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精选9篇)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篇1

摘要:初中的教学体系中,英语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是初中英语教师现阶段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探讨和总结新式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力求提升教学质量,并促使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为日后的英语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主要针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让学引思;教学方法

所谓的让学引思就是要体现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课堂知识的传授进度相一致,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并使学生进行严谨的思考和探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将“让学引思”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到实践中,使学生明确英语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让学”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敢于直面问题

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学会主动发现问题。比如,英语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应对文本的内容初步了解,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类,主动吸取教训,可以从语法或是词汇教学等许多层面,总结问题,基于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分析和探讨,借此引导学生从中明确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使得学习活动在课堂中发挥作用[1]。

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做好教学内容以及结构的设计工作,保证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都可以得到保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寻问题和困惑的知识点,将此作为课程教学开展的背景,主要围绕着这些关键点,进行讲解。

二、“让学”可加强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点的认知,学会感悟和体会

英语这门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点的同时,需要不断的训练,并强化语言表达,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理念也体现在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点这一层面,使得学生可对知识全面认识并深层次的体验,运用思维训练的方法,有效掌握知识。

例如,句型应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环节,教师可在强化实践训练的基础上,从感性层面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充分感悟并体会句型的具体含义,最终学生可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型[2]。

三、总结语言学科的教学规律,达到“引思”的目的

所谓的“引思”指的就是引导学生探讨和分析,掌握文中潜在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理解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例如,针对英语阅读训练这部分知识,课文教学的“引思”就是要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主题语句吸收和牢记,借助“引思”的方式,强化对于阅读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引导方式,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引思”教学理念并非要求教师讲,学生听并且思考,而是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运用讨论以及合作的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在此过程中,还可间接地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高效的利用英语语言知识。

其二,结合文章中的内容和要求,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在学生对阅读内容阅读的环节,深入到他们的头脑中,不断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得到相应的升华,这一“引思”方式,可以起到开阔思维的效果,与此同时,学会运用语言知识独立进行写作训练[3]。

四、运用引导的方式,实现智慧的“引思”

英语阅读理解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语法以及词汇量较多,这就致使许多学生面对这些知识时一头雾水,此时,教师可体现自身的智慧,运用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智慧的“引思”,例如,在针对阅读训练“Sau Paulo Fire”,这是一篇有关于火灾的英语阅读,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将火灾防范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后安排两名或是几名同学设置相关的问题,而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或可通过肢体动作的表达形式予以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知识具有促进作用,还能扎实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让学引思”的教学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合理的、妥善的处理“让学”和“引思”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英语教材中的教学需求,参照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内容予以消化,并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氛围。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篇2

一、对准学生兴奋焦点,创设快乐情境

一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引人入胜地“导入”,往往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快乐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当堂教学内容有关的,与学生的生活或社会热点相联系的,或用媒体展示生动的场景,将学生引入情境当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由此而倍增。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不应单一地由教师讲授,而应当尽量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可作如下的导入设计。课前准备:三个纸盒,在a盒里放5个黄球,b盒放3个黄球和2个红球,c盒放5个红球。师:在a,b,c三个盒子中,都放了5个球,其中有红球也有黄球,如果摸到红球有奖品,你会选择哪一个盒子摸球?(学生回答)师:(将a,b,c三个盒子里的球分别展示给学生)在a盒里有可能摸到红球吗?生:不可能.师:在b盒子呢?在c盒子呢?为什么?师:现在游戏开始.谁先来试试?生:(摸球、展示并记录)如此一来,学生必定情绪高涨,轻松地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动机,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活跃氛围

