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调研组(精选10篇)
(2009年8月20日)
根据南平市人大关于组织省、南平市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2009年7月30日,建瓯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部分建瓯的省、南平市人大代表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昌泰带队,走访了成茂食品、明良食品、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察看了建瓯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和福建省建瓯职业中专学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等单位的专题工作汇报,并就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情况进行座谈,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全市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农村人口4
2.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1.0%,其中劳动力21.3万人,富余劳动力11.5万人。截止到7月30日,全市历年累计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9.9万人,占富余劳动力的86.1%。从近年统计情况看,建瓯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的亲缘性。在各种转移方式中,依靠亲友转移的占44%,自谋出路的占转移总数的37%,用人企业招聘的占6%,依靠中介组织转移的占3%,其它方式转移的占10%。由此可见,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
2、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从转移的区域分布看,在本市范围内转移的占51.9%,转移到本省其它县市的占33.9%,转移到省外的占13.2%,转移到境外的占1%,就地就近转移已成为我市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3、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耕山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离土不离乡的亦工亦商亦农型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在本市范围内转移的,40%都为兼业性转移。
4、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去向看,转移到工业的占30.3%,转移到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占16.9%,转移到建筑业的占13.4%,转移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的占8.5%,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的占30.9%。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一些人员积极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从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一定经验、掌握一定技能、积累一定资金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些已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重视,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当成一项大事来抓。建瓯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专门成立建瓯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在市委农办,专门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工作的统筹、协调、调度工作。2006年以来,市委农办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明确目标任务,宣传落实政策,组织开展了三期“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累计培训3800人,转移就业率达98%。市劳动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级(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三级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为全市范围内有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求职者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提供监管和维权服务。
(二)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在基地建设方面,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设立了“建瓯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并赋予市劳动就业中心、技工学校、职业中专、建州高级中学四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及有培训能力的农村科技服务团、行业协会及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一定的培训职能和培训任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训体系,大大增强了全市的培训力量,提高了培训的广度和质量。在培训方式上,注重从实际出发,在以往城里办班培训的基础上,采取“送班下乡”的方式,在乡镇、村、企业设立培训点,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学习,既减少了开支,又节约了宝贵时间,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培训实效上,从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在具有代表性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让学员获得宝贵的实岗锻炼机会;二是通过校企联合,实行“订单式”或“定向式”培训,由用工企业按用工需求委托培训机构招收学员并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性培训,结业后输往用工企业;三是突出本地适用人才的培养,如根据根艺城发展的需要和建瓯饮食文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根艺技工和烹饪师的培训规模。
(三)内引外联,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精心构筑信息网络平台,建立覆盖全市乡镇、街道的劳动信息网,对企业空岗信息、城乡人力资源信息和劳动力供求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准确的市场劳务供求信息,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积极举办“劳务对接现场会”活动,实行劳务协作,统筹全市资源,主动与沿海、省内、外等地劳动就业部门和用人企业联系,开通网上用工与求职服务,开展以“进城求职,帮您解难”为主题的“春风行动”,认真做好“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工作,利用农村墟期举办农村劳动力供需见面会,今年上半年已促成3000名农民工与用人单位达成求职意向,1225人成功应聘。加强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鉴定—派遣就业的新机制,使劳务派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平台。半年来已有223名农村劳动力通过这一方式被推荐福州、泉州、石狮和本地企业就业。
(四)加强监管,建立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认真开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检查、督促工作,指导企业正确签订劳动合同,提供相应劳动保护,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现象。印发《农民外出务工知识手册》,设立维权举报箱、举报电话,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帮助农村劳动力解决求职、培训、就业和拖欠工资等方面的问题,严厉打击以欺诈手段坑害农村劳动力的行为,在建筑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顺利领到工资,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9%,初中占55.4%,高中以上的仅占7.7%。
加上思想守旧,观念落后,相当一部分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怕冒风险,不愿吃苦,缺乏敢闯敢拼的创业热情。
(二)培训工作还不够规范。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涉及农业、劳动、人事、教育、科协、妇联等多家单位,存在多头投入、多头管理、项目重复、标准不一的问题,而且培训工作不稳定,有经费就培训,没经费就不培训,多经费就多培训,缺经费就少培训的歇歇停停状态。在培训方式上,没有固定的依托学校,缺少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师资,特别是劳动纪律、法规方面培训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三)职业技能培训相对不足。2008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68期11798人次中,农业科技培训占近70%,以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培训单位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只占30%,农村劳动力转移亟需的职业技能培训明显存在量的不足。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四)劳动力转移受兼业性影响明显。建瓯是个农业大市,但农业经济不发达,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后,在各个时段都需要一定的劳动力,劳动力富余和不富余没有明显的界限。目前较多的兼业转移一方面容易让农村转移就业者“遇难而退”,另一方面,不稳定的转移就业在时间和技能上也很难适应城市产业的发展需要,加上全国各地劳务输出的规模日益扩大,且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较低,相互竞争激烈,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的难度。
(五)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就业方面,只能从事工资较低、劳动强度大脏活、累活、险活;在劳动报酬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护,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企业付出少,劳动要求高,农村劳动力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明显低于城市职工,一些外出务工人员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也不高;在社会生活方面,子女教育、住房压力、社会岐视等都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四、几点建议
