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工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5年办学实践为例,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系统分析认为,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技工教育改革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技工教育改革论文 篇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研究

摘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及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背景、动因、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想模型的初步设想,对进一步了解、理清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现状;理想模型

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相互渗透,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建立布局合理、科类齐全、全面开放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着眼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源

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朝内部掀起洋务运动,为了适应洋务工业发展需要,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创办技术学堂,培养技术人才,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曾国藩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机器学堂,专门培养造船、驾驶技术、机器制造等人才,当时称为“实业教育”。

1904年1月(农历为1903年,癸卯年)晚清政府颁布实施了“癸卯学制”,将实业学堂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分为高等、中等、简易三个级别,分为农工商各类,与普通大、中、小学并列,正式把实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将实业教育更名为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机构分为两类,一类为专设的职业教育机构,如职业学校、专门学校、专修科等;二类为合并于中学的职业教育机构,如小学高年级职业课程、初级中学兼设各种职业科,可设一科或多科,职业学校采取弹性学制,修业年限、年度未作硬件规定。自此,职业教育伴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了职教人为之追求与奋斗的理想与目标。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轫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问题得以在正式文件中体现,职业技术教育也因此受到重视,同时全国各地发展了一批职业技术学校。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这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办学体制与自主权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政策。

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从层次上明确了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以上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雏形正式确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要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明确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机会。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提出将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对当地教育资源的统筹下,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20世纪初,在政策的引导下,成立了一大批中、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经历快速发展期,职业院校学生规模大幅增加,大有与普通教育分庭抗礼之势,职业教育的类型与地位进一步得到明确和提升。

(三)新世纪三次全国职教会议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2002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高度重视并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至此,第一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

·高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研究

2004年6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召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我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设想。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并设计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顶层设计,将有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动因

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其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求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尤其职业教育更不可缺位。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技术理论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对技能型人才也有更全面更广泛和多层次的要求。而这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只能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就可以满足在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上的一致性的要求。在我国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高级工、技师或者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严重不足,在珠三角、长三角出现的“技工荒”,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问题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虽已打开了通向高等教育的缺口,然而渠道狭窄,仍然处于“终结性就业教育”状态,这既不符合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发展需要,也不符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更不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发展需要,也不利于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过去几十年,职业教育重数量轻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性问题显露,办学体制不完善,职教普教沟通不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平衡,中高职衔接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只有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的格局必须打破,调整改革现行的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相互沟通势在必行。这既是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任务,它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正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的必然选择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普教历史悠久、发展比较完善,职教则比较年轻、发展体系不完备,教育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普教与职教发展不平衡,职教与普教沟通不畅,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与优质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不相适应。要加快推进职业发展,促进国民教育体系整体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既要立足全局,加强统筹,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又要从教育类型上特别加大发展职业教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倾斜,促进沿海内地及城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文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岗位技能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劳动者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个人的职业发展要求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成为了第一需要,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把人的整个一生都变成接受教育的过程,把整个社会变成教育的场所。因此,为满足人们在不同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客观要求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均存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不同的教育。例如美国的社区教育,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般都能够进行互动、互为条件、相互衔接、双向沟通。中国的台湾地区也有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学制上可培养专科、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样就构成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要求,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跟上国际发展步伐,就要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就必须破解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终结式就业教育的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存在自身发展不完善,总体发展不平衡,缺乏吸引力,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地位偏低等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与社会经济脱节现象严重

目前以职业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对企业行业的吸引力也不够。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性与开放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模式与特色不明显,甚至照搬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导致职业学校教育吸纳行业、企业要素不足,产业与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实习与生产沟通严重不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传统观念与认识上的矮化,使职业教育沦为现实版的“二流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际上是不同类型定位的教育形态,区别主要在于教育的目标与教育内容的不同,从本质上讲,两种教育类型是等值的关系。在传统观念上,我国深受“学而优则仕”文化影响,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在社会现实中,普遍存在“优生读高中,差生选职校”现象[1],在招生录取上已经使职业教育沦为“二流教育”。普通教育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正统、主流的教育,处于强势地位,而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非主流的教育,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一方面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地位形成,另一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发展不完善使然,除外还要从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上深究原因。

正如姜大源所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既在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又在横向架构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桥梁;不仅要发展既规范过程又规范结果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发展只规范结果而不规范过程的非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其所获得的学位在层次和价值上都应该是等值的。所以,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不可替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或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或技术研发型人才,是同等次且等值的。这一等值,不仅仅是价值意义上的形式等值,而必须是社会地位上的实质等值。[2]

