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研讨会暨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理事会第五届年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很高兴和大家在美丽的夏都西宁见面。
今天,总社集体经济和手工业指导部把“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研讨会暨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理事会第五届年会放在西宁召开,和大家一样,刚刚走进高原的门户,就已经感受到西宁人民的浓浓热情和高原夏都的宜人清爽。在这里,首先代表中轻联和总社对理事会和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总社步正发主任,向莅临会议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并对筹办这次会议付出辛勤工作的青海省联社和青海省军区招待所的同志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下面我就“集体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讲几点意见。
一、加快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是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迫切任务。
城镇集体经济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在城镇集体经济全体员工的顽强拼搏奋斗下,已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并取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好成绩,集体经济已成为极具活力的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在各地联社的带领下,一批以“两个联合”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制和公司制、集体联营、中外合资企业成为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一批优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地方经济骨干力量;一批困难企业走出困境,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小、精、特、专”发展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手工业、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生产、经营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兴企业和产业集群。二是集体经济在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的可喜局面。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集体联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01.1亿元,同比增长25.71%;主营业务收入17302.2亿元,同比增长26.07%;利税总额1815.4亿元,同比增长 29.95%,其中利润1226.8亿元,同比增长32.68%,分别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增幅4.8和7.3个百分点。
可以说目前城镇集体已具有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推进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5月份,总社在兰州召开了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步正发主任向理事会作了2011年总社的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一年来总社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分析了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主要困难和有利条件,提出了2012年两个“贯彻落实”,四个“牢牢把握”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即: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指示及中央领导在总社“七代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和特色,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牢牢把握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改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依靠科技、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牢牢把握创新完善职能,夯实壮大基础,提高总社和各级联社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
步正发主任对今后一年要重点做好的六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推动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集体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二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工艺美术和手工业的发展;四是做好先进模范评选表彰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是进一步完善联社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六是积极争取政府加强领导和支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当前总社和各地联社正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总社“七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七届二次理事会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各地联社和企业都在认真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城镇集体经济迈上新的台阶。都在认真思考如何突破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针对城镇集体经济总体创新能力弱和竞争能力不强,有关集体经济法规政策滞后,相关扶持力度乏力等研究对策,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正千方百计克服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环境下,集体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减弱、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等实际困难,确保集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在集体经济进入攻坚阶段,及时举办主题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论坛是非常及时的、非常有意义的,是根据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扣主题,符合实际,方向明确。
二、全面分析和认识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进行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理论研究,共同探索城镇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之路。
这次研讨会和《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理事会第五届年会,聚集了集体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聚集了长期从事集体经济工作、经验丰富的各位同仁以及企业家,希望大家贡献智慧经验和真知灼见,畅所欲言,为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城镇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和生产力水平非常不发达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两个联合”的城镇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于1955年1月3日批准成立“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联合总社”。50多年来,因“两个联合”资产的集体性质,城镇手工业合作组织逐步演变为城镇集体工业,后又逐步被冠以“轻工城镇集体”和“二轻”等带有行政和行业色彩的称谓。
50多年来,手工业合作和城镇集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在所有制方面,以传统“两个联合”为主的集体所有制已发展为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同时在私营企业中也较普遍出现了技术与管理骨干持股等具有集体性质的新型集体成分,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已经多元化,新型集体经济体不断涌现。二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由城镇集体工业逐步发展到各个领域,于是集体经济概念出现了,集体经济涵盖了包括城镇集体工业在内的各种经济业态,涉及工业、金融(信用社)、流通(供销合作社)、服务、农业等,其中工业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和各类涉农合作社等。三是手工业概念已从过去以从事简单手工劳动为主,代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代名词,发展成具有特殊技艺的专有名词。目前手工业已从过去简单手工劳动逐步集中到工艺精湛、艺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创造力强的手工工艺的生产上来,还包括动漫产业中动漫制作等。四是关于“合作”,合作是生产组织一种形式,目前已从过去的生产合作社、互助组、作坊发展到工厂制、公司制和股份制等多种多样现代企业组织形态。当前,特别是在农村各类合作社发展迅速,据农业部统计,农村各类合作社已达50多万个。与此同时,随着村办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这类集体性质的组织也越来越多。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各地联社结合各地实际始终坚持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城镇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集体经济生机活力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各地联社也积极主动创造性开展工作,浙江联社提出“二次创业”;广西联社突出特色区域、工艺美术和职业教育;山西联社着力推进两个传统转变战略,即由传统二轻行业管理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转变,由传统手工业向手工艺、工艺美术转变,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跨域发展,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十个方面实现转型跨越;上海、山东、吉林、福建等地联社在壮大实力、服务基层等方面都取得新的成绩。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轻工集体经济在全国发展不平衡状况越发明显和突出,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省联社各级组织健全、经济实力强,而不少地区,组织不健全,企业改制后,联社基本队伍大幅减少,一些在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企业退出历史舞台,造成联社基础薄弱。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实施“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战略不可逾越、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应从各地实际出发,沿海发达地区和联社基础较好的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带领各类新型集体经济实体,加快迈上新台阶。联社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坚定信心,知难而上,适应新形势,继续高举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大旗,紧紧抓住集体经济中“手工业”和“合作”这一核心和本质,突破行业经济的界限,集中力量抓好手工艺品、工艺美术品、旅游产品、地方特色用品、少数民族用品及特色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要面向新型集体实体、村办工业、各种合作社加大服务力度。一是要扩大工作基础,积极发展和吸纳新的联社成员。二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更宽的视野,面向各类新型集体、合作经济实体,扩大服务范围。三是要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山西联社成立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并以此为依托,吸纳全省各类集体经济,包括新农村建设和民营企业先进单位、村办工业,共同振兴山西经济,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号召力,这一做法值得大家借鉴。通过协会把企业联合起来,反映企业诉求,搭建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服务赢得话语权,也赢得联社的地位,这是应该坚定不移要走的路。总社也将充分发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的作用,三位一体,共同做好总社的服务工作。
三、进一步办好《中国集体经济》杂志,为集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秉承展现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的办刊宗旨,承载着组织研究和宣传集体经济的任务,在各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较好地反映了城镇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宣传、报道了总社、联社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作为总社主办的刊物,一直努力地为企业深入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较好地发挥了杂志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我们的杂志也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下功夫,提高杂志的品质和宣传效果,在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积极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地方法规,推进集体经济理论创新,全面反映集体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动态,深入交流集体企业改制重组、维护权益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讨论研究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企业和职工呼声,成为集体经济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的同时,注重杂志的服务功能,增加信息量和可读性。
当今的媒体发展面临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一种全新的全媒体概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传播工具囊括了报纸、杂志、广播、音像、电视、电影、网络、电信、出版,还有卫星通讯,特别是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从某种意义讲颠覆了传统新闻载体和人们的阅读方式,所有这些给《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带来严峻的考验。
杂志社的全体同志,要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开拓进取,拓宽视野,努力奋进,进一步面向企业,面向各级联社,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办出特色。以昂扬的斗志,积极做好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更希望杂志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中脱颖而出。
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支持《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的采编、发行工作,共同为集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谢谢大家。
作者:钱桂敬
王旭东部长在讲话中指出,过去的五年,全国信息产业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保持了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计划发展目标全面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预计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13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7100亿元,通信业4172亿元。"十五"期间,我国通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7.6%和13.4%,平均每年新增电话用户1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位,通信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万亿元,电信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累计达到252.5亿美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3%,五年内产业规模扩大了2.3倍,利税总额、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4%和39.9%,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年均增速高达35.3%,五年累计吸收外资1000亿美元。