(一)健全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连接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抓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群众认识到除了考大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加大重点职业学校扶持力度,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村劳动力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三)加强协调,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公共资源。农村劳动力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涉及方方面面,名目繁多,标准不一,形成一种“宏观效果明显,微观效果不明显”的局面,不仅影响财政投入的效益,还让农民群众无所适从。因此,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应该在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加强部门利益的协调,打破条条块块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安排使用,以节约组织、协调、管理成本,增强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要把握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支持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向外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以繁荣地方经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1 四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目前, 我市的劳务输出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 缓解全市就业压力的主渠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针对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本地就业岗位及就业空间不足的现实, 我市适时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 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 努力做实、做大、做强”的战略部署。将实施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和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有效途径来抓。目前我市劳务输出工作实现了输出总量、服务管理、品牌培育、基地建设、培训输出等“五个突破”。一是劳务输出总量大。去年, 我市转移输出就业人数达到了60多万人, 其中, 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近50万人, 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50%,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人数达到40多万。其中, 省外转移输出20多万人, 省内转移输出近20万人, 境外输出近1万人。上半年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的劳动性收入近30万元。二是服务管理实现了网络信息化。开通了劳务输出远程双向可视招聘招录网络通道, 可以随时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开展网上面试招聘业务。三是全市在域外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目前, 我市在广东、北京、天津、江苏、山东、辽宁地域的保安、宾服、建筑、纺织、电子装配、机械加工、电脑设计、以及好月嫂、育婴嫂、家政服务等, 已初步打造出我市的劳务输出品牌。四是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全市各级在域外建立各种形式的劳务输出基地与办事联络机构95个。其中, 国外劳务输出基地如俄罗斯种植基地、日本和韩国水产品加工基地、卡塔尔的机械加工、新加坡电子装配、柬埔寨纺织等6个输出基地。全市有230个乡镇街和社区以及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都建立了劳务输出组织机构。五是通过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加强技能培训, 使劳务输出开始由体力型输出向智能型输出转变。
目前, 我市所辖县 (市) 区共有农村户数664126户, 农业人口2111533人, 农村劳动力资源人数967028人, 除了已经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全市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07519人有待转移就业。在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尚有劳务输出意向人员15.8万余人。其中:男性8.9万人, 女性6.9万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 从而形成了全市城乡就业压力并存的严峻形势。再有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同时, 我市的经济还处在复苏起步阶段, 新办企业及新的增长点极为有限, 企业吸纳安置就业能力弱。这样的现状加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业。因此, 今后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工作的任务相当艰巨。
2 当前四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 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 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四平市也如此:
2.1 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把大批农村劳动力挡在城市之外, 他们不仅不能与城市人口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 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2.2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整体而言,
四平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技能培训, 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偏低。受教育素质低的影响, 绝大多数人对科技知识的接收能力不强, 很难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由于缺少一技之长, 外出劳动者大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而从事技术工种的很少。
2.3 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还没有根本建立
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 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一些行业和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改, 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还没有形成制度化, 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机制还没有建立。
3 四平市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3.1 深化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覆
盖全社会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贯彻户籍制度改革政策,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扫清进城阻力, 全面清理各类限制农民工流动的政策规定, 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 让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享受平等的就业待遇, 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打开方便之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一体化。给予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和城镇职工同等待遇, 消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3.2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素质, 增强农村劳动力择业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针对劳动力不同的文化水平, 分层次、分对象、分渠道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才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当前, 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培训, 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 发展订单式培训, 支持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抓好就业培训中心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通过资质认定, 发动社会力量联合办学, 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培训体制。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通过设立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等方式, 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3 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重视,相关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提上日程,加强了监督管理,使得我国农村人口能够掌握新型的职业技能和管理方法以及经营模式。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方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对象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积极,认为在培训中没有得到直接的利益,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有些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和学员的工作时间有冲突或者培训时间过长、培训内容过于单调等,导致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效果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农村劳动力对参加培训的兴趣不高。同时,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对哪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能够使用优惠政策不清楚,缺乏相应的经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用人单位不敢加强职业技能培訓。
(二)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目前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在培训工作方面,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取得定点培训资格以后,招不到生源,导致无法开展培训和产生鉴定量。某一工种的培训鉴定要求落后,学员不愿意参加培训,或者培训鉴定的要求过高,学员望而生畏,不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担心资金、时间与精力等方面的问题,不愿意开发新工种,只肯围绕旧工种完成培训任务。