教学是一门艺术,授课者如能将自己的精湛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听课者便能如沐春风,情绪高昂,从而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当着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需求、思维的状态等方面,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现行的传统模式——备课不只是为了熟悉教材和教参,上课“照本宣科”,而应当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备学生”上。主要目标是掌握教学课标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激发,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愉悦地接受知识。然后,围绕这一目标,设定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的片段和教学方法。扎实、数学、全面合理地设计教案、安排教程,将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内容丰富、整个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教师也会觉得游刃有余,愉悦地完成本课堂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快乐体现在:知识的呈现是快乐的,如媒体、动手操作等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和程序是学生喜见乐闻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融恰的,评价的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组织、点拨、引导、适时纠正和评价的作用。教师也是快乐学习的一分子,教师既是快乐学习的策划者,也是学生快乐的享受者。

三、抓住求知好奇心理,巧妙设疑问难

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创新型的人才必须具备这样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课堂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又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

有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去积极思考、探究,寻找答案。问题的设计应当注意适度、梯度和灵活度。对于学困生,难易适度的课堂提问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持不同观点甚至是错误观点的学生,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掌握情况,提出两个问题: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有哪几种判定方法?

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教学。老师们对此有何评价?

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这样设计:

在△ABC和△A′B′C′中,已知∠A=∠A?,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______,使△ABC∽△A′B′C′。

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高。

总之,我们广大教师要切合学生实际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操作等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数学的学习中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艰辛与快乐,就一定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一定能提高。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让学引思 能力培养 策略

一、引言

我们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常态,践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谋求高效教学的新发展。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促进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稳步提升,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让学引思,要求我们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學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让学引思策略,教师要学习经典的跨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形式。

二、高中英语课堂“让学引思”实施策略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让学引思”,我们教师必须做到:一是要让课堂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激活教材,调动学生的热情。二是在设计活动时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灵活把握训练方法,教师也要认真思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课堂教学“让学引思,以学激思,会学拓思”。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始终贯穿“学情”与“问题”意识,紧扣学情巧设问题,“以学导问,以思引学”。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会思考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就有所提高。学生只有对英语和英语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失去兴趣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学会调查研究,开动脑筋,突破常规,善于质疑,富于幻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学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学生是英语有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就是评价有效教学与否的重要依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密切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当然了,这个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之举。我们要亲近学生,接近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这样,教师心情舒畅,学生情绪高涨,整个教学过程就会顺畅。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让学引思”的重要环节。问题意识的激发,要有教师的匠心设计或师生的思维碰撞,预设和生成的问题遵循“精深宽”的原则。

3.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其它资源

让学引思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拓宽学习英语和用英语积极思考的渠道。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才会大增,并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让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浓郁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

4.创建轻松愉快的情境

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中,学生才会专心地进入思考状态,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一般来说,课堂上学生的心境大致有三种:一是注意力集中,情绪放松,只管认真听课,参与活动,不计成败得失。二是注意力虽然集中,但精神紧张,主观上想学好,但实际学习效果欠佳;三是注意力根本不集中,主观上不想学,精神涣散。比如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轻缓明快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每一篇文章都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不断反思,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方式。将涉及到能力考查的知识要点设计为探究题的形式。

5.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体现让学引思成果

教师的肯定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动力。因此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以激励为主。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并产生成功的自豪感。而对学生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的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结束语

“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我们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摒弃“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让学引思。“让学引思”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大后方。我们只有学会了改变自己,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2002年12月第1版.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篇4

——近年来任教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反思

滨海县陈涛镇中心小学 沈国富

从教二十多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这期间,有过预设生成所带来的欣喜,也有没达到预想效果的沮丧,更有许多困惑。2016年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全市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给全体老师带来一股清新的绿色空气。在学校组织的“让学引思”学习活动中,我初步理解“让学引思”的基本内涵,以及“让学”与“引思”辩证统一的关系。“让学引思”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打造“让学引思”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的具体落实。结合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让学引思”心得体会,我对自己的最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让语文课堂更丰富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我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的基础上,课堂上尝试让学生研读文本,“让学”的内容更丰富。

案例一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执教《枫桥夜泊》时有过一段师生、生生挖掘文本的对话:

师:“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给诗人张继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生1:诗人考场失意,羁旅他乡,听到钟声,心情更加忧伤。生2:诗人在旅途中无法入眠,听到钟声,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

师:据记载,诗人在写就《枫桥夜泊》后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更加发愤苦读,最后中榜受官,成就了一番功名,有人曾说,是寒山寺的钟声给了他启发。

生3: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

会受益匪浅了?

