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精选14篇)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 篇1

李秀凤

本学期,按学校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我在班内也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两个多月的实施,总的来说,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将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合学高效,分组是前提。

开学初先按高矮排座,就近分组,开学一周内,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心里很清楚,这样分组很不科学,而分组、合学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细心观察,结合任课教师意见,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并按其特点认定组长和学科长。

二、合理培训是基础。

小组组建好后,便是培训了,为此,我每隔两周对组长和学科长进行培训,目的或是树立他们的合学意识和认真负责的责任感,或是明确他们在课上应发挥的作用……课堂才是主阵地,开始,一堂课下来,很艰难,这是我和孩子们的共同感受。慢慢地进入正轨,孩子们品尝到了合学的甘果,也表现的积极多了。

三、取他山之石是有效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 篇2

一、初三化学总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1.两极分化严重

初三是知识综合系统学习的过程,基本上课程教学已经结束, 老师要把以往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化学的学习特点是知识连贯性很强,所以,在总复习的时候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通过总的知识梳理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和深化,但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因为知识的连贯性不好,在复习的时候不能时刻紧跟老师的教学步骤,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有所遗漏以后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造成学习上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1]。

2.学生学习兴趣偏低

因为,在将近两年机械性的学习,学生对于课堂、老师和教学内容都感觉很熟悉,总复习是讲解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有的重点知识老师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要反复地讲解,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很厌烦,所以,复习的时候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有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对某样东西感兴趣,会用心去准备和学习,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对化学总复习课程安排兴趣不大,加上有考试的压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退[2]。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三总复习阶段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的小组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小组成员的任务是要把老师讲解的内容深化和理解,对知识有着系统的框架总结,当在做题中运用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真正地做到得心应手。老师给小组成员限定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但是分配的学习任务都要完成,在共同学习任务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要有着具体的分工,比如,有相关的计时员工,在谈论的时候要时刻地提醒同伴,还有答疑员,是由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担任,这个学生要负责本小组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复习铁的性质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竞争讨论, 看那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总结出更多铁的性质,让每一个小组分享经验,在经验的分享中提升各个小组学习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大家在总结的过程中就是深入了解知识和深化总结的过程,对学生总结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在客观世界发展进程中,老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主观上热爱学习,学生可以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积极主动学习中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是对知识的主动索取,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在积极性调动的时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兴趣使学生开展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都是喜欢玩的,所以,教学的时候多运用游戏和活动的教育方法开展。比如说,为了让学熟悉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小知识,可以将很多化学游戏应用到教学中,给学生设定游戏情节,比如,现在能源实验室中正在进行一场化学实验,要求学生从三个细胞中提取出至少3个分子和量子,他们在爆炸消除以后会制造出一种新型的化学药剂。 学生在有趣的情境创设中对化学中的分子和原子有了认识。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比拼时间,学生为了小组获胜,会在课下积极地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其实这样是对学生客观学习的触动,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比较懒惰,主观认为自己学不好,但是游戏的推动和小组竞争的开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当学生能够完整地背诵一些化学知识以后,会感觉有些知识的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总之,合作的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还能够在活动中发挥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所发挥不出来的能力,上课时候学生可以在小组互助中了解自己在知识学习上的欠缺,课下和课后学生同样可以开展交流,在彼此交流和合作中促进自己总复习中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的提升,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摘要: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和合作中开展自主的知识复习和探究。现在初三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个问题,给学生分配好合作小组,提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彼此间的默契,在合作中有着竞争,通过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方式,让每一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 篇3

一、合理分组

在教学班内将学生分成6—8个学习小组,将学生按照学力水平和学习成绩分为A(学困)、B(中等)、C(学优)三个层次后,进行平行的“异质分组”,各小组的成员构成要均衡。一般为C层学生1—2名,A和B层学生共3—5名。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我校学习小组构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小组成员在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该具有差异性;而各个小组之间应该大体均衡。

