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 篇1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

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 篇2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笔者采用 了以六人 为一个学 习小组组织合作学习,全班形成有十三个学习小组组成的团队。六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 自己 , 发表自己 观点的机会。 在六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 ,操练所学的 知识技能 ,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 ,每个成员 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大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 出的让每 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 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所教班学生的 学习水平、个 体差异、班 级座位格局等因素,组建5人或7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笔者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方面 , 学生与学 生之间是 各不相同的;“组间同质”则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 ,它们之间在 人员数目 、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小组之间不存 在优劣之 分 ,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 领导 ,按照“组内异 质 ,组间同质”的分 组原则构成 的合作小 组 ,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比如 ,根据学生 的知识基 础、兴趣爱好、学 习能力、心理 素质等进 行综合评定,然后笔者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及水 平力求使 其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间实现学习的互动。每组均设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员 ,也就是陶 行知先生 所创导的“小先生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 轮换(开始时担 任同一角 色 ,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建组做到相对平衡 、自愿与调 整结合、保 持动态(可以是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学习合作小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 相互友爱、坦 诚相见、民 主平等。作为教师,我会适时组织一些游戏,在各个学习小组间进行,如“绿色教室布置评比”“植 物园环保游 ”“小组经典诵 读对抗赛”等 ,使学生在 游戏中时时 体会到小 组合作成 功的喜悦 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 , 应精心巧 妙地编排 学生座位。根据我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教室设计、学生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 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 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 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同时,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 )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 组之间在 同等条件 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学生都是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 作适当调 整参加各 自小组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笔者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 技巧是顺 利进行合 作的前提保障。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 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 等候 ; 求助—提供帮 助 ; 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 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 礼貌地接 受被打断 ; 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 ;寻求反馈—提 供反馈 ;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 回活动 ;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 习活动相 互调整、 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 修正 , 同时每个 组员也要 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 善如流、主动 配合、和谐 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 一盏灯 , 能点亮学 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笔者在实验 中对学生 采取正面 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师适时、多 维的期待与 评价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小组 合作学习 模式有效 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从评价方式看 ,有个人评价 与小组评 价、自我评价与 同伴评价 、学生评 价与教师 评价 ,这几组评价以 前者为主 ,但又可多重 结合;从评价内 容看 ,有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 价,其中以过 程评价为 主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 功能(通过评价 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 更大创造 潜能和合 作积极性)。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同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 集体荣誉 感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 时间进行 科学有效 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 学生因不 清楚要干 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 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 ,每次展开小 组合作学 习时 ,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 给予鼓励 和表扬 ,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每月评出 :最佳小组、学 习达人并 及时给予表彰。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学习小组与语文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大班额 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

大班额的存在给新课标的具体实施带来影响,教师的精力难以应付这种教学局面。尤其是在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中,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每天应付备课、作业、辅导,殚精竭虑,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探索和尝试,觉得学习小组这种形式在大班额条件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习小组提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2013年新语文课标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班额下,学生间的差异较大,个体需求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而学习小组的建立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大班额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学习小组是基于"合作学习"而成立的学生组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强调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成功,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达到小组成员共同学习的预期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学习(在群体学习中的个体学习行为)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与组竞争”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得到满足,学生之间的差异得到互补。

二、学习小组提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习小组内不同层次成员之间的“合作”,博采众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也减轻教师的负担。其合作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作文前合作。在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和范围,在师生共同审题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组内成员的写作材料,分两个层次:其一看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有没有离题、偏题;其二看材料是否新颖、生动。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组长总体把关。教师巡回指导,解决组内同学不能解决、有不同意见的问题。

2.作文中合作。材料确定后,先个人构思,列提纲、写梗概或作简稿。然后组内讨论怎么写,从材料选择、段落详略安排、写法运用到中心表达。该讨论中,大家互相启发、借鉴,并逐步修改自己的提纲。

3.作文后合作。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自行修改自己的文章。然后进行组内共改:由一位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其他成员边看边听。在评定过程中,作者本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小组成员对自己作文的评论,从而明白自己的得失。最后,小组通过交流可以给小组每个成员的作文写下评语,评出等级。

三、学习小组提升语文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班额下,教师的工作量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不能做到全面分析。教师批改作业虽然消耗了大量时间,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作用。在大班额下,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批改,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待作业的责任心,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时间进行针对性地面批面改。

