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精选8篇)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篇1

内容摘要: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探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信息化的一些措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并存的利与弊,我们如何取利去弊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变革

校校通;班班通;教育网络;

一、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很清晰的记得那黑板上老师们单一的粉笔字。而现如今由“校校通”进展为“班班通”,我们的校园生活、教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程中有两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分别是“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事也为“班班通”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现在全国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大中型城市,基本实现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而“农远工程”覆盖的农村中小学,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将在不久的未来得以实现。着意味着今后学校教育信息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向深入有效的应用转型。

“班班通”是将和教育有关的信息内容同道每个班级,病系统、有效的应用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它着力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着力解决幼稚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因此“班班通”是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兼职所在。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带来的新希望和解决任务的途径。

“班班通”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吧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之成为常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寻求有效应用机制与模

型,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不仅是城镇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上的延伸,解决了发展的突破口,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有效解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的问题。

“班班通”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班班通”实现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师、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局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结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刘延东强调,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刘延东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明确责任、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一一在目。

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再是单一乏味。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跟上脚步,不断给自己充电。

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根据这四种模式我们不难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当然在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中这四种模式也在以多种形式多种呈现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结构中。

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校园文化的展示也呈现出了多彩而炫丽的风采。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巨大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变迁。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我们学校实施教育的一大落脚点。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性,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信息使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从传统教育过度到现代教育,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对知识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强,老师们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终究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动力。

(一)信息技术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人类的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二)信息技术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信息技术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

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三、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由一味的“讲”变为“导”。

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二)学生由“听”变为“学”。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矢口识将会更力口深刻、巩固。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象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授课基本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网络环境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构成部分组成 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的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篇2

英语全球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因为它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是对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威胁。在此背景下, 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寻求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

2 英语全球化定义及成因

英语全球化指的是“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使用领域最宽、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交际工具” (金光美, 2009) 的这一现象。根据Kachru, 当今世界范围内使用英语的国家主要有三个层面:内层、外层和延伸层。 (曹廷军、迈克尔·辛、韩京和, 2007) 内层指的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层指的是英语为附加教学语言、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国家;延伸层指的是英语为外语使用的国家。内层使用人口约为3.5亿, 外层约为13亿, 延伸层约为18到20亿。

英语全球化这一现象与全球化现象密不可分。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通用程度最高的语言, 是由于历史上英美国家的殖民政策, 以及英语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支配影响。

3 英语全球化的利弊

如同全球化一般, 英语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它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传播。但另一方面, 它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和文化造成了侵蚀。英语全球化使人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学习和使用英语, 加强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 又要保护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语言, 使其免受英语文化的侵蚀。

对于英语全球化, 存在着三种观点:夸大论、怀疑论和变革论。 (沈骑, 2011) 夸大论者对英语全球化夸大赞美, 认为这一现象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中的一个良性结果, 应按照英美等国的英语标准学习与使用英语。夸大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戴维·克里斯托尔。怀疑论者则指出, 英语全球化实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 企图用一个语言标准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这种语言霸权将会导致进一步的贫富分化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破坏。怀疑论的代表人物有丹麦学者罗伯特·菲利普森。而变革论者的代表人物有澳洲学者阿拉斯塔·帕尼库克和美籍印度裔学者苏拉什·卡纳加拉加。他们认为对待英语全球化, 不能简单地以好坏区分, 应该以多个角度来进行批判。这一论说使英语全球化逐渐成为跨文化跨语言的界面。

4 英语全球化下的教与学

面对英语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文化带来的好处和弊端的双重作用, 不少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教师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困惑:在英语全球化环境下应该如何看待英语教学?我国的英语教育应该走向何方?这一困惑本质上反映了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争端, 反映了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语言教育出路的反思。 (刘君栓、刘晓华, 2012) 笔者认为, 应该带着批判和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的英语教学。下面是笔者对此的一些思考, 希望能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建议和启发。

第一, 英语教育规划应当将政治经济利益和长远的教育目标相结合。 (黄红, 2007) 我国英语教育正经历着全民学英语热潮, 但“现行英语教育效果与其投入是不相称的”。过分强调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不少学习者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英语学习了, 并且英语学习占总体文化课程的比重是比较大的。英语成为职场的一项硬指标, 甚至是一些在工作中很少接触和使用英语的行业也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英语等级证书。但是, 对英语教育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国民英语水平的大幅提升, 反而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 应当重新审视我国的英语教育在总体国民教育的地位, 寻求与政治经济利益和长远的教育目标相结合的新路径。