二、分工明确

小组的分工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设小组长、记录员、监督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小组长由小组民主选举和班主任授权,需要一定的权威,并有较强责任心,在小组内有较好人缘,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小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监督员负责维持纪律等。第一发言人汇报完后,第二、第三发言人可进行补充。记录员、监督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由小组其他成员轮流担任,一般一个月轮换一次。

学校有些班级在小组成员分工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如有的小组以学科划分,设置学科组长,负责收发作业、督促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帮助教师检查任务等;有的小组按照功能划分,专门设置纪律委员、清洁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等,各司其职。

小组组建后要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默契和较强的认同感,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也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三、制订小组规范

小组合作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怎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动而不散,这就需要制订有效的小组规范。

1.参考了杭州市某实验学校的小组讨论规则,具体如下:

①每位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应该控制好时间,做到言简意赅,不啰嗦;

②当小组某一成员发言时,其他组员应该认真聆听,不插嘴,等到他人发言完毕,才能进行补充、评价;

③每位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应该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做到既能让小组内其他成员听到,又不影响到其他小组的讨论;

④未经允许,不得发言;

⑤不讨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生最容易受影响和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小组规范的形成,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时非常有耐心,不打断发言,那么学生就会无形中形成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习惯,而在小组中那些不尊重他人的态度就会受到来自组内其他成员的批评。

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1.制订合理的小组目标

合作学习的小组目标既要使学生在认知上有所发展,即合作学习的学术性目标;也要保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即合作学习的合作性目标。因此,在制订小组目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小组的目标分为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部分,例如,教师可以将集体目标定为小组内合作氛围的形成、小组在班上的排名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具体的考虑,考察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发展、人际关系情况等。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辅相成,小组的凝聚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2.学习小组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应体现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团队意识深入人心。

①组建小组后,进行小组文化建设,每个小组根据本组情况,依据学生意愿,确定小组名称,还可以设计小组口号、LOGO等。

②在班级事务管理中采取小组形式,如值日、做卫生、办班级板报等,都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换,让学生在日常班级事务中增进了解。

③在校级事务中,尽可能采取小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一日志愿者、校运动会、元旦汇演、诗歌朗诵、户外远足等各项活动。

④有意识地安排组织一些拓展活动。例如学校2013级高二(6)班的班主任每月会安排一至两节活动课,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拓展活动,“水果蹲”、“松鼠大树”等轻松活泼的小游戏不仅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业之余得到了放松,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成员间相互关爱的真挚感情。

五、关注全体,评价多样

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应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学生个人和合作小组共同发展。

学校制订了学习小组成员课堂学习评价表和学习小组课堂学习评价表,据此可将我校小组评价体系用下图进行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目标,我们要坚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小组合作宗旨指导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继续探索适合校情的学习小组的建设,以期发挥其最大功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总结 篇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验,已经初见成效。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为此,我们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首先,我们注重了要选择让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提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提,也不在于多,而是在于少而精。往往一节研讨课我们首先在组里先进行研究,特别注重问题的选择,一般每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都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讨论的方向很明确,焦点很集中,所以能够比较快速而准确地讨论出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思维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几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均出现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方法,这也使每个小组之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们老师也受益非浅、教学相长。

其次,小组长的作用明显体现出来了。大多数小组长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他们负责收本小组每天的家庭作业,组织本小组的每个组员在讨论时都要发言,课堂练习也由小组长组织批改、订正。我们每个月还采取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比,分别评出三个优秀小组,每个组员分别奖励三分、二分、一分,其组长多奖励两分。这样,就有效地激励了每个小组长的上进心,也增强了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纪律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前一阶段实验过程中,使我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不合作就解决不了问题,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合作学习。现在已告一段落,有95%的学生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因此,我们觉得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

1、实行之初,存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现象。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其表现形或是在某些课堂上仍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3、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4、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体,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在我们倍加关注合作学习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其中的外显与内隐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哪些内容、更适合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每个人的分工如何确定?怎样才能高效有序地组织合作学习?在注重“人人进步”的同时怎样培养优秀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还应针对这种现象单独把每组中不太愿发言的同学找来,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多表扬他们,如果这种现象能得到好转,那我们的课题研究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总结

