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精选8篇)
高校媒体环境现主要由服务商业媒体、大众商业媒体、非商业校园媒体和各类校园活动组成。
一、服务商业媒体:心触动(武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率先研发出智能终端机,致力于服务学生校园生活、帮助学校智能校园管理、以交互形式为企业定制互动推广方案。
二、大众商业媒体
户外: 食堂(看板、餐桌贴画、视频、灯箱等)、主干道(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灯箱、大牌、报刊亭/栏等)、宿舍(灯箱、看板、取阅架、公告栏等)、体育场(围栏广告)、报刊亭(灯箱/看板), 网络:商业化官方BBS,非官方BBS,地方性大学生BBS、商业SNS大学生网站等、校内资源网站、报纸: 校团报、大学生英语类学习报、学院报、免费直投报等 杂志: 全国性大学生杂志、免费直投杂志、校园杂志、三、非商业校园媒体:
非商业官方BBS、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团报、大型看板、宣传栏海报、《新生 手册》、《BBS手册》等。
四、各类校园活动:
《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校园十大歌手晚会》、《女生节》、各种体育赛事、校园艺术节等。对学生宣传校内推广活动的情况。但请注意,校内广播一般不允许直接的商业广告进入,只能以软广告或通知的方式实现。
四、灯箱广告
唯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的以全国高校 “ 卫生宣传栏 ” 为依托的大型户外灯箱媒体网络。作为国内唯一一个符合国家审核标准的高校专业媒体,已经锁定万千莘莘学子、教职工及家属人群,通过校内展示推广企业形象。
五、校内刊物及手册
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刊和系刊,以及团体的文学刊物,采用直投方式发送到学生手中。每年还有各类校内实用手册,针对学生发放,此类手册基本都允许相应广告的介入。此类刊物比普通报纸更具直接性、宣传效果持久,对学生而言更有亲和力,易于接受,并具有相对高的传阅率,成本较低。和各校内组织、社团有长期亲密的合作关系,以优惠的价格,为客户甄选校内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校内平面刊物,为你寻求最佳的广告组合方案。
六、专用展板、条幅
在校园特定位置摆放专用展板悬挂企业条幅。根据客户要求,确定展板的摆放地点和保留的时间。在保证宣传效果的基础上,避免了海报等宣传品的浪费。展板及宣传条幅可设置在校内明显位置,通过不断的视觉冲击,达到宣传效果。根据统计,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各类学校社团,9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校的文化节、院系晚会等活动。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也为现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最佳环境。校园外的现场活动,往往成为“民工”或无业游民的party,而校内活动则能吸引大量高素质潜在消费者,短期内引起热烈反应,实现诉求的迅速抵达。
七、校园路演巡展
根据各个校园不同情况,协助企业在合适时间、最佳地点,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在校园内展开现场路演活动。
活动内容可包括:产品展示、校内销售、现场演出、讲解演示等,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为您量身定做,满足企业方方面面的要求。
八、校园讲座
室内外讲座。讲座也是很好的宣传方式,而且相对容易举办。只要淡化商业色彩或加以与就业有关的名义,讲座现场肯定座无虚席。讲座往往被培训企业和大型集团公司选择,对提高公司美誉度有很好的效果。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拟定出相应的讲座主题是校园讲座成败的关键。基于对校园市场的深刻了解及经验,为客户提出活动方式建议,和整体活动解决方案。
从选题到策划,场地的选择确认、前期信息校内的发布、现场活动的组织维持,为客户提供全程活动承办。
校园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营销在中国方兴未艾,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则是由于营销推广的不足引起的。
一、客观存在的问题
1、高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消费没有完全市场化,一般大众媒体辐射不到,这使得有些营销工作难以像大众市场那样充分展开,譬如某些广告限制在校园内发布、某些促销活动不允许在校园内举行;
2、高校较为分散,开展工作比较繁琐,某个新品上市时,可能需要逐个学校举行发布会才能产生效果,投入的人力和时间较多;
3、大学生一般没有固定收入,消费基本上是自主消费,自掏腰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行为,尽管他们对品牌的消费欲望很高,有时受能力限制,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二、营销推广的问题
1、一般品牌的广告宣传活动主要在校外,没有针对校园市场单独开展,造成品牌在学生中的认知率较低,影响不足;
2、传统的广告公司对如何跟学生打交道不了解,很难采取针对性的推广措施,譬如学生白天都不在宿舍,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人,若不清楚这些,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另外学生们喜欢用短信沟通,这个习惯不见得广告公司会放在心上并利用起来;
3、在校园中进行的传播大都逃不出传统的营销手段,如散发产品广告、赞助活动什么的,企业像打散弹一样地向大学生们发出一些传播讯息,既无章法,又无创意,既抓不住他们的注意力,也抓不住他们的心,反倒有可能将他们从自己身边推开;
4、专门针对校园市场开发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多,难以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开发年轻人市场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开发年轻人市场的能力;
5、企业缺乏长期发展的目光和战略,在开展校园活动时,大多数企业只注重单纯的促销产品,活动与活动之间各自为战,对品牌积累几乎毫无助益。
企业校园营销需要掌握的技巧
一、开展校园市场调研
首先要做的是,开展校园市场调研。在校园营销中,我们没有多少成功案例或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对于希望在这一块有所作为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校园市场,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消费特点,分析他们的消费习惯,例如他们更加容易受到周围朋友和同学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还未完全角成,具有一定的感性等,而不能凭借在大众市场上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进行营销决策。
二、产品开发要有针对性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性,多推出一些品质好、价格适中的新产品。产品设计要有针对性,从外形到功能,不断融入大学生的文化元素,如手机内置单词查询、外观新颖炫酷等。如果选对了产品,校园里的接受程度让人吃惊。
三、进行市场细分和定向推广
在校园市场上也需要进行市场细分,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差异化定位和营销,如通过数据采集,了解某个学校有多少个寝室,男女生比例多少,大一多少人大二多少人„„这些细分数据都被掌握在手里,就可以进行校园定向推广,确保营销的准确性和高效率。
四、价格、付款方式要考虑大学生的承受力
强烈的消费欲望受到现有购买能力的限制,价格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营销工具,进入校园市场的产品定价应该倾向于中低档价格。另外,企业可以针对大学生市场制定相应的付款方式,比如电脑、数码相机等价值较高的产品,允许分期付款。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
传统媒体对年轻人的吸引正在下降,互联网现在是对大学生们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媒介。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网络用户有1亿人,其中有4000万是宽带上网,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大学生在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切都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在攀升。因此,应该更多地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的亲和力,在各种虚拟社区和网络游戏中强化网络传播的力度,加强企业、品牌和大学生间的联系。
六、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
高校社团是校园营销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环节,企业在高校的营销活动如果能够得到学生会或学生社团的支持与配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团活动计划来完成宣传活动和引导消费导向,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有可能的话,企业甚至可以组建自己的高校活动社团,利用社团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寻找“意见领袖”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一小群人,他们的消费比较超前,什么东西都第一个用,这些人会在第一时间带动整个学校的潮流。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可以设法建立一个“意见领袖”网络,把这些人掌握在手中,通过给他们一些优惠或者赠送,带动新品的推广。这个办法成本很低,但是效果很好,这些学生在引领身边潮流方面,甚至比找明星代言还有说服力。
八、用大学生熟悉的方式“说话”
贴近校园环境,以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文化去展现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改变品牌和产品推广的方式,通过更加软性的广告,或者公益活动等公关活动来减少大学生规避的心理,通过非商业性质的宣传活动,学生的参与,最终达到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厂商互动的目的,达成品牌与消费群体的共鸣。
九、明确活动的目的
在企业把营销活动延伸到校园内部之前,企业应该明确开展这样一个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或产品的形象,还是仅为了搞一次促销。即便是二者兼顾时,也要划出其中的一个偏重点,这样才能使得活动的形式更能完好地符合活动目的的要求。侧重扩大知名度、提升形象的可做产品展示或者知识讲座,尽量淡化商业氛围,以免引起学生的规避行为;侧重推销产品的,要加大活动前期的宣传,以吸引学生对当天活动的足够关注,并且在促销方式上应该力求多样化。企业加强对校园营销活动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要有一套系统的如何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企业校园营销活动的方案。找出适合企业自身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十、通过巧妙方式,突破进入障碍
企业的校园营销活动能否进入校园是其成功开展的基本前提。面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限制时,企业可依靠与校方业已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或依靠校园内大型的全员性活动,或以赞助的形式获得“准许进入”这样的一个“意外收获”来谋求进入校园的渠道。总之,在进入管制较严的学校时,要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重形象轻销售”。至于提供相应的资金也是很有必要的。倘若是那些禁止一切商业性活动的学校,企业只得选择放弃。
十一、采用俱乐部营销的方式,并结合必要的关怀度
