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精选8篇)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包活动,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持续经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中的外包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原来由自身负责处理的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服务提供商进行持续处理的行为。服务提供商包括独立第三方,银行业金融机构母公司或其所属集团设立在中国境内、外的子公司、关联公司或附属机构。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承担外包活动的最终责任。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应当制定外包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相关制度,并将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审慎经营原则制定其外包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与其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宜的外包活动范围。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战略管理、核心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等职能不宜外包。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管理的组织架构应当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外包管理团队。

第九条 董事会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审议批准外包的战略发展规划;

(二)审议批准外包的风险管理制度;

(三)审议批准本机构的外包范围及相关安排;

(四)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相关报告;

(五)定期安排内部审计,确保审计范围涵盖所有的外包安排。

第十条 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制定外包战略发展规划;

(二)制定外包风险管理的政策、操作流程和内控制度;

(三)确定外包业务的范围及相关安排;

(四)确定外包管理团队职责,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第十一条 外包管理团队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执行外包风险管理的政策、操作流程和内控制度;

(二)负责外包活动的日常管理,包括尽职调查、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及风险状况的监督;

(三)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有关外包活动发展和风险管控的意见和建议;

(四)在发现外包服务提供商业的业务活动存在缺陷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五)高级管理层确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风险管理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制定外包活动政策时,应当评估以下风险因素: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外包活动的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等风险;

(二)影响外包活动的外部因素;

(三)本机构对外包活动的风险管控能力;

(四)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能力及专业能力,业务策略和业务规模,业务连续性及破产风险,风险控制能力及外包服务的集中度;

(五)其他关注的事项。

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外包活动时应当对服务提供商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应当包括以下事项:

(一)管理能力和行业地位;

(二)财务稳健性;

(三)经营声誉和企业文化;

(四)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

(五)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六)对银行业的熟悉程度;

(七)对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情况;

(八)银行业金融机构认为重要的其他事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包活动涉及多个服务提供商时,应当对这些服务提供商进行关联关系的调查。

第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合同或协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外包服务的范围和标准;

(二)外包服务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安排;

(三)外包服务的业务连续性的安排;

(四)外包服务的审计和检查;

(五)外包争端的解决机制;

(六)合同或协议变更或终止的过渡安排;

(七)违约责任。

对于具有专业技术性的外包活动,可签订服务标准协议。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外包活动中应当建立严格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并依法履行告知义务。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外包合同中应当要求外包服务提供商承诺以下事项:

(一)定期通报外包活动的有关事项;

(二)及时通报外包活动的突发性事件;

(三)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检查;

(四)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当客户信息不安全或客户权利受到影响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随时终止外包合同;

(五)不得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名义开展活动;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认为应当承诺的其他事项。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外包服务提供商分包的风险,并在合同中明确以下事项:

(一)服务提供商分包的规则;

(二)分包服务提供商应当严格遵守主服务提供商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确定的外包合同或协议中的相关条款;

(三)主服务商应当确认在业务分包后继续保证对服务水平和系统控制负总责;

(四)不得将外包活动的主要业务分包。

第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服务提供商不得将外包活动转包或变相转包。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外包活动时,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一)审慎评估法律和管制风险;

(二)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

(三)选择境外服务提供商时,应当明确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监管当局已与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签订谅解备忘录或双方认可的其他约定。

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事先制定和建立外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机制。通过采取替代方案、寻求合同项下的保险安排等措施,确保业务活动的正常经营。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定期对外包活动进行全面审计与评价。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外包活动时,应当定期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递交本机构外包活动的评估报告。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外包活动时如遇到对本机构的业务经营、客户信息安全、声誉等产生重大影响事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根据需要对外包活动进行现场检查,采集外包活动过程中数据信息和相关资料,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该机构的监管评级。

第二十五条 对外包活动存在以下情形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纠正或采取替代方案,并视情况予以问责。

(一)违反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

(二)违反本机构风险管理政策、内控制度及操作流程等;

(三)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四)其他认定的情形。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 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时遵照本指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篇2

(一) 被调查银行对外包的认识

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是指银行以固定的价格在一定的IT服务水平基础上, 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 (以下简称服务商) 向银行提供所需的部分或全部IT功能的一种信息服务。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将信息科技外包作为提高信息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外包可以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以下优势:

1.帮助提高银行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2.节约信息科技建设和运维成本;

3.缓解科技部门人员和技术力量不足的压力;

4.快速接触最新技术, 降低IT技术遭淘汰的风险;

5.加快产品的创新和业务的推出, 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二) 我省辖内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的开展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 我省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开发和维护、主机设备维护、桌面计算机及外设的维护、运营机房等基础设施、部分业务运维 (如贷记卡业务、网银) 以及其他外围业务系统等。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外包服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的外包以桌面维护和设备维护为主。由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业务系统大多由总行统一开发维护, 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也由总行集中管理, 分行仅负责辖内特色业务和部分外围系统的开发应用及维护, 其外包内容以桌面和设备维护外包为主, 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桌面计算机及外设的维修维护。特点是工作量大、技术含量较低, 通过外包可降低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并减少人力资源投入。第二类是与主机相关的核心设备维保, 包括小型机、存储阵列、核心交换机等。特点是备件成本高、专业化程度较高, 需要原厂商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而通过外包可节省成本, 提高系统维护质量。第三类是自助终端设备的维保, 包括ATM机、自助查询机及POS机等。这类设备在大机构中数量多, 分布广, 需要有专门的公司对其运行进行检测和维护以降低维护成本。除此之外, 部分大型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也将部分非核心业务系统外包, 如中行浙江省分行将客户关系管理、影像系统、IP语音网建设和视频会议系统等系统外包给专业技术公司, 再如深发展外包部分外围系统的支付系统、验印系统等。

2.辖内中小法人银行新业务发展和灾备建设对外包依赖较大。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和省农信联社由于自身技术力量有限, 外包服务偏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包括贷记卡业务系统、灾备建设、主机设备维护和网银系统等。其中贷记卡业务外包的比例最高, 在开展贷记卡业务的7家中小机构中, 除省农信联社之外的6家机构贷记卡系统都采用外包, 而且外包服务商都是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灾备建设外包分为两类, 一类是灾备建设咨询外包, 包括省农信联社、温州银行、台州商业银行3家机构;另一类是灾备中心机房外包, 包括省农信联社、嘉兴商行、湖州商行3家。目前没有机构对灾备中心进行整体外包。网银业务一般都由外包公司开发, 金融机构自己维护, 只有1家城商行计划将网银系统整体外包。另外, 主机核心设备维保技术要求较高, 多数机构也是将其外包给专业公司。与大型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小机构桌面计算机及外设维护外包的比例很低, 大多数都由自己的科技人员完成。