第二, 改进英语教学方法。尽管交际法及其最新的发展——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已倡导多年,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现行不少中小学, 甚至是大学的英语课堂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法为主导。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往往注重读写能力, 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在这种教学法之下, 学生往往在语言交际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 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是大势所趋。英语全球化带来的是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共同探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是外语学习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机会, 博采众长。但是, 也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外语教学法都适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我国人口基数大,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教育资源有限。在此国情下, 不应该盲目地照搬国外的英语教学法, 而是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良, 使其符合我国国情才加以采纳运用。

第三, 改革英语考试制度。从一定的程度上说, 现在的英语教育状况是受到现行的英语考试制度所影响的。现行的英语考试制度大多主要考察英语的读写能力, 以分数衡量学习者的能力, 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甚至是很多高校把英语等级证书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但是, 我国的英语考试制度在国际上是没有影响力的, 不能够被公认为是有效的考试评价方法。在英语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我国英语考试制度应该尝试与国际接轨, 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英语考试制度。

第四, 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树立全球化文化意识, 能够充分发挥英语作为促进与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能够很好地理解世界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也体现在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要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 也要让中国文化走进英语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既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 同时也了解缤彩纷呈的中外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同实现文化理解、文化共享以及文化影响的跨文化交流目标。 (李秀, 2012)

第五, 加强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及中国英语的研究。 (李文中, 2006) 学习英语能够带来沟通交流之便,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且,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教育的优势, 就应该趋利避害, 也就是既要搞好英语教育, 也要保护好民族身份、民族语言。加强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思考如何让英语更好更快地在语言层面上、文化层面上、教学层面上实现中国本土化, 使其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外, 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英语的存在及其作用。中国英语实质上就是英语的中国本土化, 因为其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交融。学术界、教育界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认真研究中国英语, 并在此过程中寻求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5 总结

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英语成为了国际上通用的交流工具。但是, 英语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我们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民族身份和文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之下, 如何带着批判和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的英语教学就成为了一个重大课题。只有通过摆正英语教育的地位, 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 培养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及重视英语中国本土化和中国英语的研究, 才能使我国英语教学发展的道路更宽广, 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曹廷军, 迈克尔·辛, 韩京和.语言即人, 人即语言——反思英语全球化与弱势民族语言文化的丧失[J].外语学刊, 2007 (5) .

[2]黄红.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英语地位规划[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金光美.英美霸权与英语全球化[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2) .

[4]刘君栓, 刘晓华.英语全球化:反思英语教师的困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12) .

[5]李文中.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6]李秀.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误区及其应对[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生交往互动

现就本人在教改中的经验谈几点意见。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很重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下的教材编排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打折销售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总之,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推动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使学生享受获取数学知识的乐趣。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猗县教育局)

神话故事的教与学 篇4

赵天竹

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它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的片段记载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神话不仅是内容非常丰富的,而且语言也是相当优美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神话故事虽然不多,但神话就像青草地上璀璨的明珠一样吸引着天真的孩童,研究神话故事的教学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我以《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教材为例,谈谈对神话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这是一篇中国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在第一课时中,我首先引领学生初读了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了文中生字并理解新词。然后启发学生继续深读,同时进行思考、质疑。第一课时后,我写下了简短的教学反思:语文课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就是学生的质疑环节了。一学生问,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混沌一团,可盘古翻身坐起来,为什么看到了一丝微光?一女生问,那时候就有板斧和凿吗?最后一位男生又问,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了一丈,那天和地之间的距离不是没有变吗?盘古怎么升高的?这几个孩子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思考。思维的交流碰撞,让孩子们更明白了神话的神奇之处。对于后一个男孩的问题,立刻有人反驳,地是往下加厚的。“树,就像树枝和树根一样”。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用说,我静静地欣赏,那情景也是一种美丽,更是一种幸福。

在第一课时教学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对原定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将教学重点定为:细读并复述课文,了解盘古开天辟地及化生万物的过程,感受盘古可贵的精神,再有感情地读课文,进行练习。一节课下来感慨也颇多,神话故事的教与学也多了几分思考。

