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坚持为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导学,导学阶段对学生的新课学习非常重要,导学的有效性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建立有效的衔接。所以化学核心素养渗透要从导学中做起。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初中化学导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启蒙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启蒙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论文 篇1:

基于教育解释学的初中化学前期启蒙文献分析与启示

摘要:依据文献研究方法,基于初中化学前期启蒙研究的18篇文献,从文章类型、适应对象、课程特点、设计开发、实施策略等方面,指出开展前期启蒙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精神萌发;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通过跟踪调查开展过程性评价,可丰富和发展多元评价理论。

关键词:初中化学;前期启蒙;文献分析;教育解释学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4.007

初中化学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面向九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课程。在现行教育政策中,初中化学课程既是起始课程又面临中考升学压力,课时紧、任务重,使得很多地方的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学习忽视科学素养培养,化学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化学成了考试的工具,教育失去应有的意义。基于此,不少教育者呼吁在初三之前,面向初中一二年级学生适度开展化学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和兴趣,从实践上和心理上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为后续化学教与学奠定情感、技能和认知基础。以面向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化学前期启蒙教育为研究范畴,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一、初中化学前期启蒙的源起

近几十年来,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已深入到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在经济及教育较发达的地区,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人们了解相关化学基础知识。然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规定九年级(即初中三年级)开设化学课程,这种面向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的课程设置很难满足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多元化需求,略显滞后的化学启蒙教育亟需调整。

实际上,国际上对16岁以前的少年儿童进行化学启蒙教育已经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如美、德等发达国家在小学开展初识化学、享受化学等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国内北京、辽宁等地的实验学校在八年级(初中二年级)开始化学教学尝试。基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方扬平老师提出“初中化学前期启蒙”川概念,把开设在九年级之前的化学课程称为“化学前期启蒙课程”。认为化学前期启蒙课程不以知识数量和系统为主,不进行学绩考核和终结性评价为目的,通过活动给学生带来乐趣,注重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发展的积极影响,尝试进行过程性评价活动。

二、初中化学前期启蒙的文献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初中化学前期启蒙课程的实施现状,对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

1.文献类型和适应阶段

在中国知网上,以“化学启蒙”为主题进行查询,截止到2020年7月,总共有%篇文章。经一步研究发现,大部分文献研究内容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进行化学启蒙,不属于前期启蒙。另以“化学前期启蒙”为主题进行查询,以九年级之前为标准进行筛选,发现化学前期启蒙教育文章18篇,其中1篇硕士论文和17篇期刊论文。具体发文年份如图1所示。文献最早出现在2007年,至今十多年年均仅有1篇多点,说明国内化学前期启蒙教育研究尚处萌芽阶段。从前期启蒙面向的对象看:幼儿启蒙2篇、小学启蒙3篇,初中启蒙11篇,跨阶段启蒙1篇,启蒙类实验市场调查1篇。具体发文类别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从初中阶段开设化学前期启蒙教育占比最大,这与化学的学科特点有关:化学既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又千变万化富有神秘感,既关注宏观现象又注重微观解释;还与初中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关:14、15岁的学生认识特点是从感性认识逐渐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从单一化知识学习到较复杂问题分析的过渡,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化学前期启蒙教育可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文献研究内容

基于12篇针对初中阶段及跨阶段化学前期启蒙文献分析发现,研究内容概括有:课程价值任务特点、课程(含实验)的设计与开发、实施策略建议、实践案例介绍等方面。

如何认识化学前期启蒙课程,即课程的价值问题无疑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该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等。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2018年正式出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通过多角度、多容量、多深度的校本课程资源及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早在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我国学生应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开展化学前期启蒙教育是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的,不能为满足初中化学学习及中考升学考试压力所需的。

(1)课程目的任务

程同森[2]认为(2011)化学前期启蒙教育目的,应是创设丰富的环境刺激,唤醒、启迪、激励学生去自我行动,让学生从混沌走向明亮,最大可能地将化学中的人类智慧汲取为自身智慧的营养。与此同时程同森[3]认为(2011)化学前期启蒙任务是激发兴趣,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工具,引导找寻“源头”,追求“原创”,让学生获得化学思想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程同森[4]认为(2012)化学前期启蒙课程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快乐的化学学习生活;不只是知识启蒙,重在精神启蒙;遵循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路线;崇尚理解、创造,不做知识的奴隶。王诺、李茂柯等[5]认为(2020)化学前期启蒙是基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和“原有图式”,依据最近发展区重視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享受探究化学问题的过程。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化学前期启蒙重在思想观念启蒙,精神意识唤醒,鼓励实践探索,崇尚科学精神,学会健康生活。