3.发展成熟的外包服务商对银行开展外包有重要的影响。调查中发现, 中小银行开展贷记卡业务基本选择通过外包的方式来建立, 而且外包服务商都选择了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中国银联控股子公司, 于2003年1月成立, 是中国第一家得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联资质认证的第三方处理机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亿元, 总部设在上海。由于该公司具有政府背景, 其母公司中国银联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 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枢纽和核心地位, 因此选择银联数据作为外包服务商可以获得安全可靠的服务。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并非银行不愿意外包, 而是可选范围有限。如果国内能建立起一个成熟规范、竞争充分的外包市场, 存在多个背景雄厚、信誉良好、技术过硬、规范化运作的公司, 如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惠普、IBM等, 大多数中小银行都将愿意通过外包迅速接触并进入新市场, 缩小与大银行之间的差距。

二、信息科技外包的风险点

(一) 外包与银行业务发展不匹配的战略风险。如果商业银行未能对外包内容进行总体的评估与考量, 盲目将业务整体外包给服务商, 就会造成外包项目与机构业务发展战略不匹配, 反而对自身的业务发展不利。一旦银行意识到该风险隐患, 无论是选择中途退出或者到期终止外包合同, 都要支付很大的战略退出成本;在重新建立信息系统和外包服务体系时可能需要支付比原来更高的费用, 而且必然存在外包服务短期脱节的问题, 处理不当会使银行在财务、信誉、运作和潜在客户资源等方面蒙受极大的损失。

(二) 外包服务商无法提供所需服务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外包服务商承接服务过程中的具体行为, 包括服务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发生变化而无力提供外包合同原先规定的服务水平;提供的服务质量低劣导致与客户的交互过程不符合银行整体服务标准;从事不符合银行要求、损害银行利益的不当行为及信用恶化等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风险。还有因外包服务商技术问题或维护问题引发事故, 使银行设备或系统遭受损失, 或由于服务不到位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对银行业务及声誉造成严重影响等问题。

(三) 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风险。该风险主要源于银行选择服务商之前未能很好地评估其人员、技术及财务状况, 缺少关于综合服务水平的全面考评, 片面地考虑局部优势, 而忽略了IT外包的总体服务水平, 致使最终选择了低劣的服务商。外包服务商的不足会使外包在服务的及时性和质量方面失去控制, 进而导致银行在运行管理上的严重失控。这种风险会通过外包服务自身的连续性在后期得到放大。

(四) 外包合同制定与执行的风险。在外包合同的制定过程中, 若银行在合同中只是关注于技术细节, 而没有全面地考虑服务商的综合状况以及银行业务需求的发展和变化, 未详细明确必须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详细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发生故障时的服务级别及响应时间等, 那么银行将在发生变化或意外故障时处于被动地位。目前金融机构在外包合同执行期间, 很少执行服务提供商财务状况以及支持IT外包业务的技术和关键人员的监督审计制度, 忽视了必要的日常检查, 有些甚至将监管的责任移交给服务提供商, 这势必导致服务水平的下降。

(五) 信息泄密的风险。信息泄密风险是指由于外包服务商不具有完备的守法体系与内控能力, 在为银行提供服务时, 有意或无意地将银行内部信息和商业机密泄露, 从而使银行面临潜在的风险。这类风险涉及面很广, 发生概率较大。无论是低层次的桌面计算机维护外包, 还是高层次的业务系统整体外包, 都有可能发生客户信息、银行经营数据泄密的风险, 其中客户信息等个人隐私一旦泄漏将导致严重的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在被调查的机构中, 大多数机构都对数据信息泄密问题非常敏感和谨慎, 这说明了这类风险存在的广泛性。

(六) 过度依赖外包服务商导致系统失控的风险。如果信息科技外包的范围过大、层次过深, 会导致银行对外包商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银行自身的科技人员会慢慢丧失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 从而导致外包商成为技术强势的一方。银行对于业务需求的任何变更都必须经由或取得外包服务商的同意, 在服务要求和成本控制上无法对外包服务商形成有效约束。长此以往, 银行信息科技工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就会降低, 从而削弱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外包服务商反而成为银行整体发展的障碍。

(七) 外包服务的业务连续性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外包服务商未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应急措施, 未能严格按照银行的要求提供连续服务, 从而使银行蒙受损失。这种风险一般在某些不可抗力的、外包服务商破产、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情况下, 需要银行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就予以考虑。

(八) 知识产权风险。对于项目开发之类的外包, 外包服务商所开发技术的专利、版权的归属问题、源代码的归属等通常是由银行与外包厂商双方协议达成而非法律规定, 如果合同条款规定不当或者细则不明确, 都有可能在后期带来纠纷。

三、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一) 建立全面的外包政策和外包风险管理机制。银行高管层应对制定外包政策和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负责。首先银行的业务外包策略必须与其总体战略相匹配, 总体战略是制定外包策略的基础, 而外包是在总体战略安排下的具体战略举措。银行的总体战略不仅决定了机构的自制或外包决策, 而且还影响外包内容、外包模式以及供应商的选择。其次要切实履行外包业务风险管理的责任, 不能将风险管理的责任进行外包。银行应建立适当的外包风险管理机制, 设定必要的批准程序, 将外包服务商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 对外包商设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 并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活动, 针对外包风险制定专门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 合理确定外包服务的范围。银行应根据信息科技对自身的重要性和风险等因素对其进行分级, 并依据分级结果合理确定科技外包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对于属于核心业务能力的信息技术, 银行应掌握在自己手里, 避免外包导致的系统失控;对于非核心业务的信息技术, 银行可酌情考虑外包。可参照美国J.P.摩根银行的三层信息技术构架理论对信息技术分层, 第一层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网络、基础设施和其他专用机具;第二层主要由应用软件和人机接口组成;第三层主要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策略规划、应用系统集成和现有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行的外包管理即参照这个理论, 只外包第一层和部分第二层的技术内容, 第三层技术内容属于机构的核心业务能力, 完全由自己实现。中小银行没有实力完全开发核心业务系统, 对于核心业务系统一般都采用合作外包的方式, 开发完成后应逐步过渡到自己维护。