本学期,我在班内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两个多月的实施,总的来说,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将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原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老师留的作业基本上能够完成,但质量太差,背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完不成,有的学生根本就是在“混日子”,老师交给的任务能少写就少写,查出来就写,查不出来就算,这样,差的学生会越来越差。有时,有一部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上进心也不强,学习上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学习成绩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把班内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分组方法:

按照月考成绩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排座位时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学生准备记作业本,每天下午放学前组长检查组员作业是否记在本子上,然后组长签字,写完作业后家长核对每项作业是否完成,完成后家长签字。

三、分组好处:

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打,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阶段性总结 篇5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语文这门新课程,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活动型课程。那么,在教学中必须落实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才能 提高教学的效益。

我自从2003年开始这项课题研究,现在以有进两年了,这项课题我分为实施阶段、整改阶段和总结性阶段。在初一时进行了实施阶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尤其在自渎课文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为主,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起初在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管理中,也出现过学生一时的喜爱,可实践中有许多想的不周全的地方。例如讨论中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还有“活而无序”即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等等。

所以我这个阶段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要确立小组长的组织指挥地位,最后,还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包括:学会 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从讨论中捕捉信息,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 纳、总结等。例如,在《寻觅春天》的活动中,我便可以把任务下达到每个学习小组,由组长带领大家先讨论:想用什么方式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接着组长组织同学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乐趣,发展学生 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在小组充分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总结。

在小组交流探究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在相异点上去探究,并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共同寻找解决 问题的思路,求得正确结果。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之间的交流,综合大家的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互助的成功体验也由此而产生。例如,教学活动课《母爱》教师可以设计活动案例,引导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面人员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组长及小组成员对本组的活动进行自主管理,组长督促小组成员遵守纪律,围绕讨论中心发言,努力听取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没有道理。如有不同见解,需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

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更多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易于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许多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面:

1.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

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把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没有想到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教学时间的问题往往是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事的不良习惯。

5. 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方法的评价。

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我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有成效。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 篇6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在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开展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的研究。在所有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正因如此,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组组的具体方法

(一)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 1

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2.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按照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如根据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负责1—2门学科,可以指导本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对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也可以把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习惯养成等分别由小组成员负责;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管理与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后,管理及评价还应跟上,否则就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体任课教师应形成合力,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四层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第一层——小组长管理。常务小组长对全组进行全面管理,从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教育,小组长都要对全组负责。小组长(值日组长)应对全组同学的一天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记录,如课堂表现,发言、展示次数等,并在晚自习汇总后对全组进行反馈(也可随堂反馈),及时鼓励督促帮助后进生,使之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及展示中来,小组长在放学前把签名的记录表交至值日班长处。

第二层——值日班长管理。值日班长由各组常务小组长担任,每天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对各组进行检查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各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记录表第二天早读课前五分钟,将小组积分公布在教室评价栏内,并评出一个优秀

小组。(如:公开发言或展示一人次1分,违纪或没按要求完成任务扣除相应分数,班级可以自定)

第三层——常务班长管理。常务班长对全班进行整体管理,履行副班主任的职责。每周对各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到班主任处,并在每周班会课上公布一周小组总积分,并组织小组长探讨班级内存在问题,给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的积极建议。对班级内各组出现的矛盾或问题进行处理。

第四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应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支持班委的工作,公平公正的评价各组的学习展示活动,对月优秀小组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班主任还应协调好课任教师,经常到班级听课,对存在问题提出宝贵建议,对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联合教师进行整改。课任教师也应支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评价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时可以让学生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也可综合评价。

三、小组起到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学习小组的组建对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 篇7

科学课堂案例重现:

在执教《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气象图标的环节。因为这一环节十分贴近日常生活,学生们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不少学生都中规中矩地制作出了常见的天气图标,与天气预报中使用的标准天气图标大同小异。在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之后,我一一予以肯定,因为这至少说明学生不但能很好地掌握传统天气图标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理解创作天气图标的基本原则。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创作”中“作”的比例太大,“创”意不足,缺乏亮点,有些遗憾。当我再一次巡视课堂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幅令我眼前一亮的“晴天”天气图标———烈日下,操场上,一个孩子大汗淋漓地在跑步。这么富有创意的图标为什么没能代表小组在全班展示呢?在我的引导下,小组内的其他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图标画起来太麻烦了”“这个人画得不好看”“我们在电视和书上没见过这样的图标”……回想起这些听起来理直气壮的批评,我陷入了沉思……

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支柱,也是这门学科所应坚持的原则,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科学课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我们的科学课必须在坚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之科学态度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播下科学探索精神的种子。笔者认为,科学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空打造成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帮助学生拾级而上的扶梯,有望呵护“创新之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中次第绽放。

扶梯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

用多极对话制替代组长集中制,构建科学课的合作小组,保障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

科学教材的编号越来越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规律,越来越便于让学生从经验和现象中生长出新知识、新经验,而这种对新知识、新经验生长过程的体验比知识数量的叠加本身更重要,更贴近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鉴于此,小组合作理应避免组长集中制,以最大程度地消解“优势学生”对“弱势学生”的话语制约,使得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学困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让充满儿童智慧、充满思考的想法得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由呈现和表达。

在课堂小组活动中,特别是讨论猜测等环节不设组长, 只设主持人,而且主持人随机更换,让每个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大胆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思考,人人发表看法,并学会对别人以及自己的观点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肯定学生的多种想法与思路,明确我们所研究的“科学”是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科学,所以要接受一定范围内的多种结论并存。相信在这样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中,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得到肯定及展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拔节的声音!

扶梯二:培养“众人拾柴”的协作意识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对话规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协作意识,使个体思维中“一闪念”的“创意”在“众人拾柴”式的协作下丰富、成型。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需建立“各抒己见”“扬长补短”“非否定”式的对话规则。另辟蹊径的创新思维往往稍纵即逝,也不够成熟,单单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很容易卡在思维的瓶颈处,难以突破壁垒。这时如果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能迅速将思维汇集到共同的兴奋点,集思广益,一定有益于催生出创新之花。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认同并遵守“不否定”他人创意,积极为他人创意“补台”的合作原则,那每一个成员就都能放下怕被人耻笑、怕得不到共鸣之类的思想包袱,就能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之中,就好比形成了一个促进创新能力尽情施展的能量场,能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激活思维的效益。

扶梯三:设置“动静结合”的合作模式

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的脑海里往往首先会浮现出学生们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的确,自信的表达、思维的碰撞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能帮助他们拓宽思维广度,挖掘思维深度。但有时那种场面上的热闹只是一种表象,并不能说明课堂的真正成功,更不能说明学生真的有多大收获。因此,笔者试想,如果在小组讨论之前和小组汇报之后各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静静地思考,也许能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帮助。胡适就曾讲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仅仅会大胆假设的人,可能是莽撞的,可能既没有根据,也没有对结果的充分估计,更没有对实验成功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这是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想, 不是科学的行动。同样,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创新的想法可能没有结果,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破坏作用,所以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安排短暂的静思能让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一番自我甄别和完善,避免讨论时的莽撞。当然,也可以在班级交流之后设置“补充与评价”的环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怕挫折的精神和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的态度,可以让学生回味、筛选、整合、消化刚刚接收到的诸多信息,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合作小组学习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说”出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不愿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激发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说出来是很重要的。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多组织几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置于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环境中,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去学习。

二、明确分工,不让少数学生独霸讲坛,人人有机会说

合作学习确实为学生增加了不少参与的机会,但在日常操作中,往往发现优秀生参与机会更多,他们常常以小老师的角色出现在小组中,若长期让少数学生独霸讲坛,那么胆小内向、表达不流畅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听众”就会在集体中落伍。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责任,担任一个具体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见解,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搭便车”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责任。

