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推荐7篇)

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1

一、当前永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一)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目前永嘉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大多只有初中以下文化(2008年永嘉县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9.92%;小学文化程度占41.34%;初中文化程度占37.27%;高中文化程度占10.4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7%。),多数没有经过业务培训,技能比较单一(全县具有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工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仅1.3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2.81%。),68%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服务员、营业员、保姆等服务业,直接从事管理、自主创业的不到5%。(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式上盲动无序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大多是通过亲连亲、友帮友、邻带邻出去,转移处于盲动而无序,通过政府及相关组织推荐就业的比例很小。2008年全县职业介绍机构共12家,全年介绍成功人数22780人,且75%以上是外来务工者,本县农村劳动力经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就业的人员占外出就业人员的比例不到2%。(三)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沿江五镇工业产值占全县的90%以上,经济发展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三带”(即“沿江金色工业经济带”、“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沿山特色资源开发带”)经济特色分明。

二、思路与对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强国之基,执政之旨。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永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永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永嘉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按照统筹城乡、面向全国的总体思路,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挖潜并举,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并重、促进就业与鼓励创业并抓、职业转移与身份转移并进,不断强化教育、服务、组织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水平。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整体素质这是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治本之策。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不断进步、产业进一步升级一、二、三产业对劳动力

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2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供给条件下,组织形式上突破实体化的界限,专注开发、培育企业核心产品、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领域通过业务外包、特许连锁、战略联盟等形式交予合作伙伴,以此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的一种商务运营模式。

(一)虚拟经营的形式

结合中外企业虚拟经营的实践及理论界对虚拟经营的研究,可以将虚拟经营的主要形式归纳如下:

1. 业务外包。

企业按扬长避短、留强去弱的原则精简组织结构,仅建立或保留关键的职能机构,集中力量开展属于自身强项的业务,而把非强项业务外包出去,让国内外相对条件好、能力强的专业企业组织去经营,也就是将那些对应的非关键的职能机构虚拟化,借用外力即社会优质资源来弥补、整合企业资源,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组织的应变力,争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

2. 特许连锁。

拥有品牌、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实行“强项扩散”,在保留自身全部经营业务的同时,和经过严格的选择与人员培训的国内外其他企业订立特许经营合同,有偿地授予它们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使用该企业的品牌或技术开展经营活动的特权,从而使它们在业务上加盟连锁经营,成为该企业“虚拟营销网络”的成员(尽管它们可以继续保持原来的独立企业的地位)。输出品牌或技术的该企业无需投入大量物质、货币资本,无需承担被许可方经营失败的直接损失,既能凭知识产权取得可观的许可使用费收入,又能迅速扩大企业影响,参加连锁经营的单位越多、经营规模越大,企业的市场地位、市场价值就越高。

3. 战略联盟。

若干企业为实现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彼此交换关键资源、强项互补、共同开发产品和外市场的协议,由此而形成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型企业联合体就称战略联盟。

(二)虚拟经营发展的必然性

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虚拟经营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第一,虚拟企业灵活的规模、快速多变的经营方式,可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小型化生产的要求,是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条件的一种经营方式。

第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应是“组合家具式”的即时组织,它们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组合于一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产品。而虚拟企业正是这种“组合式”企业,可以满足小规模、多品种即时生产的要求。

第三,现代技术有向高精尖发展的趋势。这使得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用的产品所需的投资增加,风险也随之加大,采用虚拟经营方式,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完成全部管理职能,就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

第四,采用虚拟经营方式,与其他企业结成策略联盟关系,利用市场机制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等管理职能,正好可以顺应这一转化的要求,为节省交易费用创造条件。

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障碍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农村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和农村现有劳动力数之差。有两种表现形式:长年性的富余,即农村长年富余的劳动力;季节性的富余,即农业劳动力在农闲季节有富余劳动时间。

从本质上看,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3总量为53100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根据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计算出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00万人,粗略估算,2006年,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2亿。

从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构成看,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男劳动力26989万人,占50.8%;女劳动力26111万人,占49.2%。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13181万人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由此,留在农村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男劳动力为18605万人,占46.6%,女劳动力为21364万人,占53.4%。从总体上看,留在农村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女劳动力资源的占比较高,这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应考虑的问题。

从年龄构成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的有6947万人,占13.1%;21~30岁的有9184万人,占17.3%;31~40岁的有12679万人,占23.9%;41~50岁的有11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的有13269万人,占25%。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从总体情况看,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在20~51岁的人员占了78.8%,年在20岁以下及51岁以上的人员只占21.2%,也即留在农村的人员中,年龄较小(20岁以下)及年龄较大(51岁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多,如表2所示:

从文化程度看,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3593万人, 占6.8%;2012年第9期中旬刊 (总第492期) 时代Times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 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 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 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 占1.2%。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从总体上看, 外出就业的人员大多是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 也即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中, 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员相对较多, 这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表3所示:

从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地域流向情况看,到省外就业的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从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从业情况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如表4所示。

虽然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供给量过剩的趋势还不会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增幅正在逐渐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推进,使得城乡内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增大的结果。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和农村产业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并为农地流转创造了前提条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

1. 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转移就业的农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劳务经济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2. 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我国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锻炼和提高了其能力,其返乡后对输出地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 可以提高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的工业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使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摆脱土地的束缚,转向非农产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可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可以使农民学到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 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贫困地区移民结合起来, 可以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空间和时间, 必将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构建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

