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教师德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教师教育政策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上对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维度关注严重缺失,极大制约了德育实效及整体教育品质的提高。立足校本研究,建立有效的教师德育工作培训、监督、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德育常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是增强教师的德育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业化教师德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化教师德育论文 篇1:

教师德育专业化:一个时代的新命题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一、时代命题: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提出背景

教师德育专业化是一个由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提出这一命题的理由,有以下三个维度。

(一)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历史性的命题

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教师主要有“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两种类型。

从苏格拉底、孔子时代到近代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产生的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有的教师,无论是杰出者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还是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经验型教师”。直到今天,大量的教师仍然属于经验型教师这一类型。经验型教师的突出特征是他们与学生的关系类似于手工工匠跟徒弟的关系,即老木匠教小木匠、老铁匠教小铁匠、老裁缝教小裁缝的关系。直到今天,经验型教师仍一直是会什么,教什么。比如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到中学教物理,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毕业的学生就在小学教语文。

自教师教育(早期称师范教育)产生直到今天,出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师类型或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教师教育诞生于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在机器大工业催生的义务教育作为各民族国家的教育政策得以广泛推行的时候,学校需要大量的教师。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所谓的师范学校、师范教育或教师教育,即让一部分人去师范院校接受专门的训练,为做专门的教师做准备。而师范教育从专业上说,除了语文、数学等学科专业以外,还包括教育专业,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师范生通过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方面的专业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就此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种类型的教师。当然,专家型教师的专业程度在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教师之间其实并不一样,其专业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如果与过去的经验型教师相比,现代教师显然更专业,或者说更像一个教育方面的专家。

迄今为止,在专家型教师里面,能真正做到庖丁解牛般熟练掌握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是凤毛麟角的。不过倘若将专家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区别并不仅在“会什么,教什么”这一学科专业逻辑上。接受过教师教育的专家型教师跟过去的经验型教师对比,最大的区别是多了“教育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育专业性要求在教师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维度会越来越全面、完整,比如增加在德育专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回应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于优质教育的需要。正是在这一逻辑之下,即从历史的维度来讲,今后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实现专业化,而且要在德育上实现专业化。也就是说,以前我们可以是经验型的德育,但随着教师在教育专业这一维度上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化不仅仅是能够进行专业的教学的问题了。时代发展要求教师有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师德育专业化自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

(二)教师德育专业化是教育的本然性要求

我经常用“物理老师的课堂里有哪几种德育”的追问去论证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命题。物理老师的课堂里面存在德育吗?我们一般认为存在德育,可是很多时候大家都只把它理解为直接的德育。比如,通过物理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献身科学、不折不挠等道德品质。然而,不可能每节物理课都有物理学家的故事可讲,若刻意讲就显得太生硬了。如果不讲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课里还有德育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里面,都存在直接的德育、间接的德育和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其中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指的是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作用,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品德成长有生动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德育工作者。不管愿不愿意,实际上教师每天、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里都在开展好的或坏的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教育的事实,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价值。我们之所以提出“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命题,一大原因在于全部教育都存在教育性,或者说价值性、德育性。我们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自觉地看到这一教育事实,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能越来越自觉、专业、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德育专业化是教育事业的本然性的要求。

(三)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对“教师专业化”概念缺损的修复

从概念缺损的角度讲,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的错误认识所作出的必要回应。“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在很长时间里、在许多人的脑海里等同于教师的“教学专业化”,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如果你认真考虑前面对教育本然性的分析的话,就会认识到“教人”未必是教育,也可能是“教唆”,“教人做好人”才是教育。而当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等同于教学专业化的时候,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承担的德育的重要使命、担当就可能会被许多教师忘却或者遗漏,教师在德育上就只能一直处于经验型教师的水平。

因此,无论是从时代的要求、教育本身的要求,还是对“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的完整理解出发,我们都必须要确立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意识。

二、概念理解: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维度与内涵

对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类型上讲,教师德育专业化包括德育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和一般教师的德育专业化两种类型。

