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精选8篇)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 篇1

乡村景观是一种景观综合体,它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文化,并将两者高度融合在一起,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乡村景观丧失了原有功能,从而对整个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不少特色景观遭到了人为破坏,使原本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不利于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乡村景观逐渐消失。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做好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和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景观现状

1.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对社会进行的一种人为的划分,这种划分最终会制约国家的发展,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结构性的划分会阻碍城乡之间的关系朝着利益统一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阻碍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行城乡一体化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手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文化等等条件,对城乡的空间利用、人口分布、交通情况、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等进行统一规划,使城镇和乡村能够协调发展并保留原有的乡村景观。

2.乡村景观的结构

乡村景观的结构主要包括了自然基底、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自然基底也就是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天然要素,而硬质要素则是人类在自然基底的基础上所建设和创造的一些人文景观。而软质要素则是指人类在长期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乡村环境观、生活观、道德观等等。

3.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1)乡村景观千村一面

很多乡村景观的规划并没有和当地具体的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对景观的整体格局和规模没有一个明确思路,也没有充分利用乡村已有的资源,拆旧建新的现象频繁,而且一味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景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使得乡村景观失去特色,千村一面。

(2)规划缺乏综合性

乡村景观的规划涉及到许多学科,这就要求决策者及时地跟相关的理论工作者进行沟通,争取使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面面俱到。但是由于乡村各方面的发展依旧处在自行探索的阶段,因此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对景观规划的整体格局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使乡村景观出现退化现象。

(3)乡土文化缺失

乡村景观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乡土特色,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乡村景观具有独特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有些乡村为了发展将一些西方的景观模式照搬过来,这就使得原本极具特色的本土乡村景观丧失了活力,使乡村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陷入困境。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差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了土地平整、农业机械化建设、农田路网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灌溉渠网建设等等。这些一般是为了农业生产服务的,但是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水平较低,因此不少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乡村的发展需求。

(5)原生态条件被破坏

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过程中,生态和环境是经济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有些乡村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过度开发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自然景观也因此开始退化,人工的乡村景观无法和自然景观融合起来,使得乡村景观的质量大大降低。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一体化趋势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要顺应其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乡村面貌和现代生活的发展出现严重的脱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规划一体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资源,开拓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景观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自身的产业文化,和乡村的经济一起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景观建设的一体化。

2.乡村景观规划的本土化趋势

乡村景观的本土化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尊重,因此进行本土化的乡村景观规划,就是要坚持保护好本土的乡村景观特色,用创新的手法建设乡村的建筑和景观环境,充分发扬本土化的乡村文化。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所处位置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并确保具有“乡村性”。

3.乡村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趋势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对乡村的整体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一个和谐、环保、绿色、舒适、便利的乡村景观,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找到一种归属感。因此乡村景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的序列组织、视觉尺度,并建设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4.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化趋势

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乡村景观的规划也不例外,要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发展。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区域的具体生态情况,结合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促进景观规划的生态化。

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

1.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

乡村景观的规划格局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一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变迁。一般影响乡村景观规划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其中人类的活动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影响最为突出。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需要进行产业调整,随着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民就开始大量建房改善居住环境,这就使得乡村景观的规划需要随之不断进行改变。因此要确保乡村的人类活动处于乡村景观容量阈值以内,乡村景观才能保持原有的特色。

2.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乡村景观效应

(1)环境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吸引着更多的人群前去参观,因此不少乡村开发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些特色景观。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业特色,并设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注意不能过度开发,以免造成破坏。

(2)生活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理念和信息不断冲击着乡村原有居民的思想,而乡村景观旅游的开展也使得乡村的经营竞争变得激烈。因此乡村景观规划的另一个格局变化就是坚持好乡村本土的文化核心价值,坚持乡村文脉的延续,避免因为盲目模仿城镇而丧失传统文化。

(3)聚落景观变迁

乡村景观的建设必然会改变一些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一部分土地会从生产性质转变为服务性质,景观要素也出现了更多的组合方式,使聚落景观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格局的规划时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乡村景观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不能过于追求“洋”化,保持原来的特色。