在管理要求方面,由于部门的要求时常会出现变化,导致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适应,浪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配备的工作人员本身就不足,导致培训班级的学习进度没有跟上,学员的学习质量不高。培训机构存在随意修改课程或安排师资的现象,没有及时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备或修改。
目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是在学员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后,拿到了鉴定成绩才能申请领取专项资助资金。培训机构因为担心学员培训后拒绝参加鉴定,导致无法申领专项资助资金,并且申领专项资助资金周期过长,造成资金周转压力大,于是向学员预收费用,在申领资金下来以后退还,这导致学员因为需要交纳相对较大数额的培训费而拒绝参加培训。
(三)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中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完成工作环节的时间延长。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较差,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失误。此外,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地调查或解决目前定点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与上级的管理部门和下级定点培训机构缺乏足够的沟通,没有做好中间枢纽的工作,不利于整体的沟通与发展。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策略
(一)实行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要不断专业化,并在当地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找到专门的人才进行培训教学。培训机构必须取得相关部门批准的培训证书,并拥有培训场所、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实验设施。培训机构的老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成人教育资格并拥有成人教育经验,同时开展培训工作工龄达到两年以上。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进行记录,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入专业的培训机构,才能让农村劳动力掌握更加专业化的知识,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例如,在江西的某农村,因为当地生产煤、矿,对于岗位的要求是能够掌握基本的煤矿操作,所以培训机构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应侧重教授煤矿知识以及如何掌握挖煤技能等。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并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输送了适合岗位的相关人才。
(二)合理选择培训对象,制定培训时间。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要求学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无身体疾病,并在短时间内有转移工作的想法。对于这类学员,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为1-3 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种,适当地延长培训时间。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员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B、C 三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员教授不同难度的培训内容,使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三种类型进行选择。
培训机构要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培训目标。例如,在新疆的一些农村中,开设的培训机构就不断完善培训目标,使参加培训机构的农村人口不断提升,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三)改善培训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互联网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例如,根据学员的时间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可以实施晚上培训或是周末培训,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网上授课,满足更多的农民需求。网络培训授课的方式既能够让学员在家中接受教育,不落下每堂课的知识,也能够提升培训效率,实现线上互动,降低培训费用。同时,培训机构也要提升服务质量,与时俱进扩展各方面的职业培训,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内容。例如,目前社会上电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的职业人才稀缺,很多农村劳动力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培训机构可以组织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四)加强培训期间的日常管理。进行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是成人农民,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强化监督管理过程。部分农民在学习期间会产生厌烦情绪,认为所学的内容对以后就业没有帮助,产生抵触心理。对于此类问题,培训机构应创新管理方法,及时发现学员的心理状态,并快速地进行处理。例如安徽省宁国市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有部分农民对培训内容不能理解,在培训时煽动他人要求更换培训内容。培训机构针对这种学员,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而是带领学员到工作岗位上,让学员亲自看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要运用到所学内容。当时培训机构教学的是计算机中表格的快捷键方法,一些学员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如何快速地制作表格以及基础的 office 知识。等真正到了岗位中,学员发现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表格制作、修正。如果没有掌握快捷键,而是逐一用鼠标操作,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通过实际检验的方法,学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今后培训中更加用心地学习培训机构教授的内容,既提升了学习质量,也提升了培训机构的就业率,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五)加强培训考核。要让学员掌握不同的就业技能,提升学员的素质,培训机构应秉持“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理念,加强培训考核,要求学员遵守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例如在考勤上要求每位学员除了特殊情况外都要到齐,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可以配备指纹打卡,减少监管难度。同时,对不同的培训班级实施抽查,对迟到、早退或是不按照规定进行培训的学员进行警告,情节严重者直接予以劝退等处置。
在考核方面,传统的考核制度依靠试卷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培训成绩,这样往往会忽略学员平时的进步以及创新思维。因此,在考核制度上,可以分为两个板块,试卷分数占总分的 70%,平时进步、考勤以及创新的思维占据考核的3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重视学员平时的表现,以及提高对职业的敏感程度,更好地为学员选择职位。同时,也会让学员对培训充满热情,主动地理解培训内容。此外,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学员的培训成绩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使学员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更好地提升培训机构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周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4)
[2]张文正.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围绕劳动力就业搞培训[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6)
[3]周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6(7)
谈会、书面问卷及抽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发放了1000份问卷,在广泛倾听了广大移民及移民所在村组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移民培训及劳动力就业情况,从而基本掌握了移民的培训及就业意愿。
一、**县水库移民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在国务院17号文件实施以前,**县移民培训对象为凌津库区4个乡镇20个村的移民群众,该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定期办班授课训。主要侧重于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采取下乡到村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与相关职业技术学校取得联系,聘请有关专技人员,结合国家农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定期定专业进行技能培训等方法来培训移民。自2003年至2007年,先后共聘请各类专技人员213人次,举办柑桔培管、牲猪养殖、网箱养鱼、楠竹栽培、杨树栽培、蛋(肉)禽养殖、高产杂交稻、养羊、库叉养鱼、油菜直播、沼气使用知识等培训班,加上对乡、村、组移民干部的各类培训等,五年来,培训总人数达13200人次,集中培训时间116天,输出移民劳动力14430人次,总培训经费达80.3万元。
二是扶植典型示范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县着眼于各类大户,在资金与技术上进行重点扶植,充分发挥大户的带动效应。五年来成功扶持养殖、柑橘、油桃、楠竹、茶叶、杨树等各类大户24户。在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移民也慢慢行动起来,相关产业渐成规模。如楠竹、杨树、渔业现已成为凌津滩库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培训,能让更多受训移民得到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如承包桔柑园30亩,杉树林10亩、水面养殖15亩,每年山、田、地收入5万多元的移民朱金安激动地对调查组说:“县里实施的科技兴库战略好啊,他们不但经常组织专家给我们移民上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课,还在资金和市场信息上及时提供帮助,我可是最大的受益者啊”
