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共8篇)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 篇1

理论研究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在财会类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鼓励引导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财会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应用可以达到以下效果: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把几个方面做重点:首先,小组的合作者人员的构成如何确定。例如: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表达、沟通、合作能力;人数、性别比例;收集、分析、筛选材料的能力等因素。第二,小组合作者完成任务的主题、数量、难度、标准、时间的确定,教师在此环节要精心布置,这是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关键。例如要学习合同法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要学习、收集的相关资料是什么,对资料的掌握程度如何,在课堂上如何针对教师提供是情景案例进行分析,运用自己手中的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达成一致意见,对于争议如何解决。第三,对“小组合作”的工作结果如何进行评价。评价不止是形式问题(自评、互评、教师评),更重要的是体现评价的效果。准确、恰当的评价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更好的激发、调动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促进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 篇2

一、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课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在这个生态系统的生命运动, 对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的收集、流动、处理和深化的一个流程, 在这个流程中,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进行着有效的对话和交流。一般地, 我们认为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是指, 生命个体 (学生、教师) 在由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而生成的各种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中, 呈现出自由地、幸福地、理想地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样态的课堂。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重点是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性探索。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三个重要意义。

1. 合适的生态位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生态位一词源于生态学, 是生态学上的重要术语之一。怀塔克 (R.H.Whittaker) 把生态位定义为在一个群落中, 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 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通俗地说, 对于课堂这个生态系统而言, 其内部的师生生态主体都应有相应的生态位。如一个学生, 除了在数学课堂上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并且, 数学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在教室的空间排布而产生的生态位之外, 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而产生的生态位。比如:基于学生个体在数学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别而产生的生态位等等。在同一生态位下, 学生个体之间有竞争关系。这样, 我们可以发现, 合适的生态位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之间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 引发良性竞争, 有利于不同个体的共同提高, 共同促进。

2.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在数学生态课堂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 生态课堂中, 学生是主要的生态因子, 要激活这些因子, 除了教师集体授课外, 小组学习中, 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率与效率, 实现优势互补, 更有利于生态因子的活动。其次,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学生在合作过程中, 能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开展自我反思。最后, 小组合作学习使数学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师生之间信息的单向交流, 而使数学教学兼具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多重色彩, 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课堂彰显蓬勃生机。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各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

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 强调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融合, 圆融互摄。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中, 个体与个体之间, 个体与环境之间,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 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等等, 都是彼此和谐融洽的。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 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对话争辩的环境下学习, 那么, 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而且这样开放的数学课堂, 就其本身来讲, 它就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以达到不断地更新与发展, 课堂内部各因子之间也相互作用, 相互调适以实现数学课堂整体的优化中, 各生态因子之间必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生态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中, 我发现生态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据笔者近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 主要呈现以下三大问题。

1. 忽视学习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重摆设, 轻实质

在很多数学课堂中, 部分教师忽视了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在问卷调查中发现, 100%的教师认同生态课堂中, 小学生学习有很大优势, 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帮助。但在日常的教学行动中却只有72%的教师认为小组学习非常重要, 常态下的课堂也关注这个问题, 在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新路径。而14%的教师虽然觉得小组学习很重要, 但只有公开课时才使用, 还有12%教师则片面地认为常态下的同桌两个学生或者座位的前后4个学生, 就是一个微型的学习小组, 日常的课堂主要是学生独立学习, 最多安排同桌2人或4人交流。4%的教师, 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 不管数学课型是什么 (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还是试卷讲评课) , 学生都是按照6人一组或者8人一组坐着, 问其是否每节课都采用小组学习,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他觉得学生的座位编排是固定的。可见, 很多数学课堂上小组显然成了摆设, 学生的生态位、课堂的生态场还没有被重视, 小组学习无实质内容可言。