三、合理分组,形成组内成绩、性格互补, 在氛围中“逼”着说

案例:某位教师在上“走进分子世界”公开课时。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先一起研究一个问题。提供下列器材:2mL菜籽、一只10mL量筒、一把塑料尺、一段铁丝,并提出问题“怎样测出菜籽直径,请提出多种方案”。同时说明以下几点:

(1)测量方案可以近似。(2)提供器材供选用,可用可不用。(3)每小组只研究讨论测量方案,不必测出结果。(4)每小组自定组长,将测量方案列出。(5)比一比,看哪一组方案既好又多。

上课教师将全班54位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及其他综合情况按6人一组分成9个探究小组,其目的是形成互补。同时由于教师对每组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时非常热烈、认真,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大多数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形成了浓厚的积极探究气氛,小组之间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氛围。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及合作的愉悦。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四、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自信地“说”

案例:我在执教物理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安排了6个不同的实验,分6小组合作来探究声音传播。其中有一组做钟罩实验,及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空气抽出后,观察声音的音量变化,探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物质,或者说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

学生动手实验后,我按小组编号的顺序请学生交流讨论,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我们做的是钟罩实验,先把钟罩和底盘用凡士林密封好,将出气阀门打开,接上抽气管,接上电源,合上开关,钟罩内的电铃响,当给抽气机通电后,电铃声就越来越小,听不到了。当停止抽气,拔去抽气管时,随着空气的进入,电铃又越来越响,到后来和开始的声音一样了。我们的结论是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师提问:“那么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又恰好证明了什么能够传播?”学生略作思考说:“空气。”“说说你们的依据。”“空气多时声音大,空气少时声音小,没有空气时听不到声音。”“你们是从哪里发现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呢?”“抽气机每一次都要抽出一些空气,抽得时间越长,就抽得空气越多,钟罩内的空气就越少。”我确实觉得他们小组探究的很好,其他学生也没有异议。

此时,我补上一句:由于某种原因,这台抽气机无法将钟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也就是说无法抽成真空,那么你们的结论还成立吗?经我一问,学生都感到意外,都困惑地看着我。我见时机已到,便说:“实验做到后来时,真的一点声音也听不到吗?抽气机的声音大不大?它的声音大了会出现什么情况?但是你们还不能证明结论成立,因为没有得到真空,又怎么能得到真空中的结论呢?

我说完之后,学生们开始轻声交谈,我又说:“你们想想,抽气时铃声越来越小,那么我们的实验离这一步还差多远?如果我们的设备很好,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越抽越接近真空,越来越听不到铃声,最后得到真空,听不到铃声。”“说明了什么?”“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欣慰,问道:“大家认为他刚才的说法合理吗?学生显得很兴奋。

我又来提问:“他们的结论是实验做出来的吗?那么是可信的吗?”“是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出来的。”“分析出来的,确切地说是推理出来的,推理也要有根据,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是钟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铃声越来越小。”“你刚说的根据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实验得来的。”

与此同时,我告诉大家,这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牛顿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了运动定律,它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得出实验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简单地说就是实验加推理。

这一活动片段,是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运用和发现的过程,它既是问题探究的需要,也是探究后对过程反思升华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过程体验,感受到科学的真、物理的美,他们感觉到了老师欣赏的目光,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 篇9

蔡玉莲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于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如本学期我组四位教师在不同的课型中进行了不同探索:

(一)精读课文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宝金艳老师组织学习《晏子使楚》一课时,采用了“凸现人物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落实自主阅读,促进学生自得”的方法,成功实施了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二)阅读课文教学: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每位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

如张春玲主任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2)自主学习,谈感悟。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张主任采用了抓关键词句,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讨论,班里展示,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主动探究,悟傣家竹楼的特点。本文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4)综合实践练“能力”--------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三)识字教学:识字是语文的基础性教学,就数量上讲,小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就能力上讲,要求有一定的书写速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要逐步会用工具书,识字教学相对枯燥,如何利用能动因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效高质完成识字教学呢?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

