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风险报告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业市场风险报告(精选8篇)

银行业市场风险报告 篇1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随着年内连续降息降准,以及大额存单的出台,新型理财产品诸如余额宝、理财通等规模不断增长,存款资金流动继续加剧,银行眼下不得不面对存款持续搬家的现状。国家出台的种种政策和金融市场改革化措施,加速了放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自2013年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逐渐破冰,从历史上看,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可能面临的负面影响更大,这不仅与银行自身的资产规模相关,还与中小银行业务的结构和盈利特征相关,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也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中小银行冲击严重的考验之一。

随着黄山市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业也在发展中迸发出发展的活力,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进一步为服务和支持三农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进入丰富了金融市场的服务环境,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发挥着金融市场主力军的作用。但地域性的限制,各金融机构为争夺市场,势必会造成业务发展的交叉,竞争本来就加剧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给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中小银行相比大型银行在业务的品种、产品的创新上本来就存在的很大的差距,中小银行目前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赚取利差,一旦大型银行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使得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将会降低整个行业整体的利差水平,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必然的冲击,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做出区别于大型银行的发展策略,利用自身区域特征明显、从业人员本土化等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具有信息成本的优势,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型,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的发展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抓住了地域优势不断的增加了资产的规模,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的主营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赚取利息差,中间业务品种少、利润低,占整个经营收入中的比重微乎其微,这与大型银行通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经营成本和抗风险能力相比,差距明显。我行在歙县范围内不管是存款还是贷款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利率市场化到来后却增加了负担,因为利息支出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必然加剧银行间拉存款的竞争,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利息差,减少利润收入,为了发展,有可能走向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恶性循环。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既然是挑战,那机遇和困难是并存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也是利弊并存。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发展有利的一面

1、发展更加自主、调整更加灵活、管控更加深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直接刺激的就是银行间最大的生存保障——存款,相比之前拉存款的变相竞争,存款利率的变动显得更加直接而规范,进而促进了银行在资金来源的结构上必须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流动状况,综合考虑成本、收益、风险等各种因素,发挥自主定价权,提高银行经营自主权,实现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更深层次发展。

改革必定要求市场更加优化配臵,有改必有阵痛,最先适应的则必然是最快做出调整,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成本意识,加快市场布局和金融创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银行。

2、优化自身人力资源配臵和客户群体、提高人力效用和客户管理水平。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发展冲破了以往相对固定的利率定价机制,无差异化的存款利率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从银行自身来说存款营销手段单一,人力资源无法合理的配臵到合适的地方,人力效用低下积极性程度不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整必然使得银行更加优化和区分客户群体,实现层次化管理,主动吸引高端客户,优化存款结构,提高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3、促进银行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将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管理将更加复杂,这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容易造成银行收入损失和资产风险,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相应的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高素质的人力储备将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摆脱因队伍整体老化,观念陈旧,进取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瓶颈。

4、从软实力上提高服务水准,硬实力上推陈出新。存款利率市场化会使得银行间竞争更加白热化,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把握市场稳定市场,软硬实力的提升是一大关键。比如我行推广的标杆银行创建即是从提升软实力出发,以一种更加优质的服务水平注入到每个细节,让客户感受到真诚、和善、友谊。社区E银行的推出更是从硬实力上走出的坚实一步,我们的产品够潮、有质、取之于大众、用之于大众,让社区E银行作为连接客户于客户之间的平台,是时下网络的C2C模式与银行的金融、信用功能相叠加的新的产品典范。

5、提升和完善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规范银行经营环境,提升服务“三农”等实体经济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银行的绩效考核还未真正实现绩效与业绩完全挂钩,未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绩效体制。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也不利于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为客户服务,在这样一种银行经营环境氛围下,必定出现投机取巧、不务实、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的服务形式,不但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实际经济的的客观需求。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发展不利的一面

1、提高经营成本、减少经营收入,压缩利润空间。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之间为了争夺优质存款,稳定资金来源,势必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上升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压缩利润;另一方面,为争夺优质贷款项目、拓展贷款规模,降低客户的利息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又必须调整降低贷款利率,这一升一降,进一步压缩了利差,降低了利润。利润的减少使得银行的计提风险拨备覆盖率受到了限制,银行经营风险加大。

2、风险的宽度和深度加大,不利于风险的管控。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高,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行的产品创新将加大,计息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对员工的利率定价和日常账户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不当操作和违规操作,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引发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损坏了自身利益,又损坏了客户的利益,这为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冲击了银行信用,降低了客户资源的稳定。

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前,国家信用、银行信用成为了银行发展的最有利保障,客户对银行的信心和意识未曾动摇。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后,一方面,要求银行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缴纳保险费,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使银行承受更多风险,同时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允许银行出现面临倒闭的风险,并且对客户的最高保额只有50万元,这就给客户造成了一定的心里压力,如何规避风险成了客户逆向选择的一道大题,客户的逆向选择势必加剧了存款的不稳定性,引发银行存款搬家和流动性风险。