2. 忽视合作学习任务的合理分配, 重个体, 轻群体

调查中, 在问及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 教师普遍认为忽视了合作学习任务的合理分配, 重个体, 轻群体。如:开展小组学习时, 有的教师没有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只说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等一会全班交流;有的教师有简单的合作学习内容, 但安排的学习时间很短, 刚布置任务, 才几分钟, 教师就组织全班反馈;有的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时, 自己翻阅着备课本或忙碌着媒体播放, 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 游离在学生生态场之外;还有的教师在小组反馈时, 只重视个体的发言, 优秀学生还是话语霸权者, 每次提问, 机会总是留给了那些善于表达的学生, 那些思维慢、不善表达的学生显然成为弱势群体, 一直孤立着, 小组群体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学生的生态位显然忽视了, 如此等等。反映出教师对于小组合作中学习任务的布置、检查、反馈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一方面囿于教师对于小组学习的优势没有加以分析, 包括学习的时机、组织形式、小组内的分工等等;另一方面, 对小组学习问题的设计缺少研究, 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检测方式、反馈形式等等。

3. 忽视学生小组讨论的课堂理答, 重活动, 轻互动

生态课堂非常重视师生课堂交往, 心灵对话, 生态课堂是学生探求未知、发现知识的快乐旅程。调查中, 72%的教师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关注了小组合作学习, 但问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 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 大多数教师认为是课堂理答问题。如:一般学校都采用了集体备课形式, 一些年轻教师在老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带领下,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操作也知道个大概, 但真正实施小组学习后, 觉得有很大困惑, 一方面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后, 对于时间无法把握,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时间无法操控, 另一方面, 经过学生讨论后的问题, 课堂反馈时, 自己不知如何应答, 尤其是面对学生的差错问题, 或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等。因此, 很多时候只能对学生的课堂反馈作模糊处理, 有时采用回避、搁置态度, 有时含糊不清, 有时忽视学生的智慧, 硬把教师预设的答案强加于学生, 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理解方式……可见, 教师无视了在课堂生态场中“地位”的研究, 对于小组讨论后的课堂理答, 仅仅关注了教师、学生两个生态因子, 只关注了活动形式而已, 缺少调动课堂中其他生态因子的作用, 缺少真正的师生交流, 生生互动, 观点交锋, 智慧碰撞。如此这般, 学生怎么会有课堂上知识发现的美妙、成果互享的快乐体验呢?

三、生态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生态课堂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已被数学教师广泛认同。但面对上述问题, 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些对策, 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品质、提升课堂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1. 重视小组合作前课堂学习环境的建设, 加强生态课堂的系统要素分析

生态系统是一个活跃的系统, 这种活跃来自系统内部不同生物体之间的互动交流, 包括竞争和合作。因此, 要发挥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就必须加强合作前学习环境的建设, 加强生态课堂的系统要素分析。生态课堂中小组学习的建立一般要考虑几个要素:一是基于学生原有学习经验之上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根据教学内容来确立学习小组任务的布置问题。二是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 男女生的比例来综合考虑教室内的座位编排问题。

同时, 小组的建设一般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依据当堂数学课教学内容, 在考虑学生人数的时候, 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生态位的建立, 考虑到环境等因素。如:教室内光线问题, 需要不需要窗帘?学生座位的摆放通常不是传统课堂上的秧田式, 而是按照U型、T型, 还是半圆形摆放?需要的媒体要素有多少, 学生的学习用具, 教师的教学用具等?小组内的成员, 依据学生座位的前后4人一组, 还是分5人、6人还是8人小组坐?小组内成员的分布, 教师要兼顾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 使得各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 从而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 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 以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为前提, 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成功为目标。

2. 重视小组合作中师生之间的课堂交往活动, 加强竞争与合作

生态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还应该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重视师生之间的课堂交往活动, 加强生态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如:利用小组学习来进行试卷讲评, 避免了传统意义上教师口干舌燥的分析, 打破了教师话语霸权问题, 而把试卷分析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的一堂课或许就是一次梳理、剖析、重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神奇旅程”, 教师不是旅途上的过客, 而是“向导”、“同行者”的角色。学生经过单元检测, 拿到试卷研究教师的“对错判断”, 结合小组学习, 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温习, 采用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选自己有把握的试题进行分析, 最大的好处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当其作为一个小老师的角色站在讲堂上时, 学生眼中的重点才是真正的教学重点, 学生在讲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通过一生主讲, 生生交流, 教师加以补充、完善, 学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学生的学习经验不断累积, 不仅具有“我要学”的精神, 而且拥有了“我能学”的力量, 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思考的快乐旅程。

3. 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后的评价, 加强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师生评价的有机整合

