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精选6篇)
刘秀江 韩杰
[摘要]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是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彰显着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昭示着教育对归于社会发展的直接的根本意义。本文从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探索,旨在揭示其内涵。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学习;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03)0 -0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已成为当下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化(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但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对此人们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认认识。本文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做一个诠释。这对探索并厘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更好地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表达的一个最基本的内涵即教师是专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教师承载着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和地位,特别是广大小中学教师。把教师定位于专业人员,才能真正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自觉、自主地为自身发展开创广阔空间。广大教师只有以专业人员自我期许,并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才能真正向专业化迈进,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
1、专业人员教师应否专业化,曾有过较长时间的争论。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在会议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与维持,以这种形式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做教师,而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它更直接地显示出对维系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使它有力量不再屈从于传统的束缚,能够真正合乎规律的发展、运行。由此,传统教师观受到挑战并逐步地被打破,新的教师观建立起来,并贯彻到真实的教育活动中去,使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逐步地被革除。新的教师观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与能力,关注教育过程,注重教育意义的实现。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教师的专业凸现出来,同时也带来了教师职业形象的改变,向研究型的教师发展。由此,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是历史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2、专业特性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1由此可以看到:教师职业形象中教育自身的专业性质被遮蔽了。在教育学教材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表述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样,自己就把自己排除在教师专业知识之外,由此也明显地看出教师的教育专业性质对传递知识这种传统的依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变化,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专业?我们认为:教育学科应该被看作是教师共同的专业。因为教育人、全面的培养人的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每个教师都要承担的共同任务。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这样一种专业意识,即把教育看作教师共同的专业特性。教育与现场情境不可分离,发生在每一个教育现实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互动关系、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是一切直接的教育最基本的单元、细胞。这表明教育、教师专业永恒的创造性和丰富的现实性意义。因此教师只有深刻、完整、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并把教育真正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彻底改变固有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下做出最佳的教育行动决策,反思并根据行动结果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才能完整地考虑教育情境的各个层面,理性地与学生沟通、互动、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具有专业自信;才能主导教育改革,并对自己的同事产生专业取向的影响力。
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1、专业成长教育学的理想是:在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新课程改革极为强调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然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无论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还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只强调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发展,造成教师发展的旁落与教师自我的迷失。正视与解决教师发展的旁落,在探索与思考中建构新的理论,推动教育实践向前发展。教师发展问题的提出无疑会使教师在当代教育学中崛起。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谓专业成长,就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包括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不断成熟,教育经验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集中代表了教师发展的意义。发展是一个不尽的话题,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和职业人需要持续发展逐渐被社会所认同。纵观当代教师教育改革和国际上有关教师的研究,从目的到对象都已超出了确定规范和群体的限制。因此有专家认为:职业社会化过程并非终止在进入职业的那一刻或在教师早期发展的任何一点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化是贯穿个人全部生涯的过程。
2教师教育一体化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一个教师接受了职前完整的师范教育,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发展已经完结,这仅仅是开始。教师仍然需要持续学习、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未来学习化社会,学习正在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也包括全部的社会。”2教师虽然在生理上已经达到成熟,但在心智上却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因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师范教育为主,在职进修为辅。在师范教育中,比较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学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把后者作为师范教育特殊的标志。它基本上是以知识和未来需要为本的教育设计。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教师从初涉教育工作到成熟、优秀、卓越是一个发展过程,也忽视了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还与其他方面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了个体教师之角色成熟与个性多方面发展之间联系的缺乏。不可否认,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的基础。但教师更多的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在职后,这意味着职前与职后的一体化及教师教育重心的后移,也意味着教师开始了发展的未完成时。
三、教师是学习者
1、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终身教育一直是教育学者不断呼吁和祈盼构建的教育形式,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带来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变革。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的观念的建立,使终身受用的一次性教育模式,被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所替代。单纯追求文凭以求得社会身份的认同,逐渐让位于不断获取新知识技能以求得工作能力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传统学校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只能为人提供基础教育,大学毕业生也只是成才的毛坯。由于成人教育具有可持续的特性,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它可以把教育的内涵在时间上扩展为终身化的趋势、在空间上扩展为社会化、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使人能够顺应迅速变革的世界,把一生作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终身进修与丰富知识的机会,实现“学者有其校”。知识经济树立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开启了全新的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21世纪的教师责任之一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养训练自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化世界中的教学工作》指出:“大多数国家的师范教育虽然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前期培养上,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某些国家在使用继续教育一词。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教学同其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国际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使教师能够胜任时代赋予的新的职能,必须使师资培训体制具有终身的性质。教师的终身学习使职前与职后教育在概念上不断地融合与升华。
