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汇报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汇报(共8篇)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汇报 篇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必然成为我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核心,以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目标,把培育和壮大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四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0%,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1.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03个,入社农户6778户,其中种植合作社767个,入社农户4135户;家庭农场发展到600个;种植500亩以上大户53户;全市农业企业达到4个,这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推进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实力弱。我市的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建设水平低,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影响力小,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现象。

(二)自身建设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多数能做到规范登记注册,而对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却关注较少,缺乏主观发展意识,只注重成立,不懂得如何去运营管理。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且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深度开发产品的附加值。

(三)品牌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经营主体缺乏竞争观念,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品牌难上档次,知名品牌缺少,不能创造出响当当的品牌,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政策扶持不到位,阻碍发展。政策不能及时有效的落实到各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想发展没有政策扶持,有政策再发展却错过了最佳时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稳步快速发展。

(五)信息服务平台滞后,制约产品销售。没有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市场信息网络,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生产、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容易造成价格大起大

落,严重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情况。

三、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想 我市紧紧抓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试点县的有利契机,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两翼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规范指导,扶持合作社经营,打造出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经营主体,在全省率先开创出一条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之路。

发展目标

根据《哈尔滨市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项实施方案》要求,力争到2015年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到3000个以上,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个、规范社30个、示范社1个、农业企业发展到1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900个、500亩以上种植大户发展到 80个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覆盖面达到80%以上,经营土地面积250万亩以上。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发展到12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到2020年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到5000个以上,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500个、规范社70个、示范社3个、农业企业发展到2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1500个、500亩以上种植大户发展到150个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覆盖面达到80%以上,经营土地面积

300万亩以上。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发展到20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180万亩。

(一)全面展开调查,摸清基本情况。一是对全市的农业经营主体展开全方位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类型、经营情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建档,组建农业经营主体资料库,同时建立农产品开发项目库,对优秀的项目进行备案,对已纳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突出重点,从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相对比较成型、有潜力的合作社,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培育,帮助其发展壮大。

(二)加快推进示范规范社建设,引领全市合作社快速发展。1.重组.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规模小的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成大的合作社,实现统一经营,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2.择优.从全市范围内挑选出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好、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与支持,培育发展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规范社,力争一个乡镇至少一个规范社,每年全市发展一个示范社。3.创新.大多数合作社都是单一生产,彼此联系少,产生的效益低。要打破传统意识,积极转变合作社经营思路,引导单一型合作社向混合型、综合型合作社方向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利益联结。4.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平台。市、乡、村三级建立健全土地流

转服务组织,以谐农“三资”软件为载体,健全流转信息发布体系。指导流转合同签订,调解流转矛盾纠纷工作,搞土地确权仲裁。组建市级土地流转交易大厅,推动流转管理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

(三)组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为了更好的培育和壮大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经营主体建设办公室牵头组建农业经营主体协会,该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自律性社团组织。1.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入会。协会承担着政府和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部分社会职能,规范行业行为,维护企业正当权益,保持队伍稳定,促进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宣传,鼓励各经营主体入会。2.完善协会制度,实现规范化运作。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会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协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各种活动,进行经验交流,技术讨论等。使各经营主体稳步健康发展,实现规范化运作。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建立专业网站、创建协会报刊等多种宣传形式,第一时间将新的政策、经验、技术、信息等传达到各经营主体,搭建好服务平台。

(四)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1.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整合品牌。统筹制定农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知名化 的中远期发展战略,统一、规范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杜绝品牌杂乱、无序竞争,做到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

2.加强产品深度开发,全力打造优势品牌。支持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联营联合,走特色品牌发展道路,加强产品深度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统一打品牌,集中闯市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3.挖掘自身潜力,凸显品牌优势。从各乡镇现有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入手,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方式,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产品,从以往的口口相传,被动宣传的方式,逐步发挥品牌效应,做到一乡镇一品牌,一品牌带动一乡镇的明星农业模式。