张文质说:“我们的评价过于急切, 过于功利, 总喜欢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际上, 教育效果最重要的潜移默化, 潜滋暗长, 它注重的是一种微妙的、有时是看不见的波动, 是一种流淌的状态。”无疑, 生态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伙伴之间的评价与师生评价有机整合, 使之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可适时参与到某一小组中, 主动倾听学生的观点, 对学生疑惑、有争论、引发歧义的问题即时进行引导、评价, 或者小组学习反馈时, 在学生充分交流意见的基础上, 教师结合课堂生成, 对随机衍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学生对话, 加强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优选问题解决策略, 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建构知识群, 有效生成价值问题, 使课堂评价中获得的自信持久并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生活和品质。

摘要:本文从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教学现状出发, 通过问卷调查, 获得了第一手真实可信的资料, 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作了客观合理的分析。作者认为合适的“生态位”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实践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一线调查, 对目前生态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态课堂,小组合作,意义,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黄大龙.生态课堂概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10.

[3].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

[4].崔国明.“生态课堂”之“三态”探微[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4) .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 篇3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等等。综合看来,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主力军,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之所以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是因为:

(1)它创造了学生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到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因素。

(2)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位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一个具有自主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经典性实验——明茨(Alexanden Mintz,151)实验揭示了不同的目标结构对任务完成的重大影响。在他的实验中,要求参加实验的每个人都拉着一根附着纸锥的线,把线锥从一个窄口瓶中拉出来。瓶口的宽度恰好只能一次拉出一个纸锥。而时间紧迫的程度是,水通过一根管子正从瓶底缓慢进入瓶中。当参加实验的人被告知说,谁第一个拉出纸锥有赏,谁拉得慢要受罚,该小组成员就争先恐后地想先把自己的纸锥拉出瓶口,结果所有的纸锥都挤塞在瓶子的颈部,没有一个人能拉出自己的纸锥。而当各小组被告知说,按小组的总体成功与否为奖惩标准,结果各小组成员都采取了合作的方式,依次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拉出所有的纸锥。按小组的总体成功为奖惩标准,结果各小组成员都采取了合作的方式,依次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拉出所有纸锥。这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目标设置,对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动的顺利进行有密切的关联。目标结构理论较为具体地揭示了明茨实验的微观机制。该理论认为目标结构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一是合作型目标结构,指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达不到目标,其它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结构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二是竞争目标结构,指个体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

在团体中,只有当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个个体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削弱了某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消极的,每个个体都只按一种对自己有益的方式活动。三是个体化目标结构,是指个体是否达到目标与其他同伴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因此,个体寻求一种对自我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它个体是否达到他们的目标。个体之间形成的联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可以看出,合作型的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完成任务更为积极、主动,成就动机也更为强烈。

针对这种情况,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目标结构的改革,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以“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大多数学习“失败者”自信心遭到彻底摧毁的弊端。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了个体主观能动性。

三、寻求愉快合作的学习活动

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管理,使“教”和“学”构成了真正的双边活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完全地打开了心扉,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探讨、议论。这样的学习也就变成了身心愉悦的活动。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是学习的生力军,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自愿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一组为妥,由1人任小组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承担一项相对侧重的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发言人等,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中体验、锻炼和提高,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力量,让每一个学生既学会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经常评比最佳小组,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为成功地进行合作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是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据调查,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则不愿作深入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那么教师就必须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调动学习兴趣,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在教师的积极调控下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都能在合作中有充分的思维和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成为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精神乐园。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篇4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永乐小学 吕 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才7、8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

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

本学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成效:

1、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课题实验最显著的成果。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学生开始积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

性化。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有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

3、学生互补作用得到发挥,整体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我班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富有团队精神。有90%的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试探性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性学习,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的,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但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课堂中获

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我们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摸索和反思。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以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方法逐步完善。篇二: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三甲街道三甲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在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开展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的研究。在所有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正因如此,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组组的具体方法

(一)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

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2.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按照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如根据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负责1—2门学科,可以指导本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对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也可以把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习惯养成等分别由小组成员负责;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管理与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后,管理及评价还应跟上,否则就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体任课教师应形成合力,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四层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第一层——小组长管理。常务小组长对全组进行全面管理,从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教育,小组长都要对全组负责。小组长(值日组长)应对全组同学的一天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记录,如课堂表现,发言、展示次数等,并在晚自习汇总后对全组进行反馈(也可随堂反馈),及时鼓励督促帮助后进生,使之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及展示中来,小组长在放学前把签名的记录表交至值日班长处。

