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共9篇)

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篇1

努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上新台阶

廉江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树立“转移就业脱贫,劳务经济富民”的思想理念,积极组织发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召开后,该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制订了《廉江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召开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双转移”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动员和部署 “双转移”工作。目前,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0万人,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第一批“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是广东省两个示范县之一。该市的做法主要是“三个强化”:

一、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廉江市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帮扶群众脱贫致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建立健全市、镇(街道)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定期召开有关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和布臵工作,明确部门职责任务,齐抓共管,相互联动,把中央和省有关政策部署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检查指导基层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年终组织目标责任制考评,通报各镇(街道)劳动力转移情况,表彰先进,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

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1-

技能培训工程”的指示精神,廉江市建立起市、镇、村委三级培训基地和培训就业工作机制。一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夯实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基础。对全市336个村委会、4155条自然村16至45周岁的46万个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重点对富余劳动力、贫困户劳动力、可供转移劳动力、要求技能培训人员、外出务工等情况作调查登记,逐一录入电脑,建立起市、镇两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培训就业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多层次技能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以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为培训基地龙头,以市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力量,带动全市20多家职业培训学校,形成年培训能力达2.5万人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共同承担全市劳动力培训任务。三是实行培训就业“直通车”服务。采取“定向、定单”式培训,为企业输送劳动力。该市根据市场的需要,为农村劳动力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家电维修、机械加工、汽车摩托车维修等13个培训专业。近几年来,培训人数47675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6%。其中帮扶贫困户青年培训和转移就业21400人,实现脱贫1.5万多户。

三、强化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廉江市建立起市、镇、村委会和自然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上下联动,提高转移就业有序化、组织化水平。一是在努力完善市级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起18个镇、3个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信息服务平台,落实“八统一”规范,配备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设施,实行联网服务管理。尤其是农村信息网络覆盖到村委会以后,更加方便广大农村中青年及时了解各地企业招工信息和求职应聘。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该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就业。2007年该市各类企业有25455家,比上年增加688家;从业人数152864人,比上年增加24337人。三是架起劳务合作桥梁,实行跟踪维权等服务。该市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联系,建立劳务输出与接收安臵基地120多个,并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使该市农村劳动力顺利入厂务工。当有的企业员工跳槽造成企业缺工时,该市劳动保障部门马上组织合适的劳动力给企业补上,让企业放心。还多次派员到安臵企业跟踪了解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工资福利等情况,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务工安心。

廉江市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使广大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成效显著。据统计部门抽样调查,2007该市平均1个农户外出务工1.3人;务工月工资人均1100元,年收入13200元,占家庭年纯收入的46%。该市现已转移就业30万人,按人均年收入1万元计,一年劳务收入可达30亿元。

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篇2

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和组成

由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给予保障和支持, 以促进就业为目标, 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无偿的就业服务, 帮助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公益性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 市就业服务局, 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事业单位, 负责全市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和业务管理, 并对到 (市区) 就业服务局实行业务指导。第二, 县 (市区) 就业服务局, 县 (市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事业单位, 根据市就业服务局的工作要求, 承办本辖区内的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第三, 乡镇 (街道) 就业服务机构, 是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 根据县 (市区) 就业服务局的工作布置, 承办本辖区内的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优势

农民外出务工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务工, 二是自发外出务工, 如结伴外出、投亲靠友等,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外出务工较有组织输出风险性大, 主要表现在:1.缺乏市场需求信息, 盲目外出, 徒劳无功。2.自我定位不清。农村劳动力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不能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 难以做到人尽其用。3.对用人单位情况缺乏全面了解, 存在一定的务工风险和权益侵害现象。4.维权渠道不畅, 权益受侵害现象普遍。5.未经过正式培训, 务工收益较少。

与自发外出务工相比, 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信息动态监测、职业指导明确、用工单位监管、先培训后输出、跟踪服务维权等方面, 公务就业服务机构的这几大特点, 保障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门路, 务工有收益、权益有保障, 有组织输出往往是按照“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进行输出的。衡水市有组织输出的实践证明, 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外出务工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有效途径。

