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在《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应用(通用10篇)
萍乡湘东中学 刘琳
内容摘要: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人的感官接收运用越多,对知识则越容易理解。电教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或引领作用,可以有效地拓展古诗文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多媒体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性手段。我们应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结合语言思维的能力去加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图、文、声、像等媒体成为古诗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与动力。
关键字:多媒体 语言思维 辅助性 深化
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界同仁一直探求的主题。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发现若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就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此,本文以古诗文阅读教学为切点,就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以及它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尤其是多媒体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所产生的优良效果等方面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多媒体的特点: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文字、图像、画面、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形象,这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教学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优点
1.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或引领作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普通话标准且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美感和体验便油然而生了。如教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让学生在古筝曲优美的旋律中反复的诵读,整体感知本词的独特魅力。然后在老师初步的引导理解后,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镜头,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画面中引领学生走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意境,在“浪花淘尽英雄”的歌声中引导学生想象周郎的英姿勃发。1 这样能就唤起学生的美感,学生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词人的内在情怀。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些评论式的导语:评论式的导语可对作品的风格或内容进行介绍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地步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例如教读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柳永的《雨霖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他婉约缠绵的词作风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宋词中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豪放派,豪放派词如大江奔涌,滔滔不绝;如金戈铁马,铮铮有声。而苏轼就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有人这样评价:柳永词,只适合十七八女孩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有坚实的情感基础。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同时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手段,与常规手段相比较,多媒体可以加大课时的容量,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就已经根据教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上课时,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朗读和背诵,又给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以及对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或类似作品的欣赏。这样不但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如学完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还可以欣赏他的《定风坡》和《江城子》;也可以选其他的怀古诗词去自学,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事实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技术,能挖掘学生阅读潜能。
三、图像、画面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古典诗歌有抒情性很强、语言跳跃性、意境深远等特点。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活动中,我们要尽量发挥多媒体的图像、画面辅助作用。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2 在心中出现一幅送别的画面,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理解的送别的画面,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再例如教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多媒体先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通过这些声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然后让学生结合诗句去想象一下陶渊明在这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要来到农村?画面看似浅显,实则内涵浑厚。学生结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关键句子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田园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峻洁人格。
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四、注重多媒体,但更要注重阅读的个性。
阅读是一种个性的再创造。文中的不确定性愈多,便愈能激发读者对作品的参与,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把它具体化、形象化,但图像声音等很难产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独特的情感以及提高揣摩语言效果的能力,因为图像声音把文本的空白点给“亮相”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情感及想象空间被图像声音填补了,因此,在制作多媒体体课件时,要精选图像、声音,切不可全部展示,太多的图像声音,看起来很热闹,但它只会破坏语言教学的美妙意味,效果适得其反。图像声音材料的多少一定要以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思维和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及调动学生的不同情感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为前提。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展示的是电影《水浒传》相关的画面:大雪纷飞、寒风呼啸,林教头冒着风雪去买酒,然后又冒着更大的风雪赶往草料场,这时最容易形成的情况是:大雪的画面抓住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成了画面的奴隶,而忽略了文中的一个最关键的词“紧”的妙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地写雪越下越大,这跟故事情节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场大雪跟林冲的命运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关系等等,这样思考以后,我们才明白:作者的目的不在写景,从整个情节来看,此处写景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同时还表现了林冲性格由软弱到反抗的转变。所以,此处的雪紧风大,实是作者巧妙的安排。