第二层——值日班长管理。值日班长由各组常务小组长担任,每天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对各组进行检查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各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记录表第二天早读课前五分钟,将小组积分公布在教室评价栏内,并评出一个优秀

小组。(如:公开发言或展示一人次1分,违纪或没按要求完成任务扣除相应分数,班级可以自定)

第三层——常务班长管理。常务班长对全班进行整体管理,履行副班主任的职责。每周对各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到班主任处,并在每周班会课上公布一周小组总积分,并组织小组长探讨班级内存在问题,给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的积极建议。对班级内各组出现的矛盾或问题进行处理。

第四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应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支持班委的工作,公平公正的评价各组的学习展示活动,对月优秀小组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班主任还应协调好课任教师,经常到班级听课,对存在问题提出宝贵建议,对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联合教师进行整改。课任教师也应支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评价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时可以让学生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也可综合评价。

三、小组起到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学习小组的组建对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小组的组建能通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篇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课题总结

《小组合作的交流方式》

研究报告

【摘要】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良好态度,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其教育价值 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必须跟着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便成为了时代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情感体验;自主性;全面发展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对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

一.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具体功用的探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2.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具体实施

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合作学习应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交流为主。教师应根据学生见的智能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使伙伴间成为互补型。并且教师应做到合作伙伴间的明确分工,各尽其责。

1、创设以自主探究的活动氛围。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引导学生合作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

2、问题设计适宜。斯托利亚认为:“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不随意拔高。

3、合作要有意义目的性明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集小组智慧,共同合作,才能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三

角形的内角和”时,就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不同形状的(锐角,直角,钝角,等角,等边)等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间的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验证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甚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后拼组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很轻松的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这样,在“操作___探究____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生合作技巧。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听。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 逐步要求学生在合作时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合作伙伴的发言;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收集信息;三是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判断,反思,评价的能力。另外,作为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会说。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时应深入到小组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那些不敢发言学生的勇气,将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留给他们,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让他们有参与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获取成功喜悦的机会。

三.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

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其中na和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师要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教师要在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学习任务明确,才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完成以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三)教师要注意小组学习课上与课下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在课堂上凑在一起讨论问题,课下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也非常重要,课上课下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要善于控制,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休止的合作;在课堂上不能滥用合作学习,该合作时再合作,否则会造成课堂上的混乱,也浪费时间。教师要深入合作小组,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要不定期地评价优秀合作小组和优秀组员,让各小组在激励中更好的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成效

(一)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课题实验最显著的成果。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学生开始积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篇四:小组合作学习课题个人研究小结

个人研究总结

福洪中学

陈 莎

本学年,对于我来说是改变的学年,因为这是课改带给我太多变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课题研究我也不放松。本学年,我根据学校安排去了江苏东庐中学、灌南新知双语学校、洋思中学考察学习。回来以后,做了专题汇报。同月在龙王中学就“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主题上了一堂展示课。另外,我参加了学校大力推行的“展示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班级管理方面对全校班主任进行相关专题培训。在学校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改教研活动中上了三堂教研课。上了一堂有关“七中网班教学”的展示课。

在收获的同时我也深感自己的能力还需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增补,学习、反思、内省、改变是自己始终要坚持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长程的经历,多学习、多吸收,量变才能质变,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每天的工作之余我都注意学习、读书。虽有所获但问题也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主动与被动的矛盾

个人反思自己的工作,感觉主动性还不够,有时杂事较少,有了思考的时间,想问题就主动了,考虑得也比较多,但是有时事情一多,撞车了,工作开展不顺利,落实不下去,人的心情就比较烦躁。大局意识缺乏,自我意识较强,主动与被动矛盾交织,成为自己工作的一个障碍。

1.理念与行动的脱节

在学校学习研讨的大环境影响下,我也很重视理论学习。因此,各种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我也了解到许多,自己的理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我常常发现想的好但是无法落实到实践层面,想可以尽善尽美,但做起来确实阻碍重重。同时要勤于笔耕,要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及时总结、提炼,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以上就是我本学年的一些收获和反思,希望新学年能有所突破。篇五: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2012年11月22日

目 录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文件

金小字?2011?202号 签发人:操 勇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数学课题立项申请报告

商南县教学研究室: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向纵深开展,全面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期数学教研组成员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普遍认为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其效果不够明显。经过小组成员反复研讨,结合我校数学教学现状,拟确定新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现将课题实施方案一并上报,敬请领导审阅。

附:金丝峡镇中心小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究竟什么是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究竟收到了多少效果?