(其余生大笑)

师:作为寺庙,历来重禅道。佛家中讲“闻钟声,心神净,智慧长,菩提生。”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可能使深谙禅道的诗人猛然警醒,从而悟出了人生真谛,一下子振作起来。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案例二

我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片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心,我出示了文章的中心句“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让学生联系历史事件或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思考过后,想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想到了“忍胯下之辱”的韩信,以及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有学生联想到俗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富有创见的体会都极为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但有位学生却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既然要退一步,学会弯曲,为什么革命时期那么多的烈士不先弯曲,而要与敌人抗争,白送性命呢?显然,这一理解有失偏颇,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于是我引导学生针对这个观点集体讨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博思广义,认识到文中的“弯曲”并不是一味地投降服软,更不是人格的屈服,自尊的放弃,信念的背离,而是一种策略和智慧。就这样,通过一个巧妙的捕捉及错误资源的利用,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体验得到丰富,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也由肤浅走向了深刻。

可见,课堂是个小天地,天地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案例三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地回击时,学生情绪高涨,我在此时再补充课外知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为清朝政府节余28万两银

子。”并让学生折合成人民币,学生一算,喜出望外,自豪神情不言而喻。最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种人,有清政府要员,曾经看不起我们的帝国主义者,还有老百姓,目睹京张铁路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之窗与创造思维再次被敲响与打开,精彩纷呈地语句,听来令人感动,从而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境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了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充满成长的气息,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处理好“让学”与“引思”的关系,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

在新一轮课改的今天,要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构建互动生成的课堂,老师不能独占舞台,必须转换角色的定位,从课堂的统治者、权威者逐步转向到做为课堂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成为“平等的首席”。只有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解读中,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学生的研读赏析能力得到提升。当然,这需要我们深入钻研文本,并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在适时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

反思

二、引导学生移情体验,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我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案例一

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课时,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先当小画家,再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

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案例二

在镇开放日活动中,执教《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时,我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上的“我”平时是怎样切苹果的呢?然后再4人一个小组拿出他们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切苹果。我则巡视各组的操作情况。同学们都很快把苹果切开了。交流时,有的说:“我们组沿着顶部切到底部,看见了苹果核。”有的说:“我们组是斜着切苹果的,也看见苹果核的。”还有的组因为切苹果不够均匀,没有看见苹果核。因为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所以课文读得特别有感情。

这样的巧妙设计就在于让学生在动态的操作中,回味成功与失败的感受。学生在这种自然的动态下生成了真实的情感,再去读课文,情感便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这样真正的“多元化”朗读感悟生成,真正开放了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引领学生潜心领会文本,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案例三

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写作时,小珍珠鸟竟趴在他的肩膀上睡着了。作者在写作,小珍珠鸟怎么可能睡得着呢?”我紧紧抓住了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呀,为何小珍珠鸟睡得着吗?这样真实吗?”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

生1:“小珍珠鸟淘气了一天,太累了,所以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

这样写是真实的。”

师肯定地说:“是呀,淘气了那么久,能不累吗?”

生2:“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作者喜爱珍珠鸟,小珍珠鸟也感受到作者对它的喜爱,所以在作者的肩上有安全感,自然能睡得着。”

师赞赏地说:“是啊!信赖,就能创造出一种美好的境界。那你们今后应该怎样做?”