五年来,一些方面的工作尤为突出:电信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部省两级电信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7.1%;电信资费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广大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产业化和网络技术试验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出台了18号文件等产业政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3;"走出去"战略成效明显,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王旭东在讲话中介绍了2005年和“十五”时期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后指出,“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充分体现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明确今后发展的任务,更好地指导和推动行业发展。
王旭东指出,“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2.2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1.6万亿元,电信业6040亿元,邮政业56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7万亿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1万亿元,电子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电信业务收入9150亿元,年均增长10%,邮政业收入820亿元,年均增长8%;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0亿户,互联网用户2亿户,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同时,要在提高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推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王旭东说,“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继续保持全行业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态势;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格局当中的地位;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构建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通信普遍服务工作力度;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建设。
王旭东指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全行业上下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着眼行业的长远发展,抓住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
他强调,一是要处理好产业自身发展与信息化的关系。要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全局,实现对产业自身的拉动和提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要处理好速度、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要从行业实际出发,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较快速度的同时,把重点放到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推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是要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这几年在互联网、短信等新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网上犯罪和不良信息等一些问题,危害社会安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这些业务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切实加强管理。四是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我们要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引导企业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促进行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五是要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熟悉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增强自身实力,尽快做大做强。
一、2005年: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王旭东在讲话中指出,2005年,信息产业全行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并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1、通信业为社会提供服务效果显著
王旭东指出,2005年,通信业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显著提高。预计2005年,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2万亿元,增长25%。通信业务收入完成6380亿元,增长11%。通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0亿元。电话用户新增1.03亿户,达到7.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3.9亿户。服务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7线/百人和30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亿。全行业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农村通信发展,“村村通电话”工程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资159亿元,使5.28万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有11个省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电信行业高度重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了服务标准和规范,较好地解决了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服务热点问题,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电信业务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链进一步形成。
2、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王旭东指出,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完成3.3万亿元,增长24.3%。利税总额完成1600亿元,增长6.7%。产品出口完成2500亿美元,增长20.5%。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增长23.7%。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新一代视听产品、通信网络设备、新型显示器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公司战略取得明显进展,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显现,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就业人数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70%。
3、信息技术创新有重大进展
王旭东指出,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他说,18号文件等产业政策得到落实,推动出台了《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芯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达到0.13微米。CPU、中文Linux、第三代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和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五年来,共发布国家标准368项,行业标准647项,专利申请22.8万项。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4、信息化推进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王旭东指出,信息化推进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他说,我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金卡工程、金税工程、海关电子执法系统等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共组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项目2545个,带动投资625.7亿元。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逐步推广。企业信息化成效明显,国家重点企业基本普及了CAD/CAM。配合有关部门推广二代身份证等IC卡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推进步伐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网上服务种类不断增加。电子认证服务管理、信息化培训等基础工作稳步开展。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
5、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王旭东指出,2005年体制改革和政策法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根据国务院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要求,开展了电信市场竞争结构、通信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研究。指导企业加强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邮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工作。《电信法》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草案已提交国务院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了互联互通“司法解释”。《电子签名法》已进入实施阶段。《邮政法》、《无线电管理条例》修订工作进展顺利。电子信息产业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促进了软件与集成电路等产业的立法进程。开展了WTO“后过渡期”谈判、审议等相关工作。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电信强国、电子强国战略研究取得新的成果。积极推进两岸信息产业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CEPA协议得到进一步落实。
6、市场监管力度增强
王旭东指出,2005年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他指出,电信监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75号文件及部一系列实施意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采取加强制度建设、调整网间结算关系、建立监测系统等手段,互联互通总体形势明显好转。认真落实204号、408号文件精神,稳步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市场价格竞争秩序明显好转。电信管道和驻地网管理取得积极进展,通信建设市场竞争行为逐步规范。在全行业组织开展了电信计费系统检测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打击淫秽色情网站和声讯台、整治网络赌博违法犯罪、网站集中备案和清理整顿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净化了网络环境。党政专用通信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加强了应急、战备通信工作。无线电频率规划、监测及台站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民航专用频率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税控收款机等重点产品的管理,开展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工作,产业经济运行预警监测等工作成效明显。
7、“走出去”成效明显
王旭东指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企业“走出去”成效明显。
他说,2005年我们宽领域、多渠道、深层次地开展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国内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投资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取得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努力创建政府间双边、多边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了中美、中俄、中日韩、中欧等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举办了中国—东盟电信周等活动,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们将加大力度,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做好2006年世界电信展的筹备工作。
8、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王旭东指出,2005年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思想、工作、作风实际全面进行整改,有力地推动了执政能力建设,促进了各项工作。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了人才规划、培训和交流等工作。积极推进行风建设,认真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和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信息产业有关单位为“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等重大活动,为抗击非典及自然灾害等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技术装备和高效优质的通信服务。巡视组制度逐步完善,帮助基层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和财务管理进一步改进。努力做好老干部工作,部机关后勤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二、2006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十一五”开好局
王旭东强调,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信息产业发展、改革、监管各项工作十分重要。王旭东部长提出:
2006年信息产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电信强国、电子强国建设,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06年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目标是:
信息产业增加值1.34万亿元。其中,通信业47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8700亿元。通信业务总量1.5万亿元,增长24%;发展固定电话用户30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800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9%和34%;通信业务收入7000亿元,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约2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4万亿元,增长21%,其中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3700亿元,增长23%;利税总额1700亿元,增长6%;出口总额2800亿美元,增长12%。
王旭东部长进一步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
1、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王旭东指出,2006年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他指出,结构调整也是发展,是内涵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三网融合趋势明显,各类信息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传统产业改造的需求不断增强,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推进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靠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靠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作为,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扶持。
他说,要突出抓好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十一五”规划把它们确定为核心基础产业。但这些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如,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制造、装备和材料相对落后,与整机结合不够紧密,软件的工程化能力亟待提高,基础产品中关键工艺装备和基础材料很多还需要进口。整个来讲,国家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的产业政策还不够完善,基础产品尚没有专门的扶持政策,已有的政策还存在进一步落实的问题。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快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并争取将政策覆盖范围扩展到工艺装备和基础材料领域。要继续抓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一项政策能惠及一大批企业,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优势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在规划、资金、项目、专利申请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