适当的声画,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而这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得法,不要让学生被声画迷住了耳目。教师要以此 3 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揣摩语言,领会其精要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多媒体图像声音的力量去加强深化语文课堂阅读或教学,让图、文、声、像等媒体成为古诗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与动力,我想,这对于拓展古诗文教学的内涵和空间,强化并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手段,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总之,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为古诗文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我们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学生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 婷、阳德华《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教书育人》2009年第4期;
2.彭红梅《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优整合》,《江西教育》2009年第6期;
3.韦杰《浅谈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教研版)》 2009年第7期 ;
4.齐媛《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8期;
为了将这一教学思路从感性的摸索上升为有效的教学经验, 更好地运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特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后面的“品读与探讨”对自己在唐诗宋词教学过程中的帮助与指导为例, 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了一个总结。
下面将从借助问题, 抓住诗歌重点和透过分析, 传授问题方法两个方面来谈“品读与探讨”为我们解决“寻找有效的诗歌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答题能力”这两个难题所提供的借鉴。
一、借助问题, 抓住诗歌重点
仔细研究“品读与探讨”中的问题, 我发现借助这些问题, 我们就可以解决教与学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的难题。因为“品读与探讨”中的问题是根据不同诗歌的不同特点来设置的, 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就可以针对性地解决一些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
通常情况下诗歌可以从内容、主题、写作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但并不是说教师在教的时候就必须将这三个方面都分析得非常详细, 学生在学的时候必须将每首诗的这三个方面都掌握周全。由于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我们学习时必须有侧重点, 抓住它的特点来分析, 而非泛泛地学习。有些诗歌需要我们把握它的内容即形象, 有些需要我们探讨它的主题, 还有的则需要我们分析、学习它的写作技巧。
一般情况下诗歌的内容与主题可以从它的题目中直接看出来, 比如《春夜别友人二首》《送魏万之京》《送友人》等是写送别抒离情的, 《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抒怀的……至于词, 虽然词牌名不直接反映词的内容, 但由于相对于诗而言它在上下文的表达上有着明显的连续性, 因而仔细看完全词后想要弄清它的内容与主题也非难事。所以一般情况下, 命题人不会直接考查诗歌的内容与主题。即使遇到像李商隐的《无题》这样朦胧的诗, 由于它主题的不确定性, 就算出现“品读与探讨”中“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评《无题》时说:‘一息尚存, 志不少懈, 可以言情, 可以喻道。’结合全诗, 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 亦可以喻道。”这样的题目, 它的答题也是非常灵活的, 无论你答它是言情还是答它是喻道,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只要你能言之成理都可以, 这样的题目只要学生掌握了答题的方法比一般的题目更易得分。
把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弄清楚了, 那么它的表达技巧就成了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了。而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体现在炼字、情与景的关系以及修辞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一重点展开。笔者将课本“品读与探讨”里的问题归纳整理以后发现, 课本中的64首诗歌完全可以按照以下专题进行赏析:
1.关键字
在这里关键字又可以分为三种。
(1) 我们平常所说的炼字:
《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只”字, 《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的“阔”字, 《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在诗句中所起的表达效果。
(2) 诗歌转折处的领字:
《八声甘州》中转折处“对”“渐”“望”“叹”“想”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 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
《望月怀远》中的“望”“怀”, 《月下独酌》中的“独”字所起的贯穿全文的作用。
2.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的关系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1) 情景一致的:
《八声甘州》以凄惨冷落的秋景渲染自己归思的凄冷之感。
(2) 以壮阔之景抒凄冷情怀的:
同样写羁旅愁思, 《苏幕遮》在上片描绘了寥廓多彩意境阔大的秋色丽景。与此相似的还有杜甫的《旅夜书怀》。
(3) 乐景衬悲情: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明明归思欲沾巾, 却描绘了一番花发木荣的春景。
3.多种修辞的运用
由于修辞的运用在诗歌中十分常见, 学生也能够很快找出来,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4.写景角度的分析
写景的角度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1) 所调动的人的各种感官:视、听、触、嗅觉。《山居秋暝》中视听、动静的结合。
(2) 写景的层次:《长安晚秋》中远近、高低、点面的结合。
二、透过分析, 传授答题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 借助“品读与探讨”所设置的问题, 极容易抓住诗词的重点, 以答题的形式来分析、鉴赏每一首诗词。这种情况下,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 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答题的方法而非千篇一律的答案。
对于已经习惯记录老师给的现成答案的学生来说,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答题的方法, 针对不同题型的问题我为他们设置了一些辅助性的思路:
1.炼字
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为例, 我在让学生分析这个“弄”字好在哪里时, 提示他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 这个字的本义以及它在这里所起的表达效果。 (2) 它所刻画出来的形象。 (3) 它与上下文的关系。 (4) 在抒情上的作用。有了这些提示, 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 寻找问题的答案就变得容易了。解决完这个“弄”字, 我就趁热打铁, 让学生讨论“星垂平野阔”中的“阔”字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的好处, 作为巩固,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答炼字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2.景与情的关系
在做这一题型时, 我采取的是比较法, 将《苏幕遮》与《八声甘州》放在一起讲时, 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景的特点 (先找出诗词中写景的字词, 再进行概括) 。 (2) 所要表达的情感。 (3) 所写的景与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比较, 学生就清楚了什么是情景一致 (交融) , 什么是以景衬情。
3.曲笔
在分析曲笔时, 我是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的, 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着手: (1) 诗句本身着手看它在表现什么 (遇雨、雨晴的经历) 。 (2) 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写作背景思考它所要表达的内在内容 (一种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 在接下来的练习、考试中, 即使遇到没有做过的题型, 学生也不会束手无策了, 他们会积极地去想, 应该从哪些角度寻找答题的要点。这样一来,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上来了, 在诗词鉴赏上的得分也就上去了。
【关键词】 多媒体 创设情境 形象思维能力 拓展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93-01
0