(一)构建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可行性

构建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一方面可以促进虚拟经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可以协同农业共同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基于此,不论是虚拟经营企业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具有构建这一机制的主观愿望和实践动因。因此,当前是我们加快探索虚拟经营的合作机制及合作伙伴选择,构建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在提高企业利润的同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最好时机。

综上所述,构建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具有可行性。

(二)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虚拟经营企业与乡镇企业合作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构建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可以促使虚拟经营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双赢,那么究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是虚拟经营企业以业务外包、特许连锁或战略联盟等形式与乡镇企业合作。对虚拟经营企业而言,通过虚拟经营可以整合企业的核心能力,扩大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控制的“实际”边界,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乡镇企业而言,它们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是不占优势的,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劳动力成本低于大城市的中小企业,便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虚拟经营企业合作,将给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就需要雇佣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企业工作(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乡镇企业都具备与虚拟经营企业合作的条件,因此,虚拟经营的伙伴选择是建立虚拟经营企业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虚拟经营的成败。在选择虚拟经营企业的合作伙伴时,除了考虑伙伴自身拥有的核心资源之外,还需要考虑伙伴资源之间的匹配性,要求伙伴之间要有良好的通信连通性和跨组织参与性。同时,伙伴企业自身的组织及过程应具备一定的再配置能力、可重用能力和可升级能力。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核心能力的辨识。研究把握市场机会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以及自身拥有哪些核心能力,从而确定合作伙伴应拥有的核心能力。二是核心能力互补原则。合作伙伴资源和能力的高效率组合,能充分体现出虚拟经营的优势。三是合作性强,首先,应选择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伙伴。其次,优先选择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相似的企业。四是实力对等的原则,合作中才能保持公平。五是选择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

(三)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农业、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从转移模式上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乡城转移模式主要经历了两次演变,即1978~1988年的就地转移与1989年后的异地转移。

由于以上两种转移模式均各有利弊, 课题组认为, 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中, 不能简单的采用其中某一种模式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而应该将这两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 克服它们存在的弊端。本课题提出的以虚拟经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能把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 引导和鼓励城市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企业进行虚拟经营, 与乡镇企业合作;另一方面, 培育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 促成其与虚拟经营企业合作, 从而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样, 农村2012年第9期中旬刊 (总第492期) 时代Times富余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 就具备了“就地转移模式”的诸多优势;同时, 因为乡镇企业是与城市的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企业进行虚拟经营合作, 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实质上说也就是被城市工业及第三产业所吸纳, 从而也就具备了“异地转移模式”的诸多优势。

(四)提升乡镇企业的优势,促进其与虚拟经营企业合作

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其产业门类已覆盖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其加工制造程度虽集中在初级产品和精细制成品上,但也有不少乡镇企业已跻身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不过总的看来,目前绝大部分的乡镇企业还在从事初级产品加工和精细制成品生产,这部分乡镇企业要进一步发展,要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必须与虚拟经营企业合作。

1. 乡镇企业已经具备的优势。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乡镇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与虚拟经营企业合作的条件:

(1)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借助灵活的发展机制取得了低成本优势。

(2)乡镇企业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乡镇企业在地里位置上毗邻农村,便于以较低的价格雇佣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企业工作,降低劳动力成本。

(3)现代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正是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的要求,决定了工业生产向城镇密聚的必然趋势。这样,乡镇企业的集中,有利于企业间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增加企业间的产业联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4)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乡镇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一个巨大的外部资源库,相互选择共同合作。

2. 乡镇企业需要进一步培育的优势。

要与虚拟经营企业合作,乡镇企业仅仅具备以上的优势是不够的,还应该从自身的现状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培育更多的优势:

(1)虚拟经营实质上是一组相关的核心竞争力的组合,乡镇企业不可能在多个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要把一些非主导业务剥离出去,集中内部资源强化主要业务的竞争优势,即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合作方所需要的能力。

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3

我们提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关键出路,就是要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行业化分流,以农业开拓行业为主,以劳务输出为辅的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一、培育农业商品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更不是现代化农业强国。一则农业人口众多,而人均土地少。农产品杂而多、原料丰富,而农产品的拓展空间则小的可怜,成为商品的工业农产品很少,下游产品开发不足,这些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阻碍农业工业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实现农业产品的商品化转移,是解决农业人口就地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关键,不仅可以解决农业上的诸多问题,也是解决农业人口就地转移的一个主要环节。

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是以原料生产的中、短期循环为主,整个农业人口的劳动操作集中在作物的播种、生产管理、成熟收获几个阶段,粮农、果农一般是以中期循环为主,菜农、花农大多以短期循环为主,就是一个职业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一年都有四分之一的农闲时段,而且由于农业人口的相对过剩,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是农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目前,农产品市场在流通上,以原料流通为主的农产品市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拓展,这种现象有了大幅度的改观,总体上是增加了家庭、作坊的数量,简单地扩大了从业人员的数量。但在农产品的加工方面,现代科技含量上没有发生

根本性的转变,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中小企业更多的聚集在物流相对活跃的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市)里,或者在城乡结合部,从业人口不是以原来的农业人口为主,而是以城镇失业人口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转移人员为主,农业人口在农产品加工方向上的实际投入量仍然不高。

