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汇报

2022-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我们踏入校园到加入工作,汇报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很多人一直不明白如何写汇报材料,在汇报中找不到重点,导致在学习、工作中的不如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汇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汇报

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报告

摘要:近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发展迅猛,其创新与转型升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报告基于国家统计局的宏观数据和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对中国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报告披露了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中研发费用、新增技术储备、知识产权和研发人力资源、企业研发平台、研发合作形式、竞争优势定位、技术定位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报告发现,不同地区、出资人、行业、上市情况、注册时间、规模的私营企业在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投入、成果、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报告对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私营企业;创新研发;转型升级;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

一、全国私营企业的宏观情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对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寻求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显示,企业的研发支出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6579.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144亿元,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15676.75亿元中,企业研发支出达12143.96亿元,占77.5%,我国企业居于研发活动的主体位置[1]。在私营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递增,2016年达到2800.5亿元(表1)。

在项目开展及成果产出方面,我国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同样呈现增长趋势。2016年,37.7%的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148429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同时,34.9%的企业实现了创新,但仅有7.4%的企业同时实现四种创新(科学发现型、技术型、产品设计型和效率型创新),略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39.1%、36.1%、7.9%)[1]168。25%的私营企业开展了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20.7%的私营企业实现了产品或工艺创新,同样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26.5%、22.0%)[1]171。

从2011年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项目数从5.3万项增长到13.0万项,同比增长145.8%;项目人员从34.5万人增长到73.2万人,同比增长112.2%。同时,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及有效发明专利数也逐年递增,专利申请数从2011年的11.2万件增加到2016年的23.8万件,同比增长112. 5%;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011年的4.1万件增加到2016年的18.0万件,同比增长339%(表2)。

二、基于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

根据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从整体来看,全国私营企业平均研发费用为673.66万元,研发费用占2017年营收百分比均值为4.93%。2017年,研发投入在100万元以下的私营企业占74.51%,其中,60.47%的私营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在10万元以下(表3)。同时,80.29%的私营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在5%及以下,其中,54.41%的私营企业2017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在1%以下(表4)。

从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和研发人力资源来看,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拥有15项知识产权,11名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专职开发人员。其中,4843%(1575家)的私营企业未拥有任何知识产权;27.61%的私营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在10项以下;拥有知识产权数在50项以上的企业占6.58%;拥有200项以上知识产权的私营企业36家,占1.11%(表5)。

大多数私营企业拥有的研发团队规模较小。如表6所示,52.64%的私营企业无专职开发人员;30.13%的私营企业拥有10人以下(含10人)的专职开发工作人员;专职研发团队规模在5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占4.45%,在2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占0.74%。

在企业研发平台方面,全国49.9%的受访私营企业表示没有任何研发平台(包含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跨国研发平台、企业自设平台及合作共享平台)。而在设有研發平台的50.1%的私营企业中,37%的私营企业拥有企业自设平台,16%的私营企业拥有合作共享平台,13%的私营企业拥有省级平台,3%的私营企业拥有国家级平台,而仅有1%的私营企业拥有跨国研发平台。而在科研合作方面,仅有35%的私营企业表示与其他科研部门或科研技术人员进行过合作。

在研发合作形式方面,私营企业的偏好程度依次是:请其他科研技术人员在本企业兼职(48%),购买或委托研制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35%),利润分成(20%),参股分利(11%),其他( 8%)①。

从数据统计结果看,在有效样本中,2 405家私营企业把自身的竞争优势定位在产品质量,其他依次为服务(1893家)、核心团队(1205家)、品牌(1091家)、生产规模(934家)。而在竞争薄弱环节,得分最高的五个要素分别为人才队伍(1140家)、价格(898家)、生产规模(802家)、风险管控(784家)、政府支持(753家),各要素之间差异不大。在提升目标上,1662家私营企业认为最需要提升的要素是人才队伍,明显超出其他要素,需要提升的其他要素之间得分差异不大;其他依次为核心技术(916家)、品牌(862家)、核心团队(764家)、政府支持(722家)。通过对比,从整体上看,竞争提升要素与当前竞争优势与劣势要素各有重合。

在技术定位方面,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引领评价与自主研发评价均呈现随时间演进而提升的特点。从“5年前”到“目前”再到“5年后”,企业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每5年提升1个分值左右(表7)。

同时,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出资人、行业、经营时间、规模的私营企业在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投入、成果、定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1.企业所在地区②

2017年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研发费用为949万元,高于全国私营企业平均研发费用(674万元),而中部地区(362万元)和西部地区(205万元)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8)。从研发费用占2017年营收百分比来看(表9),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均值为4.93%。其中,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均值最高,為9.31%,其次为中部地区(5.04%),东部地区最低(3.91%)。其中,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拥有19项知识产权、14名专职开发人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 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拥有11项知识产权、9名专职开发人员,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拥有8项知识产权、4名专职开发人员,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各地区私营企业研发平台拥有量存在一定差异。如表10所示,从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研发平台平均拥有比例来看,东部地区国家级平台、跨国研发平台及企业自设平台平均拥有比例均高于中部及西部地区私营企业,而省级平台平均拥有比例低于中部地区,合作共享平台平均拥有比例低于中西部地区。

在技术定位方面,各地区私营企业之间差异较小。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对技术引领的自我评价略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表11)。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对自主研发的技术来源评价略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12)。

市场化水平反映了市场调节和分配资源的能力。一般来说,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就意味着相关制度保障相对完善、政府干预程度较低以及更丰富的信息和人才流动。私营企业的创新投入与产出受到其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市场资源丰富,同时行业竞争相对激烈,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一定激励。各地区所拥有的各类资源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技术定位。

2.企业主要出资人

对于私营企业来说,企业主要出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最重要决策者,其对企业通过创新寻求转型升级的决策过程至关重要,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定位及成果产出均具有一定影响。以下将主要从企业主要出资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政治参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年龄

我国私营企业主要出资人的年龄集中在36~55岁,约占72.44%。46~55岁占比最大,为41.49%;其次为36--45岁,占30.95%。26~35岁及56~65岁占比接近,分别为13.63%和11.48%,而25岁及以下和66岁及以上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1.07%和1.38%。总体而言,出资人年龄越大,其企业的研发费用越大;而从研发费用占2017年企业营收的百分比来看,出资人年龄和研发费用营收比的关系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表13)。

从对年龄的分析上可以看出,研发经费投入、成果产出与研发团队规模,都呈现出企业创新水平随着主要出资人年龄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一般来说,主要出资人年龄越大的企业,其发展阶段相对成熟,资本相对雄厚,有能力支撑高成本的研发投入和较大规模的研发团队。但是,主要出资人的年龄对企业的创新研发也有一定的负向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财富积累和企业稳定发展,年龄增长同时会带来主要出资人规避风险倾向和追求稳定心态。年龄对投资风险偏好有负向影响,年龄越大,投资风险偏好越低,进而导致在风险决策中相对保守和僵化,对企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下降。

(2)受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全国范围内95.58%的私营企业主要出资人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中专及以上水平,仅有4.42%的出资人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其次,大专学历出资人占比最高,为33.68%,再次为本科学历(30.74%)。同时,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3.88%。

研发投入和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都呈现出随着企业主要出资人学历水平的增加而提升的状况。这说明企业主要出资人的学历水平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具有一定影响(表14)。主要出资人作为企业的重要决策者,其学历高低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一般来说,学历水平越高的企业家,其对创新的认知更具有优势,拥有更加丰厚的社会资本和与行业相匹配的企业管理知识,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行为,更容易做出有效的创新决策。

(3)政治参与

从政治参与的情况来看,在调查样本中,51.25%的企业主要出资人未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民主党派;其次,约有38.64%的私营企业出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10.11%加入了民主党派(表15)。同时,83.89%的私营企业出资人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16)。

从研发投入来看,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企业研发费用投入(801万元)明显高于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348万元)和无党派身份①(463万元)的私营企业。但是,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呈现出与费用投入相反的特点,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私营企业最高,为4.82%;其次为无党派身份出资的私营企业(4.12%);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私营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最低(3.50%)。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673万;5.00%),研发费用均值和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都高于主要出资人为非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382万;4.91%)。

从研发成果来看,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17个)则明显高于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12个)和无党派身份(12个)的私营企业。同时,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为23个,也高于出资人为非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13个)。

从研发团队来看,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企业所拥有的研发团队规模最大,均值为14人,而民主党派成员出资人与无党派身份出资人所在私营企业研发队伍分别为平均11人和9人。类似地,与主要出资人为非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10人)相比,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研发团队人数更多,约为17人。

从企业所拥有的研发平台比例来看,出资人是否加入中共的影响并不明显。具体来说,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私营企业在省级平台(16%)、企业自设平台(40%)拥有比例上略高于其他两组;而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私营企业在国家级平台( 5%)、跨国合作平台(2%)及合作共享平台(19%)的平均拥有比例上最高(表19)。但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则在五种研发合作平台的平均拥有比例上均高于另一组(表20)。

从对研发合作形式的偏好来看,主要出资人是否中共党员、是否无党派身份对私营企业的合作形式无明显影响,三组分布差异不明显(表21)。同样地,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与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在研发合作形式的选择上无明显差异(表22)。

而在对企业的技术定位上,无论是技术引领评价还是自主创新评价,均呈现出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私营企业的评分高于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和无党派身份的私营企业(表23 24)。其中,主要出资人为无党派身份的私营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引领和自主创新评价最低。

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在两项评价分值上,明显高于主要出资人为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表25 26)。

总体来看,企业主要出资人是否中共党员或者民主党派成员,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企业主要出资人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对企业创新投入和成果产出的水平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企业所在行业