学习小组的同学围在一起共同批改作业,同学之间很快就会互动起来。被打错的同学会问个究竟,改的同学会为对方说明分析改错的原因。这样的交流方式,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之间敢问敢说敢争,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收获往往会大于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效果。对于有争议的地方,小组之间也会互相交流探讨或请教老师,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语文作业中还包括一些朗读、背诵等口头作业。大班额下,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口头作业。这时让学习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检查,组长总结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个别抽查。

总之,当然,要想真正发挥学习小组在大班额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加强学习小组的管理和培训,使每个学习小组都能良性发展;二是学习小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参与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学习体会 篇4

一、小组组织结构

我现有的小组组织结构,是以竖列为单位,人数一半在10人左右。由于教室座位是秧田式的,不利于上课时间进行小组内的研讨和交流,况且小组长和小组在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在课上的小组学习时间,又随机进行前后四人小组为一个单位的形式呈现。这样的人员组合势必造成管理和分工方面的不统一,于是造成讨论学习环节起始阶段的拖沓和分工不均引起的争执,浪费最佳的学习和研讨时间。若要其发挥团队力作用,改造原有小组组织结构势在必行。

据我网络观摩的不少“合作学习小组”学校操作模式中,我对他们小组成员紧凑的集中制组合方式很是赞同(小组成员一半在5-6人)。其实早在上世纪末我们就尝试使用四人学习小组,也称为“蜂音式学习小组”,但因为组员的不稳定性,没有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团队,学习效果就事倍功半了。而这样紧凑型的小组模式有利于进行学习交流和辅导,能大大减少学习实效的检测时间,增强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的效能。

二、小组成员分工

xx经验凸显“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组织架构”甚为我欣赏。他们关注“如何使小组成员成为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行为共同体,让小组成为孩子对学校归属感的纽带、合作学习的土壤(合作学习为种子)、自主管理的细胞,彻底克服传统方式下的学生厌校倾向,这个小组不仅有型而且更有魂?”

无可厚非,我们的“班干轮换制”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市给予了每位学生平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尊重每一位小主人付出和劳动,也取得一定的成效。那么还存在哪些不足造成这种形式初衷美好的做法,到最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是评价机制的问题。

四、小组评价机制

小组团队力如何?成绩如何?评价是催化剂。xx经验重视以小组为基本单元,实现从学习表现到徳育体艺成果、从智力成绩到非智力领域特长;从分数鉴定到定性评议、从机会给予到隆重表彰,全面构建一节一记、一日一结、一周一评、一月一表彰的评价体系。在丰富多彩的评价表彰中,逐步形成良性的气场,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认同,形成正向的价值取向。

由于工班主任工作的繁重,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的紧迫,一节课满打满算,还有不少老师拖堂的现象屡见不鲜。试问,还有什么时间进行“一节一记、一日一结、一周一评”?顶多就是“一月一表彰”。这样,在细节处理上就彰显真功夫。

我的疑问是,这种处理怎样做到简明扼要,富有激励性而又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又新意。

五、我的尝试与实践

我们需要的是把改课的重点是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走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即以学模置换传统的教模。改革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办法,是方法论,缺的是装载理念的有型的载体,即教育机制运作和课堂运作的操作程式。

寒假期间,我就学习的形式走向实践,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一次优化组合分组,开学后就实施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希望在学习和有选择地与自己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相结合,赢得更多的教育契机,为孩子梦想起飞营造更大的助推力。

小组合作学习 篇5

杨雪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既能发掘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合作的精神。因此,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以建设学习小组为立足点,采用引导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既盘活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小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水涨船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的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内在动机激发论

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

2、交往需要满足论

需要满足论的倡导者(如格拉塞等人)认为,怎样才会学有成效、学业达标呢?首先得有学习的意愿。问题是学习意愿从哪里来?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只是背着一只大口袋来填装知识食粮的。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都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可以说,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努力程度和达标程度。只有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而不是千方百计压制学生的上述需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取只得学业成功。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也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以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因此,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效途径。

3、认知发展促进论

认知发展促进论的倡导者(如维果茨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维果茨基曾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4、知识建构学习论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从根本上讲,人的知识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因此,建构性学习方式是与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相关的。“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

5、教学交往属性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由两种根本关系决定;交往关系(主体——主体)和认识关系(主体——客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 然而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仅停留在前者,忽视了探究教学的交往属性。随着对学生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重视,这种局面才得以初步改观。目前,人们日益达成以下共识:教学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系统,是教师(或教师集体)同学生(或学生集体)彼此之间或各自发生交往的过程。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谈得上培养人,诸如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规范乃至发展个性等。交往不只是手段、途径,交往还是教学存在的本身。“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学交往不仅有直接的交往,也有间接的交往。直接交往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接触,而间接交往主要是学生自学。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同理,教学交往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着眼于生生交往。课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保证交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一系列机制与现实途径。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如何组建小组?

