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篇1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途径

因为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媒体作为一种较新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地位。所谓的新媒体就其自身来看主要是内容与渠道两个角度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在实际的发展之中,新媒体运用何种运营模式,做出何种运营发展途径,是各个专业工作者面临的需要解决以及探索的重大任务。

1新媒体经济所具有的特征

在规范新媒体经济的过程之中,需要对新媒体经济的特征以及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做出规范性的确定。

1.1缩短发布时间,信息量以乘积式增长

新媒体经济对于信息的发布以及传播具有自身的特殊渠道与特点,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数据信息时间周期。与此同时,借由人际传播自身的及时性与互动性问题,进行使得信息的量以乘积式的形式不断上涨,资讯信息量的数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的受众的自身的关注角度。新媒体经济因为传播的对象以及传播的信息形式不再是单一单层向,从而使得信息受众与传播者接受与处理的地位有所交换。

1.2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新媒体经济是多项平台的融合与演化,新媒体经济需要多项平台的融合与发展使得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形成了较大的商业模式,此种商业模式是使得传统媒体向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电子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最终超越了传统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

1.3降低传播的成本,降低技术方面的要求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

高校作为知识创造、积聚和传播的场所, 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它肩负着培育青年学子, 传播文化的历史使命。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媒体环境日新月异, 在开阔视野、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同时, 也慢慢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影响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震撼着传统文化的固有地位。在校大学生一直是新事物接受者中的主力军, 因此, 认真剖析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对培育青年大学生、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各类新媒体在校园的应用纷纷展开。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媒介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正反两方面看, 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 提供受众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偏颇的描述, 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身处新媒体环境下,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需要研究新兴媒体带来的影响, 以发挥其正面作用促进文化良性发展。

(一) 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带去了新机遇

1、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多样性发展

在新媒体影响下, 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维度, 不再受种族、国别、信仰、文化差异等诸多条件的限制, 足不出户就可一览天下事的愿望已不再是难事。原来, 每所高校都以传承其各自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凝聚师生力量, 不断发展;而今, 在文化繁荣开放的时代, 高校在继续发扬各自校园文化特色的同时, 借助新媒体可以方便的实现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高校校园文化的相互借鉴, 由此大大促进了不同种类文化的有机融合, 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2、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

校园网、校内电视等新载体拓宽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渠道, 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形态。在校园媒体的带动下, 校园文化活动有了新的宣传阵地、有了更加灵活便捷的参与方式、有了更为生动的表现形式。在这里, 各类主题教育、思想教育形式不再生硬, 而是更加贴近学生;各类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的宣传也不再单一, 网上网下相呼应, 活动高潮迭起。

3、新媒体新技术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上水平

高校校园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新媒体技术的引入为校园文化发展注入了科技化气息, 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技术含量, 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上水平。新时期, 各种以网络科技为背景的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电脑节”、“网页设计大赛”等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形式提高了校园文化活动水平, 构筑了一道别具特色的科技文化风景线;同时,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更为新时期学生科技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激发了学生学习科技技能的愿望。

(二)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多元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冲击

当今, 多元文化兼收并蓄、蓬勃发展。文化繁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元文化的发展更是一把“双刃剑”。多元文化带来的多种价值观对青年人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现象屡屡出现。比如重视物质文化, 轻视精神文化;强化理想文化, 弱化现实文化;过分追求个性、追求功利, 忽视传统美德等等。长此以往, 如不时时加以引导, 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形态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主流文化所弘扬的主旋律造成冲击。

2、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性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现代人对媒体的依赖性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成为当代青年人的新宠。无论是借助网络查阅资料、浏览新闻, 还是进行娱乐活动、交流思想, 网络世界24小时都在提供着最为全面的信息服务, 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然而,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 部分学生沉湎于虚幻的美好, 整日与网络作伴。他们不愿意走出宿舍去享受校园文化生活的乐趣, 渐渐脱离了现实的校园文化生活, 性格变得孤僻、学业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3、冗杂的信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以手机、电脑为载体的网络媒介, 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等显著特点。大学生进行网上聊天、热点讨论、版面阅读和电脑游戏等活动, 无不是大学生在以个人身份成为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和享用者, 而学校对于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引导能力也因网络的自由宽泛性而显得力不从心。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世界中, 一些门户网站为吸引受众眼球, 将各种花边新闻和暴力色情游戏充斥其中,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更有甚者在网络上散布虚假消息, 蛊惑人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歪曲的言论和不实的报道, 势必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途径

站在传播学视角审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意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内外部文化传播环境的改变, 挖掘出影响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1、重视校内媒体建设, 弘扬主旋律

一种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 文化的传播亦是如此。当今受大学生酷爱的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媒, 代表着社会的主流舆论, 引导着主流文化的走势, 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也启示我们, 只有客观、真实、全面的向学生提供信息, 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2011年1月, 2010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年会暨首届高校新媒体文化节在北京召开, 这是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建设迈出的标志性一步。

加强高校校园媒体建设, 要把握住舆论方向, 以优秀的校园媒体队伍为引领, 以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为指导, 借助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等校园主流媒体, 为广大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媒体在建设中, 要坚持报道的时效性、真实性、连续性, 坚持传播内容丰富化, 形式灵活多样化。范围上, 不应只限于宣传校园党政新闻和学院活动新闻, 而要放眼整个社会, 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桥梁作用, 促进校园与社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互动。只有这样, 才能建成师生心目中喜爱的主流媒体。

2、重塑主流文化, 回归主体意识

过去,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纸质媒体, 读书是学习文化的主要方式, 学校也以其独有的文化优势自然而然的成为文化集聚中心。而今, 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 具有多元价值观的多元文化普遍流行, 高校校园文化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重塑校园主流文化, 回归主体意识, 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修课题。我们必须将加强现实与网络结合的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作为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一方面, 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理念, 坚持主流文化主导地位;另一方面, 加强校园网等主流媒体的引导与控制, 发挥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创造精神。用校园论坛、社团网站、班级网站、QQ群、学生个人博客等较为活跃的校园网络文化形式凝聚学生关注, 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实现自主管理。

