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商业银行现有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和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1:

浅谈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控策略

摘 要:现代银行集存款和贷款业务为一体,是一个具有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金融机构。近两年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乐观,发展相对滞后,居民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信贷业务是银行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进行信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机会成本,其主要经营对象就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是最能反映银行经济运行规律的活动。金融市场波云诡异,变化无常,面对着来自于各方面的不良因素影响,我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私有银行都面临着巨大的信贷风险,完善和解决势在必行。本论文侧重分析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控策略,希望通过本论文等进一步的降低信贷风险,促进银行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信贷风险; 产生原因; 防控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渐积累,银行作为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发挥了巨大的保障性作用。信贷业务是银行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进行信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机会成本,是最能反映银行经济运行规律的活动。本论文侧重分析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控策略,首先对我国的银行信贷风险做出了简述,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来源何必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必要的针对性防控策略,希望通过本论文等进一步的降低信贷风险,促进银行的平稳发展。

一、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简述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渐积累,银行作为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发挥了巨大的保障性作用。现代银行集存款和贷款业务为一体,是一个具有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金融企业。银行进行信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机会成本,其主要经营对象就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是最能反映银行经济运行规律的活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不乐观,经济发展缓慢,银行信贷面临着全面改革和发展的过渡时期。同时,随着外界市场的波云诡异,银行信贷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营运风险,是进行改善和维护的重要阶段。

(一)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

1.信用方面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信贷风险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一种形式,银行发放贷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进行判定,任何的不良信用记录都会影响到贷款的按时偿还。一般来说,为了更好的减少信用风险,通常都会将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和实际的信用风险联系起来,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态势,同时也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当然,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根据外界环境来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借款人的信用水平都很高,也不能代表未来的信用记录,更不能“透支”使用信用水平。

2.担保方面风险

所谓的担保是指通过一定的抵押物作为凭借来完成贷款的一种形式。所以,担保借款是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担保物出现失灵,从而使贷款无法按时收回的现象。“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是三种常见的担保借款方式。保证贷款需要有担保人的参与,当借款人无法按时还钱的话,担保人将要承担起按时还款的责任;抵押贷款的发放是根据实际的借款人抵押物来决定的,额度的确认需要经过银行评估部门的裁定。质押贷款是将借款人的不动产和权利利益作为担保物,三者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实际担保物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各类信贷风险存在差异。

3.政策方面风险

作为重要的金融监管和实施部门,银行在体制上都到央行的统一管制,实际的信贷业务也会受到央行和金融市场的宏观政策的调配。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经济政策和市场运行规律,金融市场的波云诡异将对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动摇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诸多缺失使得信贷业务具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信贷风险的主要特征

1.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稳定性因素,因素的存在使得银行信贷的不安全指数上升。毫不客气的来说,社会中的每一个单独的自然人和客观存在的企业单位都会以经济个体的形式与银行进行业务往来,是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可能会忽视被繁荣的经济景象所掩盖的风险

2.相互关联性

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不仅源于银行内部控制的失误,更多的在于借款对象经济行为上的失误。一个完整的信贷行为需要银行和借款对象双方参与,两者的不良行为都会加剧风险的产生,因是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为保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防止发生流动性风险,银行可能会慢慢挪用银行的资本金,进而影响到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本质可控性

银行的内部运营和实际企业内部运行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工作的特性要求其具备对于风险的更高预测和管控能力。商业银行在保证自身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内部原因

1.缺少内控机制

银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是造成信贷风险提升的重要因素。管理层无法对银行内部的资金流动和现金盘存等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造成决策和管控方面的缺失。银行内部的管理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相应风险监督岗位的丢失使得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实际的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2.缺少风险管理体系

当前,针对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来说,最最缺失的就是风险管理体系和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对于信贷风险的处理来说,使用的方法和形式已经落后,不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的要求。另外,银行内部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信息分类标准不明确。对于问题的整合和处理机制不完善,从而造成了风险评定的失误。

3.实际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

一般来说,银行信贷业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不达标的问题,单单的为了扩大业务范围而对借款对象的信用评定放松要求。信贷工作人员谨慎观念的丢失使得风险防范的工作较为轻视,没有处理好业务发展、合法守规和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关系。