1.依照“读思结合”要求教与学

“读思结合”课型有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课堂由“教堂”基本变成“学堂”,教师侧重于引导、点拨。两年多的实践,我班学生已养成较为自主的学习习惯,小组内分工明确,既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评价,又人尽其职,有序讨论。这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均有体现。

2.复述故事,感受神话魅力,激发学生想象

本篇是一则中国创世神话。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诠释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因此我认为神话教学首先要感受神话的魅力。神话的神奇色彩,体现在故事情节的神奇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上,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因此,明确自学重点后,我提出的自学提示之一即是:细读并复述课文,了解盘古开天辟地及化生万物的过程,感受神话的奇特。旨在让孩子从故事情节中感受神话的神奇色彩,孩子们的语言也许不够精炼,全班交流中,他们能感受故事情节的奇特。“昏睡一万八千年”、“盘古的身体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精疲力竭”、“盘古的躺倒化生万物的过程”等。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文中的一个重点,讲述了盘古临死前化生万物的奇特景象,不仅情节感人,语言也非常优美,且是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之一。一口气用了9个“变成了”,简单点拨了识记方法之后,我引导学生启发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孩子们的语言是灵动的,想象是丰富的。“盘古的牙齿和骨骼变成了各种精美的矿石。”、“盘古的胡须变成了绿色的小草。”、“盘古的鼻子变成了巨大的山洞。”„„这美妙的语言文字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神话色彩已在学生的语言中显现。

3.练习设计:巩固学习成果环节,我改变原先“你想对盘古说什么”的设计,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如果把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做成一本图画书,你会选择哪个画面作为书的封面?理由是什么?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对一边回忆课文内容,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换成一幅幅画面,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说明理由。从孩子的回答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个故事已烙在他们的心中。

教学中,我采用了“读思述练”四步教学,感觉孩子们已经对神话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喜欢上了它们。

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 篇5

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技师学院 张力刚 辽宁省美术职业学院 李 泽

【摘 要】自“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自身,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 因材施教 学会学习

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就学生而言往往普遍存在以下不足:①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强。②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③学习兴趣不浓,对所学内容没有充分认识,不能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既然生源存在问题,我们就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

一、转变学生的思想,端正其学习态度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心里对学习产生了阴影,往往存在自卑的心理、缺乏信心、缺乏被重视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不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更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温暖和鼓励,要在这一过程中付出我们的爱心、关心、责任心,以心换心,以心交心,去温暖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使其早日走出阴影,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以阳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鼓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以期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改善。让他们通过特长的发挥意识到我能行,我能做到,我能做好,逐步地改变学生的心理,最终使其从厌学转变为愿学,最终目的为好学,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个教育管理的过程,必须要作为首要任务。否则,不管教师讲的如何好,教学设置的如何丰富多彩,教学安排如何合理,实验操作如何贴近实际,等等,这些都将毫无意义。

二、要帮助学生打基础、学技能、明社会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毕业就将直接走向社会,其学习的成果将直接面对工作和社会的双重检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简单而直接。这同时也是对我们职业教育成果的检验,教育水平的高低会由社会直接给出结果,不会以我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做好教学设置,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做好实习演练工作,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等等。首先,我们要做好打基础工作,即基础理论讲授工作。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本身学习能力有限、学习兴趣不高,层次差异还较大,显然我们不能像大学一样要求我们的学生记住过多的理论和公式,去搞研究性学习,职业教育本身也不需要宽泛的知识面。同时,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在校时间仅仅有短短的两年,多的也不到三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过多地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然死记硬背不是学生的长项,那我们就尽量减少这部分的压力,给学生减负,在基础理论学习上应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对其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该牢记的一定要强化记忆,该理解的一定要理解,学生要是能做到知原理、懂技术、会操作,这就已经很难得了。对于公式原理的讲授一定要与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相联系,让学生明确其使用对象和范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公式原理的含义,还要使学生知道其应用在哪一方面,与实际工作有何关联,一定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最基础的理论教学抓起,牢固树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为了实际工作需要这一教学宗旨,这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枯燥的理论教学活起来。