3、丰富载体创新形式, 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

新形势下笔者认为, 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 探寻健康向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校园文化活动, 需要努力做到: (1) 培植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在满足学生一般需求的前提下, 打造高层次、有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用高水平的活动形式来凝聚学生的关注与热情。 (2) 调动“80”、“90”后积极性, 塑造贴近学生的文化形式。“80”、“90”后是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接触新事物能力强, 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塑造贴近学生特质的校园文化, 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 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 新兴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有利有弊。面对挑战, 我们要找准问题解决办法, 充分发挥媒体正面引导作用, 让校内师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 凝心聚力, 才能产生出巨大的整体效应, 焕发出校园文化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瞿明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 《学习月刊》, 2010 (5) :56。

[2]汪和生、寿韬、侯锡铭:《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 《淮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6) 。

[3]毕红升:《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解构》,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2) 。

[4]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 《求是》, 2004 (8) :28-30。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篇3

中国新媒体艺术是在受到西方新媒体艺术影响之后,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舶来品到现在的自我创作,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之路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中国新媒体艺术是从模仿到原创的发展过程而来。从借鉴外国作品的表达方式到具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其次是从技术的提升到艺术的升华。中国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创作理念的学习,都在记录着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成长历程。时至今日,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体现在技术上的革新,而是如何运用最新的科技,创造出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样态。最后,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诞生之初,由于计算机还尚未普及,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受到了技术领域的限制。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艺术从业者的垄断地位,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不再是精英文化所赋予的,而是一种自我选择,共同创作,实现自我的解放。”

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至今,已逐步呈现出了创作技术不断更新,艺术形式不断出新的态势。这与作品的创意密不可分,从局部出新到整体创意,乃至形成了以新媒体艺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繁荣发展。但纵观近年来我国的新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整体发展还稍显弱势。因此,本文试图在艺术管理的视角下,总结新媒体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困境角度出发,从而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

发展困境

当下,在宏观的文化产业的业态中,创意产业无疑是最备受瞩目的。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的层面还是大众需求的层面,创意产业所生产出的价值是其他文化产业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随着移动媒体的广泛普及,新媒体创意产业拥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就目前来言,当下众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中的精品却少之又少。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创意产业中最为核心的价值“原创力”所至。而造成缺乏原创力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意人才的缺失,这也是造成我国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面缺乏原创力最为直接的原因。我们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观察中不难发现,我们有不输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美工,有顶级的计算机程序开发人员,但由于缺少创意人才,使艺术作品的原创方面仍与欧美、日韩等国家有着很大的距离。造成创意人才缺失的因素有两点。首先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新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媒介、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的艺术种类,而我国之前教育模式中“文”与“理”的划分,导致了我国目前新媒体艺术创造者缺少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以及创作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性。因而常出现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过硬的技术应用,有全面的技术应用却没有新颖想法的现象;其次是创新意识的缺乏,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是在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中逐渐形成的。我国新媒体艺术尚属新兴的艺术门类,创作实践方面上的不足必然导致了创新意识的缺乏。

二是作品本身的原创性缺乏。新媒体艺术的创作、生产乃至营销,每一个环节都极具创意性,这是新媒体艺术依赖科技、贴近时尚的自身规律而决定的。因此,在众多创意产业的类型中,新媒体的创意应该是更容易产生的。然而由于中国新媒体艺术中许多艺术产业的开发商,如电脑游戏产业、数字游戏产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利用计算机可复制的技术,大量的模仿外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或者剽窃国内少数有创意性的产品,致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市场中存在着作品内容雷同,这也就意味着使得创意产业失去了原动力。在技术相同的条件下,如何能体现作品之间的差异化,应该是每一位相关专业人员注意的问题。除了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打击抄袭,笔者认为,更多的还应该从人才培养体系、激励创新机制等方面入手。

三是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理论体系研究严重滞后。当下,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常常只注重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或新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而对相关的理论研究缺乏相应的体系。理论体系研究的滞后,不仅造成管理模式上的滞后,从而使管理人员无法及时的掌握市场的规律。同时也导致了新媒体艺术创作者无法准确的把握其内在规律及艺术内涵,从而带给人们新媒体艺术的技术虽然在更新换代,但作品内容的质量却越来越拙劣的印象。理论体系研究的目的是使新媒体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更好地把握艺术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使作品真正的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不是简单的蒙上新技术的外壳,这样的作品没有隽永性。

解决途径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要解决中国新媒体艺术在发展中的瓶颈,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教育方面人手。根据新媒体艺术的创作特点,有针对性的建设与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机制。一是有关新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相应的提高其选才阶段的标准,重点培养既具备较全面性的跨学科知识,又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将更符合新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要求,从而有利于新媒体艺术创意人才的养成。同时院校也应加强人才的引进,提升师资方面的教学能力,保证其教学质量;二是在新媒体专业培养的院校中建设立体化的教学体系,除了在新媒体艺术创作技能方面的教学之外,还应开设与新媒体创作相关学科的课程,增强学生的知识综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生工作室,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只有将学到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三是广泛的与发达国家新媒体艺术创作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创新,都不可能是在闭门造车中完成的。特别是新媒体艺术中新技术的不断参与,新的创作观念不断生成。只有与外界进行不断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我国新媒体艺术创作者开阔眼界,通过学习新技术,才能产生出新的创作理念与思维。

其次,培养创意人才和创作人才需要建立良好的成才环境,打造良性的人才输出机制。这不仅需要相关高等院校关注人才的社会实践,同样也需要当下社会众多部门的配合。因为,新媒体艺术的创新无论是在其作品内涵的升华,還是在作品表达方式上的更迭,均与艺术与科技相关联。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能力的提高,更强化了新媒体艺术创作与新科技的关系。一是社会相关部门或科研机构应更加关注国内外新媒体创意产业的新业态,为从事相关的专业人才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资料、科研成果,方便创意人才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权威性地一手材料,以此鼓励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开拓思路,奋力追击先进地制作技术和理念。同时,相关科研机构也应广泛展开相关的批评活动,发挥其自身地研究性、引领性的作用,建立科学的、严谨的评论机制,既可以帮助专业人才完善对作品内涵的提升,也有助于大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从而达到创意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二是学校层面要重视实习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实习或实践基地将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加以锤炼,在产业最前沿的阵地观察相关发展动态,激发创意人才的策划方案,是中国新媒体艺术能够得获得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将人才与产业相连接的最佳土壤,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创意思维,更新技术观念,以求得最佳的效果。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篇4