(二)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外部原因

1.企业自身经营状况

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不仅源于银行内部控制的失误,更多的在于借款对象经济行为上的失误。一个完整的信贷行为需要银行和借款对象双方参与,两者的不良行为都会加剧风险的产生。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的按时还款,是营业利润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体现标志。任何存在失误的营销行为都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无法按时还款。

2.社会信用影响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也已经提到了关于信贷风险和借款对象信用等级的关系。一般来说,借款对象信用等级的认定需要社会信用评定系统来完成。但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内容的制定存在诸多缺陷,体系内的衡量标准和范围也相对单一,有效的信用评定准则很不健全。另一方面,实际借款人的相关信用理念很薄弱,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致使银行信贷资产大量沉淀,效率低下。

3.政府干预

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的提升,银行虽然在体制上并不受到当地政府的管控,但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会“要求”银行对借款人放松要求,鼓励银行进行贷款。相应的银行为了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竟会争相进行选定。另一方面,对于无法偿还的行为,政府也会出面进行调解,希望采用和解的方式解决矛盾,但最终的结果大都是不了了之。

4.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虽然我国的法律规定相对完善和健全,但对于信贷风险方面的管控还是比较欠缺的。无论是从内容设定上还是从体系构建上都是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的。当前的法律条款在,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完善的、系统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替代对整个金融体系监督的法律。

(三)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企业信用考核存有缺陷

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银行为了积极的拓宽业务,在相对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利益,对于企业的信用考核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一方面,单单的看重其固有资产,不再看重其更为观念的利润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过分的依赖社会信用评定,对于实际问题和情况存在忽视现象。最为严重的就是银行和市级企业之间有利益输送,存在暗箱交易,金额虽然按时偿还,但潜在的效益却更加严重。

2.信贷过于集中

当前,我国各个银行系统内部的贷款金额都在逐渐缩水,信贷的服务对象过于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借款对象,但银行总是针对于优质客户和优质行业进行信贷。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于其背后更加广大的存款金额,但时间久了必然会产生猫腻,占据了优秀的经济资源必然会侵害他人的利益,由此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

三、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健完善授信考核机制

针对于借款人的信用考核机制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一方面,社会要对个人的信用评定做出详细的规定,适当对于内容和制度做出调整,积极完善相关的考核和评定标准。另一方面,要有效地控制银行的贷款质量,建立完善的授信系统,根据借款人申请的授信业务余额,银行分析得出的借款真实需求、还款能力,最终确定企业的授信额度。

(二)建立健全银行内部的内控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一定要从银行内部的管控机制入手,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和内控机制1.为了有效的保障银行资金的安全使用,银行内部要设立专门的财产管理部门,对有限的资金做出合理的管控和记录。2.将贷款的审批和发放部门分离开,运用必要的权力制衡手段对权利作出限制,岗位轮换,保障透明和安全。3.提升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信贷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观念直接影响到信贷风险的提升,一定要引起银行的普遍关注:1.不要为了拓宽业务量而降低对于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评定。2.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到银行的内部控制当中,对于各类有效的数据和资料要认真分类。

(三)完善一系列保障性法律制度

通过上述内容也已经叙述了关于保障性法律制度的缺失对于信贷风险的不良影响,因此,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1.认真研究各国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并且立足国内银行业经营发展阶段,对目前国家法律制度和银行监管现状进行合理性调配。2.对于各类违法错误行为要进行明确,对于其必要的惩处结果和方式也要相继明确,用战略性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四、结语

上述内容侧重分析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控策略,首先对我国的银行信贷风险做出了简述,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来源何必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必要的针对性防控策略,希望通过本论文等进一步的降低信贷风险,促进银行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李剑. 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分析[J].金融研究,2010,(3).

[2] 李寅岭. 银行贷款担保风险和法律防范[J]. 邢台学院报,2012.23(3):44-46.

[3] 郑洪涛.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M]. 经济论坛,2010,2:95-97.