2、现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应把工作重心导向智慧能力和理性心灵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教师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吸收固定内容和已有的结论,而应是一种认识、探究、体验、交往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应围绕“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再现他自己,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如何探索世界,如何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3。这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性实践。美国的布莱克曼(Blaekman)曾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的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此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布克(Barke)也认为: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两位学者强调的都是教师是学习者的这个观念,这里面不但包括了学生的学习,也包括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因此,一个教师必须是个有效的学习者,如果教师本身不了解学习的意义与目的,缺乏学习的要领与方法,就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习,也谈不上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是研究者
1、研究回归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早在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来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社会情势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示范者的传统角色中挣脱出来,赋予教师角色以新的内涵,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研究、是把教学变成教育、是教育意义的实现。在近代,教育被看作大工业条件下的标准化生产,带有强烈的机器文明的色彩:非针对性、去个性化。而这种教育的局限便是无视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的复杂性,无视作为特殊精神活动、认识活动的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无视教师的首创精神,无视教师的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使研究游离于中小学教师之外,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相分离的。这从根本上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师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工作已不是单向度的文化传递,而是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离开实践的研究,已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研究回归中小学教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教育与现场情境不可分离。
20世纪80年代,汇聚着反思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运动在欧美广泛兴起。这个观念来自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其基本假设是: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教师有能力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境加以批判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改进自己的专业实际和教学情况乃是最直接、最适切的方式。而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提出的问题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有时甚至无关痛痒,因此不易得到教师的采纳与认同。
这个观念强调:教师不再是局外人,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局内”的一个不断反思的研究者或参与观察者,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适宜的观察者与研究者教师是教室负责人,其活动场所是教室。以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在此教师可以一个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拥有了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果要想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与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其本身就置身于教育情境中,对于教育活动,教师是可以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所以,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与有利的研究位置。近年来,质的研究由于契合了教育工作本身的特性在我国教育领域日益兴起。它以参与观察、开放型访谈、原始材料的真实描述和深入分析以及扎根原
始材料的理论建构,展开了一条面向实践本身,把教育行为、行为的意义、教育情境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的研究道路。研究是人们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讲过:教育研究不应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基于这样一种对研究的理解,把研究看作是教师应有的态度,对于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具有重要的启示。研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有的态度,教师的研究不应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之间并不存在距离和界限。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在教育研究愈来愈面向实践本身、内在于实践本身的指向之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和必要条件。
注释: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第12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上海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上海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参考资料:
1、Carol M.Santa and John L.Sants《Teacher As Researcher》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995,Volume27,Number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显然, 前者指的是教师个体在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自我发展需要等方面的专业成长自觉或自我实现, 后者指的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 以期促使教师达到专业标准和专业成熟。由此可见,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教师任职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乃至整个社会都负有责任。当我们对教师的工作指指点点、提出这样或那样要求的时候, 应该自问:我们凭什么这样要求教师?为他们的发展我们做过什么?须知, 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言说、行为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当然, 这丝毫不是要推脱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责任, 毕竟, 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离开了教师个体的自觉这一内因, 其他外因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1. 教师在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
“知识”“技能”“判断力”中“提高”是这条标准中的核心词汇。教师应当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清楚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 (此为本体性知识) , 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此为条件性知识) , 能运用自身积累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称为实践性知识) 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
教师职业的特点还决定了教师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知识, 而在于能否通过自己的激励、引导、点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表达、交流的欲望, 在于教师和同伴进行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批判、整合, 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这需要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捕捉、判断、重组学生涌现的各类信息, 排除、处理无效信息, 把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纳入教学过程, 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 使学生获得超越教师课前预设的发展, 考验着教师的“判断力”和教学智慧, 体现着教师把握教学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平衡的能力。
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远非一步到位的事情,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凝练、学习、充实、提高。“提高”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 是个与教师自我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的过程。
2. 满足学生需求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程度。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 无论他们现在看起来如何笨拙、荒唐和幼稚, 明天都必将取代今天的我们, 居于今后社会生活的核心。他们处于不断地生长和成长状态, 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他们虽然年幼, 但与成人一样, 不仅有着生存需求、安全需求, 还有着归属及爱的需求、荣誉需求、认知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对美的需求。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样的工作是颇具挑战性的。
