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市场风险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信银行市场风险(精选8篇)

中信银行市场风险 篇1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引起市场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意外事件等,这些因素反映在市场上,就造成了市场在很短时间内的急剧波动。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由于我国银行目前从事的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风险,其最简单的形式是市场利率变动导致固定收益证券价值下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上通常是不匹配的,这就意味着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会带来银行价值和收益的巨大变动。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按其成因可以分为缺口风险(含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内含期权风险、其他风险(包括收益率曲线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等)。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以来,银行利率管理有了一定自主权,利率风险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仍然较低,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必然趋势。汇率风险主要由汇率变动和国际利率波动不同步造成的。银行在经营外币业务和投资一些衍生工具时通常会面临这类风险,也就是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化而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动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走出国门 投资海外,汇率风险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市场全球化和业务国际化,商业银行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币资产和负债,金融市场汇率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放大则使汇率风险逐步凸显。

总之,在商业银行交易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并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其所蕴涵的市场风险也将逐步增大。特别是随着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也更为复杂,因此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也日趋重要和紧迫。

中信银行市场风险 篇2

一、资本市场与银行间的跨市场风险传递路径

其一, 银行体系的风险传递到资本市场路径。美国金融风暴之前, 银行业界普遍认为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确在一段时间, 银行资产证券化也确实起到了分散风险, 提高资金流动性的作用。然而随着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 后来的大量证券化产品更注重获取暴利, 大量高风险资产通过复杂的衍生产品出售到资本市场, 从而将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风险迅速传递到资本市场, 其具体路径如下:首先进行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体系使用按揭抵押债券MBS, 将条件类似的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后制成标准的凭证出售, 使得长期的、大额的、难以流动的抵押按揭债权在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中变成现金流。然后进行银行资产证券化:MBS后银行体系使用资产抵押债券ABS, 将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MBS扩大到更为广泛的资产领域, 包括商业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等。MBS和ABS的产生使得银行体系将长期固定期限资产转变为现金流以及将风险全部转嫁到资本市场成为可能。不过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大多购买的是以优质和正常的抵押贷款和资产为标的的MBS和ABS产品, 大量的次级房贷及非优质资产做成的MBS、ABS无法出售, 也一定程度上隔离了风险的传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投资银行对MBS和ABS进行了再次证券化:投资银行成立一个专用法律实体SPV (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 后, 将风险大的MBS和ABS产品购买下来, 然后按照可能出现的违约概率切割成不同的几块, 按照风险大小打包成新的债务抵押凭证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出售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包括主权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等。以次级贷款为主的不良信贷风险通过上述路径传递到资本市场, 分散到资本市场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投资者身上, 不过这种风险仅限于贷款本身的风险传递和分担, 没有杠杆放大。但是资本市场本身的保证金交易, 放大了风险乘数, 使银行体系的风险在资本市场成倍放大。

其二, 资本市场的风险反向高杠杆传递到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的风险通过这样几个途径反向传递到银行体系:一方面资本市场保证金交易制度高倍放大CDO和再衍生品的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系统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自身持有不同级别的CDO以及再衍生品。更重要的途径是银行系统向非银行的房屋贷款公司融通资金, 同时接受CDO等衍生品作为抵押物向资本市场高杠杆融通资金。下面通过分析对冲基金的高风险高杠杆运作路径, 诠释资本市场风险反向高杠杆传递到银行体系的过程:CDO按照信用等级高低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对冲基金持有的是风险最大的股权级CDO。由于CDO的流动量不高, 美国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把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估值标准, 即对冲基金可以自己定价。于是在房贷市场持续走强的情况下, 对冲基金自己计算的CDO回报率通常高达50%以上。然后对冲基金将高风险的CDO作为抵押物高杠杆向商业银行再融资。有人统计过美国投资银行的杠杆率, 高盛为24倍, 美林为28倍, 雷曼为30多倍。最后对冲基金再用向商业银行融资的资金购买更多的CDO, 投资银行则将更多的高风险MBS证券化为CDO。当房贷问题逐渐显现后, CDO的价格和仅有的流通量出现大幅下滑, CDO的市值越来越低。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出现巨额的资产减值, 资产减记的过程同时就是暴露亏损的过程。当CDO大幅度下降后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面临破产, 而商业银行因为大量给对冲基金融资, 也必然出现大量资产减值和亏损的局面。如果对冲基金以持有CDO到期、获得长周期的稳定现金流为目的, 那么风险就不会放大。但是对冲基金将这些低质量债务抵押凭证CDO向银行进行抵押, 然后取得数倍于抵押资产的信用额度。比如对冲基金手中价值8000亿美元的次债, 可能从银行借出了2万亿美元。一旦这8000亿美元次债价值跌至4000亿美元, 银行损失的将是1万多亿美元。资本市场的风险就这样通过债权杠杆机制反向放大数倍地传递到银行系统。

二、资本市场与银行间跨市场风险集聚及爆发成因

资本市场和银行间跨市场风险不断集聚至最终爆发的核心原因是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和运用及由其引发的信用过度扩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 以“获利性”为目的的衍生产品过度开发。据国际清算银行2008年3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 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十多倍, 种类繁多定价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在MBS、ABS、CDO基础上, 投资银行为了高额的利润创造了CDS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掉期、基于信用违约掉期的新产品———合成CDO (Synthetic CDO) 、基于普通CDO的CDO平方、CDO立法、CDO的N次方等新产品。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 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 助长了投机。复杂的衍生创新产品已经脱离了其原生品的价值内核, 在资本市场形成过度信用创造, 投资者只考虑衍生品本身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差价, 完全没有考虑其内在的巨大风险。信用的过度扩张从根本上加快了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的反向传递、加深了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体系的集聚,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二, 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导致其定价模式复杂、风险溢价低估。由于金融衍生产品链条长、种类多、内容复杂, 因此在定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衍生品与市场利率、资产池违约率、提前偿还率等因素的高度相关性, 还要考虑衍生产品链条上前后产品的高度路径依赖性。对于复杂的衍生产品, 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都采取复杂的定价模式, 没有一个根本性、客观而基础的方法来衡量产品市值, 往往针对同一个产品各家机构可以得出各自不同的定价。投资者一般以出售衍生品的机构定价为参考依据, 由于美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繁荣, 货币环境宽松, 利率水平低, 风险长期被“有意”或“无意”忽视, 衍生品的价格和回报率都被定得很高, 比如对冲基金出售的CDO产品回报率都高于50%, 而产品定价系统中最重要的变量“风险溢价”被严重低估, 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在市场逆转时扩散并放大市场的整体风险, 甚至在危机到来时投资者根本无法知道自己的损失是多少, 有多大。

