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至今已有数年,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青睐。如何在课堂45分钟时间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现实。笔者在信息技术实践中以小組合作的有效性为切人点,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和看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1:

 

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2: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新课改至今已有数年,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青睐。如何在课堂45分钟时间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现实。笔者在信息技术实践中以小組合作的有效性为切人点,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和看法。

一、科学组合学习小组,严抓课堂纪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基本条件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保证组间水平相当

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参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通过与班主任的交流,根据性别比例、学习情况、性格倾向等方面搭配,每小组设定为6人。每组中的每名成员根据不同的层次进行编号,比如:把两个能力较强的都编为1号;两个能力中等的都编为2号;能力稍差的两人都编为3号。“组内异质”即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为小组成员内部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和最佳组合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即是争取小组间的距离为最小,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差无几,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平等竞争打下基础。

(二)有目的地培养小组长,保证课堂活力有序

选组长时可先让学生自我推荐,在得到组员的同意后方可当选。当选的组长要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活动的初始阶段我注重培养组长的管理、组织能力,有效地发挥组长协调、分工、督促的作用,使每一个小组具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1要求组长要积极组织本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工作,督促组员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2.指导组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及时调控组内合作进程,确保任务的完成;

3.培养组长学会组织、引领小组的学习,根据组内成员的观点做总结性的发言与评价。

(三)严抓课堂纪律,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习惯

良好有序的课堂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信息技术课每个班级每周上一节,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师不熟悉,对教师的敬畏程度也不深,再加上课堂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环节较多,课堂易失控。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机和教师机中安装电子教室,在进行小组合作任务布置、学生发言以及反馈评价时要控制住学生机,让学生静心倾听。静心倾听是保证合作有效的前提条件。

二、注重教学内容设计,关注合作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必要条件

(一)注重合作任务的设计,确定合作目标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合作内容的设计核心就是合作任务的设计。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要有一定的目标,要求不能过多、过高。有一定的目标才有合作的共同目标,才能开展合作活动。目标要求适度,过多,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

2.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对内容才会不陌生,底气足。

3.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使其能利用信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将原先师生之间的“权威一听从”的关系转变为“指导一参与”的关系。此时,教师不再是袖手旁观,而是承担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善于鼓励学生挖掘与学习相关的资源。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在學生合作时,教师要适时环视课堂,了解合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控,避免合作的盲目和随意性,要有目的地深入小组指导有效合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发现各组优点,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每个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合作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进一步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三、借助评价反馈小组合作成果,形成良好的合作循环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一)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

对一个作品的评价不应仅仅是看最后的结果完成得如何,还应当关注小组是如何进行合作的。因为我们信息技术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给每一组配一本记录本,记录下小组成员好的方法,借助评价的舞台,让学生展示合作过程中的闪光点。

(二)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要使学习合作有效,必须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责任相结合,即当合作小组达到目标时,要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对应的评价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

当然,要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努力,如:如何实现组合的最优化;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组合小组;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去思考、去积累、去反思,真正地把握好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作者:梁建

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3: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或他们自己设定的学习任务,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使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研究能力,就成为小学各科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我以《用WORD制作个人名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我在信息技术课上是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

越来越多的交往场合中,我们使用了名片作为信息交换的方式。一张小小的名片上同样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同样,一张名片的制作也蕴含了很多知识。本课通过对课本名片范例观察、分析,从而了解名片的设计要素,进而学习如何规划、设计自己的个性名片。

教学中除了要对名片设计中需要的技术进行分析外,还要结合自身能力规划好自己的行动策略,即哪些技术是我已经掌握了,哪些还不会,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名片制作涵盖了纸型调整、绘图工具、艺术字、和文字格式设置功能。

教学分两部分,各有侧重,第一部分侧重于规划设计体验,也是作品创作的核心;第二部分侧重于技术运用,以此让学生对WORD软件有一个比较概括得认识。

第一部分从名片在生活中的运用和价值漫谈入手,接着对名片范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名片上的信息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了解名片的设计要素:内容、版式、色调等。第二部分着重名片的技术分析和动手制作能力。师生首先对名片范例进行分析,确定好名片设计用到哪些具体的工具、技术,然后由学生自己创作。

教学中进行小组分工,依据自身能力和组内分工明确自己学习攻关目标,采用分头并进,技术共享的方式来扫清技术障碍。其次,小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之间增进了解,提高交往能力。

我在教学设计中小组合作的初衷有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要面临的解决学生因为各方面差异造成学习能力的差异。“齐步走”的课堂教学受到严重挑战。不会的教两遍也不会,会的一遍也不愿意学,我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水平。

其次,提高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我希望自己从繁琐的教学活动中抽出身来,做更有价值的事。同样,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也期望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通过激发学习上的能动性进行改善。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弯路,或者是思考方向上的偏颇,或者是实施方法上的不正确。这是需要老师给与指点。这也是老师的工作价值所在。

再次,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由于其实践性特点,学习方法很多。可以使自学,可以是通过经验迁移式摸索学习,从其他同学身上也可以进行学习。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有差异,都通过课本阅读、老师讲授方式进行是不现实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了尊重,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方法。

在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设计精美的名片资料,在上课一开始便展示给同学,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计算机为自己设计一张这样的名片。这样的设计把大家的积极性一下调了起来,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后我又不失时机的把教师利用WORD制作出的名片展示给大家,(我的这张名片上面既有学校的校徽又有我校的办学宗旨,配上精美的背景,颇具专业水准)这下同学们更加激动了,个别急性子的同学都叫了出来“老师,您快告诉我们怎么做吧!”这时我确故意卖个关子。“你们现在想一想一张名片应该包括那些要素?而且是必要的?”。课前我就给每个组发了一张表,以小组为单位记录组员的每一次讨论结果。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的共同答案。除此之外,小组还进行了“一张精美的名片有哪些设计的特点”、“你们觉得可以使用哪些WORD工具进行创作”等问题的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优化了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能提出疑难问题,说明学生已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应该如何自由移动文字?又有同学问如何添加背景图片?还有的问如何使文本框变透明?等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并不急于回答,因为只有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探索的激情,也才有创新的火花。这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实践研究,分组讨论交流,以集思广益,求得问题的解决。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利用计算机反复实践的方法,求得认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

经过学生的实践与讨论,部分学生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时我让“教”于学生,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向同学讲解自己实践过程。这对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很重要的。

学会是前提,会学是方向。我们必须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尊重、信任学生,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依靠自身能力,主动发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不仅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更尝到合作的乐趣,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江苏】

作者:吴越

上一篇:卫生局护理服务方案下一篇:知青文化研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