4、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无序竞争,扰乱了市场经济,使银行出现分化。

在四大行基本占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同业内在存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加剧,存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会使得存款利率不断上涨,有可能发生抬高利率的无序竞争;而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会造成针对规模大、信誉良好的优良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从而缩小存贷款利差,减小银行的利润空间。进而压缩中小银行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则必然会在利率上实现对大型银行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中小银行背负了更多的发展成本,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爆发恶性竞争,滋生金融腐败,以至于扰乱市场经济,影响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民营银行的批准进入,进一步加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变革,势必打破银行的传统发展格局。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金融机构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活、效率高、专业性强等一系列优点,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必然会加剧金融市场的竞争,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走向,提高了存款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

三、提高利率风险监测的措施和手段,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提升自身发展的策略。

1、及时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和利率调整机制。深入了解国家金融政策,在政策的范围之内制定出利率调整对银行发展的利益最大化机制。

2、建立利率风险应对预案。存款利率市场化必然出现银行的利率市场差异化,进一步会加剧存款搬家的流动性风险,如何尽量规避风险,稳定发展,就必须有能及时处臵突发状况的应对机制。

3、建立存款利率工作监测点,实时动态监测同业存款利率变动情况。知己知彼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各家银行对待市场的策略和利率政策不同,都会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稳定自身客户的优势资源,不同期限不同金额的利率会出现多样化和差异化,只有实时动态监测同业存款利率变动情况,改变根据基准利率一成不变的浮动机制,才能优化我行的利率结构,吸引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

4、合理制定我行的利率定价机制,建立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在定价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本,并且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5、监测网络及社会对利率市场化的舆论。现在的网络舆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在网络上的各种存款有风险的讨论异常激烈,给居民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利用网络舆论传播快的特点传播积极的一面,保护银行的市场的利益。

6、及时监控网点存款偏离度。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银行以以往那种冲时点的拉存款方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存款的稳定,及时监控网点存款偏离度有利于从正面分析营业网点的存款机构和经营情况,制定出利于自身发展的存款策略和发展模式。

7、监测同业理财产品的存款利率变动情况。存款利率市场化虽然给活期和定期利率的上浮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大这并不能拉开存款利率的差距和优势,为了吸引客户,理财产品的短期限高回报的特点,给利率的变动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对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其自身理财产品少,特点不够鲜明,处于一种被动和劣势的地位,只有监测同业理财产品的存款利率变动情况,反过来创新自身的产品和优化自身营销手段,才有机会从中突围。

8、制定存款利率监测分析表,评估和计量利率风险。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不一样的存贷款利率会造成利率的结构风险,由于客户拥有存贷款选择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会导致银行承担利率变动带来的客户利率选择性风险,合理、准确的评估和计量利率风险,优化存款利率监测分析表,总结和统计利率风险数据,给利率政策和领导层决策提供更直接和有效的依据。

9、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由于银行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对于利率变动给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的意识薄弱,更生活在过去那种无差别无风险的意识形态里,必然阻碍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只有改变思维模式,摒弃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做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准备,为利率市场化经营转型奠定基础,上下协力应对发展。

银行业市场风险报告 篇2

一、资本市场与银行间的跨市场风险传递路径

其一, 银行体系的风险传递到资本市场路径。美国金融风暴之前, 银行业界普遍认为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确在一段时间, 银行资产证券化也确实起到了分散风险, 提高资金流动性的作用。然而随着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 后来的大量证券化产品更注重获取暴利, 大量高风险资产通过复杂的衍生产品出售到资本市场, 从而将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风险迅速传递到资本市场, 其具体路径如下:首先进行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体系使用按揭抵押债券MBS, 将条件类似的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后制成标准的凭证出售, 使得长期的、大额的、难以流动的抵押按揭债权在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中变成现金流。然后进行银行资产证券化:MBS后银行体系使用资产抵押债券ABS, 将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MBS扩大到更为广泛的资产领域, 包括商业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等。MBS和ABS的产生使得银行体系将长期固定期限资产转变为现金流以及将风险全部转嫁到资本市场成为可能。不过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大多购买的是以优质和正常的抵押贷款和资产为标的的MBS和ABS产品, 大量的次级房贷及非优质资产做成的MBS、ABS无法出售, 也一定程度上隔离了风险的传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投资银行对MBS和ABS进行了再次证券化:投资银行成立一个专用法律实体SPV (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 后, 将风险大的MBS和ABS产品购买下来, 然后按照可能出现的违约概率切割成不同的几块, 按照风险大小打包成新的债务抵押凭证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出售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包括主权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等。以次级贷款为主的不良信贷风险通过上述路径传递到资本市场, 分散到资本市场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投资者身上, 不过这种风险仅限于贷款本身的风险传递和分担, 没有杠杆放大。但是资本市场本身的保证金交易, 放大了风险乘数, 使银行体系的风险在资本市场成倍放大。

