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现代农民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就业选择集的视角

摘要: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劳动力择优转移特征日益明显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显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群体中,男性占比为68.3%,40岁以下青壮年占比53.9%,转移劳动力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留守劳动力1.54年农村留守劳动力量质齐降,农村日渐凋敝,农业发展后继乏人,农业现代化如何实现令人困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意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出能够胜任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的现代农民,尽快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工业化创造出大量非农就业机会,改变了农民的就业选择集合。较之传统农民的“世袭”身份和职业选择的单一性,现代农民拥有多种职业选择。因此,不同于既往文献中对于现代农民的内涵特征以现象描述为主,形成与培育的研究以具体途径的陈述居多,本文将现代农民的本质特征置于就业选择集合视角下予以识别,以农民的就业选择集合为创新视角和逻辑起点,从农民就业选择集合扩展选择能力提高、选择条件形成三个维度出发,构建起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择优转移下的农村人口代际优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的选择性就业这三者之间联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各部分的机理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农民的生成机制和形成规律工业化带来农民就业选择集合的扩展变化,意味着农村劳动力面临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和职业选择,农民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形成了现代农民生成的基本前提。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择优转移引致农村人力资本的持续性积累,这是因为优质农业劳动力的率先非农转移是理性农民在农与非农两部门寻求最优劳动力价格的短期套利行为。受这种套利激励,农民的长期行为表现为通过加大自己和子女的人力资本投入来逆转其人口生产偏好,最终导致农村人口生产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型,从而带来了农村人口质量的动态提升和代际优化,这成为农民提高自主选择能力的内在成长路径。伴随农村人口的代际优化,农业人力资本深化,农业生产要素升级,农业生产函数改变,农业发展的形态由古典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这一高级阶段。同时农业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迁,逐步形成了与工商企业特征趋同的、以市场效益为中心的企业化经营形式,产生了与现代农民互相促进的机制。一方面,农业企业化经营由于其市场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规模效应和收入效应对现代农民成长形成“拉力”和“推力”,促进各种类型的现代农民成长;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契约化经营,要求各个投入要素获得报酬的最大化,成长起来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现代农民拥有了自主选择职业的能力,必然要求工资收入最大化。在现代农民的选择性就业压力下,农业企业不断提高其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获得最大收益,最终,农业企业化程度得以提高。由于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现代农民在面对扩展的就业选择集合时,选择非农就业的条件为,从事农业产业的职业收入与非农产业从业者的收入大体均衡或不小于非农就业收入。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高收益率使农业部门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部门,最终带来农与非农就业工资差距的收敛甚至农业就业收益大于非农就业收益,伴随这一条件的达到,从事农业成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在面对多种职业选择时的自主选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非“身份”,现代农民由此生成。由此可见,现代农民的生成是工业化进程中,就业选择集合扩展变化所引致的一系列关联变化的结果。其形成规律是农民具有非农就业机会,转移到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非农择优转移产生人口代际优化效应,形成农民选择能力提高的内在路径——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民成长以及农与非农就业工资的收敛,促成农民择业条件的转变。论文在对三部分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对农民就业选择集合扩展、选择能力提高、选择条件转变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方法,向量误差修正的VECM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分别予以实证检验。同时,以美、法、日三个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民的形成与培育为典型案例,比较得出,促进现代农民成长的启示在于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重视农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收益和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因此,现阶段中国,在认识及尊重现代农民生成机制及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来助推现代农民的生成。具体而言,就是继续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以扩展其就业集合,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农民主体选择能力,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以促进农民农业择业条件的转变。