报告对采集到的样本分行业统计后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属于制造业,且数量远高于其他行业,为1484家;其次为批发和零售行业,约724家企业。此外,从事农林牧渔、建筑业、信息服务、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服务、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差别不大,均在350家左右。从事采矿业的私营企业数量最少,仅为51家;其次为电力、煤气水行业私营企业,为83家。

从研发投入来看(表28),平均值最高的是采矿业,达到了1646万元;其次为制造业,其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919万元。研发投入相对较低的行业为居民服务、修理业(43万元)和批发零售业(154万元)及住宿、餐饮业(166万元),它们均属于对技术创新需求相对较低的行业。

在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的比较中,研发投入百分比最高的为信息服务业(14.51%),远远高过其他行业至少6个百分点,其次为科教文卫行业(8.62%)以及制造业(5.37%);采矿业仅为1.32%,处于各行业的最低水平,其次为住宿、餐饮业(1.86%),以及交通运输与仓储业(2.10%)。信息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约为采矿业的10倍,这说明各行业在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研发成果来看,制造业遥遥领先,平均拥有30项知识产权,其次为信息服务业(17项)、房地产行业(13项)。而居民服务、修理业企业所拥有的平均知识产权数最低,仅为2项;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业(3项),金融业(5项)。

从研发团队来看,制造业企业所拥有的平均专职开发人员最多,为22人,其次为电力、煤气水行业企业(17人),信息服务业(13人);研发团队规模最小的为居民服务、修理业(2人),住宿、餐饮业(4人),建筑业(5人)。

从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定位来看,在技术引领评价上,自我评价和期待较高的为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教文卫行业企业;相对较低的为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居民服务、修理业。同时,在自主创新评价上,自我评价和期待较高的依然为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教文卫行业企业;相对较低的为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私营企业。

总体上说,不同行业的私营企业由于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程度不同,在研发投入、成果产出、研发团队规模及未来期待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对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较高,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相对更加重视;科教文卫行业本身即与科研、创新相关,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传统的服务和租赁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需求并不迫切,其转型升级更多在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和定位都相对较低。

4.企业上市情况

从上市情况来看,已上市的私营企业数量较少,仅有271家,占7.71%,暂无上市计划的私营企业占82.91%,达2915家;此外有330家企业拟上市,约占9.39%。在己上市私营企业中,占比最高的为新三板上市公司,有145家,占4.12%。其他依次为中小板上市公司,有40家,占1.14%;创业板上市公司36家,占1.02%;主板上市公司35家,占1.00%;境外上市公司15家,占0.43%。在拟上市私营企业中,有302家拟境内上市,占8.59%; 28家拟境外上市,占0.80%。

在研发投入方面,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明显高于暂无上市计划的公司,后者均值仅为258万元(表29)。同时,境外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明显高于其他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达到8 359万元,高达其他类型企业的2倍以上;其次为中小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为3521万元,同时主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为3440万元;在上市公司中,新三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最低,为856万元。在拟上市公司中,拟境内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为1027万元,高于拟境外上市公司的511万元。

从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绝对研发投入在上市公司中不突出,仅为1904万元,但其投入占营收百分比在各類型公司中最高,达到9.77%。与此相近的是中小板上市公司,投入占营收百分比为9.35%。境外上市公司虽然研发投入绝对值较大,但其占营收百分比仅为3.11%。同时,暂无上市计划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为3.46%,在各类型公司之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从研发成果来看,中小板上市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最高,为78项;其次为主板上市公司(70项)、境外上市公司(60项)。暂无上市计划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最低,均值为9项。其余类型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均值在30~40项之间。

从研发团队规模来看,境外上市公司所拥有的研发团队规模最大,平均有197人,其次为主板上市公司(117人)、中小板上市公司(55人)。暂无上市计划公司所拥有的专职开发人员最少,仅为6人。

从整体上看,已上市公司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定位高于其余两者,拟上市公司次之,其次为暂无上市计划的公司。尤其是在研发投入水平方面,上市公司达到了较高均值。上市公司能够有效缓解融资压力,同时分散了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创新研发活动当中,做出更多有效的创新决策。此外,在上市公司当中,境外上市公司、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在研发资金投入、成果产出与研发队伍建设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但在研发占营收百分比上平均水平相对较低,而创业板上市公司对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動重视程度最高,体现了潜在的卓越技术创新能力。

5.企业年龄

从企业年龄来看,注册时间在11~15年的私营企业占比最大,为25.86%;其次为企业年龄为16~20年的企业,占22.10%,以及年龄在6~10年的企业,占22. 05%;而注册时间在5年以下的企业有338家,占14. 28%。而占比最小的是企业年龄在25年以上的私营企业,仅占5.20%。

从研发投入来看,企业年龄在25年以上的私营企业在2017年进行的研发投入最高,约为1 236万元,其次为企业年龄在21-- 25年的私营企业,投入为1 101万元;而企业年龄在6~10年的私营企业2017年平均研发投入最少,仅为172万元。除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的私营企业外,其他私营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随着企业年龄的增加而提升。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的私营企业,研发投入略高于6~10年的私营企业。

与研发投入变化趋势不同的是,私营企业2017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大致呈现随注册时间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其中,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最高的是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的私营企业,达到6.18%;其次为企业年龄为6~10年的企业,为4.42%,而注册时间为16~20年和25年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相对较低,分别为3.36%和2.94%。

从研发成果来看,基本上呈现出随着注册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企业年龄在10年以下的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与10年以上的私营企业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

而在研发团队上,也呈现出与研发成果接近的趋势,企业年龄越长的私营企业,其专职开发队伍的规模越大。企业年龄在25年以上的私营企业,专职开发人员数为23人,约为5年以下企业(8人)的3倍。

从整体上看,企业年龄反映出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具有一定的累积性以及周期变化性。年龄较大的私营企业在成果产出、研发团队建设以及研发平台搭建上均具有较大优势,研发费用投入上也相对较多。而注册时间较短的初创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相对较高,这体现出初创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强。

6.企业规模

根据私营企业人数的差异,将私营企业分为6个规模类型。在3948个有效样本中,企业规模在100人及以下的有2362个,约占59.83%;其次为100~200人规模,共653个,占16.54%。总体来看,90.25%的私营企业人数在500人以下,仅有53家私营企业的人数在3000人以上,约占1.34%。

在研发投入方面,非常明显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研发投入呈现指数型的增长,员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研发投入最高,均值达到9161万元;其次为1000~3000人的私营企业,研发投入为3293万元;规模在100人及以下企业研发投入均值仅为56万元(表31)。可见,不同经营规模的私营企业之间,研发投入呈现出较大差异。

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没有体现出较大的悬殊。其中,经营规模在200~500人的私营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最高,为4.41%;其次为100~200人企业,为4.29%; 100人及以下规模企业与1000~3000人规模企业百分比相同,均为3.88%;而经营规模在3000以上私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为3.67%,仅高于500~1000人规模私营企业的3.58%。

在研发成果方面,各规模类型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随企业经营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经营规模的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呈现出较大差异,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最多,为93个,其次为1000~3000人规模企业,为79个;100人以下规模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仅为4个,约为3 00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二十分之一。

从研发团队来看,研发团队的规模更是与企业规模,即员工人数成紧密相关。3000以上规模私营企业专职开发人员数最多,达到平均136人,而100人及以下规模企业的研发团队规模仅为2人,不同经营规模企业所拥有的专职开发人员数差距较大。

通过对不同规模的私营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对比,报告发现经营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在创新活动上的经费投入、成果收获以及团队建设水平都相对更高。同时,中型企业呈现出一定的独有特征,即对创新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相对最高,对企业的技术引领及自主创新定位的评价和期待也相对较高,这说明中型规模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潜力和需求。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报告发现我国私营企业虽在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1)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间差异过大;(2)核心团队建设不足,缺少人才;(3)企业对研发创新投入强度较弱;(4)缺乏有效的研发合作平台,产出乏力;(5)企业创新资金渠道受限,来源单一。报告认为,新时代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对创新型小微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

创新型小微企业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逐渐突出,但是许多初创企业正处于企业发展前期,虽对创新研究的投入比例较高,但绝对总量不大。要更好地推动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资金问题。从政策的角度看,国家可以结合企业创新潜力设定指标和等级,专门面向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一定发展基金。国家可以降低银行贷款利率或减免创业初期企业税收,给予优惠政策。

(二)推动建设更加多样化的创新研发合作平台

创新研发合作平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形式建立创新合作联盟。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打破产业边界,实现企业间资源整合和合作。另一方面,要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贯通流动,将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活动结合起来。

(三)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保持一定竞争度的市场环境,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研发。要从制度上和政策上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问题,减轻私营企业受到的寻租压力,使私营企业将精力转换到市场中来,放在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对侵权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建立畅通的反侵权投诉、沟通机制,打消自主创新企业的维权顾虑。

(四)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保障激励

创新作为企业的风险性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政府需要“保障”和“激励”政策双管齐下,免除企业家做出创新决策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应当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为私营企业的部分创新失败兜底,保证创新活动稳定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对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企业给予进一步的创新人才输送、创新平台搭建等支持,促进其更深地投入到创新研发活动当中。同时,应在社会上倡导形成鼓励创新活动、包容创新失败、奖励创新成果的整体氛围。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6.