首先是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市、县两级建立了就业服务局, 全市114个乡镇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 配备工作人员412人, 4982个行政村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小组。将全市191万农村劳动力逐人进行登记, 实现动态管理。健全的组织体系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输出网络模式, 成为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的组织基础。

其次是建立了广泛可靠的劳务协作关系。靠政府信誉为农民外出务工铺路搭桥, 先后与京、津、浙、鲁、苏、吉、辽等地的政府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与输出地劳动部门、劳务派遣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拥有稳定的用人单位580余家, 每年可向衡水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

三是输出环节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输出前对用人单位进行资信调查, 对工作和生活条件差、经营不好、诚信低的用人单位, 一律拒绝合作。严格做到“四不输出”, 即未经考察不输出, 经考察效益不好不输出, 管理不规范不输出, 拖欠工资不输出。凡是经劳动部门输出的务工人员均与劳动部门逐一签订输出协议, 对用人单位违反合同行为及时警告纠正, 确保民工合法权益。

四是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品牌输出”。为确保输出合格人才, 明确了“先培训后输出, 不培训不输出, 以技能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 要求劳务输出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培训合格才允许输出, 不合格者不允许输出, 使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双方受益, 树立了我市农民工良好的对外形象。2008年度全国十佳劳务品牌, “衡水鲁班”榜上有名, 成为河北省唯一入选的劳务品牌。

五是做好管理与服务, 解除双方后顾之忧。主要措施包括:委派带队干部;定期对用工单位走访;乡镇和村组织建立帮扶组织, 帮助输出户抢收、抢种;各县就业服务局专门成立了事故处理小组, 及时处置工伤事故。

通过多年工作经探索我们认为, 农村劳动力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组织外出务工, 实现转移就业, 可以有效降低务工风险, 减少劳务纠纷, 是实现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和可靠保证。

三、就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与完善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局面, 应进一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拓展服务领域, 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功能, 更加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我们认为, 各市、县 (区)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围绕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 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开展新的服务项目, 努力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当务之急应加强和完善以下功能:

1. 服务功能。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场所应设置总服务台、信息查询发布区、职业介绍区、职业指导区、招聘洽谈区、失业保险服务区、劳动保障事务区、工作管理区等“一台七区”。

2. 聚集功能。

县 (区) 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是本地区就业服务信息的集中地, 各类招聘信息、培训信息、劳动力资源信息、就业政策信息汇集在这里, 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信息服务, 以完善的服务设施、充足的信息吸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集中在这里进行招聘和求职活动。

3. 辐射功能。

县 (区) 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将各项就业服务向下一级就业服务机构延伸, 指导下一级就业服务机构根据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要求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4. 展示功能。

县 (区) 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人群密集的有利条件, 开辟专门空间, 进行有关就业、创业方面的宣传展示活动。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就业形势及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等。

摘要: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政府出资, 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 执行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各种社会关系丰富多层次的大背景下, 文章就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何充分发挥作用予以探索。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 就业就业信息就业市场劳动者素质权益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新农村建设重点需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耕地与日益膨胀的人口之间的突出矛盾,狭窄的土地上无法承载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农村就业大军。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成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靠打工取得收入已成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落后状况。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年~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实践证明,农民工流动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他们很难进入高层次的产业,大多只从事简单的劳动。通过对河北某些村庄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和日常小商品零售业。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停学的低龄女孩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业,少数举家外出打工的从事商品零售业务。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管理不完善。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来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闭塞,所获的就业信息量少,外出打工一般是通过同乡、亲戚、朋友介绍或随同前往,缺少就业信息来源渠道。而且农村劳动力流动处于半无序流动,且盲目性大,据统计2003年,自发性转移的劳动力占36%,通过亲友介绍的占34%,而有组织的转移只有30%,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就业机构不健全、中介组织自身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劳务市场的需求。已经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农村管不着,社区也不纳入管理,出现管理上脱节。

3.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前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如被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時。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4.户籍制度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农民无法取得与当地城市居民平等竞争的权力和平等待遇,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从长远来看,应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近期应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要从长远考虑。首先要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目前的适学儿童十几年后将成为就业者,加强义务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乡村教育与城市相比还比较落后,义务教育阶段过后,大部分学生就读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辍学。由于种种原因就读高中的学生高考后的升学率也比城市要低。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或辍学的初中生也面临就业问题,而这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社会、与就业需要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层次。