关键词:现代农民;生成;选择集;农业企业化

学科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正在推进的农业现代化

1.1.2 农业劳动力择优转移特征明显

1.1.3 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人力资本不足的严峻挑战

1.1.4 “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现代农民的内涵界定

1.3.2 现代农民的成长和培育

1.3.3 现代农民的形成条件

1.3.4 现代农民成长的影响因素

1.3.5 现代农民培育的国际经验

1.3.6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5 本文对于现代农民的概念界定

第2章 从选择集视角识别传统农民和现代农民

2.1 传统农民的特征与形成

2.1.1 传统农民的特征

2.1.2 传统农民的形成

2.2 现代农民的特征与形成

2.2.1 现代农民的特征

2.2.2 现代农民的形成

2.3 选择集视角下现代农民的本质界定

2.3.1 传统农民与现代农民的区别

2.3.2 现代农民的本质界定

第3章 农民就业选择集合的扩展: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

3.1 农民非农就业现状

3.1.1 非农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3.1.2 非农就业收入逐年增长

3.1.3 非农就业经历不断增加

3.1.4 非农岗位技术含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

3.2 农民就业选择集合扩展的因素分析

3.2.1 经济发展水平

3.2.2 市场化程度

3.2.3 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

3.2.4 城镇化程度

3.2.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3.3 非农就业机会扩展因素的实证检验

3.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

3.3.2.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3.3.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3.4 主要结论

第4章 农民就业选择能力的提高:劳动力择优转移下农村人口的代际优化

4.1 农村劳动力择优转移现状及成因

4.1.1 劳动力择优转移现状

4.1.2 择优转移的成因分析

4.2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现状与人口的量质转型

4.2.1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现状

4.2.2 农村人口量质转型

4.3 农村人口代际优化

4.3.1 农村人口的代际划分及特点

4.3.2 农村人口的代际优化

4.4 劳动力择优转移下我国农村人口代际优化的经验检验

4.4.1 模型设计

4.4.2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

4.4.3 计量检验

4.4.4. 结论

4.5 农村人口代际优化效应

4.5.1 农业人力资本深化效应

4.5.2 农业技术形态转变效应

4.5.3 农业生产组织变迁效应

第5章 农民就业选择条件的转变:农业的企业化与农民的选择性就业

5.1 农业现代化及实现条件

5.1.1 农业成长形态的变化与农业现代化

5.1.2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

5.2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形式—农业的企业化

5.2.1 农业企业化的必然性分析

5.2.2 中国农业企业化的基本条件分析

5.3 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与现代农民成长的双向互动机制

5.3.1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形式与特点

5.3.2 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民的成长

5.3.3 农民的选择性就业推动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5.4 企业化经营下农业就业条件的形成——农与非农就业工资差距的收敛

5.4.1 农与非农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

5.4.2 农业企业化经营下农与非农就业工资差距的收敛

5.5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现代农民选择条件形成的实证检验

5.5.1 模型介绍

5.5.2 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5.5.3 模型计算过程及结果

5.5.4 结论分析

第6章 现代农民成长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6.1 发达国家现代农民培育与成长的案例分析

6.1.1 美国现代农民的培育模式与成长途径

6.1.2 法国现代农民的培育模式及成长途径

6.1.3 日本现代农民的培育模式及成长途径

6.2 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民成长与培育的经验借鉴

6.2.1 重视劳动力转移与人口转型

6.2.2 以农民教育培训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

6.2.3 农业科研体制的建立与机械化的倚重

6.2.4 以土地政策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6.2.5 注重对农业的保护与支持

6.2.6 健全完善的市场化体系

6.3 国际比较对中国现代农民成长的启示

6.3.1 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转移

6.3.2 提高农民就业选择能力是现代农民成长的内在要求

6.3.3 提高农业收益,助推农民就业选择条件的转变

6.3.4 农业企业化经营是现代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

6.3.5 现代农民的成长模式须符合中国国情

6.3.6 现代农民的生成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第7章 助推现代农民生成的配套政策设计

7.1 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拓展农民就业集合

7.1.1 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7.1.2 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7.1.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7.1.4 合理分配固定资产投资

7.1.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平等就业

7.2 以人力资本投入来提高农民选择能力

7.2.1 树立农民教育培训的大体系观

7.2.2 建立农民教育专项基金

7.2.3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激励机制

7.2.4 建立城乡联动的十二年农村义务教育体系

7.2.5 广泛运用“互联网+”,创新农民培训教育新模式

7.3 助推农民择业条件的转变

7.3.1 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7.3.2 提高农业收益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媒体资源远程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科学发展观文明观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