三、要做好技能培训工作,并使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知识技能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技能的高低最终决定学生的毕业去向,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直接体现。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技能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已不仅仅局限于会,更要求“精”。俗话说的好:“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怎样才能做到“精”是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学生掌握多种技能自然是好事,但切忌样样会,样样松,也就是说什么都不精通,这种情况在职教领域广泛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呢?不同的学生自然存在各种各样的个体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深入细致地研究,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好的学生可以针对其自身的特点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精通二项或者多项技能,而对于那些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则要有针对性地为其选择一项技能作为其基本技能。比如:机械加工专业里面的数控机床操作,对于一个好学生来说可以很好地精通数控机床的各项操作,而对于一个底子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做到各项操作完全精通无异难于登天,这时我们要做的也许不仅仅是一遍遍的讲授、演示,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性的选取一项或几项操作让这个学生学懂、弄通、做精。每个专业领域里面都包含许多小的领域,在小的方面能够做细、做精不也是其能力的体现吗,不也掌握了一方面的技能吗?如果这个学生学得很好,钻的很深,做的真精,未尝不会比其他能全面掌握数控机床各项操作的学生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可和较高的收入。

四、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这里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做好德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各行各业都有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学生不仅要有知识、有技能,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平。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更加讲求分工配合的时代,每个产品、每项工作里面无处不存在分工,也无处不存在协作,没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不能融入社会化大生产,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培养的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而是最接近实际的技术人员,所以团队精神必不可少。三是要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感恩的心,要学会与人为善。既能认识真善美,也能辨别假丑恶,学会对社会负面影响说不,对社会正面影响加以学习,为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工作。

五、要指导学生会学习

职业教育这短短几年,会教会学生很多知识技能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但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又仅仅是一个阶段,毕竟其影响有限,必须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知识、技能、文化随着这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不学习终将被历史进程所淘汰。但我们能安安静静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只有几年,这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完全正确的,关键问题在于怎么学、学什么?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做好眼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掌握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中去应用、去体会各种理论知识,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技能和熟练度;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导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知识和技能,提醒学生把握适当的时机学习更新知识技能。

机械设计创新课程的教与学 篇6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王新华 陈彩凤

[摘要] 本文针对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上海市和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的实际教学要求,集中机械工程学院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优质资源,探讨“以培养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措施。[关键词] 机械创新 课程体系 探讨

一、引言

精品本科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二五”期间上海理工大学进行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是国家实现“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关键所在。打造精品本科要做到六个“精”,即“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确卓越的培养方案、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教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其中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建设尤关重要,通过创新型的课程体系构建,淘汰不合时宜的传统课程体系,营造崭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当然,精品本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本文针对机械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和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际体会,谈谈机械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二、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思路和实施

(一)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使有互动也是以教师讲解的概念为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无可挑剔,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课程主线,结合学生的互动以及课后作业的巩固,完全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要求。然而,对于以创新为灵魂的机械创新实践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

为适应精品本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我校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机械工程学院为此增加了很多与创新设计有关的课程,对大学生选课与培养目标进行导向,选拔有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授课与指导,获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首先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按照指导教师布臵的选题方向进行选题,由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设计方案与设计思路,并做成PPT进行小组汇报。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实时点评,给出指导意见,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并给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这样的授课模式让学生站上了讲台,教师坐在了观众席。一方面,学生上课前必须进行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设计意识,所有的创新设计方案都来自小组成员而非教师的讲授,真正发挥了每个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设计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奇思妙想,从而呈现出很多优秀作品,这仅仅靠指导教师的思维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真正能够将每个学生融入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上课教师不再需要点名,学生会自觉地走进课堂,否则将会令自己很难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小组,当然自己创新、自己设计的产品必然会吸引学生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学生每堂课的讲解与指导教师的讲评,学生的创新设计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小组成员分工严密,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当然也可以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自己缺乏的知识,锻炼了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

(二)设计工程师走向课堂,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机械创新设计方案完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产品的详细设计与零部件绘图,而这恰恰是很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短板,产品设计完成后需要通过加工和装配来实现产品的功能。以前很多创新作品拿到工厂以后会发现很多作品是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的,有些作品虽然可以生产出来,但同学的设计图纸很不规范,对公差和工艺了解不够,让工人无法进行加工。图纸不能反应出设计意图,还需要学生现场说明,大大影响了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加工进度。