作者:何振盟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商业银行现有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制度建设

继2005年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后,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始了内控制度上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们仍要看到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些缺陷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尚未建立或实施有效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现有的内控制度关于责任追究制度的环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缺陷:(a)对贷款各个流程所产生风险的职责定位模糊;(b)如何区分应该追究的责任界限模糊;(c)缺乏与信贷责任追究制相配套的信贷业务运营激励机制;(d)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的两难困境,人员内外部流动的不可抗拒性,使该制度缺乏现实意义。

2.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原则要求信贷风险的检查和监控工作要独立地开展进行。比如信贷风险的稽核,通常是由设在该行的稽核部门进行,而稽核部门是归该行领导,试想一个被领导的业务部门如何去有效披露领导者的信贷风险,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互制约和独立性,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失控。其次,国内商业银行根据贷款种类或者产品设置部门,划分业务领域的方法,违背了信贷资金经营的内在规律,容易造成信贷风险管理上的分散和内部各个信贷部门的互相扯皮,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起到非常消极的影响。

3.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缺乏连续性和细致性

在银行的贷前调查中,对首笔贷款的双人调查制度得不到真正地贯彻落实,此外部分信贷调查人员对担保企业的核保工作留于形式,缺乏细致的实地调查,最终导致第二还款来源有时候形同虚设,造成不具备担保能力的企业进行超过其担保实力的担保以及关联企业的关联担保、相互担保和反担保的出现。相当多的信贷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虚假财务信息防范不够,很少深入企业将实际运营情况和账务报表反映的情况进行对比调查。

4. 信贷风险控制重制度建设,轻贯彻落实。

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控制大多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情况很严重,在实际信贷业务运作中存在着唯长官意志、滥用职权、造假等现象。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容易滋生严重的长官意志,且审批和授权的随意性非常大,使得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流于形式。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

1.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高级管理层实行管理、指导和监督,为了更好地履行内部控制职责,银行董事会可以下设常务董事组成的执行委员会,由多数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信贷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提名委员会等,通过这些专业委员会发挥集体优势,体现“专家治行”的理念,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要欢迎新的投资者加入。通过引入资质较好的战略投资者,尤其是民营资本来实现股权结构的重建,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在组织结构上,应借鉴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知名外资银行引入ISO9000的认证,按照ISO9000的标准撤并亏损和无效益的支行,改变原有的部门重叠、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状况。应积极培育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文化,营造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内部控制归根到底是由人进行的控制。要在银行内部营造出一种尊重人、理解人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个参与内部控制的成员在物质上有强烈的价值归属感,在精神上有崇高的使命感。招商银行企业文化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独树一帜,其他商业银行可以加以借鉴,结合本行实际进行创新。

2. 加强信贷风险的人力资源控制

以人为本是任何企业经营成功的基本常识,商业银行尤其不能例外。COSO报告、巴塞尔委员会都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认为其是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进行人力资源上控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①信贷人员的从业资格控制;②信贷人员的基本职业操守控制;③信贷人员的责任控制制度的改善;④信贷人员操作风险的制度控制、审查;⑤信贷人员的激励制度控制。

3. 加强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控制是整个信贷风险控制的物质保障,要根据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构建贯穿信贷业务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控的全程风险制度控制体系。①强化信贷风险的制度控制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授权不清,分级混乱的情况。②加强授信电子化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4. 加强信贷风险的组织结构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信贷风险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信贷部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信贷管理体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虽然各个商业银行在其设置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使银行的利润目标最大化。

信贷部门的组织结构设置必须采取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贷审分离原则。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清楚合理,内部的岗位分工也要十分明确,必须形成书面的文件。信贷组织结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建立严格的授信风险垂直管理体制,对授信进行统一管理;②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信贷组织结构;③建立贷、审、放关键职能分离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史东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3,(3):23

[2] 康书生.1999.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借鉴与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3] 吴水澎等.2000.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9):43-48

作者:王 思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甚广,而贷款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将为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银行信贷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一旦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加大,将会直接影响到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众所周知,信贷风险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隐患之一。因此,银行应该重视其信贷风险的管理。基于此,必须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有一定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防范

引言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在我国越来越迅速的发展,其为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我国当前的局势来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占到银行总资产业务的2/3以上,同时由信贷业务带来的银行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3/4以上,由此可见信贷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信贷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因此银行很有必要将监管重心放在信贷风险的防范之上,这就使得我们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变得很有必要。

一、银行信贷业务及其风险

(一)银行信贷业务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手段,銀行以放贷,最终贷款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方式获得营业收入,其中去除掉放贷的成本而获得银行利润,故银行自身的发展将很大程度地受信贷业务发展状况的影响。

(二)银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1.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客户有贷款需求时,会向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并同时提交一系列相关材料(如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公司章程等等)供银行审核,银行收到客户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照贷款的相关规定对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判断其能否与该客户建立信贷关系。