责任编辑:林华山

作者:何晓斌

第2篇: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工业种类齐全,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但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化应用领域尚需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2—2015年)》,对“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进行了全面部署。总的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基础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业技术开发平台、行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组织开展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两化融合、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二)加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组织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开展重点行业能耗对标达标、能源审计和能源清洁度检测活动。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支持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家电再制造产业发展,积极推广高能效、低碳减排技术。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三)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以汽车、钢铁、水泥、电解铝、稀土、医药等行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卓越、社会责任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清理限制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定,理顺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加快建设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体系。

(四)进一步改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以支持创新型、劳动密集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密切合作,培育一批“配套专家”,提高协作配套的水平。

(五)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全面增强企业竞争力

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振兴战略,推进质量对标、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塑造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新形象,促进产品国际品牌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国外品牌。加强企业管理,推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六)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推进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应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紧密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产品和服务向高端发展,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牵引。加快制造业拓展服务新业态的步伐,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融合发展的需求为引导,加快发展信息通信产业,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进一步强调:

(一)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

目前有不少企业只注重技术,而不重视管理,很难想象,管理落后的企业会持续开发出先进的技术,没有管理保障的技术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技术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相应的管理体系与之相协同。必须把管理和技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两轮驱动,缺一不可,像重视技术创新一样重视管理创新。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在体制、战略、组织、领导、环境、运作、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证。

(二)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引领带领作用

企业家是管理创新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关键推动者,任何一项管理创新活动如果没有企业家的参与也是难以得到成功应用的,而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一是要富有创新精神,二是要塑造创新机制和文化,三是要不断地实施创新。

(三)深入推动管理与信息化的融合

管理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企业要高度重视管理信息化工作,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组织方式,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推进企业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

三、互联网正在引领管理创新进入新阶段

以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不仅符合两化深度融合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企业家们从新视角审视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互联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日益突出和显著

一是互联网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4.85亿,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欧洲的人口总数,伴随着与软件、通信、计算机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协同创新,以及电信网、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知识扩散、经济运行的新载体,成为生产建设、经济贸易、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产娱乐的新平台。二是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推动了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本、人才流动,加快了新的制造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促进了网络制造、柔性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生产方式的不断涌现,催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交易模式。三是新一代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互联网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推动产业边界不断交融,催生新兴产业,衍生新的业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数字音乐、网络出版、在线游戏、手机媒体等数字内容产业迅猛成长。

(二)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经历了起步探索、规模应用之后,正在步入深化应用的新阶段

一是部分行业已经涌现出一批在管理信息化领域全球领先的本土企业,实现了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建立了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构建了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二是多数行业的骨干企业开始步入管理信息化与生产工艺流程融合的新阶段,正在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完成了财务管理、生产调度、采购销售等方面的管理信息化,开始步入系统整合、业务集成、管理创新、流程优化等新阶段。三是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中小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开拓市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把握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机遇,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不断创造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

一是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在企业研发、生产、营销、配送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管理软件交互融合,企业应大胆应用即时生产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协同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全新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管理方式实现从生产过程自动化到集成信息系统、决策支持、再到企业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的飞跃。二是借助互联网的普及,推动管理效率的提升。各类型企业都应争取通过构建协同研发,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高研发效率,增强研发能力;通过建立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多产品混线生产为特征的柔性制造管理体系,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个性化服务水平,通过提升企业上下游精益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借助互联网的应用,催生新的管理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企业可以考虑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客户关系、设备维护等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管理,中小企业可以依托第三方专业化云计算平台,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现代化的营销和生产体系,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部门管理的协同化、市场响应的高效化和决策过程的科学化。

作者:朱宏任

第3篇:中央地勘企业六大管理创新助推转型升级

【关键词】产业布局;地质+;新能源;地勘企业

一、前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成立于1953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技术力量最强的综合性地质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也是煤炭、化工资源勘查的行业管理机构。下辖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水文地质局等专业直属局,省(区)局(公司),以及专业研究院等单位200余家,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绿色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致力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致力于智慧城市、美好城市建设与安全;服务于现代农业,提供特色技术服务,履行新时代中央企业历史使命。构建了航天、航空、地面、地下“四位一体”的绿色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技术体系。

成立至今,总局先后完成了四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两次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勘探了我国急需的煤炭、磷、硫、硼、钾、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累计探明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4万亿吨,占我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的90%以上,发现了准格尔、兖州、神府等100余个大型和特大型煤田,为新中国主体能源安全和全球第一大产煤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探明磷、硫、钾、硼等化工矿产储量100多亿吨,开发建设了青海钾盐、云南昆阳磷矿、贵州开阳磷矿等近100座大中型化工矿山,为化学和化肥工业提供了资源保障,确保了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总局首次在我国陆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在东海嵊泗岛北部海域探明了适宜饮用的淡水,在山东平邑实现了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矿难垂直救援成功范例。制定了煤泥炭、磷矿、硫铁矿、硼矿、盐湖及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等20多项行业标准,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大地质市场开拓,业务覆盖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老挝、巴基斯坦、利比里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资源勘探、空间测绘、煤层气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研建等国际工程项目300余项,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赞誉,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地质勘查企业的担当与使命。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宏观经济下行,矿业市场低迷,地质勘查市场急剧萎缩,竞争加剧的行业形势下,中央地勘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总局横跨煤炭、化工地质两大行业,肩负着国家能源和粮食矿产资源双重保障任务,面临着工作需求、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多方面转型压力。

近三年来,在认真分析研判形势,坚持市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基础上,总局通过加强多维度创新,实施六大管理创新工程,即:“制定总体发展新战略,打造“6+1”产业新布局,搭建现代企业运行平台,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党建引领强基筑魂”等系列管理创新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发展新目标及实施新路径,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地质产业新格局,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平台,内部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商业模式创新卓有成效,党的建设不断夯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企业规模得到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新时期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之路,为地勘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二、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实施背景

1.我国地勘工作方向及工作方式面临重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方向清晰,指导明确。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方式出现重大转变,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地质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地勘企业积极应对需求变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行业需求的变化,成为当前紧迫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资金投向及市场趋势上来看,传统的以找矿为主的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滑,2016年-2018年,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同比减少20%以上,传统能源勘探市场萎缩现象日益显著,已由持续高速增长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产能过剩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阶段,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将成为一种常态。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将成为主攻方向,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铀、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所需的锂、钴、稀土等矿产资源逐渐成为需求重点。同期来看,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勘查投入却不断上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每年同比增加18%以上,城市地质调查、农业地质等进一步得到加强,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中央地勘企业面临着深化改革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变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以授权经营体制为主的国资国企的综合性改革,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牛鼻子”。

中央地勘企业的改革目标是破除體制机制约束,提高效率与效益。但由于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多年来实行事业管理,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上与市场存在差异,长期以来积累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改革配套措施不足、缺乏发展后劲、行业发展滞后、市场竞争激烈、资本渠道不畅等方面。总局作为仍享有事业单位专项政策扶持的企业,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地质地勘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改革”机遇,加快改革与发展,不断壮大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努力成为国家能源资源领域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成为必然要求。

3.中央地勘企业面临着自身转型发展的要求

从中央地勘企业内部发展来看,也存在着诸如体制机制制约,治理结构不完善,核心竞争力低,专业人才断层,历史包袱较重,资产剥离存在难题等问题,在“事企混合”经营下,一些国有地勘单位培育了资产质量好、效益高的二三级企业。这些企业是其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倾注了积累与投入,凝聚了奋斗与心血,成为重要利润来源,但也造成了纯事業性资产的空心化,甚至难以单独完成公益性项目。面对分类改革,这些地勘单位在情感上、利益上、未来发展考量上都很难彻底完成经营性资产的剥离。这些因素束缚了改革,与当前国内经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也滞缓了发展进程。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矿业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开展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开展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正式取消地质勘查资质等举措出台,地勘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国有地勘单位、个人、合伙制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将全面、充分、激烈竞争,充分的市场竞争将倒逼中央地勘企业进一步改革深化,转型升级,也将推动地勘行业的进一步优化结构、有序发展。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通过加强相关政策研究,找寻市场机遇,使地质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创新与实践,推动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进而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效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

三、新时期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主要措施

1.战略先导,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准确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矿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新局面,总局在煤炭、化工地质工作发展的关键节点上经全面调研、评估、论证、决策,几经调整和改变,制定了“11463”总体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新型能源矿产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型企业集团;坚持一个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确立“四商”定位:地质及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商、新型能源矿产开发商、建设工程承包商、城市建设运营商;实施六大举措:突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经营管理、推进资本运营、推动合作共赢;强化三项保障:党的建设、文化凝聚、机制导向,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并以此为战略引领,全面推进和深化煤炭、化工地质行业改革与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且在表述中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总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及时调整企业定位,将“11463”总体发展战略中的目标调整为:服务于国家能源矿产战略,立足于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新能源,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该总体战略的提出,为总局今后的发展标定了目标与方向。

2.结构调整,打造“6+1”地质产业布局

(1)拓宽服务领域,稳步推进资源勘查产业转型

总局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进实施带来的能源、矿产资源需求结构变化,推动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海洋地质、区域地质;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岩矿测试分析以及煤炭、化工行业地质技术服务等与地质找矿相关联的资源勘查传统主业向国家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战略性矿产资源领域转变。

从集团层面,总局不断加大地质科技及装备投入力度,促进资源勘查手段和方法创新,着力推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科技型方向转变。

(2)注重市场需求,不断加强新能源资源开发

一是大力发展地热能开发,总局发挥自身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坚持以科研和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地热能井下换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地热能系统与太阳能等其他能源系统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快速布局。同时创新商业模式,坚持以产业投资、PPP、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拓展业务。

二是充分发挥总局在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领域的勘查评价技术优势,以“煤系气”

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以及可燃冰等为重点突破方向,积极发展“煤系气”开发产业和页岩油、砂岩油、可燃冰、铀等绿色清洁能源开发业务。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勘探与开发工作。通过优选区块,投资施工参数井,评估开发价值,适度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全面开发,不具备开发价值时,则及时退出,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是利用矿业市场低迷,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围绕国家急需的和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积极开展地质找矿投资活动,推进探采一体化,推动矿业开发做强做大。

四是稳固拓展矿产资源产业链,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巩固发展矿产品加工、矿产品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宗材料贸易。