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磨合期,班主任对全体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校组织一项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 每组6人,组员从A、B、C三层两两选出

• 依照每组6人的原则,班主任先从A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再从B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且不与组内A层学生的优势学科冲突),C层学生比照以上方法分组。

•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带动全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外,还要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组内日常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

(二)、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

分组后,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选定由学生自荐、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会被及时更换。小组组建的原则

1、均衡

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使各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都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均衡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

2、尽量尊重学生意愿

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C层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适时调整

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4、选择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长

学习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学习小组长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首先,他应当是本组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在选举前,教师可以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5、教室布置有利于小组学习

在小组学习的情况下,6人的学习小组组合对坐,对面是“学习对子”,临近是“帮扶对子”,6人组成一个紧密的讨论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交流。在教室周围设立展示牌。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1、预习:将“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红线”

“导学案”下发后,组内各成员要独立完成预习。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用双色笔中的红色笔标记出来,然后组内AA、BB、CC三层对应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解决该层次能力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然后将疑难问题向上层级组员请教,普遍性问题组内集体讨论解决。若有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则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主要是向该学科拔尖的学生寻求帮助),然后对组内成员讲解。对班级内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即课代表),学科班长汇总后与任课教师沟通,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2、课堂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

在课堂上,小组讲座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则根据课堂情况自主学习,如进行组内小展示,或者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已掌握本节学习内容时,可以关注展示内容或演练展示内容,准备点评,在还没有掌握好本节内容的情况下,则继续学习。小组展示过程的要求是:全面、完整,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有一题多解的情况,鼓励其他组申请同时展示。如果某一小组无法完成展示任务,则让出其展示机会,其他小乡进行补充展示

课堂展示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更不是“预演”,展示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检验其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展示,还能通过对学生表现欲、展示欲的激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们备课时会经常预设:学生学会了没有?内心怎么想?情感态度怎么样?在此,教师很好地实现了一次学情调查。

3、点评: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

展示后的点评工作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点评的学生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判定,然后讲解其思路,在点评的过程中同步作出总结和补充,总结规律和方法,补充不完善的环节或是其他解法,然后征询其他小组或任课教师的意见,完成点评工作。

六、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因而学校特别重视学习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1、小组长培训 对小组长的培训分3个方面:一个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在固定时间,班主任都要与学习组长、常务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三是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培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时召集学科组长及学习班长开会,了解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在完成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后,教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2、小组凝聚力的培育

小组凝聚力是通过小组成员对学习能力提高的期望,不甘示弱的团队意识、家庭式的亲情关系、个人能力展示的欲望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小组巩固、建设中,在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团队意识、展示欲望等几个方面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小组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小组的目标意识培养

教师用这样的问题“为难”学生:你们小组的集体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你们小组成员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

通过这些提醒,教师督促学生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这种目标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计划性,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作好引导与督察,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学生实现目标,不断取得突破,提升自身能力。

七、小组的管理与评价工作

1、小组管理 在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起依托小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考核的开工是实话小组捆绑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迫使小组看成是一个小班,那么一间教室就成了N个小班,高效课堂就等同于小班化教学。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班”的学习质量,在小组学习中发挥着牵引和桥梁作用。小组捆绑考核目的是将管理分配到各个小组,由各个小组长进行一次督促,这样既扩大了督促面,又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小组建设和管理的精神核心。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团结合作的团结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人人为班级的争先意识;建设好奖惩平台和交流平台;建设好班级自治管理组织,完善管理体系,严格管理。以班级文化为主导,激励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工作分为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和课外的常态评价。

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即教师按课堂流程,安排好小组的合作学习工作后,对下以环节进行评价:预习整理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解读,对目标知识的理解状况,参与课堂展示活动的准备状况,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及帮扶状况,课后针对学习目标的整理巩固状况等。课上常态评价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交流,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一节课结束后,由学科班长结合课堂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各组内的学习组长结合课堂表现给组员打分,并在班内指定的位置公布成绩。各组的综合得分及组内的成员得分情况,一周汇总一次,在各个班级外面的展示板上集中排序公布,以激励各小组不断竞争、不断进取。