2.银行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银行控制自身信贷风险的一种有利手段,通过对客户准入资格的控制,银行能用这种方式确定客户的贷款方式。目前,银行常用的是将客户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银行规定,不同的贷款方式对应着不同的信用等级,比如,我们常见的抵押贷款,一般就是针对信用等级为A及以上的客户开放。

3.银行对客户进行统一授信。统一授信是银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一种手段,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授予客户的最高贷款额度,通过控制客户的贷款总量来控制自身面临的信贷风险。统一授信是银行为加强自身信贷风险管理和改善金融服务质量所推出的业务,具体来说就是为确立信贷关系的客户确立一个最高的授信额度,以达到对客户的相关信贷业务进行统一管理的目的。授信额度的大小受到与客户相关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收益、信用状况的影响,这一整个过程需要商业银行反复的评估、核对与审批。

4.贷款业务流程。客户在信用评级和评定授信额度之后,才能进入贷款业务流程。一是贷款前期的调查和市场推广。银行通过这种方式选择优良客户,降低自己的信贷风险;并能够收集客户的各种资料,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初步的了解。二是贷款审批过程。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因此在发放贷款之前,它需要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评估,并同时审核各种资料的真伪,判断是否能与客户建立信贷关系,这是贷款流程前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关键一关,是银行把控风险的原则所在。三是贷款发放。各方面审核都已经通过后,银行会与客户签订一系列合同,办理抵押手续,如期下发贷款款项。四是放款后的监督管理。对于下放的贷款,银行会监督与检查,并随时关注客户的资金流动情况以及抵押资产的变动情况,一旦发现有损贷款安全的问题,银行会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对于已形成的坏账,银行会按合同处置抵押物品,尽可能降低自己的损失。五是到期日进行贷款回收。当合同到期时,双方依照合同办事,银行则依照合同收回贷款金额,其间获取的利息则为银行盈利。

(三)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在自身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贷风险,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贷款人不能如期按照合同规定偿还银行本息,从而引起银行信贷资产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概率。信贷风险是一个不断累积渐进的过程,对于借款人来说,在借款期满之前,其财务状况的恶化会使其按期还款的能力受到限制;而对于贷款人来说,不仅能够借助与借款人约定的一般性违约条款与对担保予以设定的形式保护其债权,还能够拟定违约条款对借款人的违约行为追究责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面临的信贷风险可分为市场性风险与非市场性风险两种,其中市场性风险产生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各项企业经济活动,企业因市场条件与技术变动而不能按期还款,产生违约行为;而非市场性风险则以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为主,其中自然风险指借款人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导致无法按期偿还相应借款,而社会风险指借款人在社会上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

二、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第一,银行对于信贷业务流程的监管能力不强。对于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也不够熟练,因此可能会造成客户办理信贷业务时所必须提交资料的缺失。信贷档案的缺失,将影响银行放出贷款的及时收回,增大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这是贷前阶段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客户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业务流程之中,为了尽量能够以最低成本成功地获得银行的贷款,或者为了能够获得银行更大金额的贷款,其可能会故意遮掩或者隐藏对自己贷款不利的信息。客户在故意隐藏相关正确信息的情况下,一旦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监管能力不够强,一部分客户钻了空子,就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例如:客户对于自身提供质押的物品隐瞒相关重要信息,导致银行对于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因此客户与银行之间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当银行面对这种情况时,就不得不投入更大的成本来更加严格地审核贷款申请信息,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再度发生。

第二,银行缺失专业的信贷管理机制。银行缺少合理的信贷评估机制,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对放出的贷款进行全程有效的监督。这是贷时阶段银行无法充分把握借贷单位的资金流向问题,当银行对客户的贷款申请审核成功并按期下放贷款之后,客户可能会在没有经过银行批准的情况之下,将发放的贷款按照自己当时的需求擅自用于其他未经批准的用途,比如炒股和民间放贷等高风险投机行为。而如果这些高风险投机行为失败了,银行也会因不能按时收回贷款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银行若不能做到对客户的日常经营活动及时准确地跟踪,就会很容易使客户的款项使用出现许多隐蔽行为,从而加大自身面临的信贷风险。