其二, 资本市场的风险反向高杠杆传递到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的风险通过这样几个途径反向传递到银行体系:一方面资本市场保证金交易制度高倍放大CDO和再衍生品的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系统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自身持有不同级别的CDO以及再衍生品。更重要的途径是银行系统向非银行的房屋贷款公司融通资金, 同时接受CDO等衍生品作为抵押物向资本市场高杠杆融通资金。下面通过分析对冲基金的高风险高杠杆运作路径, 诠释资本市场风险反向高杠杆传递到银行体系的过程:CDO按照信用等级高低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对冲基金持有的是风险最大的股权级CDO。由于CDO的流动量不高, 美国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把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估值标准, 即对冲基金可以自己定价。于是在房贷市场持续走强的情况下, 对冲基金自己计算的CDO回报率通常高达50%以上。然后对冲基金将高风险的CDO作为抵押物高杠杆向商业银行再融资。有人统计过美国投资银行的杠杆率, 高盛为24倍, 美林为28倍, 雷曼为30多倍。最后对冲基金再用向商业银行融资的资金购买更多的CDO, 投资银行则将更多的高风险MBS证券化为CDO。当房贷问题逐渐显现后, CDO的价格和仅有的流通量出现大幅下滑, CDO的市值越来越低。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出现巨额的资产减值, 资产减记的过程同时就是暴露亏损的过程。当CDO大幅度下降后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面临破产, 而商业银行因为大量给对冲基金融资, 也必然出现大量资产减值和亏损的局面。如果对冲基金以持有CDO到期、获得长周期的稳定现金流为目的, 那么风险就不会放大。但是对冲基金将这些低质量债务抵押凭证CDO向银行进行抵押, 然后取得数倍于抵押资产的信用额度。比如对冲基金手中价值8000亿美元的次债, 可能从银行借出了2万亿美元。一旦这8000亿美元次债价值跌至4000亿美元, 银行损失的将是1万多亿美元。资本市场的风险就这样通过债权杠杆机制反向放大数倍地传递到银行系统。

二、资本市场与银行间跨市场风险集聚及爆发成因

资本市场和银行间跨市场风险不断集聚至最终爆发的核心原因是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和运用及由其引发的信用过度扩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 以“获利性”为目的的衍生产品过度开发。据国际清算银行2008年3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 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十多倍, 种类繁多定价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在MBS、ABS、CDO基础上, 投资银行为了高额的利润创造了CDS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掉期、基于信用违约掉期的新产品———合成CDO (Synthetic CDO) 、基于普通CDO的CDO平方、CDO立法、CDO的N次方等新产品。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 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 助长了投机。复杂的衍生创新产品已经脱离了其原生品的价值内核, 在资本市场形成过度信用创造, 投资者只考虑衍生品本身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差价, 完全没有考虑其内在的巨大风险。信用的过度扩张从根本上加快了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的反向传递、加深了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体系的集聚,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二, 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导致其定价模式复杂、风险溢价低估。由于金融衍生产品链条长、种类多、内容复杂, 因此在定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衍生品与市场利率、资产池违约率、提前偿还率等因素的高度相关性, 还要考虑衍生产品链条上前后产品的高度路径依赖性。对于复杂的衍生产品, 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都采取复杂的定价模式, 没有一个根本性、客观而基础的方法来衡量产品市值, 往往针对同一个产品各家机构可以得出各自不同的定价。投资者一般以出售衍生品的机构定价为参考依据, 由于美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繁荣, 货币环境宽松, 利率水平低, 风险长期被“有意”或“无意”忽视, 衍生品的价格和回报率都被定得很高, 比如对冲基金出售的CDO产品回报率都高于50%, 而产品定价系统中最重要的变量“风险溢价”被严重低估, 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在市场逆转时扩散并放大市场的整体风险, 甚至在危机到来时投资者根本无法知道自己的损失是多少, 有多大。

其三, 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使得银行放松贷款发放标准, 银行系统未能遵守“谨慎性原则”。在衍生产品创造的过程中, 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产品, 而且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投资者可以在因为衍生品的过度开发而加长了的金融交易链条上很快套现, 以至于最终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因此, 商业银行自身也放弃了最根本的经营原则。过去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候非常注重贷款的质量、借款者的财务状况并与借款者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现在商业银行不再考虑贷款是否适合标准;过去发放贷款主要目的为了获取存贷利差, 而现在主要依靠在资本市场销售贷款来获取利润。