在多媒体和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唐诗宋词》的综合性极强,涉及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教学方法又必须灵活。所以,我们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教授学生,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有关诗词的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学以致用,纵横捭阖。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趣味。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生学习也同样如此。如果学生对诗词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在学习《唐诗宋词》时自然会有主动性。所以,在教授《唐诗宋词》的诗词鉴赏课上,我积极运用多媒体,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激发出来了。
例如,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的的胜景,让学生感受到天姥山瑰丽变化的奇景,让学生跟着我们作者李白一同去探索天姥山的奥秘。通过视听情境的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也能感受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梦幻。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上看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盛大而热烈的场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自然就被激发了出來,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再如教授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如果还是旧式的仅仅通过语言的讲解拆分则会让这首诗变得意境全无,而我在教授的时候,运用多媒体配合上音乐,屏幕上还播放“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这样的画面。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在舒缓的弦乐乐曲声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心灵也跟着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之中。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诗词鉴赏课需要学生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对古诗词的感悟,其说白了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诗词内容的深层韵味,进而把握整首诗词字里行间的点滴情丝,和作者在情感上能够相互交流,产生共鸣。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我们现在的课本中的课文插图基本都是黑白色的,甚至有的还印刷的不清楚,很多人都重视课本中的文字而忽视图片,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图片和文字一样也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它和文字同样重要。但是黑白的图片看不清怎么办?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
例如在教授欧阳修的“蝶恋花”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配的黑白词意画,再看多媒体上的彩色画面,随后再分析画中的景物和人物,最后再读词来思考和理解。实践表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由图片上沉寂幽邃的庭院,幽闭的高墙,自然就感受到了词中的深闺佳人的孤默愁思。再往下看到佳人“倚高楼而望章台,掩重门而留暮春,含泪眼而问落花”的时候,佳人内心的怨恨之情也就自然表现了出来。
三、多媒体的应用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
我觉得,鉴赏《唐诗宋词》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不等于学生的欣赏,更何况,教师讲解的那些内容也都是来源于教学参考书,很少有教师是独立专研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来教授学生的,当然,《唐诗宋词》作为我国的古代文学的经典结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内容是很难发生改变的,教师再教授起来,就自然不愿意去多想、多专研,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们连续学习几十首诗词,内容太多,也自然会产生厌恶之情,这样一来,也就亵渎了我们古人的心血与情感。而此时恰当地运用运用多媒体就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可以采众家之所长,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原本一叶遮目的教师就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授《唐诗宋词》时也更能够深入文本,得心应手。
多媒体与《唐诗宋词》教学的整合尽管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诗词的意境美是含蓄蕴藉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以形象直观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不可能通过画面将之表现出来,所以这就会在教学中显示出二者的矛盾性。事实上,这一矛盾虽然尖锐,却并非无法解决。总之,多媒体在《唐诗宋词》教学中的运用时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是信息时代改革的必然趋势,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作为新兴事物,虽然它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媒体教学将是教学的主流模式。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练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的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感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练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象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教学重难点: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练字进行鉴赏。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象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回忆所学欧阳修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二、听录音朗诵
三、朗读,体会情感
四、文本研读: 李清照的《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明确:李清照本人也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的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的“杨柳堆烟,落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是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春”字如何理解?
明确:“春”字语意双关,表明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明确:有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情感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着一“怨”字。
女主人公如何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着一“恨”字。
“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表达了闺妇怎样的愁思?
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着一“伤”字。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着一“苦”字。
此词是闺怨词还是政治诗?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皇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王国维则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也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小结:就时代论文
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的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五、板书: 怨→恨→伤→苦
6、千岩万转路不定。
7、天姥连天向天横。
8、天台一万八千丈。
9、世间行乐亦如此。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10、11、云青青兮欲雨。
12、,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13、14、烹羊宰牛且为乐,15、风雨不动安如山!