课外的常态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课堂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要求,课外小组活动与课堂一样开展合作,并且始终要围绕课堂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规范。课外常态评价涉及自我管理的效度评价,参与有益活动主动程度的评价,组织活动的能力的评价,关心集体、他人及文明礼貌程度的评价,课堂外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小组合作学习公约 篇6

一、热爱本小组,不放弃本组每个同学,不歧视有缺点的同学,诚心诚意帮助同学,不给本小组脸上抹黑。

二、听组长的话,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不管自己有几分聪明,只要把它发挥到极致,我就是顶天立地的人。

四、不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不展开讨论。小组讨论先中间讨论,后两头帮扶。帮扶,应先让被帮扶人讲,查出错误,帮扶人针对错误讲解,直到被帮扶人理解为止。

五、浪费时间等于自杀;小组讨论抓紧时间、围绕主题、提高效率,争取第一时间展示。

六、不认真预习的同学是想在课堂上自己把自己抛弃的同学。

七、每日事,每日必清。

八、自信和认真是成就未来的关键。

刍议数学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 篇7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组建时, 应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差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常4人为一小组, 保证优势互补, 小组成员之间彼此要互助合作, 并经常检查学习情况.学习小组长可民主推选, 由责任心强、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在建立学习小组时, 成员一般是“一好、二中、一差”,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好带中, 中帮差”, 让优生得以发展, 中等生得以提高, 后进生得到有效的转化, 从而增强小组活力,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小组成立以后, 要求学生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议定, 根据组内成员的思想、观念、目标、意愿给自己小组命名, 统一口号, 确定小组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等.

二、引导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

学习小组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 有赖于教师的合理引导与帮助.学习小组组建后, 教师不能马上撒手不管, 让学习小组自由去发挥, 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学习小组有形而无实, 实效性不强.所以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之后, 要对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与调控, 要经常组织小组长开会, 使其产生自豪感并明确职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习小组, 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 自然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避免学生因为遇到困难而束手无策, 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如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环节, 全班十多个小组中, 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 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 教师这时应该自然地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该小组的讨论中,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记得在一次“抛硬币”实验中, 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40次的抛硬币实验, 其中有一个小组, 组长对于整个实验组织不力, 活动呈现出一种“乱”的局面.我发现以后, 亲自参与到了该小组的活动中, 组织了该小组的实验, 事后并对事件进行了分析, 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担任什么角色, 尤其是组长在学习小组中应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小组在我多次耐心指导和参与下, 现在小组活动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 学习小组的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其次, 教师在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 要给予足够的空间.一方面是指在小组活动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足够的空间, 让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另一方面, 是开始小组讨论交流之前, 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这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 无论是课堂、或是课外, 学习小组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往往把一个问题抛出来, 学生还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就对学生说:“你们小组讨论讨论……”试想一下, 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 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初步的认识, 马上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的交流会是有效的交流学习吗?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时, 要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这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比如:在认识圆柱和棱柱时, 首先要让学生先独立地看一看、摸一摸圆柱和棱柱, 思考一下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然后再与组内同学交流自己是怎么看的, 怎么摸的, 自己有什么发现, 再听听同伴的做法和意见, 与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这样, 学生在充分感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他们的合作才不会盲目,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培养互助学习的良好氛围

想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一个互助合作的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团体意识, 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 每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得成功, 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其次是帮助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三是鼓励组员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不嘲笑, 不插嘴, 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 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四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要对组内成员有一个明确分工, 比如谁操作, 谁记录, 谁代表发言等, 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一定时间以后, 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五是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想法, 共同探讨如何优化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 长此下去, 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 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四、合理安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抓住合适的时机, 避免滥用.有些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时, 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都是临时组建的, 课堂中一声令下“开始讨论”, 不管学生是否愿意, 是否有必要时, 学生就被安排进行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从而忽视了实效性.我认为, 教学中, 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有必要, 才开展小组讨论.例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时, 对什么叫指数, 什么叫底数, 我们就没必要开展学习小组讨论了.学习小组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开展比较合适呢?我认为当操作内容依靠学生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或无法很好地完成时.比如, 在学习“频率与概率”时, 进行摸牌实验时, 可安排小组活动;又如, 在讲授“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时, 可设计“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的实践课, 首先出示本节课的目标任务:利用本章所学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然后按照学习小组去领取材料进行测量.同时, 可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比赛活动, 看哪一小组测量的结果既准确, 速度又快.这样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合作, 合理分工, 结果有一个小组分工得当, 合作密切, 取得了第一, 我并要求他们介绍成功经验.让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因此, 教师应多设计这样的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效率.其次是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遇到有挑战性的问题, 而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让各组发表不同见解, 不否定, 不打断, 让学生畅所欲言, 经过学生的争辩, 就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