(4)经济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日益进步,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而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景观格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景观带来的经济收益,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并且保护乡村居民的基本利益,促进经济景观的飞速发展。

乡村景观规划的优化

1.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创新式的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其具有独创性,因此防止过度模仿城市建筑,在乡村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别出心裁的景观文化,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思路。

2.加强规划的综合性

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相关的决策者要及时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立足于景观规划的整体格局,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并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3.保持原本的乡土文化

乡村景观规划只有保持了原本的乡土文化,才能使乡村原有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但有利于乡村景观的建设,而且对乡村传统的文化景观还会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使乡村所蕴含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扬。

4.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条件

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条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保护好原有农田、池塘、果园等等乡村景观,并对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它们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乡村景观。

结束语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 篇2

关键词:基层党建,新格局,实践,思考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实践经验

(一)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1.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形成对城乡统筹的强大“内力”

一是梁平县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按照村党组织与同类或其他类党组织联合组建基层党组织的思路,实行就近或跨区域、行业部门、类别层级组建区域党组织、行业党组织、联合党组织,逐步建立健全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体系。二是扎实开展“两培一促”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把外出务工和本乡本土的“能人”培养成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促使他们率先发展,并带动大家共同发展,培养了一支2000人的“双带”型城乡统筹骨干党员队伍。

2.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形成对城乡统筹的强大“推力”

一是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市级党建工作示范社区活动。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的双向管理机制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及时赋予社区党员“一人一岗”红岩志愿者活动以新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形式。坚持把农民工党员纳入城镇党组织管理体系,到2012年,每个社区党组织形成有效的农民工党员管理工作机制。

(二)以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关键,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 大力实施“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工程”

以建设学习型政党为契机,认真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参与“重庆党员先锋论坛”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读书活动制度,探索建立激励干部读书学习长效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 大力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程”

一是破除身份限制,打破地域界限,突破体制障碍,不断改进选人用人办法。公推公选、公开选调、竞争上岗成为亮点。建立和保持县级部门、乡镇、村(居)各200名、200名、1000名常数的后备干部队伍。二是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创新思维、勇闯新路。

(三)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着力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和形象

1. 狠抓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一是每个基层党支部每年至少培养3-5名“苗子”,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1-2名党员,确保全县每年能发展700名党员。二是2006—2011年期间每个党员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可提前一年完成对全县所有党员轮训一遍的任务。

2. 狠抓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以落实“三项制度”为契机,扎实开展“三项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乡镇和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措施和责任。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访问民情制度,实行党员干部信访接待日、进村入户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流动办公制度。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新格局工作整体进展缓慢,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示范点建设及作用发挥不明显,示范辐射效应还不够理想

(三)立足构建新格局的探索、创新还不够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一)大力构建城乡结合的组织设置体系

1. 组建功能型党组织,创新组织活动方式。

在农村,要依托农业行业协会,采取“支部+协会”的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加农户的生产联合体上,建立如梁平县梁平柚专业联合社党委等各类行业协会党组织和区域性农村产业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加强产业组织领导、农村产业组织助推产业发展。2.组建联合型党组织,促进组织资源整合。各区县要打破基层党建的领域和地域界限,在城乡互补性强、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之间,打破行政村界限,探索建立如梁平县回龙镇青杠村联合党总支部模式的“村企联合党组织”。

(二)大力构建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

1. 强化村(社区)书记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要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到2015年,使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达到90%以上。

2. 强化大学生“村官”工作,充实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力量。

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都“工作有人帮带、生活有人关心、困难有人解决、创业有人引导”。同时要加大跟踪培养力度,及时把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拔进村“两委”班子。

参考文献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 篇3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