为此,学院聘请了企业有经验的设计工程师走向课堂,在方案讨论阶段就融入到创新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解决,以避免后期作品无法进行生产的弊端;另外,设计工程师结合实际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要求,对学生进行加工工艺知识的指导与培训,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设计图纸就是工程师的语言,是指导加工的技术文件,并对图纸的规范进行示范,将大学生的理论设计与生产实践真正得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走向车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也让学生走向了车间,真正见识到自己创新作品的实现过程,增强了对产品设计的感性认识。机械产品理论设计和实际产品的制造以前是脱节的,学生对产品设计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至于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有的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实物,很难与自己的设计联系起来,有的虽然按设计理论设计出图纸,但产品到底如何制造却一无所知,当然会造成理论设计与生产加工的不匹配现象。

针对这种想象,学院与多家制造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企业为大学生创新作品的制作提供了加工设备与场所,使得大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车间,自己动手加工制作自己的设计作品。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企业专门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设计工程师实时进行指导。这样,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图纸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流程规划,编制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工序卡片,完成零部件的加工;然后根据装配图纸编制装配工艺卡片,进行零部件的装配;最后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在车间中大学生真正了解了产品加工制作的过程,学习了零部件材料的选择应该与生产实践相适应,加工方法与刀具的选择应该与现有的设备相匹配,公差配合应该符合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这些都是理论课程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

(四)建立课程网站,以创新案例教学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注重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理论的指导和实际创新产品的启发与借鉴。为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院建立了创新课程网站,开辟了互联网教学平台。网站建立了创新课程培养大纲、培养目标、创新理论课件;创立了创新案例库,将前期学生获奖作品制作成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供学生创新学习与参考;搭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互联网指导与讨论。

另外,学院还和易班建立了校外互联网教学资源创新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实施之中。这样学生可以登录易班的创新教学平台,完成创新理论学习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大大促进了创新设计效率,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五)课程考核淡化知识考核,注重创新能力测试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为核心的实践类课程,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测评。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当然要追踪整个创新设计的过程,在平时小组答辩与讨论时就将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考评,整个考核是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靠最后一次的作品评估与答辩进行评分。这样的考核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实际表现能力,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创新为手段、产品实现为目标的一门课程,其评估标准应该贯穿于创新设计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综合测试,客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追踪和考核,全面地评估其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将考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考核,这主要依据平时的小组答辩与方案讨论,结合产品的实际制作过程。这部分可以充分衡量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第二部分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考核,这主要依据小组分工与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来衡量。这部分分数由小组组长给定,并经小组讨论修改后确定;第三部分对学生作品的质量进行考核,主要依据参加大赛获奖情况与评委的打分来决定。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创新,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废除一刀切的教学理念,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基地建立了完整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必然会促进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锻炼其机械产品的实际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学校精品本科建设提供一套学以致用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1月 [2] 2014年8月 [3] 邱宣怀 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07月

[4] 黄胜伟 主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科学出版社 2002年

 文章发表请注明:

本文的研究受到(1)上海理工大学“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2015-JPBKY-011)精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王新华,男,出生于1969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浅谈数字时代字体设计课的教与学 篇7

字体设计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无处不在。在现有的平面设计领域里, 字体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传达工具, 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占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它指的是如何解决在文本的排列组合和布局问题。涉及字体和字体大小, 字体的选择、组织和安排, 甚至包括字和字的大小, 布局, 颜色, 空间表达, 密度之间的关系等。将文字的传播功能和审美相结合, 从而提高文字的视觉效果, 提高字体设计的吸引力, 使字体设计具有审美价值。

二、时代特征与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 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变化, 这就是平面设计领域中,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工具, 新技术的介入, 使在20世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量依靠传统印刷方法生存的行业濒临崩溃。取而代之的, 是对字体从设计、排版直至完稿变成了设计师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 他们不必受到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 而可以自由地凭借自己的设计经验, 按照自己的构思方法对文字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布局。可以说, 当时平面设计领域最重要的特征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介入, 由此产生和建立了一种新的字体设计概念。对字体设计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手段与发展趋势。作为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从设计工具到设计观念的新变化, 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对在我国平面设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字体设计教学提出新的探索和思考, 这也是数字化时代的需求与使命。

三、字体设计的教授方法

当今高校的字体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需要与时俱进的根据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课程设置应真正做到适应社会需求, 使学生深入理解字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尽可能的以最合理而简洁的表现形式, 达到最佳的传达和审美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打开学生眼界, 拓宽学生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的字体设计创新能力, 改革传统、陈旧的字体设计教学理念和方法, 构建一个适合数字化时代的字体设计教育模式, 思考与探索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字体设计教育之路。