三是实施奖励激励训。从库区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着眼长远,**县高度重视对移民后代的培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个移民户出一名大学生,就可以脱贫一个户,甚至可向城市转移一个户。为鼓励移民子女勤学技能,县移民局出台了专业技能奖励的文件,对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的移民奖励300—500元。至2007年底,已有2458人领取了奖励。同时,为激励库区移民子女多读书,尽量能享受高等级教育,**县还出台了对移民子弟入大学实行扶助与奖励的文件,对每位新入学大学生奖励1000—2000元。至目前,共扶助了40名新入学的大学生,扶助金额近8万元。智力扶持,大大增强了移民子女求知的欲望和掌握技能谋生的意识,也得到了库区群众的广泛称道。但受限于有限的资金,以上奖励措施在实施三年后被迫取消。
二、水库移民的培训及就业意愿
自国务院17号文件实施后,**县11座大中型水库共核实后期扶持人口21525人,分布在全县40个乡镇586个村1920个村民小组。后扶人员中男性9683人,占45%;女性11842人,占55%。后扶人员中共有劳动力13406人,占总人数的62.3%。其中5781人外出务工、7625名劳动力在家。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5386人,占40.2%;初中文化4336人,占32.3%;高中文化2725人,占20.3%;高中以上文化965人,占7.2%。移民中有3165人持有劳动技能证或参加过各种技能培训,劳动力参培率23.6%。
调查结果显示,广大移民希望培训的专业依次为茶叶载培、果木栽培、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技术、电脑、酒店服务与管理、畜牧、电工、水产、农产品加工、模具设计与制作、焊工、烹饪、美容美发等。如茶庵铺、兴隆街、黄石等茶叶主产区乡镇移民对茶叶栽培技术培训意愿强烈;热市、漆河等柑桔、桃、李果林产区乡镇移民对果木栽培技术呼声高。30岁以下男性对汽车驾驶与维修、电脑电子技术兴趣浓厚;女性则对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美容美发、烹饪等感兴趣;40岁以上人员则偏向于农业科技、产业开发方面知识的需求。另有一部分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对农产品深加工等办厂兴业跃跃欲试,并期待对移民创业有系列优惠政策。
在1000份训后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中,35%的人(主要是30岁以下人员)希望技成后外出打工;45%的人(主要是40岁以上人员)表示农村实用技术学成后愿留守家园;15%的人表示只愿在附近务工,同时兼顾田地生产;另有5%的人感到比较盲从。
三、移民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研报告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面对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对于加快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队伍现状那一世范文网://
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56342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按年
龄结构分:16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65243人,35周岁至55周岁68022人,55周岁以上23077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以下63814人,初中75300人,高中17035人,大专以上193人。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专业技能的有23740人,占总数的%,其中:高级工100人,中级工2100人,初级工2154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强的问题,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较重,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三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受自身素质限制,加之政府对技能培训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民对技能开发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
2、培训难度较大,培训效果不理想。一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人群情况复杂、流动加剧,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组织培
训的难度较大。二是培训专业设置与农村实际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对口,加之对市场需求预测手段落后,培训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存在较大盲目性,影响了培训的实施效果。三是从劳动力供需总量来看,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造成培训后没有就业岗位,也已成为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完整的协调运行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劳动部门一家的力量难以实现,为加强此项工作,亟待建立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4、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目前培训所需相关费用筹措难度较大,影响了转移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几点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通过设立职业技能开发专栏,印刷发送宣传标语、宣传材料,开展职业技能宣传周、宣传日,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比武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国家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容和要求,鼓励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以宣传各行业技能人才的突出事迹为重点,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职业培训所需要的良好社会氛围。
明确责任,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首先,要成立以主管县领导为组长,劳动、计划、财政、教育、林业、农业、科技及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组织。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以县乡劳动服务站、村劳动服务所为依托,成立乡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健
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其次,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管理,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绘制以乡镇为主体的劳动力资源分布图,同时制定详细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为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培训工作开展
一是取消岗位和户籍限制,统一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用工单位在使用农民工和城镇居民时要一视同仁。二是积极探索用工单位招用农民工要参加医疗保险的具体办法,保证农民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三是在办理农民工进城务工手续时,除国务院、省规定收取的费用外,不收取其它任何费用。四是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扶持,享受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五是对参加培训的农
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
扩大输出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一方面有计划地深入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直接与用工单位见面,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制定培训和劳务输出计划,实现培训基地与输出单位对接,建立劳务输出联合体,另一方面在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聘请信息员,通过原协作单位发展新的用工单位,挖掘新的招聘信息和用工渠道,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减轻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转。
整合培训资源,全方位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基础,以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补充,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创造整体效应。加强劳动力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根据
经济发展需要,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专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以产业化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以“绿色证书”为重点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搞好就地就近转移前的职业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林果、食用菌、时差大棚蔬菜等种植技术和水产、畜牧、家禽等养殖技术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
稳步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凡是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新增劳动力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者,县职业介绍机构不得介绍就业,劳动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用工备案、合同鉴证和各种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不得招收录用;拟从事个体经
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开业、登记手续;拟从事汽车驾驶、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的,交警、运管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用人单位因特殊情况急需招用的,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可先招收再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上岗。
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把企业用工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聘请监督员等方式,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并及时纠正违反就业准入控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和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良性健康开展。