过去几年来,农民收入下降与农产品价格下降有直接的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这六、七年间,我国农产品供给处于历史上最好的阶段。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却处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最严峻的时期,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差。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是导致农民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农民收入的高峰期出现在1996年,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但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降到4.6%,和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几乎减了一半;1998年又降到了4.3%,1999年降到了3.8%,2000年只有2.1%,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1997年农产品价格指数比上年减少8.7%,1998年比上年减少3.5%,1999年比上年减少4.2%,2000年开始,农产品价格指数开始有所回升,上涨了8.6%。同时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也有所回升。2001年是4.8%,2002年是4.3%,2003年是4.8%。从1997年到2003年这七年时间中,农民的收入增长与农产品的价格保持着相同的运行趋势,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幅就下降,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收入增长就加速。

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好转,农业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趋势重新显现。2004年农民上半年现金收入年均每人为1344.5元,比2003年上半年增加了186元,增幅达到16%,扣除物价指数增长10.99%。农民上半年来自农产品收入的增加其实主要是靠市场农品价格的上涨。今年中央财政用在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等方面的政策补贴资金约440亿元,平均每个农民可以得到50多元的补贴,但是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开支增加要达到430亿元。国家给农民的补贴实际上是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销了。目前来看,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提高农产品价格是主要手段。

二、目前农产品价格水平是否偏高

我们可以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以及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主要农产品(粮食、肉食制品及鲜菜)消费价格指数的分析比较,来看目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否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上。

从表1及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6年到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2003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了3.23∶1,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22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472元,差了3倍多;比1978年的城乡居民收差距还要大(约2.6:1)。与此同时,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减少,从1996年到2003年,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45.1%,42.9%,41.5%,37%,36.5%和35%。由此可见,农民增收困难与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逐年减少有直接联系。

从价格指数的比较来看,从1996年到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主要农产品消费价格指数差别不大。粮食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下运行,肉禽及制品以及鲜菜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围绕着粮食消费价格指数运行。而在1996年到2003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上升趋势。199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是2.51∶1,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的差别是1.02∶1;到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达到3.23∶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的差别仅为0.99∶1。在这一个时段中,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是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的。

我们再比较一下2003年6月至2004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主要农产品消费价格指数。

从图2中可以看出,粮食及肉禽价格从2003年7月开始缓慢上升,到2004年3月开始涨幅较大,但居民消费价格与粮食消费价格间的差距比仍只有0.80∶1。即使今年上半年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达到16%,扣除物价指数增长以后的实际增长率为10.9%,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为8.2%)。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把时间拉长一点来看,1996到2003年的 7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633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696元。可以这么说,200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只是弥补了一点对农民收入的欠账,从构建一个合理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来看,目前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不能说是高了。

农民增收日益困难、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如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就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1号文件就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就目前最有效的手段而言,要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应当允许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升。

三、利用农产品价格杠杆来纠正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格局

农民收入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国民总收入的分配问题。在国民总收入中,农民分得的份额多一些,其他阶层分得的份额就少一些,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使农民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保持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呢?我们认为,如果实行完全市场进行调节,农民的收入会高于现在的水平。因为在行政干预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是长期低于价值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偏低时农民会放弃部分农产品生产,直至价格恢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然而,这种资源配置机制会导致农产品供给的大幅度波动,不符合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必须要有充足的农产品供给,一旦出现农产品供给运行偏紧的时候,政府会用行政手段先于市场进行调控,使农产品供给保持较为充足的状态(2004年粮食生产的恢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靠行政干预手段)。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运行,仍然有较强的行政干部作用,这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客观要求。但是,广大农民因此而吃了亏。在农产品长期保持供给充足的状态下,其价格总水平是低于价值的,这也是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比较效益最低的根本原因。

2004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上涨,这本身就是市场规律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价格水平还并没有使农民收入回到一个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比例。没有必要对农产品价格实行抑制。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三农问题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当城镇居民为米袋子、莱篮子多增加一些开支(这笔开支是在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以内)时,有同志就沉不住气了,认为粮价、肉价高了,要通过国家调控手段来平抑价格(实际上,我们现在是否真正就到了必须动用库存来平抑粮价的时候,还是一个需要慎重决策的问题),这种在国民收入分配上向城镇居民倾斜的心态不符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里,农产品价格还应保持一个合理、稳定的上涨趋势。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城镇低收入群体所带来的压力。因此政府必须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及制度的建设,为城镇低收入消费者提供基本生活保证,避免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城乡一体格局推进的论文 篇4