(三) 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银行和外包服务商间实际上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外包服务商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对外部市场的服务水平, 因此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对银行至关重要。首先要明确外包业务的目的是获取资源还是降低成本, 然后根据目的确定相应的选择依据。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潜在的外包服务商, 从经验、能力、技术、资本、信誉、对金融行业的熟悉程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已有的类似案例等多方面对外包服务商进行考核, 其中外包服务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可靠性是评价和选择服务商的关键, 一味追求服务价格的低廉极可能会带来低质的外包服务。

(四) 严格管理外包服务合同条款的制定。信息科技外包合同应就项目实施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水平达成一致, 并充分考虑合同中容易忽略的细节, 尤其要明确责任与义务的划分。对于项目开发的合同, 需明确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同时对项目成果对第三方的侵权责任承担予以说明, 避免项目带来的法律风险。

(五) 强化对外包服务商的管理。由于外包服务商比银行拥有更多关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等信息, 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 另外合作双方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无效的沟通机制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外包的失败。因此, 强化对外包过程的管理非常必要。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协调部门或组织, 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 解决外包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防止意外的发生;二是通过细化外包合同条款、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等管理控制手段, 强化对外包过程的监督, 减少外包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三要建立有效的审计和后评价机制, 定期对服务商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并予以公布, 根据工作量的增减及时调整外包标准的和服务要求。

(六) 严格保护敏感的信息。一是与服务商签订专门的保密协议, 对保密信息内容、保密信息提供与保护、服务商保密义务、保密期限和违约条款等进行约定, 以防止服务商对银行敏感信息的泄露;二是加强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保密管理, 加强对服务商技术人员的监督, 如服务商员工进出银行营业场所的管理, 包括身份认证、陪同等。

(七) 加强外包的应急管理机制。银行对外包服务的各种意外情形, 应建立必要的应急措施 (包括灾害恢复计划及备份设施的定期测试计划) , 尤其是对以下情况设计必要的应急规划:外包商发生破产、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外包事务、外包商在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方面的变动等影响外包合同履行等。

四、监管政策建议

目前, 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业务快速发展, 但银行在外包风险管理方面刚刚起步, 缺乏统一的标准,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而国内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在服务规范、技术水平、管理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外包服务纠纷也时有发生。银监会作为银行业的监管部门, 非常有必要在信息科技外包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引导外包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除对上述各项外包风险防范措施予以规范外, 其他外包服务监管的政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 明确管理层责任, 确立风险控制原则。明确要求银行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责任不能转嫁给外包公司, 并要求银行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情况建立整体的外包策略和政策, 在选择外包商、外包服务采购、合同制定、运行监督管理、服务评价和审计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进行有效管理。

(二) 明确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定义和范围。外包服务的范围是监管制度关注的焦点, 也是规范的难点。外包服务的范围原则上仅限于非核心金融服务, 这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先明确规定允许金融机构进行外包的服务, 然后对于其他事务的外包则通过特别的批准程序。在列举范围上, 建议通过分类和列举结合起来。

(三) 对选择外包商提出原则性要求。外包商选择是关系到外包服务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 因此监管政策应该就选择合格外包商的流程和机制提出原则性要求。另外, 银监会在规范和引导外包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 如对外包服务公司制定准入标准、建立黑名单制度等。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篇3

【关键词】金融机构 现金押运 外包

近日,嘉峪关市中心支行对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现金押运情况展开了调查,外包现金押运管理存在一定风险隐患,需引起足够重视。

一、基本情况

嘉峪关市目前只有一家保安公司,成立于1990年,2006年甘肅省公安厅以《甘肃省公安厅治安警察总队关于同意嘉峪关市保安服务公司成立押运中心的批复》(甘公治[2006]441号)批准开展守库押运业务,保安公司开办此项业务也是根据市场情况满足当地金融机构需求。在嘉峪关市人民银行发行库暂停期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出入库业务由酒泉中心支行办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为了减低费用,最大限度满足业务需要,各商业银行将守库押运业务委托保安公司具体办理,用于缓解人员和资金方面的不足。嘉峪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现金押运全部为嘉峪关市保安公司负责。

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共有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有4家机构现金押运采取了业务外包,占嘉峪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44%,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二、目前银行业市场化守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资金较少

目前嘉峪关市保安押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2012年取得保安服务许可证。

(二)服务费用涨幅度较大

因嘉峪关市保安押运公司只有1家,属于垄断性行业,服务费用基本上是押运公司开价多少,银行就得付多少,且每年增幅较大,由于守押模式传统,导致总体运营成本高。

(三)押运车辆老化

嘉峪关市保安押运公司从事押运服务的保安公司业务仅局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嘉峪关市保安押运公司运钞车辆多数为当时各金融机构押运交接时车辆,使用年限在5-8年左右,押运车老化,车辆服役时间长,车况差,车辆更新缓慢,服务能力不足,押运规模较小,运营成本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四)守押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目前嘉峪关市保安押运公司的守押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临时工,保安公司虽然对押运人员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培训考核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押运工作繁忙,制度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二是保安押运公司属于垄断性行业,缺乏竞争,动力不足,管理不严格,加之押运人员工作繁忙,人员无法集中,培训考核不到位,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三是因押运人员不是本行推荐,不能识别押运人员具体情况,对押运人员不能实时监控,存在道德风险。四是押运人员的薪酬水平、福利水平偏低,流动性高,队伍稳定性差,部分守押人员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存在安全隐患。四是行业缺乏规范性指导,押运员流动性大,自身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相对不强,缺乏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勤务管理能力。五是押运公司规模较小,押运工作又具有不间断性,公司难以组织经常性、长期性教育培训。

(五)应对处置险情能力不高

一是保安押运公司科技化水平低,通讯手段落后,遇有突发事件难以及时报警和采取技术手段。二是安全防护装备陈旧,保安押运的安全防范水平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低。

三、强化银行业市场化守押工作的建议

如何加强市场化守押的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案件风险,是新形势下银行守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面对目前现状,银行业市场化守押工作必须做到内外用力,齐抓共管,确保银行业市场化守押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健全银行现金守押外包制度