数字化时代下的字体设计强调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为主要功能, 将视觉元素的组合安排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使之成为具有个性和吸引力的视觉识别形象。教师在教授字体设计的学习方法时,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字体设计的教学安排。

第一, 首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设计基础及专业特色, 提升不同的学生的基础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想象与思维能力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第二, 字体设计是基础课而又在平面设计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字体设计临摹和实践训练, 使学生了解印刷字体的基本特点, 掌握字体设计的方法步骤, 对不同的字体形态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 依据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字体设计时, 加强学生手绘设计与电脑设计的操作能力, 使学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字体创新设计。

第四, 为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针对汉字字体的书写特点, 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字体设计经验, 特别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字体设计理念和方法, 探索和研发汉字新的字体设计与应用。

第五, 在字体设计地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多欣赏优秀地字体设计作品, 对作品进行深刻剖析与点评, 以加强学生对字体形式的审美与认知能力。

字体设计的起源和发展为今天的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讲解字体设计的原则和实践需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 并对学生的想象思维进行培养;指导学生进行字体的组合编排设计, 并掌握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各个领域的运用。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在教授字体设计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掌握的设计要点。

四、字体设计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字体设计的过程中, 围绕字体的设计主张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 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自主的学习意识, 较好地掌握字体设计的要点, 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文字, 把信息直接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要想掌握良好地学习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第一, 掌握理论知识是学习字体设计地基础。字体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字体分类、特性、研究不同地字体在结构、笔画的书写规则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二,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学生对字体设计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并检验其真理性, 其中包括对成功字体设计案例的探究以及实践应用操作, 以提高自己的字体设计水平。

第三, 数字化时代, 计算机逐步成为设计领域主要的表现与制作工具。字体设计也有了新的表现手段, 运用电脑的图像化处理功能, 可以对字体进行材质、渐层、阴影、高光等花特效处理, 对字体进行有效快捷的组合排列, 使之产生全新的视觉审美效果, 使字体设计的图形化功能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除了学习上面的方法, 学习字体设计的学生, 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积极调动感官, 掌握各种字体的基本特征, 利用巧妙的构思, 独到的构思, 充分发挥字体的表现力, 突出表现文字的精神含义, 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董小龙, 葛正喜.字体设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1.

[2]伊达千代, 内藤孝彦 (日) .文字设计的原理[M].悦知文化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3]王雪青.字体设计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王绍强.设计形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7.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篇8

关键词:AutoCAD;中级证;试题评析;技巧;方法;时间安排

中图分类号:TP391.72

计算机设计绘图员考试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一门,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加强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领域新职业、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由于当代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绘制建筑图形,可以提高绘图精度,缩短设计周期,还可以成批量地生产建筑图形,缩短出图周期。在建筑设计行业中,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的进行设计,已经成為衡量从业人员绘图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对软件熟练操作及运用变成极其重要。

1 中技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技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到的教学水平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水平上,差异最为突出。来自富裕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水平较高,领悟能力强,是因为地区经济条件好,小学及初中的硬件及软件条件较好,学生能较早接触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运用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学习新的软件有很好的基础。相对来说,来自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及很少接触计算机的情况较多,由于人的心理上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产生自然的畏惧心理,在学习上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适应,因此学习的进度和接受能力较慢,需要老师用较长的时间进行辅导。

2 考试题型分析及知识点、失分点

考试一共四道题目,对考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查。从第一题新建文件夹,到更改文件名,绘制绘图框然后存盘这些计算机基础开始。到第二题,抄画房屋建筑图,考核点从计算机的应用,向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转移,对室内设计里面的图号、标注标准、绘图标准、如何查看数据以及建筑绘图标准等一系列的知识点进行考核。第三题绘制几何图,这题目相对简单,考生只要能掌握一般的绘图命令如:C、L、EL、XL等及编辑命令TR,这题目就可以拿来到满分。最后一道题目考的重点不是绘图的能力,而是三视图,这个部份给出任意两个视图,考生须求出第三个视图,这部份也是考专业基础知识。

在近十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中级证的考评员工作中的监考情况发现,历届都有考生把文件放在哪里不知道、找不着的情况,还有把文件名字忘记了等等。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文件的保存及文件的另存为的区别,考生把新做的文件覆盖了上一道题的文件,导致上一道题目零分,浪费时间同时分也掉了。