[摘要]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城镇建设加快进程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相比要低10个百分点,与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比要低约20个百分点。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主要是城镇实力的竞争。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龙头。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城镇化,可从导致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失调的根源和内因入手,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经济活动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达到“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农村城镇化可以打破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也实现地域转移,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成为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一代新农民的“催化剂”。城镇文明影响、改造、带动农村文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而农村生态进入城镇,也可以有效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成为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扩大整个国内需求的切入点。当前国内需求不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农民消费观念落后,使农村市场增长缓慢。据统计,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6.85万亿元,但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只有2.39万亿元,仅占全国的34.9%。8亿多农民实现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由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35%降到90年代以来的20%,农民人均消费额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左右。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把农村的潜在消费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成为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

二、中国城镇化的瓶颈制约

(一)农村内需不足的制约我国13亿人口中,9亿农村人口处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半自给状态,城市贫困阶层维持在温饱阶段,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富裕阶层消费均崇尚国外名牌,导致财富外流和国内市场萎缩,“大中国、小市场”问题愈益严重。因此,没有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我国的城镇化就会遭遇极大的困难,大国经济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外需拉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内经济学家和一些“三农”问题专家纷纷在第一时间发表意见,提出用新农村建设作为克服当前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突破口。我对此实在不敢苟同。由农村承载缓解“通缩”、启动消费和需求的重任,不仅仅是农村不可承受之重,也是在向农村转嫁城镇化风险。事实上,最近20年来的小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基本依赖农民自主投入,“三农问题短腿在农村”的问题被历史地凸现出来。没有农村基础设施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发展并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拉动内需,保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力就业的制约从2006年至2015年,我国城镇每年自身新增劳动力550万人,2005年新增大学生为338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后再就业劳动力为450万人,加上往年积累的失业劳动力,城镇每年需解决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人。根据我国经济每年约9%的增长速度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际提供就业岗位将稳定在1000万人左右并呈递减趋势。有学者提出1%的转移指标,也就是每年转移1000万农村人口,就目前就业状况看值得商榷。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制造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也是有失偏颇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异军突起,近1.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暂时有了就业机会。60~70%的制造企业产品出路依靠出口,外贸依存度多年维持在近70%的高端,贸易顺差连年快速增加,引发发达国家联合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的需求约束越来越严厉。因此,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农村实际需转移的就业人口间的供求距离越来越大,大量农村人口往何处去将是一个长期问题。

三、总结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扶贫、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计划,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爽,姚士谋,等。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J]经济地理,1999

[2]宋俊岭,黄序。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 篇5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关键是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中牢牢把握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四个方面。

以城带乡。当前,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而且在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上也存在差距。新形势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与城乡社会和谐发展,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适应城乡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实行以城带乡,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以城带乡,主要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力度,带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稳步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一方面,应树立“大党建”理念,努力消除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城市和农村相互分割的现象。城市基层党组织应增强以城带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刻认识到在党建工作中以城带乡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应完善以城带乡的组织设置。以城带乡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是在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建立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完善以城带乡的组织设置。应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与机关联建”等模式,为以城带乡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

资源共享。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受城乡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等影响,城乡党建资源存在失衡现象,农村党建资源相对缺乏。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做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主要是通过组织推动、市场配置等手段,实现城乡人才、智力、教育、信息、阵地等党建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党建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是树立党建“大资源”理念。党建主管部门应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战略高度,积极整合党建资源,建立双向开放、城乡共享的党建资源配置机制。二是形成党建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机制。改变农村党建资源相对缺乏的状况,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形成党建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的机制。各地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等要求,使各种党建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三是优化党建人才资源配置。党建资源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还表现在人才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需要消除城乡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盘活党建人才资源,形成以城补乡的党建人才流动机制。优势互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优势互补,主要是通过发挥城市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各自的优势,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受益、共同提高,不断提升基层党建总体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比较优势。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相比,城市基层党组织总体上经济条件较好、队伍力量较强、体制机制较为健全。城市各类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城市基层党组织学习。比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的“三级联创”、党员设岗定责和依岗承诺等经验,对推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应畅通渠道,推动农村党建经验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使城乡基层党组织共享党建成果。