第三,贷款经办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比如,银行未对客户的抵押品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查,若后期客户产生违约风险不能按期还款,不能处置相关抵押品的银行将遭受巨额亏损。这是贷后阶段存在信息不准确问题,当客户在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的时候,银行为了尽可能降低其承受的信贷风险,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要求客户提供具有适当价值的抵押物品,或者是要求有第三方担保来实现风险共担。但是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这里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引发高信贷风险。这些情况主要能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客户向银行提供的抵押物品的转售价值可能低于其实际贷款额,这种情况下一旦借贷单位无法到期还款,就算银行有处置这些抵押品的权力也无法挽回巨大的损失。如2007年我国股市处于高位运行阶段,很多贷款企业凭借股权作为抵押品,向银行申请贷款,随着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与股价的回落,当初抵押的股权价值大幅度缩水,使得银行的相关业务面临了较大风险,产生了较大损失。其次,客户向银行提供的抵押品可能先于银行抵押给了他人,或者在其借贷前已经出售而提供了虚假的申请信息,那么银行追索贷出款项的时候,客户的抵押品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最后,在有第三方擔保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第三方担保资信差或者也无力偿还贷款金额,此时将直接导致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大大降低,同时银行也将面临巨大的信贷风险威胁。

第四,银行内部高层监督机制不健全。高层管理者疏于防范,自身没有过多信贷管理经验,也未及时警觉并借鉴他行先进管理经验,导致信贷体系出现很多漏洞。

第五,银行违规账外经营问题严重。如个人内部人员滥用职权,受利益驱动而对某些坏账隐瞒不报,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监督机制如同虚设,这也会让银行的管理出现混乱,从而引发高信贷风险。

三、银行化解信贷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银行对自身信贷业务流程的监督管理能力。银行应充分控制好信贷风险,对于能力不足的操作人员应及时进行培训,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与办事效率,从传统的“重数量”成功转变为“重质量”。客户办理信贷申请时,银行应多次审核来确认客户已按照政策规定提交了所需材料,并在需要时将材料复印件存档。为保障贷出资金的安全,银行应该充分平衡好贷款数量与质量,收益与风险,进一步加大风险审查力度。在对客户资料的审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客户提交材料的完整性,还要注意审核材料是否属实,材料的信息是否完整地披露,客户申请原因是否得当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二,建立专业的贷中监督机制。银行应监督贷款是否按照客户所申请的用途在正常使用,及时了解并追踪贷款个人的资金用途或者贷款企业的生产销售具体情况,并要求客户定期向银行汇报贷款款项情况并填写相应表格以供存档,客户必须明确贷款资金的用途,银行要实时监督以防客户将款项投放于未知的高风险项目,使银行面临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

第三,增强贷款经办人员的法律意识。贷款经办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要把握好审核的重重关卡,银行应该不定时开展法律讲座与培训,如举出一系列因缺乏法律意识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来引发共鸣,加强贷款经办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对于缺乏法律意识导致操作不当的银行职员,银行应从严处理,保证处理方法公正到位,惩罚与教育并行,并完善考核体系,认真执行奖惩制度,从(下转91页)(上接86页)而带动整个机构法律意识的提升。

第四,建立一支优秀高效的风险管理团队。商业银行时刻面临着高风险,因此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问题的重要性,要在工作中做好表率,充分吸收国内外有效的风险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丰富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从多方面做好风险管理领导工作。除此之外,银行应设立正规并且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同时配备权责明确的专业人员,完善相关风险管理制度,树立一种“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文化意识。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职员,都要把防范风险当作难点和重点来抓,及时制止违规事件的发生,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信贷环境。

第五,完善信贷体系。银行应逐步完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与信贷担保体系。信贷风险评估体系是银行对贷款风险评估的第一步,银行通过信贷风险评估,来进一步计算该笔贷款能否按期收回的概率,这也是银行对信贷申请的客户审核的关键一步。同时,银行对客户提供的信贷担保物品价值的准确评估也是很有必要的,银行根据担保物价值来判定贷款最佳金额,后期若出现风险便可拥有担保品的物权可供随时处置,化解相关信贷业务风险。因此,完善信贷体系这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各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系统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其中,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将通过负债业务所积累的货币资金加以应用,以谋取获得收益的一种手段。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信贷业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发展变得愈加复杂,银行业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多,信贷风险问题凸显,银行放出的贷款本息能否及时到期收回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其收益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信贷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与提高将在未来的许多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变,引发信贷风险的因素在变,因此其防范措施也必须不断演变,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银行业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谢治 古祥龙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银行保险业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