“微博版《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2013年工作要点》出炉了!除了常见的文件版本,此次我们特别推出微言微语版,专供管院学生围观!想了解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大学岁月吗?让我们速速向身边童鞋传递今年学院工作讯息,期待亲们加入并一起传递学院要点吧……”

140字,主题鲜明,活泼诙谐,这就是管理学院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的#微说学院要点#主题广播之一。广播中“你可以错过DOTA,错过扫街,但你不能错过大学的舞台”、“我是校园服务志愿者,我为自己代言”等网络style比比皆是。这些网络化、大众化、个性化的微言微语,成为管理学院官方微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管理学院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新媒体为传播平台,用青年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话语体系为交流媒介推广学院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

管理学院新浪微博始建于2012年初,今年3月申请新浪微博官方认证,正式成为管理学院官方媒体的新“窗口”。内容涵盖实时动态、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干部培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和团建创新等方面工作。微博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学院青年学生的追捧、热议。各年级各专业也建立起微博18个,覆盖了除毕业班外的所有专业。学院制定《管理学院微博考核制度》,统一各专业微博名称格式、头像,对各专业微博的粉丝量、转发量、原创度、活跃度进行综合考量,按月排名,并在年末对活跃的微博进行优秀团体及个人的表彰。

探究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论文 篇5

一、基于视频的美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本研究以在美国地理教师教育领域中开发实施的工程“地理:跟明星学教学”工程中的项目“全球化”为例,探索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与经历,为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带来启示。

(一)过程与内容

观看课堂教学视频并不直接构成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情境。[2]要运用视频研究手段促进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者必须对教师的视频研究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3]“地理:跟明星学教学”———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以在线工作坊,网络群组的方式进行组织,每个群组有一名促进者(facilitator),负责张贴讨论主题,对教师的学习进行引导、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促进者的引导,以书面的形式回答促进者的问题,答案存在word文档里以附件的形式发送给促进者。整个培训过程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容强化;第二部分是课堂展示;第三部分是教学法强化;第四部分是:实践。下面以“全球化”项目为例,展示整个培训过程:1.内容强化第一部分设计内容强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教师的地理内容知识。通过KWL表、案例研究和概念网络图来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全球化”,拓展与全球化主题相关的地理内容知识。(1)KML表KWL表是帮助教师搭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概念、新课时、新单元的桥梁。(表3)①打开KWL表,在K(Knowledge)栏列出已经知道的全球化知识,在W(want)栏列出想要学的全球化知识。②阅读“什么是全球化”文章,在L(learned)栏记录下从文章中学到的全球化知识。③提交KWL表格给促进者,跟小组其他成员分享完成的KWL表格,促进者对每个小组成员的KWL表格提供反馈。(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活动是让教师观看田纳西普利司通/费尔斯通轮胎制造工厂的视频———《什么是全球化》,通过视频案例研究活动加深对全球化的理解。①打开《什么是全球化》视频,观看第一部分,思考视频中西密歇根大学地理学教授JosephStoltman介绍全球化概念时提出的六个问题,记录下这些问题继续观看下面的视频。②观看完视频,提交下面一组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有什么证据说明普利司通/费尔斯通是一个跨国公司?生产轮胎的材料来自哪里?通信技术在管理公司运作起什么作用?公司如何处理不同客户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证据说明制造理念和程序受全球化的影响?在这个项目中强调了什么环境问题?(3)概念网络图:把零碎整合到一起概念网络图活动是让教师通过概念网络图把所学的跟全球化主题相关的概念组织在一起,总结全球化的一些特征,结构化对全球化的理解。(图1)①打开概念网络图,在网络图中心写下“全球化”,根据在KWL表,案例研究和自己的经验去描述和定义全球化所有的术语和短语。②跟小组成员分享完成的概念网络图,促进者对每个成员完成的概念网络图提供反馈。2.课堂展示第二部分设计是提供教师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教师观看得州奥斯汀高中教师ShaguftaEllam所教的《东亚地区全球化》视频,视频中包含三节课,“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视频分析和研究的意识,帮助他们获得视频研究的方法、策略,推动他们自身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专长的发展”。[4]①打开《东亚地区全球化》视频,进行概览,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当你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听到和看到了什么?②观看第一节课:“介绍东亚地区”,观察Shagufta在介绍区域时使用的教学策略。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看到你目前在你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了吗?哪一个?有哪些教学策略是你愿意在你课堂中使用的?哪些?在介绍新的区域时,还有其他教学策略吗?④观看第二节课,观察Shaguft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⑤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Shagufta陈述这节课的目标是“形成对全球化的理解”你会如何改写这个目标使得它行为更加具体和具有测量性?使用身边的例子来介绍一个新概念有什么优势———例如Shagufta用的是“利兹的早晨”。还有其他与生活相关的想法可用于引入“全球化”这个概念吗?⑥观看第三节课,观察Shaguft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⑦观看完这段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关于Shagufta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Shagufta在前面两节课中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使她的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3.教学法强化第三部分设计更多地从细节上让教师关注Shagufta在三节课中所用的教学策略。通过PMI(表4)表格与专家点评《全球化策略》视频帮助教师评价探讨Shagufta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图形组织者、合作学习、引导性问题。(1)图形组织者①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在课堂中应用哪些图形组织者?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中使用你提到的图形组织者?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②打开《全球化策略》视频,播放“图形组织者”片段。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比较视频所涉及到的,你是如何描述图形组织者的教学功能?教学生使用图形组织者,shagufta说了什么?你使用什么样的技巧去教学生使用具体的图形组织者?(2)合作学习①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在课堂中如何使用合作学习?使用合作学习有什么教育优势?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是什么?②播放“合作学习”的片段,思考其他补充答案回答刚才的问题。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从这个片段中你学到的什么增加了你对在课堂中使用合作学习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的理解?(3)引导问题①播放“引导问题”片段。②Shagufta在第一节课的时候问了一个引导问题,具体是“当你想到东亚时,你会想到什么?”Shagufta也让学生自己产生引导性问题。③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为什么Shagufta认为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是很重要的?Shagufta是如何教学生产生引导性问题的?4.实践第四部分设计是前三部分在线学习的延伸。促进者要求教师在在线学习后,将在线学习到的知识整合到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己或者跟其他教师合作,利用“明星”展示课教案,选择“全球化”主题中的一节课进行教学,最后跟小组其他成员分享经验,促进者根据教师的实践提出反馈。

