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工程专业论文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精选8篇)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 篇1

2.轨道由 钢轨、轨枕、道床、道岔、联结零件及防爬设备主要部件组成。3.轨道的作用:引导机车车辆运行,直接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荷载,并把它传布给路基或桥隧建筑物。

4.钢轨的作用:①引导机车车辆的车轮前进;②承受车轮的巨大压力,并将所承受的荷载传布于轨枕、道床及路基;③钢轨必须为车轮提供连续、平顺和阻力最小的滚动表面;④在电气化铁道或自动闭塞区段,钢轨还可兼作轨道电路之用。

5.我国标准轨距尺寸为1435mm。

6.游间:当轮对的一个车轮轮缘紧贴一股钢轨的作用边时,另一个车轮轮缘与另一股钢轨作用边之间便形成一定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游间。7.水平:是指线路左右两股钢轨顶面的 相对高差。

8.轨向:是指轨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平顺性。

9.前后高低:轨道沿线路方向的竖向平顺性称为前后高低。10.轨底坡:由于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主要接触部分是1/20的斜坡,为了使钢轨轴心受力,钢轨也应有一个向内的倾斜度,因此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应形成一个横向坡度,称之为轨底坡。堑,不填不挖路基或零断面。12.基床的作用及对基床的要求: ①强度要求:应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列车

荷载产生的动应力而不致破坏;能抵抗道砟压入基床土中从而防止道砟陷槽等病害的形成;在路基填筑阶段能承受重型施工车辆走行而不形成印坑,以免留下后患。

②刚度要求:在列车荷载的重复作用下,塑性累积变形要小,以避免形成过大的不均匀下沉造成轨道的不平顺,增加养护维修的困难。在列车高速行驶时,基床的弹性变形应满足高速走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同时能保证道床的稳固。

线路上运行时受到的额外阻力,如:坡道阻力,曲线,隧道;③ 起动阻力:列车起动时的阻力。

20.机车的三种工况:牵引运作C=F-W; 惰力运行C=—W; 制动运行C=—(W+B)。

21.牵引质量:机车牵引的车列质量。在新线设计以及运营线上,一般情况下均是按列车在限制坡度上以机车的计算速度作等速运行为条件来确定;快速线上按列车在平直道上以最高速度运行,并保有一定的加速度余量为条件确定。

22.按限制坡度上以机车计算速度等速运行为条件。:

23.列车制动距离Sb是制动空走距离5.我国铁路的钢轨类型主要有75kg/m、60kg/m、50kg/m、43kg/m 6.钢轨的断面形状采用工字型断面。钢轨断面由 轨头、轨腰、和轨底组成。7.钢轨断面的四个主要参数:钢轨的头部顶面宽(b)、轨腰厚(t)、轨身高(H)、轨底宽(B)。

8.我国有缝线路轨道钢轨标准长度为12.5m和25m两种。

9.接头的连接形式按其相对于轨枕位置,分为 悬空式、承垫式;按两股钢轨接头相互位置,分为 相对式、相错式。我国一般采用 相对悬空式。10.构造轨缝:是指受钢轨、接头夹板及螺栓尺寸限制,在构造上能实现的最大缝限值。11.轨枕的作用:①承受来自钢轨的各向压力;②弹性的传布于道床;③有效地保持轨道的几何形位,特别是轨距和方向。

12.轨枕依其构造及铺设方法分为 横向轨枕、纵向轨枕、短枕。

13.混凝土枕长度一般在2.3~2.7m之间,我国Ⅰ、Ⅱ型枕长度均为2.5m,Ⅲ型轨枕长度有2.6m和2.5m两种。14.我国铁路规定,对枕木轨道,每公里最多为1920根,混凝土枕为1840根;每公里最少均为1440根。当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时,轨枕间可按60cm等间距均匀布置,每千米实铺1667根。

15.道床的功能:①承受来自轨枕的压力并均匀地传递到路基面上;②提供轨道的纵横向阻力,保持轨道的稳定;③提供轨道弹性,减缓和吸收轮轨的冲击和振动;④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及减少基床病害;⑤便于轨道养护维修作业,校正线路的平纵断面。

16.我国铁路正线轨道类型分为 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型、轻型。

二、1.轨道的几何形位:是指轨道各部分的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基本尺寸。

2.从轨道横断面上来看,轨道的几何形位包括 轨距、水平、外轨超高、轨底坡。从纵断面来看,包括 轨道的前后高低。

3.全轴距:同一车体最前位和最后位的车轴中心间水平距离。固定轴距:同一车架或转向架上始终保持平行的最前位和最后位车轴中心间水平距离。车辆定距:车辆前后两走行部分上车体支承间的距离。

4.轨距:是钢轨顶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11.外轨超高的计算:h = 11.8V的平方/R

12.缓和曲线平面上是 三次抛物线形。超高---直线顺坡型。直线顺破的三次抛物线!

三、1.道岔:是机车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或越过另一股轨道时必不可少的线路设备,是铁路轨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单开道岔由 转辙器、辙叉及护轨、连接部分、岔枕 组成。

3.尖轨与基本轨的贴靠方式:贴尖式、藏尖式。

4.有害空间:从辙叉咽喉至实际尖端之间,有一段轨线中断的空隙。道岔号数愈大,辙叉角愈小,有害空间愈大。

5.岔枕布置方式?