王旭东还说,要以传统产业改造和信息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应用电子产品,优化产品结构。要了解其他行业需求并实现有机结合和互动发展,工作难度很大,但一旦实现突破,发展前景广阔。要围绕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各行业技术升级,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等嵌入式应用电子产品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等,提高国产化水平和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促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再造和重组,降低物耗、能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要通过专项规划、技术标准和信息发布工作,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信息家电、消费类电子等量大面广的产品,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社会需求。
王旭东指出,要继续实施大公司战略,发展规模经济,优化企业结构。大公司是建设电子强国的载体。这里特别强调,规模只是大公司的一个方面,大公司还必须掌握关键技术,具有知名品牌、资本运作能力、现代化的管理以及积聚大量的优秀人才,具备核心竞争力。一些“单项冠军”企业,虽然规模不很大,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也是我们政策支持的重点。今后我们推动大公司战略的重点,要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加强研发、资本运作、品牌建设和开展国际化经营,看苗浇水,扶优扶强,培育出优势企业。跟踪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加强对企业重大跨国并购活动的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
他说,要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东部沿海产业规模大、产业集聚度高的地区,重点是提升产业层次。要继续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其集聚和带动效应,进一步带动整个产业实力的壮大。东北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优势产业,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园。加工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要从实际
出发,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
2、树立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推动电信业转型
王旭东部长指出,当前,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电信业发展的潮流。
他说,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础。树立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推进我国电信业转型,实现由传统运营业向信息服务业的转变,既是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各行各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信息服务的要求,也是电信业转变自身增长方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需要,对于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电信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了突出位置。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是目前制约电信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管理和规范,运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标准制定等手段,为业务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运营企业是业务创新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切实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固网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单靠传统的话音业务,显然已经不可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解决这个问题,拓宽业务经营范围是一个方面,但关键还是要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业务创新。
王旭东说,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运营企业要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引导运营企业进一步树立合作共赢的思想,发挥自身的网络、技术、业务优势,与设备制造、应用服务、系统集成等各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不断扩大和延伸产业链,通过深化服务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在技术业务创新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要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务实地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的发展。
王旭东还说,要正确看待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当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日新月异,对行业发展、监管政策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在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问题上,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运营企业,都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念:要积极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而不能让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来适应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去主动适应它的发展,自觉调整我们的经营模式和监管政策,将其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王旭东表示,要积极务实地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发展3G的条件已经具备。为务实推进我国3G的发展,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落实36号文件精神,统筹兼顾、全盘考虑,将发展3G与深化电信改革、优化竞争结构、完善监管政策、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业化、形成新的产业链结合起来,制定出有关发展3G的技术、业务、资费、监管、频率指配等政策。运营企业要做好充分准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网络建设、业务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工作,并确保利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通信保障和优质服务。总之,既要积极又要务实,推动3G健康有序发展。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王旭东指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竞争十分激烈。中央提出,要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我们要实施适合国情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突破。
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们多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国内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在一些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推动和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产业化联盟。今后要继续突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的中坚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并加大投入,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国内骨干企业为龙头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联盟、产业化联盟,产学研结合,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要推动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有条件的大企业要建立公共技术开发中心,条件成熟时可从企业剥离,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使其成为服务行业、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
王旭东说,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引导,加大资金投入。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国家有关科研资金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技术领域倾斜。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电子发展基金今后要从引导、示范向引导示范和重点扶持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加大对重点企业、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并带动更多社会资金。要加强运营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充分利用国内的市场需求潜力,以利益为纽带加强联合,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业务,完善产业链,支持和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发展。运营企业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加强对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投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王旭东还说,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创新是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前提。要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提高自主专利的拥有数量与质量。专利申请是企业行为,政府要搞好服务。要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技术标准。标准制定出来后,政府还要加强组织和引导,支持相关企业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产业化进程,从而把专利优势、标准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企业要善于把钱变为技术,再把技术变为钱。要加强相关知识产权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标准化体系和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他指出,要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为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继续加强科技政策研究和技术政策的实施,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了解行业和技术的优势,向国家和有关综合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在工作中还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关系,尽可能地利用全球科技人才、知识资源和技术市场,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国际技术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4、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王旭东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说,我们要站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通信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这两年开展的"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运营企业艰苦努力,全行业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地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受到广大农牧民的热烈欢迎,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农村的通信和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分层推进、逐步实施的过程。首先要巩固目前"村村通电话"工程的成果,保证农民用得起、打得通,坚决做到不反复、不倒退,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和完善农村通信网络,提高电话普及率,逐步增加服务内容和业务种类。要集中力量开发适合农村特点、质量可靠并且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的实用终端,鼓励以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市场、科技、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将农村通信发展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整合、有效利用资源,推进农村信息化。
王旭东说,要看到农村通信发展和信息化推进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制约,农村通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务实推进。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负起责任,做好规划、协调、组织和督促检查;电信企业要继续发扬"人民邮电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大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力度。要看到农村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也是电信业新的增长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农村经济必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必将为电信企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对此要有全面的认识。
王旭东表示,应当指出的是,农村通信的长远发展最终要靠机制来保障。要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尽快出台。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加大对农村通信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一个各方广泛参与、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推动我国农村通信的发展。
5、扩大出口加强国际合作
王旭东指出,信息产业是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领域,随着加入WTO后过渡期的到来,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愈发激烈,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他说,要继续做好扩大出口和贸易摩擦应对工作。要继续做好出口退税、金融、鼓励技术研发等政策的落实工作,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努力保持当前出口规模的同时争取有所扩大,为国家外贸继续做出积极贡献。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贸易
摩擦、知识产权纠纷增多,应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引导企业坚持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既要看到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它是一种发展的机遇,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赋予我们的权利。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不够。应对贸易摩擦很复杂,涉及经济、法律各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工作技巧和应对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作用,做好反倾销应诉工作,提高对外谈判和交涉能力,维护我国的权益。