尊重学生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已有知识,行动自主、讲究合作,巧妙识字。例如,课前,张老师布置自主性作业,让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并写上一个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既尊重了小学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学生有了自主权,课中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花朵开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成功的喜悦激荡起继续探究的情趣和勇气。又如,识字时,张老师开门见山引学生尽兴读自己认识的字,接着不经意一问:“还没学呢,你们怎么认识的?”孩子们自豪而言:“我自己预习的。”“妈妈教的。”巧妙一点,展示了课外识字方法、途径,潜移默化学会了学习方法,推动了自主性学习。

(2)多种形式发现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现,运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方为有效之策。A、电脑出示带拼音生字,小学生先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助,再小组合作读。B、去掉生字拼音,学生自由练读,再开火车读。C、男女赛读。D、打乱词序指名读。E、自拿字卡逐个读。F、找字卡:一生读余者找。G、做游戏:我读你找,你读我找。H、字归文中反复读。I、看画贴词等。通过以上方法,学生的眼耳口脑共同感知,愉悦中识记了字词。(3)创设生活情境识字。“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 创设情境,自主与合作学习,抽象的字词形象理解、掌握。如,学“百鸟争鸣”一词,可让学生闭眼想象,让其模仿小鸟“叽叽喳喳”的各种叫声,领悟中总结:“小燕子叫了,小黄鹂叫了,小白灵唱了,所有的鸟都在鸣叫,这就是“百鸟争鸣”。(4)语言环境中字识字。

小组合作阶段总结 篇10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根据开学初郑富老师的小组合作策略在班级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取得一定成绩。下面将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知识性。

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有助于克服自我为中心,同伴间的经验及同伴间的交流活动的规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

2.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半载,略见成效。实验班考试优秀率、及格率逐步上升,学生的计算、操作、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小组合作学习 篇11

一、科学建设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只有建立完全意义上的学习小组,才能进行合作学习。事实证明,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的多少,组内成员学习能力的高低,小组长组织协调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我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智力、兴趣等情况,进行合理搭配,遵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每个学习小组四到六人,分为甲、乙、丙三层。在合作讨论中,由丙先发言,乙补充完善,甲拓展提高;遇到疑难时,甲教乙,乙教丙。小组长、组员有明确的学习分工,保证合作有序进行。这样的学习小组一旦形成,所有同学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同学可以得到帮助别人的机会,就能大幅提高学习质量。可见,科学分组是大学问,大有讲究。

二、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的实质就是交换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个人一交换都获得两种思想。但是你先要有思想,才能跟人交换,空手套白羊,那不现实。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先自己消化课文内容,做到关键要害处都圈、点、勾、画,或批注你对课文的理解与疑惑。获得了初步的认识,再合作交流,才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如教学《秦兵马俑》时,我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学习。于是便抓住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来提出合作交流的问题: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哪些语句体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要求:先独学,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感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孩子们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他们学会了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把朗读课文和想象动作神态结合起来。独立学习到位,合作交流才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三、学习内容和时间决定合作学习的价值

合作目的是共赢,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合作解决问题时,教师绝不能吝啬时间,要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例如学习《丰碑》一课,体会“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语句的含义,个体学习这句的理解为:因为军需处长身体结成了冰,是光亮透明的,所以是晶莹的丰碑。这是最直接、最肤浅的理解。想要挖掘“晶莹的丰碑”更深的内涵,合作交流是很好的方式。我适时提出讨论的话题:你们都感受到,军需处长外表像一座“晶莹的丰碑”,其实他的内心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结合文中的内容,在小组内讨论说出你的见解。话题抛出,孩子们开始忙碌,我不催促他们马上得出结论,同时参与到讨论中去。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最终的结论是:军需处长内心没有阴暗的角落,没有一点私心杂念。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棉衣全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成了冰坨。他舍己为人,形象高大,真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学习内容适中,交流时间充足,孩子们解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