其四, 衍生工具复杂, 监管部门、评级公司没有起到作用。金融衍生产品过于复杂, 金融衍生链条过长使监管部门和评级机构很难真正计算和评估所监管和评级的投资产品的风险。金融衍生品涉及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境内外多种机构, 加上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大多为场外交易, 缺乏透明度, 使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监管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统一监管模式在本次金融危机种都没有起到有效作用。

三、资本市场与银行间跨市场风险的实质

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认为: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两部分, 金融市场的风险配置以横向为主, 是不同投资者之间的风险分配, 金融市场分担的风险是非系统性风险, 对系统性风险无能为力;银行中介的风险分担是通过跨期的方式平衡不同时期的收益水平, 完成风险跨期分配, 为存款者提供分担系统性风险的机会。对于银行自身来说, 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多样化、分散化可以将非系统性风险传递到资本市场, 由不同投资人分担, 但是对于系统性风险银行也无法规避, 只能是银行自身和贷款人承担。资本市场与银行间跨市场风险根源于资金在因过度衍生产品的运用而形成的加长信用链条上的流动和风险的分担。在本次金融危机中,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商业银行本身依赖资本市场, 其自身的资产和负债很多来自资本市场并以市场定价, 这使得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冲击。银行的非系统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向资本市场传导, 却因为衍生产品形成的过长信用链条将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到银行系统自身;而资本市场令各类机构和投资者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 一旦链条某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引起连锁反应。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风险通过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相互传导、分担和放大, 最后系统风险集聚在银行体系, 使金融危机逐步恶化、加剧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参考文献

[1]余龙武:《美国“次债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金融时报》2007年12月24日。

利率市场化或是银行业最大风险 篇3

9月以来(截至9月14日),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中国农业银行,601288.SH)、中(中国银行,601988.SH)、建(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交(交通银行,601328.SH)五大行,A股跌幅平均達2%,H股表现则更不堪入目,除建行仅下跌3.98%外,其他四家跌幅均超过9%,农行甚至跌逾15%。

看似不可理喻的市场表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可能对银行造成打击继续在市场发酵之外,中国的银行还有哪些不被广为所知的隐患?

记者采访多位银行界人士了解到,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国内银行的发展模式问题,即普遍依靠息差“一招鲜吃遍天”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越来越走到头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够。

“假如利率市场化在两三年内就放开,银行将难以承受,甚至业绩增长为负。这是银行将要面对的最大风险。”农业银行总行一位中层对记者坦言。

显见,在中国银行业光鲜业绩的光环下,其自身的“硬伤”也逐渐在引起投资者重视。

粗放型增长走到头了

今年上半年,16家银行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08万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高达0.83亿元,吃息差依然是各家银行最赚钱的利器。“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扩大规模是中国各银行赚取更多利润的最佳方法。”中行董事长肖钢这样感慨。

中国银行业近年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其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及利润水平上升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截至7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总资产为103.17万亿元。不过,这在业内人士眼里,快速扩张却不是单纯的好事情。

上述农行中层对记者表示,未来发展依靠这种粗放型增长越来越走到头了,就目前现状来看,银行的发展潜力受到很大约束。

中行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宗良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尽管坚持认为,市场对银行的风险认识有所夸大,是把对宏观经济的担忧集中放在了银行头上,不过他也坦承,银行依靠一味规模扩张来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否则,越来越大的资本金补充要求,将很难实现。

最近五年,银行业资产增幅年均复合增长保持在20%以上,假设保持这个速度,不到4年时间,银行业总资产还将翻一番。照此规模,即便不出现任何不良贷款,即便全部银行不吃不喝,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补充核心资本,也还需要补充4万亿元附属资本。

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来说,银行补充资本金有两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积累;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但市场早就表示了反感的态度(其实这也是银行股低迷的原因之一)。此前的“扩张、融资、再扩张、再融资”循环模式,复制的难度越来越大。

宗良认为,“瘦身+转型”将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问题是,瘦身迫在眉睫,而转型却非一日之功,其间银行的业绩靠什么来保障?这将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将要面临的最大风险。

表外资产的风险不可小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指出,贷款管理风险,平台贷款的风险,房地产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为2011年我国银行业应重点关注的六大主要风险。其实,这还只是被市场广为认知的,银行的隐形风险,至少还应包括表外资产的风险。

根据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掌握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惠誉所评的16家中资银行中,已披露的表外项目总量几乎占到总资产的四分之一,超过3.5万亿~4万亿美元。2007~2010年间,已披露的表外项目增长106%,总资产增长77%。

8月30日,惠誉评级中国金融机构评级主管朱夏莲表示,自2008年底以来有5.6万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和贴现票据被转移到银行的贷款组合之外。“如果这其中仅十分之一成为减值贷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至少会翻倍。”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呈现“井喷”式发展。据普益财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8月,全国96家存款性金融机构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3426款,发行规模超过10万亿元。

表面看起来,银行不担保本金,更不担保回报,似乎是无风险业务。实则不然。万一出现无回报或本金受损,银行真能独善其身或是若无其事吗?