(3)践行“两山”理论,聚焦生态与环境产业建设

总局依托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专业技术优势,加快构建以矿山水文地质勘查、矿山水害精细勘探以及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矿山环境调查评价与恢复治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治理、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以及固废危废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用等为核心的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加大水文物探高端装备的投入和科技研发,大力拓展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防治水、矿山应急救援、地质公园建设;水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和危废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等业务,着力推进生态与环境产业科技创新,以科技研发推动产业发展。

同时,总局抓住国家大力推行PPP模式的有利时机,积极开拓生态与环境领域的PPP项目市场。强化生态与环境技术优势,努力打造“生态与环境”特色品牌,将生态与环境产业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板块。

(4)结合信息技术,打造地理信息数字平台

总局依托自身在航天遥感、航空测量、数字测绘、信息处理、计算机、移动通讯和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紧紧抓住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絡化、智能化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构建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为一体的地理信息技术体系和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时监控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体系。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和投资力度,大力拓展遥感地质、遥感影像技术服务;测绘、精密工程测量、导航与位置服务、航天航空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开发与数据应用、系统集成(包括智慧矿山、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国土、智能化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以及高档地图编制、数字印刷等业务,研究开发地理信息高端产品,做精做优做强地理信息产业。广集人才,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积极研发地理信息产业高端技术产品,形成一批集地理信息技术服务、高端产品研发销售、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公司。

(5)围绕地质主业,大力发展地下工程建设产业

总局发挥自身在岩土工程勘察及岩土工程施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大力拓展地下工程建设产业。不断扩大地下工程领域的资质范围,提升资质等级,大力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城市地质;地基与基础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海绵城市;道路病害探测与防治、城市塌陷探测与治理等业务,积极拓展以交通、隧道、水利、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特色小镇建设等领域与地质相关的地下工程建设业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抓住国家大力推行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地下工程业务,支持地下工程建设产业平台公司以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上市等方式在资本市场融资,推动地下工程建设产业加快发展。

(6)保障粮食安全,拓展延伸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

总局充分发挥所属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自身在土壤地球化学勘查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构建以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土地整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修复治理等与土地工程相关的技术体系。融合目前已有的饲料、化肥和地理信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构建以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业生态产业园规划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拓展延伸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领域,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为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7)坚持多元发展,积极探索辅助产业

在建设工程产业建设方面,总局积极响应国资委号召,抓住建设工程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建设运营商转型。同时对分布在各下属各单位的5000余亩闲置土地,本着盘活存量资产的原则,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在生物材料制造业方面,构建了以胶原蛋白研制、开发及生产于一体的生物医用材料技术体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由单一产品向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宾馆旅游业方面,积极构建地球科学文化科普体系,向顾客提供与地球科学相关联的特色文化服务。

在加工制造业方面,加强产品研发,与大型制造企业互联互通,由修补式加工向定型化、产品化方向转型。

3.理顺机制,搭建现代企业运行平台

(1)优化顶层设计

总局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改革改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三项制度、容错纠错”五大方面的改革内容,并进行了工作内容的细化和分解,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方案,对照任务分解逐条落实。向国资委报送了《改革改制组建企业集团方案》,制定了《总局总部改革改制方案》,对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重组,制订了岗位绩效方案,强化激励约束、真正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力争使体制和组织结构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

(2)全面开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全面建立二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施党委会审议前置程序,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健全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办法,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权,完善监事会监督权行使程序规范,构建更加适应市场化竞争的现代化企业。同时,主动参加国资委“双百行动”,探索改革新路径。建立联络人工作机制,根据《“双百行动”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台账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及时跟踪“双百企业”改革实施的工作质量和进度,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和研判,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使改革接地气、有实效,充分发挥了“双百企业”主动改革的积极性,为高质量完成“双百行动”奠定了基础。

(3)推动三项制度改革

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强干部人事和劳动用工管理。加大聘任制的推行力度,近三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二级单位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岗位和总部总经济师、部门管理岗位等高级管理人员数十名。夯实员工信息管理基础,对全局劳动用工实行“名单化”管理,构建用工正常流动机制,打开用工“出口”,明确了以劳动关系市场化解除为主的多种退出渠道。先后出台了首席专家、内部职称评审等制度,打通了技术人员职业晋升通道。同时,推进总局所属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80%以上的驻地所属单位参加了地方养老保险。

(4)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总局坚持市场化运作、依法规范操作、盘活存量和增量融合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进行试点探索,再总结经验,并借鉴其他央企的成熟做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前期做好基础调研,审核期间科学研判,执行期跟踪进度,事后监督与评价,合法合规公开操作。一方面,以战略发展目标为指引,寻求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壮大国有资本规模,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以现有企业存量资产增资吸引各类社会资本,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和激发国有资本活力,以打造“企业命运共同体”。

(5)探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新路径

总局坚持因企施策,分类处置,充分考虑企业实际,一企一策处置“僵尸”及特困企业,不搞“一刀切”;坚持企业为主体,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主体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主动性;坚持市场化操作原则,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确保处置方向的正确性、程序的合法性、成效的显著性;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职工稳定,保证各项决策科学合理,程序合法依规。目前,已完成14家“僵尸企业”和38家特困企业的处置。“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的完成率分别为74%和76%。

4.强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坚持主业导向,加强投资管理

总局统筹部署全年资金使用计划,严格项目投资资金监管,以投资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投资目的:一是为持续更新改进生产施工装备,提高生产效率、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技术水平;二是建设地理信息、水工环灾、加工制造等产业基地,培育打造主业核心竞争力;三是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获取有关专业技术和资质、抢抓机遇、拓展市场,增强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升投资运营效益;四是通过自主投资、社会合作等方式,加快推进新型矿产能源和战略性稀缺矿产勘查,利用矿业市场低迷的市场环境,寻求发掘有价值的矿业权,盘活存量优质矿权资源。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加大了主业装备及相关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所提高;加大了地理信息、水工环、矿业勘查开发等主业板块的资源整合与市场开拓力度。

(2)坚持集中管控,加强财务管理

总局统筹部署全年资金使用计划,严格项目投资资金监管。按照相关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管理,详细编制财务预算、决算报告,做到项目资金的管理事前有规划、事中有检查、事后有验收决算,确保按制度管资金、用资金保项目,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将资金管理前置,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和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监管,在支出资金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切实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完善资金集中管理,加强“两金”压控月度监测,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并将清理工作完成情况同领导人员年薪挂钩。积极拓展合作银行,提高财务保障能力,目前总局合作银行达到9家,银行授信总规模达到170多亿元。不断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及保理、债券等业务,仅2018年一年就办理应收账款保理8亿元。

(3)强化依法治企,加强风险管理

全面加强内控建设、风险管理及重大事项监测力度,开展法治建设及风控综合检查,实现闭环管理。坚持任中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组织开展“两金”审计调查,强化整改落实。深入推进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化对企业改制、并购及重大项目的法律介入程度,积极谋划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置,做好做实法律三项审核,成立合规管理委员会,以风险管理、法治建设和全面合规为抓手,全面保障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控体系纳入决策程序,加强重大事项报告,对两金、投资、贸易等高风险业务进行动态监测,下发风险提示并提出管控策略建议。

(4)坚持创新引领,加强科技管理

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科技创新“对接战略方向、对接技术前沿、对接市场需求、对接现场生产”的“四个对接”原则,制定“11410”科技工作总体思路,瞄准十大科研攻关方向,探索研究绿色勘查与综合评价新理论,加快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技术研究,有效支撑总局转型发展。

近三年来,全局累计科技投入超过5亿元,共实施了各类科研项目287项,其中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7项。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涌现出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共有16人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多人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称号、“孙越琦科技教育基金奖”和“优秀青年地质科学奖”,涌现出了一大批地质专家及国家级、省部级先进集体和个人。

(5)坚持人才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选人用人工作机制。总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选人用人严格执行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和任职等环节,严格執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对拟提任人员做到“凡提四必”。研究制定了人才队伍系列办法,加强干部梯队建设,选拔10名“75后”“80后”走上了领导岗位。设立了安全总监、总经济师岗位,首次聘请了3名院士为总局高级顾问,建立了首席专家、工匠技师制度。2018年从社会公开招聘了12名包括总局总经济师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共引进各类社会人才200余名;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分层级建立了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层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能上能下机制。制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及管理办法,加大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制定完善管理考评体系,强化督导检查考核,完善长效推优机制等,建立全局专业化的年轻人才库,打造总局“会经营、懂管理的管理型,精技术、能创新的技术型,精技能、善操作的技能型”三支年轻人才队伍。

(6)坚持过程管控,加强对标管理

在全局范围内全面推进对标管理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补短板为抓手,不断调整、完善和提高对标管理指标,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深化对标工作机制,深入研究先进单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在制度设计、流程制订、运营管理模式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对标,努力构建适用于单位实际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持续优化对标工作方法。重点围绕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找准对标工作中的重点、弱项、短板,坚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一个一个改善,一条一条解决。强化过程控制、经验交流、对标评估等方面控制,推进差异性、阶段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等对标分析。梳理完善台账,建立管理短板“销号”制度,确保各项管理任务在控、可控、有新的提升。

同时,从多个维度加强对各单位的对标管理考核工作,确保对标工作有实效,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较好的提升,经营成果初步显现。较之开展对标管理工作前,全局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1.6%;人均利润同比增加12.5%;总资产周转率提升0.02个百分点;技术投入比率提升0.2个百分点,新增专利数量69项,同比增加91.7%;科技创新收入同比增加135.1%;全局安全体系运行顺畅,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率达到100%。