从唐山以及冀东地区来说,工业化进程比全省其他区域相对要快,但是,整个唐山地区的农产品的商品化转移的进程仍然比较缓慢,区域性的集约化的农产品的工业化的前景,仍然是整个区域急需发展和开拓的空间。就唐山路南区荷花坑批发市场来看。“市场从业人员达5957人,去年该市场成交额达到36,2亿元,名列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百强第22位和蔬菜批发市场20强第3名”。但是,市场交易的对象基本是粮食、油料、蔬菜、肉蛋、干果原料型产品。或者是简单的手工加工产品。原材料流通仍然占当前农产品物流的主要份额。大型商场的高端食品专柜更多地陈列着是外埠企业的商品,当地的食品企业的商品寥寥数种。这种物流现状的最大弊端在于原产地的农业原料大量的外流,而当地富余的劳动力人口因为丧失劳动资源条件而陷于赋闲状态,不得不采取自发性的务工流动。然而这种自发性的劳务输出发生回流的比例是最大的,他们人数多、流动性大、给社会造成的压力也大。

提升农业生产原料的商品化进度,促进农业产品向农业商业化发展,积极促进地方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并且在科学技术方面获得政府或科技单位的有力扶持,开拓和发展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发展,促进农产品上游商品向下游商品转移,农业原料产品向工业商品转移,原材料向多元商品的转移,从而促进农业人口实现新产业化人口的转移,而不是区域的单纯劳务人数的流通。

实现了农业工业化道路,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农村市场一旦被工业化挖掘出新的行业,农村的劳动力就会出现大幅度的职业化人口转移,这对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转移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

目前首要任务是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转移、新行业开拓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农业人口实现新产业化人口转移,而不是区域的单纯劳务人数的流通。

当前,唐山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比全省其他地区相对要快。又是全省的人口大市,由于政府投入的力度较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力度也相对大于其他地区。2003年以来,唐山市“重新整合原来分散设置的就业服务资源,从上到下建立了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市县成立了就业服务局,街道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社区派驻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全市形成了‘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网络体系。各级相关部门帮助农民考察用工单位,然后组织农民到经过筛选的用工单位打工,并帮助农民签订用工协议。”如果单单考察劳务输出的成就和经验来说,这样的举措确有可推广之处,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这是一种缺乏根本性、长远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补救措施。在这样的思路下,更多地是为了消除或缓解当地富余劳动人口对当地劳动力市场占有与冲击的压力。

政府在这种劳务输出的操作上,把解决问题的目光始终放在“输出”上,无论是对就业人口的职业培训上,还是经济政策扶持上,都是以劳动力输出作为最终目的,认为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外地”就是解决了问题的根本。但是,仅仅依靠“输出”不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治本之策。在这个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在农业的行业化开拓和科技培训服务,农业原料转移提升为农业商品的政策服务和技术服务,以促进地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化比例,促使农业人口的行业化转移,减少大幅度的异地转移所支付的移动成本,惠农于生存之根。

三、着眼整体战略转移。整体调整大于局部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战略性的全局问题,而不是一个局部可以解决的问题。一个县,一个区无论把局部问题解决的如何好,输出的人口如何的多,但是对于整体富余劳动力不断上涨的趋势,都是一种临时的补救措施。我们面对劳动力大量剩余的环境,必须建立起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战略思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随着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或进城就业,留在农村特别是留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口。主要是老人、儿童和中年以上的劳动力。”这一亿人口就是三分之一流向城市也是一个庞大的人口流动群。且不说务工置业。就单单人口流动的成本也是极大的。09年春运的巨大压力就是例证。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仅要把着眼点放在“输出”上。重要的是做好“农本”文章。为此,有的地区调整了战略思想,提出实施区域振兴的五大工程。“一是农村市场建设工程;二是现代商业发展工程;三是便民利民服务工程;四是市场秩序整治工程;五是现代物流建设工程。”从战略高度来调整和梳理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流通组织的结构。

农业人口大量地向大、中城市迁徙流动,城市对于富余劳动力的吸纳、消化的承担能力出现了明显的压力。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的置业给城市的下岗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明显的挤压,以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又出现了城市就业人口的压力。甚至高学历人才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且出现毕业生就业荒。许多高校不得不把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教育让位于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从而不得不把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科知识向就业、创业方面调整。