一方面,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从会说话开始, 就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他们在“问”中学习, 在“问”中成长。无疑, 答疑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但绝不仅限于此。优秀的教师不是以把学生教的没有问题为满足, 而是在发动学生讨论、释疑的过程中, 有意通过疑问和破绽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一并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 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
另一方面,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文化特征、生存境遇、认知水平, 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思维来思考, 了解学生的处境、能力、需要, 这样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教师一辈子要读的书是学生的脸。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成就学生, 要让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温暖, 并学会温暖别人。
从本条标准出发来衡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不是看教师向上一级名校输送了多少学生, 而是看教师对学生多种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 以及在学生原有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的程度。显然, 专业发展水平越高的教师越有可能满足学生求知、发展的需求, 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程度越高。相较于那种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贡献的做法, 它使得身处不同类型、水平学校的教师拥有了在专业发展上同等的话语权, 以及同样的发展自信。
3. 教师对专业团体所做的贡献。
从这一标准来审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迈向较高发展水平的教师不应只是“独善其身”, 还应“兼济天下”。“善其身”指的是教师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和方式, 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完善专业技能, 提升专业精神, 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需求。“济天下” (指的是教师能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乐于付出时间、精力, 把自己专业发展的经验、智慧与同伴分享, 帮助同伴共同成长。这需要有“双赢思维”、“分享意识”, 不怕与他人共天下、同精彩。那些只顾自己发展却拒绝帮助同伴的教师, 个人的教学水平再高超, 不能赢得同伴的认可、信任和喝彩, 专业发展的水平也就打了折扣。况且, 一个对他人封闭、保守的教师, 在专业发展的进程中究竟能走多远是令人怀疑的。目前, 有许多老教师在学校内外的传、帮、带活动中, 为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虽然, 这意味着他们有被同伴、同行超越的风险, 但也意味着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的可能。即便有一天终于被超越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 , 实现了超越的教师团队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重。
4. 教学工作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曾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颂词。毫无疑问, 今天, 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奉献精神。但是, 教师也是凡人。教师的付出和奉献若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就鲜有可能走得更高更远, 也难更好应对不断成长的学生的挑战。这回报不仅指教师的收入 (它是教师体面生存的经济基础) , 获得的荣誉 (获得者虽是少数, 但体现着对教师群体劳动的尊重) , 更指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不是育人的工具和手段 (那与一台电脑、一瓶化学溶液的价值无二) , 而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没有什么比参与人的生命的健康成长更令人自豪的事。而教师恰是除学生父母以外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当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被满足, 心结被打开, 烦恼被消除, 情感需求被尊重, 而显示出智慧的增长、心情的舒展、生命的活力、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一张送上的贺卡、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杯体贴的热水、一粒润喉的药片, 都是对教师付出的最高奖赏。它让教师体验到被需要的幸福和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以及照亮他人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的丰盈感。
在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时, 之所以要强调教学工作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一方面, 教师的职业生命占有教师生命的很大比重, 教师的职业心态、职业感受构成了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 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职业生命中与学生共同度过的时间远超过与家人共处的时间 (睡眠时间除外) , 教师的职业心态、职业情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我们希望有阳光的学生, 须先造就阳光的教师。
越是那些处于较高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 越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教学工作的挑战, 感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并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
学校的共同愿景而作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
设计和安排;制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
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①
(一)时代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首先,这是一个“人的时代”,人的生存、发
展成为时代关注的主题。其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职业、岗位以及
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理念、能力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为
了适应乃至超越这种不断的、加快的变化,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不通的,必须提前规
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再次,我们所处的还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学习化社会”“学习型
组织”日益受到关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用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最合适,终身
学习成为每个人生存发展的不二手段。而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的就是要对
自己的终身学习作出规划。最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强调“科学发展”的时代。“科
学发展”的前提是“科学规划”。所以无论是国家、地方、行业还是个人,都有一个“科学
规划自已”的问题。那种没有规划的随意的甚至盲目的发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之,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提倡并且需要广大教师积极、主动、科学规划自己职业生涯 的时代。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显得日益
重要而迫切。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广大教师不断的专业发展,就没有素质教育
和课程改革的成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手段、方法、途径很多,而促进和帮助教
师形成、执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抓手”或“切口”。首先,教师职
业生涯规划涉及每位教师,每位教师经过适当的培训和指导都可以做,具有极强的普及
性,易于大面积推开。其次,促进和帮助教师形成并执行自己职业生涯的过程,本身就是
一个促进和帮助教师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总结、自我更新的过程。
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自觉而经常地自我反思、自我更新最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有研究表明,凡是那些专业发展得好,专业成长得快的教师,都是自 我规划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教师。
(三)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
人是需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教师生涯规划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
“路线图”,可以让教师预期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前景和成果,因此,它可以调动教师
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原动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
以减少教师自我发展的盲目性,防止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路途上少走弯路,提高教师自我
发展的效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事关教师的
专业发展、职业成就,也关系着他们的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应具备的特点
(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教师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个人或组织,它是教师的
“自我设计和安排”,但是任何职业生涯规划都不可能是纯个人的,个体的职业规划必须
符合和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必须尽可能地与所在地区和学校的整体规划协调一致。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社会性,它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才可能是 科学而有效的。