①铺设在单开道岔转辙器及连接部分的岔枕,均与道岔的直股方向垂直; ②辙叉部分的岔枕,应与辙叉角的角平分线垂直;

③从辙叉趾前第二根岔枕开始逐渐由垂直角平分线方向转到垂直于直股方向。岔枕的间距,在转辙器部分按直线上股计量,在导曲线及转向过度段按直线下股计量;

④为改善列车直向过岔时的运行条件,提速道岔中的岔枕均按垂直于直股方向布置,间距均匀一致,均为600mm。

七、1.路基面:在路基本体的顶面铺设轨道的面。

2.路肩:在路基面上,未被道砟覆盖的那部分路基面。

3.路肩的作用:它起到加强路基稳定性、保障道床的稳固,以及方便养护、维修作业的作用。

4.路基基床:路基面以下受到列车荷载作用和水文、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度范围称为基床。

5.路堤的地基系:指天然地面以下的路堤基底,路堑地基系指基床面以下的土体。

6.路基高度:路基中心线的地面高程与该处的路肩高程之间的竖向距离。7.边坡高度:坡顶与坡脚的高程差。8.路基高程:在纵断面图上,线路中心线的高程

9.路肩高程:同上。10.路基工程特点?

①材料复杂;②路基受环境影响大;③路基同时受轨道静荷载和列车动荷载作用。

11.路基横断面几种基本形式:路堤,路堑,半路堤,半路堑,半路堤半路

③优良的排水性:能够防止雨水侵入软化和冻融等危害。

十二、1.直通吸引范围:路网中客货运量通过本设计线运送有利的区域范围。可按(等距离的原则)划定吸引范围。

2.地方吸引范围:在设计线经行地区内,客货运量要由设计线运送有利的区域范围。可按(运量由设计线运送运价最低(运距最短)的原则)确定。3.铁路运量:包括货运量和客运量。货运量:设计线一年内单方向需要运输的货物吨数。客运量:设计线一年内单方向需要运输的旅客人数。4.运输周转量:包括货物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

5.货物周转量:设计线一年内所完成的货运工作量。客运周转量:设计线计算时间所完成的客运工作量。6.货运密度:设计线1km的平均货物周转量。

7.货流比:轻车方向货运量与重车方向货运量的比值。

8.货运波动系数:一年内最大月份货运量和全年月平均货运量的比值。9.客流波动系数:高峰日最大客流量与平日平均客流量的比值称为月客流波动系数。10.设计:初期---交付运营第5年;近期---第10年; 远期---20年。11.铁路运输能力用(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来表示。12.通过能力:铁路每昼夜可以通过的列车对数(双线为每一方向的列车数)。

13.铁路输送能力:铁路单方向每年能运送的货物吨数或旅客人数。14.单线铁路通过能力: 15.机车牵引力:以轮周牵引力为计算标准,即以轮周牵引力来衡量和表示机车牵引力的大小。16.机车车钩牵引力:机车用来牵引列车的牵引力,其值等于轮周牵引力减去机车全部运行阻力。17.黏着牵引力限制:机车的轮周牵引力不能大于机车所能产生的黏着牵引力。

单位阻力ωo=a+bV+cV方

18.列车运行阻力W:列车运行时,作用在列车上的阻止列车运行且不能由司机控制的外力。是机车阻力W’和车辆阻力W’’之和。

19.根据阻力的性质将阻力分为三类:①基本阻力:列车在空旷地段沿平直轨道运行时遇到的阻力,方向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②附加阻力:列车在Sk和有效制动距离Sc之和。24.我国根据运输性质的不同,将铁路分为 客运专线铁路、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三类。(三类7级)。25.到发现有效长度:是车站到发线能停放最长到发列车而不影响相邻股道作业的最大长度。

26.我国客货共线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有:(工程)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车站分布、到发线有效长度;(技术类)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机车交路和闭塞类型。客运专线…有 最大坡度、最小曲线半径、到发线有效长度、牵引种类、动车组类型、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行车指挥方式和追踪列车最小间隔时分。

十三、1.最小曲线半径:是一条铁路干线或某区段允许采用的曲线半径最小值。

2.曲线半径选取原则?①因地制宜由大到小选用;②结合线路纵断面特点合理选用;③慎用最小半径曲线。3.限制坡度:单机牵引普通货物列车,在持续上车道上,最终以机车计算速度等速运行的坡度。

4.加力牵引坡度:两台及两台以上机车牵引规定牵引吨数的普通货物列车,在持续上坡道上,最后以机车计算速度等速运行的坡度。5.设置竖曲线限制条件:

①我国铁路规定:对于设计速度小于160km/h的铁路,Ⅰ、Ⅱ级铁路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0.3%,Ⅲ级铁路大于0.4%时,需设置竖曲线。对于设计速度大于等于160km/h的铁路,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等于0.1%时设置竖曲线,即在路基面上做出竖曲线线形,长度不宜小于25m;

②竖曲线不与缓和曲线重叠 ③竖曲线不应设在明桥面上 ④竖曲线不应与道岔重叠设置

⑤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上的区段,竖曲线与平面曲线不宜重叠设置。

十四、1.紧坡地段定线原则:①紧坡地段通常应用足最大坡度定线,以便争取高度使线路不至额外展长②为使线路达预定高度,需要用足最大坡度结合地形展长线路,称为展线。③在展线地段定线时在坡度设计上适量留有余地,以便在线路详细改善时便于局部改善④展线地段若无特殊原因一般不采用反向坡度⑤在紧坡地段定线一般应从困难地段向平易地段引线⑥概括:用足坡度,适量展线,留有余地,不设反坡,有难到易。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 篇2

关键词:课程设置,职业能力,高职培养目标

1 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新线17000公里, 到2020年,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陕西省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位置, 这对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要求更高。按照扩大路网规模、提高干线运能、强化枢纽功能、提高运输效能的要求, 加快建设“十大”铁路工程。到2010年, 陕西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300公里;到2015年, 2581铁路网基本形成, 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

据有关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和预测:在“十一五”期间, 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约为50万人, 其中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约为36万人, 铁路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就凸显了行业发展迅猛而人才急剧短缺的矛盾。