小结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惠民政策,“继续深入推行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村社会基层自治;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组织;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㈥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党的政策,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为本”的基本思想,认真分析与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问题,寻找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元渠道,研究农业工业化发展,扩大农村生产领域,促进农业人口的就地行业化转移,就可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建勋,赵志远唐山农村劳务输出调查,为农民搭建致富”平台”,环渤海新闻网,2008-7-1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篇4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多年来实行了包括减少中小企业税负和提高银行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扩大就业,尤其是在面临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增长形势和就业压力的状况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又审时度势出台了支持微型企业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为积极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断努力和探索。开个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家在坚持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的情况下,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支持西部大开发,近年来,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新口号,在十二五开篇之际,为了探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专业情况,我们小组本次的选题是农村胜利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在这个选题下,我们重点调查了小组成员家乡所在地,重庆市云阳县和重庆市奉节县以及江西省九江市的部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希望通过对这些地区的详细的调查,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切实解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了解他们在社会大转型改革的进程中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成就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为当地农村乃至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或是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为掌握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我们小组坚持马克思主席哲学的基本方法,利用寒假亲身深入实际去调查访问,并积极做好寻访记录。我们主要设计了当地人口数量,每家剩余劳动力数量情况,在家人员年龄及健康状况,转移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健康状况,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或创业地域去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或是创业的行业,外出就业或是创业所面临的压力或是不理条件,国家就业扶持或是就业培训惠及人员情况,家乡创意最近有哪些新的优惠或是鼓励政策等诸多方面,力求全面的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积极探索政府在扩大就业,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帮扶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村建设。但根据集体实际我们小组成又有没有完全机械和意思不动的采用了原始的调查问卷的方法,以上所列的调查内容只是我们的一个调查提纲,我们所采用的是亲自到当地村委会或是农民家里进行现场的调查。得知我们的调查可能给他们带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许多农民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人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方框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他们的就业有了许多新的方式,许多年轻的夫妇选择了到外地自己创业,许多人开启了自己的餐厅。受访的老王叔今年四十岁,他们一家在外面开面坊已经是多年了,现在除了面坊以外他们还有了一家自己的规模不大中餐厅。谈到他们的创业,老王马上有了兴趣“其实这也不算创业,我们两口子也没啥文化,那时在家种地又的缴税,我们两口子那时都还年轻,干不动那地里的重活就出去了,那时她妈还反对呢。说是什么逃烂守不烂的,直到前几年我们赚了点儿钱自己买了车,虽然不算什么好车,不过就是个代步工具嘛,她妈才没那么说了”这是一旁的王大婶一边给果盘里添糖果一面反对到“当时你爸不也是很反对嘛,说什么也要让我留下在家里把两个娃看好”

听到这里,我们的组员若有所思道:“王叔啊,你们给我们村里开了个好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效仿你们大都已经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许多人再也不指望着祖宗留下的那靠天吃饭的一亩三分地了,谢谢你们。那么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说一说你们在自己外出闯荡的时候遇到了那些困难呢,我们打算把这些困难总结起来为将来其他人创业提供下指导也是你们二位的功绩啊”这是坐在一边儿许久没有怎么说话的王婶用右手抓了抓左手说到,就是苦了咱爸妈和娃儿们,爸妈都是这么大岁数了,那时辛辛苦苦的把我们一炮死一泡尿的拉扯大,到了这个年纪本应该享享清福的,可是还帮我们看着娃儿。那时我们刚出门,身上没有一分钱,娃儿在外地上学得给借读费,不划算就留在家里了,还有娃儿,当我们出门三年后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小娃儿都一直躲在他爷爷身后都不认识我这个妈了”说着说着头就低下去了,仿佛真是触及了许久没有提及的意一件伤心事。这是王大叔用手指了指厨房方向的门说到:“娃”他妈,时间也不早了,快去做午饭,我和他们再聊聊”就把几乎要哭出来的王婶只走了。王叔继续说到“当时才出门的时候是在太苦了,出门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两千块钱,那是还是孩子他爷爷多年的继续在加上左邻右舍借起来,那是十多年前,物价比现在低,又是住的最差劲的房子出门第一各月工作没找好房租都交了一百五十块,眼看着娃儿不久就要上学了,那是学费虽然不贵,可是自己硬是拿不出来,差点儿眼泪都掉下来了,后来我在工地上找了份工作,每天太阳再大业的上班,一天累的要死,他妈就给我做饭,这样过了一年感觉硬是不行了,家里孩子爷爷也不支持就回家又中了一年多的地,后来一个亲戚说他再西藏搞面坊一年毛利润赚了二十多万,尽管累点儿,那当时对我们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啊,就这样一年后我们又左拉右借拼凑了五万块钱去了西藏。之后才有几经周转最后有了现在这个样子。”

看到王叔现在的样子不仅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当回味起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时有禁不住为他们心酸,他们的遭遇不是他们一个人的遭遇而是这一代人中许多人遇到的问题:没多少文化,有闯劲儿,在外面遭受了许多波折,当时几乎没有政府的人和支助,虽然有了现在比较安定和舒适的生活但感觉对不住老人和孩子,正是在社会转型改革之中出现了大量需要关怀的空巢老人和空巢孩子。

近年来,政府十分关怀空巢老人和儿童,同时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劳工培训,和积极支持微企创业的扶持政策为使农民工更轻松的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懈努力也是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进行这个选题调查时正直一个返乡的农民工老李给儿子主持订婚仪式,说起这桩喜事儿老李可是深有感慨,以前老李一个人出门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低不说老板还老是拖欠工资,就连现在他都没在那个老板手上干活了有个老板都还欠着他的钱。自从家乡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后,他主动报名学习了线路装修,本来自己爱好这个又有一定的基础,他学的很快,经过学习市内市外已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供他选择。他说其实工资都差不多,远走不如近爬,以来离家近可以照顾照顾老人。爸妈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家里就他这么一个儿子,有个姐姐远嫁到外地了。现在儿子也大了,可以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呢经济上的压力也不是特别大,乘着自己现在还不算太老就随便在离家近找份工作,自己也没啥别的追求了。

当问及,政府组织的这类培训对自己的切身帮助时,老李有些情绪激动的说,确实要感谢政府啊,要是没有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说不定自己现在还在那个工地上做呢,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拿不到工资。我们连忙向老李介绍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犯法的事情,希望可以平复老李的激动的情绪。老李说,其实他也听说了这个政策。但是具体实行起来还是很有难度,就拿采矿业许多老板都是无价无本就开始了所谓的创业,其实也就是一些未经允许的私营小矿。一旦真的开出了较好的矿石,老板有找好了销路的话,员工就可以很快的拿到自己的苦的工资,但是一旦勘测失误或是虽然开出了矿石但老板没找好销路的话老板照样跑路。