其三, 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使得银行放松贷款发放标准, 银行系统未能遵守“谨慎性原则”。在衍生产品创造的过程中, 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产品, 而且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投资者可以在因为衍生品的过度开发而加长了的金融交易链条上很快套现, 以至于最终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因此, 商业银行自身也放弃了最根本的经营原则。过去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候非常注重贷款的质量、借款者的财务状况并与借款者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现在商业银行不再考虑贷款是否适合标准;过去发放贷款主要目的为了获取存贷利差, 而现在主要依靠在资本市场销售贷款来获取利润。

其四, 衍生工具复杂, 监管部门、评级公司没有起到作用。金融衍生产品过于复杂, 金融衍生链条过长使监管部门和评级机构很难真正计算和评估所监管和评级的投资产品的风险。金融衍生品涉及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境内外多种机构, 加上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大多为场外交易, 缺乏透明度, 使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监管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统一监管模式在本次金融危机种都没有起到有效作用。

三、资本市场与银行间跨市场风险的实质

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认为: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两部分, 金融市场的风险配置以横向为主, 是不同投资者之间的风险分配, 金融市场分担的风险是非系统性风险, 对系统性风险无能为力;银行中介的风险分担是通过跨期的方式平衡不同时期的收益水平, 完成风险跨期分配, 为存款者提供分担系统性风险的机会。对于银行自身来说, 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多样化、分散化可以将非系统性风险传递到资本市场, 由不同投资人分担, 但是对于系统性风险银行也无法规避, 只能是银行自身和贷款人承担。资本市场与银行间跨市场风险根源于资金在因过度衍生产品的运用而形成的加长信用链条上的流动和风险的分担。在本次金融危机中,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商业银行本身依赖资本市场, 其自身的资产和负债很多来自资本市场并以市场定价, 这使得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冲击。银行的非系统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向资本市场传导, 却因为衍生产品形成的过长信用链条将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到银行系统自身;而资本市场令各类机构和投资者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 一旦链条某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引起连锁反应。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风险通过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相互传导、分担和放大, 最后系统风险集聚在银行体系, 使金融危机逐步恶化、加剧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参考文献

[1]余龙武:《美国“次债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金融时报》2007年12月24日。

银行理财市场风险与机遇并存 篇3

对整个银行理财市场来说,2015年是布满荆棘的一年。全年多达5次的“双降”迫使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几乎呈现没有反弹的单边下滑态势,从2015年年初的稳居5%以上一路下跌至年末连4%都岌岌可危的水平,跌幅之大超出市场预料。2015年上半年,A股牛气冲天,吸引各路投资者入市,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备受拷问。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大额存单发行、存贷比限制取消等监管政策的相继出台,“银行理财市场将被取代”“银行理财产品的存在失去意义”等言论甚嚣尘上。

然而,2015年对于银行理财市场来说也是转型腾飞的一年。虽然市场整体的收益率持续下降,但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却节节攀升。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5年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突破20万亿元,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速。同时,大额存单推出、存贷比限制取消等政策也未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形成实质性影响,相反,随着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的收窄,理财业务极有可能将成为未来银行的利润支柱,因而受到了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视。另外,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端,产品端等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展示了行业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刚性兑付难打破,产品转型力度加大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2015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通缩的风险迟迟不能消散,迫使央行采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无风险收益率不断下行,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随之走低。

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富余的资金流向了股市,银行理财产品加大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2015年上半年股市的“疯牛”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银行理财产品稳定了收益率。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银行传统的非结构性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从5.25%下滑至5.05%,仅下滑0.2个百分点,但7~12月平均收益则从4.95%下滑至4.39%,大幅下滑了0.56个百分点。2015年6月中旬,A股的暴跌导致对接A股的理财产品资金规模急速下降,大量资金外逃,市场上资金过剩的情况迅速加剧,引发了一轮资金再配置浪潮,但优质资产的数量却没有增加,而是呈现此消彼长的情况,资产端的收益下滑,倒逼资金端收益率下跌。相比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理财市场在资产的选择上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筛选更严格,因此优质资产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爆发了名副其实的“资产荒”。2015年11~12月,受年末效应的影响,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稳定,甚至出现不少较高收益的产品,但年末理财产品收益率走势的上扬属于时点性的表现,进入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继续下滑的概率仍然较大。2015年年底,美联储实施加息政策之后,预计我国2016年降息的次数不会太多,但继续降准的可能性则偏大,资产荒的情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收益率恐将继续缓步下滑。

在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过程中,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却持续上扬。在较低的收益率下,投资者有意愿配置银行理财产品的根本原因恐怕在于“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仍然存在。银行理财产品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在2015年金融市场风险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成为投资者眼中实现资产绝对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资品种。在利率市场化大幅推进的情况下,打破刚性兑付的美梦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实现。普通投资者,尤其是缺乏经验的投资者有将银行理财市场的“刚性兑付”扩大至其他银行代销产品上的趋势。在传统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遥遥无期之时,净值型产品的发展就变得极为重要。净值型产品的“类基金”性质使得投资者能够理解其所要承受风险,将风险让渡给投资者后,收益率上限也能明显提升,增强客户黏性,有效应对资产荒带来的压力。因此,在2016年,银行可能会加大推进净值化产品或较为基础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转型力度。

