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阐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 篇1: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应把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科学的思维能力是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和保障。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且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但是发展起来的数学思维能力却使其受益终身。现代数学教学始终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化数学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几年来,笔者结合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就课堂教学的改革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广大数学教学同仁进行交流,以促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目前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病状

病状之一:课堂教学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数学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数学技能的训练上,而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不够,甚至是无暇顾及。这种现象基本上是由目前的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导致的。

病状之二: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问什么,学生就想什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为完成教学内容而不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同时也淹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病状之三:数学教学活动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表面上看似给学生灌输了许多知识,实际上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获甚少,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病状之四: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目前农村中小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学习生活比较紧张。白天排满课程,晚上还要应付大量的作业。整天忙于应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病状之五: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包括师生的讨论与文流。这种交流活动是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交流。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互动,但是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病状之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力没有进一步鼓励,从而致使其弱化,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二、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深化数学素质教育

第一,数学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数学教学观念,发展学生思维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把传授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与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教师要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改进落后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出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新途径。如课堂教学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讲解为中心”为“自学讨论为中心”,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使课堂教学民主化等。

第三,课堂教学要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規律去教学。如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因为有问题才能引起思考,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新意识。

第五,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应是教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纠正意义上的互动观念,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互动应该是双向的,即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交互;互动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语言、行为的交流,还包括心理的交互。因此,分析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多纬度、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并不是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调整教学,不能拘泥于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教条地执行。教师的教应随着学生的学而变化,学生的学随着教师的教不断地深化与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互动。

第六,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症结。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转轨,寓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作者:李之清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 篇2: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 要 阐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学

Integrating Math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iddle School//Fang Shuqin,Feng Shiling, Lu Qingyan

Key words multimedia;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th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1.Zhoucheng Vocational School,273500 Zhoucheng,Shandong,China

2.Jining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House,272100,Jining,Shandong,China

1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影响

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并物化到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中,这就把数学带入了各行各业。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都是通过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科学计算和理论分析、科学实验共同形成了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计算科学向数学提出了大量挑战性的问题,同时也给数学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将为数学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变化。信息技术使数学变得更加现实了,使数学模型思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它可以把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学实验”变成现实,精深的数学概念、过程可以得到模拟;再难的计算,再复杂的方程,只要给出算法就能得到解决;复杂多变的几何关系,利用计算机动态的作图功能可以得到表示。总之,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2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数学在学生的心目中没有生活情趣,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鲜活的“问题情景”,展示问题的背景,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高涨。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概念时,可以做一只会飞的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张开。优美的画面再伴着优雅的音乐,平时最不爱上数学课的同学也会为之陶醉的,再抛出问题,“蝴蝶为什么这样美呀?”——这就是生活中的对称,这就是数学之美。

2)直观能突破视角的限制,多角度的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

如:在指数函数性质的学习中,过去通常是在教师(或教课书)的要求下,学生用“描点法”作出有限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通常是y=a2,y=a3等),有时甚至是教师自己先做好图象而不让学生动手,然后就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象来讨论指数函数y=ax的性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函数的图像,为什么这几个函数图象就可以代表一般的,为什么要把底数a分为0<a<1和a>1两个区间等,都是不得而知的,所以对结论的正确性也不一定完全相信,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技术工具强大的作图功能,先引导学生随意地取a的值(不一定是2、3等),并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图像(教师可在a的取值的典型性上作些引导),再多再复杂的图像都可以容易地画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数a是如何并决定着函数y=ax的性质的。由于函数的图像随着0<a<1和a>1而自然地聚集,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a=1这条分界线,而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特殊点(0.1)等更是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a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看到指数函数的性质,并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在这样的教学中,对“为什么以a=1为分界点”,“过点(0.1)为什么要作为性质之一"等的认识,都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方式从“讲授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从“听讲式”、“接受式”转变成了“探索式”、“研究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可以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重新组织上,让学生从整体上对y=ax进行处理,通过改变a的值而实现对函数y=ax及其图象的实时变换(渗透“参数思想”),这就能使学生顺利地实现在函数的解析式表示与图象表示之间的相互转变,并使“参数”a、函数y=ax以及它的图像之间建立起联系,突破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而带来的思维困难,极大地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环境。图像的直观可以引导学生把思考重点放a=1和特殊点(0.1)上,从而顺利概括出函数性质。这是一个使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真谛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去探究数学问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例如:y=ax性质的讨论中,通过a的连续变化程序,把函数的解析式、图像以及a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三者都得到直观、动态的表示,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操作、观察、实验、猜想、发现等过程都变得具体而清晰,常识错误的成分少了,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了,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的程序也大大增强,这就极大增强了学生通过自主、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地建构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