针对老李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虽然一直解释政府近来来的努力并叫他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好的,但是肯定还有很多路要走。谈及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老李说虽然对他很有帮助,但是培训中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比如培训技能是否使用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在当地的政府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由于之前的宣传不到位,即使是免费的培训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去,就算勉强去了也不好好学,所聘请的教员教授的东西有时候确实好像也不太实用,但这毕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相信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会做的更好。同时他也希望上级政府能够做好调研和统筹给他们更好的指导。他们也将全力的去配合上级政府的指导意见展开有效的工作。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小组成员相当满意,接下来我们走访了一对兄弟家庭,哥哥年近三十,弟弟呢正月初一刚好二十八,这两兄弟可谓算是我们所走访的人员中比较年轻的新生代了。自然他们的想法或许在我们这个选题下是值得一谈的。哥哥从初中毕业就没上学了,之前一直在外面工厂做工。四年前和嫂子结了婚,之后一起去了北方挂面条。据说生意还算可以,但是就是太累了点儿,每天早上三大当很多人刚刚开始进入美梦的时候小两口就得起床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了,毕竟还年轻,经不起折腾,何况还带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儿子,听说最近几年国家不仅免除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还大力扶持自主创业。这哥两口在经过一些商议后就决定放弃原来的行业回来搞了个养羊场。他们想啊,技术嘛可以去参加政府组织的交流学习,场地嘛,自家的几乎都不要钱,就是要点儿饲料。何况近几年来羊的价格一直走高就自筹了三十万买了近一百只羊,新修了羊圈。羊圈上面的一半是凉板的,另一半是实地的,下面是新挖的鱼塘,还颇有点儿珠江三角洲的感觉,毕竟是新一代嘛,见过世面,总想着利益最大化。据说羊场建成那天,这哥两的老母亲还说现在啊,世道真是变了哦,现在的羊住的比以前他们人还住的好。经过验收还获得了国家的标准养殖场地补贴和养羊数量上的补贴。

这家兄弟也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但是却学了个计算机专业制图,其实学的也不精,这个半碗水在农村似乎没啥用处,但是他却学会了全新的思维,他搞自主创业是经过思考的,不仅的要求启动资金少,还得风险小,利润大,最好是切合时代要求环保无污染。他首先也是想到了搞养殖业,农村嘛,除了养殖的牲口的自己掏钱买之外其他的几乎什么都不需要话太多的钱,况且政府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还有相关的补贴。正是因为他比哥哥后出生,有上过计算机这个先进专业的课程,他首先分析了搞养殖所面临的挑战。你看吧,虽然成本不大,技术要求也不太高,效益都是可以看到见的。但难免动物会生病啊,要是一般的病还好,要是传染病呢?那不什么都得从新开始啊。何况年轻人谁愿意和那些又脏又臭的东西在一起啊。他们考虑的是环保啊,就算创立不了科技型的企业什么的,至少也得是绿色无害的啊,所以他在三年前就果断的选择了木耳生产,起初是与同村的其他几个人合伙,后来别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他却没有,何况妻子去年生孩子就让他一个人把生意全并了,并下生意之后,他自己买了辆配送的车,目前他的客户已经已经遍及了临近的县城,据说在忙季他生产的无公害蘑菇还供不应求。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交通不便,信息不便,尽管现在的通信很发达,但是有用的商业信息大都被大商人所有。因为交通不便,每次送货产生大量的交通费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自己原本就比较微薄的利润。

另外据我们了解到,就在今年,多地的当地政府不仅派专人去整体发展较好的江苏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之后,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分别推出了相应的种植和养殖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专人指导政府还和农夫签订了包收合同,我们小组成员走访的重庆市奉节县的一个乡今年就定下了万亩种玉米种植计划,像这样的种玉米价格是一般玉米的两到三倍,尽管收成相对低点儿。

当然这些只是我们调查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三十多年来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转移,他们转移的地域很广,东至东部沿海,西至新疆西藏,北至吉林哈尔滨,南至广东海南;他们的转移后从事的行业及其丰富广泛,年纪较轻和有闯进有知识的人多从事自主创业,并能在自主创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尤其是今年来许多年轻的创业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如何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并在十二五规划大的指导方针下,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坚持把家乡的特色推向全国而尽自己的努力。并且它们中的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了到家乡发展,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大都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在改变家乡整体经济状况和就业状况上不断下功夫。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或是困难:外出创业机会虽多,但一般启动资金需要量大;外出打工工资较低且不易拿到现钱,且有时还会遭遇歧视尤其是把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不仅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精神依靠;家乡创业交通条件又不太好,且商业信息较封闭,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途径,有效的创业项目的培训都得自己掏钱培训等切实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的他们这些实际的困难,我们小组认为,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政府一方面应该组织更多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他们就业方式和就业观的培训,在具体的技能培训时要更加深入实际,切实选择他们所需要的项目,并注重培训效率;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应该继续加大对自己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充分卸掉,从资金配资,政策帮扶和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另外在保障外出民工的权利方面也的继续努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要知道他们一个人的工资不仅关系他的家庭的日常开支和运转,更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等系列问题。毕竟这些都是安国安民的大事情!