银行资管业务备受重视

2015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基本完成,利差进一步收窄,传统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等因素,银行的黄金时代正式宣告结束,银行寻求新的盈利点的需求极为迫切。在银行理财事业部制改革之后,银行理财产品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银行贡献盈利的重要业务类型。从数据上看,2015年理财收益率虽然持续下滑,但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仍然持续增长。在经济下行的周期中,银行理财的市场规模仍保持高速增长,展现了该行业未来发展的无穷潜力。同时,2015年各类创新产品也层出不穷,将行业的活力展露无遗。

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各项优势将持续展现,同时,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也极大可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性及投资者教育

2015年,银行理财业务的高速发展及持续创新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和投资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多起投资者将代销基金等其他产品和银行理财混为一谈的事件给市场提出了警示。如今,银行理财市场不应该停留在“闷声卖产品”的阶段,如何正确引导投资者了解银行理财的基本常识,避免出现将代销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混淆的事件的再度发生显得极为重要。在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应该配合其发展速度加大宣传力度,不仅仅是对产品本身的宣传,还有相关投资常识的普及、正确投资理念的培养。商业银行应当与各类媒体合作正确引导投资者,完善投资者教育。另外,产品创新的持续进行,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销售人员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体现,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结构将会越来越复杂,销售人员必须要充分的了解产品才能合理引导投资者。同时,销售人员的考核标准应该更加完善,流程执行要求需要更加严格,例如风险评定等步骤,需要更加严格且准确地完成。各商业银行应在2016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尽力避免相关风险事件的爆发。

混业时代即将到来

随着银行理财事业部制改革的推进,银行理财部门对跨业经营的渴求程度剧增。但由于银行在金融行业中的特殊定位,跨业经营难以做到完全的风险隔离,这也成为阻碍银行实现跨业经营的重要原因。和信托、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中与《信托法》《基金法》具有同等地位的监管法律文件尚未出台,其地位仍然缺乏准确、权威的确定,存在先天的不足。这使得银行在大资管的领域的发展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完全达到风险隔离,资管部门成立独立子公司,进行法人化改革依然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考虑到2014年银监会年报中提到子公司制改革是重点之一,银监会促进资管子公司成立的可能性较大。

中信银行市场风险 篇4

熊坤立 张格2011年11月17日

自市场诞生以来,如何管理市场风险成了参与者永远关注的话题。市场风险表现为各种价格波动,可分为股价、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四大类。

尽管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这三种市场因子的波动性不断增强,但是在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第一次颁布巴塞尔协议(Basel 1)时,也只考虑了信用风险,未将市场风险列入资本充足率计量的范围(操作风险亦然)。

随着资产证券化不断加深、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进展加快、银行混业趋势加强、金融自由化和创新不断涌现、衍生品爆炸式增长等现象的出现,市场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越来越强,各类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受此影响,一些公众眼中的“巨无霸”公司如同泰坦尼克号一样意外沉没,向管理层和监管者显示了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不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此,巴塞尔委员会专门在1996年颁布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简称《BIS 1996补充规定》),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范围,鼓励银行开发内部模型予以计量和管理,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Internal Model Approach,IMA)。

从此,以JP摩根银行提出的VaR(Value at Risk)技术为代表的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开始迅猛发展起来。VaR技术的出现,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在市场风险管理领域开发内部模型的可能性,而且将影响推广到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内部开发,将风险管理和模型评估过程标准化,统一了监管框架。由此,2004年颁布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 2)在第一支柱中进一步明确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列为监管资本计提的三大风险因素。相应地,市场风险内部评级法与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并称为Basel 2高级计量合规的三大方法。

按照Basel 2的规定,内部模型法要求银行建立完整而独立的前、中、后台估值团队,积累充分的数据,结合自身实践开发复杂的内部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以及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等,代表着国际活跃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Basel 2框架下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依然是现代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目前我国积极参与内部模型法合规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招商等银行,预计将于2013年底之前完成银监会的合规要求。浦发、中信、光大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批中小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筹备内部模型法的建设工作。

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

《BIS 1996补充规定》的框架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暴露出严重漏洞,促使巴塞尔委员会着手修订市场风险监管体系。在2008年7月与2009年1月两次发布全面征求意见稿之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9年7月14日正式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最终补充规定》(简称《BIS 2009补充规定》),对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提出了新的更严格要求。这意味着,实施Basel 2内部模型法合规的银行在计提资本时,除了计量一般VaR和特定风险之外,还需要考虑压力VaR和新增风险,实施难度大幅上升,对资本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而预计2019年付诸实施的Basel 3中还将要求银行考虑交易账户头寸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资本要求。

中国银监会也充分认识到了Basel 2对于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性,并一直稳步推进新协议在中国的实施。2007年2月,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实施Basel 2,借鉴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商业银行改进风险计量手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尽快缩小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银监会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国际业务占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Basel 2内部模型法,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自愿实施,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经批准可暂缓实施,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对于模型的实施和验证,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2010年2月)和《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2009年11月),分别予以了规定。但到目前为止,银监会尚未发布内部模型法的合规达标文件。

项目建设应构建四项内容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种类繁多,资产总额在全行总资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此,几家大型银行都在构建自动化系统,对资金业务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督和充分有效的管理。与Basel协议一致,系统分为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个层次。标准法对资产的风险计量、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都比较粗糙。标准法的方法论是,将资产按照利率、汇率、商品和股权等四大风险因子按固定比例计提资本,然后将四大风险资本要求简单相加。这种线性简单相加的方式至少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对同一风险因子暴露的资产的风险敏感性差异,二是没有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风险分散效果。