(三)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存在明显不足

从职业教育内部纵向衔接来看,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总体规模与普通高中生近1∶1,但中职学校学生90%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少部分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或“3+2”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习,中高职衔接不紧密。[3]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类同于专科层次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到了专科层次就成了终结教育,造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下降。职业学院学生虽然有多种升学继续学习通道,但 “专插本”升学比例过低,而且本科学校均非主流,自学考试 “专升本”则均属成人高等教育,其含金量更不能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

从横向沟通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的“立交”互通没有形成,中职学校高度关注就业岗位的技能与训练,普通高中高度关注高考的应试教育,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在教育体系中形成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张皮”,立交互通没有基础。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职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高考制度、教学内容等相去甚远,中职毕业生基本无法与普通高中学生竞争普通高校。同时由于职业院校没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地位不高,职业教育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普通教育类的高中或者大学生又极少愿意报读职业院校类的高一层次学历学位教育,导致沟通不是互通而是单向的。

(四)资源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

职业教育总体资源投入不足,迫切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和资源统筹力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是以国家出钱办教育为主,社会民间资金参与度不高,多元投资体系尚未建立,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导致设施不足、专业陈旧、设备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落实财政预算生均拨款标准,没有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普遍比普通高校相距甚远,中高职经费投入不能统一协调,作为教育类型“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资源条件十分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瓶颈。要解决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来支撑保障。依法依规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保障性和强制性制度和相应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想模型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顶层设计,将有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要建立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未来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视角入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类型下初级、中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六个层次的且有机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

参照普通教育体系,坚持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独立完整的职业教育类型内部体系构建,发展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学位。[4]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千差万别,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人才的层次和规格,决定职业教育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后发达地区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初等职业教育,初级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第一次分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办初等职业教育班,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初二后分流,初、中职连读,有效控制初中学生流失,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初、中、高、本、硕、博六个层次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并根据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明确各自的发展规模与比例。

拓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渠道,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式职业教育改变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端就业教育的弊端,激发人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发展。努力办好现有高职院校,通过对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改革、改组、改制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要突破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鼓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校,鼓励条件具备的高职院校与其它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进一步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通道。

(二)参照ISCED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拓宽渠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互为依托的“立交桥”,形成整体的、系统的、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拓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近几年经过发展探索实践,建立了不少互通的立交桥方式,但问题是通而不畅,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按ISCED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为6 级,中职是第三级教育,高职是第五级教育。我们缺第四级教育,即高中后和大学前教育,其学习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立交桥光有横纵两个方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个弯道,第四级教育实际上就是这个弯道。庞大的教育体系应该也有这样一个弯道,才能保证立交桥的畅通无阻。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一个综合模块,这个综合模块既有基础文化课程,又有职业教育课程,缩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鸿沟,使二者有相互渗透的综合化方向发展,或者在大学前增加一个预科,实现有效过渡。[5]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沟通是衔接的重点。职业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普通教育侧重于文化教育。要鼓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学生,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既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从事某一项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既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也可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允许普通高中学生在接受两年高中教育后进入职业学校三年级学习,职业学校学生也可到普通高中补习,或通过考试转入普通高中学习。

(三)改变“唯学历”教育的封闭型办学模式,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

办职业教育单纯用学校“唯学历”教育的形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接受职业教育既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职业培训。扩大职业院校参与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规模,让全社会的人,尤其是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职业培训没有严格的时间学制规定,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可以是一年,也可以一个月或一周,一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尤其在落后地区或者广大农村,有很多人要学一门或一种实用技术,但又不愿意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全日制的职业院校学历教育,职业短期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职业培训的教学内容实用,培训形式多样,时间、地点安排灵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能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办学。

增强行业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职业培训的力度。扩大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证书的沟通力度,建立学分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创建专门机构认定的有资质的企业培训课程,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学习者对学校、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课程的时空选择权。

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家庭、社区教育的有机整合。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技能需要为出发点,在社区建立自助式职业教育资源库,建立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开放的资源学习系统和评价反馈系统,培育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管理系统。

(四)建立“终身学习”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加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渗透

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形式、办学层次、课程设置、教育对象上灵活多样,适应终身学习与开放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紧密的联系,它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力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结合点。工业化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客观趋势,其就业人员的岗位变换将不是简单的劳动工种的转换,全面及时的职业培训将伴随始终。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开发人力资源,不断使人力资源增值,通过职业培训使劳动力的无序流动转向有序流动。为此,城市职业学校要为提高人们适应工作转换的能力和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服务,积极承担转岗、转业培训和下岗再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劳动力进行上岗培训和就业资格证书培训。农村职业学校要和乡村成人学校紧密结合,共同承担技术培训任务,努力做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工作。

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图书、实验实习基地等办学资源的共享,实现相互融通、优势互补、专业统筹,允许其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交叉,合作培养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是一项长期、系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引领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喜军.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教育,2014(4).