(7)坚持效益为先,加强项目及采购管理

编制《总局项目管理指导书》,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立项与决策、计划与准备、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付、项目后评价”等每个阶段、每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要求进行详细规定,为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局范围内推广“二次经营”理念,有效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总局各产业领域的资质建设,努力提升主业竞争能力,促进核心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采购招标制度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条款修订,以及总局采购业务发展,完善采购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在充分放权的同时,强化合规管理,开展采购管理提升及总局各单位采购对标互评,推进总局供应商库组建工作,确保放、管、服协调推进。集中开展采购、招标问题自查自纠,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在问题自查、自纠阶段性工作基础上,全面梳理采购招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拿出整改意见。

(8)筑牢红线意识,加强安全管理

不断筑牢红线意识,加强对各企业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工作,有效保证各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推进,充分保障总局整体战略的落地实施。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项目工地及各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管理到位情况,及时发布隐患整改通报和安全管理风险提示,确保生产经营全过程平稳安全。

5.创新经营,探索新型商业发展模式

(1)大力推动高层营销,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推行高层营销战略,全局设立专门的市场开发机构,总局领导与各单位领导带队主动开展走访活动,先后与西藏、甘肃、新疆等20余家政府及大型企业建立对接机制,与30多家市级政府及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对接重大项目30余个,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承包了多项工程项目。

加强政策研究,对接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各单位加快完善以二级单位为主体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构建和完善营销管理制度、营销组织机构,培养营销人才队伍。继续推动实施高层营销战略,维护好重点客户,协调二级单位跟踪项目信息,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各单位要深入市场研究,利用区域、特色技术优势,制定本单位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以项目突破带动市场开拓,以市场开拓助推产业发展。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协调,对全局的技术、人才、资质、产业情况等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形成统一的信息库,为总局整体发展做好储备工作。同时,继续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国际市场开拓的重点。

(2)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地方发展

总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寻求合作,共谋发展。加强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对接,双方商定在2015年战略合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合作内容,加快项目落地工作,重点推进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开发、地热能供暖开发、水污染综合整治及生态环境修复、世界地质公园及生态公园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矿山环境治理、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八类合作项目。

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地质调查与地质工程相关工作。其中,水文局组织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雄安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的钻探项目;中煤建工在雄安新区控股成立了中煤建工中设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地下空间及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商业综合体规划、勘察、设计、试验检测服务、人防及其附属工程、地铁工程等。

在南方市场区域,中煤江南有限公司大力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参与大湾区的基础工程设施建设、环保工程、河湖整治等工程建设,中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龙湖地产、美的南沙等多个大型项目。

(3)拓宽产融结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探索传统地质行业与金融产业接轨方式,研究定向增发、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等业务合作,组建财务公司、产业基金等。在总局改制为集团公司后,完成財务公司组建方案;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加快资金融通,争取非受限资金集中度超过95%。进一步拓宽外部融资渠道,扩大与金融机构合作范围,开展以应收账款等财产权利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业务不低于3亿元,成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发行1-2支产业基金。

积极拓展合作银行,提高财务保障能力,总局合作银行达到9家,银行授信总规模已达数百亿元。推动金融创新,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及保理、债券等业务,同时积极拓展与外部基金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合作,拓宽融资方式,推进试点单位发行债券,扩大股权类融资,继续积极培育核心业务上市的目标企业,通过股权收购、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推动借壳上市,并在改制过程中探索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模式。

6.强基筑魂,夯实党建保障改革发展

(1)将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融合

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领导作用,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精神,总局上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融合,在全局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对改制企业做到“四同步”,全部完成“董事长党委书记一肩挑,党建工作进章程,党委决策前置程序”工作,做到既要把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实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制度化、具体化,又要明确好党组织与公司治理主体的关系,厘清职责,有效衔接,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协调。通过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集体决策的前置程序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2)充分发挥党建强基筑魂作用

全面深化基层党建“三基建设”,不断强化党务工作机构设置和党务工作力量的配备,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党支部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支部组织优势,提升自身党建工作水平,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性开展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夯实项目党支部党建工作基础,不断推进支部活动阵地建设,促进党员教育制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党员监督常态化,把党建工作融入到项目施工管理和党员日常生活各个环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时期领导干部“13458”总体要求,有效提振了全体干部职工“精气神”。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及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选拔任用程序,将党建工作同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把好人选廉洁关,防止“带病提拔”。

(3)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近期,党中央提出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新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总局党委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突出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党支部、每名党员,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触角延伸,借鉴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其他交叉学科的新成果,在对党支部“四个化”问题致因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党员行为、党支部行为、党支部文化为主体的预防体系及其预防策略进行了大胆探索,并结合党建实践经验,尝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又有一定理论高度和借鉴意义的新时代国有企业党支部组织力建设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不系统、管理粗放、方法陈旧落后、考核不科学或不可量化等问题,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在基层落实,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使党建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有活动、有作用、有影响”。

(4)营造良好企业内部政治生态

总局党委大力支持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制定内部巡视五年规划。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制度和日常工作月报制度,定期分析汇总,及时掌握了解所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每年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将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针对战略执行、选人用人、项目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

大力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总局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两级执纪、一级审理”机制,开展区域派驻纪检组试点。以“五强化”作为监督的重点工作,强化廉洁警示教育,强化经营监督,强化四风监督,强化两个责任监督,强化巡视监督。制定《关于深化总局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加强总局和二级单位两级纪检监察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充实总部和二级单位纪检监察人员。三级单位原则上不设纪委和纪检监察部门,设专职纪检监察员。通过上挂、外送等方式,参加驻委纪检组、地方纪委监委和总局纪委开展的纪律审查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探索派驻制度。在同一区域的直属单位,整合纪检监察力量,成立总局纪委派驻纪检组,加强领导,强化上级监督。

四、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

1.战略定位创新

总局在“11463”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经过产业布局研究及市场分析,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构建大地质、大客户、大市场、大产业的“地质+”新格局,在资源绿色勘查、民生地质、矿山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军事地质、地质旅游、地下管廊、国土整治、地理信息、地灾预测与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废物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积极探索地质勘探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及金融资本等要素的结合,形成横纵联合的“大地质”全产业链、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新格局,着力发展新时代地质经济。

2018年,总局更是提出了“透明地球”、“数字地球”和“美丽地球”的理念。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全面加强地下空间探测,投身“透明地球”建设;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奉献“美丽地球”建设;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打造地质信息化产业平台,参与“数字地球”建设。即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地灾治理、节能减排、智慧城市等社会发展领域着手,坚持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依靠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手段,加强资源精细勘查、新能源开发、地下空间探测工程,投身“透明地球”建设;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研究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奉献“美丽地球”建设;以遥感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地质信息化产业平台,参与“数字地球”建设,使地质勘查工作由矿产资源勘查向地、矿、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保护转变,由单要素调查向资源、环境、空间、灾害多要素综合调查转变,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工作服务。

2.改革发展创新

总局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企业化道路,组织两家子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探索改革新路径。建立联络人工作机制,及时跟踪“双百企业”改革实施的工作质量和进度,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和研判,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使改革接地气、有实效,充分发挥了“双百企业”主动改革的积极性。

总局坚持市场化运作、依法規范操作、盘活存量和增量融合的原则,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近三年来,共成立两家混合所有制二级企业,有9户企业通过与非国有方合作,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存在。通过混改吸引社会资金3亿多元。

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完成了40户企业改制方案的批复和工商注册登记。不断加大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力度。加强与地方对接,签订分离移交协议75个,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进度达到90%以上,物业管理分离移交进度达到80%以上。通过关闭注销、股权转让、破产清算等方式累计完成34户企业的处置工作,妥善安置职工1278人。以打造项目和成本中心为重点,选择10-15家三级地勘单位推进改革试点,探索创新三级单位经营管理,全面推动企业改革深化。

3.企业管理创新

总局坚持投资、财务、风控、项目管理为主的“四轮驱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与机制。以投资管理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稀缺资质。有效利用财政资金,购置先进设备,提升施工生产能力。加大相关专业化公司组建、矿权竞购等股权投资,并逐步开展地下工程领域PPP项目。以财务管理为抓手,拓宽外部融资渠道,提升内部融通,节约成本支出,深入开展降杠杆减负债,加大“两金压控”力度,确保企业运行平稳。按照相关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管理,做到项目资金的管理事前有规划、事中有检查、事后有验收决算,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以风险管理为保障,全面加强内控建设、风险管理及重大事项监测力度。深入推进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被国资委评为A级。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控体系纳入决策程序,对两金、投资、贸易等高风险业务进行动态监测。以项目管理为基础,促使对标、安全、环保、设备等管理有效提升。在全局范围内全面推进对标管理工作,强化过程控制、经验交流、对标评估等方面控制,推进差异性、阶段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等对标分析。加强对各单位的对标管理考核工作,确保对标工作有实效。同时,加强对各企业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工作,确保生产经营全过程平稳安全。

4.科技研发创新

总局将科技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进行培养、管理和使用,制定了《总局首席专家选拔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设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首席专家,使科技人才有了独立行政管理的上升通道,极大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创新选人用人模式,广开渠道,不拘一格选人才,大力实施产业发展人才聚集工程,在煤炭煤层气勘查评价、化工矿产勘查、矿井水害精细探测、快速精准钻进、新型离层注浆、浅层空间探测、智慧矿山、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设等领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同时建立了三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战略制定、重大项目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局瞄准国际、国内领先的先进技术装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购置了地震处理、智慧管网检测、矿山灾害治理及注浆等一系列先进设备,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了“西北地区煤与煤层气协同勘查、浅层空间地下空间探测技术研究”等数十项总局重大科研项目,进一步增强了主业技术实力。总局组织实施的《西北地区煤与煤层气协同勘查与开发的地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获得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评价》获得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5.商业模式创新