(1)中文输入的速度提升,在考证的第一题,大约50个中文需要输入,个别考生因为输入慢,浪费过多的时间。(2)考证的时间只有180分钟,需要完成四道题目,要提高操作速度的捷径就是熟背命令表。(3)考证的二大题是抄画房屋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详图。这题目对于不熟悉室内工程图画法的考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题目涉及室内工程的知识点如轴图符号、门的符号、窗的符号、剖切符号以及标注的文字大小、距离。因为不能理解平面图上的符号和尺寸标注的意义,而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尺寸,考生将无法画出对应的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丢分严重。(4)第三题是比较容易的题目,难度不大,只需要考生细心的参照题目所给出的尺寸完成就可以了。一般不用标注尺寸。(5)对于空间思维较弱的考生,第四题的难度较大,一般只能画出题中所给的两个视图,而无法求出第三个视图。

3 对应的教学方法

3.1 基础训练(只有知识点,没有方法,针对第二大点的知识点和失分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训练):(1)有针对性的进行保存及另存为的区别训练,并在日常做练习时反复讲解;(2)熟记及熟练运用AutoCAD命令,学生抗拒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上使用实例法进行教学,一个例子一个命令,学生每学会绘制一个图,记住一到两个命令及使用的方法与技巧;(3)上课的第一天开始,训练学生左右手配合绘图工作,养成左手进行命令的输入,右手握鼠标进行绘图的习惯,双手合作同时进行绘图,大大提高绘图的效率;(4)抄画房屋建筑图是考查的重点题目,运于演示法,把平面图分成多个步骤进行讲解,每讲解一步,步骤进行分析,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次是讲解加上示范,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并识记操作步骤,接着就让学生按教学的方法完成以上步骤,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按需再补充或是继续下一步。要注意的是,在教绘图的时候必须把室内设计工程图画法的基本知识讲得清晰、透彻;(5)综合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绘制方法,任意给出两个视图,求出第三个视图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对单个的几何体进行三视的分析,使学生能掌握不同形状的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再进行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几何体的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画三视图的水平。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方法,解决这道难题。

3.2 考证前密集训练。经过两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完成考题,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源参差,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在180分钟以内完成四道题目,基础弱的学生能做完,但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因此,考证前的训练会重点集中在时间的控制上,把考证题目用时间进行分割,通过比赛、游戏、测验的竞赛形式进提速训练,学生通过一个多月的考证前特训,效果非常好,最快的同学能以90分钟完成所有的题目。

3.3 考证答题技巧。为了更好的通过考证,做题顺序做出调整,先做第一题,原因是:这道题占20分,而且容易,一般同学都能拿到满分,接着做第三题画几何图占10分,所有的同学都能拿满分,然后做第四题是画三视图,占10分,一般的同学都能抄画三视图中的两个视图,能求出第三视图就能拿满分,但这有难度,但是能完成两个视图有4-5分,也就是说前面三道题完成了基本上能35分。所需要的时间60分钟的时间,留下120分钟的时间去完成第二题,那么时间就相当的充裕了。成绩也就有了保证。

4 效果与反思

计算机设计绘图员(建筑类中级)考证教学中,遇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差距很大,一个知识点,一部份的学生只用十分钟就能理解并能运用,有些却需要两节课,在这样的差异当中,任课老师对于课堂的控制,时间的安排难度很大,为此会在备课时需多预备多几道练习题,让学得快的学生多练点,接受能力慢的学生能抓住学习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操作、掌握技巧,做到优良生能多学习、多练习、提高水平与速度,对后进生采取不放弃、不抛弃的态度,相信他们能慢慢的跟上老师的进度。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是非常的重要的,学得好学生作为助教的形式带动后进的学生,互相帮助,能使得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的同时,前者能获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并能再一次复习,在后者的前者身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通过多种的训练方法得到理想的效果,今年四十位学生参加计算机设计绘图员(建筑类中级)考证,以82.5%的优良率,100%的通过考证。

参考文献:

[1]黄惠廉.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2006基础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施勇,张计.中文版AutoCAD2009建筑图形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3]刘林.AutoCAD2002高级应用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洪展英(1978.11-),女,广东南海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职务教师,装潢设计助理讲师,本科,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绘图员考评员、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绘图员考评员、广告设计师、室内设计师。

上一篇:随文练笔论文下一篇:歌颂教师配乐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