在全国铁路建设任务重、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情况下, 我院公路工程系抓住这一绝好的历史机遇, 及时申请开办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将2010年开始招生。为了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铁路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批准进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2 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尽可能搞清楚用人单位对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 课题组编制了《铁道工程专业学生能力调查问卷》、《铁道工程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采取当场发放和网上发放两种调查方式。课题组走访了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专门的铁路建设企业, 调研对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主要管理者, 发放并收回问卷25份。列表分析如表1所示。

问卷中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调查对象基本上认为都应该开设, 土力学、基础工程和地基基础是重复的, 课题组研讨后认为应开设土力学、基础工程。另外, 有的调查对象建议桥梁工程应包括公路、铁路两方面的知识, 还有人建议开设经济方面的课程如表2所示。

问卷中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开设主要有:结构力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高速铁路、公路工程、特殊路基施工与处理、工程爆破、工程监理、交通工程、新型轨道结构、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等课程。另外, 有的调查对象建议开设口才方面的课程。如表3所示。

关于学生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测量能力、试验操作能力、现场技术指导能力、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工程概预算编制能力等主要为简单运用, 试验计算分析能力和工程招投标能力主要为初步掌握, CAD应用能力主要为熟练运用。另外, 有调查对象建议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还应具有沟通应变能力、施工现场协调能力、工作中的学习能力等。

3 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 职业能力主要由职业素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构成。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了研究和改革, 如增加课时和内容、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培训教师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 进而实施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根据对施工单位的调研, 结合课题组对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等院校的走访, 以本院路桥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高职培养目标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课题组深入探讨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题组认为:对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土力学、基础工程、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计算机绘图应用技术等课程加强课内实践环节;对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还要在课后进行综合实践强化;另外, 通过开设演讲与口才等任选课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应变能力等。

在合理设置课程、进一步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后综合实践训练的基础上, 依托企业, 实践“专科+高级工+预备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得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使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强化实践、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 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生产性实训达到100%。

4 结语

总之,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大学专科文化程度, 掌握铁道线路、桥梁、隧道等相关项目施工规范, 能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及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查, 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并具有一定的现代施工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孔七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探讨课程教学设计[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9) .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 铁道工程 专业技能 教学实践 分析

【中图分类号】U2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27-02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创新还要实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需要与时俱进,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实践教育改革,高职院校在教学和技能实践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任课教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加强专业技能的指导,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点。本文根据经验,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从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管理水平,促使高职院校的教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输送有实用价值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一、设置鉴定科目与技能实训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实用性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会特别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多维度的培养,全面覆盖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从而保障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方案需要设置鉴定科目,在进行技能实训时,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技能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将相关的岗位和行业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传达和解读,让学生能够有所准备。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习及再学习能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学生的素质如公德心、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等,更需要在学校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培养计划全面,培养方案能够全面落地,才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有序进行。

以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学校进行了跟踪调研,调研结果,从宏观角度而言,岗位群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以及相关的工作需求,可以分为经营管理群岗位、技术管理群岗位以及生产质量控制群岗位和工艺技能群岗位,在各个群组岗位中,还有更为细致的分布,相对来说,对专业整体要求高,需要“样样通”的专业人才,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专业类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靠一门技术而支撑岗位发展,主要从事铁路的轨道、地下铁道以及桥梁隧道、从事与铁路相关的企业专用线等设计、施工与养护,这类人才主要是现场的从事施工、养护管理的人才。

第三,后勤类人才,主要从事后勤服务保障等相关工作,如后勤的设计以及技术员,负责后勤小型项目的管理、资料员等等,这类管理人员必须要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了解和认知,侧重理论方面。

此外,根据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各个岗位群的具体的需求以及岗位群的一些特殊要求,结合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将具体的鉴定科目以及实训设置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技能,对于基础技能的实训以及鉴定,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工作技能,例如,基本应用基础技能、基本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这些是基础技能,无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的技能,这是人才的基本素质。

第二,单项技能,单项技能的实训和鉴定主要是根据课程设计来设置,比如,轨道、桥梁、隧道、路基等专业课实训以及课内的各种实训,包括设计和操作能力实训等等,相对来说比较专业也比较单一。

第三,综合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以及鉴定,一般来说包括所有专业都需要执行的顶岗实习、综合试验以及强化训练等,还包括专业综合实践或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等内容。

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实训方法

1.合理安排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重视实验实训课程的质量。

(1)新生入学后,要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后根据各学科组织实践环节,如工程制图大赛、CAD识图与制图竞赛等。

(2)大二学生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强调实训内容,可以安排到专业实训场进行实训或施工现场实习。

2.实训与鉴定结合

实训固然重要,但科学的鉴定也十分重要,专业实训和鉴定结合往往可以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强,职业素养水平更高。例如,开展线路工、桥隧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形式。

3.重视实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校会安排毕业班进行实训,采用交叉形式开展。主要的方式即为顶岗实习,这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中体验现场施工养护甚至担当某一岗位职责,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综合实训强化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如具体的专业技能操作步骤以及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等等,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到有价值的经验和能力。毕业实习是一种普遍的实习训练方式,毕业生被安排在现场的关键岗位学习或者担任职务,在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毕业实习总结。综合专业实践(毕业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有效判断学生的具体水平和素质。

三、高职院校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与建设

对于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要有更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在运用中,现场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要应用到相应的理论知识。经费有限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问题,专业教师本身就人数少,资源有限,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教学任務重也让专业教师无法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时代在发展,现代化进程中,更多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技术都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更新,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都需要教师首先接触第一手资源,然后研究传达给学生,但却很难实现。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学习,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培训模式,要进行产——学——研的模式。“产”就是要到生产现场去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到校进行现场授课,将新理念和方法系统地进行传授。“学”主要指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自我提升和学习,甚至同事之间相互讨论,同行之间互相补充等。“研”主要是指在本校以及相关的兄弟学校进行的定期的小组讨论或者学科讨论以及理论研讨等,通过头脑风暴,碰撞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教师真正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到不足,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应当有新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培养方案的全面规划,执行专业的技能实训到位,提升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促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完成学校为社会提供实用价值高的人才,促成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有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庞旭卿,张碧,孙立功.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甘肃科技.2014(07)