(二)发展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基于现实,从教师个人和时代、社会、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但是基于现实并不是止于现实,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同时具有发展性,能够有效地促
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包含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能够提升
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效能和人生境界,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体。
(三)规约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规划的意义在于执行,因此,凡是规划都具有规约性,对规划主体具有约束力,规划
一旦确定,就要遵循、照办,不可随意变动,否则规划就失去意义。但是,规划是“比较全
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它不同于的、短期的、临时的工作计划,时间跨度较长,涉及 的方面较多,再完善的规划也不可能将未来的所有方面都考虑到,因此,好的规划总是
“留有余地”,给执行者留有适度的弹性。在实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方面要严
格遵循规划既定的步骤和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有所超
越,将规划的规约性与超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过程性与文本性的统一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规划”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教师职业生涯
规划首先是一个行动、一个过程,同时也指最终形成的文本。我们既要重视最终形成 的那个被称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文本,更要关注形成这个文本的复杂而有意义的 过程。
三、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①
(一)职业生涯规划永不嫌晚
由于在我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新近提出的重要命题,所以大部分教师都已经错
过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期,所以不少教师认为,那是年轻教师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
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永不嫌晚,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光事关职业的发展和成就,还
关系到人生的幸福和教师每天的生存状态。即使是教了很多年书的中老年教师,从当
下开始规划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其意义也不可小看。
(二)弄清自己的现状
要规划自己首先要弄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起点和现状、优势与特点、缺点与不
足。在这个基础上来规划自己,这样的规划才是科学而有效的。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充
分的了解,就匆匆忙忙来规划自己,就很可能制订出一个不切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这
样的规划还不如不规划。因为它不可能科学、有效,也不可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过得更
加充实、快乐、有效,说不定还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烦恼。
(三)尽量与学校规划相一致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尽可能与所在学校的整体规划相一致。现实中有些教师
制订自己的规划时,从来不关心所在学校、从来不关心学校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规划
制订出来后要么实现不了、执行不了,要么就是实现、执行起来非常痛苦。一个好的职业
生涯规划应该使自己过得更加充实、有效和快乐。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步一步在做,但是从中得不到快乐、看不到效果、感受不到充实,这时候,就要重新审视
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及时毫不犹豫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调整。调整的
方向要尽量与学校的整体规划相一致。
(四)适当参考专家和别人的意见
不少教师在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有一种过度依赖专家和他人的倾向。专家
说要多读书,他于是加了很多读书的项目;校长说要多参与课题研究,他于是又加上课
题研究;同事说要多关心孩子、研究孩子,他于是又添上了研究学生等,不一而足。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是自己的事情,因此一切都得由自己做主。尽管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征求 专家和别人的意见,但是要“以我为主”,不能由别人规划,自己照办。
(五)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做研究来做
科学而有效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教师对自身的优势、特点,对规划的环境、条
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既要“知己”,还要“知彼”。这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实际上应
该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教师在制订、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中,最好能以研究的态
度和眼光去对待,这样才能在制订和执行规划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科学
地规划自己、更加有效地提升自己。这样研制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更加科学,执行
起来也才会更加有效。一个科学、切己、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就是一项好的科研 成果。
四、如何制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一)明确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既是有目的的行为,又是在人与人的相互
关系中进行的行为。影响教师生涯规划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主观方面,如个 人的素质、心理活动、个人能动性的发挥等。主要是个人的智力、性向、能力、兴趣、成就、价值观、学历、资格、经历。二是来自客观方面,即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机遇、机会等。三 是不可预期的因素。
(二)了解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①
教育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专业
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专业特性的提升,这些专业
特性的提升,贯穿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对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教师来说,整个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比如,职初
教师面临的任务是拜师学习,并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
转变。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
性工作;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成熟期教师面对的则是
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从而构 建自身的经验体系。而少数越过“高原期”走向“学科教学专家”的教师,面对的则是
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特
色和风格,成为学科教育专家。此阶段的教师应深谙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分歧点何
在,熟知如何激活兴奋点、顺利通过分歧点,维护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此可
见,了解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才能更好地分析并明确自己所处的阶段特点,这
样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会比较有针对性。
(三)制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1.认真分析自己的发展状况
了解自己可说是教师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它也是未来事业成功的保证。要通过
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
(1)分析自身素质。分析自身素质,是为了搞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生涯设计
中,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具体内容包括:
·知识状况:比如,知识面宽不宽?哪些方面的知识多?哪些方面的知识少?教育
教学活动中常常因为缺乏哪些知识而感到困难?读过多少书?对最新的知识和动态是 否了解?
·能力状况:哪些能力强?哪些能力弱?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因为缺乏哪些能力而 感到困难?
·个性特点: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独立性强还是从众性强?是理智型还是情感
型?和学生容易相处吗?因为缺少哪些素质而影响和学生的关系?
·总的特点:我是属于何种类型和层次的教师。
(2)分析成长环境。分析成长的环境,是为了了解环境的特点,对自己成长有哪些
有利的方面或者不利的方面,以便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长的方法。分析环境应该 包括:
·社会环境: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当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有什
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的职业和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提供了什么样的有利条
件?提出了哪些挑战?这给我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了什么机遇?本地区的社会环境有什
么特点?对自己的工作和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o学校环境:我现在的学校是一个什么类型和水平的学校?它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
利条件?它给我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有利条件,我是否充分地利用了? 对不利条件,我能否克服和避免?学校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环境、信息环境如何?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支持?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对自己 的工作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能否克服不利的影响?
