现实主义的建筑艺术中已被注意到了:建筑材料和结构等技术的特点是建筑艺术创造的物质条件,把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在所有的环节上联系起来。

(三)中国建筑的装饰加工也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科学原理。

中国建筑的装饰是丰富的,但华丽精细的装饰与完整的壮观的造型是统一的。得到这种统一是与所采取的装饰方法有关的,装饰的部位往往都是处于构件交接的部分,例如:房脊、柱头、栏秆、门环,等等都是结构上的关节。所以,很多平面的边缘,特别是角隅,也是集中地突出地进行装饰加工的部分。这样造成了繁而不乱,统一的艺术效果。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中,作为附属的艺术:壁画和雕塑也都出现在为了表现统一的目的所要求的位置上。所以,一切建筑装饰都是为了达到加强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不是分散的目的。古代建筑艺术中为了满足那一社会条件下群众的要求,过分追求华丽效果和大量的装饰的趋势是封建时代发

展的特点。但装饰的方法,纹样的母题和处理,色调的配合等都深刻地表现人民的艺术才能,是我国装饰艺术的宝藏的重要部分。

举出以上三点,旨在指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适用与营造的基础上,按照时代要求,追求完美的建筑形象所获得的丰富经验和实践法则,初步可以总括为这三个方面。其进一步的具体内容有待专门的科学的分析。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

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二、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是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四、总结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塑造。人类聚居在一起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生存环境的破坏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尚未考虑完善。毫无疑问,一

个缺乏灵魂和个性的冰冷的建筑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对生态系统的建设,构建其完善的合理的结构与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功能,让人类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莉;论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與表现[J];广西轻工业;2007年09期

[2]倪文杰;谭国华;陈研;;新环境下色彩与艺术设计的关系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5期

浅谈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篇4

就前者来说,文化传递的融合性是使得建筑的整体风格更具有灵动感,继承东方传统建筑中的流畅自然,更加直观的呈现给观众绚丽多姿的视觉盛宴,并同时揉合西方建筑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强调对比的感觉,使得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给人以更加猛烈的冲击感,还要体现出时间与空间的三维感,将文化传递的融合性表达的淋漓尽致。就后者来说,信息传达的发散性是对于多元艺术需求的一种展现,因为文化涵盖着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交流活动,这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来敏锐的感知某个特定时刻的审美状态,信息传递的发散性通常往往注重把山水、植物、花鸟鱼虫、人以及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充分展现出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通过物质手段并配合美学原理来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居住者的舒适好感度并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室内室外环境。

2.2审美主体的大众性与文化传达的抽象性与模糊性

浅谈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篇5

环境设计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动手和操作示范才能有创新的教学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和操作更为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时间都是传统的“课堂练习”,学生直到做毕业设计前,才会进入实习单位进行短期实习。在实习单位,学生不知道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面对工作不知该如何下手,以致认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没有用。原因是长期处在封闭的“课堂练习”式训练中,不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步入社会比较困难,即使勉强就业,企业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再次培训方能真正上岗。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过程离不开电脑的操作,且不能很多人用一台电脑,它需要每个人一台,而且需长时间持续维护和保管,因为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很多资料是不能公开共享的,需要的是个体的单元性。

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分析论文 篇6

关键词: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

对于现代住宅区域的设计,应当更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所谓人居环境,意味着应当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随着社会的更替发展,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的居住区域已经成为景观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最佳的人居环境便是园林[1]。因此,应当重视人居环境中的园林化设计,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可持续发展思想并结合当地地理人文特色,创造设出天、地、人合一的园林化人居环境。

1以人为本,创造合理的环境空间

1.1保持安全感的空间设计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安全感是一项很重要的主观感受,人居环境的园林化景观设计,若能从人的心理出发,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设计规划时,应当注重朝向和视野的便利和开阔,使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隐藏自己,保护隐私,视线上又不受到过分干扰,与外界形成良好互动。设计出能够保证安全感的人居环境,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放松自由,达到“可望”、“可居”的理想状态。