[2]孙立功.铁道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1(10)

[3]安宏科.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作者简介: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 篇4

一、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指导思想

为了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我个人到云南省蒙自县蒙河线蒙新特大桥锻炼,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拓宽专业,满足行业和地方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专业,为了更好的提高本专业办学质量,形成本专业自己突出的办学特色,我通过教师暑期下现场锻炼对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学生就业市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使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也使我修定的相关教学文件(诸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等)要求更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特提出如下报告。

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调研内容

1.铁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加快铁路发展,是中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肩负着重大责任。

2009年以来,全国铁路建设进展得如火如荼,武广、京沪、甬台温、福厦、厦深、郑西等铁路客运专线的施工进展顺利。各级地方政府紧抓机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铁路建设,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2009年,铁路部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13.21亿元,实现铁路基本建设投资6005.64亿元。截至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

作为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政策主导下的铁路大建设已经开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有很多重大项目投入施工。2008年10月31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再次调整,根据新调整的方案,将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由10万公里调整为12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电化率由50%调整为60%,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铁路网络,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这个建设规模和投资强度,决定了我省将继续成为全国铁路建设的主战场之一。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全省铁路进入新的一轮加快发展时期,对于尽快形成陕西省铁路网,完善全国铁路骨架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具有重大意义。

2.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调查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形成了“铁道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铁道工程检测能力、铁道工程施工放样能力、铁道工程计算机应用能力、铁道工程养护维修能力”等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同时围绕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更好的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想,更好的体现工程一线对岗位技能的要求,在校期间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岗位

能力,开展了本次专业岗位能力调查。

首先去了解铁路建设队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和素质要求及招聘、用人理念的变化等,广泛征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意见。其次设计了包含专业需求、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在内的专业岗位能力,共走访3家与铁路建设相关的用人单位,在调查反馈的3家用人单位中,比较看重的专业岗位是技术员、测量工、试验工、质检员、资料员、线路工、桥隧工;比较看重的实践能力是专业理论知识、工程识图、CAD制图□、施工测量、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投标报价、应用文写作、工程力学应用;最看重的素质依次是吃苦耐劳(喜欢农村生源)、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独立工作能力。

3.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作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一名教师,我教学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课时达到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9%以上,采用“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学生与中铁施工现场实际劳动相结合是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4.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小结

从陕西省境内的情况来看,铁道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存在短缺现象。我院是西部唯一一所培养铁道工程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陕西境内有中铁一局、中铁二十局、中铁电气化等全国知名建筑企业,对于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从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出发,设臵铁道工程专业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依托蓬勃发展的铁路行业背景和陕西铁路建设的新机遇,发挥学院开办近四十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优势,突出专业课程开发、教学及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加快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步伐,为铁路施工与维护企业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铁道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臵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

2、学生学习操作目标要求不明确,可操作性差。

3、方式单一,“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4、学习的主要支持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教材内容难以适应科技进步的变化,尤其是一些专业教材。第二,把文字教材看作主要的学习资源,造成其他学习资源的浪费。第三,以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只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5、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不尽合理,采用简单划一的课程书面考

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测不出学生具体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也激发不起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段练的兴趣。

四、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我调查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毕业生职业能力培训需要调查上,以便对专业整体教学方案进行修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与任务是确定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是,目前缺乏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职责与任务的行业标准。为此,我从收集有关中国一局铁路工程公司、企业的技术质量岗位责任制资料入手,以确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在新的调查中,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中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大致划分为5个方面,即:

①铁道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

②铁道工程计算机应用能力;

③铁道工程检测能力;

④铁道工程施工放样能力;

⑤铁道工程养护维修能力。

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人才需求发展方向来进一步修订传统的教学文件,也确实得出为适应铁路行业科技进步需要,高等职业学校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必须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新对策,其中包括设臵新的课程并安排学生学习新技术的教学活动等,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五、对我系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教学培养工作的建议:

1、通过调查,明确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中高级技术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就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针对性的开展训练。

2、在课程设臵方面,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可选择性。与以往教学计划中课程设臵内容相比,大幅度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设立了综合课程和新技术课程。

3、在指导性教学计划编制方面,给出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结构、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具体要求。

4、在教学考核评价方面,提出建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和成立理论课考试中心和实际操作能力考试,进而逐步实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同步前进的目标。进一步在专业课实践方面修订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5、构建课程结构,建立起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形成体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意识,建立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6、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起开放式的学产研结合教学体系。

7、建立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及评价的可操作体系。

教师:章韵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 篇5

资格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笔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建筑工程专业系列实行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评价方式改革试点的通知》(深人发„2006‟27号文)、《关于路桥和铁道交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实行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深人发„2008‟52号文)、《关于标准化专业技术资格(初级、中级)评定实行以考代评的通知》(深人发„2008‟106号文)、《关于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试点工作的通知》(深人发„2009‟81号文),现就2011年我市建筑工程、路桥工程、铁道交通工程、标准化、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笔试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

2011年我市建筑工程、路桥、铁道交通工程、标准化、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笔试实行网上报名。报考人员均须通过“网上报名”、“报名确认”二个步骤完成报名手续。

考生对提交的报考信息和相关材料负责,如个人填报信息失真、不符合报考要求,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责任自负。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2011年7月25日10:00日至8月19日17:00截止(24小时开通)。

2、网上报名程序:登录深圳市考试院网站(网址:http://(国内统一刊号)或ISSN刊号(国际统一刊号)的刊物。

(三)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著作(教材)必须是主编、副主编或负责撰写3万字以上的作者。