而对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已经存在的素质不高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平台。通过减免培训费,鼓励农民先培训,后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据了解,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7年将对8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对20.5万人开展示范性技能培训,对5000人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引导性培训57万人,农业科技培训2万人。失地农民将成为今年“阳光工程”的重点培训对象。

2.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各级劳动保障服务部门要开展对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劳力状况,转移就业人员文化程度、流向等基本情况,建立劳动力资源库,为正确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在乡镇、村设立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点,开展招生与宣传,定期发布各种信息,免费为农民服务,动员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觉主动参加转移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与用工需求信息对接。

3.改革户籍制度。政府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列入中长期发展计划,改变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创造外部条件。不仅县及县以下城镇户口要放开,大中城市也要创造条件让那些已连续进城务工经商多年的劳动者能定居下来。目前,由于农民定居城市的成本太高,许多外出打工者在积累了一定的积蓄后,往往选择回乡过传统的农民生活。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尽量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定居城镇的成本,真正使他们从中解脱出来。

4.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我们要立足农业本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扩大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据调查,在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下,每亩蔬菜需投入的用工量在50个以上,比粮食作物多3倍,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且经济效益要高于粮食作物。如果全省蔬菜面积扩大10%,就可以增加2万以上劳动力就业。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和合理配置。其次,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懂经营、善经销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拓宽流通渠道。最后,要立足农村,着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5.解决转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首先是子女教育问题。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这些孩子上学要交很多的择校费,而他们的父母收入本来就少,使他们在城市受教育的机会受到影响,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这种状况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也会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带来压力。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资源,缓解进城务工子女上学的压力;其次要规范社会投资基础教育的机制,随着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民办基础教育会缓解政府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等。相关部门要设立农民工权益维护机构,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共同处理重大侵权事件,参与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民工劳资纠纷、工伤事故及突发事件。有关部门要检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企业用工交纳养老、工伤保险等规定的执行情况。同时,要制定一系列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关于促进就业、职业介绍、劳动合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的实施细则,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策.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国研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篇4

××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

移和有序流动,推进我镇农村小康建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为全镇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包村工作队员为各村劳务输出的义务宣传员、组织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发动及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捆绑进行。例如结合我镇禽流感的防治宣传、法制宣传、由镇包村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分发宣传资料,面对面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及外出的方式方法传达到农户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镇直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同时进行。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镇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有经验的村干作为我镇劳动保障协管员,完善我镇劳动保障机构,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我镇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就业情况,摸清劳务输出就业底细,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与就业,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劳务输出任务。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宅土重迁、怕苦畏难、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怕冒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要使得工作有进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就成立了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的宣传咨询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咨询活动,市里有关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就业信息带到村屯,解除农民的顾虑与疑惑,接受现场报名。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180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巡回咨询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我镇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镇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达19个,培训人员达2529人。

四是在了解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上加大力度。目前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很差,本镇农民的年龄构成、技能特长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是在宣传法制法规政策上加大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意冷,对劳务输出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镇在进行培训过程中把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目前全镇共计有2107人外出务工,我镇劳务收入达到1053.5万元,全镇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外出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镇人民政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 篇5

(一)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

(二)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要做到这一

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二)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

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

但是,伴随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聚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可能缩小。

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

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

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

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

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

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是影响自身择业能力与收入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一项长期战略。

1、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确保新增劳动力素质稳步提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特别是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好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针对性。

增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财政支持,降低学杂费,尽量使农民子女接受更高的教育。

3、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

转岗培训是农村劳动力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就业订单,有针对性地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术和适应能力。

(五)、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

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

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其次,要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

过去我们比较多地关注劳动力需求不足,对劳动力供给关注较少。

面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新形势,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政府和企业应提高劳动力供求预测意识,及时根据劳动力供求变化,掌握更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维护劳动力市场供求稳定。

再次,以改善劳动力供给为目标,努力完善收入政策。

一是以工资指导线为宏观手段,按照企业名义工资率逐年增长水平应等于全国平均长期劳动增长率的要求,引导工资合理增长。

同时,加强工资和价格的控制,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于法律或行政手段对工资、价格实行管制,如对价格和工资进行冻结;另一方面,推行以激励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对工资增长率超过工资指导线的.企业课以重税,对工资增长率低于工资指导线的企业予以减税。