一是对银行守押外包的管理,结合银行相关管理,比照一些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完善银行守押外包的应急处理机制,完善银行守押外包案件问责制度,建立系统押运外包监管制度。二是建议各金融机构上级行进一步规范完善物业外包制度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保安押运公司的建立、管理等向上级公安、银监等职能监管部门建议,以进一步完善保安押运公司的规范化管理,便于基层行遵照执行和操作。

(二)加强外包业务风险管理

以外包业务风险管理为重点,细化和量化对押运、保安等外包业务的管理,提升外包业务风险管理水平。一是针对环节多,进一步明确银行和保安押运公司应该承担的责任,对外包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密切管制外包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及时掌握外包人员流通情况,规范外包人员的职责。二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对押运、保安等服务的各个环节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三是加强与上级行、外包公司互动、携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构建联防体系,防范可能利用工作便利做出损害银行或客户利益的恶意违法行为。四是建立内部工作流程,各岗位环环相扣,严密手续,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

(三)公安部门加强对保安押运公司的监督管理

一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保安押运公司的日常监督检查,克服“一包了之”的思想;二是建立每季召开公安部门、押运公司和商业银行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按时召开会议,互通情况,加强联系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押运工作的绝对安全。

(四)加强外包业务保险安全管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 篇4

银监发〔2010〕73号

银监会2010.8.1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对银行业监管的补充作用,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以及外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

本指引所称外部审计是指外部审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审计;外部审计机构是指接受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对其进行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外审机构。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是指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第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委托外审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对外部审计负最终责任。

第二章 审计委托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委托具有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声誉良好的外审机构从事审计业务。对合格外审机构的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一)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保持独立性;

(二)具有与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相匹配的规模、资源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具备审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熟悉金融法规、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及流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种风险管理政策;

(五)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六)具有良好的职业声誉,无重大不良记录。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完整保存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过程中的档案,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对上述档案进行检查。

第六条 外审机构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宜委托其从事外部审计业务:

(一)专业胜任能力、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审计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明显不足的;

(二)存在欺诈和舞弊行为,在执业经历中受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且未满三年的;

(三)与被审计机构存在关联关系,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的。

第三章 审计质量控制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了解外部审计程序及质量控制体系,配合外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为外审机构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提供便利。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审机构充分沟通,了解审计进展情况,及时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报告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对外审机构的审计报告质量及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对外审机构的审计报告质量进行评估,并对存在重大疑问的事项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其他外审机构进行专项审计。

第十一条 外审机构同一签字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外部审计的服务年限不得超过五年;超过五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外审机构更换签字注册会计师。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宜委托负责其外部审计的外审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第四章 终止审计委托

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现外审机构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特别关注,并可以终止委托其审计工作:

(一)未履行诚信、勤勉、保密义务,并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二)将所承担的审计业务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机构的;

(三)审计人员和时间安排难以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期披露报告的;

(四)审计报告被证实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第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发现外审机构存在下列问题时,可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立即评估委托该外审机构的适当性:

(一)审计结果严重失实的;

(二)存在严重舞弊行为的;

(三)严重违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存在应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的。

对因上述原因被终止委托的外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二年内不得委托其从事审计业务。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外审机构单方要求终止审计委托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及时报告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五章 与外审机构的沟通

第十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审机构应当适时举行双方或三方会谈,及时交流有关信息。

第十七条 外审机构根据审计准则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情况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阻挠:

(一)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章程;

(二)影响持续经营的事项或情况;

(三)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四)管理层有重大舞弊行为;

(五)决策机构内部发生严重冲突或关键职能部门负责人突然离职。

第十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鼓励外审机构依法根据审计准则开展外部审计,并纠正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部审计质量存在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

第六章 审计结果的利用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收到外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后及时将副本报送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结果、整改建

议等审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相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重视并积极整改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将整改结果报送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篇5

银监发〔2012〕34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

绩效考评监管指引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我国银行业近年来绩效考评机制建设和实际应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未能充分发挥绩效考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规范经营和无序竞争。银监会于2010年2月发布了《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从实践看绩效考评是稳健薪酬的基础,为此银监会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现印发给你们。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指引》的各项要求,树立稳健绩效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从董事会高管层到主要负责部门的管理机制、从总行(总公司)到分支机构的传导机制以及绩效考评的综合应用机制,充分发挥对稳健经营和科学发展的引导作用。

各银监局应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纳入持续监管

范畴,按照《指引》要求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对绩效考评制度建设不合规、分支机构自行制定考评办法或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要求、考评指标体系不科学、考评结果应用不全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查处力度。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审慎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市信用社以及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适用本指引。

政策性银行和实施条线管理的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绩效考评,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

落实监管要求和实现自身发展战略,通过建立考评指标、设定考评标准,对考评对象在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考评结果改进经营管理的过程。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稳健经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树立稳健绩效观,确定稳健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制定稳健的绩效考评目标和具体指标。

(二)合规引领。绩效考评应当体现监管要求,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经营和有序竞争,培养合规文化,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三)战略导向。绩效考评应当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以经营计划为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坚持既定市场定位,执行既定发展战略,实现差异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均衡性发展,提高服务实休经济的能力。

(四)综合平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统筹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建立兼顾效益与风险、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当期成果与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实施绩效考评。

(五)统一执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有效的考评管理机制,注重绩效考评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强化绩效考评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经营管理要求逐级传导的一致性。

第二章

考评指标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指标包括五大类:合规经营类指标、风险管理类指标、经营效益类指标、发展转型类指标、社会责任类指标。

第六条 合规经营类指标用于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建设及执行的情况,包括合规执行、内控评价、违规处罚等方面。

合规经营类指标中的内控评价,应当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或外部审计的评价结果相一致。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区分内部自查、外部检查以及违规程度,确定合规经营类指标中违规处罚的具体分值和权重。对于外部检查发现并实施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的,应当调低绩效考评等级。

第七条 风险管理类指标用于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及变动趋势,包括信用风险指标、操作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声誉风险指标等。

在计算风险管理类指标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充分考虑考评对象风险分类、识别和计量的准确性。

对于发生案件的考评对象,应当调低绩效考评等级。第八条 经营效益类指标用于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成果、经营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包括利润指标、成本控

制指标、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等。

在经营效益类指标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以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为核心,确定合理的分值和权重。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基于高级方法得出的风险参数作为计算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的重要依据。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充分考虑资产期限及风险延期暴露等因素,降低中长期资产收益对经营效益类指标的贡献度。