二、广东省知识产权专业助理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评定标准: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最新状况和发展趋势;有知识产权专业工作经验,能较好地解决和处理本专业技术问题,能独立承担本专业领域知识产权工作,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熟悉知识产权申请、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流程;能完成知识产权申请文件的撰写;有指导和培养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一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在我省从事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代理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条 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条件

申报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热爱知识产权事业,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勇于开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每年考核称职(合格)以上。

申报人任现职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涉嫌违法违纪,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不得申报。

(二)考核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及以下,或受单位书面通报批评者,该不得申报。

(三)因工作失职造成重大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该不计算资历,并从下起二年内不得申报。

(四)发现并经查证属实有伪造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起三年内不得申报。

(五)因违法受刑事处罚的,在执行期间不计算资历且取消申报资格,执行结束(含刑满释放)后三年内不得申报。

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

申报人必须达到下列条件,才可以申报知识产权专业助理研究员资格。

(一)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3个月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相关3年以上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后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4年以上。

(三)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或取得双学士学位,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4年以上;或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3年以上。

(四)大学本科毕业,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5年以上,或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4年以上。

(五)具有大专学历,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8年以上;或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满5年以上。

第四条 外语和计算机条件 按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政策要求和当年评审工作文件执行。

第五条 继续教育条件

申报人应结合本专业工作实际,积极参加本专业领域各项继续教育课程,任期内须完成必修课30课时以上的继续教育或提交由地级以上市人事主管部门和知识产权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关培训的证明材料。

第六条 专业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申报人须具备下列条件1项以上:

(一)完成知识产权项目从立项到整个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检索、申报和信息分析。

(二)熟悉掌握知识产权管理、利用、保护等制度和流程,熟悉知识产权国内规则,并了解知识产权国际规则。

(三)掌握知识产权申请文件撰写技巧,熟悉申报流程。

(四)处理过知识产权纠纷,维护权利人相关权益。第七条 业绩成果条件

申报人在任现职期间须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一)本单位获市级或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称号,作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做出较大贡献;负责承办的知识产权案件产生较大影响。

(二)参与的国家、行业、地方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的制定或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修改,并经有关部门批准颁布实施。

(三)完成的知识产权工作,有比较突出成绩,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表彰。

(四)撰写并提交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文件10件以上;参与10件以上的版权贸易和处理版权纠纷工作经历;处理参与10件以上的商标异议、争议、诉讼等案件工作经历。

第八条 论文著作要求

申报人任现职期间,撰写或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著作须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出版著作1部(主要编著者)。

(二)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1篇以上。

(三)结合本专业岗位实践,撰写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单位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或操作规程等2篇以上,被单位采用,并取得成果的。

(四)为解决较复杂的本专业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或知识产权研究(论证)报告1篇以上。

第九条 凡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条规定材料者,可申报知识产权专业助理研究员资格,并按规定程序送评。否则,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不予受理,评委会不予受理。第十条 本资格条件词(语)的特定解释:

(一)凡贯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二)著作是指取得ISBN统一书号,专业期刊必须有CN(国内统一刊号)或ISSN刊号(国际统一刊号)的刊物。

铁道专业个人简历 篇6

写个人简历是一份十分讲究艺术的,但是不是让我们的话语变得有艺术,显得文绉绉的十分的令人生厌,而是要运用语言艺术,简单的话语中透漏出很多的信息。

个人信息

yjbys

性 别: 男

年 龄: 59岁 民 族: 汉族

工作经验: 以上 居 住 地: 河南洛阳 老城区

身 高: CM 户 口:

自 我 评 价

1981年郑州铁路技术学校铁道信号专业毕业;高级技师,现已退休。 做人本分,厚道,谨慎,原则性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勇于承担。处理信号设备故障,尤其是微电子及移频自动闭塞设备方面的故障被誉为专家。擅长电子电路及信号各种电子设备的检修、调测及疑难故障处理。

求 职 意 向

希望岗位: 电子/电气(器)类-电子工程师/技术员 电子/电气(器)类-电器工程师 电子/电气(器)类-其它相关职位

寻求职位: 工程师

希望工作地点: 浙江台州

期望工资: 10000 /月 到岗时间:随时到岗

工作目标 / 发展方向

电子电器研发

工 作 经 历

▌1978-12---12:郑州铁路电务段

所属行业: 电子、微电子技术(国有企业)

担任岗位: 电子/电气(器)类/电子/电气(器)类

职位名称: 工程师

职位描述:先后担任现场、信号设备检修所、电子设备车间技术员。负责段管内交流计数、微电子自动闭塞、ZPW-A和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设备及各种相关的隔离器、防护盒、车站语音报警器、区间设备报警器、道口信号报警器、电源屏等信号电子设备、器材的检修技术指导工作。国家职业考评中心铁道信号专业高级考评员;

离职原因: 退二线

教 育 经 历

1977-12--1980-12 郑州铁路技术学校 电子通信自控技术类/铁道信号 中专

技 能 专 长

技术职称: 铁道信号高级技师

语言能力: 英语:差;

计算机能力: 初级

其它相关技能:

铁道信号电子设备检修

拓展阅读:怎样在网络上筛选对简历的有用信息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 篇7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铁道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 以道路桥面类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基础, 主要教授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圬工结构构件的设计原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合理选择构件截面尺寸及其联结方式, 并根据作用的情况验算构件的承载力、稳定性、挠度和裂缝等问题, 它为学习铁道工程、桥梁隧道构造物的设计计算与施工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当我们从传授知识的视角, 将其视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时, 我们意识到了这门课程对规范条文的概念、实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结构的静力平衡条件与事物的生存法则