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在《BIS 1996补充规定》框架下,内部模型理论上可能会带来一半以上的资本节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在监管资本公式中附加了乘数因子k和惩罚因子m,并要求在前一日的VaR值和过去60天的平均VaR的(k+m)倍之中取较大值,降低内部模型法的资本节省效应。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又通过两个补充规定,在内部模型法的监管公式中附加了新增风险和压力VaR,在应对VaR模型的顺周期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弱化内部模型法的资本节省效应。因此,在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内部模型法在资本要求上的节省效应已被大为稀释,甚至有超越标准法的趋势。尽管如此,内部模型法对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丰富性等优势是标准法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只有通过内部模型法,银行才能够真正建立合理的风险调整业绩度量体系(RAROC),将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分配到因子、产品、交易和部门,引导管理者根据风险权衡优化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质量。

作为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合规的重要内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实施,一是有助于充分评估银行的市场风险状况,提高风险计量和管理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银行的内部模型法项目建设一般应包括以下四项具体内容:

建立市场风险数据集市。市场风险数据集市是银行市场风险信息的集合,通过与前台业务系统和外部咨询系统建立接口连接,载入有关资金交易业务的交易数据、产品信息、外部报价等风险信息,实现全行市场风险信息的集中管理。

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利用风险价值VaR模型计量金融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可以帮助银行建立不同产品间统一的衡量风险大小的计量标准,有助于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评估交易或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还可以利用以VaR值为基础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对不同业务产品进行绩效考核。

建立市场风险核心指标体系。市场风险核心指标是衡量银行市场风险水平的标准与依据。通过本项目实施,力求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风险指标体系,并通过实施监测、动态管理等手段,将全行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可以在充分考虑各市场风险因素不利变动带来的潜在损失外,利用各市场风险因素之间的互抵效果,降低实际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为了节约资本,商业银行进行了大量的表内外业务创新,表现之一是各类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和爆炸式增长。对此,中国银监会加强了监管,并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特别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所产生的交易活动,应按其性质计入交易账户,并按本指引的要求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一要求对于银行的资本计量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会计与风险账户分类、财务分析、资金成本核算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内容表明,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项目是一项跨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实施难度很高。它涉及资产负债、金融市场、资金运营、财务会计等多个业务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理财及衍生品的管理难题

目前,尽管我国在利率期权、权益类和商品类场外衍生品、信用类衍生品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但是我国已开始大力发展外汇远期、掉期、利率互换、无期利率协议、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等衍生品交易。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理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的快速增长,也对衍生品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目前,我国衍生品市场的情况是,不仅衍生品品种较为单

一、交易量低、市场流动性差和参与者较少,而且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基础配套落后,尤其是中后台建设滞后的情况。在机构层面,衍生品交易需要交易、风控和清算等部门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由于衍生品交易的定价和风控较为复杂,需要合适的电子系统予以支持,但目前我国只有很少机构具备衍生品模型构建和系统开发能力,系统建设滞后制约了市场发展。

而“次贷”危机则加深了人们对衍生品的发展产生的疑虑。2009年,银监会重拳规范了衍生品交易、叫停中资银行与境外机构做“背靠背”业务,并对衍生品监管做了新的全局规划。2011年1月,银监会修订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相比2004年的暂行办法,它要求将目前银行业务实践中交易的衍生品一律纳入交易账户管理,这势必提高内部模型法项目的覆盖范围和估值难度,强化了衍生品的监管和资本要求。

内部模型法项目的实施,需要全面考虑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广度、流动性、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建立与前台和后台独立的估值体系,完善给予VaR计量的动态限额监控体系,以及风险资本的计量和分配方案。因此,衍生品的有效管理成了内部模型法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该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指导衍生品市场参与者遵循理性交易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而这一过程反过来也将促进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

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史上,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建设和合规将成为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在Basel 2的框架下,实施内部模型法可使银行建立完整而独立的前、中、后台估值团队和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积累充分的数据,结合自身实践开发复杂的内部模型,配置自动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基于VaR分析的限额管理机制,以及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体系,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标准法,内部模型法通过引入新增风险、压力VaR、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等概念,覆盖更多风险因素。同时,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标准法中忽视了的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提高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银行才能够建立真正合理的风险调整业绩度量体系(RAROC),将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分配到因子、产品、交易和部门,引导管理者根据风险权衡优化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质量。这种全面准确的风险计量和配置,还有助于指导市场参与者(尤其是衍生品市场)遵循理性交易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市场自身的良性发展。

中信银行市场风险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子客户风险外生变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一般来说,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偶然发生的风险波动,应给予较大的容忍度

B.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C.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级应定期进行复查 D.授信管理人员应降低对评级下降的授信的检查频率

2、系统性风险因素对贷款组合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是由__的变动反映出来。A.借款人管理层因素 B.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 C.借款人所在行业因素 D.宏观经济因素

3、资产净利率的计算公式是()。

A.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B.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C.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期末总资产)×100% D.资产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4、贷款效益性调查的内容不包括对借款人__进行调查。A.过去三年的经营效益情况 B.当前经营情况

C.过去和未来给银行带来收入、存款等综合效益情况 D.担保是否符合规定

5、一般来说,某区域的市场化程度越,区域风险越低;信贷平均损失比率越,区域风险越低。A:高;高 B:高;低 C:低;高 D:低;低 E:著作权

6、贷款按照期限可分为__。A.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B.生产企业贷款、进出口企业贷款、外商投资企业贷款 C.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D.浮动利率贷款和固定利率贷款

7、__广泛使用于非贸易结算,或贸易从属费用的收款等。A.进口托收 B.跟单托收 C.出口托收 D.光票托收

8、下列不属于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监测评价的原则的是。A:准确性原则 B:法人并表原则 C:有效性原则 D:可比性原则 E:重组

9、处于启动阶段的行业,当新的产品或者服务项目刚被推出时,销售量一般较__,价格一般较__。A.小,高 B.小,低 C.大,高 D.大,低

10、综合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A:贷款安全性 B:贷款发放额 C:存款吸收额 D:贷款盈利性 E:著作权