第九条 发展转型类指标用于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结构调整及自身需要,推动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情况,包括业务及客户发展指标、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指标、收入结构调整指标等。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考评对象的经营地域、客户结构、市场需求以及服务能力,合理确定发展转型类指标。

对于以贷转存、以贷收费和转嫁成本等不规范经营的考评对象,应当调低发展转型类指标的考评得分。

第十条 社会责任类指标用于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高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情况,包括服务质量和公平对待消费者、绿色信贷、公众金融教育等。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社会责任类指标的总体情况。

第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发展战略、风险偏好和市场定位等因素,确定绩效考评的具体指标及其杈重。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突出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合规经营类指标和风险管理类指标权重应当明显高于其他类指标。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在设臵考评指标、确定考评标准和分解考评指标时,应当符合审慎经营和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设立时点性规模考评指标;

(二)在综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外设定单项或临时性考评指标;

(三)设定没有具体目标值、单绝以市场份额或市场排名为要求的考评指标;

(四)分支机构自行制定考评办法或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要求。

第十三条 考评对象在细化绩效考评指标时,应当与总行(公司)的绩效考评要求总体保持一致,全面执行总行(公司)的战略目标、经营理念和风险政策。

第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计算绩效考评指标时,应当使用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数据。

第三章

考评机制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组织架构,完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绩效考评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变化、自身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等因素,审批确定审慎、可行的经营计划。

董事会及相关专门委员会应当充分论证经营计划的科学性。

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按照董事会批准的经营计划,制定本行绩效考评制度和指标体系,并对绩效考评负最终责任。

绩效考评应当以经营计划为主要依据,设定明确、可行的目标值。

第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绩效考评的制度建设、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

第十九条 下级考评对象应当将绩效考评方案报上级机构批准同意后实施。

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规范的绩效考评管理流程,确保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实施过程公开透明,并与考评对象及其员工进行有效沟通。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绩效考评结果

定期公布制度,向全体考评对象通报绩效考评结果,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结果挂钩机制。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一)评定等级行;(二)确定管理授权;

(三)分配信贷资源和财务费用;(四)核定绩效薪酬总额;

(五)评价高级管理人员和确定其绩效薪酬。商业银行在核定考评对象的绩效薪酬总额和确定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薪酬时,应当符合《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相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体系管理和信息科技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绩效考评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培育公开透明、审慎稳健的绩效考评文化,充分发挥绩效考评对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二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绩效考评的管理与监督,指导考评对象依法合规做好考评工作,及时纠正各种违规问题。

银行业金融机构审计和监察部门应当对绩效考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将业务费用变相作为绩效奖励、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问题严肃问责。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工作进行监管管理。

第二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于年初将董事会批准的经营计划和高级管理层制定的绩效考评制度报送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各级考评对象应当于年初将上级机构考评要求和本级机构对下考评要求,报送银监会派出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期间对绩效考评进行调整的,应当将调整情况及时报送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第二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年终绩效考评工作完成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级考评对象应当于10日内将考评结果报送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第二十九条 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进行监督管理。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经营计划的审慎性;

(二)绩效考评目标与经营计划的吻合性;(三)绩效考评指标设臵与上级机构考评要求的一致性;(四)业务归属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五)财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的规范性。

系三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实施情况纳入监管评价,并与监管激励措施挂钩:

(一)与考评对象设立机构挂钩;(二)与考评对象开办新业务挂钩;

(三)与考评对象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挂钩。第三十一条 对绩效考评制度建设不合规、考评指标体系不科学、考评结果应用不全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考评对象,应当加强现场检查力度。

第三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考评对象绩效考评工作不符合本指引要求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实施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职能部门的绩效考评参照本指引执行。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内部审计等部门的绩效考评,应当有利于其独立、全面地履行职能。

第三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设在境外的分支及全资附属的银行机构,由总行(公司)根据本指引的原则和要求,结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监管要求实施绩效考评。

第三十五条 按照并表管理原则,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资或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考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金融监管 绩效考评 指引 通知

内部发送:办公厅、银行一部、法规部、研究局、银行二部、银行三部、银行四部、非银部、合作部(共印20份)

联系人:陈有棠 联系电话:66279578 校对:陈有棠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篇6

2010年6月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债券市场专业委员会(简称债券市场专业委员会)召开第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对市场化定价机制进行讨论。会议讨论了去年底以来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发展情况,认为市场自律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市场机构自律意识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债务融资工具定价市场化进程,推进了市场健康发展。债券市场专业委员会及下设的债务融资工具定价机制工作联席会议与市场机构充分沟通协作,积极探讨研究符合市场化要求和业务实践的债务融资工具定价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工作构想。经过连续试运行,定价估值效果理想,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对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和投资交易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制定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工作指引(试行)》立意明确,参与各方权责分明,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鉴此,经研究会议形成决议如下:

一、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化定价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工作指引(试行)》和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团成员名单。

三、协会秘书处成立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负责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工作具体执行。四、一级市场发行将参考估值结果定价,具体发行价格将根据发行体具体资质情况以估值结果为基础浮动形成。

附件: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工作指引(试行)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债券市场专业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六月四日

附件: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工作指引(试行)

第一条为促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健康发展,保护市场参与各方权益与积极性,提高市场化定价水平,增强市场流动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工作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定价估值(以下简称“估值”)是指多家市场机构对当期各主要信用等级、关键期限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二级市场均衡收益率估计值的平均水平。

第三条参与估值的市场机构凭借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进行估值报价。估值行为应遵循客观独立、专业高效、勤勉尽责的原则。

第四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工作实施自律管理。

第五条交易商协会债券市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负责制定定价估值工作基本原则;议定估值机构数量及准入与退出等事项;提出对重大违反自律规则行为的处理与处罚意见。

第六条交易商协会秘书处设立估值工作小组,负责收集和发布估值数据;检验与评价估值结果;对估值机构进行日常自律管理;定期向委员会报告工作指引的执行情况并据此提出给予或取消机构估值资格的建议。

第七条参与估值的市场机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备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健全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二)具备较强的债券市场定价和研究分析能力,积极参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

(三)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或交易经验;

(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排名靠前或投资交易业务排名靠前;

(五)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六)具有交易商协会会员资格;

(七)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估值机构应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市场参与者,数量不超过22家。

第九条估值机构名单由工作小组根据上述条件并广泛征求市场参与者意见后初步拟定,报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对外公布。