静力平衡条件是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无论是单筋矩形截面, 或双筋矩形截面或T形截面, 基本计算式从两个方面得到, 一是水平力平衡, 二是弯矩平衡。以单筋矩形截面为例:

由水平力平衡, 即∑H=0, 可得

由弯矩平衡, 即∑M=0, 可得

根据按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设计的原则得出两个公式:

公式的适用条件是

结构计算的目的要求得到As并确定梁体截面尺寸b和h0。从数学的角度, 在给定已知参数的情况下, 用公式 (1) 、与公式 (3) 或 (4) 两个方程就可以解出包括在内的两个未知数。

这种结构设计计算的关键不在于解方程的技巧, 而在于对计算公式适用条件的选择。需要讨论x≤ξbh0的条件是否满足。一是要考虑平衡建立的基础条件:承载能力达到极限状态下梁在下部截面上发生了什么?二是要考虑梁的配筋条件设定得是否合理, 钢筋过多还是过少。

从知识的角度, 我们引导学生把问题简单化, 即只要会解这个二元二次方程就行了;强调从思维能力的角度, 需要学生考虑一个问题, 那就是任何事物处于平衡状态都是有条件的。

事物的平衡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在这里客观条件就是要求梁的极限承载能力发生时既不能钢筋太少, 也不能钢筋太多, 即公式 (5) 、 (6) 给定的条件;主观条件则是由自己设定的, 设计者一开始假设的参数as (公式中h0= (h-as) ) 是否合理。通过反复的练习, 学生主要不是在解题熟练程度上的长进, 而是对适用条件的掌握, 懂得了自己设定的条件会成为所得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当跳出这种计算, 我们会发现, 世上事物的许多不平衡往往确实存在着客观条件限制, 这是我们很难改变的, 但更多情况下是由于我们自身设定的偏差。调整设定值, 问题就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结构设计的多方案性与三分法思维

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所面对的工程项目具有四大特性, 即作业条件与环境的开放性;时间、地点、资源的制约性;项目本身与最终成果的唯一性;进度、成本、质量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具体到每一个设计结果, 答案不是唯一的。在结构设计原理的设计案例中, 有时未知数条件过多需要假设, 有时需要多次修改反复验算, 条件不同答案就不同。对于一个梁的承载能力计算, 满足同样的荷载要求, 梁的截面与配筋方案可以是多样的, 关键看设计者在计算过程中将什么视为主要因素。我们在批阅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时, 对其答案不应该简单地用“√”或“×”来进行判断。很多情况下, 要从他考虑问题的角度考察其过程是否正确, 考虑的因素是否齐全,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问题。

工程结构设计需要多方案比较, 这是由工程设计的特性决定的。在结构设计原理学习中, 特别鼓励学生对同一设计案例作出多种方案。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工程思维能力, 即充分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运筹性;正确处理方案的可靠性与可错性、容错性;积极调动设计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面对一个命题, 我们往往容易急于做出判断, 得出结论:即对于一个问题仅得出“是”或“非”这种两分法答案。然而, 社会是开放的, 环境是开放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也必须开阔。“斟酌”是一种工作方法, 古人说的“三思而后行”就是要求我们做多方案比较, 权衡不同的因素在命题中的影响作用, 对于每一个答案不能简单地用“是”或“非”、“好”或“不好”来做判断, 这就是“三分法”。

三分法是一种思维模式, 是一种对事物决策强调理性思考过程的方法, 也是从事工程结构设计的智慧之一。三分法思维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种种偏执、武断、急躁、冲动情绪的影响。对于未来从事结构工程施工与维护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来说, 善于权衡利弊, 反复论证, 培养三分法思维, 并能有效地应用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践中, 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素质。

受弯构件试验梁的设计与创新思维的实践性特征

图1是用于分析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力全过程与破坏特征的试验梁。

从学习知识的角度, 介绍这个梁具有纯受弯构件的特性, 且属于弯矩为恒值就可以了。当我们进一步分析构件的弯矩图与剪力图特征时, 发现学生对于“为什么是这种梁, 而不是其他形式的梁”更有兴趣。通常, 我们简单地表述一个受弯构件是下页图2中a的受力形式, 即一个梁体在跨中受到一个集中力。这时的弯矩分布呈现为倒三角形, 而剪力分布在整个梁体上, 左侧为正, 右侧为负。比较下页图2中a与b可以发现, 当由一个集中力演变为两个集中力时, 构件的受弯与受剪特性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演变过程叫做“一生二”的过程。

作为试验梁, 测试数据的基本要求是符合规律性, 因此试验条件必须具备良好的重演性, 试验影响因素必须具有确定性或唯一性。显然, 下页图2中a构件梁体的每个截面弯矩值都不同, 每个截面既受弯矩又受剪力, 不能满足试验研究的基本条件。进而对梁体的特定截面分别进行剪力与弯矩计算发现, 采用b的集中力分布使得在梁体的CD段出现纯受弯与弯矩为恒值的特征。由一个集中力到两个集中力, 是集中力的数量变化, 而引起的结果是受力性质的改变。经过对知识的深入挖掘, 当我们再看试验梁构造时, 学生会发出“这张图很完美”的感叹, 因为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实际上, 这个过程是完成任何工程技术试验研究的必由之路。

当我们对一张受力图感到亲切的时候, 我们收获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 而是由知识上升为一种能力, 一种摸索工程技术实验方法的能力, 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 一种对事物规律性探索的愿望。这是“一生二”的过程———由关注一张图, 变成了弄清楚两张图。

年轻人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 这种好奇是创造力的源泉。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把课程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出来、展示出来, 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 比孤立地开一门课程去教育学生如何创新要真切得多。因此, 我们在研究高职教育改革时, 要讲透“是什么”, 因为这是知识层面规定, 也应该根据内容需要讲清楚“为什么”, 这是涉及能力培养的需要, 有时还需要讲讲“是怎么来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是涉及素质层面的内容。把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结合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 强调课程的综合教学, 而不是把各门课程孤立开来, 仅仅“承包”规定的知识传授内容, 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出路, 是我们倡导课程文化建立的立意所在。