我国以往的该种营销方式有趋于贵族化的倾向,实际可以针对学生消费群,将其发展为平民化的方式,为会员提供产品的优惠,或最新信息的发送,并以购买产品累计作为保留会员资格的途径之一,以此达到对产品品牌持久有效的宣传并形成固定的购买群。可以定期派发(不同于以往促销分散的派发形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集中性)新产品,发放印有本产品品牌的生活用品,如学生较青睐的便签本、文具、生活小贴士等,采用POP的广告单、海报等时尚元素,总之,从细节入手培育品牌意识。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报,新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发展现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 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 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 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 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一) 高校校报在校园内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困境
第一, 新媒体不断涌现, 校报功能减退。随着21世纪的来临, 在世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 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 出现了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 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等新媒体形式, 新媒体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 对政治的影响不断扩大, 给经济带来的利益不可计数, 对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 不断挑战主流和精英文化。高校校报作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角色正逐渐失去它的魅力。
第二, 高校校报在与校内外数字媒体争夺新闻事件的主动权方面日益显现出竞争的劣势。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尤其如此, 因为这时随着事件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快地获得事件的背景信息。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信息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 因而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 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不断改变。很多人都通过网络、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去读报。高校校报发展空间严重萎缩。在各种新媒体的涌现的环境下, 高校校报必须转换视角, 谋求发展, 与各种校园媒体与校内外媒体强强联合, 相互取长补短, 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的不足, 把握趋势, 发挥优势, 与时俱进, 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 加快改革步伐。
(二) 高校校报的发展机遇
第一, 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当前,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成为主流,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向高教强国的方向发展, 新的教育规划纲要中, 教育目标实现年限为2020年, 这也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20年, 高校校报应当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 围绕扩大影响力这一核心, 不断深化改革, 探索发展新路。校报应注重办报质量, 要深入研究高校受众需求, 精心策划和组织报纸的内容, 实现改革目的。
第二, 校园媒体蓬勃兴起。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 既给校报的发展带来压力, 也为校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校报要像历史上各个关键阶段一样, 积极吸收和采纳新技术, 从当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寻找发展机会。对多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载体, 要张开双臂去拥抱, 而不应拒绝或排斥。校报应该与网络、广播和电视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交流合作, 实现共赢。
第三, 数字报纸扩大传播。对校报来说, 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冲击, 而是机遇, 重要的是看校报如何捕捉这份机遇。各种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技术, 是一个载体;报纸本身也是一种技术, 一种载体, 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却各有所长。高校校报的发展更需要开阔视野, 积极地运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使校报的内容资讯与网络的手段能够更好地结合。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新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 必须谋求全新发展道路, 把握时代脉搏, 体察受众新生, 适应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 把这个曾经的朝阳产业, 打造成新时期高校校园中的知识阶层信息需求的大集市。
(一) 高校校报发展要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
实现校报的数字化。使校报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 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 建立高效的校报数字化发展战略。校报网络版, 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 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关注学校的人士, 只要能上网, 就能看校报。增强校报的互动性。通过在线评论、邮件、留言、QQ、博客等方式, 让信息不再单向传播, 通过校报与关注者的良性互动, 加强交流与沟通, 促进校报的不断提高质量, 快速发展。打造校报综合信息平台。当前高校都在开发建设和不断完善综合性校园信息门户网站, 校报成为数字报纸后, 把它的发布平台建设成一个综合的信息门户, 建立论坛, 为关注校报的读者提供畅谈校报, 交流思想, 探讨学术的空间。开设博客频道, 把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新闻、作品、思想、成长历程等发表在博客中, 平淡朴实而容易接近, 必定会成为校报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实用信息发布, 招生、就业、心理、学术、社交、健康、音频、视频等信息开发, 适合高校群体的高品位需求, 有独特性、针对性、实用性, 吸引更多校园人的关注。未来的高校校报一定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专业能力、品牌力量, 创造数字化内容, 提供多渠道内容平台, 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
(二) 高校校报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要树立大众意识,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以报为媒, 反映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和工作难点, 关注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 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 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 把握舆论导向。校报要凝聚人心, 建构校园主流媒体的大众形象, 就必须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 切实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激发师生员工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同时做到传播知识, 交流信息, 服务师生, 引导舆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承载媒体, 对师生员工的文化选择、文化心理、文化构成、文化品位要有深入的研究, 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 努力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大众文化的同时, 注重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校报要打造成校园媒体中的精品, 必须要有新的新闻价值取向, 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不只是“满足”, 更多是“引领”。建立一支知识面广、有较高理论素养、有见识、有创意、有判断能力, 并能善于用这些能力的优秀记者团队伍。通过对这支队伍的不断培训磨炼, 不断优化组合, 逐步在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 高校校报借鉴新媒体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发展公民记者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 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 融入得有多深, 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在高校内部新闻中心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手段和全媒体数字平台来完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 把校报从单终端、单形态、单走向的传播转到多终端、多形态、多走向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校报的新闻采集者, 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 他的知识结构, 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 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高校校报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电子邮件、MSN、QQ、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层出不穷, 互联网正进一步成为公众舆论的主阵地。高校校报, 要借助大学校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公民记者队伍, 在校报的交流网站中, 创造一个透明和自由的舆论环境, 让更多的校园公民记者传播新闻, 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为校报建设提供参考, 以便加强高校校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四) 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中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