第十条估值内容应至少包含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3、5年期限的重点AAA、AAA、AA+和AA级品种。

第十一条估值机构可通过合法合规程序授权内部相关部门及责任人负责具体估值报价。第十二条估值机构应于每周一11:00前将本周估值数据以传真及邮件形式报送工作小组,若周一为法定节假日,则顺延至下一工作日。

第十三条工作小组对各机构报送的估值数据进行检查,对于明显因工作失误而导致估值数据失效的情况,工作小组应及时进行记录。

第十四条估值结果的计算方法为剔除同一券种四个最大样本值和四个最小样本值后,对剩余数据进行算术平均。

第十五条工作小组于每周一15:00将估值结果及原始估值数据通过交易商协会网站对外公布。

第十六条如遇重大政策调整或市场剧烈波动,工作小组应联系估值机构及时进行估值报价。

第十七条工作小组应定期对估值结果的有效性及估值机构报送的数据质量进行检验,并及时研究提出对定价估值工作改进和完善的意见。

第十八条参与估值的机构不得有虚假估值、合谋估值、干扰其他估值机构估值意见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第十九条工作小组应对估值机构违反自律规则的行为进行调查,被调查机构应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对违反指引的估值机构,交易商协会将通过警告、诫勉谈话、公开谴责等自律管理手段进行处罚。

对估值数据长期偏离市场水平、定价估值能力相对较弱的估值机构,工作小组在经过认真调研并征求市场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可向专业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暂停或取消其估值资格。

第二十一条工作小组应定期向专业委员会报告定价估值工作开展情况及估值机构执行工作指引的情况。

第二十二条本指引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负责解释。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篇7

关键词:赤道原则,绿色金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

2007年7月中旬, 国家环保总局、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的“绿色信贷”机制———《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其核心是对没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者没有通过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 金融机构不能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对于超标排放, 没有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已建项目, 金融机构在审查所属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 要严格控制贷款。

然而, 综观之, 这一政策更多的色彩仍是相关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工作, 充其量只是一种部门间合作的信息联动机制, 仍是在行政层面对银行业提出的要求。它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即作为企业幕后的银行, 理应对其出资支持的项目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负责。与此同时, 在国际上, 一个承诺以特定的社会和环境标准约束考量那些接受银行贷款项目的自愿行为守则———“赤道原则”, 已经运行9年,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目前, 全球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70余家银行业机构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 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需要明确的是, 赤道原则不是一个国际条约, 也没有形成一个国际组织, 接受这些原则的金融机构无需加盟, 也无需签订协议, 只需各自宣布已经或将要建立与该原则一致的内部政策和程序即可。显然, 赤道原则的奠基者并不想创立一个银行集团或者一个封闭式的俱乐部, 而是想建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尽可能宽广的教堂”。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中国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大国, 也开始在其他国家留下自己的“生态足迹”。但时至今日, 中国银行业对于“赤道原则”的认识和运用可以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从“绿色信贷”到“赤道原则”, 中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赤道原则的产生与演变

赤道原则诞生于风起云涌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其间, 一个重要的观点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即对一个环境危害事件, 不应该只关注事件的直接制造者———企业, 而忽视企业背后的力量, 投资给企业的金融机构——银行。银行提供给企业运行项目的资金, 就代表银行认可企业的项目, 银行是企业行为的支持者。因此就有了这个重要的结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向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时有责任评估、监督环境和社会影响。

2002年10月, 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主持召开了一个由9个国际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 专门讨论在项目融资中屡屡碰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上花旗银行提出动议, 国际金融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 随后一个专门工作组成立, 任务就是起草可供其他金融机构参考的框架, 这个框架的名字就是“赤道原则”。2003年6月, 7个国家的10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正式实行赤道原则。

原则列举了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 (简称“赤道银行”) 作出融资决定时需依据的9条特别条款和条件。赤道银行承诺只把贷款提供给符合这9个条件的项目。其中, 第1条规定了项目风险的分类依据;第2条规定了A类项目乘B类项目的环境评估要求, 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和健康影响评估以及更深层次的要求;第3条规定了环境评估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这是赤道原则的核心部分;第4条规定了环境管理方案要求, 内容是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降低、行动方案、监控和管理以及计划表;第5条规定了向公众征询意见制度;第6—8条规定了有关借款人和贷款人关系的要求以及确保守约的机制;第9条规定了赤道原则的适用范围, 即只适用于总融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

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第一次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目前, 赤道银行已达到76家, 其中不乏世界大型和特大型金融机构。兴业银行在2008年10月31日正式采纳赤道原则后, 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银行。截至目前, 赤道银行项目融资已占据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约85%以上。

2006年7月, 成员银行又共同对赤道原则进行了修订, 将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规模从5000万美元降低到1000万美元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许多项目都是5000万美元以下, 规定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适用赤道原则, 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在项目分类上更加明确区分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 从而更加强调项目的社会风险和影响;承诺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以增加项目的透明度。这些修订从总体上提升了执行的标准。

二、赤道原则在全球绿色金融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趋势, 世界各国政府投入支持绿色金融促进经济实现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 赤道原则成为衡量和防控金融业社会和环境风险的有效工具。2003年6月之后, 赤道原则就直接运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大中型和特大型项目中, 其中有些项目在是否符合赤道原则问题上出现了争议,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其实施过程中, 非政府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反对, 一些赤道银行不敢向有争议的项目融资, 有些非政府组织甚至还以项目违反东道国法律为由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BTC项目是赤道原则下第一个A类项目, 也是赤道原则的第一次重要实践。该项目由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等9家赤道银行负责融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地球之友等非政府组织指出该项目有127处违反了赤道原则, 因而反对贷款银团向该项目提供资金。同时, 银团也受到了来自媒体的压力, 非政府组织还诉诸法庭请求保护人权和环境。迫于压力, 贷款银团后来聘请了独立的环境顾问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该项目遵守了赤道原则。为了更加确定, 贷款银团还聘请了另一个环境顾问代表它们对该项目进行监督。

萨哈林2号石油天然气项目是投资规模最大和争议最多的项目之一。它被非政府组织和原住民指责威胁濒临绝种的西部灰鲸, 破坏珍稀鱼类和鸟类, 向俄罗斯的法院提起诉讼。2005年, 萨哈林岛的原住民举行了两次抗议活动, 并得到了国际声援。他们认为作为赤道银行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不应该在这个项目中扮演财务顾问的角色, 因为这个项目多处违反了赤道原则, 与该项目有关的赤道银行还有荷兰银行等。