(二)效果评价

从整个培训过程的设计来看,知识内容是基础;观摩教学是催化剂,促进者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和推进教师的观察和反思,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反思教学思维水平;教学法是对实践的总结与深化;课堂实践是检验培训效果的试验场,从视频的观摩到真实课堂的实践过程,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可行的路径。从教学目标来看,注重教师课堂观察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观摩洞察“明星”教师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对照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突破了聚焦外在行为,机械模仿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的局限,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模仿再造、融会贯通、形神兼学的过程。[5]从教学内容来看,是以专题形式的视频与其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的多媒体的数据库和资源库。教学方式来看,是由促进者引导计算机支持的开放的在线网络学习。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为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二、对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视频”在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面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聆听专家报告、高校进修、观摩名师教学、校内校际间的教研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是随机的、分散的。分散的活动削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潮流中,以网络为载体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可称为“古老”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6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师范教育设计的微格系统。[6]然而对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所需要的不是最新颖的技术手段,而是技术手段能否很好地传达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研究者发现运用视频作为研究手段可以帮助老师学习观察和捕捉课堂互动活动,使教师的注意力从注重教学转移到关注学生思维,从注重发展学生能力到关注课堂间师生互动。[7]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在其他学科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在地理教育领域却很少有人涉足,在对国内三大地理教育类杂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进行分析,以“视频”或“录像”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没有以“基于视频”为主题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文章。在实践中国内一些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尝试,如人教社优秀教师示范课视频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人们对传统的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很难达到与面对面教师培训等同的效果。主要原因有:呈现形式单一,长时间的理论讲座或课堂实录容易引起观看者的视觉和精神疲劳;缺乏专家在线引导教师学习;缺乏支撑视频内容相关资源与材料。所以寻求一种具有系统规划,形式多样,专家引导和丰富资源支撑特征的教师发展的路径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二)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潜在价值

“跟明星学教学”———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在中国地理教育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整个工程有着长期系统具体的规划,“明星”教师展示视频片段剪辑合理,关注细节,又重点突出,突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使用。第三方专家点评,使得实践与理论紧密相连。促进者的引导、提问、评价、反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主题背后丰富材料支撑形成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大动力。研究者对基于视频在线协作学习与面对面学习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实验比较,发现教师认为在线协作学习体验是等同于或优于面对面的学习体验。[8]基于视频的专业发展在师范生培训和在职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培训中有着其独有的价值。师范生的实践课程和新手教师培训方面都存在机会不足等问题。目前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课程太过薄弱,学生很难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反思自己的实践以及补救的机会。[9]教师们普遍认为在入职1-2年内最需要接受专业发展培训,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新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10]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基于视频的专业发展路径可以解决师范生和新手教师在实践培训方面的不足等问题,使得更多的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把网络运用于教师培训,不仅能有效解决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还有助于一线教师在与专家、名师、培训者、同伴的“多维互动”中获取教学实践性知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出现良好的转机,并富有时代气息。[11]

(三)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跟明星学教学”这个工程对我国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在我国开发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完善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构建专业的学习环境专业系统灵活开放的环境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提升,终身专业发展最基础的保障。构建基于视频的在线协作学习的环境,需要与专业机构的合作。首先,在内容上,需要具备在地理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具有丰富经验的机构,提供专业的内容知识。其次,外部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支持,维护网站的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从而给教师的专业的成长,提供一个稳定的专业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长期系统地规划。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内容详细规划课程设置,课程呈现方式,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次序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克服传统面对面培训零散性的弊端,又不失灵活性。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的建设,给教师创建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搭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交流信息的平台,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共享资源。2.增加视频研究活动的支撑教师们在培训中比较关注的是培训的内容能够尽快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视频是一种很具潜力的学习资源,但呈现视频不等于学习和反思的发生。视频研究活动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者要思考教学视频自身内容的编排、结构、次序的设计及还要考虑支撑教学视频研究活动资源的设计。每个课堂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有更多的跟主题相关的资源来支撑教师后续教学,支撑资源可分为地理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两大类。在地理内容知识方面,可以提供跟主题相关的视频、阅读文章或者是网站,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方向地主动去拓展,加深自己的地理内容知识。在教学法知识方面,可以提供专家评论和跟主题相关的教学法相应的知识,让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工具,提升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有效教学。3.引入促进者角色在线协作学习的环境下,促进者角色必不可少。促进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推动者、观察者、评价者。促进者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教师观察方向和重点,如教师如何引入课程、如何引问、如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评价学生,从而推进教师思考课堂中所运用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真实意图及意义。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是促进者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促进者通过不时提问触发教师个人反思,让教师比较他人与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清晰地把握自己的教学现状,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篇6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腾讯、钛媒体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墨迹天气、携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大家将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消费信息,媒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宽泛化:媒体边界变得模糊

自从微博出现并让人人都可以当上记者时,媒体的范畴就开始变得宽泛。现在,一个人、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媒体。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罗永浩拥有747万微博粉丝,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潘石屹拥有1698万微博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就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级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也成为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最近举办的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一些媒体甚至还没来得及参与竞争就消失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自媒体构成,后两者经过市场筛选后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基于市场化媒体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会成为一些大众媒体的新选择。壹读传媒CEO马昌博就宣称“壹读是公司,不是媒体”;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表示,“应当承认公司制的效率要远高于所谓的事业制。能不能转型为公司,而且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也关乎传统媒体的转型成败。”