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1、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即财政部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组织成员
单位,每年要从项目基金中匹配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农民工培训扶持费用,专项用于转移培训工作。具体做法是:建立培训机构计算机网络;通过招投标办法确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对以下三种形式的培训实行培训费用全额补贴:一是向提供就业岗位的用人单位免费培训并输送务工人员;二是就业率达到95%及以上的培训机构进行的培训;三是对利用所学专业技能,开办工厂或承包各种工程,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对就业率高的培训机构给予奖励性补贴。
2、企业要按照国家《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的要求,按职工工资总额的%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计入成本税前列支,用于职业培训;对于不履行培训义务的企业,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由劳动保障部门收取不少于50%的培训经费,专项用于指定的培训机构代培费用。
信阳方远电脑学校
招生简章
计算机操作
课程设置:从基础开始,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公文处理系统、Excel数据分析系统、Powerpoint电子演
示稿、Internet互联网、病毒防治、计算机原理、硬件配置及组装、CMOS设置、DOS命令、系统及软件安装、硬盘数据恢复工具使用、常用设备安装及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
培养目标: 公司文员、经理助理、财会统计、外企高级文秘、电脑技术员
培训学时:60天学费:900元 Adobe平面设计
课程设置: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Illustrator专业矢量图形软件、InDesign专业排版软件、Acrobat电子出版物。培养目标:广告人、报社编辑、杂志社编辑
培训学时:120天学费:1600元 Discreet制图员
课程设置:3DSMAX装潢设计软件、CAD基本技术概念、AUTOCAD基本功能、三维实体建模、三维编辑、制图设计方案。培养目标:装饰装潢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机械工程设计
培训学时:160天学费:1800元 Macromedia网页设计
课程设置:HTML语言、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网页三剑客(网页寻梦园Dreamweave、网页飞花梦工厂Flash、网页火舞精灵
Fireworks)
培养目标:网页设计人员、网站开发、维护人员
培训学时:200天学费:2000元 现代数控加工技术
课程设置: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钳工实习、车工实习、数控车诚意操作实习、数控铣床操作实习培养目标:机械加工、数控编程技术员
培训学时:180天学费:1800元 网络工程师
课程设置: 网络基础、网络英语、注册表应用、Windows2000、2003安装、权限设置、WIN2003域的使用及管理、VPN虚拟网络、企业内部网建设、代理服务器、无盘WIN2000、XP、网站上传及发布、各种服务器搭建、网吧组建与管理、软路由配置、课外训练
培养目标:电脑技术员、网络系统管理员、网络工程师
培训学时:200天学费:2000元 注:所有报读我校以上课程均可享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助400元—600元。
总校地址:信阳市文化宫五楼电话: 0376-62062536797336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 农村稳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笔者深入天津市宁河县实地调查, 该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 农村劳动力技能亟待提高。2014 年底宁河区乡村户数7.8 万户, 农籍人口27.98 万人, 农村劳动力总数11.45 万人, 占农村人口的40.9%。平均每户1名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3.55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31%。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新技术的推广, 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增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的趋势愈发凸现出来。目前宁河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劳动技能,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5%左右。
(二) 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外出打工, 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逐渐增多, 工资性收入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从800户农民收支调查情况看, 平均每户工资性收入4720.41 元, 家庭经营收入6991.38 元, 财产性收入2666.81 元, 同比分别增长19.3%、4.6%、1.1%, 工资性收入增幅最高, 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 以农业生产为主, 转移就业以工业生产为主。总体来看, 第一产业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行业。调查显示, 2014年宁河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分别是6.5 万、3.4 万和1.55 万, 分别约占56.8%、29.3% 和13.5%。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趋利性强, 比较分散, 主要以工业为主, 其次为批发零售、建筑业、输送业和服务业。
(四) “三多三少”现象突出。目前, 宁河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定向招聘、中介流动、自主创业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格局。总的来看, 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局面, 即无序流动多、有序流动少, 粗放型劳动力转移多、技术型劳动力转移少, 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多、中年劳动力转移少。800 户的调查资料显示, 政府组织务工的占5%, 95% 是通过亲属介绍和招聘会外出务工;无知识或知识很少者占2.8%,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79.8%,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7.4%;16-35 岁占65%, 35 岁以上的占35%。
(五) 劳动力转移途径多元化。宁河区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就地发展乡镇企业和利用农闲时间搞非农产业、农忙时歇业务农,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或叫打短工、非正规性就业;二是走出去, 即通常所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或叫农民工、正规定性就业;三是创业型就业, 在本乡镇或本区从事运输、加工、流通、餐饮等服务业。在这三种途径中, 以第一、三种途径为主, 就业地点以本市范围为主, 约占95% 以上, 这与宁河区地缘、资源和生活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培训、送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福利活动。据统计, 2013 年到2015 年10 月, 宁河区共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班292 个, 涉及焊工、叉车司机、维修电工、铸造工等十几个工种, 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4276人, 其中通过技能鉴定领取职业资格证书的4952 人。经培训鉴定就业协议的农村劳动力6784 人, 培训就业率达47.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 培训体制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要由人力社保局主导进行, 各乡镇政府和职能委局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没有专门培训机构, 也没有专人负责, 更没有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长效机制。同时各部门之间在工作中缺乏沟通协调, 工作只是单打一, 形不成合力, 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进展缓慢。
(二) 培训机构不健全。以宁河为例, 目前能够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仅有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农机化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这些机构良莠不齐, 训机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和实训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需求, 很难承担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任务。
(三) 培训结构不合理。调查发现,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居前五位的是叉车司机、营业员、中式烹调师、农业实用技术和计算机操作员。2015 年前三季度, 宁河区这5 个工种培训人数达2119 人, 占培训总数的80.8%。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可选择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种少, 培训项目过于集中, 而且均为短期技能培训。
(四) 培训就业不衔接。有些培训机构急功近利, 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发展需要, 只组织开展一些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的工种, 而农村劳动力由于缺少就业指导和市场用工信息, 参加培训带有一定盲目性, 造成培训就业率低, 致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够。
三、关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建议