(一)课程改革召唤“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教学实践拒绝“低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认同,优质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也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它的有效运用成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这种状态下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的教学实践拒绝“低效合作”。

在实施《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英语高效课堂,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围绕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核心概念是“构建高校课堂”,促进有效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效这一课题分以下研究内容进行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2)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年段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3)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教师对促进有效“合作学习”的作用,包括教师在组织进行“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评价对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的影响等。

三、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选取本校七、八、九年级学生,研究范围:本校七、八、九年级教师。

四、课题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2、《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3、教育学理论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合作性英语教与学的评价运行质态;了解现存的问题,寻找可行的策略途径。

2、教育实验法:利用开展的英语合作性学习活动实践,营造合作性英语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3、案例分析法:对英语合作性学习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探索出指导学生开展英语合作性学习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4、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文献,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六、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探索性阶段(2013年9月)

1、确定课题组成员:

2、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认真学习和贯彻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各项要求并进行分析,并拟定出合理可行的施行方案。

3、探索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制定相应的各种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

第二阶段:验证性阶段(2013年10月至2013年11月)

总结探索性阶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深化和展示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

课题组举办课题研讨会,开展课题公开观摩实验课,交流实验教师论文,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课题管理规范,认真总结经验,由几个试验班推广到全校。

七、课题预期成果与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内容、过程、结论与反思。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篇6

恒源小学 宁华英

一、课题的提出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2、课堂教学的需要。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率、学习形式的单一化,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虽有落实新课标,组织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一直困扰着全体数学老师。而目前我们学校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想让小组合作走出形式主义,走向真实有效。二、课题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合作学习,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本课题着重从实践层面研究在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作学习就是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另外的侧面。而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四、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互动式学习。

2、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勇于交流、乐于倾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愿意赞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交流欲望,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学习的气氛会逐渐浓厚,学生经常为小组的成功而自豪,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五、研究内容。

1.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行动研究法。认真学习典型课例,拿出一节课,集体会诊、并与以往的课例比较作了哪些改进,对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得失进行反思,提出新的改进方法。

3、经验总结法。按计划定期上研究课,不断与各位老师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

这一课题研究,主要以上述三种研究方法为主,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研究方法作为辅助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力争上级教研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措施和方法。

4.按计划举行实验探索公开课,做好个案分析,积累原始资料。

5.定期按计划进行检测、评估、总结,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

八.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8月)

1、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2、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3年9月-10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6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014年7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九、预期目标和成果

1.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课堂的小组合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2.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教案、论文。

(2)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

十、实验对象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篇7

困惑1: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 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

对策1:按学习水平分组、明确分工、独立思考、合作互助,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皆有所获.“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前合作交流学习普遍存在着以下两种现象: (1) 热闹有余, 成效不足. (2) 分组采用优差搭配, 甚至有人把优差配成一帮一.但合作交流是有前提的, 没有分工哪有合作?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立的见解哪有交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 何谈交流?因此, 要进行合作学习先要学会或安排分工计划, 要进行交流学习先要发动大家独立思考, 不然就把教师讲变为少数学生讲了.