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 这是报纸一直以来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将使报纸在未来的各种新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综观新媒体发展状况, 高校校报要发展, 就必须启动“搜索”与“链接”, 激活传统校报的新媒体元素。然而高校校报在草根文化泛滥、优质文化匮乏的情况下, 根据大学生、教师这些高层次人群的特殊需求, 又必须坚守独特的文化品格。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新媒体, 它向前发展靠的不是技术, 而是内容, 技术只是载体, 内容为“王”才是根本。让高品质的作品在报网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校报要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内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述方式和传播理念及自己的文化。高校校报在新媒体中, 始终坚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性, 它传播知识, 提供文化, 孕育精神, 而不是媚俗的娱乐工具。在学术自由, 文化浓厚, 思想先进, 道德高尚, 精神丰满的前提下, 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 高校校报要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2010年4月13日。美国新闻网站Pr o Publ i ca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这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新闻大奖。《旧金山纪事报》网站www.sfgat e.com获得了漫画创作奖, 这也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设立以来, 一直针对报纸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 直到去年普利策奖才首次允许新闻网站参与角逐。表示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更多的承认和融合。2007年11月8日新传媒产业联盟成立, 标志着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发展交流平台的建立。这无疑对高校校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校校报要与不同校园媒体、校外媒体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 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 通过沟通交流, 借鉴合作, 升级转化, 把国际的、国内的,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进行精品化筛选, 然后让信息在校园媒体中传播, 实现高校校报信息和各种媒体信息的创新融合。
当今的高校校报, 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严肃、正统、硬板的纸质媒体,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高校校报已经走入了多元融合的时代, 合作、共赢、发展, 不断创新, 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媒介。当然高校校报的发展与新媒体的结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 还有很多限制要突破。高校校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高校校报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 (英) 斯图亚特.艾伦 (Stuart Allan) 著, 新闻文化, 方洁等译,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第1页、第234页
[2]王延, 对新时期高校校报发展的思考[J], 理论界, 2005.5 (157-158)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形象建设;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象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象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维护与提升高校形象,积极构建与高校本体相适应的高校形象建设体系,已成为众多高校树立品牌意识、抢占竞争优势、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对内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高校作为人才的积聚地、思想的策源地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各种思潮都会对高校师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加强高校形象建设,有利于通过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进一步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意志,不断增强高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形象一旦被师生所接受和认同,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大大鼓舞师生员工的士气,激发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维护和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
(二)对外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学校事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支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社会形象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当前背景下,高校务必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积极正面的宣传,将富有特色、极具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满足考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政府机构、校董校友、兄弟院校对学校的全方位信息需求,以帮助学校获得更多的政府、企业及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引进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学校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妥善化解形象危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作为承担高等教育任务主体的高校,只有主动地去适应多变的环境,不断寻找与环境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良性运行。然而,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告诉我们,平衡永远是相对的、暂时的,任何高校都会在发展进展中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都会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危机。忽视这些危机或者不能对危机采取有效措施,都将给高校带来不利的影响,有时甚至会酿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新媒体传播的无边界性和影响的强烈穿透性,要求高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务必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妥善地进行舆论引导,化危机为转机,并起到危机规避和防范再发的作用,充分有效借助舆论力量,维护高校稳定局面,保障校园平安和谐。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象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为高校形象建设创造的机遇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为高校形象建设开辟了新天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校内外宣传,全面展示学校在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学科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积累的经验,已成为高校的自觉行为和生动实践。
1.拓展了高校形象建设的舆论阵地。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为高校及时地向大众传递信息,帮助大众认识高校、了解高校,树立良好形象开辟了新的舆论阵地。当前,世界各国都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作为提高文化生产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前沿阵地的高校,理应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充分开发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宝贵资源,借力发展,借梯上楼,不断开创高校形象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要通过开通官方微博、网络社区、网络论坛等新的传播形式,搭建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校地之间的互动平台,进一步增进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了解、信赖与支持,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丰富了高校形象建设的传播途径。新媒体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实现了一对多、多对一的点对点互动传播。新媒体的实时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特征,吸引和接纳了更多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加入到高校形象建设中来,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参与学校形象建设的热情,丰富了高校形象建设的传播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能成为高校形象建设的积极实践者,成为诠释高校办学理念的宣传者、发布高校发展成就的传播者、展示校园文化生活的记录者。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发动各方力量,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形象公关成为可能。
3.提升了高校形象建设的实际效果。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优势,以超文本的技术形态呈现在阅读者面前。这种立体网状传播路径,突破了传统媒介平面单向线性传播的限制,为高校形象建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在高校形象建设中,我们可以根据传播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发布渠道,并遵循表达需要运用音频、视频、图片嫁接等不同方式,产生出生动、丰富、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效果,更为广泛地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和视觉要求,增强信息传播的思想内涵和影响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形象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形象建设提出的挑战
1.传播主体地位日益削弱。传统传媒环境下,高校形象建设主要是高校宣传部门的工作,高校发生的事件一般都是通过宣传部门对内、对外公布,高校宣传部门是高校形象宣传的唯一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大众传播的话语生成机制发生变化,导致了高校宣传部门作为校园新闻信息“把关人”和高校形象建设代言人的角色逐渐被弱化。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手机等进行大众传播,任何人的言行经过新媒体的放大后都有可能产生广泛影响,甚至成为重大的“新闻事件”。因此,高校形象建设仅依靠宣传部门来组织实施,仅从建设主体的角度出发考虑我要说什么,已不能適应当前高校快速发展形势下的信息传播需求,也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我想听什么”和“我要听什么”的个性化愿望。
2.受众分化现象日益明显。长期以来,高校在形象建设中普遍把校外社会公众作为一成不变的宣传客体,缺少对受众的系统分析与深入研究,这直接影响了高校形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时甚至陷入唱“独角戏”的困境。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有力地推进了人们的思想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演进,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对媒体的选择逐步产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分众化”现象,要求高校在形象建设中及时地调整工作思路,将传播对象逐步从广泛的整体大众,分化为各具特殊兴趣和利益的群体,并根据传播目的、传播内容和受众阅读习惯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形象宣传的载体和传播的渠道。