16、武皇开边意未已。
17、细草微风岸,危樯独舟。。
18、。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19、,但见长江送流水。20、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1、江水流春去欲尽。
22、俄顷风定云墨色。
23骄儿恶卧踏里裂。24、25、,行人弓箭各在腰。
26、牵衣顿足拦道哭。
27、烽火照西京。
28、牙璋辞凤阙。
29、,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30、《
3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2、。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3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4、。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36、,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37、。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8、,39、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40、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41、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4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44、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45、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4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7、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48、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49、,从此君王不早朝。50、后宫佳丽三千人。
51、,不重生 1
男重生女。
52、上穷碧落下黄泉。
53、云鬓半偏新睡觉。
54、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55、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56、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57、昆山玉碎凤凰叫。
58、十二门前融冷光。
59、女娲炼石补天处。60、半卷红旗临易水。
61、,提携玉龙为君死。6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6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64、,夜吟应觉月光寒。65、漠漠帆来重。66、,沾襟比散丝。67、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68、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69、云横秦岭家何在?。7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71、《马诗》。。72、《乌衣巷》。。
73、病树前头万木春。7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75、76、,报答平生未展眉。
77、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78、《剑客》。。79、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80、。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81、《泊秦淮》。。
82、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83、。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84、溪云初起日沉阁。85、,故国东来渭水流。86、鸟下绿芜秦苑夕。87、《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88、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89、。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90、晨起动征铎。91、鸡声茅店月。9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93、,青鸟殷勤为探看。94、,海上明月共潮生。95、鸿雁长飞光不度。
文题解读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本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抒写军旅战争。《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塞下曲》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辞》。意为边塞所唱之歌曲,是以描写边塞为主的乐府诗,乐府诗集列在新乐府辞中。走近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人。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诗四卷。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背景纵览
《从军行(其一)》
从初唐到盛唐时期,曾有多次御边战争。当时由于国家强盛,诗人们民族意识高涨,勇敢地走向塞漠边疆,走向战场,并把他们体验到的战争场面、塞外风光以及征人的离愁别恨发之于诗歌,有的雄奇,有的清怨。在表达爱国精神的基础上,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类诗歌通称为边塞诗。唐代另有一些诗人如王昌龄,他们虽未亲事戎行,远赴异域,但在边塞诗的影响下,也写作了不少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篇,这些作品同样呈现出深广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蓟中作》
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高适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写出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塞下曲》
李益自出任为刘济幕府的营田副史,至宪宗李纯召还为朝官,前后辗转于西北边庭大约18年,对戍卒生活极为熟悉,所以李益的军旅诗也就写得很出色。字词梳理 1.字音 羌.笛(qiāng)2.多音字
3.形近字
萧萧条箫笙萧 潇潇洒 金闺.(guī)蓟.中(jì)
烁闪烁砾砾石 铄众口铄金用心
爱心 塞垣.(yuán)单.于(chán)虏胡虏虑考虑 虚谦虚
困惑篇: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眼看着必修课要学完了, 我心里开始烦躁:选修课到底怎么上?课程那么多, 课时又很少, 还要应对考试, 能讲完吗?带着这种困惑, 选修课拉开了帷幕———组里指定几位老师出先行课 (唐诗第一单元) 。我喜出望外, 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个单元的先行课听完了, 接下来便是评课, 大家直言不讳, 一起探讨选修课到底该怎么上。研讨修改之后, 各位老师“粉墨登场”, 选修课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 摔了不少跟头, 总算学完了一个单元。我问学生:学习本单元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笑而不答。我愈加困惑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是选修课?
反思篇: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再次拿出《课标》, 翻到30页“选修课程举例一:唐诗选读”, 一字字、一句句仔细研读, 反复揣摩, 合上书, 闭上眼静静地想, 想出一种方案, 马上又被自己否定了。如此三番, 终于有了点思路。
实践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自我鼓励下, 我上路了。下面以唐诗一、二单元为例, 说明我的求索之路。