“德育教师”一词并不严谨,实际上指专门从事德育活动的教师,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等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分管德育的德育处主任和校长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直接从事德育工作,應该对儿童的品德心理,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以及德育工作应该遵循的教育与心理的规律等,都有比较专业的把握,这就是所谓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如果德育教师对德育只有经验型的理解,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班主任工作、德育处的工作等肯定会存在实效性低迷的问题。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另一类型指的是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所有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从事德育工作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德育专业知识、能力和修养,以及自觉、明确地从事德育工作的使命感。这些关于德育的专业化要求是针对所有教师的,其程度可以比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低,但仍然是教师德育专业化最重要的维度。如果我们将德育活动窄化为道德与法治课、班主任工作的话,德育的时空会非常有限。既然德育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要对所有教师都提出德育专业化的要求。

第二,从内涵上讲,教师德育专业化包括专业伦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两个最重要的维度。

任何一个专业的成立,一般都要求具备两个维度:一是要求具备专业伦理,二是要求具备这一专业应有的、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概念理解,很多人把师德建设看作教师德育专业化本身。这可能是一个有问题的做法、一个有问题的思维。教师需不需要师德?当然需要。教师的师德会不会影响教师的德育实效?当然会影响,因为教师在德行上对学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但是,教师有师德,并不等于有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只能说因为教师有师德,所以有在德育上进行身教的优势,但是德育工作的职责范围显然要比进行身教广得多。

所以,教师德育专业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有师德,另一方面特别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具备一定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后者往往是很多人理解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时候所忽略的。在制定教师教育政策时,对第二个内涵,即德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得比较多,以后需要补这一短板。

第三,从时间上讲,教师德育专业化是与教师发展相联系的专业发展过程。

教师要实现德育专业化,必须跟自身的教师生涯结合在一起。不同职龄的教师在掌握德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时有不同的需要,以应对不同职业生涯可能面对的实际德育工作。

除职龄以外,德育专业化发展跟不同学段也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教育对象、工作内容的区别,不同学段教师的专业发展跟其自身所需要的德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是有非常大的区别。总之,教师德育专业化应该纳入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进程中,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的重要维度。

三、行动方向: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各级政府可以做什么?

政府应对教师管理、教师教育的制度、政策进行调整。如果教师资格证书的认定和更新中没有德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缺少德育上的要求,即便我们有“教师德育专业化”这样的共识,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若教师管理的政策不变,教师教育的变革也会因为得不到政策支持而很难实现。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应该在推动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政策、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第二,师范院校可以做什么?

师范院校应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比如首都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有特色,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了所有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需要接受针对德育专业能力的培育。此外,首都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在全国率先设置了小学德育专业方向,也是其他高校可以学习的先进经验。首都师范大学的经验证明,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在职前、职后的教师培育上,师范院校大有可为。

第三,中小学校可以做什么?

中小学校应开展校本教师教育课程。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在职前、职后贯彻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维度。学校既然可以为学生开发校本课程,就可以为教师开发校本的教师教育课程。如果我们承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是教育本然的要求,如果我们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理解不存在缺损,那么每个学校应当立即行动,开展校本的教师教育,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等方式,进行校本的教师德育专业化探索。

第三,教师可以做什么?

学校开展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培训,多是通过邀请专家做讲座,组织教师阅读、交流等方式进行。实际上,每位教师都可以通过阅读、参加培训以及跟同事交流等方式来自主实现自身的教师德育专业化目标。我国德育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绝大多数教师愿意在立德树人事业上尽自己的责任。可是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很多时间,德育实效为何一直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现有的德育一直处于经验型德育的状态。经验型德育之所以德育实效很低,背后的原因是从事德育工作的主体绝大多数仍然属于经验型教师这一类型。

除了理论工作者以外,政府、大学、中小学校、每位教師都应该为推进教师德育专业化做出贡献。希望这个分享未来能够对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概念的学术研究尽绵薄之力,推进教师德育专业化从理论到实践实现更全面、深入地转化。