五、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树立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采用的是以学习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目的是让传统的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 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从而建立积极互助的关系.评价激励机制, 可以采用积分的方法, 评比“最佳学习合作小组”, “最佳组长”、“最佳组员”、“最有创意发言人”等, 在诸如此类的评比活动中, 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 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的其他落后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小组中所承担的责任, 从而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勉、互励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学会从大局出发, 为集体着想.同时, 教师还要对学习小组的合作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例如, 学习小组的合作态度、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成果的交流等进行综合评价.由组内、组间进行互评以及教师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很多教师也走入一个误区,他们将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在每一个教学问题情境中,当学生思维遇阻时,教师们经常这样说:“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好吗?”这“千人一面”的小组讨论让我越来越看不懂,难道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吗?

一、“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两种形式

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只是对合作学习形式化的一种倾向。目前课堂上主要存在两种形式:

1.硬性合作。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发出命令:“下面请小组讨论讨论”、“前后四位同学一起讨论一下”、“现在开始讨论”等等。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加减法整理与复习”时:出示了自己画的一幅“桔园图”,黄澄澄的桔子挂满枝头,还有桔农收获柑桔的情景,此教学设计非常好,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想提出一些什么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便积极发言:“我可以编一道应用题,右边柑桔树上有50个柑子,左边柑桔树上有40个柑子,一共有多少个柑子?”老师很高兴,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可是正在这时,一个学生说:“我发现柑桔园里有许多绿草”,而教师的图中没有画绿草,“我发现柑桔园中有许多小鸟”,图中也没有画小鸟,教师原来设计的数据卡片,算式一下子派不上用场,学生不配合老师。教师怕出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便灵机一动“下面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再提问题”,这样既缓解了紧张的神经,又能体现教师的灵活性。教师突如其来的命令式,硬性的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无所适从,经过细致观察,有的学生便不加思考的“积极”发言,有的在戏闹,有的呆若木鸡,根本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闪电合作。合作学习要适当控制时间,因讨论问题而定,教师要及时观察,倾听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不能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教师就拍手叫“停下来”,急于做总结。

例如,一位教师在屏幕上投影了十几道数学思考题,“看思考题讨论一下,看谁的想法最多?理解得最清楚?”学生连题目就还没看完,教师急切地说:“停下来,我请同学回答问题。”学生只有边看题目,边想着说,讨论牵强附会,给学生也养成了一种浮躁、繁衍的不良学习习惯。小组那种互助互补,借助小组合作,创设积极探讨研究的作用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讨论的结果照常是个人的意识。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三个结合

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此,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就应该不只停留于“小组讨论”的表面现象,而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1.主导和主体相相合。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也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关系中,学习活动才得以发展。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围绕什么问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课前都要做好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教师不能临时想到什么就心血来潮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沉”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讨论,做到对全局的总体把握,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设计比赛,师:我们已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下面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①10÷25②10÷3③58.6÷11。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比赛中。当学生发现②③两题除不尽而感束手无策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从而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2.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呈现形式能够营造人人参与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非常乐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借此吸引听课者的目光,有的教师甚至本着这一动机,盲目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讨,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也被纳入合作学习的范畴。这样的合作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时所探讨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性和探讨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深度。

例如,《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容器以及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探究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一合作学习的内容是相当有价值的,是有一定深度的,只有探究这样的问题,才有实质性的展示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成就感。

小组合作学习音乐 篇9

新课程改革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有了成就感,他们就会越学越爱学,对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有信心,学得快乐。

合作学习,不仅对学生有利,也解放了老师,从前填鸭式的教学,整堂课是教师的讲演,一节课下来教师很累,小组合作,教师从台前转到了幕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导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真正的把教师解放出来。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小组合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若只是泛泛而不重实质地将其运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认识。

一、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基本是按次序就近搭配,随意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之间的不公平参与,因此我们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几位学生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组,如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演唱能力、表演能力、创作能力等分成几个层次,再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于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组间同质”就是将全班各个小组的水平保持平衡,组与组之间不允许能力的过于悬殊,让各小组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实现公平竞争。

1、确定小组人员的数目:

2、根据学生的等级水平进行分配:

在将学生分到各小组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组间保持平衡。首先,每个小组都应具有素质高、中、低的学生;其次要使全班各小组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象;再次,注意小组成员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配置。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组员均有轮流担当组长的机会,以发挥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3、及时写好小组概况记录:

将小组成员的姓名填在各组的登记表格上,以便评价交流。例如:在执教的二年级班级

中,我要求各小组拟好组名或队名,如糖果队、彩虹队、胜利队„„及一句可以鼓励全组团结一致、勇争第一的口号;让各组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设计一幅宣传评比画,并标上队名、口号和小组成员姓名,我将各组的宣传画贴于教室中最醒目的位置,以便每位成员及时知晓评比结果、获取竞争信息。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活动,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它是合作学习成功的有效保证。

1、收集资料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为使学生产生积极

参与小组学习的内心需要,做好参与交流讨论的准备,在小组学习之前,可让学生自学有关内容或查找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集思广益,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

例如:我在教学《卖报歌》这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抗日歌曲的资料,并通过课前预习,学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抗日儿歌。我还向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的方法:回家向家长请教,或到图书馆、音像资料店、网上寻找等,还可以小组合作寻找、共享资源。课堂上,同学们为了参与小组间的竞争,都充分利用自己和小组获得的资料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合作表演。课前资料的收集,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在相互竞争交流中取长补短,既增加了知识量,又增强了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使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2、学会倾听:

倾听时,要注意力集中,不打断对方发言,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3、学会表达:

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先想后说,想好再说,4、学会讨论: 讨论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会置疑,但不能讲伤害对方的话;要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还要勇于暴露自己的问题。同时,组内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

5、学会组织:

小组讨论时要组织分工,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当小组长,能及时概括组内意见,代表小组发言。

三、营造宽裕的合作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都能进行最佳效果的合作。但是和谐、民主、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不同课堂的“共性”。

1、和谐的室内环境:

课堂教学的环境,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墙上可贴一些中外音乐家的画像,或挂几幅小朋友在演奏乐器、表演舞蹈的图画;钢琴上还可以摆放一瓶美丽的鲜花;后墙可以设计音乐黑板报,既有音乐小故事,又有音乐知识,融知识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这样的环境能让学生倍感新奇亲切,自然地喜欢音乐,产生学习的动力。座位的安排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半圆形、马蹄形、田字形等排列形式,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拉近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和集体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静静的夜》一课时,我剪了许多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星星贴于墙壁、黑板上,学生听着静谧的乐曲走进教室,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所同化,很快融入到角色中。座位成星星点点状分散在教室里,学生与小组合作伙伴坐在一起,顿时兴趣高涨,积极性十足。背景与主题的吻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座位的安排,更有助于发挥合作精神。

2、平等的民主环境:

教师要在心理上承认学生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要赋予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把他们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宽容。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对象,让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想象、积极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要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展现自我个性;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机会,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索与创新的合作学习中。

3、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担心合作过程花去过多时间、拖延教学、影响效果的做法会使学生在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的同时,因为时间的不充裕被直接制约其深入展开。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充分地听、看、讲、想、做,在表现与创造中体验音乐合作学习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四、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小组合作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难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合作学习的内容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力强、好表现,对形象的语言和童话故事情节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执教二年级欣赏课《龟兔赛跑》时,让学生充分理解乐曲内容及音乐表现形象后,分组讨论音乐剧的再度创作。“经过这次比赛后,音乐中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个问题显然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想象,一番激烈地讨论过后,都表演了各自富有创意的音乐情景剧:小组中有朗读故事内容的、有扮演美丽大森林景物的、有扮演乌龟和兔子的、还有选择打击乐器表现龟兔二次比赛情景音乐的。整堂课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充分体验到集体合作的愉悦感。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活动的意义。

低年级音乐课中自制小乐器的活动特别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第二册第七课《乐器制作》中,我课前让孩子们收集生活中的可乐瓶、沙子、食品盒盖、啤酒瓶盖、铅丝等废旧材料,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简易乐器。在讨论制作的过程中,有的小组用铅丝把啤酒瓶盖串成一串,制成打击乐器当中的串铃;有的小组把饼干盒盖四周钻上四个洞,用铁丝装上啤酒瓶盖制成了打击乐铃鼓;还有的小组把沙子装进易拉罐,做成了沙锤„„最后,孩子们分组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为已学乐曲进行了即兴器乐合奏表演。通过运用简单的生活材料,亲手制作打击乐器,学生不仅懂得了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增强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3、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

如果学习的内容太难,学生被激发的兴趣就可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会感觉学得很累,会觉得无助,迷失了方向,摸不着边际,或许还会产生沮丧、悲观的心理。反之,太易,大多数学生不需要什么时间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或答案,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会缺乏讨论和交流,成为一种毫无实质意义的表面形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当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让音乐课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音乐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作者:黄佩贤 文章来源:艺术科 点击数:

1614 更新时间:2011-10-11 18:27:54

音乐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黄佩贤

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老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艺术处理,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敢于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将是受益无穷,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我将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歌曲教学中,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最近,我校举办了各学科的高校课堂展示,发现无论语文课,数学课,心理课、美术课,几乎都出现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组织形式,下面谈谈这学期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几点做法:

一、提供有利合作的环境

课堂教学的环境,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环境。传统的音乐课堂座位一般成“秧田形”或“火车形”排列,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如果教室较为宽敞,可以采用“马蹄形”、“口字型”、“半圆型”等座位的排列形式。因为只有互相面对面的形式,才能激起有利讨论,对话交流的气氛,而且这样缩短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

二、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进行学习歌曲的首要条件,它关系到学生合作学习歌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根据班内学生的音乐原有基础,心理素质,性别等将班级均分成若干个小组,也就是说每个学习小组中都含有各种层次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均等机会,合作学习小组要在实践中不调整,不断优化,教师要依据每一首歌曲学习和竞争中学生的成绩安排作调整,使之趋向公平。开始,我先是将学生按原有的座位分组,这样几次竞赛下来,音乐素质好一些的小组,每次他们都拿第一,其它小组将失去信心,每次在学习歌曲或表演歌曲时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打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这种现象我在我们学校三年级两个小班中实施过,深有体会,后来我又放手由学生自由编组,结果又出现了有些组水平超常,有的组则一般,调皮的学生没有组愿意接纳。结合实践所以我采取以上这种,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性别等,再分组合作,效果很不错。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各个环节中的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挥个性才能的机会,又培养团结合作互帮互学的精神。学生们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氛围十分浓厚。同时,扩大了学生们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训练量,且淡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效途径。

(1)合作学唱歌曲 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就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小组活动的目标,比如:学生初步熟悉歌曲的情况下,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召集下一起拍拍歌曲的节奏,找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哼唱旋律等多种学习方式来学唱歌曲,如果学习中有困难,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才可请求老师的帮助。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歌曲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表演歌曲

歌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学会的基础,那是浅层次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创造性地深层地艺术加工,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歌曲进行自编,自导,自演,自制道具等,音乐实践活动。组长根据每位组员的特长爱好,分配表演角色,分工明确,人人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胜于一个诸葛亮”。学生在小组表演中容易克服羞怯感,从而变得主动和活泼。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是不是放任自流的呢?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和指导。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些小组的学生活动开展的较好,研究出了很多方法,有些方法很独特,这时作为教师,给他们再提出问题,设置困难帮助孩子拓宽思路,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的更好,使不同水平的孩子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实现差异性发展,帮助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五、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

能否激发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是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恰当的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评价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这样会限制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对学习作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组间评价,整体评价,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中有一首表演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学生合作评价,组员各司其职,歌声优美,演唱形式多样且感情投入,但队形缺少变化,可以三五成群地走动或站或坐,打击乐器,运用不当,因为这首歌曲是后半拍起拍,学生伴奏起来有困难、有点乱,教师表扬该小组,能在表演中加入诗朗诵,富有创意,还有两位学生吹着肥皂泡为舞台营造气氛。这样师生共同评价,使该组学生明确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努力的方向,唤起了他们再次参与表演的强烈愿望。

评价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还应该进行必要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如评价出最佳编导奖,最佳表演奖,最佳伴奏奖等等。给学生颁发荣誉证书,赠送小礼品等。奖励形式不拘一格,它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合作中竞争,从而树立学习歌曲的自信心和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总之,在歌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它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组织,尤其提倡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淡化教师的权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体现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儿童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株洲市一中 周利双

内容摘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课程也把合作学习作为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下文笔者从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的表现形式、优势及存在的误区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 键 词:小组合作 音乐教学 表现形式

优势

误区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国《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实施新课程,发挥教学效益,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实践与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1、小组合作表演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合作是音乐表现的特殊需要。因此,合作表演是音乐合作教学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是音乐小组合作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合作教学的最大特征,它可以采用合作演唱、合作演奏、合作律动等形式来表演音乐内容。例如:在一篇关于创作课的案例中,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按照4-5人一组分组,然后根据老师发放的图画标识、线条、音符、单词等利用用身边的乐器和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即兴创作音乐片段。以上这篇案例就很好的采用了合作演奏的形式来为教学服务。它不仅丰富了音乐学习内容,增加了音乐学习的新鲜度,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