王旭东说,进一步扩大开放是中央已确定的方针。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带动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扶持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应该看到,靠单纯的“保护”是难以使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的。要引导企业树立全球意识,积极同国外企业开展竞争合作,在学习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王旭东还说,要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做好“走出去”工作,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双边、多边政府合作机制,为企业搭建有利的合作平台。二是探索多种“走出去”的方式。继续推进境外投资建厂、企业并购、工程承包、参与援外项目及制造业、运营业联手“走出去”等方式,逐步扩大“走出去”的领域和范围。三是要健全“走出去”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国内企业在境外经营的指导,防止恶性竞争,促进有序发展。四是要继续抓好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为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相对国内而言,“走出去”确实有风险,要认真研究掌握国际规则,熟悉了解合作方的法律政策等情况,努力规避风险。
王旭东特别强调了2006年举办的世界电信展。他说,这是首次在日内瓦以外的城市举办的电信展,我们要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做好协调配合及服务工作,确保展会取得圆满成功。
6、加大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力度
王旭东指出,加强法制建设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说,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依法行政的要求转化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的具体行动,将职能切实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我们在制定政策、处理问题等方面,要学法、懂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依法经营、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氛围。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调研、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认真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修订相关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的相关立法工作。积极推进《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促进条例》和《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的制定工作。继续做好深化电信体制改革、优化电信市场竞争结构、加强通信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王旭东说,要进一步加深对"退后一步、站高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这个提法实际上就是从职能转变的角度提出来的。当前的关键是要认真研究怎样"退后"、怎样"站高"的问题。这两年,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比如在电信监管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信资费市场化改革,加大各电信集团公司在资费管理方面的责任,对部分资费实行上限管理;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明确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信息安全保障责任,并充分发挥互联网协会的作用;在行业管理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发布投资指南和行业经济运行信息等等,所有这些举措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要继续研究和梳理还有哪些不该政府管的而我们还在管,哪些该政府管的还没有管到位或管得不好。政府部门要舍得放权,不该管的要放手,该管的要坚决管住、管好,充分利用"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实现有效监管,既不能错位、越位,也不能缺位、不到位。政府管理工作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国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把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监管为民的理念,一切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衡量标准,全面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各项职责。
王旭东说,要进一步加强电信监管。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办75号文件及相关配套措施和办法,依法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互联互通方面,要加大对矛盾集中、事故多发地区的监管力度,遏制突发事件、恶性事件的发生,尽快完成监测系统扩容,充分发挥技术手段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网间通信质量。抓紧做好网间结算研究,适时进行网间结算体系调整。在资费管理问题上,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费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建立电信资费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强化事后监管,加大对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资费违规行为和损害用户权益事件的查处力度。加强通信建设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市场准入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做好对在用电信计费系统的检测工作,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王旭东指出,要继续做好互联网管理基础性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网络安全应急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启动手机实名制管理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流程,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打击网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环境。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对信息服务提供者的管理。认真做好党政专用通信和应急通信工作,健全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努力提升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王旭东说,要积极推进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继续做好地区和国际无线电业务与卫星网络协调。要强化频率台站管理,加强技术设施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功能,不断提升整体协调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对水上无线电业务、民航专用频率、业余电台等重点领域的监测力度,为各类无线电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空中电波环境。
7、务实推进信息化建设
王旭东指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信息产业部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
他说,信息产业,不论是运营业还是制造业,都要把提升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做好信息化推进工作。
王旭东表示,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信息基础设施、电子信息产品以及信息技术与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要开阔视野,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结合各自行业的不同特点和优势,主动为信息化推进做好服务和支撑。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行业发展的问题,大家会发现实际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探索建立有效的机制,在为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适用产品、技术和网络支撑的同时,促进和带动企业、行业自身的发展。这两年,各地很多企业把自身的经营、发展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信息资源开发共享、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市场定位,积极主动提供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许多生动、有益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他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对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继续推进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配合做好税控收款机、IC卡推广应用、二代证换发等有关工作。
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结合实际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建设面向行业、区域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支撑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以社区服务为重点,逐步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继续做好城市应急联动与综合服务系统试点有关工作。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配合有关部门,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的信息化,鼓励以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继续配合做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抓好网络信任体系建设,贯彻《电子签名法》。做好电子认证服务、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有关工作。积极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和人才培训。
他还说,要抓好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提出发展汽车电子、机床电子、交通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的政策建议。研究制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煤矿、钢铁、化工等行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推动相关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流程的再造和重组。
8、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王旭东指出,今年部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省区市信息产业厅、通信管理局也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
他说,目前,部党组整改方案和部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已下发实施。要巩固和扩大整改的成果,建立健全“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能力。
王旭东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指导行业发展的水平。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选拔任用干部的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着力解决组织、思想、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思想作风和领导能力。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抓好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着力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为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创造良好环境。以《公务员法》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公务员的教育和管理,建设学习型机关。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继续做好业务培训和干部交流工作。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要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审计监督,严格财务管理。继续认真做好老干部、机关后勤服务等工作。
他说,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起点,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一是要抓好督促落实。对中央的决策部署和部的工作任务要狠抓落实和督促检查,要像当初制定政策那样,全力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二是要抓好协调配合。在某种程度上讲,沟通协调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强化机关司局之间、部委之间、部和省市之间的协调配合,本着“把事办好”的原则,只要是对国家整体发展和信息产业发展有利的事情,不论是谁牵头,都应积极参与和配合。三是要抓好服务。要牢固树立为基层、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改进会风和文风,减少各种形式的论坛和研讨会。继续坚持巡视组制度,健全工作机制,督促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好政府网站建设。
王旭东说,近年来,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及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了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在电信监管第一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矛盾关系也很复杂,同时人员少,又没有地市分支机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希望大家结合各地实际,从监管工作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克服困难,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部里要进一步加强对通管局工作的领导,加强上下沟通,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要立足于电信业发展和整个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管政策研究和监管能力建设,为进一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电信监管体系而努力。
三、小结
王旭东最后说,近年来,各省市信息产业厅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政府职能,在推动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明确思路。要特别强调的是,各地产业基础条件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形成的,不能片面强调上项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一定要根据本地实际来确定我们的工作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经济运行分析监测、推动地方立法和服务企业等方面上来,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信息化推进工作是一个总的抓手,不论东、中、西部都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作为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地信息产业厅的分类指导。今年部里研究制定了《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行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不久就要下发。部里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省里同志的意见,更多地发挥各地信息产业厅局的作用,形成工作的合力。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书记深入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进行调研,并召开了“以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同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同志陪同调研。副省长孙同志参加座谈会。
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贵航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基地、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中航凯阳项目、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栗书记来到企业生产车间和项目建设工地,听取企业负责人关于生产经营和下步发展思路等情况介绍,详细了解航空航天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现状。他指出,我省航空航天工业长期以来为我国国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今后,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继续抓好军品生产,高质量地完成军品生产任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系统集成、整机产品、终端产品,大力开拓民品市场,向技术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中国铝业分公司,栗书记希望企业依托科技力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使铝锭能够就地加工,变“锭”为“品”,为节能减排、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作出更大贡献。在铝镁设计研究院,栗书记称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很强,勉励企业再接再厉,依托专利技术,拓展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在中烟有限责任公司,栗书记要求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单箱利税率,发展中高端品牌烟,增加单一品牌市场占有率。在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栗书记希望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更加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