生3:“我要保护鸟类,与动物和谐相处。”

生4:“我们必须保护环境,不破坏我们生存的地球。”

从学生意外的问题进行引发思考讨论,大家纷纷对养鸟的乐趣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感悟出冯骥才养鸟的乐趣后,又进一步形成了热爱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正确文本价值取向。

案例四

记得我在执教《牛郎织女》,在理清了情节,分析了性格后,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看,这么多人中,我们最应该学习谁?”这个问题在大多数教师看来,纯粹是顺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不会产生太大的分歧,向孩子正义的行动看齐是毫无疑问的。可是教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别样的声音传来:“老牛”“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老牛!”我没有因此敷衍了事,也没有把主观的意念强加给学生。我不慌不忙地让学生进行表决,结果选择“老牛”的为21人,选择“王母娘娘”的为17人。此时,我当即作出了让双方辩论的决定。于是一场唇枪舌战开始了。双方都摆出了充分而显著的论据。下课铃声在欲罢不能的情况下毫不容情地响起。这场小小的磨合,让我明确了:我们是应该讲求教学的民主,但决不意味着放弃了自己教育的责任,而只做了学生“思想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失落了它对学生应有的教育功能和发展意义。一个真正“游刃有余”的教师,应该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的引导者。我们要善于制造矛盾,推动学生在争鸣中去解决他们已经发现的问题;应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偏差、弱点施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对话效果。

反思

三、引发学生思考,让语文课堂更灵动

预设是每节课都可以而且是必须做到的,而生成则如镜花水月,很飘渺,又似乎可遇不可求。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低年级教学中生成的感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教学时大都希望按计划行事,并不是那么企盼生成,恐怕一不小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几年前,我执教过二年级的校际语文公开课《云房子》一课。学生很多,七八岁的孩子都好动,我使尽浑身解数,才把他们留在座位上,课勉强得以按原计划进行。在让一个小女孩到讲台带读生字时,她的小棒碰掉了卡片“房”。

“老师!李新宇把卡片弄掉了!”于是,学生不再读字,七嘴八舌地喊起来,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拍桌子,有的已站到了课桌上,带读的小女孩怯怯地望着我。我灵机一动,拍拍手示意他们安静:“哪一张卡片掉了?”他们很快找出了“房”。“为什么只有‘房’掉下去呢?一定是有的小朋友没有把音发准,‘房’生气了,从上面跑下去了吧?你们怎么做才能把它请回来?”孩子们开始认真地练习发音,我则把卡片拾起放回原处。此时,没有谁再计较卡片是掉下去还是跑下去的。

如此,预设与生成不再矛盾,相反能相互促进、相互映衬,使教学水到渠成。同时,把握好生成也是一种教学机智,经历的多了,经验也就有了,精彩必将不期而至。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往往与其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就会出现“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需要老师的智慧的引领,使师生的激情燃烧,个性彰显。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面对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知识难题,甚或与解读文本无关紧要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借题发挥,衍化生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迸溅出创新的火花。

我在执教《三味书屋》时,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三味书屋那位先生家里的画为什么画着梅花鹿?为什么要学生对着梅花鹿行礼?”问题一出,全班哗然,连我自己也始料未及。但是,我马上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衍化生成的好机会。在学生讨论无获后,我进行了

点拨:为什么要画梅花鹿呢?只能从谐音上来理解其寓意。“梅花”的“花”谐音“华”,“鹿”谐音“禄”,意味着学生读书可以换来荣华利禄。这就是封建时代的“读书论”。我点拨到这里,学生的疑惑解开了,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我们要“让学引思”,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凝固的课堂场景才会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处理好“让学”与“引思”的关系,才能简单有效,才能将语文课堂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灵动。

教学相长,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提升了,我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今年是我市“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启动年,让我们乘着这徐徐东风,不断探索和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范式,体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让学引思学习心得 篇5

“让学引思”是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1.“让学”:“让学” 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引思”:即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3.“让”与“引”的关系:“让”与“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 让”才能实现“引”。“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爱思,会学善思”教学的理想境界。