(2)课程设计开发

课程(含实验)的设计与开发方面,沈春燕,陈联梅等[6]认为(2017)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遵循生活化、科学性、简约性以及内容适度原则,以实现激发兴趣、关注环保、关注安全等目标。张向荣[7]认为(2020)基于学生前经验,设计“知识准备”“实验启蒙”“知识链接”模块开发课程,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表象、增加实验感知、开阔化学视野等,设计化学前期启蒙实验。化学前期启蒙课程不同与我国正式列人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课程,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加以规范,对传授知识的数量和系统性要求大幅降低,因而其课程内容灵活多样,着重从“开导蒙昧”,启发诱导兴趣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这也是符合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的。

(3)课程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建议方面,方存明[8]认为(2014)通过一些生活化、简便易行、生动有趣、生疑引智的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沈春燕,陈联梅[9]等认为(2017)前期启蒙课程主要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重视过程性评价,同时可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合作。李茂柯,王诺等[10]也认为(2018)根据生活中常见现象,开展化学前期启蒙教育,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化学前期启蒙教育实施策略和初三化学一样,从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手,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尝试以项目化方式实施,帮助初学者初步理解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

三、文献研究启示

1.培養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呵护化学科学精神萌发。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开设化学前期启蒙选修课,可以有效拉长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立足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极易诱发学生对化学启蒙课程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是学生基于生活理解产生的,是主动的和持久的。教育解释学在论述生活经验[11]时指出,要把课程经验放在教师经验和学生经验的更大背景中去,让学生经验融入课程,从而产生一种渗透性和连续性。前期启蒙不同于初三化学课程面临中考升学压力,因而可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动手实验、认真思考、大胆提问,初步了解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感知化学的乐趣,感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

2.基于教师化学学科理解,开发初中化学前期启蒙学习资源,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课程问题本质上是经验问题,是认知问题,课程不是一个自在的封闭体[12]。开发初中化学前期启蒙课程,促进教师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化学学科理解是教师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的、结构化的认识。初中化学前期启蒙课程是化学学科经验课程化的一种体现,开发前期启蒙课程是基于教师对初中化学学科理解,从初中化学课程中筛选出涉及化学核心知识、方法、观念和品质的科学经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理解,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初中化学课程前期启蒙教育行动中,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展开理解,重视知识的建构,以视野的开阔和兴趣的激发为原动力,真正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化学启蒙“人门容易、提升不难”,引导学生从此开始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

3.可对相关学生跟踪调查,开展过程性评价机理的研究,丰富和促进多元评价理论体系。

初中化学课程前期启蒙行动研究为后续化学教学提供适当的衔接和铺垫,通过对相关学生后续化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开展过程性评价研究,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为实施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同时教育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活动,基于后期跟踪调查情况,对初中化学课程前期启蒙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策略,使初中化学课程前期启蒙成为一个动态的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方扬平,秦勤.重视并搞好化学的前期启蒙[J].化学教学,2015(6):27-30

[2][3]程同森.试论化学启蒙教育的特点及任务[J].化学教学,2011(10):15-16

[4]程同森.《快乐的启蒙化学》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J].化学教学,2012(9):5-7

[5]王诺,李茂柯,伍晓春.化学前期启蒙课堂的设计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2):3-5

[6][9]沈春燕.初中化学前期启蒙实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7]张向荣.初中化学前期启蒙学习内容的研究与开发[J].化学教与学,2020(2):2-4

[8]方存明.关注启蒙强调基础——初二化学探究课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10)69-72

[10]李茂柯,王诺,伍晓春.用于儿童化学启蒙教育的生活化实验案例研究[J].化学教学,2018(10):75-78

[11][12]邓友超.教育解释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01-210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教育解释学视阈下初中化学课程前期启蒙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D/202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韩江涛 陈盛婷

启蒙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论文 篇2:

初中化学导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坚持为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导学,导学阶段对学生的新课学习非常重要,导学的有效性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建立有效的衔接。所以化学核心素养渗透要从导学中做起。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初中化学导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 导学 核心素养 渗透

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各学科的重点和关键,也成为各中小学落实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不仅对学生日后的知识体系构建、学习能力养成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建设,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形成同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坚持为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导学阶段对于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力和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教学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培养必须要从导学阶段开始。本文将重点探讨初中化学导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了普遍共识,在逐渐渗透到各個学科中。所谓化学核心素养,就是化学所能够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关键品格和能力,既包括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相关的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当前的化学新课标中有明确要求,将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核心素养的体现主要包括:变化观、元素观、微粒观、实践观、化学价值观等等,也就是“变化守恒”、“元素守恒”、“宏观与微观探析”、“实验探究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要想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一方面需要充分遵循学科的规律,对学生展开全面的教学,对于化学来说,就是要密切结合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化学;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逐渐掌握化学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从而逐步具备相关的核心素养。

二、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渗透的障碍

虽然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和核心教育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新课标也非常明确地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了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渗透依然存在着一些障碍,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在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比于高中化学,初中化学的实验非常少。化学课程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实验方面的经验缺乏一方面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感到越发艰难,更重要是对化学核心素养无法有效感知和认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灌输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不是一时可以体现的,但是学生成绩的提升则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再加上中考本身更看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核心素养的状况,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着嘴上说得多,而实际做得少的问题。

最后,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大多数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带有显著灌输性的教学方法,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所以往往在学生内心中也仅仅只是将化学作为一门需要考试的学科来对待,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希望对这门课程有深入了解,并没有对化学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所以也就谈不上形成相关的核心素养了。

另外,也有一些学生乃至教师,对于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化学看成是一门纯理论,纯技术性的学科,所以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展开教学,不愿意涉及其他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初中化学导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的策略

导学阶段是新课学习时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导学的有效性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建立有效的衔接。而化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必须要从导学阶段开始。要做好初中化学导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导学内容选择紧扣学生素养发展

新课导入时不仅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还需唤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使新知的生长找到落脚点。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老师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类考试中能够出类拔萃为学校争光,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定理规律以及重点化学反应和实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能动性,让原本有趣的学生实验课变成了枯燥的记忆课。为了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确定化学教学内容时注意化学素养的渗透。比如在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节时做一个黄金雨实验,在学生集中注意听课时,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还可以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进而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实验原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在规律,进而让学生对后续的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究欲。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化学知识和思想,在脑海中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再比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具有微观性的分子、原子这两类物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将小石子和沙子这两类物质相混合,使学生获得关于分子、原子最简单、最直观的特征启发。因此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导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导学内容的选择中既要内容直接还要能体现核心素养。

(二)素材的选择符合学生认知逻辑

在新课学习时,我们学习的内容相互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将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用等知识一体化,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各种基础知识的形成各具特色。化合物、化学概念、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生成的方式不同规律也不同。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又在变化中体现了其微观结构这是化学知识形成的基本逻辑顺序。化学教师应该熟悉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熟知每个知识点产生的背景和衍化。在学习新课时在素材的选取时要从化学学科逻辑出发,由此课堂内容各部分知识的选取要彼此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如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秒”,首先应该认识本章知识在整个九年级化学课程体系中的逻辑顺序,本单元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既是对前面第二单元对物质进行了简单小结,又为后期学习化合物做了铺垫,更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了基础,还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内容的编排上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又包括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等空间概念的建立,还有元素符号的书写等基本用语的掌握和元素的意义等应用性知识。这些结构知识的学习都是基于前面已经学习过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这一宏观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进一步认识这些变化与性质的本质原因,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把这些知识罗列出来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作交流将知识整合起来完成各个层面的相互过渡。