第一步,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些朴素的真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永远值得学习。记得工作之初, 组里一位老师学一位老前辈让学生读课文, 说:“读, 再读, 大声读, 使劲读, 摇头晃脑地读。”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事后他说他讲的不是笑话, 而是实事。我先让学生把所有的诗歌进行诵读, 课堂上多种多样的诵读, 课下布置作业再读, 名篇一律背过, 上课检查。课标上说, “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说, “读书切忌在慌忙, 涵咏工夫兴味长。”
第二步, 回眸一笑百媚生
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鉴赏兴趣, 我给学生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唐之韵》其中的几集。声情并茂的解说, 音画相配的和谐效果, 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再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背过的诗作, 真是“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学唐诗宋词时, 我不仅让学生读, 还让学生唱。我对宋词的兴趣, 就源于在山师读书上宋词选修课, 教课的那位女老师经常给我们唱。听说她是中文系第一位年轻的女博士, 江南人, 她的讲课风格一如其人, 小桥流水般, 柔美清新。还有, 那时班里有一位韩国留学生, 她下课就给我们唱歌 (宋词) 。我讲起当年的读书经历, 学生掌声如潮, 央求我学几句, 于是我给他们唱了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抛砖引玉, 在我的带动下, 学生唱了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岳飞的《满江红》, 然后我又放了这四首歌徐小凤、王菲、安雯、屠洪刚的原唱, 学生欢呼雀跃, 掌声雷动。这样做看似浪费时间,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受, 水到渠成, 下一步就是鉴赏了。
第三步, 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各人
鉴赏前, 我先把唐诗概况和代表诗人的诗风给学生介绍了一下, 使他们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了解, 便于课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我又结合必修1—5册诗歌和选修一、二单元的诗歌, 给学生做了一个“整体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专题讲座。然后我又给学生印发了一篇鉴赏指导文章———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让学生用心看, 悟出点方法来。的确, 诗如茶, 只有“泡”开 (联想和想像) , 才有味道。
第四步, 花开万朵, 我采一枝
为了充分体现选修课的开放性,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小组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如李白诗歌与酒、聆听杜甫, 清音远韵———山水田园诗、雄奇悲壮——唐代边塞诗, 然后分组展示成果。当然, 学生研究之前, 教师应先进行示范, 让学生有法可依。下面是我的一堂示范课的大体步骤:
(一) 导入:
一说起诗歌, 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代。唐代, 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 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诗, 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而唐代的边塞诗意境高远, 格调悲壮, 像雄浑的军号, 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一类诗歌———唐代边塞诗。
(二) 欣赏图片:
让学生先进入学习边塞诗的情境, 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感受诗歌的气氛。
(三) 简介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在唐代, 有一批诗人 (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广义地说, 与边塞戍边生活有关的诗歌就可以认为是边塞诗。
(四) 边塞诗作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杨炯《从军行》、李贺《雁门太守行》, 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 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陈陶《陇西行》、曹松《己亥岁》、李颀《古从军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高适《燕歌行》
总结: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边塞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归雁、猎鹰、飞箭、走马、平沙、战马、胡天、瀚海……
边塞事物:
琵琶、号角、羌笛
边塞诗的意境
壮丽、开阔、壮阔、雄浑、雄奇、奇丽、苍凉、荒凉、萧瑟、苦寒……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4.痛斥君主穷兵黩武, 草菅人命的;5.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6.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课外拓展 (作业) :
边塞诗中的独特风景、边塞诗的永恒魅力、不同时代的边塞诗各自的特点、某边塞诗人的专题研究
第五步,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学生学会了基本的鉴赏方法, 我便开始考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有的提具体问题, 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怎样变化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传达了什么样的理?有时我让学生从创意、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选择优秀的在课堂上交流。经过这一步, 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也不知不觉上去了。
第六步, “黄河”大合唱
学完《唐诗宋词》, 为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读诗, 我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唐诗宋词》朗诵演唱会, 名为“唐风宋韵”。学生精彩的朗诵、演唱, 多种多样的形式, 别致的配音、配画 (课件) , 将《唐诗宋词》选修课推向了高潮。
后续篇:更待菊黄家酝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关键词:唐诗宋词 情感 读 写 探究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认为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处于高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好是情感形成、丰富、迸发的时期。由此可见,此时对于高中生情感的教育小的方面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此阶段的身心健康发展,大的方面则是对日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当代教育理论引入情感教育,以情感教育作为高中生形成自己独特、良好个性的基础,借此打破“唯理智教育”的藩篱。学校教育则是高中生获得情感教育极其重要的地方。在学校,高中生可以通过所授课程接受情感体验。作为人文科目的语文必然要担此重任。
然而近年来关于高中生情感淡漠、低幼的报道屡见不鲜,甚至不少高中生也自认为难以获得情感教育。尤其是高三学生在诗歌鉴赏部分,无法获得情感共鸣,以致无法理解诗歌,作文中情感机械僵化,幼稚空洞,无不令人担心。如何让高中生获得情感体验呢?