总局积极投身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寻求合作,共谋发展,相继成立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新疆建设指挥部,对区域项目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增强整体竞争力和项目承担能力,项目承揽后根据各局的专业板块,实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避免了同质竞争、恶性竞争现象。统筹安排新设公司、产业发展、市场布局的论证、调研与推进工作,积极参与市场项目开发。同时着力打造以总局总部为引导、二级单位为主体、三级单位为补充,上下联动,覆盖全国的三级立体市场营销体系。各二级单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出击,对接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构建起所在省区的区域市场营销体系,推动市场营销迈向更高层次。总局经营部制定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方案,同时督导各二级单位,加强区域市场协调,在上半年完成营销体系制度和组织架构建设,推动区域市场布局。

成立中能化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立足产业、创新投资、资本运营、价值体现”为定位,把握资本市场加大开放的大势,顺应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要求,立足总局核心产业,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主线,创新业务模式,推进产融结合,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总局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新产业新能源新技术融资平台、金融服务平台、轻资产和防范风险平台。创新高效、科学规范地开展资本运作和资产运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跨越式发展。

6.党建融合创新

总局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细化抓实党建工作,消除党建工作盲区。创新党建方式方法,实施“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与地方对接,在一线项目部均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做到了党组织应建必建。建立“项目设置与党支部同步建立,项目建设与党建工作同步部署,项目经营管理与党建工作同步考核”工作机制,对达到一定规模和施工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项目部,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支部,一个支部一套班子。

加强行业党建、项目党建、家庭党建等,以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部建设主动融人生产经营,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加强基层项目部文化建设。打好“亲情牌”,构建“家”文化。定期与项目部及生产一线职工开展“一对一”“面对面”交心谈心,及时掌握职工的工作、生活、家庭情况,帮助职工度过难关。把企业文化融入项目管理,坚持文化促管理、以文化保安全,激发职工积极奉献、爱岗敬业、争创佳绩的工作热情。项目党员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承诺,发扬“不畏艰苦,勇于奉献,攻坚克难,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细管理。关注職工切身利益,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为一线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公益活动、读书活动、教育培训、娱乐文体等,增强了一线职工凝聚力,提升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取得成效

三年来,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产业的布局、改革的深化、管理的完善、平台的构建、模式的创新、党建的保障,以“四商”定位的理念,推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结合现有的资源条件、人员结构及技术优势,逐步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方向,向着全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的目标不断迈进。

1.多点耕耘,多面开花,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资源勘查与新能源勘查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果,地质灾害治理与环境工程、土地整治与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已占据总局产业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地下空间探测、基础设施工程勘察、城市地质等新兴地质产业成为总局经济重要的一极,辅助产业稳步发展。

三年来,全局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67.6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9.4%;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83.2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8.6%;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246.98亿元,同比增长34.8%;实现利润6.65亿元,同比增长38.54%,经济发展逐步迈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总体来看,三年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幅均超过央企平均水平,主要指标均圆满完成了国资委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

2.多元发展,砥砺前行,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总局以“11463”总体发展战略为统领,聚焦“四商”定位,积极践行“地质+”理念,紧紧围绕“透明地球”、“美丽地球”、“数字地球”建设,实施六大管理创新工程,通过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了具有市场扩张能力强、经济效益高、产业关联效应大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了自身产业布局的不断优化,实现了发展模式的创新,结合现有的资源条件、人员结构及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方向,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取得显著成效,自身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开拓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废弃采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等为主业的技术服务领域,并在“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地热能开发利用”等新型产业由单纯技术服务转为技术服务、能源开发和投资运营的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实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航空物探设备引进”等项目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整体改造”项目,满足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数据采集需求。与此同时,进行大额投资用于引进高精度地勘地理信息设备DMCIII及无人机平台、监控设备,购置了配套的地理信息处理软硬件设备,构建了低空高精度地理信息获取系统。实施“倾斜摄影测量系统引进”项目,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机载倾斜摄影相机SWDC-5A,购置了目前倾斜摄影后处理和三维建模软件,辅助的编辑采集计算机60多台(套),全面提高了地理信息获取实力、水平和效率。

——在煤层气、特殊用煤等勘查方面实现突破,首次对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进行了初步摸底,为煤炭资源清洁综合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技术支撑。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与数据库指标体系项目,为全国开展发改委采煤沉陷治理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收购新疆图木舒克市天河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75%的股权,拿下南疆区域三个公路建设施工项目,合同总额4.68亿元,以控股企业为依托,业务向全疆辐射。

——以“6+1”产业布局为基础,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实施“一带一路”和推进“走出去”的战略,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累计获得各類探矿权200多个,并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矿业公司,开展了地质勘探、煤层气评价、煤层自燃监测、水资源评价、地理信息多领域的合作,中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合作、中日煤田地质勘探合作、中欧煤田煤火防治等项目均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3.立足产业,精准发力,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全局通过在企业管理上的创新与实践,落实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行业需求的变化。全局精准对接需求,聚焦解决关键问题,提供精准服务,地质产业实现了横纵拓延,由单一型勘查向综合型勘查转变,由矿产资源向地、矿、海、水、林、草多门类自然资源转变,更加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更加依靠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解决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

在资源勘查方面,总局提交地质报告干余份,为我国新探获煤炭资源、磷矿、铁矿、岩盐、铅锌矿、叶腊石矿、金、岩盐、石英矿、锰矿等大量能源矿产与战略矿产,组织实施的中国南方磷矿勘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初步建立了南方磷矿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磷矿地质勘查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在贵州开阳新发现超大型磷块岩矿床,资源量超8亿吨,平均品位33.47%,是国内唯一不经选矿即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质磷矿资源,为建国后探获资源量最大的磷矿勘查成果。在青海、内蒙等地先后发现超大型、大型铀矿床,在湖北等地钻获优质页岩气,为国家建设页岩气勘查开发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环境保护方面,总局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研究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大力拓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应急救援;水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和危废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等业务。承揽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沿线等多地大型生态治理工程,在肩负起我国地质勘查“国家队”使命,保障我国能源矿产、战略矿产及粮食安全的同时,正逐步转型成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先行军”。

在矿山抢险救援方面。作为“国家级中央企业矿山抢险救援队”,总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完成了神华集团乌海骆驼山煤矿、吉林省煤业集团通化八宝煤矿、山东省平邑县石膏矿等矿山事故抢险救援及灾后治理工程30余次,成功营救二十多名遇险人员,挽回了企业和国家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2018年参与了河北邢东煤矿地板透水事故等救援,为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精准扶贫方面。总局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措施,使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局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张家川县开展调查研究。2017年,投入资金188万元用于贫困户脱贫攻坚,实施贫困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135户、642人的交通运输难题。2018年,总局投入资金223.10万元,精准对接帮扶项目,主要实施了6个帮扶项目,将贫困发生率由24.96%降为8.46%。

六、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实施六大管理创新工程,总局企业规模得到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深知,中央地勘企业改革进程任重而道远,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总局依旧存在着产业之间、单位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先进企业发展有所放缓,后进企业受资金、设备、人才的制约因素明显;企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企业改革与集团组建进程缓慢;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存在递减现象等問题。在未来的工作中,总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实现更好地发展。

一是把握新时代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地质工作全方位、深层次重大转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稳定、经济、可靠的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为国家重大战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支撑服务;为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性、先行性支撑服务;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及时、有效的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央企“国家队”作用。

二是把握新时代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不断做强做大做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地灾治理、节能减排、智慧城市等社会发展领域着手,坚持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依靠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手段,积极投身“透明地球”“美丽地球”“数字地球”建设,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工作服务。实现传统地质产业同各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形成横纵联合的“大地质”全产业链、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的“地质+”产业新格局。

三是把握新时代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改革目标,彻底改革机制体制。积极进行改革探索,推动成立企业集团公司,革新陈旧体制模式,将传统地勘单位打造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不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外部资本,加强同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打造地质产业平台,力求转型成为集“地质勘查、新能源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科技型地勘产业集团。

四是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总要求,全面建强党的建设。总局将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企业始终忠诚于党、听党指挥。同时,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使党建工作服务于全局重点工作,真正通过党建工作的提高带动企业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六大管理创新工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初步实现了结构性调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摆脱了以煤炭勘查为主的单一产业模式,进而向着全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产,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者:赵平

第4篇: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方法

一、 民营企业存在的三大困难

1、 融资难

2、 盈利难

3、 招人难

二、 改革开发企业家发展史

1、 第一代企业家

只有行动就会成功,能整合资源就成功。做好产品和销售就成功(美的、海尔、格力等)

2、 第二代企业家

做集中销售模式(万达、苏宁、商业城),抢土地,建市场和做房东。

3、 第三代企业家

在互联网上进行圈地(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等)

4、 第四代企业家

在移动互联网上圈地(微信---------)

三、 企业成功的秘诀(长江商学院)

取势:找对企业发展方向。 明道:使用正确的方法。 修身:优化企业发展模式。

四、 企业转型升级方法

1、 整:整合人(中国人最多)、整合其它企业、整合社会资金或被其它大企业产业链整合等,要学会整合资源。

2、 借:灵活借助别人的力量发展自己的企业(苏宁压供应商3个月的货款建门面和商业地产)

3、 学:学习企业公司先进的模式和技术(如小米直销和互联网营销模式)

4、 变:整借学做好了,要创新,要变,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五、 结论: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法

1、取势:找对企业发展方向。

2、明道:使用正确的方法(整、借、学、变)