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曾这样评价: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规避资本监管、计提拨备等要求,通过设计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将存量贷款、新增贷款等转出表外。不容忽视的是,一旦理财产品出现支付风险,银行就会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这样看似风险低的表外融资立即转为表内,构成商业银行的一大隐形风险。

利率市场化冲击波

关于银行隐形风险,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那就是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银行内部人士坦承:银行最担忧的还不是资产质量、贷款风险,而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对银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假如未来2~3年利率市场化就实质性放开,银行肯定适应不了,会出大问题。”一位大型银行中层对记者表示。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利率市场化将是银行四大利空之首。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银行面临的四大利空是:利率市场化,中国经济减速,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风险,以及监管加强(实施巴塞尔协议Ⅲ)。

在中国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一旦利率管制放开,银行之间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同质化的竞争可能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浮和存款利率的上浮,银行的利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部分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方向,推出只是时间上问题。

而另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对工、农、中、建四大行测算,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四大行净息差较2010年分别下降16BP、17BP、15BP、18BP,利息净收入分别下降6.64%、6.68%、7.26%、7.11%;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四大行净息差较2010年分别下降104BP、111BP、83BP、110BP,利息净收入分别下降42.69%、43.08%、40.07%、44.29%。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将使上述银行利息收入下降一半左右。

XX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大全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市场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证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实行,依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 本政策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第三条 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第二章 市场风险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本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

第五条 本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本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第六条 为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本行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与本行总体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相匹配。

第七条 本行的资本分配应根据董事会确定的资本总额及分配办法,核定市场风险的资本分配总量,并在本行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中进行合理分配。

第三章 市场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八条 本行应建立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实施部门。

第九条 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全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具体职责包括:

(一)审批市场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全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

(二)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

(三)定期获得并审阅关于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

(四)监控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董事会可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上全部或部分职能。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就承担的相关职能定期向董事会报告。

第十条 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第十一条 高级管理层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程序以及具体操作规程;

(二)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确保全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根据超限额发生情况决定是否对限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

(三)积极推动本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的研究和应用,为压力测试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定期对压力测试的设计和结果进行审查,不断完善压力测试程序;

(四)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市场风险管理情况的报告;

(五)负责对内外部审计报告所发现的市场风险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改进措施;

高级管理层可授权风险控制委员会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履行上述全部或部分职能。

第十二条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对本行与市场风险有关的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方法有足够的了解。

第四章 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第十三条 本行应当按照银监会的有关要求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根据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第十四条 本行应当对每项业务和产品中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及时、准确地识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的类别和性质。

第十五条 本行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选择适当的、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计量承担的所有市场风险。

本行市场风险的计量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并采用压力测试的方式进行补充。

第十六条 本行应当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制定对各类和各级限额的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定期审查和更新限额。

总的市场风险限额以及限额的种类、结构应当由董事会批准。第十七条 本行在设计限额体系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

(二)能够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

(三)业务经营部门的既往业绩;

(四)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

(五)定价、估值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

(六)压力测试结果;

(七)内部控制水平;

(八)资本实力;

(九)外部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十八条 本行应当为市场风险的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完备、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及时和安全。

第十九条 本行应当对市场风险有重大影响的情形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定期对应急处理方案进行审查和测试,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本行声誉可能受到的损害。

第五章 市场风险报告体系

第二十条 本行应建立明确的市场风险报告体系,包括报告路线、报告内容、报告频率。有关市场风险情况的报告应当定期、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供。不同层次和种类的报告应当遵循规定的发送范围、程序和频率。

第二十一条 市场风险报告应当包括如下全部或部分内容:

(一)市场风险头寸和市场风险水平;

(二)对市场风险头寸和市场风险水平的结构分析;

(三)盈亏情况;

(四)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及程序的变更情况;

(五)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

(六)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包括对超限额情况的处理;

(七)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情况;

(八)内部和外部审计情况;

(九)市场风险资本计提情况;

(十)对改进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程序以及市场风险应急方案的建议;

(十一)市场风险管理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二条 当出现重大市场风险事件时,相关部门应提高市场风险报告的报送频率。

市场风险重大事项主要包括:出现超过我行内部设定的市场风险限额的严重亏损;金融市场发生重大事件、引发较大市场波动对我行市场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交易业务中的违法行为;其他重大意外情况。

第二十三条 市场风险信息披露

本行应当按照银监会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披露市场风险状况的相关定量和定性信息,主要包括:

(一)所承担市场风险的类别、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及不同类别市场风险的风险头寸和风险水平;

(二)有关市场价格的敏感性分析,如利率、汇率变动对我行收益、财务状况的影响等;