小众化:一张报纸不再包打天下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体的介质成为媒体;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而不是一张报纸包打天下。

在传统媒体的“通用时代”,由于各个条线都要囊括,而且还要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媒体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都市报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数和总印量,完成从“厚报”向“薄报”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娱乐、体育内容合并为“文娱体”版组。《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以节省印刷及发行成本。事实上,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未来的媒体,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小”——变成若干个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些“深耕行业”的小众媒体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通过招募会员组建社群,进而开展各种活动;《创业家》以杂志为基础,通过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大赛等线下活动,向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培训……

还有另外一种“小”的可能——未来的媒体或许会变成企业的“内刊”,作为公司的“增值业务”而存在。《天下网商》原主编、明道公司副总裁许维就表示,也许以后会出现类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国家地理》《G-star军事博览》这样的企业媒体——它们并非企业内刊,除了名字以外,内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体并无区别,但是企业却能以此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多元化:专注内容,以不变应万变

近几年,媒体融合与报网互动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传统媒体在该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非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共同生产。其实,报网互动也好,媒体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当前,除了资本运营外,媒体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设和运营网站、APP、微博、微信。有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不凡,粉丝众多,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然而,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APP、微博、微信、户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视信息这个媒体的核心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许维就认为:“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个渠道,而是内容本身。至于技术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众账号,真的不重要。”

可以预见,微博、微信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市场瞬息万变,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跟风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搁了作为媒体本质的内容信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的看法,即“内容为王的时代确定已经到来”。

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途径分析 篇7

一、媒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 同时也是信息经济时代, 更是互联网时代。在知识大爆炸、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媒体也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当前传统媒体发展即面临机遇, 同时也面临挑战。

首先, 社会发展需要更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体。现代社会, 信息对当前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活动有重要指导意义。人们根据获得的信息安排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信息在商业竞争中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是各商家竞相追逐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随着人们普遍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媒体的信息传递功能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媒体。

其次, 媒体受众需求越来越个性化, 新旧媒体各有优劣。报纸是以读者被动接受信息为主要传播方式的, 广播、电视发展后, 虽然节目样式、内容越来越丰富, 但观众也还是被动接受。但互联网新媒体出现后, 读者开始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来阅读, 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互动。互联网新媒体的这些特点极大迎合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选择通过互联网来获得信息资讯。对传统媒体来说, 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强烈冲击, 受其影响深远。近年来报纸、电视等媒体的订阅率及收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分流。互联网媒体虽然在信息传播方面有一定优势, 但在新闻内容采编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导致互联网媒体经常充斥着一些虚假信息。

二、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

面对媒体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走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是必然选择。“媒体融合”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位学者提出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要么成功转型, 要么被淘汰。在欧美发达国家, 已经有不少知名的报纸媒体宣布倒闭, 新媒体发展是大势所趋, 不可避免。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 传统媒体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通过必要的转型和创新, 还可以实现传统媒体的新发展。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内被国内广大学者认同, 其内涵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优势互补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方面有较好的优势, 以互联网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较好的优势。二者的融合发展实质是为了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一些传统媒体企业为了赶潮流, 盲目建设互联网媒体平台, 但由于在互联网媒体运作方面缺乏经验, 导致项目建设失败, 或者成效不明显。于是有人开始怀疑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是否合理, 这样的想法出现只能说明对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还没有理解清楚。

第二, 内容才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无论新媒体还是旧媒体, 只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不同而已, 媒体传递的信息才是受众真正关心的内容。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 一些媒体单位剑走偏锋, 在平台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新闻质量却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 投入巨资打造的网络平台却只是一个花架子, 这样的发展策略也是违背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初衷的。但以南方报业集团等为例的一批报业企业通过新旧媒体融合发展, 走出了一条新的媒体之路。这些单位成功转型的经验再次证明“内容为王”才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

三、新时期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

新时期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已经有不少的传统媒体开始探索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之道。从应用实践来看, 有成功也有失败。本人结合自己在媒体岗位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当前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 以传统媒体为支持, 打造新的新媒体品牌。在媒体融合发展思路提出后, 国内不少媒体开始尝试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 其中以湖南卫视的芒果TV最为成功。从芒果TV的成功经验来看, 重视网络平台品牌打造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 借助湖南卫视的电视媒体, 可以为芒果TV平台做足广告;另一方面, 科学进行品牌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芒果TV曾几经改名换姓, 可见一个网络媒体品牌的打造也是非常不易的。在打造新媒体平台前, 先要了解新平台观众的喜好与习惯。互联网平台的受众主要以年轻人为主, 这群人追求新鲜事物, 同时对新资讯接受速度较快。依照互联网受众的喜好设计网站风格, 确定网站名字都是很有必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用手机上网, 手机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新媒体之一, 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不得不考虑手机媒体的融合发展。制作适合手机浏览的网页, 设计个性化的手机应用APP, 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 提升媒体新闻采编和节目制作水平。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 内容始终是媒体发展的核心。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 媒体受众的欣赏水平、知识水平都有普遍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 观众、读者对媒体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电视媒体通过精良的电视节目制作, 赢得了大量的节目粉丝和观众。可见通过内容创新, 传统媒体还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媒体节目制作方面, 需要根据各种媒体的特征及媒体受众的喜好来进行媒体创作。例如报纸媒体的读者重视文章的阅读性, 在报刊内容采编过程中, 要重视内容的新颖、文字吸引力的创新。对电视媒体来说, 节目画面的艺术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对网络媒体来说, 其受众大多年轻化, 在网络媒体信息编辑过程中就要力求简短精悍, 让受众能快速判断信息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 对媒体的采编能力要求更高, 既要满足质量的要求, 还要满足个性化要求, 因此加强新旧媒体采编团队能力打造是非常必要的。要重视采编团队年龄结构的调整, 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再次, 加强新旧媒体合作, 实现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 不得不承认“术业有专攻”。传统旧媒体有市场积累和客户口碑积累, 新媒体有新媒介优势。在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 新旧媒体加强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擅长新闻采编的报业、电视媒体可以为网络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支持, 网络媒体通过自己的媒介将新闻采编效益最大化。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 需要建立起完善监管体制。一些消极、不利社会安定的信息常通过网络媒体传播, 在社会中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新旧媒体融合发展, 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将不断增加。制定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 能有效预防和制止一些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非法牟利的行为。同时, 优化国内的媒体舆论环境, 是保障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措施,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资源共享的前提。通过新旧媒体融合发展, 也能将传统媒体的严谨引入新媒体, 提升新媒体信息制作的科学、严谨性。