4.加大“三品一标”和产品体系建设工作。农产品的品牌响不响,消费者认不认可,除了宣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农产品质量的考验。鼓励规模大、具有优势品牌的经营主体进行“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推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形成精品产业,创新出高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强化政策支持

1.推行新型经营主体担保制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建立担保基金,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

2.建立农业专项基金。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新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开拓市场。由财政部门会同农口的主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对符合支持对象、支持环节的,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各级审核、评审后给予相应的专款专用。

3.补贴倾斜扶持。对新增农业补贴要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探索实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物流、仓储、绿色农产品等进行相应补贴。

4.试点项目支持。实施项目库共享政策,逐步扩大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规模,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实力,对试点项目的用地给与相关优惠政策。

(六)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汇报 篇2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构建多元化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农业、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 纳入目标考核、加强领导、整合资源、落实责任、加快发展。

完善政策, 强化主体。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使更多的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为其发展拓展空间。二是增加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应将专项扶持资金纳入预算, 并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逐年增加扶持额度。三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 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四是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注册登记办法。五是简化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程序, 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 扶持家庭农场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惠政策, 农业投入要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支撑。

加强管理, 提升水平。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农民为主体, 特色产业为依托, 按照“边探索、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 对现有的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 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使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真正发挥组织带动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开拓“两个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发展的核心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竞争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必须着力推进科技进步,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优化产业布局, 以“千斤粮、万元钱”、千亿工程、高产创建等项目为载体, 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低耗为目标, 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 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 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强化服务, 完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民高效的原则, 以加快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重点,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改变和创新服务方式, 重点为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必须以加快构建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和金融服务等服务体系为重点, 大力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为新型主体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汇报 篇3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联合体;农业企业;家庭农场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过程中,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探索建立以家庭农业为基础、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组织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经营主体改革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如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创建于2012年7月,由淮河种业公司和德杰、忧民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何勇、朱超等18个家庭农场和6个种粮大户组成。目前,联合体拥有各类农机装备410台套,流转土地10000多亩,小麦良种繁殖基地4万多亩,带动农户4000多户。由此可见,联合体是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动诠释。本文以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为例,探寻埇桥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之路。

一、创建联合体的背景

从宏观上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壮举,开创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先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从微观上看,淮河种业作为农业企业,有资金优势,但缺乏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德杰农机、惠康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有装备、有生产技术,但缺乏稳定的作业服务对象;何勇、朱超等家庭农场有生产条件,但缺乏资金和技术指导。

通过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三大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二、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运行机制

(一)成员之间职责明确。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主要采取“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运行模式,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在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内,淮河种业负责联合体生产经营计划、生产标准制定、良种及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收购、销售等;天雨农机、民丰农机等专业合作社负责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朱超、段发展等家庭农场按照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负责粮食生产,向农业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实现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三方共赢。

(二)联合机制完善。一是交易联结。产业联合体各方通过签署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交易关系和农机作业服务的交易关系。二是生产要素融合。联合体各方通过融合资金、资产、技术等生产要素,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淮河种业公司为了更好地解决家庭农场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提供种肥等生产资料给家庭农场时,先垫付资金,收购农产品时扣除,形成了资金融合。2013年淮河种业公司为联合体的4个家庭农场担保贷款800万元,家庭农场用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待收获的粮食向淮河种业提供反担保,化解企业担保风险。三是互助联结。通过充分发挥联合体各方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建立联结机制。淮河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粮食烘干、晾晒及仓储服务,家庭农场大规模生产导致的无法晾晒储藏粮食的问题迎刃而解。

生产要素的融合使得产业联合体各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他们的经营活动捆在一起,是产业联合体形成紧密联结的关键,也是产业联合体与传统“公司+农户”模式的最根本区别。