(三)市场风险管理政策;

(四)市场风险资本状况。

第六章 市场风险内部控制和审计

第二十四条 本行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本行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促使本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保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二十五条 为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本行应确保各职能部门具有明

确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职能适当分离,实行严格的前后台职责分离,业务经营部门的业务人员不得参与业务正式确认、对账、市值重估、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建立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二十六条 本行应当避免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与市场风险管理目标产生利益冲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避免薪酬制度具有鼓励过度冒险投资的负面效应,防止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投资收益表现,而不考虑长期投资风险。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薪酬不应当与直接投资收益挂钩。

第二十七条 本行稽核部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充分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应当既对业务经营部门,也对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进行。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直接提交给董事会。董事会应当督促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改进措施。稽核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第二十八条 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内部审计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市场风险头寸和风险水平;

(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文档的完备性;

(三)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市场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充足性、专业性和履职情况;

(四)市场风险管理所涵盖的风险类别及其范围;

(五)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可靠性,市场风险头寸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数据来源的一致性、时效性、可靠性和独立性;

(六)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所用参数和假设前提的合理性、稳定性;

(七)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的恰当性和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八)对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

(九)市场风险限额管理的有效性;

(十)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系统的有效性;

(十一)市场风险资本的计算和内部配置情况;

(十二)对重大超限额交易、未授权交易和账目不匹配情况的调查。第二十九条 本行在引入对市场风险水平有重大影响的新产品和新业务、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出现重大变动或者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应当扩大市场风险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增加内部审计频率。

第三十条 在内部审计力量不足时,本行应当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市场风险的性质、水平及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

第七章 市场风险资本

第三十一条 本行应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要求,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提取充足的资本。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政策自董事会通过后实施。

银行操作风险报告 篇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始于商业银行的诞生。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却与其年龄极不相称。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它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称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我国目前采用的也是这一定义。

1、操作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不断有大案曝光,均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相比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方面,我国操作风险高发的是人员风险。违规操作、内外勾结导致的操作风险在国内更多。国内操作风险的另一个“多发地带”是IT系统,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的依存度已相当高,一旦IT系统出现问题,商业银行可能面临业务瘫痪的局面,国内很多银行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曾出现过业务系统故障,在影响业务运行的同时,也损害了银行声誉。我们不得不承认,操作风险已成为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风险。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三大风险之一进行风险管控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对操作风险的认知比较晚,因此,国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方面的研究远不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那样深入,各国对操作风险的概念定义也不统一,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实践仅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将操作风险作为独立的风险进行专门管理仅短短几年的时间。目前,尽管操作风险为银行业普遍认知,但它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业界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衡量标准、计量技术等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可以公开获取的数据库、缺乏成熟的控制技术和相应软件。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看,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工作比较困难,如高级计量法非常复杂,对银行的要求很高,其中最主要的是需要非常详细的数据储备,国际上采用的并不多。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标准法,即按照银行的产品线,分别计算出每个产品线上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这些都导致操作风险管理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3、加强操作风险研究,探索适合国情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

操作风险与生俱来的内生性、具体性、模糊性、多样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表明,操作风险与具体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是内部欺诈,其根源在于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及由此产生的权责不清晰。因此,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不是从技术层面上进行防范,而必须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为减少和杜绝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有效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除了要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更为现实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较好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应该包括构建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包括;对面临的操作风险能够准确认知并评估;设计并实施控制操作风险的措施,以化解评估确定的风险;对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建立快速反应的报告反馈制度等

银行选用何种具体办法管理操作风险,基于多种因素,包括自身的规模大小、组织复杂性、业务的性质和范围。然而,尽管有这些不同,明晰的战略、董事会及高管人员的监督、对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的认真程度,以及完备的内部报告制度和应变计划,是任何规模和范围的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关键因素。从银行整体范围来看,从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认同、政策框架的具体实践、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到操作风险管理识别、评估、监测、报告、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以及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的构建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分配模型的研究开发,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经验还有不小的差距。

银行声誉风险排查报告 篇6

根据上级及总行的文件要求,为有效有效保障我行声誉,消除负面舆情特别是网络负面舆情对我行的不良影响;及时收集民意及客户回馈,保障客户及我行、行内员工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我行成立组织,对关于本行社会声誉风险进行风险排查,具体排查工作如下:

一、加强组织,明确我行舆情工作承责部门及联系人员为内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相关信息的上报、轮值监测等工作。

二、开展行内自查工作 为及时掌握行内员工的异常行为动向,及时防范员工参与非法集资或借用银行声誉从事违规违法行为,我行已在6月份开展员工的异常行为排查,排查事项涵盖工作中的异常行为表现、组织纪律方面的异常行为表现、个人行为方面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涉嫌“黄赌毒”等的九种人排查。并采取背向交互判断以及抽查谈话等方式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有效。经过此次排查,暂未发现有异常行为员工。