最后, 建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统筹管理部门。一方面, 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新旧媒体运营中的冲突问题, 建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统筹管理部门将有效缓解工作中的冲突问题。另一方面, 通过统筹管理部门的协调作用, 可以实现媒体企业内部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通过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统筹管理, 在媒体内部加强新旧媒体的融合宣传, 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提高媒体团队的团队精神。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 积极借鉴一些转型成功、运作成功的媒体经营经验, 实现新旧媒体融合后的创新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盈利模式的创新、品牌管理创新都是非常必要的, 都是需要有专门的部分来统筹管理的。

四、结语

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但由于国内还缺乏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 需要广大媒体人不断尝试创新。面对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应对。以传统媒体为支持, 打造新媒体品牌、提升媒体新闻采编和节目制作水平、加强新旧媒体合作、建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统筹管理部门等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相信在不断地努力实践下, 国内的媒体发展将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

摘要:新媒体发展面临新的局面, 做好媒体事业发展是保障社会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介绍媒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分析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 提出新时期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新旧媒体融合,采编,转型,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娜.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研究——以石家庄报业为例[D].河北大学, 2013.

[2]皮泽红.中国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中的瓶颈及其对策[J].战略决策研究, 2014 (3) .

[3]曾浩波.天心:让文化产业聚力[J].中国报道, 2013 (3) .

[4]苏浩军.从“以报带网”到“以网带报”——“报网互动”运营模式探析[J].中国记者, 2010 (2) .

[5]姜帅.媒介融合下传统报业的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我国新媒体信息发展路径分析 篇8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 载体 主流文化

新媒体信息是继网络、电视传播信息的方式之后,在因特网现代化条件下实现的一种崭新的媒体信息传播与存储形式,这种新媒体信息形式的发展将成为我国信息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 新媒体信息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式

当今时代,在因特网的世界范围中,媒体信息几乎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一种是以往信息在网络上通过复制、转载等形式再次出现,另一种是专门为了适合传播途径的性质而制作的媒体信息形式。该文中所讲的新媒体信息的形式,属于后者,即打破以往传统的媒体传播的形式,将电视、手机、网络三者结合为一体的新的媒体信息的传播形式。这种传播形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具有综合性。新媒体信息形式由创作者集三者信息的传播特点合为一体,不仅使得传播形式具有艺术性和新颖性,而且更加能够细致、准确、快速的传达信息。第二,新媒体信息形式具有一定的叙说性。从具有叙事性的电视、影视,到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再发展传播至人人使用的手机,这是具有极强的叙说性的。第三、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在当今时代中,网络、电视、手机,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对我们来讲都并不陌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和途径,由于三者的“质”的特性的不尽相同,所传播的信息也自然不同,若将三者实现资源共享的局面将是实现中国信息资源最大化的直接有效的途径。

二、 新媒体信息发展的历史进程

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式的得以顺利实现,得益于现代科学手段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例如现代数字技术、WIFI技术、3G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1.新媒体信息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信息进入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可以上传到网上,也可以下载到个人的网络终端,现在网络信息多是以“上传下载”为传播形式的。大家还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随时对实事进行评论,大家还可以在论坛中集体交流,这样不仅使大家交流信息的面广了,而且使得大家获得信息的兴趣大大的提高了。

第二时期,信息通过数字电视传播。数字电视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了点播、留播、续播等新的多种播放信息的新形式。比如,前一天要看的节目,没有时间观看,可以通过数字电视的“留播”功能,随时进行观看已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由于这种功能方便了传播信息的途径,提高了传播信息的效率,所以,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与融入,现在大都市每个家庭的电视,几乎都已经换上了清一色的数字电视。

第三时期,手机上网。人们通过WIFI 、3G等科技手段,进入了网络覆盖率较高的信息时代,随时随地可以实现上网,进行网络信息互动,除此之外,现在最流行的就是使用微信软件,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对话来进行交流,使得人们日常传播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同时也更加时尚、更加享受的使用网络资源共享。

2.新媒体信息发展的三个形态

新闻媒介的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调查与实践,总结出国内新媒体信息发展的形态为以下的几种叙述:

一是改写型。此类信息是以原有信息的原有叙述为基础和雏形,通过修改者进行较强的主观能动的改编,又演变为两种:一是业余改编型,即非专业人士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自己实践所得的信息编写成文,上传至网络而成;二是专业改编型,此类信息主要是将一些原有的信息改编、转换成可以有影音的新形式的信息,这里的改编与转换不是单纯的将原有信息三维化成为影音形式,而是加入了新的创意、构思和效果的新的传播信息的方式。

二是原创综合型。该形式的信息没有原有文本,只是专门为了适合传播形式而设计的,如网络短片、公益广告、媒体片头、设计动画等,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将最具影响的事件灌入到观众的眼中,继而进入心中,具有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和艺术视觉魅力。

三是互动型信息。以往的互动都是QQ信息的传播、BBS公告板的展示、各种对话框的跳出等等,其传播形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现在传播的方式,就不单单的局限于网上交流了,还有其他的交流方式,比如说飞信软件,就是很好地将网络与手机二者结合起来了,互相影响、互动相应、随时联络,方便了现代快的生活快节奏,提高了现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方便了工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还有一些影视制作软件,在影片开始以前进行策划创作、编制剧情、挑选人物等许多阶段,而这些创作的人多由平时多为观众的群体构成,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选择播放顺序,以及故事发展的矛盾情节等。这样,上网的网民不仅是游戏者、而且也是播放者、是观众、是导演。