栗书记十分关心高科技、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在考察了振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大厦创新企业孵化器朗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卓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汇通华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龙膳香坊食品有限公司后,栗书记要求这些企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只要有条件就要千方百计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下午,栗书记在市召开了省、市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在听取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和一些企业负责人的发言后,栗书记着重就提升省会的科技实力发表了讲话。
栗书记强调,振兴工业经济,加快市发展,必须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实力,在充分利用现有存量科技资源的同时,努力培育壮大新的科技力量。当前,全国各地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导力量来抓。市一定要高度重视高新区的发展,重新审视、系统谋划高新区发展方向,用几年时间,把市高新区快速打造成为能够大规模吸引各种发展要素特别是科技创新要素的平台和工业振兴的龙头,成为市和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市知识最为密集、高新产业最为集中、人居和创业环境最好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打造一个能够吸引、集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团队入驻的科技创新园区,使科技创新成为推进高新区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最关键的是加速产业聚集,大幅度提高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和产值利税率。
栗书记强调,省和市都要努力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要素支撑。在认真组织实施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同时,抓紧研究今后几年如何在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要以市场为主导,加快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要帮助企业加强研发团队的建设,搭建好创新平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我省煤、铝、磷、电子、制药、特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建立若干个产学研联盟或产业联盟,并努力争取国家支持,设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发展真正转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
栗书记强调,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尽管我省的科技实力还较薄弱,要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很艰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未来经济的强弱。正因为我们的科技实力相对偏弱,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竭力加强,如果现在不做,将来我们会更加被动。全省上下一定要不气馁、不灰心,加大力度、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实力,为推动工业经济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省直有关部门和市政府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范文网【】
总结经验 打好“十二五”节能攻坚战 以节能倒逼机制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在市节能工作推进协调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讲话(提纲)
今天,市节能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召开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节能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十一五”节能工作,谋划做好“十二五”和今年的节能工作。刚才,市经信委对上全市节能目标考核情况作了通报;对当前乃至“十二五”我市节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立足把握好节能与经济发展、局部与全局关系的前提下,从当前和“十二五”两个层面,提出了一揽子针对性强的节能组合措施,我完全赞同,关键是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同时,更要增强节能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节能减排是事关科学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大事要事。“十一五”期间,国家首次把节能减排目标列为约束性指标,这对高耗能企业较多的铜陵来讲,相比较其他市,节能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五年来,我市通过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目标管理、加大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等措施,强力推进节能工作,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得到省政府和省经信委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更值得肯定的是,在确保全面 1
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五年来,我市以年均9.3%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15%的经济增长。
这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归功于全市上下各部门的齐心协办和密切配合;归功于全市广大企业尤其是铜陵有色、富鑫钢铁、铜化集团、上峰水泥、铜陵海螺等重点企业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为节能工作做出贡献的企业家们表示感谢。这里还要特别表扬市经信委,作为节能牵头责任部门,工作推进力度大、措施实。对此,市委、市政府是十分肯定的。事实也证明,“十一五”期间,我市节能工作举措,是行之有效的。突出体现在,节能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位,预警调控强力有效;节能专项督查力度空前,形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协同推进的全民节能新格局;重点企业攻坚克难,开展千家百家企业节能行动,淘汰落后力度空前;用能监管严格有序,确保经济发展与节能同步推进。这些好的做法,市经信委刚才汇报的“十二五”节能措施中就有体现,市经信委抓节能,市委、市政府是十分放心的。
尽管“十一五”我市节能工作成绩突出,但推进节能工作,是长期趋势,是国际大势,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十二五”时期,我们抓节能,不仅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还要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之路,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特别 2
是“十二五”节能面临一些新的变化,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王三运省长在全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会上,对此做了分析。与全省一样,铜陵“十二五”节能面临的新变化、新要求,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节能考核指标有增加。除了“十一五”时期开始考核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外,新增了碳排放强度指标。目前,由于国家还在核算2005年碳排放的基期数据,省政府对市政府的碳强度指标还没有分解下达,这些问题容易引起一些同志思想上的忽视,容易成为节能工作的难点和死角。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在抓好原有各项考核指标的同时,坚持存量优化与增量扩张相结合、目标控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进一步突出新增指标的全面完成。
二是节能工作难度更加大。“十二五”时期,省政府下达我市节能目标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虽然比“十一五”任务降低了3个百分点,但在单位能耗水平持续下降之后,加之我市仍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节能的潜力和空间越来越小。
三是节能工作内涵在扩展。“十一五”时期,强调“节能降耗”,“十二五”时期则更加突出“节能增效”,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采取更加综合的节能措施。
四是节能推进方式待创新。“十一五”时期以行政性、强制性手段为主,往往靠临时突击、被动应付,短期的思想和行动 3
比较多;“十二五”时期要更加注重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的运用。同时,节能工作正在从产业领域进入社会领域、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我们工作的思路举措、方式方法也有一个调整完善的过程。
这些新变化、新要求,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节能任务更艰巨,责任重大。全市各部门和重点企业,要树立大局和全局意识,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把节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坚决贯彻国家、省和市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重拳出击,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完成节能目标任务。
二、注重发挥节能综合效应,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 “十二五”时期,节能工作不只是要完成控制性目标,还必须着眼长远,把节能“硬约束”作为转型升级的机遇来抓,把节能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紧密结合起来,只有确立这样的定位,我们才能切实从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轨道,建立节能倒逼机制。只有确立这样的定位,我们的工作才能更主动、更有效、可持续。具体到我市来讲:
一要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把节能贯穿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把节能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自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起来;与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4
紧密结合起来;与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内生动力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着力从根本上转变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走上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要抓住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节能。一方面以节能倒逼科技创新,倒逼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另一方面,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解决节能问题。“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打造自主创新战略平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进节能工作更好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要紧紧扭住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实力来抓节能。我市承接产业转移要始终体现皖江示范区的要求,始终要体现“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把承接转移的过程当作加强节能工作的 过程,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对“两高一资”项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在节能增效上体现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性和示范性。
四要积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制定能源使用效率的强制性指标,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对于能耗大的重化工业,要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及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淘汰高能耗、重污染、 5
低效率的产业。逐步建立能耗总量控制制度,将能耗指标具体分解到各个行业,对能耗超标的行业或行政区域实行限批,调剂出能耗指标。
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型服务业发展对降耗、企业节能意义重大。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文化、传媒、信息服务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协同发展。
建立能源梯级利用体系。以项目和产业集群(专业镇)为载体,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专业镇),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起能源梯级利用、综合规划的循环经济体系。
三、着力突破节能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我们节能工作的难点,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的,既有工程运行层面的,也有执法监管层面的。今后,我们要抓住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一项一项抓落实,各个突破,力求抓出成效。
一要突出控制源头关口。国家已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将“能评”与“环评”一样作为前置审批,从源头控制上加强节能管理。这项工作,市经信委要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要通过源头上控制新上“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进一步加大主耗能、高污染行业 6
的技改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要突出监管重点领域节能。当前必须盯紧难点指标、重点企业、关键领域、薄弱地区,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普遍提升节能节电水平。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迅速扩大节能增量。大力挖掘管理节能,对耗能大户制定用能指标,层层量化分解,严格考核。要大力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和服务业和民用节能措施落实,特别是及时了解竣工拟投产年耗能1000吨标煤以上的高耗能项目动态。同时,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要带头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行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和太阳能热水器节能产品,所有办公室照明和公共照明在年内都应更换成节能绿色照明。
三要突出发挥节能监测,抓好节能节电预警调控。要按保民生、保发展、调高调优和依法调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节能节电与工业增速的关系,在指标范围内保主保重,灵活掌握,科学调度,力争既实现节能节电任务,又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市经信委、统计、供电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继续抓好各项调控措施落实。
统计部门要认真进行能耗统计分析,根据“十二五”和本节能节电目标,测算每年综合能源消耗量增长率指标,为节能调控提供依据。
市经信委要加强与统计部门信息沟通,加大对节能降耗形势和调控情况的分析的密度,及时把握趋势变化并上报市委、 7
市政府。同时按照重点调控的要求和需要调控多少就调控多少的思路,做好启动节能预警调控预案准备。
供电部门要健全电力需求侧和电力调度管理。同时,保证居民正常用电,确保重要场所、重要用户和重大建设项目等用电需求。
预警调控涉及的重点用能企业,要顾全大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继续按下达的能源消耗控制量进行全面限产。同时,主动地安排生产,合理安排用电指标和生产,加强用电管理,提高用电水平,尽量减少限电负荷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淘汰落后是见效最快的节能措施之一。尽管我市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成效显著,但要力求更大成效。要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督促已关停落后产能,加速拆除生产线,防止死灰复燃。对列入市淘汰计划的落后产能,鼓励提前到今年淘汰,为实现节能目标作贡献。对属于国家淘汰和限制类目录的,要依法执行差别电价;对产品单耗超限额的企业,继续实行惩罚性电价,利用价格手段促进淘汰落后。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不予批准新增用地,有关部门依法停止落后产能生产的供电供水。