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中强调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的是实现城乡党建协调发展,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实现协调发展,应把农村基层党建和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中。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一方面,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机制。近年来,各地在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 篇6

配强班子、建好队伍,嘎查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将355名优秀农牧民、大学生村官纳入“阿左旗嘎查村级后备干部库”;加大发展农牧区非党嘎查负责人党员工作力度,目前,嘎查村“两委”班子中党员人数占班子成员的73%;开通了“手机党校”,实现了党员电化教育终端站点全覆盖,已将边远农牧区党员全部纳入教育培训范围,截止目前共发送手机党课201期;把农牧区党员培训统一纳入全旗整体培训规划,旗委组织部每两年对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普遍轮训,各苏木镇每年培训农牧民党员1000余人次。

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嘎查村党组织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出台了《阿左旗关于进一步完善嘎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办法》,旗财政每年投入458.8万元为每个嘎查村下拨3.7万元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将嘎查村级活动场所与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卫生室、草原书屋、文化站、警务室等统筹规划,采取划拨、维修、改扩建、新建方式,合理确定活动阵地建设标准,做到了适度超前、综合利用、发挥作用。自2006年起,共建设党员活动阵地88个,投入资金1050.94万元,面积达13449.2平方米,并按照“八有”的标准配备嘎查村活动阵地配套设施。

明确目标、关怀激励,“一定三有”得到全面落实。苏木镇党委与嘎查村支部签订届期承诺书,每年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届期目标和工作职责,定期不定期对嘎查村“两委”进行督查,年末进行年终考核,届内实行届期考核制;建立完善嘎查村干部工资报酬 1维护和谐稳定推动科学发展 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稳定增长机制。目前,嘎查村干部补贴达到8000元至13000元,将全旗符合条件的667名离任干部全部纳入养老保险;2009年,从优秀嘎查村干部中公开考录3名苏木镇公务员;依托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对退牧还草、公益林项目区党员长期在城镇居住及农牧民党员在巴彦浩特打工党员进行管理,解决了近300名进城农牧民党员日常学习难、管理难的问题。

完善机制、健全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嘎查村民主决策制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农牧区社情民意分析解决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农牧民的实际困难和民意问题;建立嘎查村党员联系农牧户及代办事项制度,及时收集反映群众呼声,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建立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扎实推进嘎查村民主建设进程,为全旗嘎查村统一设计制作党务公开栏124个;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施“机关+嘎查村、社区+嘎查村、企业+嘎查村”等多种结对共驻共建形式,积极推行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推行企业家担任嘎查村副书记或名誉村长办法,通过产业带村、项目兴村、企业帮村等多种方式,促进农牧区发展和农牧民致富增收,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25元。

统筹城乡、整合资源,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盟直63个单位和企业与我旗8个苏木镇的63个嘎查村结对共建;开展“千名党员帮千人,百家支部结百对”主题实践活动,35名旗级领导分别联系全旗13个苏木镇,全旗 124个旗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与124个嘎查村结对共建,全旗千名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志愿帮扶千名困难党员群众。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投入帮扶资金和项目资金1.4亿元,为群众办实事4265件,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

整顿后进、创建示范,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嘎查村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每年按10%比例对嘎查村进行倒排,对确定为“差”的确定专人负责抓好整顿工作,将工作扎实、特色鲜明的党组织作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 篇7

基层党建格局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九届市委九次全会关于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现就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有关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格局

(一)坚持把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作为重要工作平台,推动城乡党建统筹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为基本形式,有效整合城乡人才、智力、科技、科普、教育、文化、信息、阵地、经费等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相互支持、密切协作,是本市推进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重要载体。要通过组织共建、发展共促、人才共育、文明共创等途径,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