1.2合理利用边界区域

给停驻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是开放式空间功能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2]。在园林化的景观设计中,人居环境设计要重视合理利用边界区域,例如座椅、阶梯、箱体、护栏等,从细节处发挥,相应增加辅助设施,创造舒适合理的、人性化的户外行动空间,以此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2.1科学的景观植物配置

景观植物的科学配置是园林化人居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住宅景观设计中,植物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观赏、调节光照等作用外,植物还起到分割空间、遮挡物体、导向等作用。为了保证舒适良好的人居环境,要结合住宅区地形特点,以生态理论为依据,科学合理地配置景观植物,规划出既能使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适宜,又具有高效生态功能的绿化环境。例如,种植草木花草时,重视空间切分,既能形成视觉上的美感,又方便通行。又如,创新设计屋顶绿化、室内绿化等新型绿化方式,增加审美和居住乐趣。此外,在配置景观植物时,要格外注意所采用的植物品种,虽然许多外来品种的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很可能在引入地区难以存活,因此,应当科学选取配置植物,可以少量选取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外来品种,但从长远考虑,景观植物应当首选当地植物[3]。

2.2水景设计

水,是园林化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不同走向、不同行形状的水景设计带给观者的感觉也不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既有助于调节气温,又能改善干燥的空气状况;从人的主观感受上来说,大多数人是亲水的,依水而居,观水、听水是回归自然的体现。在住区环境中规划出良好的水景,与周围配置的植物或假山等设施相协调一致,做到在视觉和功能上相互衬托和补充。

3园林化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3.1营造园林意境时要结合时代背景

在景观植物的选用和水景设计中,要格外注意营造出优美自然的园林意境,但若是过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或者严格依照传统园林的规划,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华丽亮眼的异域风格设计或许能较快吸引眼球,但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去太远,则很难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反而会破坏人居环境的整体协调性;过于遵循传统园林意境的搭配也会带来负面效果,例如九曲回廊虽然有曲径通幽之美感,但却不利于人们日常通行。因此,在进行现代人居环境的园林化景观设计时,要注重与当地人文习俗相结合,配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园林化设计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人居环境景观规划的方向。

3.2生态系统的设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注重绿化和水景的观赏性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任务,但园林化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设计也要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不是仅仅追求一时的美感。自然生态的设计要充分利用花草树木的气候和湿度调节能力,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视觉享受设计大规模的观赏性草坪等,而降低综合生态效益。注重绿化生态的可持续作用,是人居环境园林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

4结语

浅谈住区环境设计 篇7

住宅的核心是人、环境和建筑。地球环境哺育了人类, 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居住区的环境从以自然生态为依托的体能养育, 到适应信息社会的智能培养, 把“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的多元人居环境要素加以综合, 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和要求:空间环境、生态环境、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

1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应该说是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硬件”。空间环境要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提供充分的空间环境是营建以人为本居住区的基本条件:布置居住建筑的空间;落实教育儿童、购物、文体活动、医疗、居民交往休闲、老人的活动场地, 规划绿地、残疾人设施、道路、停车场以及市政设施用地。

2生态环境

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的哲理影响下, 从选址、总体布局到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 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 均充满了朴素的生态精神, 即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态精神, 把自然看做是人化的自然, 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人化。这种朴素的生态哲理, 强调整体功能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天地合一”。

3视觉环境

视觉环境是指景观设计、整体色彩的协调、构建的空间有序等。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在视觉环境上满足人们对环境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

4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邻里交往、社区活动、安全措施等问题。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居住区内必须体现在人文环境上, 满足邻里交往、儿童教育、照顾老人和残疾人、安全措施以及住区活动等功能要求, 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设计应考虑居住区邻里更和睦、更安全, 更有归属感。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居民生活、休闲社交的环境, 巧妙地组合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 使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更具有亲和性。人们生活价值观的改变, 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我们规划设计者面临着新的考验, 因此本人认为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 应把握以下几点。