四、强化节能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十二五”节能任务艰巨,这是对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 8
考验,也是对县区政府、开发区,以及市经信委、市统计局等节能成员单位的考验。坚持“十一五”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这是我们抓好“十二五”节能的基础。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市经信委要对“十二五”节能工作进一步完善,对目标、途径和重点工程要有总体性安排。要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在政策引导上,突出市场导向,研究出台节能与用电用地指标挂钩、与金融信贷扶持挂钩等措施和办法。在制度上,
二是加强责任目标管理。加强节能工作考核,严格奖惩。坚持以铁的手腕抓好节能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对县区政府、重点用能企业、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评价考核,落实节能奖惩措施。严格执行节能目标责任书和工作问责制,对完成目标任务较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取消当、次评先评优资格和财税政策支持,并从严安排次能耗控制量。
三是形成合力攻坚氛围。节能是全市当前头等大事,全市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确保节能节电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市节能办要加强节能重大问题研究和协调,加强相关目标考核工作。质监部门要加强节能计量工作的管理,强化企业能源计量器具检定、检验,加快制定重点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限额等相关标准。服务业、公共 9
机构等主管部门要加强依法监管,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机关等单位用电监督检查,加强调度,并对桑拿、浴场、歌厅等高档娱乐场所进行控制性用电。落实国家冬季室内温度和照明标准,加强对机关办公区用电的管理和指导。要加大建筑节电督查,通过缩短景观照明时间,关闭不必要的市政亮化设施,对道路路灯实行间隔照明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电力消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报道,深入宣传典型事迹和节能成效,为打好节能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和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低碳生活模式,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同志们,确保全面完成节能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前我市节能工作总的来讲,成绩不小,但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克服盲目乐观和畏难退缩情绪,处理好节能与经济发展、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打好“十二五”节能攻坚战,为促进全市经济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2年3月23日)
刘志庚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动员大会,这是我市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决策部署阶段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市双转型战略深入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率先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为落实好汪洋书记的指示,做好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我们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率先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率先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是东莞当前形势所迫。
汪洋书记在莞调研时指出:“东莞在中国是有品牌的,但是这个品牌是制造业基地、加工贸易基地,是贴牌生产搞得最好的地方,是30年来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我们传统发展模式的特点,其一是先污染后治理,虽然经济发展了,却付出沉重的环境和生态代价,难以相应地提高生活质量。而珠海市不同,在发展中较早地做到土地管理“五个统一”、城市建设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个不准”,因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二是多分散少集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直到2001年才兴建市级园区。而苏州市自1992年开始申办十几个国家级、省级工业园,走集约发展之路。其三是高消耗低产出,导致土地空间、能源水源、人口重负和环境承载“四个难以为继”。而深圳市较早地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1994年就开始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主要依赖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发展道路,用了与东莞大致相当的土地和人口,产出数倍于我市的GDP和财税收入,持续发展基础更好。其四是工业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利用来自内地不同批次的劳动力推进工业化,较大地削弱了东莞工业化的实际水平。而日本和“四小龙”虽然也开展了20年左右的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业务,但他们是利用本国(地区)同一批或者说同一代劳动力进行的。我们的企业不断地更新工人,不利于长期持续地培养人才、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种种先进思想观念。所以,东莞名义上处于工业化后期,实际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其五是城市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伴随着分散工业化的步伐,走了一条分散、无序、就地、均质发展的路子,因而削弱了城市化的总体水平。对照香港和苏州的集中城市化之路,东莞的城市化存在浪费大量的土地和资金、破坏大量的生态和环境、带来精神层面城市化大大滞后于物质形态的城市化等问题。
东莞走上这条路子,固然有其历史合理性和现实成功性。但在当今新形势下,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所以,汪洋书记在莞调研时强调指出:“无论从克服东莞这种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缺陷的内在要求看,还是从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压力看,东莞的产业结构都必须调整,产业都必须升级转型。如果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二)率先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是上级对东莞的针对性要求。
今年以来,汪洋书记对全省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针对性很强、各有特色的科学发展方向。比如,要求广州“闯出一条中心城市科学发展新路”,“努力成为我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要求“深圳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要求珠海“走出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率先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争当我省科学发展的示范市”;要求韶关“闯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路”。
对照汪洋书记对其他市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东莞工作的指示,实际上就是“要率先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即如何从典型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型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发展模式,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这个核心任务,但不仅仅限于这个任务,还有城市转型、人的转型等等。这与市委原先确立的“双转型发展战略”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汪洋书记重托,奋力开辟转型发展之路。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产业转型是东莞转型发展最首要最重要的工作。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就必须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总体要求。
(一)明确思路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减少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
具体来讲,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2.8%提高到47%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37.4%提高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7.4%提高到3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1.9%提高到35%以上。
二是产品技术结构明显优化。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一手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一手抓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孵化,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左右;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大幅增加;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三是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推进企业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与“专、优、特、精”的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四是人口结构明显优化。到2010年,控制和减少人口规模初见成效,本外户籍人口结构有所改进,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五是区域布局结构明显优化。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服装、毛织、家具、五金模具等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
六是资源配置结构明显优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12%,二氧化硫排放减少到9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到10万吨。
(二)把握原则要求。
一是“调稳结合”。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兼顾发展的速度、效益和质量,循序渐进地推进调整升级,避免大起大落,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
二是“进退结合”。有序推动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退出,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研发中心和总部中心。
三是“统分结合”。加强市对镇、镇对村的发展统筹,统筹有限的土地资源,统筹城市发展规划,统筹招商引资;调整市、镇、村三级之间的事权财权分配,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调动镇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内外结合”。以外源经济为依托,挖掘和激发内源优势,培育发展“两自”企业,实现内外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五是“政企结合”。一方面,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政府调控,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等方式,强势主导产业调整。
六是“点面结合”。分行业、分区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三)突出重点。
一是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把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争取成为“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综合试验区”。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和设立研发机构,把生产车间提升为企业总部;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内销份额;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数量。
二是引进培育高端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置换升级,努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制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招商目录和工作方案,创新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缺失项目;瞄准国内大型企业、军工企业的研发机构和跨国公司,引进优质关键项目。发挥现有电子信息产业零部件配套优势,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延伸,努力使东莞成为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IT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名城。
三是推动低端项目有序转移。加大产业转移的统筹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高污染、高消耗、高危险、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其生产环节,向省内产业转移园区或其他地区有序转移。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推进自主创新,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境外投资基金对科技型创新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以实用技术开发和转化服务为主,加快松山湖IT产业研发园的建设步伐,积极吸引现有企业在国内外的研发机构进入松山湖。大力引进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提升现有产业的设计、营销、策划和技术集成能力。支持我市科技企业承担国家、省级科技项目,支持各行业通用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项目,实现在若干技术、产品和产业领域的新突破。
五是大力扶优扶强。以自主化、规模化、集约化、高级化、信息化和适度重型化为标准,在全市重点选拔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团企业、“两自”企业、行业领先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从税收、用地、行政服务、融资担保、技术改造、产业配套等各方面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其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通过资本重组、股权置换、技术联合、市场联盟做大做强。
六是积极促进节能降耗。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土地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加快旧城、旧村、旧厂改造和联合兴建农民公寓步伐,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
(四)建立支撑体系。
一是政策导向体系。制定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性意见,及时更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目录,重点编制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产业转移、人口发展等专项规划。抓紧出台“科技东莞”工程、重点产业扶持、重大项目引进、低端产业转移、旧村旧厂改造、“两自”企业培育、生态利益补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是评价考核体系。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从单纯评价经济总量和速度转向强调经济结构和效益,增强各级干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是资源利用体系。加快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排放数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要素利用体制机制。深入实行阶梯水价电价和高耗行业差别水价电价制度,完善促进机动车减排节能的价格政策和排放政策,稳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二氧化硫排放等收费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