三、 新媒体信息发展的利弊分析

新媒体信息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的内涵。信息传播技术在当代社会找到了新的传播形式,现在的许多手机就是集中了电视、网络为一体的手机,如金立A10,可以看网络电视,堪称是“电视王”;还有小米手机,出了名的上网神速;还有无线网卡的植入技术等,真正使得现在的手机、电视、网络三位一体化。三位一体化已经被大众广泛使用和接受,实践证明是方便了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当今人们信息工具的主要功能和大众信息化的主流。

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的出现,打破了旧的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降低了信息受众的接受可知的难度,新媒体信息形式已真正的成为大众的表达工具,极大的解放了大众表达自我、宣泄情绪的本能的需要,激起了数字电视、网络、小米手机等数字化传播工具的消费潮流与趋势。

同时,与旧的传统信息传播不同,新媒体信息形式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的。新媒体信息解构了旧的传统信息传播的形式,使原有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被动的输入,变成了大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的接受形态,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不再是信息接受的被动者,而是主动参与活动者。新媒体信息的交互性可以使得交互双方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即时交流,如黑龙江交通广播电台的永刚主播的“刚好十八点”和晨风主播的“心事了无痕”都是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让听众参与节目,在讲完每一个故事之后,都要开通热线接听听众的信息,与听众进行信息的交流,实现听众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听众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听众和故事情节的互动。第一次传播的接收者,会成为下次传播的传播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多向互动的信息传播的态势。endprint

综上所述,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形式与途径纵使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是存在这一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内容方面,信息的精品较少。目前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式主要以网民的自由表述为主,虽然有专门的网络信息编辑的网站,比如网易、新浪、谷歌搜狐、凤凰等,但是这些网站也是拥有上亿传播信息的网民的,这些网民的言论是网络信息的主体,在众多的网民之中随意言论者居多,因此,缺乏专业的精品文本。大多数都是自娱自乐的即兴发表,任由网友们免费提供,无偿转载,随意传播。这就与达到主流文化高度的差距相差甚远。对现成的素材直接进行篡改,剪切复制与粘贴,随意上传,不乏靡靡之音,甚至存在侵犯隐私和版权的现象,使之降低了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式的整体品质,影响了大众对于新媒体信息的消费欲望。

其次,在整个市场运营的链条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的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实现,更没有形成典型的商业形式。新媒体信息缺乏完善的专业打造团队,这个团队要具有专门策划的能力与水平、要具有健全的制作机制和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预期可以生产出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文本,为广大网络信息传播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以便获得更多广大消费群体的认可。

第三,在运营管理方面,有缺位现象的出现。网络媒体至今还未完全实行实名制上网制度,而且同时还有存在地区地域的分布的布局的问题。这就导致观看者、传播者的身份是隐蔽性的,使得传播的形势与内容难以受控,难以追究法律的责任。网络媒体传播形式是跨地域、跨国际、跨时空的,大量的用户端也都是分散性的,如果一旦发生违法行为的问题,就会涉及到管理范围的权限的问题,加上目前我国对于网络管理法规的滞后性,没有相对完整的法律规章制度,如新媒体信息虽然具备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基本要求,可是在管理法规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将其定性为《信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违章条款,使得“信息”缺乏直接法律依据,导致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尚未被归入主管部门的行业管辖范围,虽有法也难寻。

当今时代,新媒体信息是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的一种新兴的大众娱乐形式,它的商业前景是相当看好的,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它预期成为创业产业的新行业。新媒体信息可以进行反的复消费,以达到节省创造源头的开支,但是影响面积却没有减少,造成一种良好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来,媒体信息传播形式的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管理机制与法制,组建专门队伍,培养专门人才,走发展主流文化的精品之路,实现中国信息文化产业走入世界的主要媒体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修·弗雷泽,苏米特拉·杜塔著,谈冠华,郭小花译.社交网络改变世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约翰·赫林科,姜斌译.社交媒体营销:信息有效传播的方法和案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沈固朝,储荷婷,华薇娜.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贺文发,李烨辉.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篇9

2014年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媒体 投资新热点 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把握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企业发展、行业投资还是生活主流方式都有着前瞻性决策的意义!

易查作为全球手机搜索领域的领导品牌,荣获2013年“最佳手机搜索引擎”,在企业移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坚持“聚焦客户需求,创造企业价值”的理念,向庞大手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移动搜索产品及服务。相继与手机凤凰网、手机环球网、手机搜狐等知名网站以及腾讯QQ、联通、HTC、小米、波导等知名品牌真诚合作,通过整合手机浏览器,移动门户、权威手机新闻网站、手机导航网站、手机厂商、运营商、知名手机客户端等优质移动互联网平台打造移动营销媒体联盟。

易查搜索瞄准移动互联的趋势以及企业的需求,顺应时代潮流,推出“云立方”一体化移动营销聚合平台,帮助企业建立起紧跟市场时代发展的营销平台和市场渠道,移动商城、APP手机客户端、微官网让客户的移动营销生态建设一步到位!将为企业合作伙伴、广大易查用户带来丰富的移动微时代营销服务,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模式。为了更好服务湖南市场,易查与长沙斌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成立易查湖南注册中心,以平台+产品+服务+培训+销售+售后的模式,为湖南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移动营销渠道,为企业定制式的打造全方位的整合营销推广,同时也把握新的市场增长点,帮助企业迅猛发展、再创辉煌!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美术 学习动机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72-02

美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术学习动机是美术教育的深化与发展,是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维持已进行的美术学习和努力实现美术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目前,新媒体影响日益广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让美术学习动机与美术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之中,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结构分析

美术学习动机是学生行为、态度和价值选择的统一,是一个动态结构。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随着他们行为、态度和价值选择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非良性的。此外,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与不同的学习阶段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相适应。

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是内外因素的统一,是一个开放性结构。一方面,大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形成了学习需要,这是大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外界需求促使大学生产生学习驱动力,形成他们的学习期待,刺激他们进行学习。因此,美术学习动机是开放的,尤其是在适度学习压力的影响下,美术学习动机会形成超越平常的动力,改善大学生的美术学习。