(一) 提升培训意识。积极营造重视农民就业培训的社会氛围, 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 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从“要我培训”转化为“我要培训”。同时,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管理机构,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二) 整合培训资源。允许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培训基地资格认定的竞争, 逐步创新培训机构社会化机制。根据各自的培训优势, 建设一批能承担长期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同时, 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使它们的培训机构成为特色技能培训项目的重要力量。例如, 荣亨集团和天钢集团下属的技能培训中心是宁河区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的典范, 企业在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三) 强化以需定培。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用工单位需求和农民的愿望, 以需定培, 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 尤其要注重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训, 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灵活有效的福利培训制度, 让农民根据市场和自己需要来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 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实现社会培训资源的共享。
(四) 完善投入机制。根据宁河区2015 年1-9 月份培训资金投入构成分析, 总投入为365.36 万元, 其中政府财政资占98.35%, 企业投资占1.65%。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责无旁贷, 但是光有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导向, 完善政府为主体, 企业和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担的多元培训投入机制。
(五) 搞好配合衔接。应该准确把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及时、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根据市场需求, 设立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的联系。同时, 要加强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的协作, 积极扩大订单、定向和委托等多种培训就业相联系的形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效果和最终就业率。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深入天津市宁河县调查, 发现农村劳动力培训仍面临培训资源匮乏、培训结构失衡等方面问题, 为此, 需要社会各领域予以关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参考文献
[1]何庆兰.《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对在广西柳州就业的10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构建成本——收益模型,并对模型本身进行检验和讨论,以验证和定量分析相关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益的影响。
二、影响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净收益和净收益率这两个受众多因素影响,是农民外出就业收益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制度和政策性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净收益和净收益率高低主要决定于工资水平或者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直接成本和城乡经济差距大小等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资水平或者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净收益表现为工资扣除成本开支后的剩余额,所以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净收益必然会随工资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如果用R代表一个劳动力的年净收益,设T为年劳动时间,W’为单位工资或工资率,C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年总成本,则其关系为:R=TW’-C。其中,W’是劳动力一定时期使用权的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二)直接成本(流迁费用和生存费用)的大小
作为总收益的直接扣除,直接成本以相反方向作用于农民外出就业的净收益和收益率。从净收益和净收益率的表达公式:△I=I
-Z-J,R’=((I-C)/C)×100可以看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出就业成本尤其是诸如职业介绍信息费、交通费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农民外出收益和收益率的大小。成本上升对收益率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减少净收益绝对额(分子部分)进而降低净收益率R';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大分母量,使收益率R’相对变小。
在外出就业成本中,其各个组成部分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直接成本I(流迁费用)主要受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状况、原有的生活水平和消费习惯、农民工自身的社会交往阅历和经验、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直接成本II(生存费用)和机会成本J则主要受城乡发展差距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三)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在农民进城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发展水平愈高,它能提供的工资水平也愈高,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成本收益率;而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愈大,意味着农民进城成本(直接成本II即生存费用)愈高,净收益愈少。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民成本收益率会降低。在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城乡差距对农民收益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较高工资水平带来的收益增加与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较大成本支出两者之间的比较。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尽管远离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区,但一直是吸引外来农民最集中、最多的地区,除这里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外,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工资水平和净收益相对较高,远非内地能比。
除上述三方面因素以外,农民工转移就业净收益的大小同农民工本身的人力资本状况、性别状况等也存在密切联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模型的构建
为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益以及它们以什么方向、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收益,笔者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形式设定
根据净收益及相关因素的性质和数量变化特点,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Pi=β0+β1Wi+β2Zi+β3Ji+β4Mi+β5Gi
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含义是:Pi表示农民工寄、带给家人的收入以及本人借给别人和存入银行的收入,用以反映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净收益;W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货币工资,代表总收入(即不考虑制度和政策因素造成的福利缺失收入);Z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直接成本;J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Mi为0时表示男性;Mi为1时表示女性;Gi为0表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Gi为1表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模型估计及其检验
利用2004年在柳州务工的广西农民工状况调查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借助于EViews3.1软件,采用WLS(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的模型为:
P=1871.2+0.6266×Wi-0.6073×Z-0.6051×J-235.5×M+271.5×G
(235.32)(-121.14)(-113.84) (-20.28) (81.48)
R2=0. 999998R-2=0. 999998F=14306384
DW=2.0005103
模型数据处理结果见下页表1。
从数据处理结果看,该模型性状况良好,顺利通过各项严格的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各解释变量|t|均大于2,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情况下,全部通过检验。说明所选解释变量对净收益的影响确实是显著的。
2.F=14306384,通过检验说明模型总体是显著的。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0.999998,说明模型拟合优度极高。
3.自相关性检验。DW=2.000503。由于在n=1000,且K' =5的条件下,给定显著水平α = 0.05。查表得DL=1.665, DU=1.802,这时有DU=1.802 <d=2.000503<(4- DU)=2.198。因此,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4.利用怀特(White)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当F检验的统计量为0.305939,相伴概率为0.962797;Obs×R-squared统计量为2.556280,相伴概率为0.959055。辅助方程全部解释变量|t|>2;用Obs×R-squared判断,它服从自由度P=8的X2分布,给定α=0.05
的显著水平,得临界值X20.05o(8)=15.5073,由于Obs×R-squared
=2.556280<15.507,所以接受H0:α1=α2……=α8=0,模型随机项误差不存在异方差。因此,有理由认为建模成功。
四、相关因素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分析
(一)工资收入水平及其变动对外出农民工净收益具有重要影响
工资收入是农民工的基本收入来源,也是形成净收益的基础,因此,工资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民外出的收益额和收益率。
从模型结果分析,农民工年收入每增加100元,将使务工净收益大约增加63元。它说明,增强农民工外出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除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外,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不断增加农民工工资水平,杜绝、防止在我国处于强势地位的雇主垄断劳动力市场,恶意压低、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资。
(二)各类成本均以反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收益