责任编辑 庞雪

作者:檀传宝

专业化教师德育论文 篇2:

立足校本研究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

摘要:目前教师教育政策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上对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维度关注严重缺失,极大制约了德育实效及整体教育品质的提高。立足校本研究,建立有效的教师德育工作培训、监督、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德育常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是增强教师的德育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师;德育专业化;校本研究;途径

教师德育专业化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坚持德育为先……要提高教师德育水准和专业化素质。”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著名的德育教育专家檀传宝教授也指出,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是一个时代命题,是一个社会由经验型教育向高品质教育转型的必然要求。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中小学校将大有作为。为此,我校立足校本研究,积极探索出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教师德育工作培训机制,唤醒教师德育责任意识

加强教师的德育工作培训是唤醒教师德育责任意识,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进程,尽快胜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1.全员参与德育校本培训。在日常学校德育工作培训中,往往只局限于班主任参加的“班主任工作”培训,任课教师基本是不参与的。这种带着“标签”的培训,无形之中把任课教师的德育责任推脱了。我校进行的“德育工作培训”必须全员参与,要求包括后勤人员在内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德育责任意识,都要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2.鼓励教师自助交流式培训。参加集中培训往往受时间、地点、资金的限制,我校要求教师自主学习,进行自助交流式培训。比如网络、各种媒体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有益的信息,各种报刊学校都有订购,鼓励教师每天抽出30分钟去翻阅一下,有选择地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随时随地交流学习经验。日积月累,学习效果也比较突出,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水平都有一定的提升。

3.加大培训考核力度。现在很多教师认为德育培训没有多大意义,正所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培训是培训,工作是工作。其实,这和学校的要求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加大了考核力度,如检查培训笔记,上交培训体会,交流培训感受,向培训要效果,老师逐渐把培训中得到的信息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二、加强教师德育常规工作管理,增强教师德育常规意识

在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德育常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1.做好德育常规工作计划。德育常规工作比较琐碎,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不忙乱,有效果,就必须对每天的工作有一个计划。比如,从时间段上看,早到校、课堂上、大课间、放学后每个时间段做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内容上看,每天重点解决哪些德育问题要有目标。

2.有效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师生身边鲜活的教育资源有很多,无论是精心设计和布置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文化阵地,还是每周评选出的“魅力班级”和“我身边的小明星”,还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对学生而言近在咫尺,生动而有说服力。学校要求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效利用的智慧,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很好的教科书。

3.学会德育反思。波斯纳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德育反思对于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意义。我校要求教师每天写德育反思日记,每周三以科研小组进行一小时德育反思交流,每项德育活动开展后,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对活动的设计、组织、临场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员性反思,在反思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反思中探索出更有实效的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

三、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

教师的德育观念与技能的获得,一方面要靠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研修去解决,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的实际训练去提高。

1.参加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德育活动的内容很多,校内的、校外的、社区、家长参与的、网上进行的等。学校要求教师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对学生教育的机会。比如,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环境教育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爱我社区、爱我家乡”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快乐的童年”庆六一文艺演出;十一国庆节开展《歌唱祖国》庆十一歌咏比赛等活动,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项活动要求教师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学习德育经验、方法,提高德育专业化能力。

2.参与校本德育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科研能让教师在研究中学习、思考、成长。在一线教育科研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事行动研究的校本科研。比如,我们参与的“十一五”市级重点课题《小学生自我管理主体性策略研究》,探索出符合我校特点的学生“自我教育”8种策略32个操作点。“十二五”自立省级重点课题子课题之一《教师有效利用德育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总结出4个策略,4个操作点。校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思考,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建立德育工作监督机制,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

德育工作我们不能仅仅思考,最主要的是行动。行动的实施效果如何,德育监督机制的建立很重要。

1.完善德育规章制度。学校制订《教师德育工作一日常规》《德育工作周评价制度》《德育工作日反思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把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教师的德育专业发展处于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状态,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2.强化德育专业委员会责任。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为此,我们学校强化了德育专业委员会的责任,成员是全方位的,包括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多个层面。责任具体明确,一方面负责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评价。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反馈意见和建议,督促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的尽快提高;另一方面,科任教师作为副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协助管理,他们不再是德育的旁观者,而是身在其中的管理者。