3.舆情监管难度日益加大。加强对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是高校形象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媒体和宣传管理部门的过滤机制让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难以获得生存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高校形象建设拟态环境的客观公正性。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门槛相对较低并更为自由开放,任何个体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都可以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新闻发布者。由此,在没有“中心”掣肘的网络视窗上,信息源头更广,信息传播更快,信息互动更多,信息甄别更难,对高校的舆情监管提出了新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如果不能做出迅疾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很容易陷入被动境地,给高校的形象建设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象建设的方法机制创新
(一)树立迅速占领新媒体的阵地意识,牢牢把握高校形象建设的主动权
一直以来,高校的舆论主阵地集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然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第五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舆论阵地的固有格局。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大众传播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强化新媒体的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象建设的主动权。
要及时地更新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是高校形象建设的重要阵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新闻宣传和大众传播,从重视传统媒体向传统和新兴媒体并重转移,从内容、形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转移。要高度重视校园新闻网的建设,改变过去“官位过重”的宣传观念,重新审视高校新闻网在高校网络宣传和形象建设工作中的定位,调整新闻类型的比重和新闻内容的侧重方向,通过丰富内容类型、拓宽内容涵盖度等方式,达到丰富内涵、扩展外延,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要不断加强对博客、播客、手机报等其他新媒体形态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利用,拓展高校形象建设的新渠道。
(二)加强面向新媒体宣传的总体策划,提升高校形象建设的针对性
高校形象的总体策划包含高校理念识别系统的策划、高校行为识别系统的策划、高校视觉识别系统的策划等,这三大要素构成了高校形象的完整战略体系,代表着高校形象的完整内涵,它们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不可或缺、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高校理念识别系统是高校形象策划的核心,高校行为识别系统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校视觉识别系统是高校形象中最直观的部分。
高校形象的策划是高校形象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高校科学定位和精心设计的形象系统要让全校师生员工接受和认同、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和认可,还必须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的规律以及特征,积极主动做好面向新媒体的新闻策划。要融入到大的社会语境中,深入研究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运作思路,广泛了解受众心理的新特点,正确地处理好严谨和生动、专业和通俗的辩证关系,恰当地进行话语体系的转换,以生动的表现形式感染受众,以小巧的切入点反映宏大的宣传主题。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蓄势、善于借势、善于造势,从大量的事件、活动、会议等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做出新闻、做大新闻,创造有利于学校形象传播的新闻作品来。
(三)建设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工作队伍,打造高校形象建设的生力军
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形象建设工作,归根结底靠队伍,靠人才。近年来由于编制短缺、经费紧张等原因,不少高校的新闻工作队伍中存在着专职人员相对较少、年龄以及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工作的有序开展。要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象建设的能力与水平,就必须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全力打造高校形象建设的生力军。
要在强化责任意识上下功夫,建立起学校宣传主管部门负总责、各学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大宣传理念,充分发挥全校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资源价值,让他们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介绍和宣传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亮点,形成人人自觉投身学校改革发展实践、人人主动参与学校形象建设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在提升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通过举办学习沙龙和新闻专题讲座、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适合新媒体发展需要的工作队伍。要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坚持定性考评与量化考评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积极参与学校新闻宣传和形象建设工作的各学院各部门给予客观的评价,对专职新闻宣传队伍、兼职通讯员队伍以及学生记者队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真正做到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确保人人都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工作成绩。
(四)重视发挥与校园传统媒体的联动优势,形成高校形象建设的强大合力
新媒体集多种媒体优势于一身,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因素融合为一体,汇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传播效果。这种动态的传播方式不仅打破了校园传统媒体单一的线性传播,使得传播的信息内容更多、更广,而且其传播手段也多种多样,可以让新闻以更生动、更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但是,单兵作战毕竟势单力薄,只有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传统媒体建设,形成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才能取得最佳的形象建设效果。
高校的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校报、广播、电视等。在多种媒介的融合中,高校校报、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络可以通过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的嫁接,对学校的重大事件进行多维度的宣传报道,产生生动、丰富、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高校校报可以有效突破传播介质的扁平化,规避平面媒体时效性相对后进、信息量相对不足的缺点,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高校新闻网可以刊登校报的电子版,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可以将广播、电视节目纳入到新闻网上,从而实现校园媒体的互动融合。在多媒介的融合中,同样一条新闻可以形成不同的发布模式,从而适应不同校园媒体的传播方式。如新闻网可以以消息或图片新闻的形式快速地进行新闻报道,校报可以就此新闻进行深度解读,而广播、电视可以就此新闻制作专题、访谈等。不同校园媒体的多种发布模式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扩展新闻信息的表现力,又能逐级放大新闻的传播效果。
(五)拓展借助社会媒体宣传的新途径新方法,扩大高校形象建设的影响力
一是不断加强与新闻主管部门,特别是社会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从本质上说,关系也是生产力。高校应根据学校对外宣传工作的战略目标要求,建立和巩固以主流社会媒体、新型媒体骨干记者为代表的核心记者圈,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增进感情交流,争取得到社会媒体的更大支持,营造学校对外宣传工作的宽松环境。二是要精心策划主题系列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以塑造学校品牌形象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優势,精心组织主题策划,大张旗鼓地宣传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典型经验,用事实说话,用成绩说话,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层次和效果,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要善于运用“媒体组合”实现最优化传播效应。既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流影响作用,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报纸、网络、电视等不同媒介的性质及其受众范围,根据信息的目标群要求,有针对性选择刊发媒体,确保目标群体能够最大化吸收信息,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措施,化解高校形象建设的不利因素
一是要完善公共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在公共突发事件中,要坚持处置和宣传同步启动、同步进行,第一时间启动新闻宣传应急预案,努力做到主动引导、正确引导,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各类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要及时、准确地发布公共突发事件的有关进展信息。对于公共突发事件切忌遮遮掩掩,应该打好主动仗,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三要加强对日常校园舆情的调研分析,及时做好热点、焦点问题的正面引导。特别是通过对不良舆情的密切关注和及时响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防止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以达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加信任的效果,从而赢得师生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最广大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奋鸣.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82.