成本是净收益的扣除。在工资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成本增加意味着净收益的减少。模型中各类成本变量的系数均为负值,表现的就是这种经济关系。根据模型估计,如果工资收入等其它条件一定,包括办证费等在内的务工成本(直接成本)每减少100元,农民工净收益将增加61元左右。这说明,政府不合理的“办证”、收费行为,在限制农民进城方面具有双重功效,不仅直接“卡死”了一些农民的进城通道,而且通过增大农民外出成本提高了“门槛”,降低了农民收益率,减弱了农民进城的动力。
(三)机会成本对劳动力就业收益和农民工的转移决策影响巨大
尽管机会成本与由各项支出费用构成的直接成本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但是,在以相反方向影响农民外出就业收益和收益率这一点上,作用是相同的。根据模型判断,来柳州就业农民的平均机会成本每提升100元,其外出净收益就减少60元左右,蕴含的经济意义是:同他就业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农民工家乡经济越落后,就业机会和挣钱愈少,他外出就业在经济上也相对愈划算,动力就越大。
事实上,多年以来我国农民工流动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民工潮”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沿海发达地区。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愈低,农民外出务工数量也往往愈大。广西外出务工集中的市、县,几乎都是经济落后市、县;相反,如果经济愈发达,挣钱机会和收入愈多的地方,农民外出就业的动力也就愈小,没有必要进城或者到外地就业。
(四)性别及文化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收益影响
被引入的两个属性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性别及劳动力素质对外出就业收益具有很大影响。1.就性别而言,女性农民工年净收益平均说来比男性少235元左右。这可能与性别引起劳动力的职业差异有很大关系。男性农民工多从事建筑等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高的职业或者岗位,女性农民工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行业或者岗位,劳动强度小,工资收入也相对较低。被调查的男性农民工年均工资额为6231.4元,女性则只有5310.3元,相差近千元,因此净收益一般也就低于男性。2.就文化程度而言,模拟结果显示,高中及高中以上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务工人员相比,净收益多260元左右。1000位被调查者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当年人均学习培养费用和人均工资额都明显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大财政投入和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注意提高女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这对于提高外出就业整体收益、增强农民进城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有三大类因素影响着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大类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因素,第二位的是科技进步因素,第三位的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广西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增加收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和目的;其次,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和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释放出了富余劳动力,拉动了非农业经济的发展,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排在前两位的因素都是劳动力转移的外生因素,只有排在第三位的劳动者素质才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因素。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中,外生因素起主导作用,内生因素起次要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就地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有关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各区劳动(人力资源)局,各定点培训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粤发„2008‟4号)和•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0‟23号)精神,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补贴对象和范围
(一)补贴对象。本省户籍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含农场、华侨农场劳动力,以下简称农村劳动力)。
全日制在校生不享受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补助资金补贴。
(二)补贴范围。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关证书的,可享受一次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成功推荐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定点培训机构,可享受职业介绍补贴。
二、补贴标准和资金来源
(三)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的学员,按深圳市分类培训补助标准(见附
件:•深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职业工种分类补贴标准表‣)和职业技能鉴定补助标准分别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用人单位委托定点培训机构培训本单位农民工的,各地按分类培训补助标准的50%和职业技能鉴定补助标准的50%分别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用人单位与定点培训机构签订的委托培训协议作为委托培训的依据。如没有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只要形成事实上的委托培训,均按照补助标准的50%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学员自愿参加培训收费标准高于深圳市财政补贴标准的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机构可以向学员收取超过培训补贴标准的差额费用。
学员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证明材料:•关于印发<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规程(暂行)>的通知‣(粤农工办„2009‟32号)附件1-附件8,包括:培训人员花名册、身份证复印件、教学方案、职业资格证书(或证书编号)、考勤登记表、考试登记表等,以及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各定点培训机构需将上述证明材料提交到市、区劳动保障部门作为资金申请依据。
(四)职业介绍补贴。学员培训获证后半年内,对成功推荐本机构学员就业的定点培训机构,按人均200元的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成功推荐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证明材料包括:参训学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签订的劳动合同和3个月以上(含3个月)由签订合同的企业通过银行发放工资的凭证或社保缴纳凭证、或就业失业手册(社会保障卡)记录、或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五)资金来源。省财政将继续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对各地给予补助,深圳市将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力度。本省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省财政按人均1400元标准与各地结算。各地不得将省补助标准做为实际支出标准,要统筹省补助和当地财政安排的资金,严格执行分类补助办法,按实际支出标准与培训机构进行结算。
实施分类培训补助办法后,我市实际支出的补助资金与省财政补助资金有差额的,不足部分由我市财政自行解决;结余部分滚存用于以后年度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
三、信息管理
(六)信息管理。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按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信息系统的要求真实、及时、完整录入学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考核验收等信息。
(七)证书管理。对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学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及时颁发相应证书或分配证书编号,相关证书编号作为学员获证的依据。
(八)资金核拨。各定点培训机构要及时将考核验收情况录入信息系统,同时提交与信息系统数据一致的考核验收书面材料,通过信息系统和考核验收书面材料同时申请补助资金。信息系统中的有效数据和考核验收书面材料同时作为资金核拨的依据。
(九)系统管理。各定点培训机构要及时将使用信息系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核准后,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信息系统进行相关处理,确保信息系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
四、定点培训机构管理
(十)开班审批。定点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前,提交参训学员登记表、名册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材料向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开班。市属定点培训机构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区属定点培训机构向各区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申请通过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定点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确定本批培训的工种、课时、人数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签订培训协议后,定点培训机构将参训学员信息录入双转移信息管理系统,成功录入的学员方可参加培训。
学员登记表、名册表中需包含参训学员本人的联系方式及家庭地址。培训工种需与我市产业发展导向一致,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特殊工种、紧缺工种优先审批,不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工种不审批。