(二)全面动员和组织机关、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在本市前三年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对口帮扶(详见附表),全面实施中心城区社区(街道)

党工委与远郊地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继续组织市级机关、市属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文化传媒单位和中央在沪单位党组织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并扩大到与远郊地区其他村党组织结对。

(三)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党组织优势,全方位推进结对帮扶活动。中心城区、街道与远郊区县、乡镇结对(浦东、闵行、宝山、嘉定、松江等区在做好本区城乡结对帮扶工作基础上,要积极参与全市城乡结对帮扶活动),要重点围绕经济建设、民生工作、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的帮扶和合作交流;机关党组织要把结对帮扶工作与机关作风建设、青年干部培养结合起来,鼓励采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形式,开展组合式帮扶;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应充分利用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捐助、投资合作等形式参与结对帮扶活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和文化传媒单位,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文化素养和生产、管理技能。

(四)综合运用组织推动、市场配置等手段,实现结对广覆盖、工作有新成效。除区县层面结对帮扶有统一安排外,中心城区、市委各工作党委要在坚持原有结对帮扶基数上,动员所有有条件的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并按自愿选择和组织分配的方法予以落实,确保远郊所有乡镇、村党组织都有结对单位。鼓励有经济实力、有技术优势的单位党组织到农村投资项目、开发产业、开拓市场,加强镇企、村企

合作,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名特优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推进市场配置、实现合作共赢成为深化城乡结对帮扶的新亮点。

二、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为契机,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协调发展

(五)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要将来沪务工人员中流动党员管理纳入结对帮扶、城乡党建统筹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人口管理部门和党委组织部门的协同机制,在本市城乡探索建立流入地党组织主动向流出地党组织查询党员情况制度。城市党组织在结对帮扶中,要关心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为农村党组织出谋划策,为区县、工作党委组织部门提供有效管理的信息和建议,促进本市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六)积极推动城乡党组织服务和保障条件的均衡化发展。完善城乡联动的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网络,建立全市党员服务中心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与乡镇结对的党组织,要主动关心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其增强功能、优化资源提供帮助,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化“政治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指导服务中心、才艺展示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的作用。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运用,帮助培养远教骨干,发挥其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农民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七)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各结对帮扶单位要关心、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参与农村活动场所功能

建设,力所能及地提供发挥这些活动场所功能所必需的软件和硬件,使之成为村民的“政治生活中心、服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教育信息中心、生产生活保障中心”,努力为城乡基层组织提供同质、均等的基本服务条件和公共设施体系作出贡献。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八)认真做好结对帮扶签约工作。各区、市委各工作党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下达的结对帮扶任务建议书,组织动员所属单位党组织根据上海基层党建网()公布的远郊地区乡镇和村(包括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名录,选择确立帮扶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根据实际情况可作必要的综合平衡。参与结对帮扶的单位需在4月30日前完成网上意向确认,7月1日前完成正式签约。上海基层党建网将实时显示结对帮扶协议意向达成和协议签订状况。

在上一轮已经形成结对帮扶关系的单位,在双方自愿基础上,可续签结对帮扶协议;需调整的,可进入全市帮扶平台重新选择结对单位。市委各工作党委也可以相对集中地选择结对帮扶地区和单位。结对帮扶双方要相互尊重、充分协商,达成符合双方实际的结对协议。新一轮结对帮扶协议期限至2013年7月份结束。

(九)适度加大统筹协调。在充分尊重结对双方意愿、保护基层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区县党委、市委各工作党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均衡配置帮扶资源,集中设计帮扶项目,适度统筹使用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可以在村、乡镇、区县实施,有普遍价值的可以在更大范围推介,形成点面结合的帮扶效果。

(十)抓好结对帮扶协议的落实。各区县党委、市委各工作党委要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并将结对帮扶活动情况纳入年度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内容。各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在本级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负责部门,研究制定结对帮扶方案。要建立定期联系走访制度,党委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在协议帮扶期间至少走访1次,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部门每年走访不少于2次。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帮扶经济薄弱村的要有具体的经济要求(每年不低于2万元),其他所有结对帮扶也都要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可检查评估的具体项目。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 篇8