[2]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3]王清华.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4]徐忠, 陆幸.构建立交桥体系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J].江苏教育,2013(2).

[5]李德富.基于ISCED国际标准的中高职衔接构建模型分析[J].广东教育,2014(10).

作者:李德富

我国技工教育改革论文 篇2:

历史、唯物、辩证地认识、发展、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摘 要 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5年办学实践为例,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系统分析认为,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对职业技术师范教师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识它和发展它,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进一步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面临的新问题,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

关键词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历程;改革实践;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因此,有必要系统地总结回顾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5年的办学实践,谈些体会和思考,以期我国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越办越好。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伴随着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而产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我国职普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统计资料表明,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726.1万人,中专毕业生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3.8%[1]。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思路:“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从此拉开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序幕。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培养教师这一环节。为此,1979年1月,国家计委、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计劳[1979]09号),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当时13位副总理都在文件传批单上圈阅。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劳动总局和教育部于1979年2月26日下发了《关于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的通知》(79劳总培字7号、79教计字51号),文件指出,国家之所以首先办技工师范学院,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兴办过技工师范学校,有基础;二是当时技工教育承担着多种功能,如加快工业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文革期间约有16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了有效地返城就业,许多企业办起了技工学校,让这些返城知识青年掌握生产技术,尽快上岗就业,加入到国家产业大军;三是当时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国家干部,与高等教育纳入同一轨道进行管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高中还处于恢复阶段。

技工师范教育的产生,开创了新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先河,国家劳动总局1980年9月17日在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中指出:“技工师范学院的创立是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其对于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网,发展技工培训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劳动总局副局长许法在讲话中说:“技工师范学院是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院校,这一类的高等院校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是一种新型的师范学院。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工业专业知识的教育理论的师资人才,这种学院不但含有师范学院的性质,而且具有工业大学的教学内容。”天津市劳动局局长兼天津技工师范学院临时党委书记张高峰讲话指出:“技工师范学院是专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一所高等学校,具有工科院校并兼有师范院校两者的特点。”

此后,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和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均把“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各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也要积极兴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被纳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战略之中。可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职业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

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国家战略、国家意志,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从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担当,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抓住“如何办出特色,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把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看作是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来认识。