(三)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在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同提高效益的同时,三者之间利益分配向相对均衡方面发展。龙头企业向家庭农场分配因规模采购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减少农产品采购环节而增加的利润,同时监督指导家庭农场生产获得可靠的原材料,通过增加总产量、提高产品的质量,以获取更高的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联合体后,向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服务和作业服务,有了集中连片的服务环境和稳定的服务面积,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经营收入。家庭农场一方面通过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了收益,另一方面从龙头企业供应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的让利中获得收益。

三、联合体经营优势

(一)生产规模化。联合体的规范运行,实现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大经营主体的优势互补,有力地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从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看,流转土地10000多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4万多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二)农业收益高效化。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通过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批量采购减少费用等措施降低了生产成本。淮河种业批量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能够节省采购成本5%—10%。通过应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了联合体成员的经营收入,家庭农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小麦、玉米可增产10%左右。通过这“一降一增”,全年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效300元左右。

在联合体框架内,企业解决了原材料质量安全及组织供应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稳定的服务对象;家庭农场解决了技术、资金、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市场风险等问题。通过三大经营主体融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各自发挥其经营优势,能够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三)社会服务全程化。联合体内经营主体发挥其各自优势,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了产前的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农资供应环节,产中的耕、种、管、收等机械化作业环节以及产后的销售、运输、加工等环节,基本满足了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四)从业人员专业化。通过培训资源的整合,对联合体中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将其全部纳入新型农民、就业技能,雨露计划培训的补助范围,加强对联合体从业人员的培训。目前,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内持有农机驾驶操作、机械维修、会计从业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在70%以上。

(五)农民收入多元化。农民加入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后,将其土地流转,不但可以获得每亩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而且通过参加田间管理、作业服务等,全年可获得5000元以上的工资性收入。

四、地方财政扶持联合体发展的举措

(一)资金扶持,提高联合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埇桥区出台扶持政策,对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建设、农业融资等方面进行奖补。2013年共落实各类奖补资金1139万元,为联合体贷款2.1亿元。

(二)项目助推,提升整个联合体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把握住埇桥区作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区)的机遇,择优选择联合体中的5家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服务面积达5.8万亩。

(三)提标扩面,提高联合体抗风险能力。提高赔付标准,扩大保险范围,增强联合体内经营主体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市、区财政各补贴40%保费,在粮食产业联合体内提高农作物保险赔付标准,小麦每亩提高到500元,玉米每亩400元。同时,在蔬菜产业联合体内,开展政策性蔬菜大棚保险。

(四)强化培训,提高联合体技术支撑能力。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每个联合体有一个专家组,每个合作社有一名专家,每个家庭农场有一名技术员。同时,整合就业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加强对联合体内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联合体内经营主体技术水平。

(五)搭建平台,提高联合体规模化经营能力。建立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区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购置办公设备,同时,完善土地流转各项规章制度。2013年,全区已建成1个服务中心,20个分中心,276个服务站,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联合体占31%。

在各项措施的扶持引导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7月,全区产业联合体发展到31家,其中粮食产业12个,蔬菜产业6个、畜牧产业6个,其他特色产业7个。联合体框架内的农业企业达到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21家,家庭农场达到623家。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就是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力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

专业大户

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的主要特点:具有强烈的科技兴机理念。具有坚定的依机致富信念。具有优秀的服务农民的品质。

农机大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来源少 二是文化水平偏低,应用能力差 三是发展极不均衡,行业差距大

加快农机专业服务大户发展对策和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的主体地位 2、建立扶持机制 3、突出培育重点。4、完善信息服务 5、启动培训工程 6、维护合法权益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2、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3、劳动者报酬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

4、各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

乡镇企业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资金紧张,融资困难

2、技术相对落后

3、员工素质不高,优秀人才缺乏

4、管理水平不高,效率低下

5、信息化建设滞后

推进新时期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

2、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改善人才管理机制

4、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

5、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

6、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要加快

7、加强领导,健全监督机制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分析:土地流转困难;生产资金不足;家庭农场界定缺乏统一标准;家庭农场经营结构单一;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协作互进建设;尽快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结构的多样化;提升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家庭农场的优势特点