3、修身:形成和优化企业发展商业模式。

4、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圈地。

第5篇:创新驱动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包头市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截至2014年末,包头市民营企业累计发展到32035户,注册资本(金)1242.4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08%和19.22%,民营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包头市民营企业要不等待、不观望,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靠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转型升级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2013年开始,包头市经济增长告别两位数快速发展时代,进入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这一方面是由于“三期叠加”阶段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包头市产业资源能源依赖程度较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容易受经济波动冲击的实际决定的。近年来,包头市钢铁、电力等主导产业一直面临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主要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些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持续加大。为此,包头市一方面大力调整存量,坚决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做优增量,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引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已在钢铁、铝、装备制造、稀土等方面进行了产业转型和技术引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包头市民营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也不断加大。一方面,全市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另一方面,从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原材料价格和用工、用地、资本使用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使得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强力挤压。从民营企业的内部因素来看,包头市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制的,层次低、规模小,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家管理能力不强,普遍存在缺乏技术、资金、人才的困难。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体是企业,突破口就在转型升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提高全市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民营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势在必行。民营企业要主动研判产业和科技变革大势,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寻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靠大力创新驱动实现企业发展。

二、创新驱动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创新驱动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是民营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只有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包头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多万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3家,各类研发机构145家。近年来,包头市一直致力于搞产学研一体化,引进知名院校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铁用轨等一大批产品研发成功,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民营企业主动转型的意愿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下功夫,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新型化,让老树开出新花;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让新芽长成大树,推动经济发展更趋稳定。

民营企业占包头市企业总数的70%以上,是创新的生力军,在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上半年,包头市工商联开展了中小微企业产学研综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不少民营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自主品牌。一些优秀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挂牌上市,实现了企业效益的成倍增长。比如,高新区包头市展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自治区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同时我们也看到,包头市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创新要素获取难、技术创新服务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环境不公平等。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欠缺,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创新的步伐。

三、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要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要紧紧抓住包头市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和研发机构的契机,把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与北大科技园产业化、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产业集群、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中国农大、北京科技大学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便捷。二是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与企业合作机制灵活的优势,推动自身企业创新。今年,包头市将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三是加快完善创新环境。积极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工商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各项职能作用的发挥。我们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一是努力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工商联的构成主体和存在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与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新会员的发展工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发展科技创新力和市场开拓力强的企业会员,把那些有实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及时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二是进一步扩大工商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推出一批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非公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家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全社会重视和关心民营企业家”的舆论氛围。三是全面提高工商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把提高执行力作为履职尽责的基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切实推动工作目标落实;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各项职责任务的圆满完成。

(作者系包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刘 佳

第6篇: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典型案例

一、专家点评

一家以食用菌生产为主要产品的农产品企业,在短短的几年中,申报了项国家专利(发明4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8个),发表十余篇论文和科普文章,编辑出版5本专著,这不能不说是创新的典范。也正是因为具有如此的创新业绩,公司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者。

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创新与主动的学习与知识获得是分不开的。XX公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积极与世界上相关国家或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协作,主动参与本领域的各种学术活动,使XX公司广泛获得了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为其有效的创新奠定了条件。

XX的意义也不只在于其是一个成功的创新企业,更在于它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创新传播和扩散着。为了使其创新成果及时运用,创造更多效益,XX主动为农民免费提供新技术指导,积极引导农户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新技术,而且为广大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二、企业简介

XX公司是浙江省集食用、药用真菌的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企业,承担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农业厅、杭州市科技局、西湖区科技局的多项科研项目,为杭州市引进和推广22中珍稀食用菌。XX的技术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带动了30多个县市的农民、下岗职工的就业和致富。

XX公司与22个国家建立了科研协作或贸易关系,食用菌菌种、食用菌产品及菇类提取物产品在国内为享有盛名。“XX”牌食用菌系列产品荣获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优质农产品银奖、2002~2005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银奖和优质奖。公司申报了16项国家专利。

三、创新历程

公司通过承担国家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农业厅、杭州市科技局、西湖区科技局的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年,XX公司研究成果获杭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承担的浙

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于2006年8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成果鉴定。项目中的创新产品食用菌灭菌添加材料“促酵剂”是公司的拳头产品,是公司通过近20年的摸索,创新研制而成的高科技产品,在承担国家科技部星火项目中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中的低温灭菌,可以有效降低灭菌温度,使培养料短时间内升温发酵,节约大量能源材料,同时并不产生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结果表明:使用促酵剂生产的食用菌甲醛含量在无危害范围之内。该产品解决了国内外食用菌生产的低温灭菌问题,在食用菌生产实践中产生较大影响,使用促酵剂后,毎生产1000袋食用菌可以节约200元~400元。2007年产品一经推广,各地订单分至而来,客户纷纷主动上门要求合作,截至2008年上半年产品已覆盖27个省市区。

公司独立研制的应用液体菌种只需要7~10天的生长期,改变了过去食用菌固体菌种需要35天左右的情况,大量节省了人工劳力。XX研制的“便携式食用菌菌种瓶生产设备与工艺”和“食用菌筐式栽培生产工艺”解决了在都市进行食用菌栽培、观赏的需求,适应了都市的发展,开辟了食用菌生产的新路子。这些技术配套的解决了我国食用菌行业存在的缺陷,在应用地区使生产成本普遍下降5%,并取得了产量普遍提高10%的效果。

四、创新成效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在5年时间里先后研究出了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如等。自公司创建以来,共申报国家专利16项(发明4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8个),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本。

2002年以来,为了促进食用菌产品的快速发展,XX公司参与了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行业标准、庆元县香菇原产地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XX农产品公司与杭州市食用菌协会一道先后起草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食用菌生产和产品质量地方标准——《蘑菇商品标准》、《草菇商品标准》、《杏鲍菇商品标准》、《鸡腿菇商品标准》、《茶树菇商品标准》,以及杭州市农业标准规范——《蘑菇生产技术》、《鸡腿菇生产技术》、《草菇生产技术》、《杏鲍菇生产技术》、《茶树菇生产技术》,并由相关部门颁布实施,为食用菌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7篇:立足岗位,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读《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有感

工作之余,有幸拜读了厉以宁教授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一书,该书结合厉教授各地实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内容,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等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可以说,本书既是对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深邃思考,也是以历史与现实相对接的思维。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读了此书,受益匪浅,当前整个钢铁行业面临突围困境和转型升级艰巨任务的形势下,作为钢铁行业的一名基层管理者,我认为应立足自身岗位,不断总结企业管理创新的经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2014年是攀钢扭亏增效和转型升级极为关键的一年,石灰石矿作为集团公司惟一拥有优质资源的辅料矿山企业,积极响应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发展非钢产业”的号召。我们需要在企业管理上大胆创新,突破当前钢铁行业“瓶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现就本书观点,结合自身,谈谈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大力提升基层管理水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而管理创新又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和保障。没有与时俱进的管理创新,其他创新就无从谈起。虽然每个企业的客观实际不尽相同,但管理创新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适应市场变化。基层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就是业务改善、管理提升。采矿车间作为石灰石矿主体保产保供单位,面对当前形势,作为基层的管理者,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严抓执行。今年作为攀钢奋力实现扭亏控亏的关键年,从基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应从“严、实、快”这三个字上下功夫:一是着眼于“严”。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二是着眼于“实”。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三是着眼于“快”。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每项工作都要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使得企业管理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二、高度重视管理创新,提高企业基层管理精细化水平。 精细化管理使现代企业管理由经验型、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能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对于企业进一步强化管理基础,提高基层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短期内难以好转,压力仍在加大,鞍钢当前处于困难时期,只有坚持加强管理创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推动企业扭亏增效。石灰石矿采矿车间,面对石灰石、白云石两采场分散、战线长,石灰石块矿、白云石块矿、髙镁灰产品多样、工艺技术流程复杂等实际情况,应以狠抓精细化管理为重点,打好提升运行效率主动仗。我们要结合生产实际,对生产工艺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目标细化,过程细化,善于对采场穿孔、爆破、出矿、髙镁灰焙烧等各个目标构成要素和单元进行深入分析,大到采场爆区的生产布局、焙烧参数调整,小到一个炮孔超深的确定,进行详细指标细化,明确某一个生产指标要达到什么程度,某一个时间节点应达到什么进度,掌握实现全年生产目标的重点环节,进一步理清思路,分清主次,为决策部署提供依据,有效提高生产。同时,针对当前基层普遍存在的产量、质量、等待时间、运输、库存、以及忽视员工创造力等细微环节造成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总结,制定详细的措施,严格进行监督和管控,控制浪费,并逐渐消除浪费,一项一项明确,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益生产,从而最终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三、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战略,全面增强企业竞争力。

质量管理与实施品牌战略是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当今钢铁企业“百家争鸣”,我们要以“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为指导思想,创造高品质、高市场占有率、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而质量经营战略的基础是质量管理,拥有市场占有率的重点则是靠创造品牌产品。从整体的经济发展看,以名牌产品的经济实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是当代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加强质量管理,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就是推动企业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过程。质量和品牌体现着企业的素质,企业创出的名牌产品,则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有力武器。石灰石矿是当前拥有优质资源的辅料矿山企业,我们要想在逆境中求得发展,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将我们的产品质量做精、做强,加强产品质量的过程管理,从采场的穿孔爆破、矿石的焙烧以及进一步深加工各个环节抓实、抓紧,将我们的髙镁灰、生石灰质量做到行业领先水平,满足用户的质量需求,在市场上确定一定质量地位,进而在市场上立于长远不败之地。

读完厉教授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意犹未尽。当前的钢铁企业也面临相应的转型升级,要在转型中得到提升,在转型中不被淘汰,我们作为企业的一员,不论我们从事何种岗位,何种职务,我们只有在掌握中国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立足自身的本职岗位,不断的进行创新,大胆地创新,积极主动的为企业献计献策,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优势,只要我们“人人为企业尽一份力,企业就能前进一大步”,相信我们一定能为企业转型、攻坚克难、突围困境增砖添瓦。

第8篇:凝聚改革创新力量 推动中石化基层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凝聚改革创新力量推动总厂转型升级发展

作为胜利油田最重要的原油储运、天然气开发、民用气经营管理及轻烃生产基地,贯彻落实油田“两会”精神,油气集输总厂就是要紧紧围绕“安全智能的一流储运公司”的愿景目标,积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以规范精细管理为前提,不断创新调整管理方式,推进改革转型取得新突破。