最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防患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

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杭生。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J].甘肃社会科学,;4

[2]郑功成。

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

[3]袁志刚.经济全球化下的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4]杨云彦、王桂新、段成荣、桂世勋、李若建、刘传江:《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人口研究》第4期

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篇6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局从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转移,积极服务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我市劳务输出54.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178万人的30.5%,劳务收入32.5亿元,全市296万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10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预计将达到约60万人,预计劳务收入可达40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市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将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环境,完善政策。

市是一个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就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了省委徐光春书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思考》调研文章。

五县二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局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办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和劳务输出工作的政策体系。近几年来,全市不断出台劳务输出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培训、维权、保险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如县,为帮助解决出国打工农民的中介服务费问题,政府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贴息,银行为每名出国农民提供低息贷款2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各县区电台、电视台分别制作了《走出黄土地》、《外面世界真精彩》、《天南地北龙乡人》等专题报导和专题片。清丰县在全县各村刷写墙体标语3000多条,浓化了氛围;市劳动保障局每年都要在全市组织评选“十大优秀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市优秀青年务工人员杨占奇殉职贡献出眼角膜,在青岛、我省和全国引起了强烈反映,他的事迹现正在制作电影《留下来陪你》,不久将与观众见面。我市优秀青年农民工崔运宗在上海滩舍身救人,为我市进城务工者争光添彩,他被上海市授予 “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专门隆重召开表彰命名大会,颁发了奖牌奖金。通过典型引导和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广大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走出去,闯世界,挣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年轻人的新的生活理念。

(二)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劳务市场。

除劳动、商务等部门外,在各县区,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被批准从事劳务中介。这些中介机构面向社会,依靠市场开展劳务输出。如共青团、工会、妇联、扶贫办所属中介机构和民办职介组织以及劳务经纪人等,发挥各自优势,搜集发布用工信息。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和信息网络的完善,使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劳务市场拓展方面,各县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基地。如县现已拥有本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和西北部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劳务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劳务输出的有序进行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在深入开展宣传发动的同时,各县区还切实做好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对本县区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特长、从业意愿等汇总登记,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劳务输出有序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抓好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

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9.66%,初中以上占60.34%。劳务输出人员职业技能普遍不强,市场适应性差,这是加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实现劳务输出在量上有大发展、质上有新突破,市、县区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依托现有的社会培训资源,把培训与劳务输出紧密结合起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搞培训,以培训促输出。自去年以来,全市每年用于政府补贴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达1500万元,定点培训机构近70家,每年培训5万多人,就业率90%以上。

在培训方式上,一是实施引导性培训。主要内容有政策法规、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

以及就业知识,历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后及时输出就业,每年达5万多人。

二是实施订单培训。以需定培,提高适用性,形成特色。如南乐县劳动局利用奉化市国联制衣有限公司的设备和师资,在本县建立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几年来共输出技术工人五千多名,该县订单输出的服装工已成为浙江宁波地区服装界的劳务品牌。

三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整合培训

资源,健全了培训网络。省厅提出经过3年努力在全省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全部建立技工学校,我市目前除高新区和范县外,其它五县区均已成立县办技工学校,成为全省拥有县办技工学校数量最多、县办技校普及率最高的地市。南乐县举办的市第二技工学校,提出了打造“新一代责任型技工”的口号,与外地名校、名企联姻,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目前在校生已达1700多人。

去年4月全省技工学校工作座谈会暨县办技校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全省18个省辖市劳动局长、培训科长、146所技工学校校长和全省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的劳动局长等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们介绍了我市大力发展县办技校,积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做的工作及经验,受到了省厅的充分肯定和各兄弟地市的赞扬。