1、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2、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

3、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推广难题:

1、中国对家庭农场缺乏清晰的定义。

2、难以得到相应的扶持政策,缺乏更新设备和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3、融资难

4、土地流转不规范,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

实施建议:

1、探索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2、对符合以上条件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接受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3、加紧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

4、应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诸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

家庭农场经营存在的问题

主体地位不明确

经营缺乏统一规划

经营需要政策的扶持

资金来源需要改善

经营风险管理有待提高

经营急需人才

经营缺乏配套措施

对策:

1、政府层面:第一,赋予家庭农场法律地位、市场地位,使得家庭农场“三位一体”。

第二,进行统一规划。

第三,制定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

2、家庭农场行业层面:第一,我国目前已经有农民合作社,这是一种家庭农场抱团的形式,也为家庭农场行业日后行业组织建立的雏形。第二,家庭农场可以成立一些专业的服务性公司。第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产业链利润的分享。第四,通过特色化经营和控制同业数量,弱化同业竞争。第五,发展非农业项目。

3、家庭农场层面

第一,强化家庭农场主自身素质。第二,引入技术人才。第三,实现市场化运营。

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㈠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㈡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㈢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㈣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㈤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的社员素质不高。合作社资金运转困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要采取切实措施

第一,坚持标准,重视质量。第二,认真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保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活动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第三,加强指导,用好扶持政策。第四,加强监督 真正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权力和权利 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权 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的职能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的税费负担问题 解决运作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人才缺乏问题 对如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制定激励发展措施

强化规范化建设)强化科技特色

健全部门机制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篇5

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到来,“明天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入2013年,必须进一步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目前全镇农业企业家,年加工产值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入社社员人,联系带动农户户、生产基地亩;新型高素质农民名,种养殖面积亩,年产值元。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切实改变了过去普通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一统天下”的状况,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力培育“三大主体”,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一批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我们以培育新型农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全面提升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高素质农民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生产经营队伍。一是以培养培训为抓手,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加强技能培训,重点利用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乡镇成校等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绿色证书”、实用技术、远程学历教育等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近年来,每年培训都超过万人次。二是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我镇的区域地理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全镇拥有市级农业企业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做精做专,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农业精深化加工,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进一步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全镇拥有农产品知名品牌个,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个。三是以产业特色为依托,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重发展为先,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户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注重引导扶持,在销售渠道、社员培训、人才引进、设备设施、品牌建设、联合重组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着力培育一批“龙头型”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注重制度建设,以规范运行方式和经营机制为核心,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着力培育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的示范性合作组织,全镇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和规范化合作社分别达到家和家。

二、着力完善“三大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活力

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经营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自然风险增多等制约和困难,积极发挥我镇的区位、产业、科技等优势,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根据我镇实际和市场发展需要初步形成了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努力形成规模经营体系。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牢牢抓住我镇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一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专门出台扶持办法,落实奖励资金,引导和鼓励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目前全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建成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基地家。另一方面加强服务管理,全面建立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及时调

处和裁决流转纠纷,努力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二是完善科技强农机制,努力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新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源头创新环节,实施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奖励制度,每年表彰奖励20名农业创新带头人。在生产组织环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农作制度创新,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气象信息服务,制定农业地方技术标准个。在农技推广环节,重点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为新型农民一对一配备农技专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已初步建立了以名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努力形成“三农”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率先实施老年人生活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不断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增加保险品种,目前政策性保险品种达到只,参保农户达多户,投保率达%,有效降低了经营主体生产风险。

三、着力强化“三大保障”,不断改善农业经营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通过设施配套、政策扶持、舆论宣传等多种途径,着力改善农业经营发展环境。一是强化领导保障。我镇要切实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制定长期规划,分解任务指标,落实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切实做到工作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移,干部力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舆论宣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政策保障。率先出台高素质新型农民扶持办法,对新型农民每人每年给予元财政补助,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改投入、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去年财政支农资金投