苏教版所选的《唐诗宋词选读》恰好是丰富高中生的情感,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的一个教材。唐诗宋词不仅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更是古人情感的展现,在唐诗宋词里,我们倾听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开寥阔大之情,聆听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爱国之情,感受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之情,体会到“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郁闷之情。古人在困境中的慷慨高歌,在失落时的悲叹自伤,无不感染着历代读者的心灵。高中生尽可以在唐诗宋词摇曳多姿的情感中获得自身的体验,做个“多情”之人。事实却是不少高中生无法获得共鸣,不能理解诗人之情,有些人还认为这些诗词晦涩难懂。
由此看来,如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转换为自己内在的情感是《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关键。因此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应采用读写结合,研究探讨的方法,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情感,在写中体会诗词的情感,在探究中体悟诗词的情感。
一、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情感
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读诗词是与诗人情感交流的第一步。“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文本的心声,而尝试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1]。要想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感受,首先要从朗读开始,在读中体味情感,获得审美体验。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以读为核心,进行鉴赏教学”即是要求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诵读,反复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如在反复品读《兵车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杜甫的满腔郁愤悲痛之情。
“读”不应是单一的形式,而应多样化。除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外,还可以配乐读,分角色读,互读等,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学生会更自然地融入诗歌的情感中,体会诗人空阔辽远、深邃清丽的思情。教师应利用丰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韵味,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读出学生自己的情感感受。叶圣陶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讨所得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活动中进行的教育手段才有可能是有效手段。读也应该在活动中进行,如能举行诵读会,让学生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自己精心准备,可配乐,可做PPT等,不仅让读的人自己感受到诗词的美和情感,也可让听者体会诗歌的魅力。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外在展现,诗人的情感往往又是复杂丰富,读能让学生在感性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但仅仅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情感还不够。
二、在写中体会诗词的情感
体验诗词的情感不仅需要读,也离不开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切地体会诗词的内涵情感。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应该一改之前以串讲解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写来体会感悟诗词的情感。写是把直接的感受,转换为内在的体验,诉诸于笔端,通过写可以让学生离诗词的情感更进一步。
《唐诗宋词选读》文辞精妙,情感时而含蓄内敛,时而热烈奔放,但无不精简凝练,这可能是造成学生无法体会诗词情感的原因之一。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仿写、扩写、改写,将会益于学生理解体悟。如想要体会《山居秋暝》中那种宁静和谐的情感,不妨将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式的文字;想要体会高适在《燕歌行》中对战争复杂的情感,可以对诗中战败部分进行扩写;想要体会范仲淹在《苏幕遮·碧云天》中的景中情,不妨将上片秋景改写成一段对秋天景色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写一段他们眼中的秋景,两段文字进行对比,学生对范仲淹在景中寄寓的怀人之思便深有体会了。
除了仿写改写之外,还可结合作品进行想象文、赏析文、评论文的写作。解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可就下片,以女子思人的口吻写一篇想象旅人不归之因的文字,这样词人因思归不得归的情感便自然而出。也可以抓住《丑奴儿》中的“愁”字写一段赏析文字,来体会辛弃疾因被闲置一腔无法派遣的郁愁。在教授苏轼的诗词后,不妨让学生写一篇对苏词进行评论的文章,这样更能体会苏轼作为词人情感的丰富性。
总而言之,通过写可以让学生把对诗词的直观感受转换为自身的内在体验,学生在写中体会到唐诗宋词中丰富而美妙的情感,得到心灵上的浸染和洗涤。
三、在探究中体悟诗词的情感
通过读写,的确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唐诗宋词中蕴涵的多姿的情感,如果要想获得更深层的体悟,还需要探究。
诗人的情感是独特而又普遍的,往往受时代、自身的经历所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所谓知人论世正是如此。《唐诗宋词选读》中,李清照所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醉花阴》所表现出的情感有不小的差别,对此,我们就要探究词人的生平经历。可以让学生去梳理李清照其它的词,寻找关于李清照的历史记载和评论性的文章,从而体会词人在两首词里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同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和苏轼,在各自词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截然不同的。对此,可以作对比探究。不仅对二人的经历进行对比,还可以将历代对二人的评论传记作为探究的参考资料,如林语堂的《东坡传》、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甚至可以追究到二人所受的文化宗教影响的不同,从而体会苏辛二人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感。
探究不仅包括以上的对比研究,也应包括质疑探究。如在体会韦庄《菩萨蛮》的情感时,便有学生对前人评价“强颜作欢快语”“尽是思乡意”有所质疑。对此可以让学生对质疑之处进行解析,只要言之有理,便可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深层体验,从而获得审美上的认知。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不仅能让学生探寻“美”的历程,更可以使其获得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只要方法得当,必定会让学生在唐诗的风韵、宋词的雅致中丰富自我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注释:
[1]张颂:《朗读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斯卡特金主编.中学教学论-当代教学论的几个问题[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李小波等.科教文汇(中旬刊)[J].科教文汇(中旬刊)杂志编辑部,2011,(06).