11、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涉及代理销售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

A.对产品提供者的信用状况、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投资能力和风险处置能力等进行评估

B.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组合中如包括代理销售产品,应对所代理的产品进行充分的分析,对相关产品的风险收益预测数据进行必要的验证

C.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介绍和宣传材料时,应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并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将需要报告的材料及时向中国银行业协会报告

D.商业银行应根据产品提供者提供的有关材料和对产品的分析情况,按照审慎原则重新编写有关产品介绍材料和宣传材料

12、我国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跟踪发现某银行近期吸纳了一笔巨额存款,且经调查该账户为匿名账户,疑似洗钱活动,那么这属于洗钱的__。A.培植阶段 B.处置阶段 C.融合阶段 D.清洗阶段

13、公司信贷的借款人指__。

A.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自然人 B.经行政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

C.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 D.经行政机关核准登记的自然人

14、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商业银行和客户是两个平等的民事主体,其行为应当首先遵循__的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B.《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D.《民法通则》

15、__就是对贷款投向、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及利率等进行的决策。A.项目可行性研究 B.项目评估 C.贷款发放 D.贷款审批

16、贷款类银行产品的收益上限是__。A.贷款利率 B.存款利率 C.基准利率 D.固定利率

17、__不属于偿债能力比率。A.资产负债率 B.流动比率 C.速动比率 D.现金比率

18、内部评级高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客户评级估计()。A.每一等级客户的违约概率 B.每一等级债项的违约概率

C.既包括每一等级客户的违约概率,又包括每一等级债项的违约概率 D.以上都不对

19、投资者在购买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时,最经常面临的风险是__。A.市场风险 B.法律风险 C.信用风险 D.再投资风险

20、机动车辆保险有关条款规定,受本车所载货物撞击的损失,属于_________责任。

A.车辆第三者责任的免除 B.车辆第三者责任的承保 C.车辆损失险的免除 D.车辆损失险的承保

21、某商业银行将某一笔在年初买入的可供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如果当年该可供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上升1200万元,则在年末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该债券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最大数额为__万元。A.0 B.300 C.600 D.1200

22、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首次还款日应不迟于毕业后__年。A.1 B.2 C.3 D.4

23、直接追偿、协商处置抵质押物、委托第三方清收等方式属于银行清收中的__。A.常规清收 B.依法收贷 C.财产保全 D.提取诉讼

24、借款人的信用承受能力主要内容不包括__。A.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B.是否存在超风险限额发放贷款 C.借款人的应摊未摊

D.审查保证人的资格及其担保能力

25、__属于公司信贷营销市场环境分析外部环境中的宏观环境。A.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B.信贷客户的需求

C.银行同业竞争对手的实力

D.通讯、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下列相关公式,计算正确的是__。

A.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应收存款)/总资产 B.核心存款的比例=核心存款/总资产

C.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贷款总额/资产÷核心存款/总资产 D.大额负债依赖度=(大额负债-短期投资)/(盈利资产-短期投资)E.融资缺口=借人资金-核心存款

2、根据__划分,股票分为普通股股票和优先股股票。A.投资主体的性质

B.票面是否记载投资者姓名

C.股东享有权利和承担风险大小不同 D.股票上市的地点

3、基本建设贷款是__。

A.银行对实行独立核算并具有偿还能力的各类企业和国家批准的建设单位发放的贷款

B.发放给在当地经营性的建筑、安装、工程建设进程中的各类企业和国家批准的建设单位

C.发放贷款是因为企业或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不足

D.主要适用于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发生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以及设备、工程器具购置费和其他所有费用

E.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与之关联的少量土建工程所需资金不足而发放的贷款

4、中央银行发行一年期央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市场属于__。A.货币市场 B.资本市场 C.现货市场 D.期货市场

5、在个人汽车贷款中,合作机构的担保包括__。A.以借款者所购车辆作抵押 B.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保险 C.汽车经销商的保证担保

D.以借款者的自有住房作抵押 E.专业担保公司的保证担保

6、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呈现的趋势有__。A.引进战略投资者 B.联合重组 C.跨区域经营 D.上市

E.去掉“城市商业”四个字,直接以地名命名

7、外汇包括__。A.外国纸币 B.外币票据

C.外币公司债券 D.特别提款权

8、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上接受__的监督和指导。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C.财政部

D.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E.国务院

9、商用房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借款人还款能力发生变化 B.借款人还款意愿发生变化 C.商用房出租情况发生变化 D.保证人还款能力发生变化

10、下列关于贷款的签约和发放的说法正确的是__。A.业务部门在确定相关审核无误后才可以开户放款

B.相关保险、公证手续未办理完毕的,在贷款发放时要继续完善 C.同笔贷款的合同填写人和合同复核人不得为同一人 D.要在确定借款人首付款已全额支付后才可以发放贷款 E.贷款发放条件落实后,就可以将贷款发放到相关帐户

11、根据《民法通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__的原则。A.等价有偿 B.公平C.公开 D.自愿 E.诚实信用

12、以下__属于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控制要点。

A.牢固树立个人信贷业务科学发展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加快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

B.实行个人信贷业务集约化管理,提升管理层次,实现审贷部门分离

C.优化产品结构,改进操作流程,重点发展以质押和抵押为担保方式的个人贷款,审慎发展个人信用贷款和自然人保证担保贷款

D.加强规范化管理,理顺个人贷款前台和后台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业务转授权制度,加强法律审查,实行档案集中管理,加快个人信贷电子化建设

E.切实做好个人信贷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防范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13、审查借款人的收入,应该重点审查借款人的__。A.工资收入 B.租金收入 C.投资收入 D.经营收入 E.中奖收入

14、在银行直接或间接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中,__是营销人员的主力。A.客户经理 B.信贷人员 C.信贷分析员 D.贷款重组人员