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5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局从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转移,积极服务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我市劳务输出54.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178万人的30.5%,劳务收入32.5亿元,全市296万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10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预计将达到约60万人,预计劳务收入可达40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市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将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环境,完善政策。

市是一个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就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了省委徐光春书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思考》调研文章。

五县二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局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办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和劳务输出工作的政策体系。近几年来,全市不断出台劳务输出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培训、维权、保险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如县,为帮助解决出国打工农民的中介服务费问题,政府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贴息,银行为每名出国农民提供低息贷款2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各县区电台、电视台分别制作了《走出黄土地》、《外面世界真精彩》、《天南地北龙乡人》等专题报导和专题片。清丰县在全县各村刷写墙体标语3000多条,浓化了氛围;市劳动保障局每年都要在全市组织评选“十大优秀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市优秀青年务工人员杨占奇殉职贡献出眼角膜,在青岛、我省和全国引起了强烈反映,他的事迹现正在制作电影《留下来陪你》,不久将与观众见面。我市优秀青年农民工崔运宗在上海滩舍身救人,为我市进城务工者争光添彩,他被上海市授予 “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专门隆重召开表彰命名大会,颁发了奖牌奖金。通过典型引导和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广大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走出去,闯世界,挣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年轻人的新的生活理念。

(二)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劳务市场。

除劳动、商务等部门外,在各县区,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被批准从事劳务中介。这些中介机构面向社会,依靠市场开展劳务输出。如共青团、工会、妇联、扶贫办所属中介机构和民办职介组织以及劳务经纪人等,发挥各自优势,搜集发布用工信息。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和信息网络的完善,使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劳务市场拓展方面,各县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基地。如县现已拥有本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和西北部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劳务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劳务输出的有序进行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在深入开展宣传发动的同时,各县区还切实做好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对本县区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特长、从业意愿等汇总登记,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劳务输出有序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抓好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

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9.66%,初中以上占60.34%。劳务输出人员职业技能普遍不强,市场适应性差,这是加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实现劳务输出在量上有大发展、质上有新突破,市、县区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依托现有的社会培训资源,把培训与劳务输出紧密结合起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搞培训,以培训促输出。自去年以来,全市每年用于政府补贴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达1500万元,定点培训机构近70家,每年培训5万多人,就业率90%以上。

在培训方式上,一是实施引导性培训。主要内容有政策法规、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

以及就业知识,历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后及时输出就业,每年达5万多人。

二是实施订单培训。以需定培,提高适用性,形成特色。如南乐县劳动局利用奉化市国联制衣有限公司的设备和师资,在本县建立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几年来共输出技术工人五千多名,该县订单输出的服装工已成为浙江宁波地区服装界的劳务品牌。

三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整合培训

资源,健全了培训网络。省厅提出经过3年努力在全省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全部建立技工学校,我市目前除高新区和范县外,其它五县区均已成立县办技工学校,成为全省拥有县办技工学校数量最多、县办技校普及率最高的地市。南乐县举办的市第二技工学校,提出了打造“新一代责任型技工”的口号,与外地名校、名企联姻,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目前在校生已达1700多人。

去年4月全省技工学校工作座谈会暨县办技校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全省18个省辖市劳动局长、培训科长、146所技工学校校长和全省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的劳动局长等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们介绍了我市大力发展县办技校,积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做的工作及经验,受到了省厅的充分肯定和各兄弟地市的赞扬。

(四)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认真落实《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在建筑领域建立了农民工权益公告牌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行用工单位与务工农民签定劳动合同,切实落实务工农民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依法将务工农民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大力开展日常巡视检查和举报专查,定期开展追讨农民工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千方百计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为劳动者追讨工资595.63万元,其中建设领域464.33万元,涉及职工1036人。责令用人单位辞退童工15人,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6546份。共检查职业介绍所36家,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所7家,有效地遏制了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劳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还存在对劳务经济认识不高的问题。没有从思想上把劳务经济当作一种强市、兴市、富民的经济支柱来对待和加以研究、引导和扶持,认为劳务输出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因此引导和管理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从务工人员自身来看,务工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这是贫困地区文化落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占39.6%,初中文化占52.9%,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仅占7.5%,因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劳动力价格低,工资收入少,稳定就业时间短。

三是从劳动力信息及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来看,劳动力信息网络还未全部建立,供求信息不十分灵,对外出劳动力底子不十分清,无法对劳动力资源输出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在市场体系建设和中介组织的培育上还不能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我市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市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和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必须根据劳务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遵循劳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导,大力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

(一)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不但解决就业问题,还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撑,从而促进劳务经济的大发展。

(二)加强对劳务经济的领导,引导支持劳务经济发展。

要把劳务经济的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列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内,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研究,引导支持,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要制定中长期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劳务收入、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增收率等几项目标分解到县区,认真落实。根据近几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及全市农村劳动力存量,我们预测到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2015年100万人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80万人可以实现劳务输出产均一人)。按照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建立市劳务输出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区劳动保障局设立劳务输出工作机构,明确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现阶段的主要职责就是劳务输出,完善其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搞好组织服务工作。

(三)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的前提。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劳务输出转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一是整合我市现有的教育资源,把市技工学校、各县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民办技校等办成我市职业技能培训的大本营。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

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入手,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三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培训。主要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政策、寻找就业岗位知识培训以及安全常识培训。

(四)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劳动力流动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市、县、乡三级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建设,大力发展民办劳务中介组织,使之成为组织劳务输出的基础。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以“金保工程”为依托,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准确反映劳务供求信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