[5]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 教学目标 :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诗歌语言
4、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方法设想: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背诵《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清幽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追求)的思想感情。
二、关于作者
1、王维: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字摩诘,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画家,苏轼评论他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通音律。做过几任官。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 1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补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三、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
2、堪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注释】:(1)、空林:疏林。(2)、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3)、藜:这里指蔬菜。(4)、黍:这里指饭食。(5)、饷:致送。(6)、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7)、啭:鸟的宛转啼声。(8)、黄鹂:黄莺。(9)、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10)、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11)、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此诗也是他晚年生活的自我写照。(12)、野老:指作者自己。
3、讨论,简析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把画面描绘出来。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这一句中,那个字用得比较好?
析: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炼字)
总结: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描摹画面。
析:视觉: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
听觉: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因此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
下面两联主要抒写什么?„„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如果让你过这样的生活如何?„„不久就会觉得孤寂寡淡了吧?但是诗人却能从中领略到极大的趣味,为什么?因为他早已厌倦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所以表面上是在写太过清幽孤寂的生活,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析:野老是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为什么呢?„„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为什么?„„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所以这里诗人是在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
抒写诗人澹(dàn)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鉴赏要点:
①
2+2式结构: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②“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用典。
四、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讨论、简析
这首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例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什么?„„“发”。当春天来临,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的后两句写花的什么?„„“落”。写春天不永久,有花开就有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3、讨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鉴赏要点
①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情怀。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③对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5、主旨: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
6、质疑探究:你是否认为《辛夷坞》只是表达了淡泊情怀?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五、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
2、讨论,赏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析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下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 6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请同学用形象的语言再现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3、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讨论,赏析 巧构妙思 字字珠玑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展示了与李白、杜甫不同的风格,在艺术 7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上造诣很深,美学价值很高,是可以与杜甫相媲美的。他以卓越的艺术才能,运用生花妙笔,传神地描绘出祖国河山千姿百态的妖娆风貌,给人们展示了大自然或雄浑或旖旎的差别万端的姿容,使读者读其诗如赏画观景,心情为之怡悦。古人评价其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确实,他的诗或富丽宁静,或含蓄隽永,或雄浑奔放,手法之多变,风格之多样,是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的。他的《观猎》一诗通过一幅将军骑猎图赞扬将军性情豪爽、武艺高强,表现将军逐马鸣镳之乐,表现了以雄浑取胜的特色。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探讨,有六点值得借鉴的技巧。
(1)、高山坠石,逆起得势
《观猎》开句写道:“风劲角弓鸣”,突兀奇来,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很多人推崇这种突兀起笔之法,清人方东树说:“直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其首联“若倒转便是凡笔”。这些评价都是精当之论。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2)、避实就虚,以物衬人
《观猎》第二句点出“将军猎谓诚”后,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而写“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诗人在大雪初融后的枯草原野背景下点染两笔:寻猎物的猎鹰疾飞,追禽兽的骏马奔腾。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写罗敷的美貌,用“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 8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忘其锄”来衬托,历来极为人们所称道。《观猎》以物衬人,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键儿须快马,快马须键儿”(《南北朝鸣歌》)。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3)、典故显形,山水不露
《观猎》前两联写出猎,颈联写猎罢归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4)、以静显动,余音不尽
《观猎》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一个打猎过程在前三联中已经完成,下来还有什么可写?“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人独出心裁,写将军归来以后,兴犹未尽,回首观望,其恋恋不舍之情一露无遗地显示在读者面前。将军回首苍茫暮色中的猎场,是在追忆刚才的欢乐?是在筹谋下次再猎?还是另有所思?„„读者尽可以去作合理的想象。尾联这一平缓反衬,不仅反映出适才纵横驰聘的景色;而且表现了将军出猎顺利,兴致盎然,极目远眺,神游象外之情态;还给读者留下不尽的余味、余音。如果换用颈联那样的句子作结,诗便嘎然而止,一切余音便荡然无存,诗完意尽,表达效果就差之千里了。(5)、结构严谨,章法浑成