五、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1.制订德育专业化标准。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专业化标准去衡量、去评价、去激励。这个标准应该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标准和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应该是有所不同,前者是一个起码的标准,后者应当大大高于前者的要求,而且这个标准也应该是动态的。

2.适时的评价和激励。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德育评价机制,根据专业标准进行适时的评价和激励,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鞭策,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认可,它可以让老师们工作更有方向、目标。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布置、总结和评价、激励相结合,在每学期末的全校教师工作会议上,通过各种表彰增强教师的德育责任感,感受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幸福感。

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呼吁,是唤醒,更需要行动,它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工作在一线的所有教师立足于校本,自主探索出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素养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性,做好檀传宝教授所言的浪漫的事业,为学生走向社会,肩负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蓝维 .教师德育专业化笔谈[J].教育研究,2007,(4).

[2]檀传宝. 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 [J].中国教育报,2007,(9).

[3]张宁娟.走向“教师德育专业化”之德育实务模块[J].中小学德育,2013,(6).

[4]苏静. 重读关怀教育学 提升教师关怀能力[J].中小学德育,2013,(12).

编辑∕高伟

作者:崔艳平 赵智勇 孟凡伟

专业化教师德育论文 篇3:

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校本模式探究

教师德育专业化是指逐步使所有教师都具备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即达到专业标准。那么,如何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我们主要从实践层面,从加强教师德育工作培训、增强教师有效利用德育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德育反思能力三个部分,对“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校本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改进教师德育培训方式

教师德育工作培训是唤醒教师德育责任意识,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进程,尽快胜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就是让教师参与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态度,转变观念,并将获得的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这种培训形式主要是针对部分科任教师进行的。有些科任教师潜意识中把德育和教学分得比较清楚,认为德育是德育的,教学是教学的,只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就行了。

我们进行的培训是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角色互换开始的,科任教师承担起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轮流管理班级。他们要担负起从课上到课下,从室内到室外,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区,从常规管理到处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再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所有的责任,而班主任只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繁重的德育任务,重大的德育责任,让科任教师真正意识到德育工作不只是德育领导、班主任层面的事,也不仅仅是“看管”这么简单的事,只有所有的教育者都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有强烈的德育责任意识,遵循小学生教育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2.强化式培训

强化式培训属于任务型培训,这种培训形式主要是针对被动接受型教师这个群体进行的,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具有的心理特点。烦琐的事务性工作,让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他们凭借仅有的工作经验,被动地重复着一天天的工作。在强化式培训过程中,给这些教师下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

比如,请教育专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进行解读或学校组织进行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包括理论层面观点的渗透,教育实践层面方法的指导,使教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其实,就是一种要求,一种德育责任意识的强化,最终让教师对教师德育专业化产生认同感,增加使命感。

二、增强利用德育资源的意识

教师身边活化的德育资源很多,无论是精心设计的课程,还是身边鲜活的学习榜样,对学生而言近在咫尺,生动而有说服力。有效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是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1.善于发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自身的德育专业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比如,学校新开辟了“红领巾蔬菜园”,对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驻足观望,有的熟视无睹,有的用心呵护,有淘气的学生可能还会搞些小破坏。此时,有的教师从关心爱护、积极实践、互帮互助等方面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对待这一来之不易的教育实践基地。适当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到蔬菜园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乐趣。

为了增强教师有效利用德育资源的意识,我们学校还开展了“魅力班级”和“我身边的小明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优秀班级和学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表扬、颁发喜报。当熟悉的同学名字,真实的感人事迹通过广播传播到每一个学生耳中的时候,教育的实效性是可想而知的。而“魅力班级”和“我身边的小明星”的产生主要源于教师的推荐。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一个小小的友好的动作,一句随口说出的关心的话语,随手捡起的垃圾,虽然是举手之劳,但又有多少师生去做,坚持去做呢?这些都可以作为其他同学甚至是老师学习的榜样。