结构三向受压特征与人的自我约束与保护

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受压构件, 一般采用普通箍筋形成柱的骨架结构。当柱承受的轴向压力很大, 而其截面尺寸又受到限制不能加大时, 无论怎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或增加纵向主钢筋用量都不足以承受这种轴向压力, 此时可以采取螺旋箍筋柱形式以提高柱的承载力。

所谓螺旋箍筋柱, 就是用间距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柱小得多的闭合钢筋将柱的核心混凝土围箍起来犹如形成一个套筒, 通过这种作用可以有效地限制核心混凝土的横向变形, 从而提高柱的承载能力。螺旋箍筋是一种构造, 它形成的柱则是一种与普通混凝土结构不同性质的构件。在普通结构中, 如果混凝土承受超过自身极限承载能力的作用时, 结构就会被破坏;而在螺旋箍筋柱中, 轴向压力增大会伴随混凝土的变形, 但是由于有螺旋箍筋的围箍作用, 使得混凝土不能发生自由横向变形, 我们把这样一种受力状态叫做“三向受压”。即当构件承受z轴方向的压力时, 如果对构件的两个侧向x、y轴方向施加压力, 则可以提高对z轴方向压力的承载能力。形象地称为, 如果“有人撑腰”则顶住压力的能力增强。

这是提高结构构件受压承载能力的原理。我们不是在课堂把它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而是要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所谓人的进步, 指的是能力的提高, 通常就要面对新的更大的压力。从力学的角度, 应力与应变、受力与产生变形永远是相伴而生的。面对过大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 人们产生身体与行为上的变形是自然的, 问题在于, 你对承受这种压力是否做好了准备, 即面对各种变形提供相应的自我约束与保护。在压力不大时, 这种约束或许并不发生效用, 而一旦压力很大时, 没有严格的自我约束是不可能承受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往往是那些懂得自我约束的人, 想不受约束而顺利承担重任的“混凝土人”是不存在的。螺旋箍筋的道理还可以启示我们去理解制度、法律及社会约束以及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

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与解决矛盾的分类法

工程结构设计讨论的是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耐久性与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共同组成结构功能的三大指标。

耐久性是指结构对气候变化、化学侵蚀、物理作用或任何其他破坏过程的抵抗能力。其中的影响因素分别来自对混凝土的损伤 (裂缝、破碎、酥裂、磨损、溶蚀等) , 对钢筋锈蚀、脆化、疲劳、应力腐蚀以及对钢筋与混凝土之间黏结作用的削弱。结构耐久性取决于混凝土材料的自身特征和结构的使用环境。

在结构设计中, 设计规范提出了按结构使用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的概念, 明确规定了不同使用环境下结构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等做出了限值规定。环境条件划分成四大类别, 分别针对:Ⅰ类温暖或寒冷地区的大气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接触的环境;Ⅱ类严寒地区的大气环境、使用除冰盐环境、滨海环境;Ⅲ类海水环境;Ⅳ类为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同时依据这种对环境影响程度的等级分类, 分别制定抗冻等级选用标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标准等一系列要求。

学习这一条例规定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耐久性设计面对的主要是环境的影响, 作为结构本身是无法改变环境的, 于是要提高耐久性必须使结构适应不同的环境。怎么适应?

第一位的要求就是面对外部, 对环境分门别类, 将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运营条件按影响严重程度不同进行等级分类;第二位的要求是面对内部, 提出适应性要求, 在设计措施、施工措施上做出规定, 从而达到内部与外部的协调一致。

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很多的无能为力, 你能够做的就是善于识别不同的环境情况, 有了明确的认识与界限划分, 才能做到区别对待。这里教给我们的工作方法是, 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如果我们一头扎进去拼命地干, 往往事倍功半。于是, 首要的工作是进行分类, 区别不同的对象进行排列、组合, 形成轻重缓急、主次先后, 尤其当这种无序是我们自身所无法控制的情况时, 分类法是必要的、有效的。

我们能够控制与改变的是我们自身, 不要指望用自身的固定条件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以不变应万变”, 必须善于调节自身条件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里的关注点在于, 你用最强势的条件去应对最一般的环境条件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比如说, 采用最大的保护层厚度应对Ⅰ类环境是不恰当的。因为厚度本身也有其不利的影响, 过厚的保护层容易开裂。人们发挥自身的能力一定要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能力表现得过高同样也不一定适应工作需要。

结论

第一, 专业课程文化的开发与建设是高职教育走向职业化、素质化培养目标的必然体现。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知识领域特性, 与之相适应的则是理念、实践与方法论特征, 倡导课程文化建设, 就是要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将知识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等方法传授给学生。

第二, 知识、能力与素养是高职教育的三大目标, 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宜简单地针对三个目标分别制定措施, 而必须将三大目标协同起来。它们的关系在于, 知识是花朵, 能力是树干, 而素养是根须。掌握知识是第一层次目标, 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可以适应知识更新的发展是能力培养, 这是第二层次目标;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 发现知识的规律, 可以发掘、积累、创新知识是素养提升, 是第三层次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花朵繁茂, 更要让树干强壮, 根须发达, 使知识之树常青。

第三, 课程文化需要发现、发掘和总结。知识是表层, 蕴藏于知识中的认识过程、思维方式、实践规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去细致探究, 才能有所心得, 有所发现。因此,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个钻研的过程、探索的过程、积累的过程、归纳总结的过程。

第四, 课程文化建设依赖于课程教学团队的通力合作。任何文化的力量都源于集体。整个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共识, 对课程知识所蕴含思维、逻辑、规律的共同探究, 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课程文化建设的保障。

课程文化建设成功的标志, 是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收获了知识, 多年以后虽知识逐渐淡化, 而支撑这些知识的思想与方法仍植根在学生的脑海, 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特定专门技术知识的智能型人才”。

摘要:课程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在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避免简单地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课程的建设, 而是要将知识传授与观念、理念、思维的培养协同起来, 推行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高职铁道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 提出了构建高职专业技术课程文化建设的概念、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铁道工程专业,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学·教法, 2005 (7) .