入达到亿元,增长%。大力推进涉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强化农经信息、农资供应、产销对接服务,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导入现代经营理念、融入国内国际市场。三是强化设施保障。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镇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物质装备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仅去年全镇就新建改建农村村村通公路 公里,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建成标准农田万亩。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严格落实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合理安排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用地需求。

樟树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篇6

今年以来,江西省樟树市财政局把支持“三农”重点转移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来,以首先提高农民专业素质来根本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

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培育成为专业大户。鼓励和引导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农村种养大户,成立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二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立足本地资源特色,重点支持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二、三产业环节兴办农民合作社,创新各类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和经营模式。

三是引导组建联合社。引导同区域、同行业、同类型农民合作社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民合作联社,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组织化水平。

四是鼓励兴办大型农业企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

(江西省樟树市财政局刘忠平供稿)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汇报 篇7

创办:因地制宜, 形式多元

在发展农机合作社过程中, 山东省按照多元创办、形式多样的原则, 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推进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合作社蓬勃发展。

在创办类型上, 主要有五种:一是农机大户联合型。这种类型较为普遍, 全省有2363个, 占总数的54.8%。二是农村能人带动型。这种类型全省共有1270个。三是乡村集体农机服务组织改制型。四是农机企业领办型。这类合作社有经营管理优势, 规模大、实力强, 管理规范, 运行较好, 全省共有196个。五是农村社区创办型。这类是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中, 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土地, 由社区集体出资按股份制入社, 吸收社区内的有机户带机参加的农机合作社。

在运作模式上, 主要有三种:一是劳动合作型。由农机大户带机入社, 机械所有权归个人所有, 合作社统一调配、存放、管理、维修保养机械, 联系业务、组织作业和制定收费标准, 实行单机核算, 按作业量统一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公积金。二是劳动资本合作型。合作社成员带机作价或带资入股, 机械等资产由合作社共有, 成员带机入社后, 对原机械等资产只拥有股份, 没有独立的支配权和使用权, 合作社统一管理,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三是农机服务与土地经营结合型。合作社通过依法流转土地把分散的地块连起来, 既有利于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又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统一作业的优势, 实行统一供种供肥、作业、管理服务, 使原来的单纯农机作业服务与规模经营土地实现有机结合。发展:政策扶持, “五有”规范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 山东省各地的农机合作社数量虽然大幅度增长, 但建设质量普遍不高, 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为此, 山东省农机部门本着“放手不放任、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的原则, 注意把握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导向, 搞好指导服务, 以规范促发展。

2010年, 省农机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通知》, 提出了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运行机制、健全的财务制度、较大的服务规模、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 在全省开展了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制定下发了《山东省农机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进一步细化了运行良好、财务规范、建设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等认定标准。为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带动作用, 在农业部命名山东省19个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点的基础上, 2011年省农机局在全省开展了“明星农机合作社”命名活动, 评选了22个省级明星农机合作社, 省政府予以命名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

自2009年起, 省农机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实施了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 连续四年共安排2600万元专项资金, 以“以奖代补”的形式, 在全省重点奖励了400多个农机合作社, 并在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提出, 凡是申报奖励的农机合作社必须达到“五有”规范化建设标准这一基本条件。

2012年, 省农机局组织举办了两次全省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 共培训合作社理事长200余人。各市通过建立联系点、列名指导等方式, 加强了与农机合作社的工作联系。县级农机部门定点指导、靠上服务, 定期走访、座谈, 指导和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 健全机构, 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推动了农机合作社规范有序发展。目前, 全省达到“五有”标准的农机合作社有1590个。

服务:创新模式, 注重内涵

山东省农机部门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手段, 以节本增效为核心, 积极创新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模式, 农机合作社服务的内涵进一步拓宽。