一是转变观念引领新常态,激发转型升级发展动力

面对油田深化改革的新任务、依法治企的新要求、从严管理的新常态、质量效益的新考验,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建设“安全智能的一流储运公司”这一愿景目标凝聚干部员工力量,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思想凝心提升凝聚力。要扎实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员工群众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传递责任、凝聚共识,坚定完成任务目标的信心。要以向总厂成立30周年献礼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教育,引导员工自觉树立“集输发展我受益、我为集输做贡献”的共建共享理念,进一步凝聚形成“想集输好、为集输好”、“想职工群众好、为职工群众好”的主流价值。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选树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让踏实肯干、做出贡献的同志,受到尊重,更有尊严,形成比学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素质提升激发创造力。要以培养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要充分发挥优秀技能人才的作用,扎实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最大限度激发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为总厂建设一流储运公司做出积极贡献。

创新实践释放新活力。围绕深化精细管理,突出质量效益导向,调整内部经营承包指标和标准,探索切实可行的考核运行机制。积极盘活优化人力资源,在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完善岗位整合方案,推广岗位集中值守,探索流动值守、无人值守等管理新模式。贴近发展需求,抓好重点技术的研究、攻关、推广,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加强党建把握新常态,完善转型升级发展保障

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更需要过硬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作支撑。我们要从严从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全力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组织建设要更“实”。要进一步抓好集团公司党组“两个规则”的学习,对照要求完善相关制度,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抓好贯彻落实。要切实担负起抓党建的责任,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直接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委民主决策制度,落实《党委常委会议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扎实推进基层党支部目标化管理,严格党支部选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水平。各级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讲政治、顾大局,执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态度坚决、落实有力。

作风建设要更“严”。要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提高执行力,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带动员工群众。要进一步培养勇于创新的作风,不断加强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措施推动生产优化、管理升级。坚持以“旗、牌、星”工程为载体,推行工作写实、行为评价,积极开展优秀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努力营造“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

制度落实要更“硬”。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努力做到从严要求,严格自律。要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懂规矩、守规矩,规范做事、依法用权。要严格正风肃纪,保持对“四风”问题的高度警觉,对违规行为、不良现象要坚决抵制。要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坚决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要进一步推动“两个责任”的落实,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要强化“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做到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确保管理到位。

三是从严管理适应新常态,筑牢转型升级发展根基

面对持续低迷的油价,胜利油田全面进入“寒冬”期。面对低油价带来的危机局面,我们要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使全面从严管理固化为制度常态和基本要求,为转型升级发展筑牢根基。

强化HSE管理,着力提升安全本质化水平。要对照新规定、新标准、新要求,不断健全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工作标准,严抓执行落实。要从严抓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承包责任书,量化考核指标,严格执行“四不两直”检查制度,落实“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确保责任到人。要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生产施工现场、承包商管理等重点环节的严格控制,强化监督检查,狠抓治理整改,努力避免重大安全问题的发生。要从严抓安全隐患的整治,加快油气管道和要害站库的隐患治理工作,全面落实责任,细化工作方案,分类分批实施,扎实推进总厂油气管道、民用气管线和要害站库的隐患治理工作。加快智能化管道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管道泄漏监控系统和站库生产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本质化安全水平。

强化规范管理,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加强质量体系的推广应用,以制度的“刚性”约束管理行为。要从严抓目标化管理,不断完善工作目标、标准和要求。要从严抓精细管理,围绕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细化措施,创新办法,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要突出把好油气外输质量关,进一步细化量化管理指标,加强对原油含水、含氯、天然气含硫、含氧量等指标的监测,确保油气外输的高质量。要狠抓成本控制,严细成本预算,注重项目、资金、执行、监管的一体化运作,对重大项目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跟踪管理,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强化执行落实,着力提升依法依规办事能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依法治厂、从严管理的要求,严字当头带队伍、抓管理,带头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自觉强化依法合规、规范办事的意识,工作中坚守原则、动真碰硬,让从严管理落地生根,执行到位,要教育引导职工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从严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引导员工养成按程序、守规矩、严执行、重实效的习惯,从上到下形成从严治厂的氛围和严细恒实的工作作风。

第9篇:规模企业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升级情况汇报

一、企业基本情况

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机械制造、国际贸易、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农业机械制造龙头企业,下设七个子公司。现有员工1000多人,总资产4.8亿元。拥有现代化机加工设备1000余台,形成高标准数控金工成型线、机器人自动焊接线、部装、总装流水线、表面处理涂装线。被山东大学定为社会实践基地,并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公司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设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20多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宁联牌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宁联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有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谷物联合收获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金属带锯床等数控机械加工设备,同时生产收割机刀片、精锻齿轮、搅龙、铸造件等4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的机械配件。产品畅销全国,出口40多个国家。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以诚信树形象”的发展理念,先后被上级授予“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中国专利明星企业”、“中国机械工业AAA级信用企业”、 “标准化管理企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升级情况

1、2012年以来工业项目实施情况及转型升级情况 2012年以来,公司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一是完成“年产5000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该项目于2012年6月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入“2012年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并拨付中央财政预算内扶持资金820万元。项目计划总投资1065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153万元。购置先进数控机械加工设备273台(套),在现有厂房的基础上,改进工艺装备,开展技术改造,建设精锻齿轮生产线、刀片生产线、农业机械配件生产线、涂装生产线、装配流水线、总装生产流水线等设施。在目前已生产的4YZ-

2、4YZ-3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基础上,加大收获行数,调整动力速比,生产制造自走式四行、五行、七行玉米联合收获机5000台/年,其中:4YZ-4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1500台,4YZP-4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2000台,4YZ-5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1000台,4YZ-7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500台。到2013年12月,项目完成时,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09万元,完成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的103%,项目现已全部完成。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自走式联合收获机5100台,达到项目设计要求。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公司自主创能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为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了技术装备,有效提升我国玉米收获机械行业同外资品牌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拉伸了产业链条,带动相关精密铸造、锻造、发动机、液压件等产业的发展。

2 二是与国内知名动力企业恒天动力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1亿元,建设年产6000台全数字自动化数控加工设备和15000台自走式联合收获机项目,该项目列入2014年泰安市重点工业建设项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新增建设用地122亩,总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中心综合楼、产品展厅、整机试验区、仓储区、高标准车间厂房等基础设施。购置卧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等先进机械制造设备,建设高标准数控金工成型线、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线、部装、总装流水线、表面处理涂装线。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达到年产数控机械加工设备6000台、农业收获机械15000台的生产能力。预计可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1.5亿元,安置就业人员600人。项目于2013年10月立项,2014年3月份正式开工,多方并举,压茬进行,边建设边生产,从建设到投产不到4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运营。目前1-4号厂房已建设完成采用德国先进技术,新上自动化校平剪切线、数控双联折弯机、数控激光切割机床等先进生产设备,四号厂房新上二条总装生产流水线,现已投入生产。企业文化和产品展厅、销售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

2、企业项目建设、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企业贷款相对困难,融资成本高,尽管也有担保公司愿为企业融资担保,但银行在大项目建设中,出于风险责任难以再注入大量资金。二是是项目各项前期评审等费用过高,现在项目落户中比如规划、环评等费用收费较高,为项目方增加负担。三 3 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转型升级的速度。

3、2015年计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加快转型升级采取的措施。 目前,公司正在策划“山东宁联农业装备科技工业园”项目。科技工业园规划主体范围在宁阳县环城科技产业园,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920亩,周边适当预留发展空间,总建筑面积62万多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8亿元,其中:自筹投资15亿元,银行贷款13亿元。工业园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打造“三个基地、五个中心”的功能分区。广泛采用国际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自筹或合资建设上游发动机、机加工件、液压件、标准件、钣金件等配件生产基地、高端拖拉机生产基地、高端联合收获机械基地。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共同建设科研和成果推广中心、试验和检测中心、实用人才培育中心、国际贸易与信息物流中心,推动农机化产业升级。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聚集一批专业化农机具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培育形成以高端农业装备为中心,集高新技术孵化、产品检测试验、高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商贸、现代物流为一体的优势产业集群。

科技工业园建成后,年可生产各类高端农业装备50000台、核心零部件1000万件,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利润15亿元,实现税收3.8亿元,安置社会劳动力10000人。

科技工业园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提高农业装备技术水平起和促进农机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引领助推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的转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4 物质技术支撑。缩短与国外农机装备技术水平的差距,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滞后的问题,推进粮食生产向产业化方向有序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节本增效,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合理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助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土地集约经营组织的发展。推动机械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我县的整体工业实力,实现我县工业多元化发展。

4、“十三五”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包含拟上项目),转型升级方向及采取的措施。

“十三五”期间,公司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大精神,以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快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迅速扩大规模,着力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大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加强品牌建设和内部管理,尽快把公司建成国际有名、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农机制造集团公司。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利税过十亿元。

转型升级方向及采取的措施:一是抓好“山东宁联农业装备科技工业园”项目建设,尽快完善各项审批手续。二是加大科技平台建设,在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打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国际技术合作中心等科技平台,支撑科技创新。三是积极以 5 该项目为载体,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产业振兴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市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泰安市财源建设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等科技和资金扶持项目,争取政策性资金扶持。

5、需要协调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采取的措施

一是协调解决资金瓶颈。目前“年产5000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改造项目”拨付的中央财政预算内扶持资金820万元,尚有150万元未到位,望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二是协调解决贷款瓶颈。建议召开银企项目对接恳谈会,争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三是协调解决科技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召开人才招聘会或与专业高校联合开展人才交流等活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快转型升级。四是着力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助力企业快速转型升级。

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上一篇:吉林市和长春市哪个好下一篇: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