四、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决定合作学习的成效

小组评价就是合作学习的游戏规则。评价方法合理、公正,并不断更新、升级,就会让孩子不知疲倦地玩下去。学习《颐和园》,我出示自学交流提示:自读课文后,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介绍颐和园,可以按课文中的游览顺序介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写解说词。能力弱的孩子选择复述,中等的孩子选择概括,而能力强的孩子选择写解说词。很显然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介绍,他们所得的鼓励和奖赏是同等的。这样,既不打击能力弱的孩子的积极性,也不拖累能力强的孩子的更高发展。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让各个层次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2

一、高中语文学习现状

因为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研读及领会后才能完成任务。而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课堂却呈现出一种教师在讲台上兴致盎然的讲与讲台下学生的昏昏欲睡形成鲜明对比, 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死结。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没有形成思索的主体, 没有形成参与意识, 所以教师讲得再动听, 学生也不会动情。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一) 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二) 分组方式

合作小组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 活跃课堂氛围, 促进学生互助探讨交流, 取长补短。分组人数上一般以5 人左右为宜, 组成差异化的小组进行探讨交流。在原则上应当依据单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平时活跃程度、兴趣取向、学习成绩等各种因素, 对各个小组的组成成员进行合理的配置, 以便小组之间差异不大,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小组内设有组长或记录员等, 但这些职位需要定期更换, 从而保持学员的积极性。

(三) 明确任务

明确学习任务, 每次都要求小组明确学习目标, 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因为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在身,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做到有章可循, 在讨论时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而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同时要求组长在讨论时明确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分工, 确保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因为合作学习是多人一起的合作学习方式, 不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这种团队合作形式要求每一个小组合作成员增加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琵琶行》课文时, 我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了解全文。然后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并在组内划分职责, 在课外让学生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以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展示和表述课文中的内容, 同时教师要给出一些相关要求, 比如:小组内的人员必须全员参加;演绎符合自己人物性格的角色;要有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补充一些你认为课文中的事实已发生却被作者隐去的故事情节;以课文中主人公的身份来演绎其故事;要以密切的合作表现团队精神。表演时要求班级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并打分。小组成员在表演时经过巧妙的加工生动的语言, 形象的动作, 丰富的表情, 表演得入情入境, 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同时激发了兴趣。通过这次分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在排演中学生能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实现资源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就能对课文产生深刻的印象, 还原课文的真实场景, 学习的兴趣就会不经意间地表现出来。

(四)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头戏, 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每个学生因个人阅历不同, 体验不同而有所不同, 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我通常先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带着每个人对课文不同的理解再进入小组进行探究和交流, 在小组内将不同的问题解决掉, 这种方式为提高学困生或思维懒惰者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的平台,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五) 加强小组间互比进步

这是一个组与组之间交流的方式。要求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针对这一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有效的讨论并补充, 也可以帮助某一小组解决他们的困惑。

三、各个小组之间的激励机制

设立各种荣誉和奖励来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合作讨论、展示表现、质疑对抗的兴趣和主动性, 应实行阶段性评定 (如每周或每月一次)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学科小状元:如检测满分评为数学小状元;纠错之星: 平时纠错次数多且质量高的;展示风釆奖: 上台次数多并且讲得很好的同学;优秀合作小队: 处于班级前4 名的小组或进步名次超4 个名次的小组;工作负责奖: 各小组工作最负责的同学;质疑之星: 提出问题最多的并且有质量的。

四、结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改善了原有的师生关系, 改变了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使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语文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使小组内学生都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介绍, 和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做了相应的阐述, 说明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标讨论

参考文献

[1]陈海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捆绑式学习阶段性小结 篇13

西拉科学校

李发青

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基础差别较大,因而,我们采取了根据成绩相互搭配的方式分组,具体做法是:先推选出几名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然后把剩余学生按综合素质由高到低分配到小组中。小组分好后,由组长负责召集本组成员给本组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含义。接着是制定奖惩制度,主要围绕课堂表现、独立完成作业、以及每月三次测验的情况,担任班主任的又附加了一项行为表现情况,并将其绘制成一份“捆绑式学习小组评价表”。由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小组长记录加分、扣分情况,然后再上报给班上一位统一记录的同学,这位同学才将相关分值正确填写在表格里。