二、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的必要性

新媒体是网络、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其技术是数字化的,其传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主动成为传播者,个性化内容涌现,新的传播渠道出现,受众细分,传播的精准性得到了提高。在网络逐渐普及的今天,大学生正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并深受新媒体影响。

(一)是提高大学生美感教育实效的必然需要

美术学习是美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感教育的实效是教学活动实施者、教学对象、教学相关物质条件与教育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学对象的因素是最为核心的因素,只有教学对象对美感教育产生了兴趣,形成了认同,接受了美感教育活动所传递的信息与价值,美感教育取得才能实效。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学对象学习动机的端正,有赖于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的体认。实际上,在不同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这将对美感教育实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今,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已经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面对新媒体碎片化信息的冲击,应借助于学习动机的力量,加强美术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知美、理解美和体验美的同时,也使高校美术教学不断取得实效。

(二)是提高大学生美术素养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诸多因素中,学生的内在因素,也即学习动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夹杂在新媒体碎片化信息中裂变传播,而暗含不同审美观的图片、动画、视频,诸如车模图片与视频、恶搞的动画与视频、自然风光图片与视频,还有众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也时常出现于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其中所承载的审美观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既有符合传统审美观念的,也有符合所谓“非主流”审美观念的,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的途径

(一)把握大学生美术学习的需求

首先,正确认识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不仅要认识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美术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还要认识到不同性别的美术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的访谈、专题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方式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式深入把握他们学习需求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规律与趋势。尤其要正确认识新媒体对大学生美术学习需求的影响,充分认识到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已与以往大为不同,因而,决不能以传统的视角去认识大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

其次,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一般而言,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能为学习动机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正视不同的大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在提问、答疑、作业和辅导等方面有所区别,并对大学生在美术领域的兴趣爱好给予鼓励和保护。如有着强烈美术情怀并梦想在美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应给予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提问、答疑、作业和辅导,还可以把他们推荐给当下美术领域的知名人士,让他们在美术知名人士的指导下得到新的进步。而对于那些选修美术课程,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基础性的提问、答疑、作业和辅导,让他们的学习需要在轻松的学习任务中得到满足。

最后,注意纠正大学生的不良学习需要。在新媒体影响下,一些庸俗、低俗的审美观念出现,而为了追求所谓的“新奇”,一些大学生偏离了学习美术的本义,他们利用学到的美术技能恶搞历史人物、自然风景和城市建筑等,形成了诸如曲解美、扭曲美、遮蔽美、破坏美等不良的学习需要,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美和美术的认知与理解,难以真正做到认知美、理解美、发现美、体验美、传播美、创造美。实际上,在新媒体时代,不良的学习需要很容易蔓延,尤其是很容易通过微博、聊天工具等新媒体扩散,并在传播中形成新的变体,对良好的美术学习动机形成挑战。

(二)构建科学的高校美术学习目标体系

首先,根据大学生的差异构建相关学习目标体系。对于那些知识基础薄弱、技能基础不牢固、学科素养不高和缺乏学科经验的学生,应帮助其制定较为容易的目标和相对简单的目标体系,定期检测他们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不断修正学习目标。而对于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学科素养和学科经验都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制定相对有难度的目标和相对复杂的目标体系,即使他们或许并不能如期达到学习目标,但对这部分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放弃学习目标,应当在鼓励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同时,定期对他们进行学习引导,以保证他们的学习不至于偏离学习目标体系太远。

其次,根据学习阶段的差异构建相关学习目标体系。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通常,对于初学者应建立层次明晰、难度较小的学习目标,而当他们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之后,则应设置难度较大的学习目标。而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当他们面临就业时,应把他们的学习目标体系与用人单位需求、就业岗位要求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使学习目标体系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善于利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把院系、社团、相关美术教师与大学生联系起来,通过设置不同的讨论话题、提供学习信息、举办主题沙龙和提供创作机会等方式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院系与社团的互动、学生与社团的互动,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博客和微博的管理,做到更新定时而有规律、内容丰富而有深度、形式多样而紧贴美术前沿,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美术学习目标并引导他们实现之。

(三)创设丰富的美术实践情境

首先,依托校园环境创设丰富的实践情境,引导大学生熟悉校园环境,认知校园环境,把握校园环境的变迁,让他们在亲近自然、亲近校园的过程中发现校园之美,发现美术之美。如今,高校建设在加快,一些新的美术元素被引进高校校园,而一些传统的美术元素也依然在高校校园保持生命力,为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创设实践情境。特别是把刚进校的新生,把他们引向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他们在校园的亭台楼榭和流觞曲水中感知校园的美,在校园风光最美的春秋两季体验校园的美,在校园的每一建筑物和每一自然植被的整体构造中发现校园的美,在感知、体验校园之美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创作美和表达美。

其次,走进自然创设丰富的实践情境。无边的自然界是美术的天堂,这里有大量植物和动物,有起伏的峰峦,有平坦的草原,有奔腾的河流,自然界有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美。应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引导大学生走进自然,引导他们用所学所悟去发现和描绘眼前的自然之美,引导他们把自然之美带给社会大众,让他们在美术实践中得到提升。比如,可以依托高校社团,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带领学生进入本地的风景区,让他们在远离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同时,亲近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之美。也可以把学生带进名胜古迹,让他们在名胜古迹的美之中与古人相会,领略古人创作的美,领略流传了千百年的美。

美术实践情境是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是按照艺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尤其要注意借助新媒体,比如博客、微博、校园网站等,挖掘、传播校园之美和大自然之美,使大学生美术实践情境的设计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美术实践情境。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6(8)

[2]王东熙.论新媒体之“新”——从传播模式角度谈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J].东南传播,2009(5)

[3]何光文.浅析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教育与职业,2012(27)

[4]冯佳.美术教学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1)

【作者简介】黄 熙(1975- ),女,瑶族,广西马山人,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2024年七年级英语(上)答案下一篇:招商工作月度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