第二,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劳务品牌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打造,要瞄准市场急需的家政、制衣、机械加工、餐饮等重点职业加强培训,要树立人“吃苦耐劳、作风纯朴、好学上进、爱岗敬业”的新型劳务形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知名度,逐步形成品牌,增强在国内外劳务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强化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要紧紧抓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期,根据市场需求,我市年转移就业总量将达到80万人,年劳务收入可突破60亿元。市、县区两级政府都要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将劳务经济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考评的力度,力促劳务输出上新台阶。

(四)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保护外出农民转让承包地使用权,严格执行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得向外出民工收取其它任何费用。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三是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劳动力有序流动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工作,把劳务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6

摘要:劳务输出,已逐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富余劳动力就业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通过加强政府对劳动力输出的引导和组织;加强对劳动力输出的宣传,创造优良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健全信息网络,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学习培训等措施,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079―04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重点,而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是农民的收入。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思想解放的程度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通过劳务输出,特别是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人力,可以把发达地区环境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大学校,使输出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长见识、开扩视野,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后劲。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农村地处边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贫脊且量少,山多田少,人口增长过快,一户农户耕地不过3―5亩,有的更少。按照少数民族地区习惯计算方法,2―3亩田地只需0.2―0.3个劳动力,那么3―5亩地只需一个劳动力,而有的一家2―3个劳动力都捆在狭小土地里,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农民有力赚不到钱。有限的资源被过多的人口所消耗,生存空间有限。近年来,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部分富余劳动力已从田间地头转移出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转变过来,投入到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收入相对较高的生产劳动,这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导致的贫困,也解决了农村土地资源有限性与人口资源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劳务输出已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却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第一、劳务输出规模小、无序、自发性输出多,大规模、有组织地输出少。少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输出现仍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而自发性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第二、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输出多,有一定文化层次、从事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务工输出少。由于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三、做临时工的短线输出多,有稳定工作的长线输出少。少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就业竞争力较弱,就业空间较小。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重视不够,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乡镇政府对劳动力输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说的多,做的少。把劳动力输出看成劳动部门的事,对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关注、关心不够,总认为农民有一块承包地,能吃饱肚子,比原来的生活好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考虑将劳动力输出纳入议事日程,进行部署,从而使劳动力输出处于松散盲目状态。二是政策不力,体制不顺。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方面,相关专题研究少,制定政策少,采取措施少,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在招工录用、孩子入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三是服务不好,信息不畅。相关部门缺乏专门负责管理劳动力输出的组织机构,即使有也存在力量薄弱、人员不足等问题,作用发挥不力。很多的中介组织基本处于空白,市场信息闭塞,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对哪里有活、能干什么活知之甚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很大。四是思想观念差。由于受教育少,思相僵化、因循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村劳动力中,仍然存在“种田吃饭,杀猪过年”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和“饿死不离乡、冻死不下床”的陈腐观念,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劳动力还满足于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宁愿在家闲着,也不愿出来干活,更有个别的务工者挣得一笔钱后就返乡吃喝玩乐,花光用光后再重新启动务工,没有长远发展观念。五是文化素质低。据有关统计,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比城镇居民要少3.6年,在贵州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就少得更多,文盲和半文盲基本集中在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偏低(多为初小文化)。文化素质低,接受新鲜事物、科技知识、应用技能的能力差,增收的技能相对较低。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许多要求较高的工作无法参与,致使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门路极其狭窄(多是劳动强度大、报酬低的工作,如矿工、建筑工等)。部分少数民族务工者(特别是妇女)还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这也是导致就业渠道不畅的一个原因。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的思考

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是由自发性、小批量输出向有序、大规模输出转变,第二是由输出低素质人员、就业层次低向输出高素质人员、就业层次高转变,第三是由短线输出向长线输出转变。

富余劳动力输出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导致的贫困,也解决了农村土地资源有限性与人口资源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劳务输出已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应紧紧围绕以下几点切实提高劳动力输出质量,扩大劳动力输出的规模,努力将富余劳动力输出培育为少数民族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一)加强政府对劳动力输出的引导和组织。

强化政府引导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手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要自上而下地将劳动力输出纳入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日程。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逐步转入规范化,并结合实际确立建全劳动力输出办事机构,充实和加强劳动力输出工作力量,在劳动力输出信息收集、筛选、发布、技能培训、输送安置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全程性、系列化服务。通过政府的引导,使劳动力输出由自发的输出向有组织有计划的输出转变,形成一定的输出规模。通过政府组织劳动力有序流动,把“游击队”变成“正规军”,组成具有特长的“人才方队”,形成自己的劳务优势。

(二)加强对劳动力输出的宣传,创造优良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大力宣传,让农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引导农民破除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少数民族地区要把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应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的详细情况,做到动态管理。由政府出面到外地召开劳务推介会,通过各种措施,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系统和信息平台。

(三)健全信息网络,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服务,不仅可以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和市场风险,还可减少因盲目流动带来的无序混乱。例如建立地方政府驻某某办事处,用这种已有的资源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服务。实行跟踪服务,对已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实行严格的跟踪式服务,督促企业与学员签订好用工协议,完善交接手续,确保学员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可以直接与办事处联系,想法设法帮助其解决问题。只有进行有组织的流动,服务措施得力,大批农民工才能够顺利地走进“就业通道”,安心工作。