(3)教学特点分析。通过对自己的教学特点的分析,了解自己的教学经验、知道自
己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对自己教学方面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问题也能够明确,对自
身教学的类型和风格特点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4)分析成长历程。成长历程的分析,有助于增强自己的生涯意识、成长意识、发展
意识,有助于了解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了解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
2.自我定位与目标设计
(1)自我定位。要给自己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又有挑战性的定位。自我定位包括两
点:一是对类型的定位,二是对层次水平的定位。
(2)进行具体的目标设计。目标设计的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分:一是时间的角度,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目标是不同的,也就是要设计阶段目标,阶段目标主要是各个成长
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然,除了阶段目标,还首先要有一个总的目标。二是项目的
角度,在教育工作中,有许多方面和项目,都可以成为教师攻克的目标,比如教材开发、教
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革新、学生管理、课外活动指导、某个问题的实验或科研等。
主要的目标设立,可分成下列几利,:
·工作目标:为个人在工作方面所努力追求的理想。
·生活目标:有的教师以桃李满天下为生活目标,有的则追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的则想“教而优则仕”等,有不同的生活目标。
·进修与休闲目,标:包括学位进修和一般讲习、研讨计划,以增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为目标;休闲娱乐目标,用以调剂身心,减轻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等。,·退休目标:届临退休年龄时,应事先规划好退休后的目标,参与社会服务或是培养 其他专长。
3.成长阶段的设计、在明确了自己在职业生涯上的定位之后,就要想这样的问题:要成为这种类型这样
层次的教育人才,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客观条件?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成长阶段的设计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进行的。
具体的工作是:了解自己现在所处的成长阶段;设计以后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大
体时间;提出和解决成长中需要的条件和措施。
教学方面的目标主要有三方面:
·成为“课程与教学专家”:教师对某一课程的发展、教材的编拟、制作有独到的见
解,或是对于某一科目的教学方法改良有其心得,再加以钻研。、·成为“良好的班级管理者”:对于班级的管理,学生的辅导、补救教学,师生关系融 洽、学习效果提升等方面形成专长。
·成为某一领域或项目专家:如信息、视听媒体、英语教学、音乐、美劳、书法、球类一…·
4.确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表达形式
生涯设计最终要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达出来。一般可以采用计划式文章的形式表
达,也可以采用表格或图形(阶梯式、圆圈式、模型式等)的形式。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其 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都是一样的。
(四)如何实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①
1.学习
如果我们拿只木桶,往里装石头,当木桶装满石头后,我们如再往里装沙子,情况将
会如何?当然沙子会从石头的缝隙问漏下去直到石头缝隙填满为止。如果我们继续把
水往桶里注,水还会很快渗下去。因此,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的满足。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
三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
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终身学习”成了未来社会每个人生存
和发展的必需,承担着育人任务的教师的自我发展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 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活水。
所以,教师应提高理论素养,拓宽教育视野,夯实精神底蕴,为自己储备一种能量,充 实大脑,丰盈灵魂。
2.反思和研究
宫本武藏是日本的一位著名剑手,他曾对急于成为世界一流剑手的徒弟柳生又寿
郎说过j“你的眼睛全都盯着第一流的剑手,哪里还有眼睛看你自己呢?第一流剑手的
先决条件,就是永远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宫本武藏的“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说的就是反思。学会反思,是教师走向成熟的
标志。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成功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教师要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功一定 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
识,在实践的检验中催生更深入的反思,如此螺旋上升,我们就获得了完善自我的幸福。
3.创新
美国富豪亚默尔,原先是一个贫穷的农夫。加州发现金矿以后,他和许多人一样加
入了淘金大军。荒山野谷,天气酷热,水源奇缺,每天都有淘金者渴死热死。同样身处困
境中的亚默尔目睹眼前惨景,另辟蹊径,放弃淘金,专门寻找水源。他勘察地质,挖掘水
渠,然后把水过滤澄清再分袋包装出售。几年下来,当初与亚默尔一起淘金的人绝大多
数都沦为了乞丐,甚至暴尸荒野,而亚默尔却赚足了卖水钱,一下子成为美国屈指可数 的大富翁。亚默尔的成功,源于他改变了惯常思维,走了与别人不同的路。这就是创新 的魅力。
个性是一名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有个性就显灵性,就有特色。创
新是教师构筑独特自我个性的必经途径。教法是可借鉴的,但每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
式都有其地域性与学生特殊性。在处理不同的教材内容上,教师也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必然行不通。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时代 的高度定位教育,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在吸收各方长处的同时,不断整合个人经历,结合
自身特长,创出一种符合教学规律又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的职业共性与教 师本人特性的和谐统一,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 学特色,构筑个性化的教育灵魂。
4.坚持
“你能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吗?”一只知更乌问一只野鸽。
“微不足道。”野鸽回答。
“那么,我必须给你讲一个非凡的故事。”知更乌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树的树枝
上,紧挨着树干。这时下雪了,雪不大,一点儿也不猛烈,就像梦一般。我无事可做,于是就
数起了飘落在我所栖息的树枝及枝叶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3741952。当又一片雪
花——如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树枝却折断了。”说完,知更鸟就 飞走了。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与定位,不同人
生态度的人为自己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尽相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反映的是
一种思维和理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反映的是一种坚持和信念;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的人反映的是一种成功和收获。
而在这个过程里实施中的坚持是最重要的。坚持是什么?坚持就是一种重复。重
复做汉堡,就是麦当劳;重复煮咖啡,就是星巴克;重复做托福,就是俞敏洪;重复做好事,就是活雷锋。人重复做什么,他就是什么,所以,优秀是一种习惯,而不仅仅是一个行动。
重复就是坚持,坚持就是成功!
良好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和成长,终极目标在
于建立教育专业地位与形象。从社会的角色期望而言,身负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一
位能做好生涯规划的教师,必然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并快乐地投入教学,使学生学习具
有效率。每位教师都需进行生涯规划,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 做自己生命的主角!
【思考题】
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附录】
××学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书填写说明①
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
2声--,职业生涯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一
名教师,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
席之地?因此,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地设计一下,有了 目标,才会有动力。
一、充分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
反思自身状况,是为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生涯设计中,扬长避短或扬长 补短。
1.自身职业现状分析
’
(1)教学方面。
(2)班主任方面。
(3)教科研方面(成果列举)。
(4)其他任职情况。
2.自身素质特点分析
(1)知识状况。比如,知识面宽不宽?哪些方面的知识多?哪些方面的知识少?教
育教学活动中常因缺乏哪些知识而感到困难?读过多少书?对最新的知识动态是否 了解?