四是利益协调体系。调整市、镇、村财权和事权的划分,调动各方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根据各镇(街)推进产业转移、人口素质提升的情况,调高产业转移实绩突出镇(街)的税收分成,减少产业转移对部分镇(街)财政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专项补助或购买服务的形式,逐步剥离社区(村)对治安、环卫、市政建设等公共投入,切实减轻基层支出负担。研究出台税收分成到村的政策措施,成立产业转移退出援助基金,用于镇村尤其是村一级应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风险。加强对土地开发的统筹,探索建立“市、镇主导开发,市、镇、村三级分利”的发展模式。改革福利分配制度,逐步取消按人头分配的福利项目,将社区(村)集体资产的纯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再投资留成金、特别补助金、养老提留金和现金分红四部分,现金分红由每月分配改为每年分配。
五是人才保障体系。实施“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着力解决人才引进培养中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扶持等实际问题。组织重点企业到国内外人才密集的地区招聘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训投入,选派100名各领域杰出代表到国内外著名院校培训学习。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和其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集聚高层次人才。以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调控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六是环境优化体系。着力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优良的载体和平台。推进城市化集约发展,顺应珠三角同城化的趋势,加快形成以轻轨、高速公路为纽带的组团式城市格局。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实施以治污、治水、治山、绿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效率,减少审批事项,取缔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突破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加上东莞的发展模式有其特殊性,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可资借鉴的经验甚少,只能通过试点,摸索经验,稳步推广。前段时间,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方案,得到了汪洋书记的充分肯定。下来,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要求扎扎实实抓好试点工作。
(一)深化认识,推进试点。
自汪洋书记视察东莞以来,通过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大部分干部群众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上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也有一些干部群众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赶厂、赶人”,担心企业和外来人口减少之后集体收入和个人利益受损,因而对产业结构调整不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有的虽然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但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应当由市场自发选择,政府没有必要干预;有的认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很大,担心搞得不好会引起企业大规模外迁、劳资纠纷增加、产业空心化、收入锐减等连锁反应,因而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知道从何下手;有的认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采取措施去推进,但碰到不少体制机制的束缚和阻碍,因而茫然无措、心生无奈。还有一些企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不足,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这些想法看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以这样的认识和精神状态,显然不可能承担起省委托付的开辟转型之路的重任。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行试点先行,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不顺应这种规律,就会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丧失优势。从国内外环境来看,当前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有利时机,不趁势强力推进,就会错失良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难度只会越来越大,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要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我们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不是为了赶走外商,而是要取得双赢;不是为了消灭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是要转移用人多、技术低、污染重的生产环节或项目;不是要马上减少大量人口,而是要首先控制人口增长,同时积极优化人口结构;不是单纯用强制性手段,而是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相结合,确保取得成效。
要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我们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研究政策,破解难题,积累经验,形成示范,稳妥推进,从而增强干部群众对产业转型可行、产业转型必成的信心和决心。
(二)各尽其能,推进试点。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涉及面广,操作复杂。各级各部门都要找准定位,各尽其能,合力推进。
各试点单位在工作中,一要突出主动性。在做好思想发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市的总体规划和政策要求,尽快制定和上报试点工作方案,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二要突出创造性。既要遵循市的试点方案,又不完全拘泥于市的试点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只是一个原则性指导性文件,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各试点单位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子。三要突出实效性。要边开展试点,边摸索经验,边研究政策,边推进工作。工作进度既要体现出阶段性,又不受限于阶段性,对于看准了的有把握的工作,比如,清理无证照经营、淘汰落后企业、开展旧村旧厂改造等,都要提早推进,确保在年底,各试点单位能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一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亮点,起到良好示范带动效应。
各挂钩试点单位的市领导要认真学习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知识和规律,深入挂钩试点单位调查研究,指导协助试点单位制定方案、安排部署和组织实施,积极帮助试点单位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不断把试点工作引向深入。
各挂钩试点单位的职能部门要协助市领导联系指导试点工作。除了做好自己所联系试点单位的工作指导,帮助解决其个别性问题之外,更要主动发现试点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力破除教条主义、本位主义,把试点作为实验的基地、创新的平台,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共性政策和倾斜措施,力争突破一批“老大难”问题,为全市铺开工作打好基础。
市产业升级试点办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规划制定、政策研究、督促检查、调研总结、信息交流等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非试点单位要不等不看,主动加压,结合实际,先易后难,积极推进本单位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现实可行性工作,并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有关意见建议。
非挂钩试点单位的领导和职能部门也要围绕试点这个中心,统筹安排有关工作,努力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市各项工作协调推进。
(三)结合“活动”,推进试点。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而且分别是省委书记汪洋的联系点和中央的试点。这两项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为全省、全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资借鉴的新经验。综观东莞发展中日益突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行试点先行,作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作为“两项活动”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两项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看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搞得好不好。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的成效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项活动”的成效大小。各级各部门要把“两项活动”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两项活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推进“两项活动”深入开展。
同志们,东莞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拐点上。全市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开创出转型发展的新路,为全省乃至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出新鲜经验。
中国物流园区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正式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园区的数量稳步增长,分布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转型升级的态势,增值服务有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表示,最终核实确认的物流园区(基地)数量为754家,其中名称中包含“物流园区”的为677 个,包含“物流基地”的为59 个,包含“港”的为18 个,并以此形成《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
园区数量稳步增长 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2012年的754家比2006年的207家增长264%,比2008 年的475 家增长58.7%。从物流园区的区域分布来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最多,为139 家,然后依次是北部沿海经济区128家、西南经济区98家、黄河中游经济区93家、东部沿海经济区93家、南部沿海经济区84家、西北经济区63家、东北经济区56家。
对比2008年全国物流园区的区域分布,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布局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是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园区数量增长较快,已经超过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二是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四个中西部区域园区数量上升快;三是东部沿海经济区以及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园区数量与2008 年相比有所下降。
物流园区地理分布的变化既受外在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有园区自身调整的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空间转移速度加快。另外,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服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地方政府开始考虑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进物流园区的优胜劣汰、优化整合、服务和价值提升,使得园区数量有所下降。
转型升级态势显现 增值服务发展
物流园区作为联系产业链上下游的纽带,是各项物流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资源的有效整合、业务的流程优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减轻道路、环境和能源的压力、加强物流市场管理、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查显示,与2006年、2008 年的两次调查相比,我国物流园区发展转型升级态势明显,正在从土地招商的初级阶段向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发展阶段过渡。部分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方面开始由初期的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部分城市调整了物流园区规划,将规模小、分布散的物流园区重新整合为规模较大的物流园区。通过重组、共建等方式整合总量、优化存量,由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库房或货场租金、办公楼租金仍然是物流园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排在前两位;也有部分园区依靠土地增值、税收优惠、国家扶持资金等。可喜的是,各种增值服务收入已经开始成为物流园区重要的收入来源。
调查显示,物流园区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从地域来看,内陆地区物流园区的发展还处于初创期,表现出明显的土地招商特征,收入主要来源于库房和货场租金、办公楼租金等。而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物流园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特征,更多收入来源于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等增值服务,具有区域需求旺盛、功能定位明确、服务创新意识强、差异化运营明显的特征。
三大发展趋势
城市化产生新需求,物流园区服务城市运行的作用日渐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市区不断扩展,住宅、商贸、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原来的城市边缘区迅速成为中心区,原有的大型仓库、配送中心和货运场站等加速外迁。而新建设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及土地资源制约,导致物流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仓储设施阶段性供不应求,对物流园区的需求将持续上升。
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物流园区逐渐成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衔接点,是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物流园区作为物流大系统的重要节点,其服务城市运行、服务消费、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将不断增强。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永恒而又紧迫的话题。同时,土地资源稀缺带来的限制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升值预期,促使城市内物流园区的系统布局呈现新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区域,部分物流园区以企业总部集聚为特点,而将仓储、货场等设施实行低成本、郊区分散化布局,通过联动运行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利用和物流设施的功能发挥。
产业转移和升级改变物流运行格局,专业化服务成为发展方向。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在全国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部分产业的生产将由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区域转移,客观上要求中西部地区对新一轮产业转移做好承接准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围绕产业升级开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开展高端物流服务,加强物流与商贸业、先进制造业、文化艺术等行业的服务联动,实现从传统运输、仓储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的转变已成为经济发达区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诸多数字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数字物流运作中,要求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去支持整个物流服务链,并能够组织相关执行成员协同为企业物流需求提供高效服务。
在重大需求发生改变的形势下,物流园区专业化服务的提升成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与传统服务方式相比,专业化物流服务综合成本更低、配送效率更高,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推动物流园区向专业化领域渗透。可以预见,物流园区专业化发展将成为趋势,特别是依托诸如钢铁、汽车、家电、电子、食品冷链等产业集聚区的物流园区将会依靠稳定的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