(四)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学习培训。

农民掌握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的程度决定着劳动力输出的成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职业技能较差、难以满足务工需求的现状,应充分根据市场需求和务工需要,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并在初、高中开放就业指导课,尽快使新一代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求职本领上升到新水平;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定向和储备性培训,不断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要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政府职能部门培训中心等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信息,使广大农民工出得去、有活于、能赚钱。

(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对外转移与就地吸纳相结合,构筑就业平台,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少数民族人均年纯收入仅为720元(其中42.5%来自于外出打工),离国家“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8000元人民币”要求有着遥远的距离。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民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流动机制,推动创业高潮,逐步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创造条件,打造农民务工就业平台,让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总之,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这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 黄文芬(1971―),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讲师,主攻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何 必)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篇7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若羌县紧紧围绕“两大战略”、“三大开发”这一中心工作,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就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调研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若羌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若羌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县,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2703人,农户3167户,农村劳动力总人数887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7273人,第二产业的有253人,第三产业的有551人,剩余劳动力79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95%。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271.93万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09.8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342.58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人均165.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今年上半年,全县剩余劳动中外出务工人员有640人,实现劳务创收91.59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实现创收1431元, 全县人均劳务创收72.1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人,主要从事红枣的修剪、嫁接、棉花种植和牲畜饲养等,实现劳务创收11.3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8.9元;从事第二产业人数296人,主要从事县城范围内315国道的修建和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劳务创收40.21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66元;从事第三产业人数280人,主要从事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饮食娱乐业等,实现劳务创收40.06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54元。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充分重视,并制定政策措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若羌县专门成立了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若羌县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办法》,安排业务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新政策业务培训班。同时,为确保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实施,县委、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县直部门签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责任书,制订了目标任务,并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专项资金,先后在各乡镇设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所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了计算机、电脑桌、办公经费、保障了机构建设和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享受政策服务、引导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是深入基层,切实做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县人民政府及时安排各乡镇、人事劳动、农经等部门,结合我县用工实际情况,对全县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富裕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了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为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我县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专门负责劳务代理、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为我县的人才和劳动力交易集市。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四是开展“春风行动”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建设。为全面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我县于今年3月开展了为农民工服务的“春风行动”,制定了若羌县“春风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实现了行动统一、责任到人,活动分设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组、春风行动服务宣传组、人才劳动力招聘会工作组和农民工维权工作组,在各个服务窗口通过多种形式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服务。同时,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我县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专项再就业资金,用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招聘周活动。我县于今年3月4日组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成员单位联合举办了进城求职务工人员招聘活动,同时县人力资源市场在县内外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农民工找工作、找岗位,同时还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人力资源市场、车站等人流集中地公布了全州诚信职业中介机构名单和农民工维权举报电话。为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减轻农民就业负担,开展了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活动。由劳动保障部门派出有长期职业指导经验的工作人员免费向广大农民工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职业中介服务、发布人力资源和招聘信息。各有关部门还在县客运站、商业步行街、各乡镇开展了逐户宣传活动,让外出、外来的农民工了解到第一手用工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拓宽了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六是举办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红枣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培养一批新时期的技术型农民,通过采取形势多样的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和帮助全县各族农民掌握红枣种植技术,大力实施红枣种植技术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转移就业,推动我县枣业富民进程。今年4月份,我县在三个农业乡举办了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也专程来到比赛活动现场,观摩了活动全过程,并在现场对农民掌握和运用红枣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进行了初步鉴定,整个比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次竞赛活动中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瓦石峡乡共有88名红枣种植能手参加了竞赛,共评选了20名优秀选手,并对竞赛优秀选手颁发了奖金。在活动中全县各族农民踊跃报名,积极性非常高,通

过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红枣种植技术能手,我县有望在今年培养一批取得红枣种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以此进一步加大我县新型技术农民劳务输出的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七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保障,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我县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按照《若羌县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签订了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目标分解到了相关部门。各乡镇、农业、劳动部门结合我县实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在科技之冬、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中广泛宣传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将培训补贴政策讲到每个农民面前,并向每户农民发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宣传单1200多份,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人员构成、培训需求进行了详细摸底,造册登记,针对各专业的分类不同、用工不同的实际进行分批分期组织培训,截至目前已对全县2773名农牧民进行了技能培训。县扶贫办还组织了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百名工匠上岗培训班,目前经培训的农民工匠已全部投入到我县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当中。在培训中我县还重点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八是深入农民工需求单位提供政策及法律服务。为积极创造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实现有序转移,依法维权。县人事劳动、工会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全县各施工用工单位进行了长期集中现场宣传和提供转移就业服务,在各建筑工地、315国道10个标段建设工地实现了政策宣传服务全覆盖,共对42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政策宣传和就业服务。包括: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工会组织、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册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转移就业信心不断增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脏活、累活不愿干。有的农民怕吃亏受骗,不愿外出,有的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要求较高,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自身素质低,就业空间有限。虽然我县开展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技能性和引导性培训,但真正大众化、实用性的培训还不够。负责组织劳动力培训的部门由于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和教学组织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受

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同时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

五是固守家园的落后意识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多年来,农民养成了守土为本的思想,宁愿守在家里过穷日子,也不愿外出创业挣钱,许多农民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部门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六)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永嘉县金溪镇规划建设11-23

永嘉二中20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计划11-10

上一篇:正能量舞台剧剧本下一篇:中考英语话题作文指导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