通过这一个多月来的实践,表格中清楚地显示出了每个小组的得分与扣分情况,同学们的测验成绩。对照表格,同学们不难发现,各个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成绩高低不仅影响本人也会影响本组的成绩,进而不仅影响本人在本组中的名次,而且也直接影响本组在全班中的名次。每一个同学或多或少就产生一种“组兴我荣”的感觉!这样一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出现了:小组中那个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受到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排斥,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同一组。再者,我们教师为了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力,有时会有意表扬某一小组,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表扬却演变成小组恶性竞争的根源。但我们分组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竞争,而是让学生学会竞争,让学生懂得“游戏规则”。可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

一个月下来,通过统计,有的小组竟然是负分,最多的也才29分。这种成绩学生们看了都不满意。我想,小组捆绑式评价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就是对于各小组的评价采取加分制,而不是扣分制。哪个小组进步最大,这个小组的积分就可能最高。而进步最大的可能性就在于那些平时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最有可能也最有机会成为进步最大的学生,只有他们才可以为本组赢得更多的积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为本组赢得更多的积分,本组的其他成员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帮助、支持这些人,从而促进和增强了组员之间的合作与团结意识。通过实践,不难发现,我们制定的这份表格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如,表中我们只有制定成员目标,没有小组的总目标;表中只反应学生作业、学风、小测,是否可以考虑再加入其他项目(比如语文的,我们可以再加入课外阅读、词语积累或者摘抄之类的)。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较小,做起来比较难,很多都得由教师来做。

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小结 篇14

第四督导组

根据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我们第四督导组负责指导月峰、南溪、芙蓉3个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3个乡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于9月中旬启动,为了使这3个乡镇的学习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指导组在第一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学习,为指导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在区委召开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我们认真地学习了《中共北湖区委关于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深刻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认真查看了《北湖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流程图》,抓住活动的工作重点。仔细研读了《北湖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发展观活动区委指导检查组工作职责和要求》,明确了指导组的工作任务。同时,我们还虚心向基层学,向实践学,熟悉联系单位的情况,掌握指导的主动权。

二、深入基层,搞好督查指导工作

在学习调研阶段,我们深入所督导的单位,听汇报,查 1 资料,与单位主要领导进行沟通,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成立机构,制定了实施意见。各单位在区委动员大会后,及时成立了工作机构,向所属党组织派出了指导组(指导员),并指定了一名联络员。同时各乡镇都能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区委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了本单位的《实施意见》。二是抓好宣传。各乡镇都在最醒目的位置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开辟了宣传栏、学习心得栏,宣造了良好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氛围。三是召开动员大会。3个乡镇于9月25日之前全部开完了动员会,我们指导组都到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要求。各村于10月16日前召开了动员会,各乡镇指导员参加了所指导村的动员会。三是指导学习调研。各单位都制定了《学习调研方案》,学习了区委《实施意见》的必读书目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有关文件精神。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各参学人员认真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各乡镇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到了各基层单位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进行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各乡镇还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做好特色文章,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月峰乡着力做好“瑶乡文章”,芙蓉乡着力打造“湘南锡都”,南溪乡努力唱好“山歌”。

三、严格要求,抓好资料的整理和上交工作

每到一个乡镇,我们都认真查看资料,看《实施意见》 2 是否与区委的意见一致、看《实施方案》是否有自己的特色、看学习的内容和时间是不符合区委的要求、看调研是否深入、看是否收集到基层单位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看是否开展了主题实践活动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11月初,我们要求各单位进行“回头看”,对不完善的资料进一步完善,没有收集全的资料要补齐。同时,要求各单位按照区委指导组的要求上报材料。并按上级下发的文件、本单位资料和所属单位上交资料三部分进行整理归档。

上一篇:导游存在的意义下一篇: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