(四)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认真落实《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在建筑领域建立了农民工权益公告牌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行用工单位与务工农民签定劳动合同,切实落实务工农民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依法将务工农民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大力开展日常巡视检查和举报专查,定期开展追讨农民工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千方百计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为劳动者追讨工资595.63万元,其中建设领域464.33万元,涉及职工1036人。责令用人单位辞退童工15人,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6546份。共检查职业介绍所36家,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所7家,有效地遏制了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劳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还存在对劳务经济认识不高的问题。没有从思想上把劳务经济当作一种强市、兴市、富民的经济支柱来对待和加以研究、引导和扶持,认为劳务输出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因此引导和管理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从务工人员自身来看,务工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这是贫困地区文化落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占39.6%,初中文化占52.9%,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仅占7.5%,因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劳动力价格低,工资收入少,稳定就业时间短。

三是从劳动力信息及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来看,劳动力信息网络还未全部建立,供求信息不十分灵,对外出劳动力底子不十分清,无法对劳动力资源输出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在市场体系建设和中介组织的培育上还不能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我市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市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和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必须根据劳务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遵循劳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导,大力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

(一)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不但解决就业问题,还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撑,从而促进劳务经济的大发展。

(二)加强对劳务经济的领导,引导支持劳务经济发展。

要把劳务经济的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列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内,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研究,引导支持,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要制定中长期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劳务收入、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增收率等几项目标分解到县区,认真落实。根据近几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及全市农村劳动力存量,我们预测到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2015年100万人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80万人可以实现劳务输出产均一人)。按照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建立市劳务输出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区劳动保障局设立劳务输出工作机构,明确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现阶段的主要职责就是劳务输出,完善其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搞好组织服务工作。

(三)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推进劳务经济扩量提质的前提。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劳务输出转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一是整合我市现有的教育资源,把市技工学校、各县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民办技校等办成我市职业技能培训的大本营。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

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入手,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三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培训。主要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政策、寻找就业岗位知识培训以及安全常识培训。

(四)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劳动力流动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市、县、乡三级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建设,大力发展民办劳务中介组织,使之成为组织劳务输出的基础。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以“金保工程”为依托,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准确反映劳务供求信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

第二,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劳务品牌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打造,要瞄准市场急需的家政、制衣、机械加工、餐饮等重点职业加强培训,要树立人“吃苦耐劳、作风纯朴、好学上进、爱岗敬业”的新型劳务形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知名度,逐步形成品牌,增强在国内外劳务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强化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要紧紧抓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期,根据市场需求,我市年转移就业总量将达到80万人,年劳务收入可突破60亿元。市、县区两级政府都要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将劳务经济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考评的力度,力促劳务输出上新台阶。

(四)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保护外出农民转让承包地使用权,严格执行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得向外出民工收取其它任何费用。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三是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劳动力有序流动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工作,把劳务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篇7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出问题,解决对策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1 农村非农就业比例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 比2008年同期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 比2008年同期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 比2008年同期提高1.79%。2009上半年,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6 960万人, 比上年同期增长约440万人, 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 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 平均年增长率为3.8%。

1.2 农村劳动力出现跨省就业趋势

当前,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 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 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1.3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 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3种基本的就业形式, 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转移效应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 人口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再加上农村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大, 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 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2.1 增加产出总量, 推进经济增长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中就业, 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 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2.2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2007年我国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均纯收入为2 387元, 兼业者为6 160元, 非农业劳动者则为8 630元, 三者之比是1∶2.28∶2.85。但是, 2008年, 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 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936元, 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 008元。可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2.3 扩大非农业利润, 加快工业化进程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 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 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加快工业化进程。

3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城乡结构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 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 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 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800万个, 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1 400万~1 500万个, 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 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 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 使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不景气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 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 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 但仍存在其他制度性的限制,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

3.3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较差

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 2008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2008年, 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38.7%,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占12.3%, 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 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3.4 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 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 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 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 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 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

4 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措施

4.1 提高农业生产率,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 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 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2 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 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 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4.3 加快城市化建设, 扩大就业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 产业门类较多, 聚集效应强, 消费水平较高, 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4 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 赋予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 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 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 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 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 政府应该为社会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 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 以及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

4.5 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 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 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加强宣传力度, 严肃劳动保障执法, 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 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 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 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 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 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 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 市场体系不完善, 市场分割十分严重, 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 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 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 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 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王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张佑林.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爱民.统筹城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篇8