如何办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校初期,为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技工学校现状调查,走访了全国11省3市和60多所技工学校及主管部门,了解技工学校教育特点、师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即既能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学校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针对技工学校对生产实习教师的大量需求,经劳动人事部同意,从1984年起学院开始探索招收技校毕业生开办二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并进行单独考试试点。1986年4月1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劳动部下达《关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收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单独考试的通知》,1986年和1987年学校又进行了招收优秀技校毕业生编入高中生源本科班学习的实验,1988年招收技工学校毕业生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此后,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技校生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即培养的学生既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又有技术等级证书,使一体化教师培养目标得以落实。1996年,我国首批既取得大学毕业证书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高”人才从学校走出,学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称为“培养双高学历人才第一校”。1997年“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教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此“双证书、一体化”成为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全国得以推广。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职业学校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职教师资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技校生源的毕业生技能水平到达技师水平,形成了“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教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尽管这一成果得到了专家和国家的认可,但受传统人才评价标准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人不理解“本科+技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类型。从今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本科+技师“可以说是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类型,是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探索[2]。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由于职业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十分严重,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安排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许多普通高校参与了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但后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其中一些院校逐渐退出了职教师资培养,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国家提出要实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战略后,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有所动摇,但我校始终高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大旗,坚定不移地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始终坚持培养职教师资服务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践行“三个代表”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反抗帝国列强、实现救亡图存、发展民族工业、“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培养了大批实业人才,催生了中国民族工业,电报、邮政、船政、铁路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标志着中国工业革命序幕的拉开;形成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新式的办学体制、分科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科书编制等近代新式教育[3]。可见,职业教育在中国的产生绝不是低端、落后的代名词,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教育还是现代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意义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培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工人,国家建立了技工教育,有效促进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技工教育包括技工学校教育和学徒制,技工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而且生产了大量生产设备,极大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国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培养大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分不开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10年我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1.2亿人,中等专业人口达到1.88亿人,中等以上专业人才达到3.076亿人,接近美国的总人口[4]。这些数据足可以反映职业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天津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1979年国家把四所技工师范学院之一建在天津,并最终成为国家劳动总局唯一主管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绝不是偶然。从当时国家批准天津技工师范学院设置的专业为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机械制造三个专业可以看出,国家在一开始设置专业时,就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努力引领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不断改革探索,形成了职业性、师范性和学术性“三性”统一的办学特点,“动手动脑,全面发展”人才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传承技术技能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已成了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将其“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推广,实际上是推广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化,进而推广德国的产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正在迈向制造业强国,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2009年胡锦涛在视察广东职业教育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温家宝在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的座谈会上也指出:“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着民族的素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制造”的差距主要是职业人才的差距。可见,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折射出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反映的是民族素质,传承的是民族文化。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工作母机,不仅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而且肩负着宣传职业教育、传播职业教育的使命,学校从1982年创办职业教育刊物,1985年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1996年成为中国职教学会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宣传和推广。在积极引领国内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同时,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对外传播。2003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2007和2008年受商务部委托,对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研修班,对外传播中国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办学模式,从此以后,将对外开展职业教育常态化,积极开展非洲留学生教育,培养“双证书”硕士留学生61人、“双证书”本科留学生41人;承担我国援建非洲的首家“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与管理工作,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输出海外,该项目入选2010年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每年为埃塞俄比亚职教官员举办“职业技能开发培训班”,每期培训人员达20~30人,使中国职业教育在非洲大陆逐渐传播。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一种民生教育,党和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20年快速发展,这不仅极大改善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而且使大批劳动力带着技能走进了劳动力市场,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世纪之交,又进行了“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针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弊端,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尤其是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80%来源于农村,城市学生大多数也来源于低收入家庭的现状,国家对涉农专业和农村学生进行免学费,对涉农专业学生和贫困学生给予助学金资助,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许多贫困家庭走出了贫困,形成了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民生发展机制。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学校始终坚持引领职教、服务职教的办学宗旨,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不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有效保障了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学校虽然2000年由劳动部下放到天津市,但国家赋予的使命并没有因此削弱,长期重视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培养职教师资。2010年学校与海南省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开创了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先河,免费师范生数由最初的1个省30名,发展到2012年的4个省500多名。为适应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学校实施“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把品学兼优、热爱职业教育的学生选拔为职教师资进行单独组班培养,加大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和实践教学,加大投入力度,极大提高了培养质量。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改革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多年来,学校着力创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积极为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做贡献,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天津市成为国家第一个“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凭借多年的办学实力,2010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学校成为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校,成为天津市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后第三所省部共建高校。天津市是我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源地和主战场,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2012年学校成立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针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高素质职教师资和高层次“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需求,2011年学校积极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培养,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于2013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并面向全国开始招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2013年受托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学校牵头组建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加大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探索应用技术类高校办学特色,促进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近日,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前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服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宗旨,以科学发展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特色强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认可,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一)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学校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成长壮大的。作为一所公办高校,无论是过去作为部属院校,还是进入新世纪作为天津市地方高校,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在作为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高校,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一如既往地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服务。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学校从1980年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1995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项目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决定》提出打通中职、专科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通道。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上探索出四个层次的有效衔接与沟通机制,目前,初步形成了通过“知识+技能测试”考试,单独招收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对口升学,开展五年制本科职教师资培养,形成了“3+5”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从2005年开始免试招收天津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获奖优秀毕业生培养职教师资,形成了“3+2”培养模式;2008年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学历层次,形成了“4+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2013年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工科教师,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项目培养工作等,逐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培养职教师资的模式和体系,建立了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从事职教教师的通道。学校未来将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三)统筹协调好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应用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工作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学校作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单位,充分发挥多年来职教师资培养优势,服务好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教师培养和应用型(律师、工程师、技术师)人才培养划分为同一类型[5],可以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应用性人才培养同根同源,二者具有一致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统筹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已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其办学实践可以为普通本科转型院校发展提供示范、案例。同时,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后,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转型高校举办职教教师教育,也必将推动职教教师培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的要求,虽然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双证书一体化”、“本科+技师”等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但距离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体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规律、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办学特色。

参 考 文 献

[1]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孟庆国.职业教师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50-54.

[3]孟庆国,曹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69-73.

[4]曹晔.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J].职教论坛,2013(4):4-8.

[5]黄萍,孟庆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J].职教论坛,2014(2):4-8.