[2]孙元桃.结构设计原理 (第3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3]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4]王德如.善于课程文化自学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铁道运输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8

关键词:铁道运输 能力 培养

能力是人们的必备素质。能力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力以知识为基础,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形成、发展和提高。能力的培养才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是行业的需求,其能力的提高,更为社会所用。它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从事铁道运输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为目的,兼顾专业内容的学习。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学习能力即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本领,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思维等。学习能力取决于个人的天分,也取决于后天的培养。

1.观察力

视觉、触觉、感觉、听觉、味觉都是获得信息的途径,可要对外界事物获得第一直觉,视觉是不可替代的,很多信息是通过观察获取的。在讲解站场设备、站场布置、行车信号的内容时,笔者把“眼睛”还给学生,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的优势或带学生到演练基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观察,也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2.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全神贯注地听课,查阅资料、信息,可使学习效率大为提高。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强迫自己认真上课;创造学习环境,排除干扰,如关上门窗,保持教室安静等;提高教师授课水准,使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紧扣主题。如铁路行车设备中铁路信号一节,结合挂图重点讲解信号的意义、表示、识别,对信号的原理、分类不作要求,这样重点明确,学生听课相对轻松、注意力易集中。

3.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综合的、概括的、规律的认识,是对感知事物的升华。笔者把“大脑”还给学生,通过对个体事物的区别、联系、比较,发现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掌握共性的规律。如在讲铁路货运组织一讲时,货物装车作业过程、货物承运中货票的填制,可交由学生思考作答,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思考、分析、比较、判断、推理、论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得到真谛。

师生共同努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学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力的提升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沟通即运用语言和肢体行为,确切表达个人意志,获得他人信息和支持,达到化解疑难的方法和技巧。沟通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一个人事业的基石。

1.学生方面

学生要学会沟通;真诚地向他人学习讨教。真诚地提出问题,多听、多思。拜人为师,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有什么疑难问题要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对方才能有针对性地作答,自己听课也有重点。

2.教师方面

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把握学生想什么,要得到什么。通过课堂设计把握教授内容,突出重点。通过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始终围绕授课内容运转。例:学习货物装载加固时,可选定某种货物进行装载示范。利用模型、挂图等讲解装载方法的选定、装车要求、加固要求等,边讲解,边示范,边讨论,师生相互沟通,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必要时,讲个小故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得到了必要的休息和放松。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过程,即发明创造,是发展的需要。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创新要求学生解放思想,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中,敢于发现、敢于发明。

创新要有相应的知识作其础。应用曾经的知识,解决全新的问题。开拓进取,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新要求理解知识的本质,并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钱学森、袁隆平是我国科学事业的巨匠,我们要学习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对科学的执著。技工生发明家张金龙,从普通矿工到研究生导师,拥有14项专利;技工学校里的发明家,两项专利获得者蒋惠良;多功能农田作业机的发明者朱洪雷,一个个“我爱发明”的实例,都是发明者根据生产中的难题,强化该方面理论知识,进行针对性设计,研制、修改,最终使难题得以化解,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技校学生是单纯的,可塑性极强。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发明种子就会在他们心中发芽。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对有意无意的问题,探寻究竟,追根求源。查阅信息,多思考,解决每个小问题,最终解决整个问题。孜孜以求,成功就在他们的努力之中到来。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在某领域、某行业人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应对职业难题所表现的智慧和从容。它要求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熟练程度,要求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挑战困难的品质。铁路客货运知识,行车组织、行车规章,客运安全、货运安全是铁道运输专业必备知识,是从事铁路运输工作的基础。在铁道运输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的要求是:学生要掌握知识、条文、规章,但不能满足于现行结论,要更注重学习过程,要掌握本质,应用基本原理解决铁道运输的实际问题。以铁路发明创新的辉煌业绩教育和鼓舞学生热爱铁路、尊客爱货,热衷于发明、热衷于创新,以提高铁路客运、货运生产效率为动力,促进铁路行车安全为己任。人字折返线使火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组合列车使列车高速、重载成为现实;夕发朝至,极大地提高了铁路客运工作的竞争力;跟踪信号,为千里铁路线上运行的列车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高铁的建设,使我国铁路客运工作走上了世界铁路的前沿。一个个辉煌的成就,不胜枚举,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反面事例的讲解,如“7.23”特大旅客交通事故,造成40死,172伤,中断行车32小时,铁路损失达19371万元。又如1988年3月24日,311次旅客列车与208次旅客列车在匡巷站正面冲突,造成28死(日本旅客27人),重伤20人。生命的代价,血与泪的事实,教训惨痛,性质恶劣,损失巨大。反面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对铁路规章知识学习的渴望。师生互动,相互激励,在讲授铁道运输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了方法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责任和对社会的担当,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一条专业知识的运用、创新和发展之路,使学生专业能力得以培养、发展和提高。

能力是生存之本,潜在成分居多。突出能力教育,挖掘其潜质是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根本。处于青春发展时期的中职学生精力充沛,却无定型,可塑性极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强化能力教育,从适应能力提升的相关方面着手,唤醒学生,激发其潜能。培养创新意识,立志发明创造,以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己任,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师生共同努力,成就社会,成就教育,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上一篇:苏教版六语第七单元练习下一篇:《几分之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