几年来,柳河县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机驾驶员培训等共计7.1万人次,增收6.4亿元。其中推荐到县内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就业人数达1.1万人,推荐到县外、国外劳务就业人员达7600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劳务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地建设

2006年11月,柳河县将农业机械化学校并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同时成立了柳河县农民职业教育中心。在各乡镇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村成立了指导组,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民科技教育服务平台。

整合后的农广校实力不断增强,新建办公楼596平方米,教室面积达210平方米,配置教学车2台。设有远程教育卫星站1个,购置复印机1台、打字机2台、电脑6台。学校设置综合科、培训科、教务科、农机科、电教科5个科室。整合后的农广校增加了教师编制,大大提升了办学水平,各项工作都有新的突破。

几年来,农广校在农民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5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2000人次,农民创业培训200人次,农机驾驶员培训70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达5万人次,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501人,建立农民科技书屋48个。

农广校在县委的高度重视下,将中专招生与村级干部培训有机结合。这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两委村干部经过培训获得中等学历教育的达500多人。

为了更好的将学历教育做好,农广校分别与吉林农大、县内知名技校、诗特计算机学校、四海电脑合作成立分校,并设立了三个实习实践基地,进行授课和实践。学校先后培养出创业能手、致富带头人多名。其中,以安口镇半拉背村村支书记戴振甲为代表的优秀学员,深受广大村民爱戴。

2.创新培训模式,实行“订单式”培训

农广校根据当地非农就业面较窄的特点,实行“订单式”培训。先与用工企业沟通,确定企业用工订单、工资待遇、需要工种,根据企业的需求组织学员参加培训,并允许他们到企业进行实习操作。学员通过考核后,由用工企业安排就业。这种方法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信心和积极性,有效解决了用工需求的问题。目前,全县通过“订单式”培训成功转移劳动力达1.1万人。

柳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特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提升,为柳河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几年来,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1.1万人,转移就业人数占培训总数的96.8%。充分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扎实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篇9

发布机构:

强化培训 搞好服务

扎实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濮阳市农业局

(2006年7月15日)

濮阳市辖5县1区,82个乡镇(办),2973行政村,总人口356万,其中农村劳动力184.2万人,富余劳动力102.5万人。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采取多方联动、强化责任、完善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达到“一次培训、终生收益,一人务工、全家增收”的目的。2005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6.5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200余期,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技能培训8000人,转移7860人;引导性培训16000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8万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400人、引导性培训7950人,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签订责任目标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市里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市直农业、财政、劳动、教育、扶贫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的有关事项,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指导工作的实施。各县(区)也都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建立了上下贯通、运转协调的工作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为要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向全市人民承诺,及时将任务分解到县(区),市农业局和县(区)政府将任务落实到县(区)农业部门和乡(镇),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阳光工程培训列入考核内容之一,实行目标管理,逐级落实责任,进行重点督查,全市上下形成了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格局。

二、整合教育资源,认定培训机构

我市教育培训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类培训学校100余所。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去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的标准,按照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培训单位自愿申报的原则,通过公告、申请和专家评审等程序,在全市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经过严格把关,我市两次认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42家,年培训能力达到8万人以上,基本上能够满足全市今年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我们还加大了培训管理工作力度,实行了“四统一”、“五到位”管理模式。要求各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做到“四统一”,即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培训程序、统一台帐档案、统一认定标准。要求各类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做到“五到位”,即培训师资到位、培训设施到位、培训方案到位、培训教材到位、档案管理到位。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月报、季报制度和督查制度,市县阳光办定期不定期到各培训基地进行抽查,坚决防止培训工作走过场,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工作

为有效指导各县(区)开展阳光工程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和效果,让农民真正受

益,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出台了《濮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濮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对全市阳光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对阳光工程实施规范化管理。各县(区)阳光办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各培训机构的引导、服务和监督管理,使阳光工程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一是认真落实“五项制度”,规范档案管理,要求各培训单位真实完整地建立培训台帐和转移台账,使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矩,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建立培训督查制度。市、县(区)阳光办经常到培训机构进行点名抽查,落实培训人数,严格按照结业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进行验收。三是建立月报和季报制度。各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及培训机构分别明确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月报统计工作,及时上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做到结果及时、准确上报,使市阳光办及时全面了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动态。