发展国际物流,“无水港”项目建设成为热点。“无水港”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设立的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虚拟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的“桥头堡”。“无水港”常常集成口岸、物流、增值服务等功能。货物在“无水港”内“一站式”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一切通关手续,相当于把海港搬到了内陆。然后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集装箱就可以直接装船出海。将港口功能引入内陆城市,有助于实现陆地国际物流与海洋国际物流“无缝连接”,密切内陆地区产业与世界各国产业之间的链接,使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
“无水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各国政府除了将“无水港”视为拓展港口腹地范围的工具以外,更加重视“无水港”在构建综合交通网络、提高国际供应链运行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中的作用。我国很多城市也开始认识到建设“无水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调查发现,近年来,“无水港”项目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又一热点,未来必将带动我国物流园区进一步发展。
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改善耕地质量条件,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争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充实粮食储备,扩大粮食产销合作,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力争建成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和农作制度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快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壮大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快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形成50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形成1000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培育20万名以上拥有绿色证书的新型农民。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产品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组建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建筑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六六工程”,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训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突出重点区域发展。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
推动特大城市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鼓励经济强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中心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推动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
突出重点平台建设。科学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创建发展100个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构筑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项目库,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
突出重点企业培育。培育100家以上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坚持分离与外包、分离与整合相结合,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为中小型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鼓励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企业加快“走出去”。
突出体制政策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加强行业监管,加快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推进税收、财政、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金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统计和监测分析制度,增强服务业综合管理能力。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内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对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联盟,设立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五)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
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温州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产业、衢州绿色产业、舟山海洋产业、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
一、
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推进高水平开发建设。按照“优、新、高、特”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和绿色生产,带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城市功能区要求,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和功能,推动都市圈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带动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力争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并取得突破,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推进体制创新的重要载体。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要素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高效、灵活的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重点保障
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加大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合理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区域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息、环境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发展支撑能力。
近年来,我县以“强工壮农”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升级,确保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超级稻方面: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8.3万吨,比去年分别增长0.8%、2.5%,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广优质稻12.4万亩、超级稻5.4万亩,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3.3%、36.3%,比上年增长7.1%。在方家屯、扶罗等乡镇开展示范片建设,通过“基地+农户+公司”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积极培育种粮大户。今年将继续调优粮食种植结构,力争优质稻面积达到12.5万亩,推广超级稻8万亩(其中优质超级稻3.6万亩)。 油菜方面: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油菜生产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强化组织,精细管理,积极落实油菜高产创建各项措施。分别建立了1.72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围绕示范片建设。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169.1公斤,比2011年增产106.2公斤,平均亩增收509.7元,总增产值875.8万元。
旱杂粮方面:1.2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已全部播种移栽完毕,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可全面实现650公斤的
目标产量。在高产创建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下,各乡镇分别建立了1000亩示范片,开展了现场观摩和田间指导,促进了农业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金银花方面:根据我县实际,把发展金银花种植作为培育我县优势经作产业来抓。在李树乡建立了金银花苗木繁育基地86亩,努力提高本县金银花苗木供应能力。全年新造金银花面积3015亩,全年总种植面积达1.015万亩。大力推广金银花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努力提升金银花种植水平。全年共收获鲜花776吨,实现产值797.2万元。
蔬菜方面:大力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新建蔬菜基地3个、面积267亩。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各4个),其中3个绿色食品已通过了产地认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9.81万亩、1.0万亩。贡溪乡康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蔬菜基地300亩,以种植茄子、香芋、南瓜、紫薯等品种为主。目前止,共收获蔬菜约450吨、紫薯30吨,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创收入112万元。
二、多措并举确保产业升级
为了更好的确保我县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县农业局把农业产业化工作,当作目前工作的重点来抓。
1、强化组织管理,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①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抓好高产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农办、农业局、财政局、水务局、农机局、粮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涉及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的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高产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县农业局成立了高产创建工作实施小组,由局长任实施小组组长,粮油、土肥、植保、执法、科教、办公、财会等站(股、室)共同参与,主要负责研究制定高产创建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高产创建技术宣传与培训,开展现场观摩、田间指导和专家咨询,指导各乡镇高产创建工作、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初验,指导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等工作,确保高产创建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高产创建示范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②加强督查,确保实效。为保障农业生产工作见实效,县农业局在播种、管理和收割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各乡镇的督促检查力度。在攻关活动期间,及时派出技术小组,在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开展督查工作。同时,安排了15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联系乡镇,切实加强了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
2、认真开展“三项行动”,确保关键技术落到实处 ①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县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15名,以村为单位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据统计,全县共培训高产栽培技术1.35万余人次,同时,印发各类栽培技术资料2万余万份,发放技术明白卡,使农户家家都有张明白卡、户户都有个明白人,农民的种植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②认真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为扩大示范带动作用,要求各乡镇分别开展1000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片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种植密度、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在示范片重点部位树立标牌,示范牌标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便于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记载和工作记录。
③认真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在抓好高产创建的同时,加大节本增效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面推广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技术覆盖率、到位率均达100%。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大。由于人口增加,带动农产品刚性需求增长,农产品供给仍然偏紧。同时,耕地呈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保供给压力大。
二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压力大。由于生产成本持续上
涨,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机制制约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科技创新乏力,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指导。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围绕我县着重实施的超级稻、金银花等产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业部门指导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及企业经营水平。
二是推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知识及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强化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加强对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推进合作社标准化生产,鼓励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推广应用良种良法、努力提升合作社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合作社参与多种形式的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强化合作社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合作社与超市、龙头企业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
三是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落实申报项目、品牌建设等方面大力扶持。开展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和评定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和外销平台建设,构建稳定的销售网络体系,打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带动农副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实施订单农业,推广“基地+农户+公司”等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各项减负政策,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五是加强基层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适应农村发展形势,转变基层农经管理职能,健全机构,完善体系。定期开展学习、研讨、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农经人员能力和素质。建立和完善开拓创新机制,提高推动农经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晃侗族自治县农业局
2012年5月15日
推荐阅读: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讲话稿10-26
产业转型农民工如何升级06-26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07-05
中国产业结构论文10-1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07-07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06-0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07-27
临高县农业产业结构及优化配置06-01
调整陕南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与对策07-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10-04