作者:州直机关工委 来源:不详 点击:72 发布时间:

为推动各级党组织打破城乡区域界线,切实加强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大力推进不同领域党建工作的融合与共建,使城乡党建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条块分割转向区域联合,努力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管理互动、发展互惠”的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最近,我们分别对兴仁县、贞丰县、普安县、顶效开发区直属机关党(工)委展开调研,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组织及党员的基本情况截止2008年底统计,全州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4417个,在岗职工党员31000人,离退休人员党员9100人;村级基层党组织1097个,党员48000人。其中,州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480个,在岗职工党员4321人,离退休人员党员1863人。州直党建扶贫工作队参与帮扶的基层党组织116个。

通过调研各县的主要做法:

1、分类整合联建,健立联动体系。贞丰县以鲁容乡为试点,开展了“三联三帮”,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共同关注贫困乡、支持贫困乡、帮助贫困乡的工作格局,着力帮助一类贫困村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帮助修建村级活动场所、发展村集体经济、落实发展项目,促进城乡党建工作。通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从而构建了统筹城乡联动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2、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势互补。兴仁县以构建和谐矿区为试点,村企共建,基层党务干部交叉任职,形成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和谐矿区。兴仁、普安、贞丰县委组织部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挂职或任职锻炼,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不断优化城乡人才资源配置。顶效开发区绿化村开办业余党校等教育培训资源,认真培训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骨干,提升村干部、党员群众的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通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学习城市党组织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转变了工作方法,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领导发展的能力。

3、创新活动载体,搭建联动平台。在听取各县直的交流发言,调研组归纳出好的做法:一是“六帮六建”,即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发展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示范项目;帮助提供物资,建设一个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帮助抓好班子建设,创建一个运行规范的“五个好”村党组织;帮助培养致富能人入党,建立一支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队伍;帮助开展技能培训,建立一支服务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帮助开展结对扶助,建立完善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二是促进了“两个转变”即机关作风有明显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有明显转变。三是实现了“三个提高”即机关工作效率有新的提高、机关干部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新的提高、宗旨意识和政治思想素质有新的提高。积极为城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进行社会实践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到了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

二、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诸多方面仍然表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与城市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现行党组织设置模式,是影响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不利因素。目前,基层党组织主要是按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的条块范围。比如州县直机关党组织、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都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设置,这是城市党组织的主体;农村党组织主要是按照行政村来设置,虽然一些地方已经逐步把支部建在产业上,但也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这种城市、农村、企事业单位相互区隔的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极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

2、缺乏人财物保障,是制约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困难。从党建阵地来看,目前

农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已基本解决,但有效发挥活动阵地的作用,还有待于探索。从工作经费来看,乡、村党建工作经费缺乏,党员活动、教育培训、学习交流因受资金限制,形式比较单一。从党建队伍来看,农村党员老龄化比较突出,党员队伍结构不协调。

3、党员流动性日益增强,增大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难度。截至去年年底,全州登记在册的流动党员有2356名,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但仍有少数外出党员没有办理任何手续,成为“隐形党员”,部分党员甚至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成为“档案党员”。由于党员流动型增强,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党员发展难,党组织活动开展难,村(居)一级培养后备干部更难。党员流动性日益增大,给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4、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办法少、简单化,难以适应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的要求。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的意识不强,以行政命令为主,偏重于行使管理职能,不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不能有效解决实际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问题多、困难大、条件差的领域如何推进党建工作更是束手无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空洞枯燥,方式简单陈旧,仅局限于念念文件、读读报纸、讲讲道理,对党员缺乏吸引力,对群众没有影响力,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极不适应。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剖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障碍。

1、现行体制障碍。长期以来,我们将社会成员纳入到各行政单位之中,实行以具体单位为单元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模式。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党的建设在区域、行业界限上有所打破,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尚未完全突破,尤其是在涉及单位利益关系时,工作难以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党的建设统筹发展。