[2] 叶浩.从宣传到传播:新时期宣传工作创新新趋势[J].
现代传播,2009,(4).
Analysis of Image Construction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N Bo, YANG Yan-sheng, CAO Yu-jie
Abstract: New media's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mass media has the profound changes, and create a new paradigm of the image of the university in construction. Facing the new media and its flourishing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e should keep clear recognition, the initiative a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foste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the disadvantages,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university image construction pointedly, for college career development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 new media; university imag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2-06-15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媒体与高校形象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研究
摘 要 在新媒?w环境下,高校教工党委的党建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改变,尤其是二级学院的基层教工党建工作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提升基层教工的党建模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委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机会和困难,然后结合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委党建工作的特点讨论了加强创新其党建工作的对策,在新媒体环境下,改进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委党建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 二级学院 基层教工 党建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工程学院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研究成果;河南省社科联2018年度调研课题“新时代下河南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创新研究”(SKL-2018-26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左秋玲,河南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火灾机理与防治;李景山,铁道警察学院治安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289
新媒体技术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手机、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等为终端,给人们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一种传播方式。高校一直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前沿,它反过来也给高校的教工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与学习的新平台。因此,新媒体技术不可避免的就对广大高校教师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对新进青年高学历教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及行为等产生着影响和冲击,这就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委党建工作的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委党建工作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探索出符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委党建工作的创新之路。
因此,本文主要结合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委的特点,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委党建工作创新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的机遇
1.教育载体的丰富性
新媒体有着短、平、快和多元化的特点,这极大地使得高校教工党建教育载体变得日益丰富化。大多高校和二级学院已经在利用QQ群、微信、短信、微博、网站和论坛等平台,将党建的通知和学习资料通过附件、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传达给一线教工,这就使得党建工作变得透明化,一线教工也可以参与党建工作,比如党建项目的申请不再是只有党委领导申请了,一线教工党员也可以参与申报并成功立项。另外,对于党委基层委员的选举,不再是上届委员到期延期,而是会通过短信征求一线教工党员的意见,虽然一线教工没有参选委员的资格,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基层党员对党委的监督力度。同时,基层党员甚至还可以提供多种对于党建工作方面的信息和素材,有利于党建工作内容的扩充。
2.调动基层党员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主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基层党员都可以公布党建信息,基层党员在新媒体平台上享有顺畅发言的权力,有利于激起基层教工党员参加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十九大会议召开后,教工党员通过平台的交互特性互相交流十九大的新精神和理论,提高了广大基层教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主动性,使得党建学习不再流于形式,在新媒体环境的支持下,变得愈加实在,愈加踊跃,从而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
3.有利于更新党建资源,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新媒体平台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资源,这些资源更新速度快、数量巨大,查询便利,极大地补充了党建信息,克服了传统党建工作存在理论过旧、案例过老等缺点,高校基层党委书记可以及时更新基层党建平台的材料,编写典型案例,扩充党建资源,激起基层教工党员参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基层党建的工作效率。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是新时代计算机科技的产物,它在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快捷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新进教工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这就使得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信息传播无法实时动态管控。
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基层教工党员思维和行为的信息起源和流传都具有不可控的特点。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虚虚实实的信息出现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基层年轻教工党员无法分辨真伪,如果意识形态受到了渗透,在课堂上再把这些虚假的报道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定型的转折期,很容易遭到不良舆论的影响。
2.电子信息片面解读党建理论知识体系
新媒体环境的不时影响,人们完全迈入了微信、支付宝等智能时代,信息呈现出电子化的预期方向,人们的浏览方模式从书本转化为电子书阅读,其最大的弊端就是电子信息可能是单一的或矛盾的,这就使基层教工党员所获取的信息和吸纳的信息变得片面化,这使得完善党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变得更为艰难,同时也阻滞了党建工作扩充的深度。
3.容易导致党建工作形式化
新媒体的普及给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多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都在借助新媒体科技,以图片、视频等形象的方式来推广教工的党建工作,这极大地激发了基层教工党员学习的主动性,然而,新媒体归根结底是为基层教工的党建工作提供支撑的,假如无法掌握其深度,则会使得基层教工的党建工作愈加形式化,不利于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长远性发展。
二、新媒体条件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基层教工党建工作
高校肩负着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等重要工作,尤其是二级学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基层教工就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基层教工党员在党员队伍中属于最具活力的队伍,因此,在推进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中,要不断融合时代成长和基层年轻教工的进步规则,不时优化党建工作方式,时时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基层新进教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随着时代更新。
因此,高校基层党委书记要把新媒体当作话语权的重要阵地,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领导应当重视新媒体的影响力,重新确定新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结合本二级学院的实际,将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建和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引导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参与党建工作,以此稳定基层年轻教工的政治观念,进而从根本上创新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的党建工作模式。
(二)开发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互动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实际就是融合新媒体技术和党建工作力量,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的实时互动。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二级学院要及时开发党建专题网络版块,扩展教育宣传的渠道,将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会议和党建教育案例等信息上传到专题网页上,采用有奖竞答、抢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确保这些最新的信息可以被基层教工学习并消化,与此同时,还应及时更新网站党建内容,避免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化,积极促进广大基层教工利用新媒体平台自动登陆网页并下载党建的文件和材料。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广大年轻基层教工大多组织松散,思想散漫,这就需要二级学院在党建工作方面能够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将优秀党员评比,年终优秀考核和党员活动等信息发布在党建网页上,使得年轻基层教工能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而不是由学院领导指定考评名单,这从形式上也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提高了年轻教工登录党建互动平台的兴趣和必要性,也提升了党建工作的信息化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方式
良好的沟通党组织和基层教工党员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党建信息,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二级学院通过鼓励基层教工使用QQ群、微信群等在线沟通或E-mail来表达本人的对党建工作的建议。而对于高校二级学院党委书记而言,要将年轻教工最关心的事情职称评选,党建项目立项和结项,党建论文发表的报销,党建知识学习等热点问题经常在线交流,抛弃传统的口头通知或询问,比如征求年级教工对基层党委的意见时不能仅问下有意见吗?而在线多请大家提建议,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将党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二级学院基层教工的积极参与。
(四)建设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队伍