这首诗出句奇,中间巧,结尾妙,四联所写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巧取巧舍,避熟出新,勾勒出一幅精妙的骑猎图,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絮絮 9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如生、叱咤风云的将军形象。诗的结构相当严谨,章法天然浑成。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6)、斟字酌句,一石三鸟
王维诗有文字简洁而往往一字奏奇效的特点。《观猎》一诗,选字用句也颇为不凡。“风劲角弓鸣”,“风劲”二字,看似平淡,但在诗中作用不小:其一,它绘出了将军出场的环境,显示了将军顽强的意志;其二风强箭难射,显示了将军射艺之高;其三,强风之中尚能听得见弓箭簌簌鸣声,可见弓之强,从而显示了将军力之大。“将军猎渭城”,一个“猎”字,一破题,二注“角弓鸣”,三领全篇,也可谓一石射三鸟。此外,“鹰眼疾”之“疾”,“马蹄轻”之“轻”字,“忽过”、“还归”、“射雕处”等,都是化平坦为神奇的字眼和语句。“疾”不仅写出了鹰眼得锐利,还写出了鹰发现猎物之快速;“轻”不仅写出了马行之快,追猎之速,还露出了猎者欢快、轻松的情绪;“忽过”、“还归”,行云流水,显示了将军出猎顺利,收获良多,意畅而不觉物重,于是纵马腾跃的情态。仅四字两个动词便把将军欣喜若狂之情,自豪踌躇之态惟肖地刻划了出来。这里,“还”通“旋”,快速的意思。“射雕处”一句可算作诗人写诗的点睛之笔。前面不管写将军勇武也好,自豪也好,而将军武艺究竟如何,给读者的印象还不是十分明了的,这最后一点,突现出将军是射雕手,读者的崇敬之情便顿时为之而生。雕是非常难射的,而将军能射,其武艺之高强,尚有谁比?读者读诗至此,不免要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进而为诗人的艺术匠心所折服。
如此看来,《观猎》这首诗立意新奇,意境旷阔,技艺高超,全诗写“观”,句句绘形,字字珠玑,清新感人,值得玩味、借赏。
2、用生动的语言复述将军打猎的过程。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3、体会如下词语的作用 枯 尽 疾 轻 忽过 还归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来,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能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起来,优化课堂结构,定能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 高中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计算机以其强大的功能,模拟和再现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为教学中许多传统难点内容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具有常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作为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教学方式,历经时间检验,其全方位的交互性、亲切感和感染力,也是其他形式无法企及和替代的。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不能取代教师,也不是要推翻常规的教学方式,而是对常规教学方式的发展和补充。
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的关系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时,把学习和记忆堪称是信息加工过程,并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类型。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将文字,图画,动画,视频,音频很好得整合在一起,具有直观性,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画面一瞬即逝,学生不能有效的把握信息,形成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板书既然能长时间保留教学痕迹,那就把上课归纳的知识点一一陈列,供学生适时回顾。还有例题的讲解也很重要,能体现知识的运用过程,所以重要例题的过程也应该在黑板上详细给出,便于学生课后模仿着做作业。而多媒体的运用,则可以体现在一节课的导入部分,精彩的开篇将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这将大大刺激学生的听课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对一些琐碎的注意点,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体现。有的时候,需要我们两者都兼顾。如:在讲解的图像与性质时,首先,利用“五点法”在黑板上详细的把五个点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然后用光滑的曲线连起来,在区间上曲线就形成了,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利用计算机可以画出在整个定义域上的图像,一条波浪式的曲线就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仅仅借助于计算机,则学生无法从老师的实际操作中体会正弦函数的图像;而如果仅仅在黑板上画一下,又难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正弦函数的整体图像及性质。
二、多媒体教学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教学进度一直是我们高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关注的。由于高中数学内容很多,有些重要内容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强化,进度太慢,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课内容,将会影响高考复习;进度太快,学生又不能真正的理解消化,又会影响高考复习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容量加大,加快教学进度。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消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的安排,快慢有度,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去记笔记,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在设置例题的时候,要适量,在某些例题上还可以设置变式题,及时的让学生比较、反思。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不应该是多讲几个例题,过分加快教学进度,而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设置多层思考题,练习题,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及时在课堂上巩固知识,消化知识,真正做到讲练结合。
三、多媒体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生动的文字语言与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毕竟不是所有教师的专长。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制作多媒体的过程中,心想使自己的课“花”一些、“亮”一些、“新颖”一些,就能让学生兴奋起来,甚至为了追求表面的声形美观和生动而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与达成教学目的无关的,甚至会干扰教学进程的内容添加进去,使教学主题冲淡,反而致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认知主体,影响教学效果。那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适时应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偏离主体?例如:在讲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时,同学们对此很容易混淆,如果借助多媒体多一些实际的演示,对学生的思维理解过程就起到由具体到一般,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上述三种关系,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要面对的。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种关系,才能让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教师上课的得力助手,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生动化、具体化,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在《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9-29
高中语文电教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24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7-17
完形心理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17
乡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9-13
浅谈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22
浅谈PPT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7-20
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12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26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