让学引思就是提倡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实,最难的部分,还是在于教师如何理解和接受。人都是有惯性的,习惯了一种教学模式后,教师所有的资料、备课等等,都是围绕着原有模式转的。现在新一轮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们就需要做出改变。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须先行“一个好的教育,不应是提高学生模仿解题的能力,而是提高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核心素养。”“理想的模式,老师上课给出一道题,首先要引领学生读懂并理解这道题,随后引导学生对这道题的求解方法进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是重点。”提出“让学引思”的含义及课堂教学基本做法——“五让、三引”。

基本要求——“五让” 1.目标让学生定

目标让学生定是推进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习目标是以学情为基点的,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上的基础性学习目标(共同目标),更应通过科学的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自己在课堂达成的发展性努力目标(个体目标)以及阶段性发展目标。教师无视学情,主观代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会极大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目标让学生定,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感、归属感。教学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给足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时间、空间;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课前考虑,多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多组织讨论;学习目标的呈现可以有基本统一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针对文本、生本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

2.问题让学生提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现代课堂的重要任务。传统课堂的弊端正在于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能产生新知识的有价值的问题。提问权还给学生,可以改善课堂对话文化,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课堂活力将不断增强。

无论是对课堂学习有导向作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课堂细节中生成的即时性、零散式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学生提问要力求做到言之有物,不提空洞的问题;提问应与课堂学习紧密相关,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包容提问的个性化。

3.活动让学生做

课堂上的各种学生活动(包括实验)是课堂不断生成的有效催化剂。活动缺失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活力。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才成为可能。

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活动的发生要有预设;要突出主题,明确活动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的评价要及时、适切。

4.规律让学生找

规律让学生找实质上就是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各门学科都有自身内在的学习规律,这一规律并非等同于教材或教学资料已经归纳形成的知识分类、公式、概念等,而应是一个动态、渐进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规律让学生自己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教师要给足学生找规律的时间,保证学生良好的探究心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予以必要的示范及指点;开展伙伴互助,合作学习,为找规律提供团队支撑。

5.收获让学生讲

学习收获的小结对于学习本身具有深化作用,教师包办代替会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己小结课堂学习所得,对梳理、概括、表达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引导人人在小组内讲学习收获,注重对典型发言的分析点评;学生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力求使用具体可感的语言,切忌空洞无物;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收获,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

五、基本模块——“三引”

1.课前引导主动学——学生小研究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

课前,教师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引学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小研究学习”。给学生提供先想、先做、先学的空间与时间,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教师在设计引学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避免无效、低效的学习。要对学生课前小研究学习情况及时检查、反馈,准确把握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自主发展水平,以便在课堂上实施差异性教学。

2.课上引领互动学——学生小合作学习《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和同伴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不仅要与学生个体交往(个别提问)及全班学生交往(集体回答),还要重视与学生小组的交往。生生互动则是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

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荣辱与共”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任务分工,既要发挥个人才智,又要相互交流和帮助,只有大家都进步才算是共同学习;要制定措施保证课堂学习秩序;要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主动交流的习惯。要给予充足的交流时间,合作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学。要欣赏学生的成功,让他感受成就;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保住尊严;唤醒自卑的学生,让他发现自己;爱护出错的学生,让他多受启发。

3.课后引发灵动学——学生小探索学习

学习“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篇6

第二,教学过程不但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转化与持续生成的过程,是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教材是引导学生的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我们要学生学的不仅仅是教材,教师要用好教材教好学生,而绝不是教好教材、考好教材。即把教材变成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去读书,去学习,去创造;引领学生对教材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大范围地把语文教材放大、拓宽、加厚,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风水宝地。

第三,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精心创设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教学关系,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谋求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共同发展。