三、建立与***镇政府及监管机构的接访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 为了保证在第一时间获得群众、客户、员工的信息以及上访原由,直面问题,及时查找自身不足,我行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监管机构的接访部门联络,确保出现相关信访问题后,及时接受信息,及时查找事由,接受监督。

四、我行继续开放信函、公布举报电话、直接来访、微信等形式的信访接待工作渠道。及时接收信访信息,并保证每一个信访问题都得到及时、认真的回复。此外,我行不定期核查客户意见簿所登记的客户投诉及建议,并对异常情况实施问责制度。截至报告日,我行暂未发现行内、行外及网络负面舆情风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行将不断强化工作力度,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防范我行声誉风险。

利率市场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商业银行,风险,防控

一、利率市场和商业银行风险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下, 用市场的供需情况去决定利率。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利率水平及其结构完全是由市场的供需、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程度、通货膨胀、经济性质等市场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利率市场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也是我国加快金融改革、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推动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的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自身的经营活动中, 因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得商业银行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资本风险、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等等。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 经济的过热与低迷、大量外资的流入与流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上升、下降等因素的并存, 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和震荡。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构建利率风险预警机制, 不断激励金融机制的创新, 做好主动防控风险并化解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当务之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的来源是贷款获得的利息, 其中贷款的质量、数量以及贷款的利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方面:促使商业银行改变了内部经营管理的模式, 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这样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灵活多样性的功能, 还完善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率的激励机制, 提高了对贷款利率市场实施, 合理定价的举措。

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加面对市场机制, 关注利率市场的走向、自身的综合效益。这样可以促使商业银行的客户逐步优化, 根据客户的发展需要、自身的经营状况、资金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评定, 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 而对那些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采取更加优惠的利率政策, 这样可以更好地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群。

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节约资金成本, 就必须在金融产品、服务意识、营销理念等方面加快创新力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激烈的金融市场的竞争, 推动金融产品的不断深化。

消极方面: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了冲击。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拓展市场, 赢得客源, 增强盈利能力。这样导致的结果都是传统存款的业务能力大大减弱, 居民对于存款储蓄这种模式已经渐渐的漠视了, 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 居民更愿意关注的是品种齐全、灵活多样的资本市场。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 宏观经济的环境可能不如过去那么稳定,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还加大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违约责任。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定价机制, 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加上借机提高贷款利率政策性的漏洞也会随之浮出水面, 加大了利率市场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自身因素的制约下, 经营模式的转型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

1.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利率的管理问题

首先, 要确定好利率水平,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利率水平的合理性要求。综合考虑好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运营模式的成本分摊, 建立一种综合科学的测验体系, 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去制定出合理的价位水平。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需要做好利率走势的预测, 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和信息, 分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出现的实际利率情况, 并做出科学的说明和判断, 进行有的放矢的防范措施。对于金融市场的风险,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规避风险, 加强管理。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也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 通过大量的无利率的风险业务来不断降低利率市场的风险。

2. 建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很多的利率风险, 所以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势在必行。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推进各项业务转型的步伐, 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 提高综合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有效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前提下, 可以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民营企业或者是中小型企业, 提升商业银行产品议价的竞争力水平, 提高资产收益水平。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出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让资金的走向朝着低风险、高收益发展, 项目比较集中、总体风险较低的水平方向发展, 把那些多余的资本投放在货币市场, 获取短期的利益。成立商业银行专门的利率研究部门, 收集相关的货币政策信息、宏观经济信息加强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和分析, 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 及时分析各项利率指标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3. 建立健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

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 建立健全一套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这样才可以高质量地监管, 评估好各项风险, 监管体系的建立健全可以弥补在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政策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可以缓和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的冲击波, 保证改革的方向沿着既定的目标进行。要尽快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市场化的需求, 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 并培养好高素质的监管人才队伍, 提高我国对金融监管的水平, 有效地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规避好未来发展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4. 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战略转型

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加强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 大力发展投行等绿色中间业务, 开发出商业银行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开拓出新的利润增长来源, 优化自身的收入结构, 夯实商业银行自身的利润基础, 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不断淡化商业银行对于传统贷款业务的依赖性, 防范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用心打造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流程形式, 加大创新力度把分散经营管理模式向集约型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从经验管理模式向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转变。强化金融创新的内驱力, 着力突破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更好地去迎接利率市场下的机遇和挑战。

5. 重视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提升素质

在利率市场的条件下, 管理和技术是同等的重要, 也是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激励性人才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力度,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用科学的机制, 稳定商业银行人才队伍的发展, 加强对员工的学习和培训, 并强化过程管理和风险管理, 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有效激发商业银行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 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