作者:孟庆国

我国技工教育改革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困境破局研究

摘 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激烈的挑战:社会认可度、生源危机、恶性竞争、招考制度改革、单招政策、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情况等等,而关乎高职院校生存的生源问题更是这些挑战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试从大环境、大现实入手分析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如何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探析

国家已经在政策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的高职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但不容忽视,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僧多粥少”、优质教育资源日益集中,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大战日益激烈。如何实现高职招生破局,从而化解生源危机,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一、招生工作的大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截至2005年,职业教育已由规模扩张发展至方向定位。自从1999年,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数量和规模就在不断的扩大。至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办学宗旨和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在它的指导下,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专业、务实的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2005年,在全国建设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提议,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2.2006以后的7年中,高等职业教育由点至面,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立使高等高职院校的质量有了全面的提升。2006年,《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三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国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在政策上有了明确的指示。2006年11月,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计划。2011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若干重要文件,对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明确的指导。2011-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可见中央领导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3.2014-2020年,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战略定位、新的工作方针、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办学方向、新的培养目标、新的价值追求、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办学机制、新的保障机制、出台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纪元。

二、 招生工作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招生形势主要受经济、人口、教育、文化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新形势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结构正在不断变化之中,我国也处在其中。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的创新,生产力的解放促使相关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与之对应的相关人才也要转变,在此过程中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高等职业院校此时就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新型过硬的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

(二)适龄人口数量的新形势

目前,我国适龄人口(18—22岁)数量正在急剧减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推测,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约为8250万人。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1060万人峰值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为1022万人,2010年957万人,2011年933万人,2012年915万人,2013年914万,2014年939万。2009年以后高中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而高等院校总体招生有所扩大,并且高职院校数量也有所增多,使得各个高职院校的招生非常困难。在生源人口总数逐步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生源大战不仅局限于高职院校之间,有时还需与二本、三本、民办高校招生直接交锋。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

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广泛合作和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2008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近几年来,我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这一新形势进一步减少了实际生源数。

(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新形势

一些高职院校从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在师资配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发展基础非常薄弱,学校数量众多成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以高职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例,与本科院校相比,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保障力度偏弱。从全国来看,2013年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16388.57元,是地方高职院校9976.97元的1.64倍。因此,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健康运行与发展,生源数量是绝对的关键中的关键。

(五)教育理念偏差的新形势

受传统“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考本科、读本科意识仍是主流,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成为了高考失利的象征,是很大一部分家长和高中毕业生的被迫之举,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还有就是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专业培养计划中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无法使生源的潜在能力挖掘出来;“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生源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根本,职院校的招生压力巨大。

三、破局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前进,客观事物在变化,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教育观念也就必须转变。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周贝隆先生说过“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新在西方层出不穷,现代化潮流将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科技人员数量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司匹林,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今天究竟怎么了?”他认为,究其根源不得不从我们固有的传统和教育观念上进行反思,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传统教育的痼疾。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二)多元化办学

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特色和擅长的服务面向。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发挥优势,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大力丰富和拓展办学服务面向。一是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以短期培训为辅;二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三是大力承办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四是积极承办退役士兵培训教育;五是大力开拓和引入企业岗前培训和提升培训;六是依托国际交流项目平台,加大高职国际化招生力度。

(三)做好单招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在各省通过继续开展高职单招工作,加大高职院校自助招生自由度的背景下,自主招生为高职院校扩展了生源渠道。一是提高高职院校自主权利,严控专门招生考试,公平统一招录与,公平,公正,严格选才。二是加强对综合素质的考核,通过多方面的量化考核来对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平的测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三是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四是加强校际、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教育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中高职协调发展体系。

(四)阳光依法招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高尚品格。高职院校招生宣传讲求诚信,既是一所学校校风建设的要求,也是法律法规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要求。高职院校实事求、客观地宣传自身的特色和亮点、品牌和优势,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所学专业,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做出抉择,避免学生因不了解情况出现录取后“暴力要求退档“的情况发生。

(五)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毕业生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反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深化院校与企业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岗位这些方面的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任人为才;主动邀请社会上的一些技术专家、经验丰富的技工来学校授课,给学校的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以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安排教师教授到企业顶岗锻炼,更新授课知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在招生工作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设立特定专业,或者在专业课程上进行特别设置,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高就业的对口性。

(六)紧抓终身教育

首先是把院校的职业培训和再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一步一步的构建和完善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学院职业培训和再教育体系,及时把各个专业领域中最新,最核心的知识通过对职工的职业培训和再次教育传播给他们,解放生产力。再就是要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拓展满足这些需求的职业培训,主动担起社会责任,对有需要的在职职工提供在职培训、转岗职工进行新的知识、技能的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最后是加快对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体制改革,使它更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的需求,为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迈出更加长远的一步。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作者:桂诚

上一篇:人力实习周记下一篇:服装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