第四,教学过程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和巩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难以养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提高解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更要教学生会学,掌握方法,主动谋求知识,提高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五,教学过程不仅仅要关注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入的发展。既要关注知识与能力.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理念,以这一理念作为指导会让高中政治课堂变得丰富且多元,并且能够更有效的展开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与转变,课堂上更多的以学生自主展开的问题探究,或者是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为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这不仅是高质量课堂的一种内在要求,这也会更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这个过程首先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引导与激发,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究才能够找到更加明确的方向。教师可以首先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来慢慢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大家在自主展开对于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慢慢领会知识点的实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方法与技巧,问题不仅要突出教学重点,其难易程度也应当有合理的控制。高质量的教学提问不仅会让学生探究分析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这也会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过程中有充分锻炼。

教师要善于对于教学环节经常展开相应的思考,要不断在教学形式与提问方式上进行经验的归纳总结。比如,针对一个知识点,怎样通过提问的形式既为教学内容的引出做铺垫,又能让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大家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并且以讨论的形式加深对于相关主题的理解,这对于教师的提问模式有相应要求。如在讲到“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时,就可以設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概括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工具)“谁来运用这一工具,为谁服务?”(统治阶级)“是不是所有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既然国家这一工具不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那她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阶级性)。这一系列的问题将这一节内容中的一些核心知识都呈现了出来,透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首先可以熟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给一些更深入的问题的分析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

二、拓宽教学维度,深化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引思指导下的政治课堂上教师应当不断拓宽课堂教学的维度,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相对宽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向导,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上还是应当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主要形式。教师同样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展开教学,重点是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一个深入探究的时间,让大家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慢慢理解与吸收核心知识点。

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解决这一困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让学生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来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在自主学习和相互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实现对于核心知识的领会。

三、注重激励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有效扮演自身角色。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的有效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也应当成为学生思维上的引导者,尤其是要善于利用激励教学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点对于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的实践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到问题讨论中,让学生多表达、多分享,这既是良好课堂学习氛围营造的基础,这也是让学生思维能力慢慢得到培养的过程。教师的鼓励会消除学生心里的很多畏惧情绪,会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思维也会在课堂上越来越灵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活跃学生思维,并且逐渐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以鼓励的形式来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更加浓厚。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极大的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教师还可以在点拨学生的观点时灵活的融入对于学生思维上的引导,尤其是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有偏差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评价中技巧性的指出,让学生重新沿着正确的思路来理解与探究问题。这样的评价模式能够起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更加有助于让学引思理念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周霖露.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导刊,2015(16).

[2] 付月.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J]. 高考(综合版),2015(08).

让学引思学习总结教师个人 篇8

一、以“思”引“思”

以“思”引“思”,就是以“数学基本思想”为主导来谋划教学,重在改变课堂形态,让教学彰显数学基本思想的力量。

1.以“基本思想”引导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是整体的,也是流动的。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施,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前,我们比较多地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确定教学思路,如导入、新授、巩固、拓展、提升,其核心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当我们将视角转换到数学基本思想后,我们更多地要考虑如何来抽象、如何来推理、如何来建模、如何来应用等。而要落实到这些点上,或许流程不必有多大改变,但是目光要聚焦到过程、聚焦到学生、聚焦到如何将数学基本思想蕴含在教学内容之中,以及如何通过过程性的学习来感悟数学基本思想,提高学习水平。

2.以“基本思想”引领数学“思维”。

孙晓天教授指出,学生在探索、挖掘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活动,就是数学基本思想的再现。而数学的思维活动往往都是面对问题解决的,可以是从现实情境中产生问题,再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扩展运用,也可以是数学的逻辑推演。但不管怎样,要让思维活动具有“含金量”,就要有意识地围绕数学基本思想来展开,并让隐性的思想逐步浮出水面,鲜亮起来。