(三)练习设置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如何设计课型,但教师都要善于创设问题,能够关注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深化。这是培养思维能力最常用的方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问题太易或者太难,涉及范围过大过小,有偏离学生的实际或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明确都是不可行的,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一章关于“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教学时,教师在演示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温度测变化时请两名学生走上讲台,用钥匙各取一药匙三种化合物,分别放在三支小试管里,每人各拿一支装水的烧杯,分别向三种化合物中加等量的水。学生看到的现象是固体溶解,两位同学手触试管感觉冷热。教师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支試管明显发热、一支试管明显变冷?这个问题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因为固体溶解了。这个时候教师再出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都是溶解而一支试管发热一支试管稍冷?学生感到很棘手,但都在认真思考。待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教师启发: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物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离解成分子或离子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学生终于找到了正确答案。新课结束时,将当堂的新知与已经学过的旧知关联起来,逐步丰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内容。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贪多勿得”的道理,总觉得做题越多越好,认为这样能使学生开阔眼界,所以在各种资料中去搜集各种版本的复习资料,考试指导,名目繁多的测试题、模拟题、深化题、竞赛题等,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陷入茫茫“题海”当中。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如果这样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提高解题能力,即使做再多的习题也可谓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我认为在习题的设置中多收集一些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去做时,就要加以精心选择,要把典型、适量、深化作为问题设置的第一标准, 不是越多越好,而且选择的习题尽量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能够密切相关。老师在讲评练习时对有些典型题目要力求做到分析透彻,一题多变、一题多做:变形式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学活;变角度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解题思路;变内容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放到第一位;变解法力争让掌握更多的解题技能和技巧。力求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把习题精讲精练努力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这几年的化学复习教学中我只采用自己编制的一套复习资料。资料上的每一道习题我都让学生认真去思考、去做,然后我认真批改,再发给学生听我评讲分析,课后再要求学生加以更正。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目,我就在课堂上先作简单分析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去做。而其它成品的复习资料就不需要学生去订,如果还有精力的学生可以选做一些成品资料中有助于思维深化的创新题和探究题 , 学生在中考还是取得了理想成绩。

总之,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逐步落实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前期的“三维目标”的关系。前期的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逐渐不能适应完整的化学学科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逐渐向核心素养的过渡和转型。但这一过程正是体现了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形象化的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落实化学学科知识教学时学生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处理生活、生产等中面对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际、由课本到生活,学有所获、学可致用。

作者:李光仁

启蒙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论文 篇3:

自然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摘要】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具备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小学自然科学课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提出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现阶段的自然课程,在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方面还是不足,所以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小学自然课程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所学内容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自然课中问题意识的养成,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本研究针对自然课中如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究意识的养成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关键词】自然课;小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尤其需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的养成,自然课本身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在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究意识的养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自然学科的优势,促进学生問题意识的养成,让学生能够积极提问,促进良好的课堂的氛围的构建,引导学生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本研究针对自然课中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究意识的养成展开详细的讨论,现将具体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在小学自然课中如何促进学生问题以及探究意识的养成

1.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促进思维水平的拓展

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需要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讲课内容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对于一些科学现象能够进行大胆的想象,教师需要促进活跃的教学氛围的构建,不断激发学生对自然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例如在讲解《哪杯水热》的时候,教师首选需要为学生讲解测量水的温度的仪器那就是温度计,从怎么样正确使用温度计入手讲解,让学生能够掌握温度计的基本构造,从而对水温进行正确的测量,只有学生的整体思维不断开阔了,学生才能进行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能力的养成,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逐渐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自然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自然学科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的获取自然知识,利用自己的思维对于问题进行提炼,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培养,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2.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创建,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然学科的学习环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特别是在自然学科中,学生会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不能在课堂上压压制学生,教师需要平等的对待班级上的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学生单纯的考试成绩或者自己的喜好区别对待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认真对待,积极解决,促进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的构建,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一个相对比较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到放松能够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促进问题意识的养成。

例如在学习《水往高处走》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毛细现象,这样能够轻松的解决为什么水能够往高处走,促进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教师对于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找那个上,积极的赞赏能够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教学和情感,对于学生进行肯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认可,促进学生问题提出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本,让学生思考蜡烛的点燃和熄灭过程,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需要给予认可,从而让学生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树立问题意识。

3.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带来的优势,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小学阶段本身就是知识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沉淀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实验教学,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科学实验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某个实验的结果进行探讨,然后分析实验的具体步骤,每一个实验环节的操作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而养成,在实验操作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者,对于操作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给学生合理的讲解,帮助学生能够及时的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促进问题的良好解决。

二、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分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进而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从而不断促进自然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辉,谭传龙.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8.

[2]程根茂.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

[3]宋秀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J].吉林教育:高教,2011.

作者:陈茹

上一篇:安全方案需个性化下一篇:民主生活会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