(2)能力状况。哪些能力强?哪些能力弱?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因缺乏哪些能力而 感困难?
(3)个性特点。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独立性强还是从众性强?是理智型还是情
感型?和学生容易相处吗?因为缺少哪些素质而影响和学生的关系?
总:概括一下自身的优势、劣势。
‘3.成长环境的分析
分析成长环境,是为了了解环境对自己成长有哪些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以便确定
京丰台二中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书填写要求和模板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长途径。、(1)社会环境。我们所处的时代对自身职业和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提供了哪些
条件?提出了哪些挑战?带来了哪些机遇?这样的环境对自己的工作和发展有什么样 的影响?
(2)学校环境及发展机会。你所处的学校是一所什么类型、水平的学校?这些对你 的专业成长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有利条件,你是否充分地利用了?对不利条
件,你能否克服和避免?目前你该如何利用这些因素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3)自己的家庭环境。家庭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支持?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
对自己的工作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你能否克服不利影响?
4.成长历程的分析
成长历程的分析,有助于增强自己的生涯意识、成长意识、发展意识,有助于了解自
己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了’解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
分析的内容可以包括:我在学校教师中的位置如何?我的成长历程已经经过了几
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各自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成长的经验?还有哪些成长的问题
和障碍?有哪些关键性因素影响了自己的成长?
二、充分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从他人那里获取自身发展状况的评价,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自我认知和他人
评价一般要综合考虑,以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般获取的途径如下:
(1)教学同行(教研员和区内其他同行、学校同行)评价,可采取对话形式获取。
(2)年级同行评价,可采取对话形式获取。
(3)学校和主管领导评价,可通过对话、日常会议评价、总结评语等形式获取。
(4)学生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表、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获取。
三、职业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
1.我的长期目标(可从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谈)
(1)教育方面。成为“良好的班级管理者”:对于班级的管理,学生的辅导、补救教
学,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效果提升等方面形成专长。
(2)教学方面。成为“课程与教学专家”:教师对某一课程的发展、教材的编写有
独到的见解,或是对所教学科某一章节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改良有自己的心得,加以 钻研。
(3)教科研方面。成为某一领域或项目专家:如信息、视听媒体、学科教学、书法、球 类等。
(4)其他方面。在人际交往、其他任职方面是否有专长或发展机会。
2.我的三年目标(可从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谈)
(1)教育方面(可以有一些量化的目标)。
:
(2)教学方面(可以有一些量化的目标)。
(3)教科研方面(可以有一些量化的目标)。
(4)其他方面(在人际交往、其他任职方面是否有发展目标)。
近日,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连续多次派出员工代表,前往连云港赣榆党校,参加连云港企业文化学会孔子学院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班。在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学员们集中学习了《弟子规》、《孝经》、《群书治要》等典籍。德以孝为本,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学习,学员们感慨良多,感触颇深。项国锋是车间一名普通员工,从连云港回来后,他连夜写下了《学习心得》,表白自己的信心和决心: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爱岗敬业,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黑松林是一家专业生产粘合剂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与4家世界500强企业达成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公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年增长,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根据计划,黑松林将采用全员轮训的方式,分多个批次派出员工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辞海》对孝的注释是“善事父母曰孝”,“对祖先也称孝”。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的内涵还包括了“组织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社会有孝,尊重友爱,尚德和谐。”
公司董事长刘鹏凯认为,对企业而言,孝的内涵包括“仁爱”、“责任”、“感恩”、“忠诚”、“奉献”以及“和谐”,是企业伦理精神的基础。这个世界,人对了事情就对了。黑松林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创新实践心力管理,积极营造浓厚的孝道文化,注重人心的养育,明确提出了“以心力开发为核心,细节管理为手段,和谐管理为灵魂,文化管理为归宿”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针,确立并修订了“修己、安人、聚和”的企业精神。刘鹏凯多次撰文指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要把工厂办成员工成长的第二学校,积极引导员工自觉做好人,积极做好事,要求员工不断学习,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同时,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为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价值、建设和谐企业共同努力奋斗。
一、营造“孝心”氛围,培育健全人格
为培育员工的道德情感,搭建“行孝”载体,积极引导员工开展敬老爱老行动,培育健全人格,营造充满人性和人道的和谐氛围,黑松林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出台了“设立企业孝道日”和“母亲节、父亲节馈赠鲜花”的两项决定,确定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企业孝道日,公司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发放孝道费100元,并放假1天,为家里的老人服务,方便员工行孝道之事。公司还每年为母亲(或婆婆、岳母)、父亲(或公公、岳父)健在的员工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各提供一束鲜花,让员工馈赠给老人,以鼓励员工尽孝道之心,行感恩之事。
二、构建“融心”平台,培植和谐企业
以德为政,以仁治国是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也是有德性的企业家心中的管理圣境。黑松林在董事长刘鹏凯的倡导下,积极构建“融心”平台,导入“孝”文化中的“仁爱”内涵,与员工做知心朋友,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方式实现无障碍沟通。同时通过物质聚心和精神聚心,培育团队精神,增强员工归属感和使命感,凝聚人心,提升工作的内在动力。
1、以诚待人,真诚交流。当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同样以真诚的心与你交流。人是有思想的,企业中,管理者考虑员工越多,员工就会考虑企业越多,就会自觉地把企业的利益放在心里,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黑松林要求管理者必须与员工进行换位思考,并通过工作日记、意见箱、情绪气象台等主动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将员工的意见、建议、想法、困难进行积极、妥善的处置,让员工感知到企业的关爱与真诚。
2、身份不同,态度平等。管理者很容易在沟通中居高临下,造成沟通障碍,只有放下自我,态度平等,尊重员工的内心感受,才能建设企业内部的和谐环境。在黑松林,管理者和员工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人格上高低贵贱之分,刘鹏凯经常告知员工:你是管理者时,把被管理者当人;你是被管理者时,把自己当人。
3、关心生活,感受尊重。从生活上关心员工,尽力为其办实事,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从物质层面凝聚人心。我的工作是你的,你的生活是我的。黑松林从员工生活、工资提升等方面给予员工全面的关心。在出台“5年内员工工资每年递增不低于15%”决定后,黑松林又实施了“员工分享计划”,即每个月发给员工10斤大米、10斤食用油、30个鸡蛋的实物补助,平抑日益上涨的物价给员工带来的影响。黑松林还为员工子女入学发放补贴,设立洗衣房为员工免费清洗工作服,庆祝员工生日举办全公司聚餐,实施员工自愿的弹性退休制度等。最近,黑松林还建立“激励基金”制度,对作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一定金额的基金奖励。
4、自我管理,帮助进步。除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安全环境外,企业还要从事业上关心员工,帮助他们在政治上进步,道德上提升,技能上提高。黑松林在日常工作中,提出“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责任者,人人都是责任翁”的管理目标,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提升员工的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黑松林根据生产岗位,由生产人员自主管理自己生产产品涉及的所有物料,使他们承担了仓库管理员的部分职责,实现自己用料、自己领料和自我管料,既简化了工作流程,又增强员工自我管理能力。黑松林还在费用审批、财务借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减少审批层级,将以前一把手一支笔的审批权限下放,在规定费用额度范围内,部门经理在费用审批单、借款单上审核签字即可到财务进行费用结算或借款。这既使部门经理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又使他们增强了资金管理的统筹平衡能力。最近,黑松林在生产管理中施行条块管理,所谓“条”管理就是由市场部部长统筹协调管理车间各项管理工作,对划分的各块进行业务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考核和奖惩;“块”则是在每个作业环节范围内统筹兼顾,员工参与管理,自我考核,调动一切资源,激活员工工作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员工的自我管理,促进了员工能力的提升。