在绿色金融实践中, 赤道原则虽不具备法律条文的效力, 但却成为金融机构不得不遵守的行业准则, 谁忽视它, 就会在国际项目融资市场中步履艰难。

三、赤道原则指引中国绿色金融实践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 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实际上是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它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 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赤道原则是包含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的绿色金融行为, 与绿色金融目标一致, 相辅相成, 通过系统、完整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促进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的实践, 并代表着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

中国绿色金融正在起步, 一方面我国越来越重视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对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问题的认识仍然不足。赤道原则虽然在我国有所宣传, 但应者不多。相对于国外同行, 国内金融企业在践行赤道原则, 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 总体上还处于意识萌动阶段。目前, “绿色信贷”机制对中国银行业来说, 可能是“赤道原则”的一次国内试水。2012年2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11]26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号) 等宏观调控政策, 中国银监会制定并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推进绿色信贷, 堵住“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资金的“血管”, 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有所不同。赤道原则不仅考虑了环境风险, 还考虑了其他社会、人权等综合风险, 是银行业社会责任的完整体现。相比绿色信贷, 赤道原则的参与者也更广泛, 不仅包括赤道银行、融资人, 还包括社会中介组织、项目所在社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 社会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 赤道原则不仅要求融资者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方案和行动计划, 还要求银行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方案和行动计划。可以说, 在赤道原则下, 赤道银行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了项目融资的环境管理和社会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是构建商业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的便捷高效的工具系统。也就是说, 不能简单地将“绿色信贷”等同于“赤道原则”, 他们之间是有距离的, 需要我们在绿色金融实践中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去缩短二者的差距。

眼光向外, 中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大国。数据显示, 200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和美国进出口银行并列为世界3大出口信用机构。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出口额和投资的资金来源, 某些领域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

因此, 仅仅在国内宣传呼吁金融机构承担并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已远远不够, 尽快使国内绿色金融实践与国际赤道原则要求对接, 成为目前需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副行长亚当斯就表示,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今后的挑战将来自于对“赤道原则”的认识。

目前越来越多的赤道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已经进入了国内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实力, 而且有赤道原则的实践经验。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相适应, 改善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真正适合赤道原则的内外部环境, 也就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课题。根据赤道原则的要求, 结合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 笔者认为应加快以下几方面的进程:

1. 围绕赤道原则, 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

国家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 制定“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 放宽“绿色信贷”规模控制, 实施差别信贷政策, 适当降低绿色金融风险、提高绿色金融收益、减少绿色金融发展约束, 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

2. 围绕赤道原则, 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

国家应加快节能减排法制化进程, 通过国家立法确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从而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 围绕赤道原则, 通畅信息交流渠道。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 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4. 围绕赤道原则, 加快金融机构改革。

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 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如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 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 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二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 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5. 围绕赤道原则,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一方面, 鼓励银行采纳赤道原则, 形成国内银行业的行业基准, 这有利于统一市场标准, 促进市场各利益相关方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加大与国外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项目融资, 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好的经验和方法, 总结和推广适合中国本土的绿色金融模式,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遵循赤道原则, 践行绿色金融, 对于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的金融业, 既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机遇, 也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也可以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严敏, 吴大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0 (2)

[2].曾学文.绿色金融悄然兴起.经济研究参考, 2011 (2)

[3].杜明明.赤道银行——兴业银行:领跑中国绿色金融.河北金融, 2011 (9)

[4].马苏南, 吉仑奇.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0 (7)

[5].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生态经济, 2010 (6)

[6].杨天蔚.绿色金融——低碳经济下金融业的发展.新财经 (理论版) , 2010 (3)

[7].郑良芳.构建绿色金融的思考与建议.武汉金融, 2008 (3)

[8].王玉婧, 江航翔.环境风险与绿色金融.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6 (6)

[9].周纪昌.国外金融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篇8

中国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郑州辖区各支行,各政策性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河南省分行,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郑州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郑州银行,洛阳银行郑州分行,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原信托有限公司,百瑞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财务公司,各证券业金融机构,各保险业金融机构,各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各资信评估公司,各担保公司:

现将《河南省新设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自《指引》印发之日起,在河南省新设金融机构的,必须严格按照《指引》要求报送筹建报告、申报金融管理和服务项目。对于不按照《指引》规定报送筹建报告、提出申报事项的,河南省各级人民银行将不予办理接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和服务体系。

二、《指引》印发前已获准筹建、尚未开业的新设金融机构,在《指引》印发后申请加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适用本《指引》。

三、请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及时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人民银行各支行及各金融机构,请人民银行郑州辖区各支行及时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金融机构。

河南省新设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河南省辖内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各级机构实施金融管理和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和标准,明确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条件、操作程序,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83号、《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银发〔2010〕175号)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指的金融机构包括: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

(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1.证券业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2.保险业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3.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

第三条 担保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从事相关金融业务的机构加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适用本指引,按照本指引有关新设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金融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金融管理与服务是指河南省辖内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级分支机构(以下简称人民银行)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向金融机构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并履行法定金融监管职责的行为。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的申请和办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适用本指引。

第五条 在河南省内新设金融机构的,在开业前,应当向人民银行报送筹建报告集中申报需要提供的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

第六条 新设金融机构包括:

(一)在河南省辖内成立新的法人金融机构;

(二)金融机构在河南省首次设立分支机构;

(三)金融机构在河南省内增设分支机构。金融机构在河南省辖内改制、合并或分立的视同新设金融机构。

第七条 新设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申报实行集中受理、分项办理、分级审批、集中核验、统一反馈。

第八条 对新设金融机构的金融管理与服务,应遵循依法合规、精简高效、公开透明、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有效履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的原则。

第九条 新设金融机构应按照《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一览表》、《新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一览表》的相关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标准和要求提出有关金融管理与服务申报。

第二章

筹建报告

第十条 新设金融机构的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应当在新设

金融机构获准筹建后30日内以正式文件向人民银行报送筹建报告,提出加入金融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申请。筹建报告应包含新设金融机构和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的有关事项和资料。

第十一条 筹建报告中应包括新设金融机构以下有关事项和资料:

(一)机构名称、营业场所地址、拟开业日期;

(二)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其筹建(设立)的文件;