2、思维定势障碍。少数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在研究和谋划具体工作时,由于受传统思维影响,思想不够解放,仍按行政单位管理体制开展工作,资源区域开放度不高,城乡资源整合利用难度大。

3、统筹手段障碍。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统筹手段和方法,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互融互促、整体提升,还存在一些困难。信息技术在城乡党建联谊、党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城乡基层党建互联共建与解决城乡实际问题结合不紧,运用民主的、示范的方法开展工作尚还不够。

四、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初步思考及对策建议

在广泛调研、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去加快构建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1、构建一个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根据这一发展趋势,结合州、县机关的实际,因地制宜,在符合党章和党组织建立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型党组织设置模式,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党组织体系。在党组织设置模式上,探索打破三个界限:一是打破地域界限。针对一些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特点,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思路,可探索“村村联建”党组织建设模式,使村级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对村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调控。对就近几个行政村从事同一产业的党员,可探索“同业组建”党组织建设模式,采取“支部+协会”、“协会支部+龙头企业”等方式,灵活党组织设置方式,进一步加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工作力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打破行业界限。按照以企带村、村企整合、工农互助的思路,探索“村企联建”党组织建设模式,实行村企统一领导,推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三是打破城乡界限。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在经费保障、人才聚集、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机关事业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党组织建设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造就一支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统筹城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把基层党务干部建设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议大力实施“三个一批”。一是选派一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镇街干部到基层党组织任职或挂职,或从强村选派能人党员到弱村党组织任职;二是招一批,从党员大学毕业生中招录一批优秀人才到基层党组织任职;三是引一批,从具有党员身份的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复员军人等人员中回引一批到基层党组织任职,从整体上优化城乡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素质。在党务干部的培养上,统一制定城乡基层党务干部培训计划,每年分期分批全员培训基层党务干部,大胆创新培养方式,采取定向培养、对口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全面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素质。

3、建立一套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为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正常运转,推进相互交流沟通,要建立完善以下机制。

第一,建立党建资源配置机制。应按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互促共进的思路,统筹配置城乡党建资源,实现城乡党建优势互补。一是统筹党建工作经费安排。针对目前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缺乏,尤其是村级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没有保障的实际,建议把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保证基层党组织活动、党员学习培训的开展。二是统筹党务干部配置。应整合城乡党务人才,配齐配强基层党务干部,加大基层党务干部的交流力度,加快基层年轻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改进基层党组织干部资源配置。三是统筹党建活动阵地使用。

第二,完善基层党务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为充分调动基层党务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村党务干部报酬增长机制。

第三,建立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为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建议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情况实行专项考核,对全州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和“两新”党组织建设工作,分别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分类进行考核评价。

第四,建立基层党建工作横向交流机制。各级党组织应整合城乡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引导和鼓励城市党员帮助农村党员群众提高致富能力,引导农村党组织为城市党员干部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协会为农户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持鼓励农村各基层党组织之间以及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交流,并将对口联系乡、村(居)的州直单位党组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情况,作为其争创先进党组织的重要内容来抓,着力破解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4、开展一系列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主题活动。一方面,统筹开展党内创建活动。除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之外,可探索创设全州基层党组织都能参与的城乡联动的主题活动。如可在全州开展“零距离、结对子、解难题”主题活动。“零距离”,即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务干部深入千家万户,通过与基层群众的零距离沟通、零距离接触、零距离服务,听民意、送温暖、解民忧。“结对子”,即州县直党组织与班子相对较弱、条件相对较差、工作开展相对较难的基层党组织结对子;州县直机关干部与贫困党员结对子。“解难题”,即切实为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党内帮扶活动。一是统筹城乡困难党员就业培训。州县两级财政应安排专门资金,每年度对城乡困难党员集中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党员带头和带领就业的本领。二是统筹城乡困难党员创业扶持。对有志创业的城乡困难党员,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在创业方向给予指导,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扶持。三是统筹城乡困难党员生活救助。对生活困难的城乡党员,要指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开展生活救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上一篇:善意的谎言读后感作文下一篇: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