四、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效果

我市在严格按照国家六部委有关文件要求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培训模式,做到了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就业一批。一是订单培训。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率,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我们在抓好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培训—输出”一体化的新机制,着力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良性发展路子。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签订劳务订单40万人,完成订单输出22万人。去年,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专门组织到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联系签订劳务订单3万余人;各培训机构以提高就业安置能力为重点,加大订单培训力度,积极建立劳务输出基地,走“招生—培训—输出”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濮阳市华达技术培训中心与国外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培训输出合同,目前已累计培训输出3320人;今年4月份,我们借助全省第二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供需洽谈会的机遇,积极与省内外用工企业签订培训合同10万人。二是半工半读培训。濮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根据农民的意愿,与山东青岛同和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联合推行半工半读培训模式,学员经过培训后,送去工厂实习和就业,不仅可以拿到工资,还可获得中专学历,很好地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培训需求与经费紧缺的矛盾。三是校企(部门)联合。由企业出资、派教师出设备,培训基地提供培训场地和人员,走出了一条“企业搭台,学校唱戏,学校与企业共谋发展”的新路子。濮阳县新世纪厨师电气焊培训中心和石狮市服装公司联合培训缝纫专业学员300人;濮阳县江民学校和濮阳市清濮油厂联合培训学员100人。四是委托培训。濮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根据企业要求,为濮阳市四季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委培塑料制品加工人员100名,就业率达到100%。五是送教下乡。濮阳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减轻农民培训负担,将分校(培训班)办到乡(镇)政府所在地、办到中心村和新开工的企业,共挂牌设立阳光工程培训分校(培训班)16所。把培训课堂办到农民家门口的培训模式,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五、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培训经费

为确保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加大了培训资金投放力度,建立了由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去年,市政府专门拿出4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市级工作经费17.6万元。各县(区)也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今年,市财政已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4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各县(区)用于培训的资金比去年都有所增加,据目前初步统计,今年全市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将达到550万元。为了加强对培训资金的管理,市农业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濮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对培训类别、补贴数额、申请办法、资金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并采取专人、专户、专帐管理,统一使用培训券对受训农民进行培训补贴。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对各县(区)统一制作《报帐申请书》,学员结业转移后,培训机构携学员培训转移台帐、项目合同、培训券等相关手续,经市、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及当地财政部门检查验收签字后,再进行拨款,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资金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补贴资金的合理使用。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通过新闻媒体、会议、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政府扶持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劳务输出服务内容,发布劳务信息,宣传报道农民工创业致富典型,引导农民参加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出动宣传车6356辆次,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85期,制作宣传版面643块,印发宣传材料20多万份,张贴宣传海报5215张,悬挂宣传标语(含墙体标语)1252条,编发简报55期。2005年8月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在濮阳市主干道人民路上,举办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成果图片展,展出50多块展板,展板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深入宣传了我市阳光工程的开展情况;市农业局在濮阳市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了“濮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题网页,及时发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信息60多条,便于社会各界查询;在2006年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市“十佳务工人员”并进行表彰,以典型引导广大农民外出务工闯世界;各县(区)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转岗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务工收入。如濮阳县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走南闯北龙乡人》等专题栏目,宣传外出创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等,为身边事教育说服身边人,改变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通过以上各种宣传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七、坚持以人为本,搞好输出服务

随着劳务输出范围扩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领域的拓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作和输出农民工的服务已成为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总量,提高总输出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坚持实劳务输出前、中、后系列化服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们坚持“谁培训,谁服务”的原则。各培训机构对输出人员建立就业档案,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工作。对没有就业、二次失业的学员,通过各种办法帮助他们再转移、再就业。特别是南乐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实行选派干部带队打工制度,进行跟踪服务,了解务工人员的生活、生产、思想状况,架起农民工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同时,还在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用工企业,成立维权机构,协调劳资关系,既提高了农民工的输出成功率,又巩固了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协作关系。市县还通过组织农民帮扶队等形式,在农忙时节帮助外出务工农民搞好农业生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起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兄弟市的成功经验,不断总结和探索阳光工程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搞好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凝聚部门工作合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通过紧密联系方式,促使各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第二是进一步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努力打造我市劳动力的地方品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第三是加大阳光工程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阳光工程的良好氛围;第四是加大对阳光工程的监管力度,保证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重点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财政专项资金足额补贴到农民身上,真正使农民受益;第五是加强跟踪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尽最大努力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农业生产生活困难。同时,继续为外出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权益保障等有关工作;第六是巩固与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关系。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大型用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双赢。总之,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使阳光工程管理更规范,成效更明显,群众更满意,社会更认可,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组织为保证 创新谋出路 服务是根本