2.敢于实践,做德育的行动者

传统的德育方式多以说教为主,简单、直接、见效快,但可持续性效果甚微的现实也是教师公认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是德育的有效形式。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即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

德育活动的内容很多,校内的,校外的,社区、家长参与的,网上进行的等等。学校要求教师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对学生教育的机会。比如,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环境教育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爱我社区、爱我家乡”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快乐的童年”庆六一文艺演出;十一国庆节开展《歌唱祖国》庆十一歌咏比赛等活动,这些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项活动要求教师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学习德育经验、方法,提高德育专业化能力。

三、提高德育反思能力

教师德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把自我和德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专业自我及德育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与调节的一种行动研究能力。波斯纳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促进德育专业化水平发展的重要意义。

1.加强自我反思,促进自身德育专业发展

自我反思是反思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自我反思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转换视角则是一种发现问题的好方法。现仅举通过学生的视觉进行自我反思一例。

一位中年教师在参加社区活动后写了这样一篇反思日记:今天晚上,我在社区参加了关于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市里跳舞比赛的活动。我自我感觉良好,第一圈,我走在外圈,抬头挺胸,舞姿婀娜,尽显自信和优美。但是,当教练毫无表情地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心里有点小失落。在走第二圈的时候,我走到里圈,离教练的距离更近,但是,结果仍然是一样的,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第三圈,我不再表现,情绪低落,动作懈怠,我知道一切都不可能了。

当我强迫自己坚持走在队伍里时,从未有过的自卑感油然而生。这让我突然想起学校或班级搞活动挑选学生时的场景,教师站在教室前面或穿行于学生之间,一边审视一边指指点点,叫着学生的名字,现在想来,老师每一次的点名,对那些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的学生来说,都是对心灵和自信心的鞭挞。这次,仅这一次,我懂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尽量找到一种方法,建立一种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公正程序,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激发自己正能量的自信点,真正营造让学生普遍参与的宽松环境与氛围。

2.开展同伴交流,促进德育专业化能力共同提高

同伴交流就是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反思者从别人身上折射或反射出自身的问题,从而得到顿悟、启发的反思方法。从教师德育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加强与同事的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是教师进行德育反思,提升自己德育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上,我校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反思交流会议,现仅举其中一个片段。

教师1反思: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稍有差池,便会怒火中烧,就会受到严厉批评。其实,这是无视孩子的天性,不尊重教育规律的做法。各有特色、万紫千红,是我们对自然风景美好向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们对艺术风格的最高追求。对于孩子个性的彰显,我们希望在发言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为什么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我们的学生非得都要走路踢正步,说话字正腔圆呢?其实,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未健全,天真活泼,走路蹦蹦跳跳在所难免,做事“无厘头”的状况时有发生,是自然规律,我们得允许它的存在。

教师2反思:反思我的德育工作,我觉得既不能过严,也不能放纵,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他懂得做事都要遵守规则,要有个“度”,无论在什么场所,当别人不限制你做事的自由的时候,你也一定不能影响到他人的安全、他人的利益,否则,小则受到老师的批评,大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我认为,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就事论事,更多地应该告诉学生做人的普遍道理。

在这次交流反思会后,有一位青年教师在反思日记中写到:今天的德育反思交流会后,我不再因为工作中出现的德育问题而焦虑,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这里我要说,要想让自己的德育专业化能力有所提高,让德育变成檀传宝教授所说的“浪漫的事业”,那么,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德育专业化途径探索的道路上来,呼吁、唤醒所有教师都要肩负起普遍的德育责任,自主探索出提高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性。

(本文是黑龙江教育科学“十二五”2012年度省级重点课题“小学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的行动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JB1212021)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小学)

作者:赵智勇 崔艳平

上一篇:毕业自我鉴定(精选2篇)下一篇:工作辅导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