二级学院党委负责着高校基层教工的党建工作,目前来看,党建工作队伍基本上都不是来自网络或计算机相关专业,某种程度上还不能做到借助新媒体推进一些党建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培训一批顺应新媒体发展的党建队伍,不光要有着扎实的党建工作实践,还要具有较强的新媒体运用的本领,在此基础上,融合二级学院基层教工的具体特点来开展党建工作,从而促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程度,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媒体改变了信息的传达方式,改变了二级学院基层教工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基层新进教工的思维和价值观。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面临着创新的机会,二级学院要正确认识新媒体对党建工作的增补,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导互联网的言论走向,积极开发新媒体对高校二?学院基层年轻教工的积极作用,创新党建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从而扩充高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工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注释:
摘要:新形势的不断发展造就了新媒体的产生,而新媒体的产生给广播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本文重点论述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深入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未能全面融合
就当前广播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政企、政事、管办三者部分的管理体制,阻碍了广播行业的前进脚步。具体表现为各个地区广播的发展呈现出分散经营现象,浪费了很多资源(人力资源、财产资源等),导致经营资本分散,行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引发了严重的行业内耗。
(二)未能完全与网络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媒体也积极将自身的节目跟互联网挂钩,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电台仍然未能发展起来,难以全面替代传统的无线电广播。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传统广播有固定的、忠实的听众群体,网络广播要发展必须要依靠高速的宽带网,但当前网络广播的用户基本上都在上海、北京等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二是没有固定的网络广播受众群体。三是相较于传统的广播,网络广播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管理都还缺乏专业性,导致网络广播的信息量十分少,很难壮大,也就难以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
(三)节目内容缺乏创新性
跟新闻节目相比,广播节目的报道缺乏直观性跟可视性,很难像新闻节目那样将事件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仅仅依靠主持人的语言能力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很多时候都显得很深沉、很呆板。如广播中的音乐节目,很多类型的广播电台基本上都设有音乐节目,但节目的制作形式普遍都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使用一贯的音乐播放模式,没有创新性。又如很多广播电台开展的深夜或是午夜谈话节目,虽然这类节目开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难以避免一些主持人为了博得更高的收视率,在播音中融入一些低俗的言语或是节目素材,以此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这就造成了广播节目中有低俗化的现象。此外,很多地区的广播电台都存在“卖药台”,表面上是医疗卫生保健节目,实际上就是借助节目推销一些药品,受众听到凡是打进电话的基本上都是职业的“药托”。这对受众而言就是一种欺骗,这种欺骗性质的节目自然就难以吸引固定的一批受众了。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道路
(一)坚持走资源融合道路
一是广播跟传统媒体资源的融合。广播可以跟如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合作,提升自身节目的传播效率,实现自身产品的再产品化,拓展受众群体的覆盖面,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多方位满足受众的需求。如娱乐广播电台开办流行杂志、开展大型演出;交通广播电台跟汽车商合作,提升节目的说服力等。
二是广播跟网络资源的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广播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广播必须要跟网络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网络广播电台,才能弥补自身有声音没图文、稍纵即逝等不足。网络广播可以有直播和点播两种:前者在大型活动的即时报道中用得比较多,不仅实效性强,播报生动,还能让受众及时获取信息;后者就是将节目分片段制作,受众可以直接选取自己需要的或是喜欢的片段进行收听,既能节省资源还能强化节目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三是广播跟移动多媒体资源的融合。移动3G时代给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对于广播来说,3G的主要用处就是吸纳更多的“移动受众”,而这些“移动受众”也正是广播要发展必须要争取的。时至今日,移动4G技术也推出了,因此广播就更应该积极跟移动多媒体资源融合了,这是帮助自身吸引更多受众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走节目品牌道路
一是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广播要发展就必须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节目品牌,通过品牌展现自身价值,赢得更多的市场效益。二是必须设置品牌频道。在树立了品牌意识之后,就必须要积极开设自己的品牌频道。如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就相继开设了经济频道、新闻频道、文艺频道、交通频道、音乐频道等多个品牌频道。而且其中的交通品牌频道连续十多年给每届高考生提供“爱心送考”服务,用爱汇聚受众的心,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还位列于全国交通广播三强。三是必须打造品牌栏目。如湖南交通广播频道连续十多年倾力打造的品牌栏目《路况信息》就非常成功。在2008年雪灾期间,京广高速铁路跟京珠高速公路的交通都被阻塞了,但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第一时间跟交警和被困人员沟通,将交通疏导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1]。四是必须塑造声音品牌。广播频道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声音识别系统”,逐渐实现专业化度,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用极具个性和亲和力的声音,吸引广大受众主动走进广播和特色化的协调发展。广播频道要塑造高质量的声音品牌,提升频道声音的辨识、认可广播、喜欢广播、支持广播。
(三)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
一、新媒体环境下动漫传播的特性分析
1.依存性
从传统的动漫艺术创作角度来看,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后,就已经脱离了艺术创作范围,与实际的艺术作品分离,这就使得传统的动漫艺术仅是建立在作者的审美程度之上的,脱离了受众。在技术层面上,传统的动漫艺术创作也不需要不断地更新技术手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动漫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但从另一角度看,为了作品能够吸引受众,作者不得不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创作优质的作品。就日本动漫的发行态势看来,长时间的连载并没有使人们的热情退却,反而更加痴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制作精良。与此同时,作者在完成作品期间,不断地推敲与思考,积极地接收读者的反馈意见,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动漫风格。这种作者对于动漫艺术作品的信息完整度的保持是传统媒体在传播特性上与新媒体的不同之处。进入了新媒体信息时代,新媒体所依赖的高科技在传播特性上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媒体对高科技的依存性主要体现在电子、数码、网络等,这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决定的。动漫艺术有区别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诉说效果,其对网络数据信息的依存程度可见其对现代化社会下的高科技的依存性。
2.仿真性
传统的动漫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能够让受众群体直接感受到艺术作品内涵的效果使得其具有可感性,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所见的艺术作品的内涵。动漫作品的独到之处就是能够将作品简单化,将纷繁复杂的道理具象化,使人们能够从诙谐的表达中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传统的动漫艺术作品往往是基于纸质媒体的基础之上塑造的,由于纸质媒体的视觉性,就使得传统的动漫作品着重塑造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作品而言,由于所传播的媒介不同,使得所描述的同一对象在不同媒介之上有了不同的形象:新媒体能够赋予人物更为鲜活的性格特点,具有拟人化的仿真性。仿真性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传播媒介所体现的仿真性。电子、网络与多媒体等都能够为艺术传播动漫作品添加人物声音和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纸上的人物“活”了起来;二是传播形态的仿真性。高科技手段加强了艺术表达作品的专业性,从多方面深入挖掘,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数字媒体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于动漫艺术的感知程度则更加深层次化,能够从基本的观看转变为互动,这是以往的纸质媒体无法完成的,这一仿真性加深了人们对于动漫人物的喜爱程度。
3.间传性
传统的动漫艺术是不需要借助外来工具形成的艺术作品,从传播特性来看,是可以依靠其本身的形象直接进行传播的,不需要二次加工,观众也能够直接感知角色的独特之处。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却有间传性的特质,因其大范围地依赖数字技术,故其表现形式是依靠媒介工具而体现的。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反映出作品的主要表达思想,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是借助科学手段进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视听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动漫艺术作品的人物能够有更加鲜明的人物特性,间接地使受众与作品有着不同程度的沟通,这是一种新型的艺术传播形式,能够达到多维度的立体式的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动漫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动漫产业发展需要突破内容瓶颈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产业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其发展态势较为平缓,虽然有人气高的动漫作品出现过,但仅是少数。目前,动漫市场的态势较为低迷,虽然发展潜力无穷,但是缺少能够发现美的伯乐,仅仅是在既有的素材之上不断地重复,缺少创新性与独特性。内容是动漫艺术作品的主要灵魂,如果内容一味地重复,受众群体会进行更为新颖的选择,创作者不仅要更新内容,更要使作品的完整度得以保持。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产业前景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新颖的题材,内容停滞,止步不前。内容这一环节的发展水平能够直接反映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此进行高度重视。
2.创意型人才的匮乏
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是作品的创意性。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需要背后凝聚创意的来源,而目前的动漫产业创意型人才紧俏,自然不能够生成好的动漫作品。就动漫作品的仿真性而言,创意型的作品能够激起受众群体的喜爱程度,相反,一味地搬用以往的素材,只是换个模式运作,会降低其受欢迎的持久性。在原创作品中,能够看到作者的心意与表达欲望。就网络游戏而言,目前市面上的基本都是在原有的文学作品之上进行加工,少了自我构思的过程,这样使得作品的完整性不够,也不能保持受众群体对其的喜爱度持久。相关的动漫艺术产业工作人员,需要始终保持灵活的头脑,培养自己能够发现新的闪光点的能力,这样就能够保持作品的新奇性与吸引力。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使动漫艺术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具有创意型的作品被竞相模仿,少了原作品的独特性。由于网络的自由性特点,使得作品不能够受到良好的保护,互联网上的任意一个角落都能够看到几乎相同的动漫艺术作品。这些直接影响了原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流失了大量的原创人才。新媒体环境下,动漫艺术要想长久不衰地健康发展,就需要进行相关的立法并付诸实施,打击盗版行为,建立创作者的信息,保护原创作者的创作权不受侵犯,促进其创作新产品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动漫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发展对策
1 新媒体概述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涌现出了许多新型媒体,例如:数字电视、互联网等[1]。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主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广泛性:在新媒体环境中,政府、媒体机构等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源,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主体日益广泛,已经步入了全民面传播时代;