结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 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下, 让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迎来发展的同时, 也迎来了挑战。所以商业银行在原来的业务模式不断提高, 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化的改革步伐。积极从各个方面防控风险,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节奏和步伐, 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未雨绸缪, 科学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双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甘肃金融.2003.9

[2]刘晓玲.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略[J].江汉论坛, 2004.6

[3]陈晓春.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探略[J].福建金融, 2003.9

[4]王美荣.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纵横, 2003.6

[5]袁君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3

[6]傅震峰.利率市场化把银行引向何方[J].西部论丛, 2002.12

[7]吴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其对策[J].新金融, 2004.2

[8]李军燕.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山西财税, 2001.10

[9]程泽林, 张嗣申.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 2002.7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控制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风险控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发展,其对于银行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相应的利率波动性也就会有所增强,使利差减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会受到挑战,银行之间的竞争就会增强。这样就会对银行生存的环境以及经营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能够有效的控制银行风险已经成为当前银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利率市场化概况

利率市场化主要包含了利率定值机制由政府管制向市场供求决定转变的过渡阶段,同时还包含了利率管制完全解除之后的市场化时期。所以利率市场化既是一种过程,同时还是一种状态,其主要的是通过逐步消除对于利率的直接管制,建立其相应的层次丰富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以此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金融的深化。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利率的关系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的复杂,相应的利率的波动也会更加的频繁,使套利的机会会更加的多,资金流动的方向以及数量也会更加的具有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在不同的时间段则需要不同的市场条件以及监管条件来进行维护,以此来保障利率市场化进程推广的良好进行。

2、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面临的风险

2.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主要是市场利率不确定而造成的银行的损失或者是额外受益的可能性,其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存贷利差减少,当前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就是存贷款利差,相应的存贷利差的减小必然会使银行的主要的盈利能力下降,对于中小型银行的影响会更强,使其很难得到发展。其次是利率的迅速上升,利率市场化通常情况下就会导致一国或者是地区实际存贷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的上升必然会造成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这样就会造成部分企业倒闭现象的发生,企业的倒闭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不良的影响,使银行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第三是利率波动性的增加,利率市场化会使利率波动的频率与幅度得到显著性的提高,从而使利率期限结构变得更加的复杂,以致于银行应对利率不确定性的风险难度上升,从而就会造成银行盈利能力的减小,影响到银行的发展,整体上来看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发展造成的主要的风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贷款不能够如约偿还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不確定性,其主要的影响形式包含了以下两种:首先是逆向选择,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就会使银行的利率上升,同时也就会使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对于经营绩效比较好的企业,通常就会选择其他融资成本较低的渠道,而经营绩效较差,并且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企业就会面向银行进行融资,这样就导致银行的贷款客户整体的经营能力下降,以致于银行风险系数上升。若是银行提高相应的利率,那么低风险项目将会受到排挤,高风险项目驱逐低风险项目,这就会造成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的提升,从而产生逆向选择的风险。其次是道德风险,因为银行不能够完全的监督借款人的行为,所以,贷款利率的提高会产生相应的逆向激励效应,从而刺激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从事高风险项目,也就形成了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一直都是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的风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银行还是要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

2.3操作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银行本身就具有利率的自主定价的权利,在此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人情利率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就会导致贷款利率和风险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单调的正向关系,相应的高风险的贷款也并不一定会得到高收益的补偿。这样不符合相关管理制度的操作过程就会给影响造成一定的利益损失,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3、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通常来说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的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银行本身和政府调控,其中银行是主要的因素,政府是次要的因素,所以,政府相应的风险控制的策略应该以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为主,加强银行的外部控制为辅。主要的控制措施如下:应该先放开贷款的利率,然后再放开存款利率。央行首先发开外币的贷款利率,这就表示其将贯穿于整个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当中。其次政府放开贷款的利率,同时依然要控制存款的利率,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银行的经营的成本,以此来减少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政府将存款的利率控制在竞争性均衡的水平之下,这就为银行创造了租金的机会,租金主要是指在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够产生的收益,相应的租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其一是在存款的利率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所产生的存贷利差的租金;其二是在存款利率的控制下造成可贷资金不足,这就会造成贷款利率高于相应的竞争性均衡水平,从而就会产生贷款利差的租金。所以,政府在控制存款利率也就是为银行创设了租金,这样就会促使银行改善其经营管理,降低银行风险。

总结

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银行风险监管的重点,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银行能够顺利的发展。此外,银行风险和其他的金融风险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应该将宏观金融风险监管和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有机的相结合,以此来促进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作者单位:南京银行)

参考文献

[1]祁绍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银行风险与防控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27-32

[2]赖志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金融.2012,10(16):97-104

[3]程文改,张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条件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7(04):34-41

上一篇:第三届趣味运动会信息下一篇:关于写给病人的英文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