15、下列选项__是系统缺陷引起的操作性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A.产品设计缺陷 B.数据/信息质量 C.违反系统安全规定

D.系统设计/开发的战略风险

E.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

16、影响贷款偿还的非财务因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复杂多样的,一般可以从__分析非财务因素对贷款偿还的影响程度。

A.借款人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及社会因素 B.银行信贷管理

C.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

D.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 E.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 17、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级债危机。长期以来,有些美资商业银行员工违规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贷款,由于房地产市场回落,客户负担逐步到了极限,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偿还贷款,形成坏账,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危机使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大跌,众多机构的投资受损,并进一步致使银行间资金吃紧。危机殃及了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使长期以来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稳健经营的形象大打折扣。上述信息包含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__等风险。A.市场风险 B.信用风险 C.操作风险 D.流动性风险 E.声誉风险

18、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__。

A.金融合约不能受到法律应予的保护而无法履行 B.金融合约条款设计不周密 C.法律法规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D.各种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给金融资产安全构成威胁 E.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受到法律制裁

19、以下不属于衡量通货膨胀指标的是__。A.生产者物价指数 B.消费者物价指数

C.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D.GDP 20、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余额的__提取贷款呆账准备金。A.1% B.2% C.2.5% D.3%

21、借款人申请有担保流动资金贷款,必须具备__条件。A.无不良资信记录和行为记录

B.借款人具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如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等

C.借款人年满18周岁,男性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女性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D.借款人原则上为其经营企业的主要所有人

E.具有稳定的职业和家庭基础,具有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22、作为一名银行业从业人员,应该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职业操守对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的禁止规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恪守有关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的禁止陸规定__。

A.不在不当时间和地点谈论工作话题

B.不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不应该知道该项信息的内部人员提及内幕信息 C.不违反有关规定,将内幕信息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亲友 D.按照内部秘密信息保管规定妥善保管涉及内幕信息的文件和电子文档

E.不得采取匿名、假名或委托他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为自己牟取不当利益

23、单位不能构成的犯罪有__。A.贷款诈骗罪 B.集资诈骗罪 C.信用卡诈骗罪 D.有价证券诈骗罪 E.骗取贷款罪

24、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来源不包括__。A.资本利得

B.证券价格波动率上升 C.红利收入

D.存款利息收入

25、下列关于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关系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有()。

A.风险管理能够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手段,极大地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B.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中信银行市场风险 篇6

(第3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商业银行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包括商业银行为非交易目的和为套期保值而持有,表内外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业务合约。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结构等要素的变动所导致银行账户资产、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或有损失的风险。

第五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过程,商业银行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坚持审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第六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 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原则或标准,并在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中加以确认,在管理系统中予以明确。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结合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将相关业务按账户划分原则归入相应账户。

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审批。对于规模较大、属性复杂、利率风险敏感度较高的业务,职能部门提交高级管理层审批前,应逐笔分析并确认业务的账户属性。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保持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认定标准的相对稳定,调整账户的划分原则和业务的账户属性应遵循严格、审慎的政策和操作流程,不能进行账户间和业务头寸间的随意调整和转换。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一)当发生突发性流动性风险时,商业银行为避免出现兑付危机而取消银行账户业务套期。

(二)当表内外资产由于不可控因素,遭受突发性不可逆转的损失时,商业银行预期无法进行套期保值而取消银行账户业务套期。如,出现信用风险和中间业务收入短期内骤降使得银行原有套期无法实现的情况。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涉及上述两种情况的账户间或业务头寸间的调整和转换,必须经内部控制程序和市值重估判断,形成相应的执行方案或应急预案,由高级管理层审批后执行,同时报送董事会。

第三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类型

第十二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四种类型。

第十三条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定息和浮息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等金融工具在重新定价与到期日两个时点上,由于利率变动和现金流重新定价时间差别导致金融工具定价之间存在差异所引发的风险。

第十四条 基准风险(Basis Risk)

基准风险是指由于基准利率工具重新定价的变动和不完全相关性,使得期限或重新定价区间较为接近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现金流和盈利发生变动而引发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利息收入和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所导致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

第十五条 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是指由于收益率曲线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十六条 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期权性风险是指隐含在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中,由于不对称支付特征给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银行账户买方的存贷款期限、利率的重新安排和相关业务高杠杆性与期权头寸增加所引发的银行财务风险。

第四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和要求

第十七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当与商业银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商业银行的资金状况、盈利能力、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本指引,结合组织管理架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风险特征,制定相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原则、标准、流程和内部控制程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强化内部控制流程,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或指定管理层级委员会(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承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审批、执行与评估的最终责任。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承担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的最终责任。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授权和职责分工制度,确保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有全面的理解,并有能力采取必要措施对其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具体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政策与程序,有效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定期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或修订,评估工作至少每年一次,评估结果上报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日常控制和管理的工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业务头寸的风险限额管理、风险敞口、风险计量系统和标准的管理、资产负债业务或投资组合估值和业绩考核标准的管理、风险管理报告和审查机制的管理。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细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责和分工授权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岗位和人员的权责边界和报告路线。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确保各部门之间职能的适当分离,严格保证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职能的独立性,建立账户划分、业务交易和风险控制等职能部门间的防火墙,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业务交易过程中,设置前、中、后台岗位,并确保严格分离,前台交易人员不得参与交易的正式确认、对账、重新估值、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中台监控机制应覆盖前台交易的全过程。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九条 按照《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并表前后,利率变动引发各附属机构经营状况的改变、风险迁徙和对母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控制水平的整体影响。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报告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和管理状况。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各运营操作环节的人员配置和数据维护工作,在业务存续期内配备充足的交易和维护人员,设置A/B角,确保岗位和人员变动不会对银行账户业务运营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中实行限额管理制度,建立业务限额管理体系,确定业务风险敞口限额,并经董事会或董事会授权的相关部门审批后施行。