2、小组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法是提高学生精神集中度、保证音乐学习热情参与的一种愉悦性教学方法。其实施方法是为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合作性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享受音乐,表现音乐、获取知识。例如在一堂面向研究生开设的音乐教育法理论课的案例中,主题是“幼儿歌唱的发展”。教授并没有采用一言堂的讲授式教学,而是现场邀来了四个年龄大小不一的幼儿及亲子家庭进课堂参加老师预设的音乐游戏,让学生现场观察孩子们的音乐模仿能力和节奏感,然后让学生谈观后感。接着再让学生轮流表演几句自己熟悉的、感觉有趣的儿歌或音乐节奏。最后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将每个人刚才表演的东西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节目来表演。看完这篇案例我非常惊讶,原来纯理论课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研究生也可以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我想这种合作游戏法当然更加适合我们的中学生的音乐学习。让我明白了无论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样的学法,只要运用适度,都是有价值的。

3、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法是一种新兴的热门教学方法,它以探究相关的音乐课题为载体,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分析、上网查询等互动活动获取音乐知识。在《歌曲的演唱方法》一课中进行如何区分不同演唱方法这一环节教学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6-7人为一小组,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分别从作品内容、发声方法、音色等方面去探究区分,将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主动探究,这样不仅化解了难点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

二、音乐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凸显的优势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利于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它既能发掘学生个人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的团队合作精神。具体表现如下: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音乐表演、音乐探究等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

2、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学生在异质学习小组中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进行互帮互学,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个别差异,缩小了生生之间的两极分化,还有利于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并将生生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互助,学会了分享,实现了创设合作式学习小组的初衷。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推动下,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潜力也会得到更大发挥,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小组合作活动实行虽然已有多年,但如果实事求是地作一下冷静的思考:我们的有些小组合作有点流于形式之嫌,学生的一番热热闹闹成了课堂的摆设,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标识。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探讨。具体表现在:

1、误认为分组即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强调分组学习,因此提起合作学习,很多老师就想到把学生“分小组”。由于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理念,因此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只是很粗浅,甚至是很生硬地套用了这种形式。有的在教学中不看时机、不分难易,不分内容,不分学生实际情况,滥用合作,个个环节只要有问题,都想让学生“合作”一番,例如:表演用合作表演,欣赏用合作欣赏,甚至音乐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常用的音乐概念也要合作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2、误认为参与即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并获益的是那些好学生,好学生基本上主宰了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讨论中好学生唱主角,汇报中又往往是好学生一言堂,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发言,甚至在开小差,实际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重形式轻内容,课堂表面热闹,实质收效甚微的小组合作是失败的。

3、误认为结论即合作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小组合作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培养与提高,可惜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追求合作的结果,而忽略了合作过程。对于学生在过程中是如何合作的以及情感、态度如何,教师却不予关心。因此合作探讨时间经常得不到保障、教师指导调控也不够。笔者曾听了一堂市级音乐研讨课,老师在简单陈述了教学目标后,出示了三个思考题,但是研讨了三分钟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上台展示成果。笔者顿时就生了疑:即使是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三分钟的交流学生能干什么?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草草收兵的合作仅仅只是完成了一种形式,哪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讨? 总之,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我们只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的理念,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有的放矢的运用小组合作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益,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书目:

郭声健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韩恬恬著:《看小学音乐合作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

巨瑛梅、刘旭东著:《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蒋四林著:《音乐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讨》,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

周成平著:《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音体美论文

收藏本页

一、问题的提出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部分音乐教师对小组原则、实质了解甚少,导致小组合作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有效运用小组合作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和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否则,只会使小组合作的成效适得其反。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都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他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音乐教育中常常能发展个人技能,然而大量的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所以,小组合作符合音乐教学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它有效的运用与音乐教学中,达到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遵循的原则

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准则,以新课改的要求为依据,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既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同时还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愉快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协调性原则

6、渗透性原则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创造性的将多中方法有机的结合,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中去。

1、科学明确的分工。分工是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明确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2、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愿意合作,才能合作得好。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形成音乐合作欲望,这是小组合作有效运用的情感条件。首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关系;其次建立生生融洽的合作关系;再次,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方式。

3、提高合作的能力。合作能力越强越便于组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要教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互助,让他们善于表达,学会倾听。比如唱、跳、弹、说等等方式都可以表达。

上一篇:2022元旦晚会节目主持人台词下一篇:成长必看的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