3)更强的交互性。学生参与更多,学习更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环境,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要想全面了解y=ax2+bx+c中的系数a对其图像的影响,可从中任意输入不同的值,观察图像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可以看到学生自己输的值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一改过去许多学生头痛的、枯燥的情景,像是在做有趣的理化实验,又像是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得出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猜想,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欲望,提高了认知能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

3 应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应注意与传统数学教学密切结合

多媒体数学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的,但它毕竟不是人而是机器,不能代替人的所有的工作。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寻找方法,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是一种以抽象的思维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多媒体数学教学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它必须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数学教学优势,与传统教学“强强联合”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2应注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学生思维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都是在课前事先准备好的,而数学教学的一个很大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有时的解题思维是课前教师所不能预见的,因此,教师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更应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切忌因学生思维与课件的预设不一而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行为,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重视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的“活动式教学”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得到实现。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它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

作者:房淑芹 冯士苓 卢庆燕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论文 篇3: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实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2.通过手脑结合,充分掌握证明推理题的证明分析方法和正确书写证明推理过程。

3.拓展思维,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活中的问题充分把握证明的方式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动手探索、分组讨论及总结的过程,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相关的分析与推理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和掌握几何证明题的证明和表达方法。

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证明在生活中的用途与作用。

(三)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要求

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助人为乐的精神,同时使学生领会数学的严谨性。

重点: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及推理证明。

难点: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回顾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教学课堂。

2.例题探究、解答,充分回顾、理解和应用本章节所学的知识内容。

例1:已知:如图,AN⊥OB,BM⊥OA,垂足分别为N、M,OM=ON,BM与AN相效于点P。

求证:PM=PN

老师:回顾一下我们这一章作出的要求:两个“学会”——学会对证明推理题的解题分析;学会正确地书写证明推理过程。

探究提问:

老师:题中有多少个条件?

学生:有两个条件。一个是AN⊥OB,BM⊥OA;另一个是OM=ON。

老师:条件AN⊥OB,BM⊥OA会产生什么结论?

学生:①会产生点到线的距离。②产生直角(90°)。③产生直角三角形等。

老师:条件OM=ON有什么作用?

学生:①可以用作线段的等量替换。②可以用作几何图形全等的对应条件等。

老师:题目要求证的是PM=PN,这说明什么?怎样才能推导出来?

学生:要证明PM=PN,就必须找到PM和PN所在的三角形,只需证明PM和PN所在的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实现问题的证明。

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1)PM和PN分别存在于哪个三角形中?(答案:分别存在△PBN和△PAM中)

(2)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如会全等,那全等的条件是什么呢?(答案:猜测会全等,但全等的条件不明确,只有一组直角相等和一组对顶角相等,还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

(3)除了这两个三角形对应全等之外,还有没有可能产生新的三角形全等呢?(答案:有,只要连接OP,就可以将PM和PN组合在△OPM和△OPN中)

(4)这两个三角形有全等的条件吗?这些条件是怎么产生的?从题目的条件中能直接找到它们吗?(答案:有,如垂直能产生直角相等,又OM=ON,OP=OP,用“HL”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老师:(及时小结与点评)刚才看了和听了各位同学对所给问题的思考与对解题过程的探究,做得非常好,在这对问题的思考和对解题过程的探究中,都已经明确了这道题的证明推理的方法和过程。现在就请各位同学把你们刚刚探讨出来的几何证明过程书写下来吧!

学生:(相互探讨、相互点拨,把证明过程书写出来。同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把这一个证明过程书写出来)

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及时点拨,及时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思考和探究。最后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点评并给予奖励)请同学们来当一当评委,看一下黑板上××同学解答的证明推理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是正确的。

老师:(作出分析、评价)有请××同学上台领奖。(台下同学们掌声齐响,领奖时老师与获奖同学握手鼓励)看一下,下面的同学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同解题的分析和推导方法。(学生一一自我阐述了自己解题的方式方法,老师一一作出分析评价,并对正确的同学颁发奖品)

三、布置作业

设置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巩固性、创新性的作业题,促进学生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创新。

作者:谭文贵

上一篇:放射科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水文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