在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方面, 利用地域间的机械拥有量差别和收获等农机作业时间差, 农机合作社组织农机手到外县、外省开展作业服务, 拓展了作业区域, 延长了作业时间, 增加了作业收入, 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农机跨区作业的主力。目前, 全省开展跨区作业的农机合作社2633个。

在组织订单作业方面, 农机合作社通过提前考察农机作业市场, 与用机户签订作业协议, 明确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收费等服务内容, 按照协议开展机械作业服务。通过订单作业, 合作社有了固定的服务项目、农户、区域和收益预期, 形成了“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机具转移顺畅”的发展模式, 也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这种方式已成为农机合作社为本地作业服务的主要方式。在农田托管服务方面, 农户只是把土地的“管理权”委托给农机合作社, 并由其代为耕种收和管理, 合作社收取一定管理费用。农田托管服务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 相对容易操作, 又能达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效果, 能有效解决因作业地块零散, 种植不统一、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还能为农户提供规模化、系列化农机服务, 让农民亲身感受到“省力、省钱、省心”。

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方面, 农机合作社通过承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依法流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直接经营土地。合作社把分散的地块连起来, 在成方连片的土地上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统一作业、统一管理服务, 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成效:作用突出, 活力显现

在山东, 农机合作社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前提下, 将广大农机拥有者、使用者紧密联结起来, 既根据农民需求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 解决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又使得农机经营者能够有组织地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不断开拓服务新领域, 努力增强服务功能, 增加了服务收入。

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农机合作社不仅合理配置了机械设备, 优化了存量机械装备结构, 而且通过联合增强了融资、团购能力, 还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使集成配套能力得到极大提高。2012年全省农机合作社拥大中型拖拉机5万台, 其中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4.6万台, 联合收获机4.9万台, 其他配套农机具13.3万台 (套) , 拥有标准化的机库、维修间、储油库等基础设施, 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为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做出了贡献。

提高了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2012年全省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总面积达8664万亩, 占全省农机作业总面积的1/3;服务农户数409万户, 平均每个合作社服务农户数量948户。许多农机合作社由初期的耕种收为主的单项作业, 快速向综合性作业服务拓展, 并延伸到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土地规模经营等多种领域。

推动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合作社能够按照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农机装备结构,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规模化。通过农机合作社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作业量大, 覆盖面广, 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示范带动能力强、效果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农机合作社应用, 能够直接延伸到农户、田间地头, 能够降低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 加快推广应用步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研究 篇8

摘 要:在总结前人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结合国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领域发展的特点,指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提出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促进涉农抵押担保创新的落地实施、从供给侧推动农业保险创新、支持民间金融合作组织发展、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全覆盖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现实特点;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104-2

0 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农业兴,则国强盛。然而现实却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和涉农组织缺乏活力等现象广泛存在,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组织规模小,经营服务能力差,资金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困扰着涉农组织的发展,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十分突出。这一难题引起中央高度重视,201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数年提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以有效化解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各项支持政策中,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突出,如果能用好农村金融这一重要抓手,势必能进一步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1]。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经营规模较大、物质装备条件较好,具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2]。其特征主要有:一是适度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二是集约化经营;三是市场化程度高。主要类型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等。

2 国外的农业金融支持实践

①政策性金融:典型代表是日本,在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下政府占主导,同时培育市场化的农业基金,并充分发挥民间农业协会的作用,也鼓励农村民间信用担保市场的发展,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扶持体系。资金运用以贷款为主,大量用于农村基建、农械装备改善、农民职业培训等方面。

②合作性金融:典型代表是法国,设立专门的农业信贷银行,中央银行给予地方银行充分的自主权,地方银行可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确定农业信贷利率、额度、期限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信贷的积极性。