第三十三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限额的建立应在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容忍度或偏好的范围内,限额的确定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一)在整体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下的利率风险承受和控制能力。

(二)目前的自有资本状况。

(三)交易部门的经营业绩和风险管理部门的控制水平。

(四)银行账户业务的规模、属性和复杂程度。

(五)对银行账户业务每日日终重新估值和风险计量能力。

(六)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所作压力测试和事后检验结果。

(七)宏观环境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中受利率风险影响的业务风险敞口限额进行定期评估或调整,每年不少于一次。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的相关要求,结合银行账户已有或预期的业务规模、期限和收益率水平等因素,定期对银行账户中的业务进行各种利率变动场景下的压力测试。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每年至少应对银行账户划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情况等项目开展一次内部审计,揭示潜在风险点,并提出整改意见。内部审计应涵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和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执行既定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二)相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及时、准确、有效。

(三)相关风险管理架构、内控制度和实施程序是否足以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四)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和完善。

(五)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业务风险限额设置是否恰当。

(六)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压力测试的基本假设是否恰当。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结果报告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并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监管当局。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并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及时有效的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适时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第五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和监测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四种主要类型进行计量和监测。

第四十条 对于重新定价风险,商业银行应在合理预期未来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充分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结构,权衡整体收益和风险水平。

第四十一条 对于基准风险,商业银行应合理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的利率定价方式,定期监控基准利率之间或不同银行产品利差之间的相关程度,定期监控定价基准不一致对银行经营收入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第四十二条 对于收益率曲线风险,商业银行应结合业务平均收益率曲线的变动趋势,定期关注并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金融工具的规模、期限搭配,防止收益率曲线变动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不利影响。

第四十三条 对于期权性风险,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银行账户业务中隐含期权性风险的独立性和嵌入性特征,依据交易对手行为分析等手段,调节业务头寸,实现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分析方法包括重新定价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情景模拟分析法和EAR法等,商业银行应当但不限于运用上述分析工具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针对银行账户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状况,建立严格、安全、稳健,适合内、外部审计和监管当局评估的风险计量分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第四十六条 系统应全面、真实、有效地反映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总体状况,在保证业务数据来源完整、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程度,并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第四十七条 系统应使用通行的财务指标和概念,并能以常用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分析工具进行监测和分析。如商业银行开发了新的风险监测和分析工具,必须经实证检验通过并提交测试报告后方可投产实施。

第四十八条 系统所设置的假设条件和计量方法,应与银行账户所面临的实际利率风险情况趋同。如需修改系统中的假设条件和计量方法,必须通过高级管理层审批,并在系统日志中反映。

第四十九条 系统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所作的压力测试、事后检验结果,以及测试后主要假设和参数的修订日志。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定期实施事后检验,将系统反映出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系统计量方法或模型工具进行调整和修正。

第六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管要求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持续关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变化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变动的影响,提取与报告期末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相适应的风险准备,并纳入报告期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全面评估体系。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必须定期测算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并使用标准利率冲击法(±200BP)进行检验。

第五十三条 在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进行标准利率冲击测试中,除平行移动外,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收益率曲线扭曲、倒置等异常变动情景对近期银行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银行经济价值变动的影响。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对所面临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行相应的资本约束。银监会可根据报告期银行账户中的业务受利率风险的影响程度,要求商业银行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在减少计提风险准备的方案设计中,商业银行可充分考虑增加资本、套期保值或债务重组等财务策略和方式。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定期信息披露。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外国银行分行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参照本指引执行。

利率市场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商业银行,风险,防控

一、利率市场和商业银行风险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下, 用市场的供需情况去决定利率。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利率水平及其结构完全是由市场的供需、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程度、通货膨胀、经济性质等市场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利率市场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也是我国加快金融改革、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推动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的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自身的经营活动中, 因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得商业银行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资本风险、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等等。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 经济的过热与低迷、大量外资的流入与流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上升、下降等因素的并存, 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和震荡。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构建利率风险预警机制, 不断激励金融机制的创新, 做好主动防控风险并化解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当务之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

商业银行主要盈利的来源是贷款获得的利息, 其中贷款的质量、数量以及贷款的利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方面:促使商业银行改变了内部经营管理的模式, 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这样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灵活多样性的功能, 还完善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率的激励机制, 提高了对贷款利率市场实施, 合理定价的举措。

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加面对市场机制, 关注利率市场的走向、自身的综合效益。这样可以促使商业银行的客户逐步优化, 根据客户的发展需要、自身的经营状况、资金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评定, 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 而对那些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采取更加优惠的利率政策, 这样可以更好地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群。

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节约资金成本, 就必须在金融产品、服务意识、营销理念等方面加快创新力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激烈的金融市场的竞争, 推动金融产品的不断深化。

消极方面: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了冲击。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拓展市场, 赢得客源, 增强盈利能力。这样导致的结果都是传统存款的业务能力大大减弱, 居民对于存款储蓄这种模式已经渐渐的漠视了, 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 居民更愿意关注的是品种齐全、灵活多样的资本市场。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 宏观经济的环境可能不如过去那么稳定,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还加大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违约责任。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定价机制, 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加上借机提高贷款利率政策性的漏洞也会随之浮出水面, 加大了利率市场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自身因素的制约下, 经营模式的转型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

1.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利率的管理问题

首先, 要确定好利率水平,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利率水平的合理性要求。综合考虑好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运营模式的成本分摊, 建立一种综合科学的测验体系, 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去制定出合理的价位水平。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需要做好利率走势的预测, 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和信息, 分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出现的实际利率情况, 并做出科学的说明和判断, 进行有的放矢的防范措施。对于金融市场的风险,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规避风险, 加强管理。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也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 通过大量的无利率的风险业务来不断降低利率市场的风险。