三、畅通“塑心”通道,培养优秀人才
良好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孝教育在内的道德教育,才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养成员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认同度、待人友善、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忠于企业等优良的道德品质。黑松林积极畅通“塑心”通道,用企业独有的价值观、传统和风俗,塑造出员工的进取之心、报恩之心、敬业之心、友爱之心、奉献之心,培养出志向高远、境界高尚、技术精湛的优秀员工。
1、领导示范,蔚然成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黑松林,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塑造员工灵魂的操刀者是董事长刘鹏凯。他要求管理者打铁实现要自身硬,不管什么时候,管理者都要身先士卒,率先示范,严于律己,言必信,信必果,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在家庭,要尊老爱幼,及时行孝。在企业,要遵守纪律,忠诚团聚,敬业奉献,主动担当。在社会,守公德,有大爱。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保证有效的执行力。
2、有错必改,令行禁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积极组织,必须有一个纠错机制。企业的制度、标准、规范,就是一把把纠错的标尺。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讲,只有制度这把标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上价值观这把标尺。黑松林在纠错过程中,通过现场会、曝光台等形式,公布违规的错误行为和想法,有意识让员工认识、理解和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和不当思想,并通过制度的强制执行,做到令行禁止。
3、理念灌输,树立信念。企业家和企业的管理者有一个不可推卸的职责——向员工宣传和灌输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企业价值观。在黑松林,企业的老总既是裁判又是教练,不仅要考虑如何运用比赛规则,更多的要考虑通过集中学习、漫画故事、交流学习心得等方式,帮助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在教练的战术安排下,树立必胜的信念,夺取企业发展的胜利。
4、自警自省,自我成长。人之初,性本善。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是人们成长的基础。在黑松林,企业引导员工看到自己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自省、自律,把不正确的行为和思想扼杀在萌芽中,并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贡献。电工江胜潮从一名学徒工,经过企业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和自己的不断学习,成长为一名具有电工、焊工、设备维修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同事的帮助和配合下,他主导的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了授权。
5、习惯养成,润物无声。员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企业最终打造集体行为习惯和企业外在形象的重要过程。黑松林注重员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员工从小事做起,把细节做亮,例如会议结束后将椅子放入桌洞,进入厂区严禁接打电话等。员工在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下,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在企业制度的指引下,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使自己的行为在企业的理念引导下,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最终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恰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学院:环科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2013438034 姓名:杨兴洋
一·什么是新课改
内容提要: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要知道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首先是专业知识。总的来说,就是与任教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其核心而言,自然是任教学科的系统知识,是任教学科的教学理论。正因为这样,一方面要巩固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将它们转化为活的知识,转变为能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学的专业知识,使之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停地发展。不仅如此,还必须突出其核心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有的学科知识,不懈地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颖的教学理论来武装头脑。
其次是专业能力。教师不光要发展教学专业知识,更要发展教学专业能力。具体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将教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专业能力,将教学专业理论升华为教学专业技能。因为不是有了教学专业知识就能上课,有了教学专业理论就能辅导。也就是说,不论是上课还是辅导,都需要教学专业能力,都需要教学专业技能,因为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想完善上课,就必须按照科学规律来进行设计;要想完美辅导,就必须按照艺术要求来进行构想;而要想进行科学设计,就需要教学专业能力;要想进行艺术构想,就需要教学专业技能。
第一是专业理想。就是当教师的追求,就是做教师的理想。换句话说,教师应当为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为什么样的梦想去拼搏;应该当一个什么层次的教师,做一个什么品位的教师。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似乎也可以这么说,没有专业追求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好教师;没有专业理想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名教师。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为专业追求而活着,为专业理想而拼着:他们有人追求做学者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艺术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做奉献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智慧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做改革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创新型的教师。因此,只有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理想,才能提高教师的档次,提升教师的品位。
第二是专业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体验,产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多样的教育总结,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教学中,你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活动,你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活跃课堂教学。二是在教育活动中,你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育活动,你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从事教育工作。由于教育专业思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变的。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产生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而且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进而,使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第三是专业品格。就其内容而言,可能有许许多多,但其核心部分,也只有以下三点:一是终身从教。因为教师职业是个崇高的职业,是个灿烂的职业;它关涉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类的发展与未来。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热爱教师职业,更要立志终身从教。二是育人为本。也就是说,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不光要尽心尽力教好书,更要不遗余力育好人;不光要为人民教好书,更要为国家育好人。三是为人师表。具体地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带头的,教师首先要带头。第四是专业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最讲究智慧的,是最需要智慧的。所以,教育是最讲究智慧的,是最需要智慧的。而教育智慧不会凭空产生,不会从天而降;它只能来自先进的教育理论,源于坚实的教育实践,源自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坚实的教育实践的融合。