合作交流应以学习水平同层面的学生分组为宜.互助精神应该提倡, 但一对一硬性去帮, 应该说不是优生在学习上的义务.如何让优生学得更好, 才是教师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 妨碍优生取得更大进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帮助学困生主要应由教师来负责.合作交流必然是爱好、水平、工作性质相近的个体的组合, 因此笔者认为在班级中的合作交流学习应将水平相近的4至6个学生组成一小组 (组内同质, 组间异质) , 更有利于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 更有利于教师的分类指导和管理, 更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

困惑2:怎样充分利用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策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共有16章64节, 其中有16处“章头图”和97处出现“探究”的编排, 研究“章头图”和“探究”栏目的教学问题, 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章头图”、“探究”栏目为教学内容背景, 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只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使教材“丰满”起来, 才能使新课程的实施收到好的效果;以“探究”栏目的内容为教学载体,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起来;以“探究”栏目教学为平台, 创新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在“小组合作”中“活”起来;以“探究”栏目学习评价为契机, 使评价人本化,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案例:人教版新课程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 教材从一幅风光秀丽的图卷, 自然而然地引入“如何求电视塔高度”的情境.能求吗?如何求?学习的兴趣从乐意接受中油然而生;紧接着教材又给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由sinα=求得tan (45°+α) , 再提出“能不能用α、β的三角函数值把α+β或α-β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出来”.环环紧扣, 令人跃跃欲试.显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过程中了解和理解数学建模的方法, 培养了抽象概括、符号表示、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学得颇为生动活泼

困惑3:如何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应注重些什么?

对策3: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时, 首先应针对教学目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内容, 呈现合作学习的过程目标.教学容量大小和教学梯度设计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 所以优秀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计应该体现其特有的层次感.教师应该把问题设计得富有梯度数量适宜、难易适度.同时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 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

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 注重从开放性和发散性方面去创设阶梯式的“问题”, 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就感.

问题情境:过抛物线y=2px (p>0) 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P1、P2的坐标分别为 (x1, y1) 、 (x2, y2) , 其中p为常数, 你能否求出:x1x2, x1+x2, y1y2, y1+y2.

在解出时, 在学生思维活动时, 围绕中心改变题目条件继续创设问题

变式1:若抛物线y2=2px (p>0) 的弦的两端点P1 (x1, y1) 、P2 (x2, y2) 满足 (或y1y2=) , 则弦必过抛物线的焦点吗?

变式2:原题条件不变, 求 (1) 弦P1P2的长, (2) 弦P1P2的中点轨迹方程.

变式3:将命题的特殊条件变为一般条件:若过定点A (a, 0) (a>0) 作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P1 (x1, y1) 、222则12或12会为定值吗

变式4:过抛物线对称轴上任意一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得到一条弦, 试问弦端点的横 (纵) 坐标之积是常数吗?

变式5:自抛物线顶点引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交抛物线于P、Q, 试问直线经过对称轴上的定点吗?

变式6:如图1所示, 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交抛物线于P1、P2, 分别作x轴的垂线, 垂足为M1、M2, 则OM1, OF, OM2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原来就是等式x1x2=的延伸.[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心理分析知道:他们喜欢在熟悉的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结论.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深入思考、注重挖掘, 根据“问题提纲”充分交流, 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掌握重点, 解决难点,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事实表明, 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促进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笔者认为, 只有不断地感悟课标课程, 努力实践与探索, 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论, 不断充实自我, 才能更好地在课标课程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案例, 着重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做法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 及采取的一些相应“对策”, 来谈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合作,探究,困惑,对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所以,小学教育方法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為此,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被提上日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老师所讲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里,笔者主要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现状、必要性以及学习方法作出简要研究。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首先弄清楚学习的目标,然后成员之间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更加适合现代教学,也更能够给小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益处。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课堂上,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一节课后,老师常常觉得实际效果比不上预期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全面,这就导致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成绩好的学生常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轻松自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也就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的准备不太充分

拥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为高效率的学习增加砝码。而充分的准备就在于学生是否提前认真预习了教材,对书本上的知识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是否已经做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才无法让自己在学习上得到充分提高。

4.教师的参与度不高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也没有积极参与到其中,这就使学生缺乏一定的监督而造成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重视,而且老师也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显得很胆怯,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比不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能够更大胆地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有利于让他们公平地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增加交流,搞好师生关系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要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好的建议,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仅要通过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通过倾听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观点告诉老师,但是在发言后不再听取别的同学的意见,这就不利于学生积极和小组成员合作。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2.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老师要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积极纠正他们的不足,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专心致志,积极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

[2]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2012(33).

[3]顾丽丽.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天津市科技院学报,2013(2).

[4]李晓玲.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上一篇:寒露是什么节气下一篇:五年级中秋节吃月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