3.以“基本思想”引发评价“思考”。

让学引思:让学生做主 篇9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学案 合作 模拟

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引导他们在主动交流过程中增强学习探知综合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核心要义。正是因为如此,课程标准强调,激活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透过上述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在自我探学中发现疑难,鼓励他们在主动思考中探究问题,远比依赖教师的单纯指导更有价值。因为让学引思,使得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权,让他们在深入研读和探学中积累丰富的认知感悟。

一、导学案帮扶,自觅困惑

让学,应该从“头”开始。运用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背景资料,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深思和质疑,让他们在发现问题疑难点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深刻的感知体验。导学案帮扶,使得课程教学目标更明确,要求更具体。

英语内容不同,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导学案,定会使得他们在整体认知中发现自身“不足”。如,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An earthquake survivors home page”阅读指导中,我根据“Terrible earthquake”的表达主题,结合我国前期发生的一些大地震案例,给学生设计如下的导学方案:(一)The reason of earthquake: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地震发生的原因。(二)The damage and characters of earthquakes:引导学生从地震发生的危害探寻相关的知识。(三)Protect ourselves:鼓励学生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增强防范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整体理解感知。通过上述导学案引导,学生从文本素材中搜集相关的信息要点,结合自己的感知主动提出相关的问题。

设计的导学案,在体现课程知识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调整认知策略方法,让他们针对自己的发现主动梳理相应的问题。结合阅读学习特点,可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发现积极补充相关的背景素材,让他们有更多自我研读和搜集整理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深化理解感知的过程中增强认知体验。

二、协作化互动,畅言异议

引思,是让学生学习的根本;探究,是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基石。运用协作化互动,能在引导学生彼此交流探究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自我畅言机会,在主动提出异议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自我挑战机会,让他们在协作化的探究中增强认知感悟。

协作化互动,使得学生有相互学习的机会。如,在英语八年级上册的Unit 1“Friend”“Welcome to the unit”的“Qualities of a good friend”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就“Who is your best friend?”和“Which qualities of your best friend do you like best?”进行同桌交流对话,让他们在主动交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初步感知,帮助他们打开表达思维和话匣子。结合学生在交流中不同,可引导他们围绕“What do you learn from your good friend?”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他们带着一定的任务主动沟通,给他们更多提出异议的机会。

围绕课程学习内容不同,可建议学生在提出各自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围绕自我发现予以调整应对,帮助他们在积极交流的过程中强化感知。多给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探究任务,让他们在主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认知要点,帮助他们形成明确的思维方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结合自我认知不同多讨论争辩,让他们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感知,给他们更多的启示,让他们获得丰富语言文化知识。

三、自由化模拟,展示个性

让学导思,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是学生获得尊重和认可的必然发展需要。运用自由化模拟的形式来鼓励学生主动参学,能使得他们在不断呈现自我精彩的过程中找到更为丰富的知识素材,便于他们深化理解感知。

自由化模拟,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如,在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This is me!”的“Reading Welcome to Class 1,Grade 7”教学引导中,不妨建议学生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模仿Millie,Simon,Sandy,Daniel等人,就“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your classmate?”进行交流。有的同学从喜欢自己同学的马尾辫说起,展示了其同学飘逸的头发,给人以一种美感。有的同学则是从模拟同学日常常见的动作说起,请其他同学猜猜“Who is he/she?”,等等,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充满勃勃生机。

创设和谐的表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深化理解,使得他们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学习素材,形成丰富的感思。结合学生的理解不同,鼓励他们发挥想象思维,主动提出相关想法,让他们尽情展示。多运用形成激励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备受关注中增强学习的内生动力,释放潜能并展示精彩。

如前所述,让学,给学生腾出宽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中找到独立自主的感觉;引思,给学生更多自我酝酿深思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主动发酵的过程中释放正能量。让学引思,使得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得他们在不断备受关注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感知,获得更多的感思,促进语言知识技能生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春草.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J].新校园·理论版,2013(2).

[2]汪丽华.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1).

上一篇:爱使我……作文1000字下一篇:党员电化教育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