2)互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实时交流、互动,且所有用户均能参与,并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大大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并将全程参与变成现实;
3)时效性: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可将一个信息在短暂的一秒钟迅速传至各个角落,既能传播文字、声音,还能传播视频,这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4)丰富性:在新媒体中不仅包含传统媒体中的图片、文字等信息形式,还出现了视频、音频等新型信息形式,涵盖的内容较多,覆盖的范围较广,内容异常丰富;
5)虚拟性: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可以随意上传各种信息,发表任何言论,其传播速度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这种快速、高效的信息传播形式,在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巨大诱惑。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且发展迅速,从原有的论坛、贴吧到QQ,再到微博、微信,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可拟造各种信息,也无从查证,这增大了虚拟信息产生的几率,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度,增加了舆论导向控制难度。
2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一直以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随处可见网络信息。且当代大学生具有追求独立、叛逆、好奇心较强、思想复杂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1)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政教育工作区别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它强调对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它偏重环境感染,成效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评估。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思政教育重担单一地落实到班主任、辅导员身上,尚未将其有效地融入到其它课堂活动中,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考虑,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变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达不到塑造人格和培养道德品质的目的。
2)关注知识积累: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家长以及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此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变成了对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说教或者讲授的形式开展思政工作,通过背书、习题训练来学习思政内容,通过笔试来考察思政成绩,这种过度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际情况的思政教育模式严重背离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目标,且与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不符,最终的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大学校园内时常出现打架闹事、跳楼等事件。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搬教材,缺少对现实案例的引用,带领学生划重点,学生为应付考试,生硬记忆,虽然能取得好成绩,但很快便会忘记[1]。
3 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方式而言,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方法和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限制学生与老师必须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面对面成为了传统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必然条件,这大大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手段。一方面,双方约定见面,给教学增添了时间负担。另一方面,正面交谈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一定的思想压力,大大减弱了教育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学生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接受思政教育。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为灵活: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变化,当掌握了学生思想的基本情况后,才能对其进行思政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使工作效果被滞留,不能及时的纠正学生思想。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的这一滞后性,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及时的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譬如,某学生在QQ空间里发表了一些消极的心情,指导老师通过空间及时发现了学生的这一状态,可以直接运用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这一负能量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宽慰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灵活性[2]。
4 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提供的数据和理论来源广泛,数量广泛。学生可以在日常搜索新媒体环境时,获知大量的信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源头,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新媒体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头,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学的权威性也就不同以往。而高校思政教育正是要依托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从而维持高校思政教育正常、有序进行。新媒体环境大大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遭受巨大挑战。
5 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的方法与手段
1)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壮大自我平台:现有的新媒体环境要求,教务人员具备很强的新媒体意识,同时掌握高超的新媒体技术,并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其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平台。针对这一点,高校应该加大新媒体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站平台,使新媒体思想广泛传播,系统分析新媒体对于教育的优势与弊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弥补高校思政教育的弊端,壮大高校思政教育平台[3]。
2)弥补和补充高校学生的新媒体认知水平:新媒体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媒介信息,而一旦学生缺乏认知度,这些信息将混淆学生视听,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饱受扭曲。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应重视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度,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筛选对自己不利的新媒体信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政情怀。
3)优化思政教育管理体制:伴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学校思政教育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教职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教职工应加强探索,而思政教育管理体制是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应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可行的监管机制。
1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应严格参照管理体制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和其它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思政教育工作,保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正确指引高校舆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提升思政修养[5]。同时,还应鼓励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
2构建可行的监管机制:监管机制的构建主要包含监管队伍建设和监管制度的建设这两项内容。在构建监管机制时,应紧密结合自身情况,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为有效控制消极信息的传播,编制合理的信息审批制度,并采用信息过滤技术。因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加强对思政教育队伍的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另外,高校还应认识到网络监管机制的优化离不开先进的监管技术,在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网络监管技术,实现全面控制[4]。
4)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在新媒体环境下,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媒体手段,传统的思政教育教育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思政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首先,借助新媒体,在高校内部构建实时、双向交流的沟通渠道,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思政教育队伍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可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和思政需求,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其次,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有效利用价值渗透法,这是因为价值渗透法具有一定的渗透功能,且新媒体的影响力深远,价值渗透功能较强,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思政教育中的主要价值观念有效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其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改善教育质量;最后,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应推广并实施实践教学,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项措施,思政教师应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资源,积极搜集教学案例,精心筛选,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和学生共同谈论,以此来巩固记忆理论知识。同时,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外体验机会,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外实习,切实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这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有效思政教育课堂的构建[5]。
6结语
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换代,新媒体工具势必会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怎样更好的适应新媒体环境,利用有限的条件为高校思政教育创造更好的效果,在避免新媒体环境与高校思政教育冲突的同时,及时调整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只有做到这些,高校思政教育才能最好的服务于广大高校学生,也才能更好的追随时代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刘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80-85.