(十一)实施培训。各定点培训机构要组织优秀的师资力量,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并建立真实完整的台帐档案。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进行不定期的随机现场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十二)培训验收。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关于进一步明确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验收办法的通知‣中的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考核验收。市属定点培训机构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验收;区属定点培训机构向各区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各区劳动保障部门进行预验收,预验收通过后,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验收。
(十三)异地培训。定点培训机构在异地按有关规定组织培训的,开班前应报本市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规范的教学计划(见“粤农工办„2009‟32号”附件5•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教学计划‣)作为备案材料,并接受监管。
异地培训的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标准按照定点培训机构本部所在地的补贴标准执行。
(十四)考勤管理。实施培训课时考勤表“三签名”制度,即:考勤员签名、学员签名和定点培训机构负责人
签名,按照谁签名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定点培训机构按制度规定开展培训。
(十五)退出机制。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定点培训机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取消定点资格,并视情况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1.将培训任务委托、转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 2.弄虚作假,培训质量低劣,学员反映强烈,经整改无效的;
3.向学员滥收培训费的; 4.骗取、套取培训资金的;
5.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资金监管
(十六)分级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监督管理机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资金分配、审批、拨付等重点环节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认真审核享受补贴政策的农村劳动力信息,有效甄别补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防止出现冒领等违规行为。
市属定点培训机构的补贴申请材料提交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区属定点培训机构的补贴申请材料提交到各区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补贴申请材料由各区劳动保障部门主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区局公章后,提交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终审。
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在审核定点培训机构提交的补贴申请材料时,如发现材料中存在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及其他不符合相关政策文件要求的情况,应及时对定点培训机构进行整改。再次发现类似情况的,取消该批次培训的申请补贴资金资格。第三次发现类似情况的,取消该机构的定点培训机构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政策宣传。各区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主动联系区内用工大户企业,结合本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组织符合要求的农村劳动参加技能培训。
(十八)目标考核。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本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任务下达至我市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目标任务分解并下达至各区及各定点机构。
此目标任务需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及各定点培训机构共同完成,并将根据每年度•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要求,对各区及各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年度目标考核。
本通知中农村劳动力是指待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岗农民工、失业农民工、被征地农民、转产转业渔民等。相关证书是指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本通知附件•深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职业工种分类补贴标准表‣适用于开班日期为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日以后的培训。
本通知自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日起施行,原有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二〇一〇年12 8
关键词: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效探索
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农村许多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顺利实现了就业转移,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笔者在跟踪调查近三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时,发现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即农村女性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较低,有的培训班甚至是清一色的男性劳动力。通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
1.培训内容与女性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吻合
目前农村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较多地考虑了适合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部分有培训愿望的女性劳动力往往只能参与男性劳动力的培训。譬如,现在企业紧缺的电气焊、起重机操作工、车工等工种培训。目前,县级培训中心、市县级中职校培训处都是围绕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社会培训,参训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劳动力。以笔者学校2013年培训情况为例,一年中为企业培训了300多位起重机操作工,而女性劳动力为零。有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使得女劳动力即便参加了也难以达到技能水平,很难顺利实现转移就业。
2.农村女性劳动力缺乏参训的主动性
调查发现,时下在农村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意识。年青的女性劳动力还有要通过参加培训改变现状的追求,愿意参加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已建立家庭并有小孩的中年妇女,则受到家庭的牵累而不愿离开家门参加培训。有些年龄稍大的如40岁左右的妇女则觉得自己基础差,对学习工科类的实用技术毫无兴趣,宁可守住自己家中那点责任田,也不愿意参与培训学习。
3.培训地点不方便
据调查资料分析,县级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基本上都设置在县城,这主要是考虑到师资的聘请、硬件設备方便取用等方面的条件。但这样的安排却给女性劳动力多了几点困难,一是她们要考虑到诸如带小孩、必要的家务活等方面的家庭负担问题,难以数天离开家庭;二是增加了交通费、必要的生活费、住宿费等项开支。
二、引导女性劳动力实现转移培训的对策
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技能的实用性,并且能够与顺利就业挂起钩来,切实让她们看到参加培训的好处,看到可以实现致富的希望。
1.送教上门,把培训办在家门口
对于一些涉及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工种,使得“送教上门”成为可能,因为其职业工种不需携带笨重的机械类设备,只需教师下乡以及携带轻便的示教器材就可以了。前几年,笔者所在县培训中心已开始考虑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会同乡镇成技校根据农村地域分布,举办一些服务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并把培训地点设在乡镇成技校,实行送教上门。培训办在家门口,使得许多女性劳动力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挤出时间参加培训活动。
2.多举办符合女性劳动能力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要想吸引女性劳动力参加培训,首先就要考虑举办适合女性能力的职业工种。我们曾举办过服装加工、面点制作、计算机操作、网店等工种,参训者中女性就占了多数,而且由于这些工种职业特色浓厚,学成了可以直接找一份工作,或者自己独立操作走创业之路,实用性强。有的妇女说:“面点制作太实用了,学会了即使不到外面去做,在家里也可改善家庭生活”。而出勤率高的是如何开“网店”的培训,她们所追求的是学会了自己也可以开个“网店”,当回小老板。
3.以“代加工”为抓手,提升培训质量
在用工紧张时,许多企业会把一些容易组装的活外包给个人加工,取名为“代加工”,最典型的是电子部件的组装。这类活儿对农村青年女性劳动力来说比较适应,设备投入不多,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要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可胜任。如县培训中心承接了某摩托车企业“转向灯”电子模块电路的安装项目,然后由笔者学校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接手“代加工”的工作。由于代加工的工作可以在家里去做,干活、家庭两不误,而且干活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招生容易,学员学得认真。
4.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让她们看到希望
许多女性学员是抱着学点有用技术、找点事做的心态参加培训的,培训如果能够做到与就业结合起来,那培训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如为配合松阳当地茶产业的加工需求,学校曾举办了适合农村男、女性劳动力能力要求的“茶叶制作工”的培训,女性劳动力参加比例达到了40%,培训结束后大部分都被茶厂聘用。这种培训后就能找到事做的培训形式,很受女性劳动力的欢迎。
【市人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调研组】推荐阅读:
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情况汇报06-11
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09-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对策06-04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经验材料10-26
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10-03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10-08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06-13
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