2. 建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很多的利率风险, 所以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势在必行。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推进各项业务转型的步伐, 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 提高综合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有效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前提下, 可以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民营企业或者是中小型企业, 提升商业银行产品议价的竞争力水平, 提高资产收益水平。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出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让资金的走向朝着低风险、高收益发展, 项目比较集中、总体风险较低的水平方向发展, 把那些多余的资本投放在货币市场, 获取短期的利益。成立商业银行专门的利率研究部门, 收集相关的货币政策信息、宏观经济信息加强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和分析, 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 及时分析各项利率指标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3. 建立健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

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 建立健全一套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这样才可以高质量地监管, 评估好各项风险, 监管体系的建立健全可以弥补在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政策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可以缓和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的冲击波, 保证改革的方向沿着既定的目标进行。要尽快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市场化的需求, 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 并培养好高素质的监管人才队伍, 提高我国对金融监管的水平, 有效地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规避好未来发展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4. 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战略转型

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加强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 大力发展投行等绿色中间业务, 开发出商业银行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开拓出新的利润增长来源, 优化自身的收入结构, 夯实商业银行自身的利润基础, 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不断淡化商业银行对于传统贷款业务的依赖性, 防范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用心打造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流程形式, 加大创新力度把分散经营管理模式向集约型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从经验管理模式向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转变。强化金融创新的内驱力, 着力突破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更好地去迎接利率市场下的机遇和挑战。

5. 重视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提升素质

在利率市场的条件下, 管理和技术是同等的重要, 也是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激励性人才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力度,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用科学的机制, 稳定商业银行人才队伍的发展, 加强对员工的学习和培训, 并强化过程管理和风险管理, 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有效激发商业银行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 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

结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 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下, 让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迎来发展的同时, 也迎来了挑战。所以商业银行在原来的业务模式不断提高, 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化的改革步伐。积极从各个方面防控风险,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节奏和步伐, 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未雨绸缪, 科学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双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甘肃金融.2003.9

[2]刘晓玲.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略[J].江汉论坛, 2004.6

[3]陈晓春.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探略[J].福建金融, 2003.9

[4]王美荣.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纵横, 2003.6

[5]袁君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3

[6]傅震峰.利率市场化把银行引向何方[J].西部论丛, 2002.12

[7]吴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其对策[J].新金融, 2004.2

[8]李军燕.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山西财税, 2001.10

[9]程泽林, 张嗣申.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 2002.7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市场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配合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要积极控制和规避。转变过去被动局面,发挥主动性。面对利率、定价和信贷方面会出现的风险加强体制建设和制度管理并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新的金融体系、做好经营应对策略等。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下所经营和融资的利率水平。内容包括:利率决定、利率结构、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其本质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了金融机构,并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情况及其对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的判断来对利率水平进行自主调节,不再受政府机构控制,并最终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前提,以货币市场的利率为中介的由市场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机制和体系。

这种利率市场化的方案虽然给了很多金融机构更多发展的空间,但是也创造了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鉴于市场的不稳定性和调节的滞后性以及它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制定利率的,所以它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多风险,会使很多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强大而很多小型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

资金定价是指银行与客户之间商定的资产和负债等价格的一种行为,它是对预期收益和资产运作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活动。

(1)确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就是对银行内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和各产品间的资金流动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在银行业务的资金筹集和运作过程中进行管理对核算资金成本非常重要,也是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内部资金价格的确定是衡量内部分配的价值尺度,并且可以准确的核算资金成本,这对各种资金来源的利率分析以及体现存款的真实成本意义重大。内部资金价格体系的建立可以对不同的资产进行定价并引导商业银行向高收益和低风险的项目流动资金,既控制了成本又降低了风险。

(2)建立合理的存贷款定价标准。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夺客户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而客户会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而提高存款利率,促使银行要不断调整存贷款利率以吸引优质客户。商业银行要在综合考虑资金收益、目标收益、筹资成本、同业市场利率等情况再确定存贷款利率,避免因信息不畅和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利率风险,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2.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制

(1)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信息管理系统和统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利率管理的发展了。要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分类统计的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的利率期限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等,对各营业网点的资金成本、目标收益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将资金成本价格和风险收益的存贷款利率进行电子化管理,用高科技手段对利率信息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检测。对利率信息的传递要保持高度的时效性,保证商业银行的利率政策执行的步调一致。

(2)采用缺口管理分析来识别利率风险。缺口分析是指对所有收息资产及付息负债期限和重新定价机会所进行的综合分析,从而对未来资产负债利率结构可能的变化做出估计,有利于银行提前采取措施规避利率风险。

(3)利用传统工具和衍生工具共同控制利率风险。传统的工具有选择有益的利率条件、持续性缺口管理、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等方式。衍生工具可以帮助银行处理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风险,例如,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期货等。

3.建立信贷风险防范体制

商业银行要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度量以及控制,从而做出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首先准确核对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要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

以及授信风险体系,加强对贷款项目的评估、贷款后的评价和跟踪管理等,积极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对已经出现的信贷不良行为进行处置,商业银行本身要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客户信用评价机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善分级授权体制和监管体制,从而对下级管理者和经办者的职权进行控制,避免不良利率水平和计息方式的出现。要制定统一的存款利率浮动标准和范围,避免道德风险。

4.转移经营重心

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大,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拓展新业务,增加零售业务和收费中间性业务的比重。在银行传统业务进入微利时代的情况下企业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越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中间型业务就会变成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而零售业务收益稳定、市场潜力大且风险较小。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发,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经营策略,逐渐转移传统经营重心,降低风险,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

三、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出的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策略,给予各金融机构更多的主动权,让其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优胜劣汰。但,不可避免的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多风险,要控制这些风险,商业银行就要在内部资金定价、利率风险控制、存贷款利率调节和经营策略上进行转变和创新,加大零售业务和中间性收费业务比重,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帅中明: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2).

上一篇:写给未来的我750字作文下一篇:如何保持团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