[2]徐志先.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讨[J].科技资讯,2014(20):20-21.
[3]张赛,余雪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12(4):80-82.
[4]刘佳.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4(11):10-11.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信息更新和学习便利无论是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得到了大大地优化。新形势下,如果教育者不能给予教育对象全新的知识,教育效果就会打折扣。面对社会传播手段的逐步现代化,尤其对于新一代高校大学生,光靠以讲课为主的教育方式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已经过时了。因此,认真研究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紧迫的课题。
一、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广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找到各种信息渠道,开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等等。同样,这个虚拟的网络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充实的教育内容。网络时代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天地。邓小平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局限,成效不是很理想。一方面,互联网上声色俱全、图文并茂信息源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的,这些信息源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如果这些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掌握大量正确的信息,了解社会的最新知识是教育者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先决条件。教育者合理运用网络的实时动态信息和庞大的数据库可以改善过去寻找素材和收集资料较难、信息量有限、教育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局面,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是网络的应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渠道和手段。网络的互动性促使教育者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形成互动式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形式、效率、实效等发生全新的变化。传统教育总是受到诸如时间、空间、主题等客观方面的限制,而网络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口,“电子邮件、远程操作、网络新闻、文件传送和环球信息查询”等功能,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扩大了教育空间,丰富了教育资源;促使“单向说教”向“交互参与”观念转变,使“课堂教育”为主的显性教育方式向“课余时间”的隐性教育方式并重的方式转变。大学生素质逐年提高的现状要求我们教育主体要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式学习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增强个体获取知识的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改进提供新的平台。
三是互联网所蕴涵的丰富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提供了便利。自从有了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用再为信息资料难以查询和获得而烦恼。可以通过“网页、BBS、E-Mail”等手段,随时随处查询并接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实的“养料”。
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打破了单位、部门的界限,通过以一级一级政治机关为节点组成网络结构,实现上下级政治机关的互联,资源共享和网上指导工作。因此,网络传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政治工作的效率。
二、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契机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注意到互联网也是一柄双刃剑。互联网上未经过滤,未经鉴别,未经选择的思想和观点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有可能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有效展开,这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强势文化”的侵袭挑战着高校大学生的信念。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文化”,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在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下,这种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高校道德观念建设是一种挑战。然而,一些消极、极端、不健康信息对于进校不久的大学生更是严峻的考验。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辩别力不高,分析辩别力、抗干扰力还不强,往往容易陷入思想误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影响,歪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如何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先进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二是“灰色思想文化”的传播腐蚀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埃瑟·戴森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者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一个施展阴谋的好地方”。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来自互联网的纷繁复杂、良莠交织的网上信息,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个多元的巨大的文化包围圈。很多大型的合法商业网站,甚至是门户网站,都充斥着暴力反动、封建迷信、八卦新闻等等严重影响和毒化大学生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内容,尤其是一些非法组织也利用互联网大肆传播了歪理邪说,从精神上对高校大学生造成的毒害和恶劣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大学生没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和约束力,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害信息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远离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要面临的困境。
三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比如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压力等,当这些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很多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就渐渐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有些学生上网成瘾,无法自拔,导致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生物钟紊乱,甚至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并常伴有莫名其妙的异常言行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种过度上网导致生理和心理方面异常的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新时期,网络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的各种心理、思想及道德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通过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如果这些学生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会加剧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导致个体行为冷漠和麻木,对社会缺少责任感,甚至可能会做出出轨的网络行为或者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这种情况长期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交际方式和心理模式,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必然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挑战。针对以上提出的网络媒体对高校的消极影响,下面提出几点对策:
一是占领文化阵地,尊重关爱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阵地,要建设紧贴高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特点、对策,不断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模式相比,网络环境改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讲,大学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尊重、理解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强化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只有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积极主动。
二是宣传科学理论,确立舆论导向,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充分结合高校实际,建立旗帜鲜明、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让思想政治教育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再进网络,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增强针对性、艺术性、点击率,把网站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目前,有些大学的校园网建立了网上调查、网上心理咨询、领导信箱等项目,开展了学先烈、学英雄等争先创模活动,努力提高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网上有奖比赛、网络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征文、Flash大赛、建立网上党校”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开设一些网上的健康社团和栏目,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增强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上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免疫力”,与“灰色思想文化”斗争到底。另外,及时发现网络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的潜在或显现的负面影响,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已经产生的心理疾病及时治疗。
三是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掌控思想政治教育的 “制网权”。面对网络上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教育者有必要结合高校实际建立健全有关管理规定,规范高校的网络行为,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源,当务之急是努力建成一支思想水平高、政治立场坚定、网络业务强、熟悉高校特点的专业化、高效化的网上“环保”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当前,应根据现实需要,针对网络空间这一特殊思想教育阵地,制定网络规章制度,出台网络管理的纪律、规章,使网络管理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对在网络上发现的大学生违规行为,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按规定及时处理。另外,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安全体系,通过防火墙技术,阻挡非法数据入侵,进行实时网络的监控。
【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推荐阅读: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宣传的思路创新07-05
新媒体编辑工作总结06-03
新媒体运营工作年终总结09-08
新媒体实习生自我总结11-25
高校新教师总结10-07
新媒体与新媒体下广告11-07
新媒体vs传统媒体10-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09-28
新媒体电影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