(三)经营方针和计划,拟开业的金融机构为法人的,报送章程、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份等情况;

(四)主要负责人及重要部门(如市场、风险、财务、人力资源等)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负责人姓名、拟任职务、简历等;

(五)人民银行认为应当报送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筹建报告中应包括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以下有关事项和资料:

(一)主要负责人及重要部门(如市场、风险、财务、人力资源等)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负责人姓名、职务、简历;

(二)经营情况、在河南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情况等;

(三)有关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

(四)最近3年内,执行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金融稳定、金融统计、会计、支付清算、反洗钱、科技、人民币管理、国库、征信管理、外汇管理等法规、政策情况,包括是否被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的情况;

(五)最近3年风险状况,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情况,以及发生重大诉讼、重大案件或群体性事件、受到相关部门处罚、被新闻媒体负面报道、发生重大经营风险情况等;

(六)最近3年在当地接受行业监管机构监管情况,包括是否被监管机构行政处罚的情况;

(七)人民银行认为应当报送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在郑州地区新设金融机构、在郑州以外任一地市区域内首次新设金融机构的,应当由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向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以下简称郑州中心支行)提交筹建报告,由郑州中心支行结合日常管理情况进行审核。其中,在郑州以外地市区域内首次新设金融机构的,应当同时向当地人民银行提交筹建报告。金融机构在郑州以外的地市区域已设立分支机构,获准在该地市区域内增设分支机构的,应当由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向该区域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提交筹建报告,由该中心支行结合日常管理情况进行审核。前两款规定中的新设金融机构在县级区域的,应当将筹建报告同时报送该县级区域的人民银行。

第十四条 人民银行完成筹建报告审核工作后,作出是否准予受理新设金融机构加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和服务体系申请的批复,及时告知新设金融机构的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和新设金融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

第十五条 为指导新设金融机构便捷、正常、安全开业,人民银行对新设金融机构实行设立前约见谈话。约见谈话在人民银行作出准予受理新设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的申请后进行。在约见新设金融机构筹备组负责人时,当地人民银行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了解新设金融机构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和相关金融服务需求,明确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要求,告知人民银行提供金融管理与服务的范围、标准和要求,指导新设金融机构顺利加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

第三章 金融管理和服务申报与办理.第一节 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申报

第十六条 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申报实行属地办理。新设金融机构应及时向所在地人民银行申报金融管理和服务项目。

第十七条 新设立金融机构的,应当集中提出金融管理与服务总申报书、子申报书(格式见附件,并提供相应书面材料)。

第十八条 金融管理和服务总申报书的内容包括申报的金融管理和服务事项、申报理由、申报材料目录、暂不加入的项目及理由等。新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管理和服务子项目申报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货币信贷业务;

(二)金融稳定业务;

(三)金融统计业务;

(四)会计业务;

(五)支付清算业务;

(六)反洗钱业务;

(七)科技服务业务;

(八)人民币管理业务;

(九)征信管理业务;

(十)其他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新设立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管理和服务子项目申报书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一)货币信贷业务;

(二)金融稳定业务;

(三)金融统计业务;

(四)会计业务;

(五)支付清算业务;

(六)反洗钱业务;

(七)科技服务业务;

(八)征信管理业务;

(九)其他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对上述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新设金融机构不加入或暂不加入的,应说明理由。新设金融机构在上述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可根据监管机构批准的金融业务经营许可范围结合自身经营发展需要,增加有关申报项目。

第十九条 新设金融机构在筹备阶段应积极按照人民银行的相关要求,在货币信贷、金融稳定、统计、会计、支付清算、反洗钱、科

技、人民币、国库、征信、外汇管理等方面做好人员、制度、设备等准备工作。

第二节 审核与反馈

第二十条 新设金融机构提出的金融管理与服务集中申报材料由人民银行办公室统一接收。新设金融机构开业后,根据经营需要提出增加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的,应按照本指引有关要求直接向人民银行相关金融管理与服务职能部门提出申报,有关金融管理与服务职能部门直接负责该申报的受理、审核与反馈。

第二十一条 人民银行统一受理金融管理和服务申报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人民银行负责的审核工作。

第二十二条 人民银行相关金融管理与服务职能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负责初步审核申报事项是否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

第二十三条 人民银行办公室汇总有关职能部门的初步审核意见后,可以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服务标准和管理要求开展集中现场核验工作。

第二十四条 人民银行在审核和现场核验的基础上,对于新设金融机构申报材料齐全、各项内控制度完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合理、软硬件条件安全适当,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作出同意其加入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决定;对于新设金融机构不完全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作出暂不同意其加入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或建议其暂缓正式开业经营的决定,并对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要求。决定作出后应及时告知新设

金融机构及相关单位。新设金融机构所在地在郑州市区的,前款决定由郑州中心支行作出。新设金融机构所在地在郑州市区以外区域的,新设金融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参照前款规定提出初审意见,报上级人民银行复核。由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复核的,该中心支行应将复核有关情况报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备案。

第二十五条 人民银行对新设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辅导和培训,指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新设金融机构相关人员应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测试,获得从事相应业务的能力。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六条 新设金融机构及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要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对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新设金融机构及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人民银行将约见其相关负责人,并根据具体情况依法对其实施暂停或不予接入相关金融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新设金融机构或上级管理机构(或发起人)未按照本指引规定期限报告相关事项、提出金融管理和服务项目申报的,人民银行可以根据情况暂缓该新设金融机构加入金融管理和服务体系。

第二十八条 新设金融机构应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规范业务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充分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对于不符合金融服务标准和相应管理要求的行为,人民银行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金融机构各级分支机构发生组织机构级别、名称、地址、高级管理人员、重要风险岗位管理人员等重大事项变更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备,当地人民银行根据规定向其提出监管要求、提供金融服务。

第三十条 河南省内的法人金融机构在总部所在地市以外的其他地区筹建新设机构,按照本指引规定报送相关事项、提出项目申报的,应当同时报送总部所在地人民银行。

第三十一条 本指引第四条中的“首次设立分支机构”包括我省法人金融机构、省外(我国境外)法人金融机构等在我省首次设立分支机构“增设分支机构”是指已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在省内设立新的分支机构。

第三十二条 本指引规定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有关规定不相一致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四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件:1.新设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总申报书、子申报书

2.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项目一览表

上一篇:煤气中毒事故演练方案下一篇:瑶族乡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