③商业性金融:典型代表是赞比亚,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放开利率控制,与市场接轨,针对农村地区推出“Mzansi账户”,这种账户只提供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小额资金,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还通过整合商业银行业务,成立第三方信贷担保等方式促进农村金融发展[3]。

3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现有金融主体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有更多的期望,如进一步增加贷款品种、增加农业贷款额度、合理设定贷款期限、给予优惠利率、降低贷款门槛、提高办贷速度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金融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其资金需求普遍较高,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需求规模较大,更注重生产性融资;

二是资金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覆盖各产业及各环节;

三是金融需求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四是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

五是商品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更加需要完善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

目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各方面的问题,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第一,农场金融市场格局并未根本改变,除了私人借贷外,正规的农村金融市场仍然由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主导,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大多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

第二,农村居民法律意识单薄,缺乏法律环境,金融信贷观念难以形成很好的意识基础;

第三,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自身经营风险外,还涉及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农业相关的保险、信贷、抵押等发展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坏账呆账。

第四,农村金融监管问题重重,相关法规还不健全,各金融机构之间协调配合效率低下,金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村金融风险加大,与此同时中央及地方对农业的投入依然不够,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缺乏创新活力和环境。

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4.1 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逐步普及,65%的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且智能手机移动上网占比更高。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缺口。

第一,可以尝试打造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基于用户在平台进行的农资、农产品流通等交易数据以及依托中国供销社的线下服务站的信息面向大户提供信用贷款;

第二,也可以鼓励电商平台与涉农机构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深度挖掘农村居民和涉农组织的资金需求,根据农户、中小型农企的信用水平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满足其在农资购买环节和农产品销售环节的信贷需求 ;

第三,以自建“农商贷”服务网点的模式,为农民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民生产和创业,并提供租赁、理财类的相关服务[4]。

4.2 加快涉农抵押担保创新的落地实施

土地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根基,要实现适度规模集约经营,首先要引导农民将土地集中起来,打破旧有的“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而流转土地的基础从金融角度看就是要加快涉农担保信贷制度尽快落地实施,包括流转土地时应该考虑到的风险管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创新各种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包括创新资金提供方式、适当放宽信贷条件、定期开展涉农金融知识讲座等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心。此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和市场机制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4.3 从供给侧推动农业保险创新

依托商业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以商业经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强化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政府应鼓励保险公司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开发保险产品,同时适当加大支持力度;以加强对小农户的收入支持为目标进行保险工具创新,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取消中间环节以减少漏出,可在现有支付农户直接补贴的银行卡中设立农业保险专项账户,农民根据实际投保面积缴纳保险费用,国家财政提供配套资金,两部分资金合并记入个人账户、实行专项管理[5]。

4.4 支持民间金融合作组织发展

民间金融灵活机动,它脱胎于农村的土壤,最清楚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比其他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更有优势。同时也应推进其进一步规范化和合法化,结合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大力推进“协会+农产”、“合作组织+农产”、“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信用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之间以及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以多种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弥补金融信用供给的不足。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可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发展合法的小额民间贷款组织和P2P领域创新,引导和规范其发展,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监管工作。

4.5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全覆盖

建立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解决其在缺乏有效担保物情况下的贷款问题,仅凭信用便可贷款,以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对象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开展农户信用评分定级,使信用户享受到优惠的信贷政策及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不断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和完善体系[6]。

5 总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中央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前景广阔,其金融需求向规模化、长期化、多样化转变,也给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不同类型的机构有机会因地制宜建立起差异化的涉农信贷管理体系,从而有可能为农村金融市场带来转折性的变化。

参 考 文 献

[1] 李正宏,杨宏银.村组内部流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探索[J].政策,2015(03).

[2] 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

[3]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

2005(4).

[4] 王小华,温涛,王定祥.县域农村金融抑制与农民收入内部不平等[J].经济科学,2014,(02):44-54.

[5] 李长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交易费用为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上一篇:车间班组长工作权责下一篇:立体兔子折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