——云南省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工作经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是涵盖城乡统筹就业、输出输入双向对接、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典型代表。自2005年创建以来,示范县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不断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全省就业形势进一步稳定。2010年,全省21个示范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次,占全省转移就业的27%,对全省顺利完成转移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重大民生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示范县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成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农业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形成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巧家县、腾冲县、富宁县、南涧县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进一步加大了组织工作的力度。第二,健全机构,上下联动。县里成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乡镇设有劳动保障事务所,村设立工作站,村民小组有联络员,形成县、乡、村、组四级联动、高效快捷的组织网络。第三,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村、组,把完成情况将作为考核内容,层层落实责任。第四,统计监测,实地督察。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所对富余劳动力的统计监测作用,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同时,建立督促检查机制,由县政府牵头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二、加强信息采集,加大宣传力度

示范县在充分采集境内外、省内外各类用工招工、就业动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促进转移。一是做好常规宣传。通过有线电视、网站、简报、传单、展板定期宣传相关的劳务输出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抓好组织动员。抓住农民工过年返乡及初高中生毕业的时机,有组织、成规模动员外出务工。三是进行会议部署。通过县、乡、村、组集中会议的形式,使各类用工信息由上到下,进村入户。四是加强典型引导。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典型示范村和返乡创业明星先进事迹,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南华县把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情景录制成盘,在媒体和相关场所进行播放,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创收能力

示范县以“输得出、留得住、能挣钱、能维权、能创业”为目标加强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创业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示范县普遍建立了培训协调机制,统筹资金,把就业培训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责任管理范畴。2010年,21个示范县共培训20.4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1万人,引导性培训14.5万人,创业培训0.8万人。示范县通过做到以下四点,使广大群众从培训中得到真正实惠:一是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发挥省、市、县培训机构的优势和作用;二是结合实际,贴近市场,传授实用技术,引进优质项目;三是节约成本,前移阵地,田间地头办培训,场里店前谋经营;四是开展“定单培训”和“菜单培训”,实现培训与输出对接,培训与市场挂钩。

四、创新工作方法,广开就业渠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在基层工作人员少、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惟有创新才是出路。示范县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转移就业,走出了开辟就业渠道的好路子。一是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直接实现富余人员的转移就业。二是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加大本地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来开发岗位,实现就地转移。例如:巧家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本地就业容量,腾冲县引进外资实现县内转移就业10万人次。三是拓展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加大省外转移力度。弥勒县通过组织外出考察挖掘县外就业岗位10万多个,新平县仅向其劳务基地杭州力高集团就有组织输送1711人。四是打造劳务品牌,拓宽就业市场。巧家县通过打造“巧保姆、桑姑娘、茶婆娘”品牌扩大县内就业,南华县通过打造“缝纫、建筑、水产品加工”品牌促进境外转移。五是探索转移就业新途径。示范县依托“劳务带头人”开展带动式输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巧家县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劳务大使”身份带领外出务工、新平县加大奖励和补助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腾冲县通过职校组织应届毕业生到外地就业等等,都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益探索。

五、落实扶持政策,鼓励返乡创业

示范县全面落实“贷免扶补”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政策,为农民工创业提供咨询、培训、项目筛选、创业贷款、创业指导和后续跟踪等服务,鼓励自主创业,改进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让想创业的人有条件,敢创业的人有机会,能创业的人有舞台,充分发挥了“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2010年,21个示范县通过扶持创业带动3.2万人就业。玉龙县、石林县、腾冲县等把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利用旅游资源引导创办农家乐、休闲园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强化服务意识,解除后顾之忧

上一篇:软件的学习总结下一篇:三年级作文:今年的第一场雪作文4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