三·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现代化的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因此,课程改革的实施,要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首先,新课革促使教师角色的拓展,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传统意义的教学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而在新课程中,教师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从知识权威拓展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传递者拓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像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同时教师还应承担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工作。教师作为学生为人的榜样,不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拓展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从教师关系的维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主导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
其次,新课革推动教师知能结构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概念重建”。对于教学,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而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事实上,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让人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现、建构起来的。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会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但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永久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传授,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的过程。
新课改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增强课程意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学生,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积极参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参与,即是一种局部被动的课程实施,而是教师全程主动、合作地介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开发、课程决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意味着教师要带着对课程的理解与体验来体会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正是这种教师积极参与下的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分享课程设计、选择、评价的权利,使教师既分享权益,也感受重担,更让教师敢于负责,成为富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教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是交给外在研究者,而是通过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所进行的自主反思性探索,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实践活动与研究一体化,实现自己的革新行动,这就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真正意义。
1. 新建本科院校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与精神。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
1.1 知识体系
作为高校思政教师, 具有的知识的结构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 在对思政学科有很深的理解的前提下, 要积极了解涉猎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内容,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思政课的内涵, 这也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
1.2 能力结构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研究能力体现在教师对思政学科的理解深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则在每日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 具体包括课堂的设计、授课的方式、教学环境的营造等, 优秀的教学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效率。自主发展能力则是老师进取心的体现。当前社会发展迅速, 思政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思政教师应该具有必要的自主发展能力。
1.3 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考察思政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要角度, 代表了思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 也能反映出教师对待工作是否负责。健康向上的职业态度应该包括对学生的知识、精神方面的引导, 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学习更新, 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的热情和执着。良好的职业态度需要思政教师在平时的讲课、学习中不断体会, 坚持努力学习的态度, 才能在思想境界上得到升华。
2. 新建本科院校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2.1 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当前我国高校针对教师制度还存在较多的漏洞, 不能充分保障教师的利益。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实行聘任制, 对思政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能力、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只有达到标准后的教师才具备授课资格, 进而督促思政教师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自我。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政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提高思政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最后要积极展开对思政教师的思想教育, 组织思政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思政教师的思想境界。
2.2 建设多样化的师德活动环境
良好的师德活动环境能够提高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鼓励教师不断成长。学校应该组织多样化的师德活动, 比如师德表彰活动、师德教育活动、师德分享活动等, 通过师德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 提高整体思政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增强思政课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感, 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树立起良好的教师整体形象。
2.3 树立专业理想, 形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主体选择的过程, 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增强专业素养的主体意识。只有有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角色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全身心的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今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 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的发展循环, 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
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与每个思政教师相关, 也会对学校的整体思想建设效果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学校不能给思政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 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师风师德等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多个层面共同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和学习环境, 帮助改善思政教师的整体师德水平, 进而给整个高校的师德教育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现状及实现途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1:72-74.
[2]余瑞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4:186+190.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推荐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06-21
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解读09-30
给新教师的一封信! 新教师如何发展专业06-07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解读》的感受 文档10-03
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05-27
教师专业发展重点06-24
教师专业发展册10-02
教师专业发展能力10-14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