(1) 营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规划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并把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的居住社区要求相结合,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努力提高文化品味, 精心设计小品与绿化, 并通过空间变化、材料质感变化等手法来展示建筑风格, 增加文化情趣。从整体到细部设计遵循典雅、精致的原则, 尊重人的心理需求, 继承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合乎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使之与周围的绿化环境相协调, 达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 力求使居民对环境产生领域感, 归属感, 认同感。强化整体环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强化各住宅之间的有机联系, 通过柔和与幽雅的线条、清新淡雅的色彩将形态丰富的建筑造型与规整的道路统一起来, 做到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2) 绿化植物配置。

好的居区住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 还应有植物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作基础, 建设中充分利用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停车场绿化、屋顶花园, 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运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式, 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多样与丰富, 充分发挥植物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小区绿化种植应遵循适地种植、快慢结合、突出季相的原则。注意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相结合。大面积绿地还应有自然起伏的地形, 最好能有溪流、池塘和岩石, 散布的顽石可以比传统的假山石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水可以形成湿润的小气候环境, 切合人们对环境健康理念的追求, 其特点又便于被塑造成各种形态而惹人喜爱, 它使灯月交辉的优雅意境隐约流转, 穿透于各生活空间, 并将人带入人文景观的境界。

(3) 生活配套设施。

居住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合理规划室外空间的生活配套设施, 一个好的居住区必须有充足和良好的空间环境, 有居民必要的交往空间、老人儿童活动场地、绿地、无障碍设施、停车场、地面设施等, 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设施使用的要求。

设计时以中心绿地为核心, 间以公共设施, 形成组团的管理和活动中心, 人流通过以动为主的中心绿地至邻里院落, 形成由动至静, 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的序列, 在公共绿地中精心设计辅地, 棚, 廊, 坐登, 雕塑等反应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的小品, 以供人们休息、交流、景观需要。结合中心景观绿化带布置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服务设施, 体育健身场所, 使休闲场所更易被人使用, 增加了公共参与的机会。

(4) 交通系统。

良好的居住环境, 要有一个好的交通系统, 居住区内道路系统规划加强内部功能组织, 以内外交通联系便利为原则, 以通达性及人流车流均衡性为前提, 满足交通性和景观性并存的要求。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居民上下班、上学、入托、购物要求, 考虑搬运家具、清运垃圾、消防救护、居民小汽车的通行等, 利于建筑布置的多样化和良好的日照、通风、卫生环境, 便于识别、寻访等。满足安全和防护要求, 保证行人、行车安全, 分类系统清晰, 线路便捷又具有一定功能使用的灵活性, 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 保证有通畅的疏散通道。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 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 做到既适用又节约用地和投资, 适应自然地形布置。

(5) 物业管理。

居住环境应顺应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趋势, 塑造一个适应社会行为和物业管理的空间环境序列。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树立全面服务的思维, 从各类设施的正常运营、维护等各方面建立联系, 形成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等, 已成为居住环境设计中重要内容。

(6) 住区环境保护。

住区的环境保护是指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 污水和中水处理, 垃圾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主要从环境的卫生、清洁、美观出发, 在景观和色彩上保持明亮、整齐、协调, 既具有住区的个性和感染力, 又具备文化性、传统性。

一个小区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营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任何单方面的优化都不可能提高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只有当各种因素都得到协调发展之后, 环境才能成为优美的环境, 家园才能成为人性化的家园。

摘要: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优美的生活空间环境成为公众的需要, 无论从室内到室外, 从建筑单体到群体, 精神上的要求越来越被重视, 人们除了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外, 还开始关心广义上的空间环境质量。一个小区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营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促进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优美的住区环境。

浅谈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 篇8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自然共存、人类与自然对话、谋求环境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已成为园林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的重要的生活境域,居住区环境景观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塑造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立。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区的性质规模、构成,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原则、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1绿化。绿化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几种趋势:

1.1.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火凤凰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了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1.1.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

1.1.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1.2道路。中国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等。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区内干路可能较为顺直,由混凝土、沥青等耐压材料铺装;而宅间路则富于变化,由石板、装饰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而成。

1.3驳岸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如苏州“世纪花园”河道卵石加块石河堤边竖立一尊青铜雕“饮水母子马”,景象和谐而静谧。

1.4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目前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如某小区中的装饰混凝土广场中嵌入孩童脚印,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较新的铺装手法。

1.5小品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

1.5.1雕塑小品。雕塑小品又可分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使用的材料有石雕、钢雕、铜雕、木雕、玻璃钢雕。雕塑设计要同基地环境和居住区风格主题相协调,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苏州“名都花园”活动广场中设计的三块屏风钢板,上面镂刻着百家姓,太阳光影的作用在地面映射出黑白字迹,宛如一幅书法作品,孩童在大人带领下寻找自己的姓氏,雕塑小品发挥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又如苏州安居工程“新升新苑”入口“年年有余”抽象雕塑,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心愿,贴切“安居乐业”的主题。

1.5.2园艺小品。园艺小品是构成绿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中,芭蕉、太湖石、花窗、石桌椅、楹联、曲径小桥等,是古典园艺的构成元素。当今的居住区园艺绿化中,园艺小品则更趋向多样化,一堵景墙、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处花架、一堆块石、一个花盆、一张充满现代韵味的座椅,都可成为现代园艺中绝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观赏的装饰品,有的则是供休闲使用的“小区家具”。

1.5.3设施小品。在居住区中有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如路灯、指示牌、信报箱、垃圾桶、公告栏、单元牌、电话亭、自行车棚等等。比如居住区灯具就有路灯、广场灯、草坪灯、门灯、泛射灯、建筑轮廓灯、广告霓虹灯等,仅路灯又有主干道灯和庭院灯之分。这些灯具的造型日趋美观精致,还可和悬挂花篮以及旗帜结合成为居住区精美的点缀品。上述小品如经过精心设计也能成为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体现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设计。

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2.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居住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2.1.1小游园的设计原则。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2.1.1.1场地: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2.1.1.2园路: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绿地面积在0.5hm2以上,主路宽3~4m,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5hm2以下,主路宽约2m,次路1.2m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2m,以两人可对行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2.1.1.3小广场: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2.1.1.4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2.1.2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要求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间以绿化或小路隔离,互不干扰,各得其所,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憩环境和社会交往场所。

2.1.3住宅庭院的设计原则。

2.1.3.1庭院处于住宅群环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阴暗部分较多,所以选择和配置耐荫树种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环境安静,也是庭院绿化的一个主要任务,如以植篱分隔庭院,可降低噪声。植篱以高2m左右、宽1m左右效果较好。

2.1.3.2庭院的空间尺度、树种的大小、高低要与庭院的大小、建筑层次相称,应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居室外种植乔木与住宅墙面的距离,一般应在5~8m,避开铺设地下管线的地方。通常以落叶树为好,常绿树要避免直对窗口。

2.1.3.3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丛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经常出入之处,以便近赏,充分提高花木的观赏效果。

2.1.3.4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要考虑将自然环境和住宅环境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2.1.4居住区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种植行列式乔木遮荫,根据道路的宽窄,可选择种植中、小乔木,如香樟、广玉兰、女贞、银杏等植物。

2.1.5居住区绿地的树种选择。

2.1.5.1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

2.1.5.2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落叶阔叶乔木。在夏天,居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冬季又不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使空气新鲜。

2.1.5.3选择有季相变化的常绿树和开花灌木。

2.1.5.4选择耐荫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阴暗部分,选择耐荫植物,如垂丝海棠、梅花、罗汉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络石等。

2.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2.2.1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2.2.2植物配置。

(1)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2)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 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3.结语

上一篇:送给爸妈的思念短信祝福语下一篇:数学四上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